• 各位課發會的委員、代表、同仁早安,我算了一下人數,只差兩票就可以達到開會人數。

    有三位委員十一點一定會到,是否同意先開始報告?

  • 與會者均同意。第四次會議開始,確定議程。

  • 我們可以先介紹新委員。兩位業界的代表:

    第一位是方新舟委員,是均一平台的董事長,一向以來關心教育,執著要把這件事做好。

    第二位是唐鳳委員,是行政院的政策討論平台 vTaiwan.tw 的開發者,更重要的是,唐委員是沒有在正規系統學習的人,更可以從自學的歷程,回頭來檢視課綱。接下來在公聽會和紀錄程序上,也有許多要借重唐委員的地方。

  • 聘書發放(唐鳳委員、方新舟委員)。

    唐鳳委員開始製作逐字紀錄,並提示在主議程結束後,會提出紀錄相關之臨時動議。

  • 確認第二屆第二、三次記錄及辦理情形。

    一、決議:進程規劃將依實際狀況,保留彈性。

    二、請委員保留時段進行課發會,後續將陳述進程規劃執行。

  • 有些領綱可能會遲交,所以還有可能再增開課發會。

  • 一、彙整委員所提對於第一群組內領綱草案之意見,供相關領綱研修小組參酌,詳列如附件1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第二屆)對各領域課程綱要草案(104年6月第1版)意見彙整表」。

    二、語文領域中有各自的拼音系統,如在同一個學習階段授課,實務上是否會造成學生負擔,建議語文領域內要舉行相關會議協調溝通,請第一群組成立爭議小組,針對語文領域使用的符號、拼音等,持續討論並提供因應建議。

    三、請黃秀霜委員和洪詠善委員統整語文領域之特殊符號,提供語文領域研修小組參考。

    四、各個領綱可加註符號,若符號代表相同意思,請盡量使用相同符號,但不使用劃線代表。

    五、有關國語文領綱草案,請領綱研修小組參酌。

    以下幾點意見:1.審慎考量文白比例、2.注意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的銜接性、3.目前學習內容敍寫過細、條列太多,建議以學生的發展整體考量進行刪減。

    六、有關英語文領綱草案,請領綱小組參酌以下幾點意見:1.刪除音標、2.實施要點之「教學方法」改為「教學實施」,並修改內容使其更貼切現況、3.有關加深加廣、螺旋向上的知識與技能,修改波浪劃線,以其他特殊符號表示。

    七、本土語文的名稱,建議統一使行文流暢,且符合總綱規範,後續請跨領域工作小組再整體檢視。

  • 一、已彙整委員對於第一、二、三、四群組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以下簡稱領綱草案)所提相關意見,並請各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以下簡稱領綱研修小組)提供回應說明,詳如19-81頁),將併同修改後之第2版領綱草案,於本次會議依序討論之。

    二、有關「第一群組組成爭議小組,針對語文領域使用符號、拼音等持續討論並提供因應建議」乙節,已由第一群組提出「語文領域第一群組爭議議題處理建議」(附件3,第82-87頁)供第一群組第2次會議參考討論。

  • 請看附件中,研修小組是否有回應。

  • 附件二整理的邏輯,以19頁為例。從最左邊是六月的第一版,接下來是課發會整體的書面意見。再來是大會6/29每位的意見彙整,再來是決議版簽核,交由研修小組回應,並且參酌前述各委員意見修改。

    再看到右邊,我們已經召開過四次群組會議,分成兩列:有共識,以及有不同意見,待大會討論的議題。今天的整個會議,會往右邊來編列,可以很清楚看得到這個訊息。

  • 主要訊息都在附件二,方便委員閱讀,如果擔心紀錄不完整的話,後面附件也有逐一列舉,可以比對。

    案由二之後都會討論到,是否就先走過去?

  • 案由三

    一、彙整委員所提對於第二群組內領綱草案之意見,供相關領綱研修小組參酌,詳列如附件1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第二屆)對各領域課程綱要草案(104年6月第1版)意見彙整表」。

    二、請第二群組簡菲莉校長和第三群組謝金城等課發會委員,啟動爭議小組,處理全民國防領綱的主體架構;並請孫明霞、丁志仁、陳思玎委員持續參與,協助全民國防教育領綱草案之調整。

    三、請留意各領綱草案在普通型、技術型及綜合型高中之間的橫向聯繫。

    四、有關實施要點,建議敍寫大方向、重要有關聯的配套措施,至於執行細節或技術性問題,則交由執行單位規範,以保留實施的彈性。

    五、有關數學領綱草案,請領綱小組參酌以下幾點意見:1.加深加廣科目除了名稱,建議再加以說明、2.建議和其它領域採取一致的編碼方式、3.實施要點中可提供大方向建議(例如:攜帶標準型計算機進入考場),但詳細標準保留給單位制定。

    六、自然科學領綱,「探究與實作」課程,請領綱小組參酌以下兩段文字修訂:

    (一)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部定必修總學分數為12學分,包括二部分:

    1.科目必修8學分,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每科各2學分。

    2.領域必修4學分,為「探究與實作」主題課程,提升通識與綜合應用之能力。

    (二)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之自然科學領域部定必修為12學分,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每科3學分;其中各科包含1學分的探究與實作(實驗)課程內容,統整為「探究與實作」4學分,以領域課程方式實施之。

    七、科技領綱草案因跨領域較多,請課發會委員持續追蹤議題,並請跨領域小組和議題小組協助持續檢核。

    八、全民國防教育領綱草案,課程目標與全民國防教育總體目標不符合,建議以高中教育階段學生應具備的全民國防教育知能,修訂合適的課綱內容,以下幾點意見請領綱小組參酌:1.請重新釐清課程主體,包含之內容要項,再發展後續的學習表現和學習內容;2.建議統整融合五大主軸來進行規劃;3.課程內容引述專業用詞,過於艱深,建議修改;4.內容含有過多爭議,相關典範、標準請取得共識;5.選修課程規劃應考量學分數執行之可行性(例如:1學分軍事巡禮);6.建議區隔全民國防教育和職業軍事技能,非以前者為名行後者之實;7.請務必呼應總綱精神。

  • 一、彙整委員意見提供各領綱研修小組之辦理情形,同案由二之一。

    二、有關本案「啟動爭議小組,處理全民國防領綱的主體架構」乙節,已於104年7月6日召開第二群組第1次會議討論全民國防教育領綱草案,提出共識具體說明,檢附其會議紀錄(詳附件4,第88-131頁)。

    三、有關各領綱草案實施要點中涉及相關重要配套措施之內容,已提交「課程研發系統建議納入一級協作議題事項」(5,第132-152頁)至「教育部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規劃組」會議討論。

    四、有關決議七,除科技領域外,跨領域小組(含領域統整、核心素養及議題等工作圈)對於各領綱草案,均持續進行檢核。

    (一)核心素養工作圈所提檢核領域/科目若干學習重點與其核心素養間呼應關係之「學習重點與領域/科目核心素養呼應表」,已提供給各領綱研修小組納入領綱草案之附錄一。

    (二)議題工作圈完成之「議題融入領域說明」(詳件6,第153-241頁),規劃置於各領綱草案之附錄二,因未能即時納入各領綱草案,供課發會群組會議討論,茲請同意併同本次課發會委員意見,送各領綱研修小組納入修正草案之參考。

    (三)於本次課發會討論後,跨領域小組仍將持續檢核各領綱草案內容,以促成課程的連貫與統整,茲請課發會委員同意將來針對第3版草案之跨領域檢核意見,得以送各領綱研修小組做為調整草案之參考。

    已彙整委員對於第一、二、三、四群組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以下簡稱領綱草案)所提相關意見,並請各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以下簡稱領綱研修小組)提供回應說明,詳如附件2(第19-81頁),將併同修改後之第2版領綱草案,於本次會議依序討論之。

  • 這邊要請參與第二群組的課發委員,注意上次提出來的,是否都有呼應?

    請洪主任就第四點的敘寫方向,以及討論方式,說明一下。

  • 值得好好說明的原因,是因為呼應這次十二年國教課綱研修的三個精神。

    附件四,國防議題已經開了爭議處理小組,結論在 p88-131,和剛剛語文爭議處理的方式相同。

    第二個體現出談配套支持完善處理的原則,是從一到十二年級,我們在領綱撰寫過程當中,對於相關的系統,包括師資培育,整體的法令研修、大考和學習評量等配套,都彙整在附件五「課程研發系統建議納入一級協作議題事項」,請看 p132。

    配合事項依權責範圍區分,在7/31開了協作中心第六次規劃組會議,將89項議題依權責區分。教科書有14項,在p133-135。和國教署相關的也羅列出來,跟師資藝教司、高教司、學特司等,回去都有三個處理方向的標記。

    一、列入配套措施,二、已處理中,三、不採納。

    每個主政單位的回應,我們在蒐集之後,都會合併回來,讓小組瞭解。

    第三頁的重點是連貫和統整。跨領域小組是素養工作圈(提出檢核,把相關文字提供各領綱放到附錄)、議題工作圈(這是第一次送資料進來,在p153)。議題工作圈很辛苦,已經融入各領綱草案的修正參考,作為附錄二來列出。

    我們接下來會檢核1-12年級內容是否重疊,還有跨領域的需求,像科技提出跨領域需要統整,跨領域小組會持續工作,也請課發會各位委員,同意我們請跨領域小組繼續提供參考。

  • 剛才提到,各領綱附錄二(153頁)的呈現形式,作為例子跟大家說明。

    來不及送到領綱工作確認,是因為領綱第二版更新之後,我們才跟著更新,所以想今天送到課發會確認後,再送到各領綱小組研修處理。

    第一個部份,主要是在談議題的內容和類別,包含實質內涵。

    表一可以看到19個議題看到的主要內容。

    154頁會有分類的處理,分成三類:涉科或單一領域、跨領域,以及重大議題。

    附錄二是說明文件,針對19議題和各領域的關係呼應,四大議題在各領域都有出現,但另15議題並不都相關。表二的說明可以看到,某些議題相關的領域、科目寫在說明這一欄。這裡的呼應必須考量到相對應的部份。

    在表三這裡,就是四大議題和領綱學習重點的呼應,以示例方式出現。在155頁出現的並不是所有領綱的內容,而是把最高度相關的列出。

    表四在157頁,就是15議題哪些和語文有關?這裡也是示例,相應的學習重點有哪些?我們各挑了一到三條做示例。除了呼應關連之外,也讓領域看到有哪些內容可以連結。

    接下來可以看到各領域內容都在這裡。

  • 九年一貫到現在,因應社會變遷,有很多要新教的。

    這次的創新就是不要加東加西的,而是把議題扣進領域的學習重點裡,也要麻煩議題小組檢視各個領域。

    最重要的英語文,在162頁,會慢慢負責去檢視,從以前幾百個議題,不要讓學校那麼辛苦,我們先整理,也把未來的議題融入。

    從153頁開始,請各課發會委員持續關心。第二群組是下午開會,我們請群組委員逐一檢視。

  • 案由四。

    一、彙整委員所提對於第三群組內領綱草案之意見,供相關領綱研修小組參酌,詳列如附件1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第二屆)對各領域課程綱要草案(104年6月第1版)意見彙整表」。

    二、如何落實各領綱草案實施要點的素養評量,請跨領域小組再統一提供具體文字。

    三、關於教科書之單科送審、同領域全階段送審等問題,提交本院教科書發展中心研議。

    四、有關生活課程領綱草案,請研修小組參酌會議紀錄附件研修。

    五、綜合活動領綱草案:請檢視縱向橫向問題。

    六、有關社會領綱草案,請研修小組參酌以下意見:1.請注意領域內各科目縱向橫向問題、2.建議提供教師在社會領域跨學科教學的指引、3.在不同學習階段用不同的認知歷程,建議整體審視。

    七、健康與體育領綱草案於下次會議討論。

  • 已彙整委員對於第一、二、三、四群組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以下簡稱領綱草案)所提相關意見,並請各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以下簡稱領綱研修小組)提供回應說明,詳如附件2(第19-81頁),將併同修改後之第2版領綱草案,於本次會議依序討論之。

  • 健康與體育上次沒有送進來。明天會第一次看到,請第三群組委員稍微關心一下。

  • 案由五。

    一、彙整委員所提對於第四群組內領綱草案之意見,供相關領綱研修小組參酌,詳列如附件1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第二屆)對各領域課程綱要草案(104年6月第1版)意見彙整表」。

    二、技術型高中之設備基準,俟領綱研修完成後再行修訂。

    三、建議15個群科之綱要草案融入核心素養相關文字,並注意納入重大議題。

  • 已彙整委員對於第一、二、三、四群組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以下簡稱領綱草案)所提相關意見,並請各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以下簡稱領綱研修小組)提供回應說明,詳如附件2(第19-81頁),將併同修改後之第2版領綱草案,於本次會議依序討論之。

  • 以上五案,是否都忠實反應意見?如無問題,進入業務報告。

  • 經104年6月29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以下簡稱課發會)第二屆第2、3次會後,各領綱研修小組已分別調整各領綱草案。

    依據課發會委員參與領綱研修小組及群組分工表(附件7,p242-244)的分組,已於104年7月20日召開第一群組第2次會議,討論國語文(含普通型、技術型及綜合型高中課綱草案)、英語文(含普通型、技術型及綜合型高中課綱草案)、閩南語文、客家語文、原住民族語文、新住民語文等10份課程綱要草案。

  • 這是6/29到今天,工作的情形,有人要問洪主任嗎?沒有,都接受,進入正式議程。

    我們會每個領域花半天看,一個群組一個群組看,進入領域或學科,如果有意見回到群組,如果沒有問題就要公聽會,公佈給社會大眾看草案。

    這不會是完美的,所以才需要公聽會,但大方向必須要是對的。今天上午我們就是來看語文領域的,從國語文開始。

  • 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有關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語文領域-國語文(含國民中小學、普通型、技術型及綜合型高中)課程綱要(草案),提請討論。

    一、旨揭 7 月第 2 版之領綱草案共 3 份,包含國教院主政 1-12 年級課程綱要(含:10-12 年級之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課程綱要草案)及技職司主政 10-12 年級 技術型及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草案,已送課發會第一群組第 2 次會議 進行初步討論,並彙整國語文領綱研修小組對於第 1 版意見之回應說明及前述 課發會第一群組第 2 次會議所提「達成共識議題」、「待討論議題及建議」等具 體意見(附件2,p19-23),供委員參酌討論。

    二、依據領綱草案研議進程規劃(附件1,p16-18),預計本次課發會後,由領綱 研修小組再次調整領綱草案內容,於 8 月 15 日前提出第 3 版草案,依原定時程於本(104)年 8 月 18 日公告上網,以進行後續之網路論壇及分區公聽會。

    三、檢附課發會委員針對第 2 版國語文(含國民中小學、普通型、技術型及綜合型高中)領綱草案之書面意見(附件 8,p245)及第一群組第 2 次會議綜整報告(附件 9,p246-253),請委員併同附件 2 之資料進行討論。

    四、請國語文領綱研修小組及技術型、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研修團隊分別進行 5 分鐘研修說明。另檢附本案領綱草案資料(另附紙本),敬請參閱。

  • 要先跟委員們說明,文字大致都是一樣的,除了附件頁數之外。

    之後是否可以不用逐字唸?方式都是請研修團隊做五分鐘的報告,再請課發委員討論。

  • 國語文研修團隊的代表,是副召集人蔡曉楓助理研究員。

  • 我們比較大的爭議點,是文白比例的問題,還有學習內容是否要調整的問題,很抱歉無法做太大的調整。

    文白比例,上次委員的意見是希望我們可以保持50%-55%比例不變。過去99課綱,高中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只是選修課,也就是不是每個高中生都會上到,這次依委員期望提到必修。

    但這裡的比例並沒有加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而加上的話,實質是會更多的。因為這樣,我們調整為45~55%,是為了要銜接國中階段最高35%,為了避免學生銜接上會有困難。每場諮詢會都有委員提到,國三畢業經過基測,會有一長段的適應期。委員一致認為,古文比例應該是要銜接的。

    我們的問卷調查顯示,教師並不認為55%是很好的數字,教學上有困難。領綱大會委員也認為說,要加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比例的話,其實是非常高的。

    上次課發會,有提到是否在課綱裡敘明45%-55%-65%逐年的比例提高?因為總綱規定,第三學年只有四學分,第三學年的時數最少而古文最多,是否會提高負擔?學生在準備升學時,我們也要幫忙準備申請大學,而不是單純調昇古文比例。

  • 蔡研究員剛才要表達的是,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既然這次已經變成必修,所以其他的比例不宜過高,保持45%-55%。國語文課發委員們,這樣可以嗎?

  • 當初文白比例的意見,其實來自於兩個地方。文言文的撰寫,確實大部份比白話文高明、精鍊,當然網路文學更精鍊,不過我們可能看不懂。但這不是最重要的。

    個人來說,教育部外面那些抗議,是我們要學到的教訓,文白比例是很可能被政治化的議題。55%是平衡線。如果被抓到45%-55%調低,會讓光譜極右的人會覺得不愉快,也就破壞了好不容易取得的平衡點。如果我們有本事寫到兩邊都不會不高興的話,那我沒有意見。

    文化基本教材比例加進去,當然超過55%,但是如果文字有改變,在一百人面前可以講得清楚嗎?特別是他們心情不好的話。

  • 是不是45%就不要提?把文化基本教材和其他教材合起來算,算出一個新的比例,我們就講這個比例。如果這樣算進來的話,恐怕其實是提高的。

  • 文化基本教材是以節數為單位。

  • 文化基本教材是有很多則。古文我們是用篇數去算,如果加入則數的話會混淆,因為每則可能只有兩三句話。

    剛才秀菁老師有提一個建議,把高中古文比例的說明欄上,標注「不包含文化基本教材」。

    在15頁有選材範圍,規定的是每頁有幾課、每課有文化經典,以及45-55%。

    我想直接附註說「不包含文化基本教材」,是否可以比較清楚?

  • 可能要寫在更明顯的地位。

  • 需符合三年平均45-55%,我教科書怎麼寫都有彈性,可以平均到三年裡來。

    這個文字從55%降到「可以是45%」,就是挑戰特定族群。

    「不包含文化基本教材」應該要列在前面。

    不過如果包含的話,加起來會超過65%,這將來也是會被清算的。

  • 有心人會問,為什麼文化基本教材不算文言文?

    我贊成丁委員的說法,這樣可以照顧到兩端的意見。

    何寄澎委員也代表了某一族群的人,對這個也滿重視的。

  • 這是文字、數字遊戲,原則上我們不想看到45%出現,因為會引起很大的爭議。

    我們希望45%不要出現,免得還沒出這個門,就已經爭議很大了。

    我們希望交回小組,調整計算方式,讓外界知道在教學上是有的。

    文字上課發委員不決定,只提供方向。

  • 學習內容類別修改,「文本」和「文字分類」是不一樣的,在表格的前面加上了文字的說明。另一方面,很感謝院長和第一群組委員給我們的意見,應該加上文件上說明。

    在課程手冊我們會列雙向細目表,告訴出版商有一篇文章進來時,如何判斷文字、文化、文章的類別。這個文本不一定要歸在哪類,可以夾績夾議,重點是要注重多元。

  • 請看11頁,學習內容這一塊。要不要加上「為原則」,不然999字不行,1001也不行?一篇文章給這麼硬的限制,是很奇怪的,改一個字都不行,簡直比憲法還偉大,所謂「一千個常用字」,是否可以加上「為原則」?可以多十個生字、少五個字嗎?

    現場有很多殘害孩子的,就是所謂的文法、修辭、二十二種修辭法和詞類,讓國文非常的nonsense,非常討厭,小學生討厭國文課,超出你的想像。我自己去聽也睡著,如果是我的兒子我會想休學不要他讀了。

    當然這都是好意,101課綱已經有文法跑進來了,所謂詞類的分辨。其實這就是詞類:快樂、高興,快、慢,以母語來說是要耳熟能詳的。

    如果真的要這樣傷害孩子,也不要在三、四年級做。可以改成「詞義的學習」嗎?這是第二點,可以把外國語言的「文法」在本國語言裡取消嗎?

    接下來是基本句型,有各種句型,我擔心教學現場會有「兩百句型」的出現。這些都不是壞事,而是第四學習階段到句式,根據基測是有八種。他給你一個句型叫「有無句」,讓你挑類似的,這還好,但到教學現場,會讓學生做句式分類。

    如果句式非寫不可,請加上「運用」,而不是把分類背起來。我主張拿掉,如果不能拿掉的話,請加上說明。對複句一樣,也是「簡單表達」、「複雜表達」等。

    第13頁文本的第二行裡,以記敘和抒情為主。二年級「寫信給媽媽」,是應用文本。如果要到商店買東西,要看標籤的話,就屬於三年級「說明文本」,我覺得這樣一刀切很奇怪。寫信可能還要在後面一點,我覺得全面跟生活接觸比較好。

    同樣文法的概念也出現在13頁,包含順、倒、差、補,記敘的四大金剛,將來老師學生都去背文法用語,是否是一件好事?

    至於文本這件事,這是技職高中的語文,請看小本的第6-8頁,技職比較清楚,分成文字、文本和文化三類,每一類裡面又有各種主題範疇。有一點小小的爭議:第一類叫文字,但第一類的最後一項就是「篇章」,這個分在「文字」裡,我讀不懂。

    一般的想法,記敘和抒情是篇章的一小家族,我們很困惑,但領綱小組一直都不困惑。如果第一類是文字與文本的話,第二類是寫作與表達,第三類是文化,這樣我們還搞得懂,這樣記敘和抒情算在表達,我還比較理解。現狀拿出去,大家一定會混淆。

    至於文本這兩個字,從小一到高中都是寫「文體」。十二年國教有一個共識,就是不要創造新句詞、混淆舊名詞。宣導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如果我們一直用文體,已經幾十年了,現在要翻盤,是否划得來?

    生活上一般文字類的東西都稱「文本」,也和我們的用語不同。

    之前課綱很少人會看,這次會有很多人看,要特別小心。

  • 委員主要提的是,分類和普通知識不同,以及文法詞彙對大眾的接受程度。

    語言學研究的字眼,會不會讓孩子們失去興趣?簡單的,一千字可以加個「約」。

  • 一千字可以在前面加「約」。

  • 委員提的,語言學詞彙後面加上「運用」?

  • 領綱委員應可以接受,但還要調整。

  • p11-14 的專業描述,林委員提到對教師和學生會有衝擊、造成困難。

  • 15 頁另一個小地方,提「食衣住行」而未提「育樂」,在文化裡不提,是為什麼呢?

    技術高中在第 8 頁也是有物質文化,又沒有「科技」字眼了,而有列舉物質文化、制度風俗、藝術宗教為例,但大本(普通高中)又未見列舉字樣,感覺上這不是完整的內容。

    技術高中還有第 8 頁,文類、文學史「不詳列詩歌散文等」,我不曉得意思是否為「文類、文學史比較重要,其他不用特別學?」這和一般的想法可能有異。

  • 我建議小學到高中,定義應該要是一樣的。麻煩小組互相對照,要舉的例子不要有差異。

    還是回來,看看用語是否會讓一般人士有理解困難?

  • 我自己覺得,林文虎委員提到的語文課綱問題,不只是語文課綱。我們這次十二年國教裡,最會影響到的,就是第五項「學習重點」,分成學習表現(技能能力)、學習內容(基本知識概念)。

    教了那麼多詞性、分類,就單獨來看它沒有問題,但如果把它和學習表現對照,是合不起來的,學習表現的聽、說、讀、寫、做,並沒有提到詞性分類可以如何表現。所以現場才會變成「為教詞性分類而教」,因為它合不起來。

    我提一個解套方案,在這裡不要再變成抽離學生閱讀經驗、表達經驗,而是加上「運用」,可是這又分到表現去了。為什麼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希望十二年國教裡編織在一起的概念,但是課綱沒有交疊的話,老師會無所適從。

    我目前想不出有什麼方法,來解決結構性的問題。

    「文本」和「文體」的部份,專家們都有堅持。這個專有名詞的用法,這個分類引起絕對性的判準,專家們的回覆也都是滿堅定的。但是如果不做出清楚表述,就會造成更大的模糊。

  • 非常感謝語文委員會的委員。聽了兩位的高見,我補充兩點。

    在 11 頁我們看到,聽、說、讀、寫、做分別列成目標和內容,當然是很清楚,但是我們在語文教學當中,真的可以分得那麼清楚嗎?我小學的時候的教學法,讀、寫、做是一起實施的。

    是否可以分別說明?這是可以統合,而不是必須分別實施的。

    第二點就是,我們看十二年國教和高中這邊,看起來相當的成人、教師本位。好像自發、互動這些精神都沒有出來。

    這是大原則的部份,尤其在教學實施上,好像完全都是規範老師怎麼做,心中沒有兒童、學習者,和我們標榜的精神好像比較沒有符合。

  • 我最近在看國中的教科書,國中的國文教科書把語文學的東西和一般的文章,確實是分開的。語文學的部分,確實完全沒有跟文章、學生聽說讀寫做整合與應用。我是滿認同林文虎委員和陳思玎委員的意見。除了加上「運用」以外,是否可以酌情可以稍微再減量一點?請國文領域回去再調整,謝謝。

    我想問主席,我們請他們回去調整,是否還是會覺得文化很重要?是否要成立爭議處理小組?語文學的教授可以教文學,但語文以溝通為宗旨,跟文學不太一樣。

    我們沒有辦法,也只能請師大的老師們協助,但最後是否能加上一些平衡的機制?語文不只是文學,學生溝通能力的發展也很重要。如果不跟現有團隊結合,我想難以調整。

  • 請何委員從語文研究的角度說明。

  • 抱歉晚來了,沒有聆聽到林委員、陳委員兩位的高見。簡單說明,剛才歐校長提到了,我自己也補充一點。各位談到的問題有大有小,如果就大的來看,國語文在一到六年級叫國語,七年以後叫國文。

    這個名稱的改變,表示語文、文學、文化的演變,剛才有委員說,好像語文的核心是溝通,這點和國語文小組,也不是說有爭議,就是大家要多溝通。

    我要強調的是,語文、文學、文化的比例,要多少才適合?國語文很難搞,是因為漢語的文學、文化本來就是很複雜。不管有多麼偉大的宗旨,只能停留在語文的部份嗎?這樣的教育要走到哪裡,我不敢預估。

    當然文學的比例不能太高,但在過去完全沒有的情況,到最近二十年逐步加進來,我覺得不能迴避高層次的處理。如果都沒有的話,問題更大。

    語文不只是溝通,還有表達。除了口語之外,書寫也是表達的一種。看看大家基本的理念放在哪裡。如果從溝通到表達,從言語到書寫。很特殊的是,到文學、文化時,美感會自然生發。

    十二年國教更重要的,我覺得是如何改變長期以來的內容和教學方式。這是更重要的,牽涉到老師的職能和心態上。

    至於「文本」和「文體」,我對名稱不太清楚,前者是西方的詞彙,國人以前都不用這個詞。文學來說,我們說的「文章、作品」都變成「文本」了,散文、詩、小說等等,如果大家覺得西洋化的名稱「文本」不好,就改掉吧。

    「文體」一般會想到抒情、應用,但領綱小組認為它是作品的性質。用新綱的概念,文體比較小,用傳統的概念,文體比較大,包含西方的「文類」。我不知道各位委員心中的定義是什麼,主要是他們拿來當教材的,就叫「作品」或「文章」嘛,我覺得就是這樣。

    我覺得太過於細瑣的修辭是不必要的,這是把孩子的興趣傷害到無以復加。如果這些專有名詞不改,我想很多教學現場,我們的目標都不能達成。

  • 我贊成絕對不要製造新的名詞,讓大家不瞭解、誤解。

    針對「文本」,我覺的是閱讀心理學。西方「text」這個詞,並不適合用來分應用、記敘、抒情等。新住民和其他語種,也沒有使用這個詞。

    目前「文本」和「篇章」的重疊,之前反覆討論,在課綱委員會都會混淆了,何況是大眾。

    第二是丁委員提到,要成立爭議小組。我想說的是,小組已經有了,也開過會了,上次討論的兩個主軸,一是文白比例,也許何委員也會有意見。二是標音的年級出現、教學時段,這在爭議小組會議裡,也有徵詢小組做出決議。

  • 爭議小組已經存在。何委員的意見,可以多加討論。

    針對國語成立第二次成立爭議小組,處理今天的爭議關鍵:「文本」等名詞,第一次開會就有提出來,背後我們的擔心,是如果連委員都無法說服的話,出去會遭遇更多的困難。另外也會增加孩子們的負擔。

  • 我贊成。在20頁對文字、文本、文化我也很confused,但既然這是有學理上的依據,是不是雙方要有個對話,才能解決?

  • 所以王委員同意成立第二次爭議小組。各委員是否同意?

  • (各委員均不反對,柯主席重述語言學專有名詞、文法運用等爭點摘要。)

  • 我建議小組自己做一次雙向表,看是否能把學習表現和內容對應到。

    減量已經提了兩次了,請爭議小組要強硬一點,務必解決這個問題。

    領綱對學習者的關心,應該是要看得到的,是為他們設計的。

  • 這個議題討論過很多次了,我對黃校長的爭議小組有很高的期待。

    最後如果課綱委員會的要求,領綱都做不到的話,要如何處理?

    還沒有到最後一天,不一定要在這裡處理。

    我建議主席聽聽兩位新委員怎麼說,可以聽他們的看法。

  • 被林委員點名了。院長說以學習者為主體,我很認同。

    在高科技行業,我們的員工對於操作手冊,每一個字都懂,但無法合成有意義的程序來遵循。如果學生未來在工作時,對 SOP、政策等還是要看得懂的。我覺得目前的問題是相當嚴重的。

    我太太在國外留學,中文、英文都看得懂,但看手機的操作手冊就看不懂了,無法把文字轉換成動作。我想這不是唯一的特例,我太太對手機的操作比同學們來得好。

    但我想說的是,懂每個字是一回事,能否應用是另一回事。如果脫離生活太遠,教育其實是無效的。

    我不敢說菁英的情況,但我看到的偏鄉的、後段的學生,都有這樣的問題。

  • 林委員提到網路上日常使用的書面語,言簡意賅,常常無法唸出來,只能在書面使用。

    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文言,可以想成是現代的文言文。

    並不是說要列在課綱裡,但如果能適度結合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興趣。

  • 方委員提到的可執行,這是一個關鍵。簡潔、清楚、量要少,這就是一種原則。

  • 我也看不太懂技術手冊。我在政府機構服務,甚至新進人員寫的公文,我也看不太懂。

    簡單的說,確實我們面臨到很重要的問題,是國語文的教育要解決的。我們那個年代,這個部份在小學到初一、初二已經處理了。現在資訊太多、網路發達,各式各樣的語言出現。

    唐委員提到的網路用語,我們在大考中心研發時,有一次考題出了「orz」,認為它是五體投地、象形的原理。當時做出這個測驗是希望導正風氣,但後來發現在公領域不能這樣處理,不然連跟父母都不能溝通。本來是想要導正,結果簡直是如火燎原,更加助長火星文的聲勢。

    剛才提到「文本」的問題,雖然我是學文學的,我也不贊成正敘、倒敘的分類。我很不贊成起、承、轉、合,不但學生沒興趣,也無法突顯作品的特質。這些可以處理的話,國語文教學才會比較正常。

    文字、文學與文化,我覺得可以設定為教學目的,包含美感等等,我的意思是可以從功能導向來做設計,就可以避免委員現在提出的憂心,就是流於技術瑣碎的操作。好像上次林委員說,小二、小三學生最痛恨的就是國語文,值得大家的反省。

  • 決定成立第二次爭議小組,拜託黃秀霜委員主持。各位可以看到時間表,要徵得大家同意,國語文的公聽會可能會延後,原本 8/15 要公佈第三版草案、8/18 上網,是否同意會慢?

  • (委員均同意。)

  • 一定要做好,要充份討論。第三版時,課發委員擔心之處要有改變。

  • 做得好比做得快重要。數學領綱的召集人說,數學會慢,「如果自己不安心,就送不出去」,我喜歡這樣的態度。我對爭議小組有很高的期待,也請主席給出明確的要處理的事項。我們提過「修辭」的問題,現在領綱就看不到了。原本二十二種「修辭」,現在改成「各類文句表達的意義」,就好多了。

    好比說「文本」、「文法概念」、「文學分類」,在高中以前不宜出現,很明確提供,如果不妥當的人主持當然會很慘烈,但我對黃校長有信心,謝謝。

  • 第一點,技術綜合和一般高中的舉例、分類一定要一致。

    第二點,表現和內容都太多,要減量。

    第三點,語言學家做學問而無定論的,不要落入文字中,如「文法分類」「文本」等等,無法逐一列舉。

    第四點,以學習者為主這塊一定要出來。

    第五點,聽說讀寫做的結合一定要出來。

    第六點,表現和內容的搭配要預演一下,可以參考數學科的做法。

  • 加上第七點,主題類別的整理。

  • 國語文這邊,老師的教學方法一定要檢討。好玩的東西到了老師手上,都變成一大堆知識。我覺得從小學到高中都要檢視一下。

  • 我希望如果要成立爭議小組,各委員意見均很明確。在領綱大會上,我們一直不知道哪些該調哪些不該調。如果像「學習者為重點」,這對我們比較模糊。如果要成為提案,請給比較明確的指示。

    關於這份領綱是否對不同社群的文本,包含公領域、私領域,這是我們這次極力回應的問題。名詞是可以改,但是記敘、抒情、應用、議論的分類不能廢,因為這次的重點是「應用、議論」的教學。

  • 我想舉個例子,以學習者需求為主,請看到英語文課綱,稍微做個對照。請看英語文p6-7學習重點,分為語言能力(聽說讀寫做)、p14 學習興趣與態度、p15 學習方法與策略、p16 文化習俗、p17 邏輯。

    如果我們要教那麼多文體,是否應該加上賞析,才知道情感表達,不止有一種形式?請大家看到中文 p7 第三階段 4-III-6 「楷書歐顏柳褚碑帖」,這是為了欣賞,不應該當成知識來教。

    學習表現只教聽說讀寫做,難道欣賞、思考不重要嗎?我們希望語言學習活起來,謝謝。

  • p7 各項都寫成 4-I-1。

  • 列印是舊版,新版已改正。

  • 建議做一個雙向對照,也就是是否能在菜單裡拿到?如果當年級沒有書法教學,是無法銜接起來的。

    如果細數一下學習表現,第一學習階段共有50項學習表現(一、二年級),我覺得老師是照顧不來的。囡仔敢會當攏照顧著?是無法照顧到的。

  • 請技術和綜合型高中的報告。

  • 剛才的問題,我已經紀錄了,以及文言範文等五、六個問題,會帶回去討論。

    技術型的委員可能是未掌握課發會委員的想法,並不是不願調整。

    技術型的版本一直在修正,上面寫 104 年 6 月,其實 7、8 月都有修正了,這部份我們回去再做一下確認。後續如果再有爭議協調小組,我們技術型的課綱委員會參與,謝謝。

  • 就拜託爭議小組了。慢慢做,比較完善時,再放在網路上,或放公聽會。

  • (現在時間 11:53,繼續討論英語文。)

  • 版本上看到六月的原因,是因為六月沒有討論也沒有收到新版。

    標號以英語文為例。

    A.雙圈(◎)係指相同學習表現反覆出現在不同學習階段,英語文的學習常涵攝加深加廣、螺旋向上的知識與技能精進,故以此種方式敘寫。

    B.星號(*)係指較高階的學習表現,表示各校在針對學生的能力特質或各校的不同時數規劃課程時,可就該項表現條目選取或自行研發深淺、分量不同的教材,進行適性教學。

    C.同時出現(◎)及(*),表該表現條目反覆出現在不同學習階段且屬較高階的學習表。

    標音系統指的不是音標,而是 sound/name。書寫系統就是字母。請各位翻到 23 頁,253 頁也有群組的共識,後面大致是有共識,要討論的不多。

    請參照各領域中間用隔頁紙就好,不然頁碼很難找,技術型是從第一頁編到最後一頁。

  • 第二外語部份,請翻到案由二第四點,第二小點講的第十八頁刪除的文字,因為會議紀錄未確認,這篇說的是給第二外國語文的建議,還不是決議。

    因為張召集人、張委員和新住民代表討論時,這段文字其實是改編自總綱的文字,在7/20開會時做出建議。我們在7/17第二外語工作圈時,其實還沒有完全同意。也許第二外語的主席楊老師可以協助說明。

  • 好的,第二外語的紀錄要修改,先就英語文討論。

  • 標示法,英語文第六頁 1-3-12、1-3-13 有一個「聽懂歌謠的主要內容」,相同的內容有不同的編碼,這是很奇怪的,也出現很多次。不同的編碼用的標記,擺在最前面,這樣很混亂。如果用標註的話,希望星號或雙圈放在編碼的後面。

    上標和下標很多人不會用,換版本可能就跑掉了,我也不太認同。

    如果學習表現是國家對小孩的承諾,必需要在小學階段聽懂歌謠的主要內容,在國中為何要重複?如果要兌現,就要從低,而且不要重複。如果一定要三跟四都標,那應該多加一個星號說明,但用相同的編碼。

    如果小學是簡易的,國高中可以不簡易,那當然可以不同編碼。

    1-4-10 有一個「歌謠韻文的節奏與音韻」,和 1-5-14 又重複,倒是可以用編碼來加註,前面比較可以用內容來區別。加註要以量少為原則,在國中階段加不加註竟然各半,彼款真難講會通,謝謝。

  • 剛才提到標註,我很認同要標愈少愈好。標註不宜放在前面,應該放在編碼後面。

    英語文第六頁,在1-3-12在國高中不宜都用「簡易」,可以後面改成「複雜」而無需再次標示。

    英語文前面,標示頁有一個綱要草案初稿,有一個研修說明,在米色這本裡面的第三頁,其中麻煩做修改。

    有些能力指標提到「波浪形底線」,已經沒有使用了,請做修改。

    七月也有提到,因為準備上網公告,比如第十八頁都是刪除號,應該不要再出現,呈現完稿版本。

  • 林委員的意見如果做得到就做,難度用學習內容調整,就不會在國小、國中重複要求。

  • 國小 1-3-12 聽懂簡易故事,加雙圈之外,還用星號表示可以視學生程度安排。

    在國中就沒有星號,是因為所有人都要達到。

    在國小就加,是為了城鄉落差,有些地區的學生希望在國小就做到。

    版本修訂沒有問題,但學習表現增修要帶回去討論。

  • 重疊之處,請想辦法用學習內容,來表現它的難度。

  • 加深、加廣的選修規劃,跟委員報告:新版在第二頁時間分配上,就應該要列出五門課。

    其實我們有九門的選修課,在上網前會全部都補進來。

  • 這是針對加深、加廣六學分的學習重點。

  • 我們會帶回去修訂。

  • 第二外語(新住民語),請楊老師。

  • 第二外語,有關於 p247 的內容、修正與建議,如果在文字上有任何修訂,希望跟新住民語有正式的對話,再行調整。

  • 最重要的是總綱裡有提到。

  • 我們希望抱持開放的胸襟來看這件事情。在高中、彈性的時段,如果還要壓縮的話,請容許我們還有討論的空間。

  • 小學目前可以開放選修泰語、印尼語等,如果高中除了英語之外,可以變成第二外語的選修,希望可以跟羅老師再討論。

    我們在總綱採取非常開放的態度,島嶼上有非常豐富的環境,後面也有許多配套要使用。

    教育部的「國際移動力」白皮書也說這很重要,這是一個國際戰略趨勢。

    如果有師資、教材的問題,可以提到協作平台處理。

  • 就總綱的規範報告。

    第二外語是高中課程,在總綱的文字已經擬定「含新住民語文」,學校依此開課即可。我們想協調外語和新住民語,看是否能增進開課的機率。

    在總綱第八頁只有寫「本土及新住民語文」,後續協商會依此進行,8/6 會處理。

  • 領綱上網之後,大家也會想看總綱。

  • 雙圈其實是星號的前備條件。

    我覺得可以併成一個符號,說星號「係指」在不同學習階段出現,請較低階段老師選擇是否教學。

    只要說明高年段的一定要達到,低年段的算作先修,是否可以減少標記混淆的程度?

  • 請看第六頁 1-3-14,對應到國中 1-4-10「辨識句子、語調情緒與態度」,星號的意思是高階的能力,對照會議手冊 225 頁,表示各校針對時數規劃,可以自行研發適性教學教材。

    這對英語是重要的,希望可以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差異。

  • 回到 1-3-14 和 1-5-13,顯然內容是不一樣的(少一個「簡易」),所以編碼自然不同。

    你標星號表示有些學生不能達到,為什麼是這樣?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怪異的事情。

  • 對於林文虎委員的顧慮,對於雙指標合併成單指標,其他委員的意見?

  • 我們討論了許多次,英語和本土語言都想用標識,解決學生程度雙峰分布的問題。這在各領域都有,但這和學生的家庭,以及城鄉落差,都是很大的。如果可以在課綱上,用標記來容許不同的表現。

    當時有兩個方式,一是打破學年的義項,讓老師做學前測試,但這要回到統一的課綱格式,所以第一次會議時被否決掉了。

    所以才用第二個方式,使用標號來標識進階版。當時在素養指標裡,對學習表現有一個框定和界定,要用這個才能解決現在的問題。如果是要解決雙峰的問題的話,除了標號之外,其他的委員也許還可以提供其他的策略。我也很想聽聽不同本土語言,以及其他語言委員的想法。

  • 優先看起來,標示是對課綱的更細緻的表達。

    我們可能需要更細緻的表達,而不是要求相同的進度。

    我建議在想到更好的表達方式之前,先不要為了畫面清爽,推翻現有的表達方式。

    如果有相同功能、更好的表達方式,我們再去改變。

  • 針對剛剛提到的,說明兩點。

    透過大會裡面,由於雙峰現象採取的標號標字,在爭議小組裡,認為在英語裡有存在之必要。

    文虎委員關心的是,國中階段而言有一半左右內容都有雙圈標號,建議我們回去看一下,不需要那麼多雙圈。像「簡易」的部份,就可以修正文字,減少標號。

  • 這是英語的情況。第二外語請文瑤。

  • 因為第二外語要上網了,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師資安排和培育。中小學老師的發證和聘用,像師資培育法已有規定。我們總綱裡只有提到「協助專業發展」,但我們在領綱裡提到了「配套」,主要是規範行政單位的實行要項。

    這和領綱對於學生學習重點的主體性來說,似乎不太一致。在第一群組的討論(資料 p248 ),案由五有提到說,師資培育跟相關說明,似乎不適合列在領綱內文中。

    因為要公聽了,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機制來討論?在完成討論之前,是否可以跟其他的科目一樣呈現?如果有單獨增列,再進入公開程序討論完成?

  • 第二外語,第25頁的師資培用,各領綱可以有需求,但規範教育部、縣市教育局要做哪些事,似乎不是領綱應該做的,可以放在協作平台。對於老師的要求,可以寫下來。

    另外就是盡量用中文表達,25頁「信賴性(reliability)」等地方,中文已足以表達,是否需要加註外語?

  • 8/6 新住民語組和第二外國語組要開會,但請課發會先形成決議。

    資料 p134 有一些具體建議,在第 12、13 點,以及 p135 的第 14 點,都是第二外國語組提的。

    在第二外國語選修時,是否可以選東南亞語言?

    同理,國中小階段,日韓歐語算不算第二外國語課程?

  • 這要回到總綱,各階段都有明確規範。

  • 第二外語加深、加廣選修(六學分),是為了銜接大學升學的進路,讓學生選的。

    新住民語則屬於多元選修(各校至少六學分),包含本土、第二外語等,是另一件事。

    國中小本土和新住民語文,在總綱裡沒有定義哪些國家。

    但在訂定課綱時,其實在回應的,就是以新住民人結構比例最高的東南亞七個國家,作為優先開設。

    如果要開放到人口比例少,如日歐語系,會不會有排擠效應?這是要思考的。

  • 就如總綱所規範。

  • (午餐來了,請大家用餐。)

  • 第二外語組願意抱持開放的態度對話。

    如果在高中加入新住民語言,是否可以在高中彈性學習課程裡,也加入第二外語?國中小階段,可用彈性加課的方式處理。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師資的問題,到了十二年一貫才出現新住民第二外語。如果用舊的法令規章思考,用英文老師教越南文是有可能的話?會提這個,是因為是有新的事情。就像英文第一次進入小學,也沒有這樣的師資啊。既然加了七個語言,幾乎加起來要十種了,現行的老師可以教嗎?從哪裡來當然是個問題,只是要提醒一下,謝謝。

  • 這算是爭議議題嗎?高中不能成為第二外語,和總綱是違背的。

  • 因為我服務過新住民,剛看到的就是有七個語言。

    以我對師資的瞭解,老師要教這些語言是很有困難的。之前我們找錄製越南語的影片,一直都不太找得到。我們面臨兩個矛盾:台灣是多文化,無論家庭或個人興趣因素,學習動機是在的,但新住民、原住民的老師真的也很缺乏。

    因為 MOOCs 的進步,這或許是一個替代方案。總綱是在講課程,如果我們可以把線上教育當作一個可能的方式,也許是台灣提供,也許是世界上有很多更好的教育課程,可能成為替代方案的話,這可以提供更好的方式。

  • 是否可以加入線上課程,再用檢定考試評量,這是可以考量的。

  • 領綱後續的師資,配套是需要加強的。因為我們今天在討論的是領綱,所以比較不建議在此會議呈現。但我同意這可以在協作平台,做進一步的對話。

  • 各領綱實施要點能否提及師資來源,當時是說可以看領域現況。

    新住民是新設領域,不像其他已經實施十年了。

    撰寫課綱的人,表達授課適任原則我覺得是適切的,但程序上如何產生則不適合。

    師資問題如何解決的方向,所需的行政機構是可以提一下。

  • 在多元選修裡開設新住民語文,建議依地區特性開設課程。

    如果社區都是法國人的話,那可以放在彈性課程,也可以放在社團活動裡,這樣也就回應了總綱,跟總綱扣上來了。

  • 那我就依主席建議討論。以東南亞為主的,可能指的是國小的必修課,但彈性和選修課,就不限於第二外語。

  • 13:30 另有一個會議,我們繼續往下走。第二外國語處理完了?接著是閩南語。

  • (宣讀共識。)

  • 現在快要下午一點了,時間可能比較緊迫。

    我們第一群組第二次會議,做了一些修正,按照兩次主要會議的意見,做了局部的修正。

    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爭議,只要核心大會通過,我們就可以上網了。

    閩南語和客語組和英語都是三年級。我們在課本裡,看到編輯的出版社,在一年級就會放上漢字和標音符號,只是老師不一定要教學。

  • 建議主席先用餐,太辛苦了。

    請教兩個問題。第五頁學習重點,聆說閱讀寫作,這好像是學科本身的能力。

    我個人的想法,像閩南、客家、第二外國語,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否考慮加上?第一個就是溝通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溝通,第二個尤其在閩南、客家語,是要熱愛鄉土,這個在學習表現裡沒有看到。

    第二個問題,第六頁「寫作」,我不清楚閩、客語要如何寫作?漢語是用中文,英語是用英文,閩客語要如何使用文字?需要教到這麼高的程度嗎?

  • 謝謝委員的指正。就委員所說能力問題,第一個是溝通,第二個是愛鄉土。

    課綱裡很多地方,在不同的項目裡都有提到,是沒有問題的。雖然素養是分開列,實務上沒有問題。

    雖然學習表現裡沒有愛鄉土,但是學習內容裡就有愛鄉土、多元文化、國際觀,都有列在內容裡。

    寫作的部份,我們看到寫作,想的是創作文學、Time 或 Newsweek 的文章?

    在國小的程度,或是任何階段,聽說讀寫都是不能偏廢的。在國小聽說建構之後,課本也有文字,我們請國小的小孩,用十幾二十個字,包括問候語可以寫在卡片上面,不需要到幾百字或上千字的、文情並茂的文章。

    第一線的校長、老師都有參加制訂,這部份我們很小心的避免只有聽、說的部份。

  • 教育部有推薦用字,像是「天烏烏」。

  • 是全部都有漢字嗎?

  • 此階段的常用字,全部都有漢字。

  • 教育部有詞典、有推薦用字表,可以作為支撐。

  • 以前有台通、台羅的爭議,現在的情況?

  • 這是在10-20年前的爭議,現在已經全部使用台羅音標,也有常用詞典和詞表,大部份滿足了語言的需求。

    委員的擔心我們會留意,但是在教育部和學者用心之下已經有成果了。

    以前當然有許多書寫方式,現在漢字書議的爭議已經非常少了。

    以詩來說,已經有上萬首的詩、數千篇小說,散文等等。

    所以經過長久以來符號的戰國時代,已經有規範化了。

  • (宣讀共識。)

    一、統一標題。

    二、課綱正文不用加英文字。

    三、第21頁內容改寫。

  • 江委員下午有會議,目前就是照表列上面的,原則上報告並沒有補充報告,以書面呈現為主。

  • 第六點,各語文領域要統一用詞(「聆聽、說話」vs「聽、說」),這是誰來做?

  • 我想本土語言的聆聽和外語不同。漢語只是聽,外語需要「聽辨」區別聲音,本土語言也會需要。

  • 本來語文就有爭議小組,所有語文領域裡的聽、說、讀、寫,希望各領綱提供適合他們的解釋。請提醒黃委員。各位委員有人會說客語嗎?

  • (委員均表示不會。)

  • 如果沒有爭議,用辭修改之後,就上網了。

  • 我想提工具的問題,像國語用注音符號,其他語文用標音,這樣會有問題嗎?

    偏鄉在學注音符號的時間,都比課本裡的長很多。三套標音法對偏鄉的小孩太困難了。

  • 上次爭議時特別講說,在同一個學習階段授課,是否會有負擔?負擔的程度會是如何?

  • 第三年級,特別是新住民、原住民,如果不是專家,難以判斷。

    是否必要有標音系統,才能學習?

  • 小組有辯論過,在九年一貫時沒有那麼快教符號,但是有做認圖到拼音(不強調書寫)。

    目前教學的結果,是如果讓他們早一點認得拼音符號系統,學習的效果會比較好。

    如果根基不穩固的話,效果反而不好。

    原住民母語學得好的,英語也跟著學得好,所以這可以從小一開始,並不違背的。

  • 我很意外聽到這樣的結果。

  • 但是注音符號的學習成果就比較不好。

  • 如果定課綱時不把方法論描述出來,我覺得加這麼多進去只會造成挫折感。

  • 謝謝方委員的提醒。如果對特定學生有衝突或困難,可以在實施要點裡稍加說明。

  • 我和許多老師、校長談過,看到很多原住民的小孩使用注音符號有困難。

    那可不可以用漢語拼音來教他們國語文?這樣可以省十周的時間,也比較有成就感。

  • 完全同意方委員的意見。

    反過來,對注音符號較習慣的地區,是否考慮開放教師選用教育部頒布的方言音符號來教台語文?

  • 可以考慮,是不是讓一年級的小孩,減輕剛進來的負擔。

    請爭議小組加一個議題,開放老師選擇不同的標音方法。

  • (宣讀共識。)

    一、統一題標。

    二、placement test 刪除英文。

    三、師資不列入內文。

    四、統一編碼格式、修正編碼。

  • 修正部份均有共識,8/11、8/12 會在台東、屏東開諮詢會議,如果有需要修正之處再進行,目前狀況良好。

    第二外語、新住民、原住民都有提到師資,因為我們是新的語言,能否成功與師資大幅相關。

    希望這些文件可以進入協作中心,第一線核心的老師們的意見如果能進去,這個能量才能延續。

    正式的要求是,協作中心應作為重點討論,畢竟這是瀕危語言。

    2005 年才有族語書寫符號,教學同時也有推廣作用,有些地區從幼兒園就開始教,這批學生的英語程度也比較高。

    方委員提到的現場情況,要看是九年一貫教的,還是後來教的,情況會有不同。

  • 但是注音符號會比較跟不上?

  • 請給小孩一些路可以走。

  • 在總綱最後希望過的是甲案(國中必修),後來變成選修。

    而綜合型高中語文裡有國文英文,沒有原住民文。普通高中會放進去嗎?

  • 因為王委員特別提出原住民師資部份,還是回應一下。

    我們有原住民教育委員會、本國語文教育委員會。

    我們討論之後,有一個專案小組,針對相關問題的澄清之後,包括配套、分工和執行都有處理。

    周三就會有一場會議,包含原民會、國教署、技職司等,這是制度內的機制。

    協作平台可能只能呈現問題,無法大量時間、有效聚焦在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會在小組裡處理,在協作平台上做出回應,謝謝。

  • 24頁的師資安排,只要是交付教育部做的,就會移到領綱外面,但還是會納入平台,也請你們經常盯著我們達成。

  • (宣讀共識。)

  • 第三點,新住民的「領域」文字我們會用破折號處理。

    第五點,我們說「寫作」在新住民語言,是否達到「書寫」就可以了?

    標音系統問題上,我們很擔心學泰語等是否造成負擔。現場低年級教識讀的老師,泰語並不是羅馬字,所以也許一年級只要教認讀,不用教書寫?

  • 不是說禁止多標音系統一起教,而是留一條路給教師決定。

    另外各領綱都會出現一般性的語言,在總綱都重複了,我們請研究員刪除重複部份,把它做得比較精簡,來減少頁數。

  • 很多人在閱讀時,如果只讀領綱不讀總綱,那「素養導向」的精神,就不知其詳了。

    所以引用「自發、互動、共好」是有必要的。版面占的不大,又是總綱裡的重點,請留下來。

  • 第四點以後,同心圓的概念、順序性等,是否可以省略?

  • 我贊同林文虎委員的說法,因為字數不是多到占太大的篇幅,我覺得應該保留。

  • 單獨頁數不多,但加起來很多。各領綱不滿意的話可再提出保留。

  • (主席確認此領域內容均可上網。)

  • 國語文和英語,「表現或能力內容」太多了,我要求減量,不是削減品質,而是實質減量。

    請看11頁,國小階段學習表現4-2-2「能書寫自己的姓名」,和4-3-5「基本常用字詞」等,有很大差別嗎?字詞和句子一定要分開嗎?隔壁頁也是一樣,課堂、生活、社會有必要切成三條嗎?

    目前總數超過60條,不會比能力指標少。大量的指標造成做假文化充斥,請檢討。

  • 提出臨時動議。

  • 提案人
    唐鳳委員、洪詠善委員
    案由
    為落實程序透明,課程研究發展會之大會與分組會議(下稱「課程研究發展會」),以及各領域、科目、群科課程綱要草案公聽會(下稱「公聽會」)之紀錄,應以發言記名、完整記錄、主動公開為原則,不記名、不記錄、不公開為例外,以昭公信,並保障各界討論者之充份知情權。
    說明
    1. 課程研究發展會應預先提供,予受邀出席者知悉。
    2. 公聽會主辦單位應於事前公告接受申請,並於結束後 48 小時內公開影音紀錄。
    3. 課程研究發展會、公聽會出席人員,得徵求現場出席者同意後,自行現場製作逐字紀錄。於表示不同意紀錄之出席者發言時,應以下述「具名,但不記錄」原則為之。
    4. 公聽會出席人員各得邀請最多 1 位旁聽紀錄人員,以協助記錄。旁聽紀錄人員名單應於開會前 1 工作天,提供予主席知悉。
    5. 課程研究發展會出席人員如欲邀請旁聽紀錄人員,應於開會 7 天前提供名單,並經主席同意,方可為之。
    6. 課程研究發展會、公聽會記錄人員,應將各發言者之每次發言重點摘要,作成具名紀錄。文字呈現方式為:
    發言者名稱:...發言內容...
    7. 發言者於發言時,得註明當次發言為「具名,但不記錄」,此時應暫停所有音訊錄製(以消音方式呈現)。文字呈現方式為:
    發言者名稱:...接下來這段不列入紀錄,理由是...
    發言者名稱:(不列入紀錄)
    8. 發言者於發言時,得註明當次發言為「記錄,但不具名」,此時應暫停所有影像錄製(以空白畫面呈現)。文字呈現方式為:
    (不具名):...發言內容...
    9. 會後 7 日內為修正期,期間內受邀出席者得依據主辦方之摘要紀錄,於線上共筆網址自行編修逐字紀錄、書面提出修正,並瀏覽其他出席者作成之修正。
    10. 依第七點、第八點註明之發言,逐字紀錄、摘要紀錄應以相同方式呈現。
    11. 修正期結束後 48 小時內,國教院應將逐字紀錄轉換為靜態網頁,與摘要紀錄同時公開於網站上。
    茲建請各領域、科目、群科課程綱要聯席會議參酌,並就各項會議性質,逐項討論是否適用、針對各項會議需調整的參數(內容阿拉伯數字部份),以及理由。

  • 第一點,自行製作逐字紀錄,會透過協作網址,今天會寄給所有委員,可以上去增補。

    第二點,公聽會開放網路直播申請,我們還是會先審核。當然外界任何人都可以來申請網路直播,他用手機就可以直播了。通過申請的人,也必須要在 48 小時之內把他們的錄影網址交給我們公佈。

    好處是,現在我們國教院工具、技術、能力上力有未逮,但可以邀請外界協力。

  • (唐鳳委員使用投影機展示 Hackpad 及 SayIt 系統。)

  • 摘要紀錄上我同意可以具名,但是逐字紀錄如果有二十個版本,如何確認哪個是正確的?

    公聽會直播有其益處,但如果只有一鏡、一個角度,可能會以偏蓋全。

    如果記錄人員太多,是否會影響到空間配置?

  • 逐字紀錄是共用一個系統,多位記錄人員可以互相補正,所以只會有一個版本。

    同意公聽會應盡量多機錄影、多機直播,在場地安排上要請國教院多費心。

    委員會記錄人員人數在事前七天即可統計,場地可以安排。

  • 我同意這樣的具名紀錄方式,這是時代的趨勢。

  • 主動公開的好處,就是可以一次讓大家參考。

    公聽會場再大也有限,但螢幕前同時觀看、事後觀看的人數是更多的。

    這樣的記錄方式當然會有衝擊,但我們可以主動迎接,不需要等到台權會提出訴訟。

  • 我們說情、理、法,唐委員說的是法理的部份。

    確實在實務上,現在不相關第三人依《政府資訊公開法》要求學校提供資訊,也會判決必須提供。

    但在情感上,可能需要一段時間適應。

  • 這次提案針對我們課發會本身、公聽會、以及各群組會議。

    公聽會請國教院同仁討論。群組會議請在 8/27 聯席會議討論。

    如果單次發言希望具名而不紀錄,或是匿名紀錄,也有七天的時間修正。

  • 在場是否有委員不同意唐委員對本次課發會做出逐字紀錄?

  • (在場委員均無意見表示)

  • 我看到很多委員在沉思,可能還要一些時間沉澱。

    今天先這樣,七天之內如果有修正的想法請提出。

  • (第四次會議結束,第五次會議開始。)

  • 請葉雅卿確認議程:數學、自然科學、全民國防。

    請孫校長說明。

  • 第二群組的綜整人今天無法出席,我僅代表做報告。

    請翻開到數學30頁。所有達成共識之議題,在此宣讀:

  • (宣讀議題。)

  • 謝謝剛才的解釋。再補充一下重點。

    普通型數學這邊,7/14的版本和6/10的第一版本有些文字上的修改,有一些大小寫標號的修改、實施要點的修改。

    兩次會議都請大家能維持數學界的紀錄傳統,但最後依大會的決議。

    我在核心會議用許多時間取得諒解。

    依林文虎委員的看法,我已提出七個議題到協作平台,提請大家討論。

    第一個問題是數學科的進度大幅落後,希望盡量做到好,像高中組開了三次會,晚上還要再加開,但我不能打包票說八月十八號一定能夠完成。

    剛才孫委員說過了,數學是一個複雜的內容,現在希望林福來教授把學習重點讀一遍,再依院長決策請五到十位教授讀一遍,再放到網路上審查。

    數學雖然沒有很敏感的政治議題,但是也有像建構式數學中,數學家和教育家的對立。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要把課綱修好,至少在組裡面認為滿意了,再放到網頁上。

    再來解釋 delay 的理由。在 6/10 版本前,我就講說一直 delay,原本五月底就要交稿,但我們交出來有很多內容,幾乎到最後一分鐘了,帶回家做,大家都沒有完全得到共識,我也是很著急的。

    6/11 送出,到 6/20 開第一次分組會議時,有很多別組的委員,說這組的內容看起來心裡很不安,或是高中老師,看了覺得教不出來,問我該怎麼辦。

    我在 6/20 端午節,直接打電話請兩位很信得過的數學家,和三位委員坐下來談,發現尤其是高中數學,因為分A、B兩版,其中一版交出來是空白的,因為有很大的不放心。

    不是說我們拖延,連要出國的委員早上都來開會,到了飛機上都打訊息回來告訴我們他的意見。

    我們盡了很大的努力,但還是不踏實,希望大家可以諒解。數學的內容是分一年一年的寫,不是分階段,細節有許多考量。

    萬一 8/18 無法完成,也希望允許我們請林福來教授,以及更嚴密的審查後,再行公開。

    技術和綜合型高中,本來是楊主任主持,是互相獨立的。過去的綜合型高中有很大的問題,內容差異很大,造成困難。技術和綜合型高一目前是用普通高中的課本,造成實務上的困難。所以我就請各方的代表來討論,共識是希望內容盡量拉近,像 data science 普高有綜高沒有,綜高有許多三角放在一年級(為了服務專業電子課程),但在數學教學上有困難。

    當時有個意見,也許高一用不到那麼多的三角函數,可以放另一半到高二,普高也可以拉近。現在的情況仍然是 data science 普高才有,向量在綜高才有。落差仍然存在,綜高是有很多的為難的。

    我的具體建議,是看林福來教授能不能再開一個協調會?我們私底下說說是沒有結果,一定要多方坐下來對談。林福來教授對數學教育的內涵非常瞭解,但人在國外也很忙,希望院長能協助拜託一下。

  • 技術型高中、綜合高中由我召集老師研修。這次因為綜高的課程和普高落差太大,造成高一準用普高課本,到高二時出現 65% 斷裂、45% 重疊。這次我們盡量三塊有共同的對談,特別邀請長期參與的曾老師。也做了知識參與和知識地圖的盤點和調查。在需要的當中,在哪個學期放才合適。

    我們透過群組中心學校,用抽樣調查,透過專業科目和數學老師的對談,才能決定哪些章節要、哪些章節不要。像「空間」,多數老師覺得可以用到再學,所以最後才刪除。

    結論的最後一點我補充修正:目前綜合較接近技術的 C 版,這是紀錄有錯,應為 B。目前技術高中分成四類,A 為藝術群,B 為家政群,C 為工業電機電路群(16學分),綜合高中則準用技術型的 B 版。

    技術型和綜合型是選修的分流,所以是希望高一程度大部份都相當,目前有 60%-70% 相同,其中 A B 幾乎相同,C 版因為工程需要,所以和 A B 版不同,但我們都在漸進微調。

    第三,在張教授協調當中,技術型和綜合型都接近完成,等待普通型的定稿,所以普通型把「圓」的部份調到高一,我們都跟進。

    差異比較大的是「排列組合」,目前據我所瞭解,普通型在高一下,我們希望放到第三或第四冊

    「三角函數」在 C 版正在遊說它,用螺旋式的方式,等高二再教比較深的部份。因為土木、電機電子專業老師的需求,所以這部份我們還在討論。

    目前大約 70% 相近,希望慢慢溝通協調,讓高一的數學,無論普通、綜合、技能型,到達 80%-90% 本同。最後 10% 左右的差異,再用暑假補修,作為銜接。

  • 前一陣子爭議有微調過,不能做為參考嗎?好像不協調的部份還是存在?

  • 三年前我們微調過,在學科中心有許多教師表示有教學困難。

    我的看法是,像張教授所提,在普高確定高一內涵時,已經調到一年級上學期幾乎相同。

    爭議在一年級下學期,C 版不能不包括三角函數,但普高覺得在二年級會分流,有興趣的學生再學即可。另一個爭議是向量、排列組合、機率。

    因為這兩件事,大約仍有 25% 的差異。學科中心內部的需求,是 15% 之內比較好,現行差異仍然過大。

    我們希望是在一學分裡可以補救。學理根據是普高 8 小時,技術型是 6-8 小時。

    特別是 C 版的爭議,希望可以再開會,決定高一下那 10% 的差異,這點調完之後,如果只剩 C 版的三角函數,為那些要轉的學生再補救就可以了。

  • 之前微調過,做了補充教材,有幫助嗎?

  • 有幫助,但目前還需要調整。

  • 所以還有 10%-15% 的差異,需要繼續工作。因為每次出去時,委員比較不會讀別人的版本,所以延後的必要性應該要寫得出來,例如「課發委員覺得還不行」等。當然有一版空白是比較嚴重的。

  • 除了技綜普高的時數差異之外,技術上都是可以處理的,只是兩方面都各有主張。

    以十二年國教的基本精神,這些是同一個領域,所以不適用爭議小組。就算林教授來幫忙,也要解決明確的任務,例如三角函數是否在高中就上?

    三角函數本身不困難,但是老師可以把它教到很難。限縮它的內容是否可行?這是一個任務。

    每個領域都有茶壺裡的風暴,是希望數學的專家都要有共識,每次都是專家打專家,才會打到滿天飛。請看草案 33 頁 S-9-3 平行線截比例線段,我必須稱許一下,課綱提醒教師先教 S-9-1 相似形。先前是反序,在教學現場是有問題的。

    另外現行描述文字用逗號分開許多件事情,看起來好像是一件事有五句話。按照我在現場瞭解,這是有五道題的。

    這次在國中加入 S-9-4 tan/sin/cos,本意我猜想是想要用 S-9-1 用的投影來講,但已經過一個月了,再回來講它的幫助已經不大了。這個概念是否可以往前放?國三的量其實滿多的,看能不能放到 S-8-10 的後面,放在三邊定理,順勢來討論三角比。

    另一個長年的問題,34頁D-9-1 「統計」,但國一下在生物、國二上就大量使用統計圖了,只要不算數據,這也不會害人。由表到圖的歷程,它沒有難度,是否可以往前擺?

    十一年級教向量,排在前面也都還好,高二的物理就會教到了,這件事差異不大。

  • 感謝指點,其中三點我們有討論過了。

    國中組正在開會,正在面臨小小的問題,換了一個召集人,重新在審視課程、調整次序。

    「很多逗點應該是句點」,在國小國中有這個問題,高中比較沒有,我們會從頭到尾再調整一遍。

    S-9-4 tan/sin/cos 拿到八年級。如果在我這個年紀是在九年級大量教,後來放到高中去,所以我們希望這次國中教三角比(斜邊、對邊)就好,這個移動不必然沒有空間。如果七、八、九年級間調動的時數推算表算得出來,那我覺得不成問題。

    Data Science 我們有提到,國小幾乎每年都有,國中卻在國三才有,可能是沿用現有課綱。已經在討論是否能打散到國中一、二、三年級。這件事的確沒有那麼難,是可以處理的。

    向量要盡早教,如果技高可以同意,我們會很高興。

  • 統計的問題是否有處理?

  • 這裡 Data Science 就是統計的意思。

  • 小組的目標寫得很好,但是我們從早上看到現在,每個領域都有一樣的問題,好比說學習表現,也就是達成目標非常重要的地方。這裡內容講的都是數學,很多都是學科本身的內容。要培養的能力,如「以簡馭繁」,是表現在什麼地方?

    第二個問題,我覺得內容會不會太多、太細?如果一個出版社請了編輯委員要來寫教科書,是否完全被綱要限制住?是否把教科書的彈性都給綁住了?數學我不是很清楚,編教科書的人的彈性是否有空間?

    第二頁有六大目標,但後來到第三頁上半段都不是目標而是內容,是不是去掉,或移到別段?

  • 過去用學習階段,以年段做學習表現(p8-9),學習內容卻是用年級來定義,是否有轉化?如果從學習內容來談,我有一些建議。

    零或是負數的概念,在生活中經常出現,希望著重在數線的理解上。這在一年級的學習內容不會呈現,可是到了三年級(p49)就要理解整數的數線(N-3-11)。我認為數線這件事,對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

    建立數感(D-50),我希望在100以內,但二年級(p47 N-2-1)是希望十個一數、百個一數,在低年級其實已經很熟悉了,建議調整使其更有效。

    加減法(N-1, N-2),學校在教的時候,分與合的概念就會出現了。這裡雖然是減法,但是會帶到別的概念,所以補充說明不宜過多。

    N-11-12,其實 p49 已經教到平方公分,所以感覺上有過多的限制語詞。N-5-5 說「不要教到平方根公式」是否限制過多?

    p50 的 N-4-6 倒數第二點,讓孩子化簡分數,如果沒有質數的概念會很辛苦。可是質數 N-6-1 才教,跟最小公倍數、最大公約數一起教。

    如歐老師說,很多是螺旋思考,S-3-1 提直角,但是是先有角的概念才有直角,不妨合併一起教。

    在教學現場遇到的,是民間的運用方式(斤、兩、坪),和公斤、公克、平方公尺不同。在建立量感是,如何用學生習慣的角度思考?

    真正要解決的是,五年級有太多不同的量詞(N-5-10 - N-5-16),讓原本包含容積單位等等,都搞混了,一下要理清是有很大的困難,是否可以調整?

    p54 圓周率的部份,我覺得不必讓孩子用 3.1415 去計算。跟方老師做均一平台時,對 π 的使用我們有一些新的發現,也許方老師可以補充。

  • 先用大方向解釋。數學和其他領域很大的不同,是用分年撰寫,而不是分階段撰寫。

    當時的用意是,發生過不同年級的人換校之後,發生不同版本間很大的差異,希望各年級的內容盡量相似,也因此寫得比較細一點。

    另外,如果我們看現在這個版本跟現用的版本比,已經比較不細了。

    如果寫得非常粗,在高中的問題比較少,但低年級會產生比較多的誤差和困擾,是有這樣的考量

    「不需要做」這個字眼,我剛讀時也覺得怪異,但在仔細詢問之後,發現的確是當年的情況:課綱這樣寫,常常課本會寫得超出。剛才我看了一些課本和課綱不符之處,發現大都是超出,老師又更超出。學生負擔大,不一定是課綱的問題。

    「老師太認真了」是一個問題,因為老師會的太多了,都想教給學生。因為有這件事,我們就只好一再規範「先不要教好不好」?

    如果不這樣做,出的問題會更多,我們也一直在檢討,應該如何來因應。

    編課綱、審書、寫書的人是否會需要一個會議?如果把課綱想成「可以任意超出」,我也沒話講,但孩子們就真的很辛苦了。

    其他的細節,在真正審查時會有很多爭議,像是用 3.1415,或 π,或像日本寫 3 就好了?

    不用 π 的原因是希望不要那麼早進入代數階段,這樣小孩才受得了。

  • 呼應一下應用的事情。在偏鄉和後段的學生,經常會問到,花這麼多時間學數學,到底要如何使用?公制在生活上是否用得到?公制當然是要教,這是國際通用的,但也可以放入生活的單位。

    之前開會時,有一位老師規劃在小學、國中、高中時,可以把家中的經濟結合,把家中收入、助學貸款等等的應用題目,這也希望可以擺到課綱裡面去。

  • 小組會討論公制、台制、英制的出現程度。

    應用上我想回應,方董在第一天不只給我們金融的投影片,也給我們中國大陸的課綱來參考,讓出題生活化。

    回到理財的投影片,裡面有一欄是說,需要哪些數學基礎(微積分、比例等),要檢視課綱有沒有,如果沒有當然是我們失職。

    應用的方式可以寫到手冊裡,希望教科書和教師舉例時,可以幫助我們在應用上加強,補充我們硬梆梆的數學內容,我覺得是比較周到的。

  • 第三頁倒數第三行所分的軌道,是否需要調整?

    第八頁的學習表現,希望可以更加呼應。

    通案來說,各領綱擷取了一小部份,是否能更參考議題工作圈的資料,更清楚說明那結合哪些議題,會有哪些功能。

    附錄二目前還沒有完成,麻煩各領域參考議題融入的相關說明,議題工作圈工作結束後交給領綱群組,就請落實到附錄二裡。

  • 生活上應用問題的教材,現行國中小教材的第一單元第一頁,都會講一個很生活的數學案例,但教師都會跳過不教。再好的教材,沒有搭配教學都是沒有用的。

    請看第 40 頁,領域的「應用」是否改成「素材與應用」?

    我個人是不贊成教那麼多單位,我覺得是要減量的。但 p40 教師應協助學生體驗,可以改成「引導」學生,就是無論有沒有,都要幫他忙。

    數學教學上,一定要回到從生活開始、從操作開始,這是我的建議。

    另外一個,我覺得數學有它的邏輯在,就像 p26 我看了很久,面積和體重量擺在一起雖然很繁瑣,但是如果一起學的話,因為「比較是區別的最好方法」,像一個瓶子空的有容積、裝了水就有重量,比較能理清觀念。如果是為了教學上的有效,我覺得很棒,但建議加以說明。

    後面的學習內容條目,有些過於簡單,不大容易懂。

  • 我們會參照來做。

  • 請委員決定,數學是否可以延後?跟不上大家 8/18 的進度?可不可以審查的工作和公聽會同步?

  • 我們衡量後續反應,如果數學圈裡還有衝突,我不建議送草稿。

    請問是有爭議,還是只是不安?

  • 我比較希望先審查再公聽。林委員有解釋說,數學裡是有派別的差異,雖然送出審查給五到十人,但自認為有資格審查的人有更多,所以這個效應我不太敢承擔。

  • 希望諮詢人數再多一些。要想一些比較給大家知道的理由,例如普技綜高三方代表還在整合,或是跟自然科學間的關係等,委員也提了許多意見。會慢多久?

  • 數學和國語文是否延後到同一時間公佈?

  • 等明天開完會再來一起看。還是要有一個時間點。

    細節調整請小組參考,委員都同意數學慢下來,延後公佈,等調到 10%-15%。

  • 可能很難做到。

  • 希望別組不要學... 數學就這樣吧,辛苦了。

  • (宣讀自然科學。)

  • 感謝 7/24 參與的課發會委員,提出許多意見。

    1、2條是文字格式會調整。3加上文字會做。4會做。5會考慮。6這句話很漂亮,直接加進去。7明訂實驗次數,本周四討論時處理。8、9、10是給我們的建議,會參酌來做。11相當好,不過紀錄應修改為「涉及」自然科學領域之彈性領域課程。

    自然領域配合總綱的時程是沒有問題的,但這是第一次安排實作課程,有些學校、教師、家長可能會有疑慮或害怕。目前我們努力在課綱提供較多實例,讓教師知道該怎麼辦。

    國小統整,國中統整為主分科為輔,高中分科,國中跟高中的必修課,基本是連貫的,我們已經通過科別來統整。既然數學也提到了,我想保留一個彈性,如果要上可以上,如果要更完整也可以,我們全力配合,謝謝。

  • p14 學習內容的 3-4 年級、5-6 年級這邊,I-B-2-3 電池或燈泡可以有並聯和串聯的接法,這個單元很獨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一直要到國二才會再出現。國小老師教這個單元時很有趣,非常狀況百出,搞不清楚的多有人在,因為電是極少數你看不到它的東西,只能用嘴巴講。當然在現場教學有很大的困擾。

    我們不假設老師很厲害,這裡燈泡和電池的串、並聯又要都教,能不能移到5-6年級甚至國中?這裡可以只說電路、電器、電阻,生活中的斷路、短路和通路?

    如果內容需要調整、需要補足,可以從 I-B-2-6、I-B-2-7 動植物的構造著手,這邊講完就不再往下了,只有講功用,構造和功用中間關係沒有很深。I-B-3-5/6/7 的運動和功能可以跟著調整。

    所以電磁串並聯在小四教,會不會太早?

  • 會帶回去討論。這個主題確實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太獨立了,我們會帶回去討論。

  • 大張的 p33 裡提到(九)國小包班教學,對自然師資能力的把關,自然科知能是否充足?

    部裡已經把七大領域的專長都發展出來了,所以國小是先取得第一張包班教學教師證的教師,再加註英文、輔導專長。像自然、數學領域需要強化知能,技術上是做得到,只要國教署覺得覺得在任教學科,覺得時機 OK,自然科學也可以變成加註的範圍。

  • 感謝說明,如果師資上能夠配合,我們樂見其成。

  • 學習內容和教科書編寫、教師都有關。

    整個看下來,第一個有些符號不一致,可能要再審閱一次,例如 p15 第四行長度/質量/時間用斜線表示,但其他是用頓號,以及 p16 中間I-D-2「例如」的前面是一個黑體括號等,建議整體再去看。

    語詞運用上來講,可能有些要去調整,例如以 p15 運用時間與長度,以長度描述物體的速度,是否「長度」應改成「距離」?

    在 p16 五六年級的防治和氣候變遷...中間,是否可以調整斷句?

    再來是語句的完整性可能要再思考,在 p15 I-C-3-5 「不同的測量結果時間可能有差異,差異愈大表示測量愈不精確」。而且那個前提跑掉,如果沒有統一事物的話,對不同東西的測量當然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應加上「對於相同事物」做測量。

    在 p16 I-D-3-2 「改變前後的差異」似乎少了主詞,如「物質」。I-D-2-9 也有這個現象。

    學習內容的重複,I-D-2-5 跟 p19 的 I-E-2-13 空氣流動雖然語句轉換,但內容相同,剛剛說的重複當然不只是這個,燈泡串並聯也重複出現,重複的內容是否合併?

    種植物、根莖葉構造等,知識的完整性可以在教學現場,可以一次到位的,就不一定要切割得這麼細。

    有些語詞的敘述可能還要調整,如 I-D-2-9 p17 施力會改變物體形狀和運動情形,但舉例都是改變形狀,要到五、六年級才談運動的情形,那這樣是否可以刪掉三四年級的運動情形部份。

    以上是舉例,待會提供書面資料給陳老師參考。

  • 剛剛提到學習內容的四個方面:

    符號一致性會再檢視。

    語詞使用的合適性會全部唸過。

    語句的完整性我們會考量。

    重複內容都全部再檢視整體,請給我清單,回去會檢視。

  • 再丟一個難題看看。看一下第 24 頁原子模型的發展,A-A-4-5 說到元素的規律周期性,其實是講周期表,國中都是用背的,那是慘無人道的事情。我常常告訴老師,你不妨用簡單的原子模型來講即可。

    C-A-V-C-4 依原子序,有規律的排列。如果我們能階的概念不一定要教那麼深,可以用簡單的原子模式,有沒有機會讓周期表不要那麼痛苦?不要用背的?有沒有可能高中比較簡化的東西拿到國中來?

  • 謝謝林委員。週期性、元素的問題我再回去問問看。

    我同意在國中背這個是很痛苦,內容可以調整,問題不大。

  • p69 實施要點第五小點「自然科學探究,於前一學期擬定計劃」。

    我們在總綱裡,對學校課計畫規範是半年前,彼此會有兩個月的差距,是否依總綱的文句?

    p72 第四大點教學資源,有提到各級學校科學標準設置自然科學領域實驗室。

    高中目前都是分科實驗室,所謂領域實驗室,是否也要在部頒本做修正?

  • 依總綱精神說是領域實驗室,其實到高中都是談分科,在現場上都是說「物理」、「化學」實驗室。

  • 可能要邀技術、綜合型高中的來回應。

  • 明天要開會,各種委員問到相關的事項,我們會討論。

    技術型的委員也和綜合高中不一樣,一半的人是新的,這個規劃也算合理,包括學科專家、科教專家,以及第一線的老師。在技術型高中部份,各個科目的老師也都有擔任我們的委員。

    技綜高中的科目較多,又為了配合專業群科的需求,兼顧專業和國民該有的科學基本素養,所以編寫時是朝這兩個方向來修訂。我們的學分數在技術型是4-6,綜合型是4學分,並沒有像普通型高中有探究與實作,所以課綱、指引我們特別強調實作、實驗上的例子,作為教學或未來教科書編寫的選擇或參考。

    在科目的部份,我們希望在總綱架構下,整個國民該有的基本素養,可以和普通高中銜接,不要差異太大。

    綜高選二個科目,技術高中選二到三個科目,可以在行政上或地方上做補足和銜接。

    設備基準:技術型和綜合型我們已經擬定,包括專科教室、實驗教室,已經擬定非常完備。

    其他我們會依委員們的意見修訂,希望可以盡善盡美。

  • 請問因為有分 A、B 版,是否簡要說明?裡面打星號的部份是否說明?

  • 時數在 138 頁,以物理、化學、生物各有 A、B 版,學分數各有不同,有時間的分配和類群科的差異。

    A 版是國民有的基本科學知識。星號二學分,未打星號一學分,讓學校選擇,可以兼顧專業需求和國民基本素養,要能兼顧技職教育體系15個群科。

    99課綱的公聽會上,是我召集的,有人問能不能編15種課綱?這是很困難的,但希望能符合專業的需求,也符合地方的差異,技職體系學生差異很大。但我們希望至少可以兼顧各個方向。

  • 自然科學稍微修一下,可以來得及 8/18 上網。包括技術型和綜合型的都可以。各位委員可以嗎?

  • 技職的自然 p152,後面有沒有更細的說明?

  • 請看附錄的地方 p179,有表現、內容、對應和指引,還有配合時事,例如氣爆和食安。

  • 主題和國中重疊很多?

  • 我們希望把十二年國教做出橫向連貫,所以我們的主題、次主題其實都是一樣的,差別是在國小、國中、高中(普高必選修、技綜高)各要學什麼,標題都一樣,但是內容是都不一樣的,在附錄裡的差別非常大。

    委員有好的意見,包括要教什麼、要教到哪裡,我們可以寫得更詳細。

  • p179 好比說電的認識、力的作用,如果用這個標題,是否能有更深的描述?不然在國中已經教過了。

  • 請看 p276-p279,在物理的 B 版裡把學習內容右邊相對頁的指引,寫得很詳細了。

  • 國高中的統整,可以再走過一次。然後就上網了。

  • (科技領域宣讀。)

  • 課綱工作小組已經調整,欣然接受所有的建議,很多具體的建議是我們沒有處理得很好的。

    有些內容太過於綱要,操作型科技需要更細,所以總綱才賦予應用、動手做的精神。孫校長剛才強調的就是動手做的部份。如果寫得更詳細,應該可以再有更詳細的氛圍,配合大專,著重工程設計的思考來整合物理化學的知識。

    我也身兼技職的召集,就一併講。普高是必修、技職是選修,但都是二學分,所以沒有問題。

    普通高中的資訊是配合運算和科學的連結,而技術高中的應用性比較強,雖然標題一樣,但內容是比較不同的,以上簡單說明。

    所有的建議都欣然接受,在8/10科技領域的大會,做出確認。

  • 可以結合STEM專題運用,再增加科技的一些美感。

  • 要從總綱回應,綜合高中是自選科目共四學分,所以學分不宜放在領域裡。

    p6 是放在彈性學習課程裡,是否能有一段文字說明,放在附錄裡給教材和教學者參考?

  • 國小沒有時數,至少把內容讓大家一貫讀得懂。如果放在這裡,十二年一次看比較清楚。

    放在哪裡都遵照委員會的意見。

  • 我覺得不宜。科技領域雖然說「宜在國小階段」,但總綱在國小是沒有分配到特定時間,所以會誤導看的人,以為科技在國小也要兩學分,這是有疑慮的,沒有就是不行,建議放在附錄。

    當初要獨立領域的理由,就是為了動手做,像是修桌子、做菜等等。

    雖然我們也寫了,但是在目標裡還真的不容易找到。

    七到九年級的學習內容有「設計」,但那不一定是動手做,畫設計圖對某些人是一種虐待,和動手做有一些落差。

    材料的加工處理,看起來又是不能在家裡做的事。我覺得不是不能有,而是要親手做些什麼,而不是組裝套件。到了後面的「科技社會」,根本就都是理念了,這是學科而不是動手。

    另外這個領域的編碼格式跟大家都不一樣。

  • 這是舊版,群組的版本已經調整了。

    動手做的內涵一直是科技領域的專點,但要從哪裡開始?專家們一直在思考。科技的「設計、製作、應用」裡,製作就是動手做的意思,但是太多種了,所以就是找生活中碰得到的。

    重點是在生活中的工具運用、設備保養、維護。因為變化太快了,我們不像數學可以條列,只能舉例,但隨時時間變動、城鄉差距,使用的工具就不大一樣。

    但我們再次申明,設計、製作、應用就是「動手做」的意思,設計完了就要製作,包括機構、結構、電的使用,都需要一個載體來呈現,這和科技也都有關係。

    動手和載體是一體兩面的東西,我們文字上可以再寫得更詳細一點。

    至於編碼,新版本會照著格式調整。

    高中是否能有跨領域、生活科技和資訊科技的結合,我們在高中有設計朝向這樣的課程,朝向未來大學的機電整合、程式控制等。

  • 我的意思是,內容我真的看不出來。材料說多不多,就是木、電、電子電機。

    可以看 p23 的實施要點,也沒有看出來哪裡有動手做。

    是否可以做到我是出版商、老師,不需要有人來說明,就知道能怎麼做?

  • 呼應一下「動手做」這件事。三年前我們做均一的時候,我們以為台灣有那麼多本科畢業的資訊老師,應該可以做網頁修改吧?我們剛從可汗學院拿到全部的軟體,需要志工幫忙,後來發現所謂的資訊教師,其實沒有寫程式的能力。

    這我很驚訝,我在美國住了二十年,也從事這個行業,我的感覺是台灣的資訊背景,和美國落差相當嚴重。我有同樣的擔憂,就是花很多時間談科技,學生仍然沒有動手的能力?

    剛才游老師的解釋我有比較安心一點,但是仍然希望可以落實,不要讓心血白費。

  • 在 p23 教學資源括號五,看到教師需要檢定核可。科技是自然生活區分出來的,剛才方委員的提議我們也會在協作平台上重新檢視,看整個科技領域教師的職前搭配。

    這我們已經開專案討論,看師資是否比照國中「資訊科技專長」,或是再以「生活科技專長」加註?我們都會討論。

    括號四到六,對於行政主管機關的建議作為,是否也可以一併抽出來?

  • 同意。8/18 是否跟得上上網?

  • 可以,我們 8/10 就可以確認。

  • (宣讀全民國防教育。)

  • 首先,在國防裡分為「認知、情意、技能」。科技用「知識、情意、技能」。別的領域都不這樣分了...

  • 生活科技沒有這樣分了,如果要刪除,可以帶回去討論。

  • 意見三跟六不一致,反而給小組帶來困擾...

  • 這次的架構有很大的更動。上次課發會之後我們做出六點回應,所以文字書寫的難度已經降低了。這個草案的內容,我們挑燈夜戰到九點半。

    「戰略思維」這些字眼已經拿掉了,目標也把原有國防為主的五大主軸改成四點。

    這次用「認知、情意、技能」主軸,我們會拿掉,改成知能、態度、防衛技能等標題。

    五個學習類別是大家看得到的,根據群組會議委員的意見,希望我們合併內容,如一跟三都屬此類,希望可以讓我們帶回小組討論。翁召集人有自己的理念,希望還是可以保留架構。

    有些詞彙是牽涉到軍訓抵免,所以保留,和國防部一致。

    實施要點部份,我們有修訂,特別針對在地性是有寫進去,但是寫得很不夠,委員有提供很多意見,第五點一定會納入在裡面。

    在這次課綱書寫時,建議時數沒有寫在上面。第七點提到時數,實務36小時裡都有22小時在上防衛動員,所以我們會在手冊層次處理。

  • 我只提一點原則。當初全民國防,在驚濤駭浪中通過的理由,是台灣多災多難,防救應該是很重要的內涵。現在如果只能占次主題的十幾分之一的話,至少要對應到各地區的課程份量。

    像屏東、台北、各地的常見災害都不同,希望可以讓學校各有著重。

    就像科技是要「動手做」一樣,國防有「防災功能」,不能只編成一篇,這是不可以的。

  • 九八課綱也是36小時,防衛動員包含災害防救有22小時。

    所以我們希望未來比照辦理,並且再增加災害防救的比重。

    次主題的整併,希望可以讓小組討論後再做決定。

    游委員建議刪除第三大項的大部份,也就是國防政策和科技的發展,這是國防的核心概念和理念,包含兵役制度和人才招募,對願意接受募兵的學生也有參考的價值。

    國防科技雖然比較生硬,我們希望學生瞭解這和民生是息息相關的。各位知道嗎?陶瓷科技、GPS、碳纖維,這些都是從國防與民間合作的產物,可以結合生活,是否真的需要刪減?

    徒手和步槍訓練上,我們有列入折減時數,如果去掉的話,和國防部也要同步調整。所以是要刪除,或只是名稱調整,希望討論。

  • 災害防救有配22小時,但如果只看課綱看起來就只有五分之一,是有落差的。

    希望在文字上調整,讓大家知道高中學生來學習時,我們看重的是什麼。

  • 可以寫在實施要點裡。

  • 三跟六的衝突如何調解?交付小組參考。

  • 以前是軍訓,現在是全民國防,所謂步槍簡介、基本教練、實彈射擊,學生把它當成校外教學一樣,沒有理由剝奪孩子郊遊的快樂。

    槍枝「大部」分解是最基本的,沒有做細部分解就已經很過份了。

    所謂大部分解,不一定要孩子動手,如果是教官示範的話,也可以在說明註明教官不妨做到細部分解,例如槍機裡還有撞針等等。

  • 我也贊成國防科技保留。在學習表現裡有防衛技能,之前說要拿掉,林文虎委員也談了,可以再參酌。

    這次用「核心素養」和「學習表現」對應,對每個領域都有衝擊。p4 學習表現列出來的,它的認知層次比較不是高階的寫法,這樣到 p15 核心重點時,拿 I-V-8 與 I-V-9 做對應,如果大家去對的話,會有一些缺漏的地方。這會涉及到學習表現,如何表述的方式。

    建議各小組可以把這個部份,做一個比較好的解釋。

  • 謝謝潘委員。上次也提過,學習表現的程度寫得不夠高,公聽會出去可能比較沒有人會注意,所以潘老師也再幫我們看一下,尤其高中需要的是批判、思考。

    拜託我們分工一下,有空的時候在 8/18 以前,把層次拉高。

  • 素養工作圈也會幫忙。

  • 歷次戰史,例如「鄭成功復台、清朝攻台戰爭、日軍攻台戰爭」這些用詞,目前爭議很大。

  • 建議搭配社會領域用詞。

  • 社會領域的用詞還沒出來。

  • 國防要比社會先上網,所以這些舉例文字會先拿掉。

  • 除了數學以外,其他都可以 8/18 上網,最晚 8/15 要拿出來,還有 12 天。

    謝謝各位委員,我們走了一半了,謝謝大家願意坐在這邊陪我們大家。

    明天還有一整天,要拜託你們,因為人數如果不夠,連開會都不能開,所以明天一早至少出席一下。

    明天下午是技術這一塊,我們都比較陌生。

    下次開會建議可以換一下次序,可以倒過來排序。國語文這次一開始花最多時間,可以放在最後。

  • ...以下不記錄。

    (不記錄)

  • 那大家就挑燈夜戰吧。

  • 以後是否請領綱召集人盡量都出席?

  • 同意。

    如果是這樣,就告一段落。

    明天請務必出席,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