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

    今天最重要的兩件事是看十五群科修改的情形,以及數學科修改的情形。

    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就會送出去。

    請各位諒解,議程昨晚還在修改... 正在辦公聽會,所以比較趕。

    預約星期四上午要看國語文,請各位務必記得周四上午再來一次。

    今天在正式開會以前,我們先介紹兩位新任委員。

    技職司的馬湘萍司長,今天一來就有重責大任,十五群科就是馬司長負責的。

    第二位是大考中心的管美蓉處長。

    謝謝所有群科的代表委員和老師撥空來參加,等一下就請他們報告。

    這是今天的內容,因為議程還沒到,所以先投影在螢幕上面。

  • 其他三科的草案都出來了,請問社會領綱進展如何?

  • 接下來會報告,我們會逐一說明。

  • 案由一:同意生活課程綱要草案,8/31 上網公告,從 9/19 公聽會開始。

  • 這是關於生活課程建議修改,上次課發會也都同意在 8/31 上網公告了。

    我們會在公聽會後、上網公告討論後,再看一次我們建議該改的是不是都改了。

    對於會議紀錄是否有覺得不足?如果可以的話,就來看案由二。

  • (委員均無意見表示。)

  • 補充案由一辨理情形。

    案由二:通過議事程序修正案。

    委員如因新的紀錄程序遭受言論攻擊,國家教育研究院全力提供支持,並做適當必要之澄清。

  • 右手邊各單位的代表,如果無法出席,要如何處理,我們會討論,這就是今天的案由一:我們的議事程序要怎麼修正?

    關於上一次的案由二有沒有其他意見?

  • (全體委員無意見)

  • 業務報告。今天由唐鳳委員自行記錄,邀請速錄師薛雅婷列席進行逐字記錄。

    委員發言不記名或不公開者,應事先聲明。

  • 如果各位委員希望自己的某一段發言不要紀錄,請事先聲明。謝謝雅婷。

  • 領綱草案共計 19 份,已於 8 月 18 日公告進行網路論壇,另已完成書面審查,分送各領綱小組參考。

    公聽會圓滿完成,意見彙整蒐集中。

    第二波草案有:生活、國語文、數學、社會、技術型高中十五群科。

    國語文在 8 月 19 日召開爭議小組會議,於 10 月 8 日進行討論。

    數學:8 月 3 日課發會意見,於 10 月 1 日送課發會第二群組。

    社會:討論初步通過後,組成高中專家諮詢小組,就研修方式與撰寫原則提出建議。

  • (宣讀第二波公聽會日程。)

  • 這是我們目前為止還沒有完成的領綱的進度。

    社會目前要稍微再緩一下,等專家諮詢小組。

    接下來第二波公聽會的時間,請委員如果有時間的話來參加,我覺得參加公聽會跟小組研修還是有不同的地方,聲音很多元,真的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我看到議程來了,太好了。(笑)

    以上這些報告,委員們是否有意見?

  • (委員均無意見表示。)

  • 我們真的需要每個人一本議程,比較好開會。

    請我們的助理趕快把議程拿到大家的手上,我們可以開始看第一案的議事程序。

    請看 p5 議事程序修正草案。

  • 團體或教育行政機關代表因故無法出席,得指派代表「列席」改為「出席」。

  • 這是針對機關團體代表,如果未能親自出席,把「列席」改成有表決權的「出席」,主要的原因是有得到機關團體的授權。

  • p15-17 是程序,p18 頁之後是對照表。

    如果可以的話,案由一就通過了。

  • (委員均表示同意。)

  • 群科小組初步討論,檢附於附件 6 的 p22-40,附件 7 的 p41-58。

  • 照例請孫校長做整體報告。

  • (宣讀附件六 p22 整體報告。)

  • 謝謝孫委員。

    課發委員對這五個群科如果有意見,請提出來。

  • 上次課發會提到,對各科目的「之一」「之二」要分別寫,但這次提上來似乎沒有分開,是否有些困難?請這五群科說明一下。

    假如要分開寫,目前備註欄有三種寫法,這個田校長知道。

    將來是否要寫成一致的格式,可能要確認一下,以上做這樣的提醒,謝謝。

  • 首先謝謝課發會對於這十五個專業領域的指導,首先對於「之一」及「之二」,我們在總計畫和楊朝祥校長特別討論過,以下作一個回報。

    第一,科目的一跟二在同一個學年,我們主席還是認為用「一、二」。至於「三、四」到第二學年當中,可以切開。

    如果把「一、二」也分開的話,要考慮到課程的結構上,一整學年的學習課目,分數會有銜接上的問題。

    第二個考量,是要延續九九課綱的體例及格式。

    所以這邊就委員所指導的部分,在和總會召集人討論後,保持「一、二」是一個學年,「二、三」是一個學年,「四、五」是一個學年。

  • 謝謝。接下來請動力機械群代表發言。

  • 剛剛校長的回應,讓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先請各位看一下格式統一的這件事,在技術高中這一塊是不是重要的。

    如果各位方便的話,請各位拿15群科研究綱要說明,白色這一本,我只是要給各位看一個格式。

    記得上次的會議我有說過,我非常認真要求去比對新舊課綱的差異以及研修的特色,也就是要告訴我們,這個群科或科目的課綱有什麼樣的特色、與舊課綱有什麼樣的差別。

    這本把各群科都列在裡面,光新舊課綱的差異這一項,很有趣的是,最起碼就有三種不同的形式表現。

    各位看到 p7 動力機械,是畫表格的方式,以九九課綱對照,有差異說明,這個格式看得比較清楚一點。隔壁的 p11「電機、電子群」也大概比較像這樣,但它就沒有那麼清楚、它就沒那麼清楚、沒那麼詳細,分得比較粗略。這可以算成同一種。

    但 p31-p33 外語群就把所有科目列在一起,可以說是族繁不及備載。這樣有一個問題:p33 我估算了一下,新增了大概二十幾學分。它前面減的學分有相對應,但新增的學分不知道是從哪來的。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合理推測,這裡新十二年課綱是增加學生負擔的,一新增就二十幾學分;而且,後面的說明不是那麼清楚。

    接下來請看 p41 農業群,這是所有群裡面最簡要的,簡要到可能看不出來有什麼差異,統統在講理念想法。可能是我比較笨拙,看不出有什麼樣的差異。

    我覺得這一次公聽會讓我們學會一件事:表格很清楚,會在公聽會裡面惹麻煩,但如果表格不清楚,會在將來的教學上惹麻煩。

    我們是願意在公聽會惹麻煩,還是在未來的十年、八年惹麻煩?站在教育的立場上看,我願意公聽會惹麻煩,未來的麻煩少一點。

    所以技職類科可不可以大家談好,用什麼方式來表現,讓將來的實踐有所依循,謝謝。

  • 謝謝林委員對整體格式上的建議。

  • 呼應林委員,我記得一、二及三、四的部分,我上次也有提意見:如果這個課不需要分成兩門,乾脆合起來成為一門課就好了。

    例如動力機械群的「基本電學」,分成一、二,然後一學期上一學分,一學分是不是一節課?這門課為什麼要上到一年?為什麼不能兩學分,一學期就上完?

    基本電學是基礎,這門課上完之後是接續的,還有其他的課是奠基在基本電學上的。

    學生本來有彈性,他在上學期可以修,在下學期也可以修。但現在一門課連成一年,變成一定要連續上一年。

    如果這門是基礎,後面的課要奠定在這個基礎上。我建議要審慎的去研討一下,因為課程學分跟安排,「一、二」、「三、四」跟一般開課情況不同。

  • 剛才楊老師解釋過,我們過去九年一貫也是這樣的形式。

    對於林委員提的意見,容我解釋一下。因為這次很難得是一到十二年級一次整理,我們有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共好」。

    這些課綱、領綱或者是群科綱要,如果可以看到我們在國民教育裡頭一起培養的某些共同精神,我想在形式上如果稍微能夠整合,方便閱讀、很快掌握到共同的精神的話,我想這是課發委員願意看到的。

  • 我是動力機械群副召集人。先感謝委員幫忙設想教學內涵。向委員報告的是,當初會做這樣的設計有三個主要的前提。

    第一,因為「基本電學」這門課是要銜接有高二的「電工電子」,要學這門課之前我們希望學基本電學,先有基本的概念。

    我們有討論到這兩個學分是不是在高一上就開完了?但後來我們有考慮到電的學習,如果可以讓它有持續性,上學期、下學期持續學習,到高二就順利接上電工電子這門課,不要高一上完,高二就跳空。

    其實有些學科的學習寧願讓它上得慢一點,我們最怕動力機械群的孩子你一趕的時候,他覺得負擔很重。

    我們的課程設計主要是讓入門簡單,引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會作上、下學期的分配。

    第二,基本電學在機械動力群非常重要,而九九課綱並沒有將機械動力群放進去。在推動一段時間之後,我們覺得基本電學非常重要,尤其發展基本電學的課程綱要,我們目前依照高一上到高一下,已經試行兩、三年了,效果也都很好。

    第三,如果我們採用對開的方式,在學校行政排課時,上下學期可以對開。如果兩個學分都在高一上學期開的話,下學期就要找一門科目再給這個老師上。

    當初是有這幾點的考量,所以我們做這樣的安排,以上報告,謝謝。

  • 這是通案的問題。如果這樣設計的話,在學年學分制的立場是不能接受的,因為影響到學生選課的彈性。

    可以排一、二,但要能分開選,成為兩門課,而不是成為同一門課的「上學期、下學期」。

    當然寫「一、二」跟寫「上、下」只是符號不一樣而已,但這門課照道理是分兩門在上的,所以是兩門課,但現在變成一門課在上,這是通案問題。

  • 這不止是通案,我想在各群科的編法都一樣。

    像動力群基本電學的「一、二」是兩個學分,這跟我們一般科目裡面數學「一、二、三、四」,或是英文分「一、二、三、四」,是同一個概念。

    如果課發委員有這個建議,我們看能不能整併,「一、二」拿掉變成同一門課,「三、四」再想出另一門課程的名稱。

    因為十五群的分殊,科目名稱會需要檢討,再請總計劃的主席來考量。

    第二個部分,剛剛林委員有提到新舊課綱的比對,這是非常切實的。我剛剛跟外語群作一下討論,我們會用同一個模板。

    我們所有群代表都在這邊,我們同意比照剛剛委員比較認同的模板,都用這種方式來作表述,以上。

  • 關於剛剛一、二的問題,牽涉到當初總綱「不要一個禮拜只上一堂課」的原則。

    我想技術高中這邊也要考量,因為訂總綱時各位代表都不在場,當初總綱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個禮拜不要只上一堂課的時間,因為老師跟學生見面光social就要10分鐘,再下一次見面就忘掉了。

    如果兩學分變上下學期,那就又變成只有一堂課,對學生及老師都是折騰。

    我也認為目前的「一、二」綁「上、下學期」的排法不太妥當,這和英語、數學的情況不同。

    我剛剛比較在意的是格式。剛剛承蒙校長回應,會用統一的模板。我想這個格式也代表了我們內部各群科的委員,對於這件事到底有多重視。

    我講一下公聽會的現場經驗。大部分的人看不懂課綱,所以會亂講,這對課綱制定單位可能是利多,因為沒有人會有意見...

    但是如果我們把表格表列清楚的時候,就可能有人看懂了,這次最被看懂的是「性別」議題,因為表格最清楚,一目了然,所以所有的領綱都在談。

    這樣有沒有好處?有好處,就是那件事我們終於懂了,確實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有很多不同的需求,這個社會並不是那麼單一的想法,所以將來在課綱修訂的時候麻煩會少一點,執行的時候也比較容易不出錯。

    所以把新舊課綱比對清楚,將來在公聽會雖然比較麻煩,但是學校老師會知道「原來差異在這裡」長遠來看比較有利。

    (以下個人經驗分享,不紀錄)

  • 剛才聽起來是為了開課方便。但現在高中、高職早已是學年學分制了。一門課是多少學分,哪些課是必修、哪些課是選修,選修可以挑著選,到最後符合畢業的規定,現在的制度是這樣。

    如果現在制度是這樣,我們課綱又採用了學時制的做法,會拿不出去啦。

    我是好意講,最後不管怎麼樣,我已經講了。

    比如說,機械群 p23,機械材料 I、II。這有必要上一整年的課嗎?然後每個禮拜上一節課?這是知識性的東西,應該是一個學期可以上完的課,結果我們設計課程一定要拖到一年。

    如果他密集上課,其實一學期上完,就很清楚這是 1/6 的課程,後面的課學生就可以選修,可以再補上來,這個設計是這樣。

    如果按學時制設計,未來根本就不可能跑班。三年的課都固定了,如何適應個別學生的需求?

    這個在架構上等於卡死了,所以一、二、三、四這樣開沒必要的話,那機械材料就是兩學分,他要在上學期修也可以、下學期修也可以,沒有關係。

    修完之後,什麼課要奠基在機械材料,我想這個在課程當中是有規劃的,這個是OK的。

    請再斟酌一下,我覺得是滿嚴重的錯誤。

  • 還有沒有委員要補充?

    我想我們已經公布了很多領綱,委員有沒有印象,覺得哪科的研修說明,把新、舊比較的精神寫得比較好的?可以推薦給團隊看...

  • 技職不會比普通高中差,十五群科當中有三、四種版本我覺得很不錯的版本。

    我覺得應該要放手讓他們繼續討論,這是管控系統的問題,並不是一個典範的問題。

    裡面有 N 種模式,我有看到不錯的模式,故意不點出來,是希望他們自己能討論。一定要想像一下,怎樣才最符合這一個群科的特質。

    九九課綱是要比對的。格式是這樣:前面做說明,後面再做細節的交代、補充有憑有據的材料。

    所以他有寫得不錯的,我們不要讓技術高中覺得普通高中高他一等,不是這樣的,要自己找。

    N 種版本的格式,真的不適合在同一份領綱出現,謝謝。

  • 課綱必須要注意精確跟一致性。

    請看機械群 p16、p17,「實施要點教材編選」教材編寫和實施要點裡,「縱的銜接、橫的連繫」,和一般的用法不太一致。

    縱的銜接:「各單元間及相關科目彼此間須加以適當組織,使其內容與活動能由簡而繁、由淺而深」這句話似乎和「縱的銜接」沒有關連,後面「底下是使新的經驗能夠建立在既有的經驗之上」這句可以。

    橫的連繫:「不管是同科目或者是各科目都一樣,各單元間及相關科目間彼此適當組織使其內容可以統合及連貫,使學生可以瞭解知識」這一段是正確的,但後面似乎沒有很大的關聯。

    第五點「教材之選擇需具啟發性與創造性」。動力機械群的 p15 很特別,教材編寫與其他科不同。這看出來是他的特色,但沒有提到具創造性。

    電機與電子群 p15 教材編選二及三的問題和上面一樣,「綜合寫法、綜向銜接」並不是很精確,橫的聯繫就不講了,同上。

    請看到第16頁,一個講的是「啟發性、創造性」,一個是「時代性」。

    這五個群科裡,兩個是「實用性與時代性」,兩個是「啟發性與創造性」,有一個什麼性都沒有。

    這看起來都是屬於機械、電機、土木這一些,講起來性質還滿接近的,這部分各自發揮,是不是有必要這麼大的不一致?是不是請斟酌一下。

    這個部份是各自發揮,是否需要有這麼大的不一致,是否請斟酌一下。

    「縱的銜接、橫的連繫」的文字也請統整,寫得精確一點。

    我覺得好像是「實用性與時代性」較為適合,「啟發性與創造性」比較屬於教學方法。

    這是以前面五個群科舉例,後面可能也差不了多少。

  • 其他委員就這五個群科,有沒有什麼意見?

  • 關於動力機械群的一個問題,抱歉,因為我比較熟一點,所以是以這個為案例來看。

    請教一下動力機械群 p42、p43,這裡有一個底盤實習,我看到離合器之後就是傳動軸。

    單元的編排沒有看到變速箱,我不知道有沒有其他的原因?如果變速箱擺不進去的話,其實有的實習是可以合併操作、有的實習花的時間太多。

    好比車輪規格說明大概只要20分鐘,因為就打在輪胎上,只要眼睛還好就看得到,車輪拆裝跟組合只要10分鐘就可以。就算用機器去檢查也是很短的時間,這需要到6節嗎?我覺得太多了。

    有的在現場學習很難,這個另當別論,比如像離合器、懸吊系統很花時間。

    像電子電工的實習,扣合在動力機械群時,應該是電路電系比較多,這些東西看起來都不像一個汽車現場修復的人所會碰到的問題。如果是原理,前面的基本電學都已經交代了,這些東西我不知道是不是跟汽車電學有一點關係,實習內容是不是可以搭配各科的屬性?這樣會不會比較好一點?

    同樣的邏輯,在空調檢修上,我看到的是冷媒更換六小時。其實更換、分解及組合應該是同一個過程。即使需要六小時,不能和冷媒的分解組合放在一起嗎?

    目前這些想法都是「給你一個零件」。我希望孩子可以學整車操作,不然會覺得壓縮機是單一零件,太好拆裝了。

    因此希望是用一部車教孩子,不是從單一零件上教孩子。

  • 前面這五個群科有沒有要回應?

  • 林委員是汽車專家。

    動力機械群對於群裡的六科,我們當初要找出大家都必需學的內容,像底盤原理,就是群的共同核心。

    剛剛委員有提到底盤實習,那就是屬於技能領域。當初為什麼沒有把變速箱放進去?因為現在有關於變速箱的原理及檢修,其實在目前我們底盤實習裡面放不下去了,裡面是四學分,學得東西太多、時數有限。

    有些學校關於變速箱這個領域,專門開一個課程來上。學生學會變速箱就可以開立一個工廠、裝變速箱就可以維持一個工廠的運作,所以撰寫委員是傾向在校定課程裡再放回去。

    電工電子也是同樣的狀況,因為當初是要取六科的交集,所以汽車專業的電學部份會放在技能領域,或是校定課程裡再選修。

    車輪用機器拆裝是很快,當然在工廠裡面維修的時候是靠電動機幫忙,但撰寫委員還是希望手動拆輪胎也讓學生學習,不是一來就用機器去做輪胎的拆卸。

    因為萬一車子在山上輪胎壞了,真的會有必要手動拆卸。大卡車如果是路邊損害的話,一定也是用手動或輔助,空氣壓縮機會用動力來協助... 也就是並非都在工廠裡,還是有手動拆裝的可能。

    所以當初撰寫委員有考慮到,所有的維修不一定是在工廠裡面,萬一在戶外必須有手動維修的情況,因此會有時數上的安排。

  • 我不能接受的原因,是我不只教20年、也開了18年的公司,我相信臺灣的汽車公司根本沒有人用手來拆輪胎。

    腳踏車有、摩托車勉強有,汽車拆不下來,你要輔助工具還不如找輪胎店來處理。

    為什麼會訂成這樣?因為幾十年來做同一件事,兩根撬開棒讓孩子玩一個上午,會讓孩子看不起這個專業。

    至於大卡車那是特例,每個科目都有特例。100年才會碰到一次的事,不適合放在學習裡面,永遠談不完的。

    從過往幾十年到現在,還在用撬開棒玩,我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 請委員看底盤實習的六小時,實際的內容包括四個大項:輪胎規格說明(高寬、扁平比、速率限制),要讓學生瞭解,一定要花時間。

    包括分解組合,我們要拆卸可以靠機械沒有錯,但如果一開始就用拆開機來做,是有危險性的。

    我們希望讓學生也能夠用撬開棒,但不是兩根就讓學生學六個小時,這個教學現場已經不在了... 我民國66年也是汽車科的學生,當時的確兩根撬棒可以玩一個下午。

    接著是車輪的磨損檢查及換位,還要看檢查點在哪裡,要用量距來檢查,這個比較快,但還是要跟學生說明。

    接著是在補胎,現在補胎的方式,有不分解輪胎,也有輪胎分解開來的補胎。這也是需要時間介紹,不是只兩根撬棒讓他玩,其實是有四大內容的,以上說明。

  • 我想我們都有一個出發點,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隨著科技進步,孩子要面對的未來的情況也有不同。在這個情況之下,也請群科委員再考慮一下。

    有兩個議題是各群科共同的。第一個是研修說明,我也拜託課發委員,如果是研修說明剛剛都講過的,我們就不再講。

    希望各科互相參考,把各科的「未來性」放在研修說明裡。也就是這一次十二年國教課綱制定有什麼特別,讓所有的老師、父母、學生一眼就知道和過去有什麼不一樣。

    再者是有關於一個科目分為上下學期,希望再考量一下,怎樣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是最好的。

  • 內容可以再考量,但是格式應該要統一。

    如果課分成一、二,是否允許單元內容打通,還是要分開編寫?

    這涉及到格式問題,課發會要不要做一個明確的決定?

    課程內容涉及專業,但格式如果我們不做出決定,通常都會依原本的寫法。

  • 如果是一跟二現在有兩個區分,除非真的必要,否則我建議是一門課就把它開完。

    例如機械材料,都是知識性的東西,早一點講完,後面的課才能奠立在上面教學。

    如果這個課一定要拆成兩門,就是要分清楚「一、二」或「三、四」分別是什麼,因為教一的老師和教二的老師不一定是一樣的。

    就算是同一個老師,一上什麼課、二上什麼課?雖然一跟二這種課是有相關性的、連貫性的,這個我們知道,內容也是要分出來、分清楚的。

    要拆開其實也沒有那麼困難,只要在現有的內容裡面看看,上學期要上到哪裡、下學期上到哪裡。

    體例上,課程前面一定有一個指引,後面一定會有統整;到二的部分也會有指引,二上到最後會有一個統整。所以,拆分並不是很困難。

    我剛剛有講拆分的理由:課程的安排涉及到學年學分制。

    因為現在的高職、高中都是學年學分制,和大學一樣,如果不拆分,課都是要這樣連續上的話,學年學分制沒有辦法落實。

  • 對於剛剛委員所有統籌的建議,我簡單回應。

    剛剛委員建議各群科的部分,因為各群科差異非常大,所以是要分成「一、二」或「三、四」,或者是要整併成一科,這個請各群科下去好好考慮。

    等一下也會牽涉到外語,例如像英語聽講練習 1-4,如何因應區分成初級、中級或者是高級?

    我們一定尊重課發會委員的建議,但可行性如果在各群科當中有困難,請今天一定要把它詳細講清楚,說服我們所有的委員。

    一學分的部份,再請動力機械群檢查,以及一學分對開的情況,請檢查是否有必要,以回歸學生實際需求為主體。

    研修說明方面,請各群科按照剛剛動力機械群的樣態,像藝術群、農業群等自己再想一下,像藝術群是不是想不出來、是不是有什麼困難?沒有困難就按照今天通案的決議,下次格式就按照今天委員的建議審查,如果不符就退回。

    吳委員提到用詞的一致性,我想15群所有的總召及副召回去轉達一下,啟動全面的檢視。

    底盤等議題,陳、林兩位有對話,希望對於課發委員的意見都能明確回應,這當中的說明我想可以促進誤解的解除。

    待會的十群科也是一樣,如果要用學分名稱有困難的,請逐一詳細說明清楚。

  • 謝謝楊教授和各群科有這個肩膀擔起來,我們就針對今天摘要的結論來處理。

  • 現在高中一個課兩學分,可不可以從上學期上到下學期?

    或是本來是一學分的課,當你把它變成兩學分之後,有沒有一定要在上學期或下學期上完的問題?或是現在也允許在普通高中開成上、下學期各一堂課?

    這個是高中現場實務的問題,真正具體影響到個人規劃的具體實務,可不可以在這邊詢問?讓高中的夥伴跟我們說明一下。

  • 就高中現場來說,實施 107 總綱的精神,就是要降低每周的科目數。

    要降低每個禮拜學生的科目數,現在是有一些彈性來做調整。

    舉例來說目前有1學分或2學分的課程分布在上下學期,回到學校課程裡,我們如何去減少一個禮拜課表裡面,有一堂課只有1學分的狀況?我們的做法可以發展出很多不同的編配,我不知道高職會不會做這樣的討論?

    我舉自然科為例,在高一時,物理和生物在上學期,化學和地科在下學期,各兩學分。

    即便是兩學分的課,我們都調成一個禮拜上四節課,然後四個禮拜上完。這是比較前衛的做法,降低科數的做法是前十週兩學分,一個禮拜上完,然後到下一個十週才上生物。

    這樣一來,就可以減低學生在一個禮拜的課表裡面的科目數。

    現在的高一科目數高達18科,就如林委員說的怎麼會一個學分一個課?但我們希望未來高中的學習是一個禮拜的科目不要超過10科,甚至我們會討論降到8科以下,這樣就要打破很多學期、學年的分配。

    我們仍然是學年學分制,但我們想要用這種模式,把時數集合起來,所以很可能一個學期會被我們拆成兩段。

    這個做法還有一個好處,是我們的考試會減少。比如一個禮拜只有8科,學生就不會每一天都在考試。以前是一節課一路上十八週,每週上一節,每學校分成三、四次段考。未來我們就變成兩次考試,十週結算一次。

    我現在講的是為了因應新課綱,我們不斷在想要如何做,讓這個新的課綱可以達成,但不見得每個學校都已經開始討論這件事。

  • 如果課發會今天做出決定,就是「一、二」的內容要分別敘明,那麼對高職現有的試教方式,並沒有影響。

    剛才聽到了,既可以壓縮在九週之內實施完畢,當然也可以延長,他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想像的施教方式去作。

    如果他想寫成一組內容,變成兩學分的課,也就是把一跟二合成兩學分的課,那也有一致性,總之就是我們整體要有一致性。

    我強烈建議課發會做成決議,所有的「之一」要有自己的內容,我們決定之後這樣群科回去就不需要再做討論了,他們只要討論學分數就好了。謝謝。

  • 我覺得要確認的是一個科目或者是兩科目,如果沒有弄清楚的話,就不知道怎樣的內容能算作兩個學分,所以要先知道是合併成一個科目,或者算作兩個科目。

  • 這有表、裡的問題。剛簡校長講的是實作面,讓孩子減少學科數量總數的壓力,這個是當初從小一到十二整個課綱統一的要求。

    如果「每個禮拜不要只上一節課」是好的,「每個禮拜不要只上兩節課」也是合理的,至少減少寒喧、忘記的時間嘛,這個是課程效果的問題。

    到底一跟二的問題,這個很弔詭,我覺得這個是因循多年的習慣,我們就是有一跟二。技高也有國文、英文,也沒有從一擺到六啊,所以名稱上沒有太大的問題。

    但我同意「一、二」要講清楚。一就不會是二,二就不會是一,這樣的講法我可以接受。

    舉例來說,基本電學 1-6 章前半段開一門課,7-12 章後半段開一門課,這樣是 OK 的,如果內容有別,名目就要寫清楚,我的意思是這樣。

    國文的內容、目標都一樣,只是深淺有別。科目名稱的問題好解決,要嘛參考國文,要嘛就分開寫。

    剛才的理由裡,唯一我聽進去的就是「排課會比較麻煩」。如果這個都不能解決,十二年國教還要混嗎?

  • 感謝簡校長把十二年國教總綱的精神做了很清楚的說明。

    剛才楊教授已經回應過了,回去會整理考量調整,以下就不再重複。

    接下來是商管群。

  • 商管群 p28,會計、經濟太理論化的問題,當時討論很久,接下來也請說明。

  • (宣讀 p33 外語群、p35 農業群、p36 食品群。)

  •  有沒有課發委員要發言的?

  • 我替高職老師的擔憂表述一下。

    可以看到群科草案 p5 研修說明裡,有一個課程架構是分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實習科目裡面最主要是有商業技能、貿易技能、資料技能。商管的「會計事務科」在研修說明裡消失了。

    也許領綱小組不是有意消滅它,但這樣寫可能讓人覺得會計不重要,「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是否能增加「會計應用技能領域」?或是修正現有的實習技能,讓它和科目的的對應性不要那麼強,以免造成沒有必要的連鎖效應。

  • 野保科、畜產科,目前都歸在一類,但我覺得野保科未來比較會走向休閒、農業技能。這個部份寫得不是很清楚。

    在 p44 植物保護的實習裡,我們比較擔心的是過去長期使用殺蟲、殺草劑,現在還是一樣在課程裡強調。

    在食品安全的顧慮上,能不能把這個科目裡實習的方向做一個有效的轉換,讓整個農業生產朝向比較正面的發展?

  • 請商管群和農業群回應。

  • 我手機上目前有十幾位委員在 Line 上待命...

    會計跟經濟這兩門課,大家一直討論會不會跟大專院校的課程重疊?

    高職的學生在高一,和大學的大一學生一樣,都是新的課程。如果科目基礎刪太多,學習的內容會不完整。

    也因應這樣的考量,在商管群當中不管是經濟學或者是會計學,都有備註都有寫「僅含什麼、不含什麼」,主要是為了區隔與大專院校的難易度,也是因應第一線老師的反應,台中家商是我們群科中心。

    因為我們這裡是微調,不會動太多,而以會計及經濟兩科來說,希望它精簡,但技職學生出來一定要有專長,若學了三年與普通學生學出來沒有兩樣,則沒有成效。

    我們委員裡有科技大學的教授及專業的會計師、高職老師,因此這一點我非常有信心,雖然委員很擔心這一個部分,但這一部分我們開過N次的會議,也根據課發會的意見,已經修改再修改。

    尤其經濟學會不會有重疊性?微分沒有教到,也不會用到,主要是四則運算、概念性的問題,這裡先做說明。

    資訊科技運用等內容,我們也重新寫過,讓它不會和國中重疊,縱向及橫向的銜接都有考慮到。

    關於會計和應用技能,其實這個故事真的是非常長,我可能要花很多時間來說明,但因為時間有限,我還是簡短說明一下。

    這一次105課綱最重要的精神,是要強調技職教育學生「動手做」的能力,也就是實作的能力,所以在特別專業科目之外有一個實習科目,因為商管群有11科,但目前只招生7科,所以技能領域真的沒有辦法列太多,從6個、5個,現在縮到3個。

    會計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和目前九九課綱的情況相比,我們並沒有減少時數。而且技能領域不等於科,我要特別強調,技能領域的中心思想是一個技能領域要有兩科來選才能有,也就是除了專業領域之外,還有在群當中「跨科」的專業領域。

    這部分我非常有信心,的確在滿多會議裡面有反應,會計科的老師會想說「怎麼沒有看到會計」,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想?

    我們那時候並沒有說什麼科對應到什麼領域,技能領域的宗旨是根據職業分類點,是從職業分析回溯到技能領域。

    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公立學校學生會計至少15個學分,有的更多到20幾個學分,而且會計科是非常重要的科,我們甚至希望未來可以跨領域、跨到國貿等等。

    這部分我們也跟會計科的老師溝通過很多次,也提供滿多的訊息。之前也為了這樣子技能領域的課程開過會、跟第一線的老師不同想法做過充分的溝通。

    這部分我先做簡單的說明,如果委員有需要,我們可以把從頭到尾,所有的溝通、會議資料再彙整給課發會。

  • 謝謝委員對農業群的意見。

    野保科的主體是在動物。有一個技能領域,像棲地、復育都很重要,但主要還是對於整個動物的主體,即便是野生動物,也必須有認識及瞭解,這個是在群科對應技能領域的部分。

    另外,在實習科目的部分,請各位更仔細來看課程內容,強調的是「對症」施藥,也就是要先瞭解造成作物病蟲害發生的原因,課程裡放了一塊很大的單元做識別。

    至於某些藥劑、殺蟲劑、殺菌劑的使用,有時候是「必要之惡」,應該要教導正確的用藥觀念,但同時在防治技術上,在新的課程裡都加入了「非農藥防治技術」,所以不全然都是用化學農藥在處理。

    不管是在蟲害防治或病害防治的部分,我們都有加入非農藥的技術。農業的生產也是與時俱進,我們會把最新的、對環境比較友善的操作技術一併放進來,以上是回應委員的問題。

    另外回應剛剛討論到,也就是很多課程有一跟二的部分,我也請委員們思考一下:農業群的實習課程,必須是有時間性的。也就是說,今天一顆種子播種下去,不可能一個禮拜就長多大,然後就進入下一個單元...

    我剛看到農業群沒有「一個學期一個學分」的課程,至少是兩個學分。

    總之,在一個禮拜的操作之後,有時候必須看到這些植物或動物的後續成長、發育,再進行下面的操作。也想請各位委員或許可以再考量,對於某一些群科來說,有些時間發展的因素在裡面。

  • 剛才商管群老師的說法我聽不太懂:「目前七個科在招生,不能有七個技能領域,所以縮成三個。」

    這是領綱小組決定的,但我還是聽不到「三個」的理由。

    你們說和會計科老師有溝通,但也有老師和我反應這個問題。

    因此我還是希望聽到一個明確的理由,讓我回去能跟會計科的老師說明,為什麼會計科在實習科目裡面沒有會計領域?

    另外,技能領域和科目的名稱對應性不要那麼強,真的不能做嗎?

  • 單科不能設立技能領域,一定要由兩科合起來設立,這個是我們設技能領域的原則。

    會計科為什麼設不了技能領域?是因為商管群的老師在做其他科的時候,沒有科跟它一起設立,這個就是理由。

    第二,會計學在我們現在這科當中有10學分,是目前所有的固定科目裡最多的,所以就算沒有技能領域,他的學分數還是很多。

    第三,剛剛委員所建議的,希望我們科目的名稱可以再做調整,請温老師考慮看看,有沒有可以做檢討的空間。

  • 溝通會議我們都有紀錄,如果委員有需要我們可以給您,包括名稱的調整也開過會,我們也想過很多,真的沒有想到更好的,如果委員有更好的名稱可以跟我們建議。

    之前也有建議過,可以把領域重新拆成跨科目,比如商業實務技能領域兩科、貿易兩科、資訊應用一科變成一個領域,等於是重新排列組合,但事實上找不到更好的名稱,如果委員有更好的名稱可以提出。

    這是最後大家的共識,以上說明。

    我要特別強調,會計不可能廢科,因為這是很重要的科目,會計科的科主任、老師、技專院校、教授及會計師都有出席我們的會議,這些問題我們都有拿出來談。

    我們只是希望說,是不是有機會讓同學可以有機會多學一些不同的領域,而不只專注在會計的學習,因為會計的科目已經夠多了,10個學分的專業科目,除此之外高三都會再加,有的甚至會超過20個學分,我想這樣課程的加強應該是足夠的,會計科的老師也不可能沒有課。

    所以這一點,特別請老師們瞭解這樣的狀況,謝謝。

  • 有三點請教。

    p26 備註 6-2「含民生主義的經濟制度」,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經濟制度?如果沒有的話,是不是可以把它刪除?

    p32 右上角表格 2-1「道德危險」是否改成「道德風險」?

    p33 經濟成長,提到「各國經濟發展程度之分類」,這邊好像是把「經濟成長」跟「經濟發展」分成兩個概念。既然是在經濟成長的大項之下,這邊又用經濟發展,是不是有特殊的涵義?

  • 我不是高職老師,只是小學老師,但我還是聽不太懂剛才的說明。

    會計的特性很特別,有的需要技能領域,為什麼就是要他跟其他科合起來才能設技能領域?兩科才能開領域,這是法律規定嗎?

    為什麼一定要和其他科合起來呢?我聽起來,這好像是鞋子太小要把腳割掉...

    另外剛剛代表有,提到希望會計領域能夠多學一點其他的,這個真的有跟會計老師討論過嗎?

    就如我剛剛講的,今天有會計老師來跟我們反應這個問題,我也需要回去跟他們說明,但我剛才還是沒有聽到理由,只聽到說「我們開過很多會的決定」,但我不知道決定的原則是什麼,我還是要回去回應。

  • 我們高職類科一共有15個群,91科,免試入學,要讓91科讓學生對準到適才適性。

    以我擔任過學校校長的經驗,會計科、貿易科、商業經營科,這三個共同核心的東西,有時候越多科時,學生愈不容易對準。

    從九九課綱開始,因為技職教育的高職階段都有繼續學習的準備,所以我們本來就希望有一點進化,引入科的屬性,像大學一年級一樣,不分系、用院來招生,慢慢再整合起來。

    但九九課綱因為人力的編制、說服及說明有一點倉促,所以最後是實群、實科併行。

    這次的課綱裡,總召、副召各科的老師都有,絕對不會去忽略哪一科。

    我想如果恢復91科、91個技能領域,那絕對沒有爭議,但這也絕對不是課綱演化的方向。

    學校從國中到高職或高中的分流,我們是用「準群」的概念來開設技能領域,它是「部定必修」,委員可以跟所有的老師報告一下。

    為什麼會計科會這樣編?因為課程有難度、有分殊性,跟商務經營的分殊很大,所以PR值比較高的學校、公立學校敢開會計科,但在許多私立學校裡,會計科早就都不見了,這個是自然演化的過程。

    所以如果把會計編進技能領域當中,變成是強迫學生一定要修這部分,這是陳義過高、不實際的做法。

    我們這次編課綱時,使用職業分類點的後四碼,主要強調的是整合能力,不是分科能力。

    為了培養整合能力,剛剛科長及前面幾位教授都有提到,我們有一個但書,這並不是規定,就兩個科可以共用到技能領域當中的,我們把它抓出來,從91科慢慢減少。

    91 科太多,無法一下整合到群,所以先做到「群中群」。現階段一定會比15群科多,但我們希望能夠進化到最起碼能夠減少一些科。

    會計科會不會減少?絕對不會,因為會計已有部定必修十個學分,比所有的都還要重。

    15群的共識是,把91科裡兩科以上共通的整合為技能領域,慢慢減少一些科,無法一下整合到群,所以先做到「群中群」。

    但絕對沒有要廢哪一個科,會計科也絕對不會減少,因為會計已有部定必修十個學分,比其他科都還要多。

    家政科也是一樣,我等一下會說明,培養的能力是「家管」不是「管家」,對未來就業能力是加分的。

    我們絕對沒有要廢哪一個科,而且這樣下來,修會計的學生會更多。

  • 我說明一下。張老師代表全教總,後面有許多的老師。剛剛已經講了開了很多次的會議,可能還是有一些老師沒有聽到。

    是否請張委員推薦參與討論的老師,和他們一起開會?我覺得是要多溝通,謝謝委員。

  • 我們非常用心在規劃,我自己從九九課綱開始,十年來都參加規劃,也非常感謝部長、司長給我這些機會。

    104 課綱因為 IFRS 的引進,唯一改的就是會計,當時我也收到很多老師的委託,因此我也跟吳部長建議一定要改,所以我對會計科是很用心的,可以說是語重心長。

    憑良心講,我自己從普通教育走進技職教育,技職教育跟普通教育確實是不一樣,是 apple 跟 orange。

    我想科長、專員及幾位校長、主任、技職司司長特別希望我和全教總對話,當天包括林金財、張文昌兩位委員,那一天全教總來了五位委員都有對話過、討論過,討論出許多可行的方案,理由及原因全部都說明了,也許訊息沒有很完整傳達下去。

    其實我們都處理過這些問題,而且都有紀錄,我年紀大了,已經不記得細節,而且已經開了很多次會,我們都有紀錄。

    如果有需要,我想可以看紀錄,我大概目前就做這樣子的補充,感謝。

  • 這次的議題就是我們全教總的幹部,林金財委員,希望我帶過來的。您認為有跟他們達成共識,但顯然沒有達成共識。

    我想温教授語重心長,但也要讓會計科老師感覺到。如果您很有心,但沒有讓會計老師感覺到,那很遺憾。

    也就是說,這技能領域當中為什麼沒有會計事務科的理由,仍然沒有聽到温教授的說明。

    剛才後面機械群哪一位教授有提到,我反而才比較有聽到答案。但我還是必須要帶回去給我們的老師,看看是不是能夠接受這樣的說法。

  • 我想請教一下,領域的名稱和職業名稱是否有關?應該是沒有嘛,因為這個名稱是我們創的。

    所以接下來,我想請大家看一下三個領域的名稱,其實只有第一跟第二有「實務技能」,資訊是用「運用技能」。

    我想談的是,老師們常常會覺得很關鍵,因為會從名稱找到位置、認同等等,所以名稱其實是關係非常大的,我想因此會有聲音,是需要我們再思考的。

    假設名稱是我們創的,而不管是在商業的實務技能或者是貿易的實務技能,其實我們都看到問題,所以「貿易實務技能領域」有沒有可能調整為「貿易會計技能領域」?這樣商業、貿易都看得到會計的位置。

    或者我們來創一個也可以,也就是「貿會實務技能領域」,也更好聽,這樣大家就可一看到我在哪裡,以上請參考。

  • 謝謝陳委員的建議,但我想還是麻煩技職司再溝通,還是麻煩技職司溝通,也請小組將委員的建議帶回去商量。

    孫校長希望我提的,經濟學寫得過於鉅細靡遺,像教科書一樣,一開始的「緒論」,這幾個群科列的都是重要的概念,但經濟學寫得像是 syllabus 的樣子,所以才會引發課發委員問會不會太像教科書?也請各群科委員再次考量。

    接下來是最後五個群科報告。

  • p36 家政群,在 10/2 晚上討論滿久的。家政群強烈表達,適用技能並非三擇一開設,而是只能選「生活應用技能」,因另二領域之科目,家政科若無多門校訂科目配合,則無法學習如舞台表演實務、服裝設計實務等課程。

    p37 餐旅群,調酒「操作演練」易觸兒少法,應修正為「操作示範」。

  • (宣讀 p38 水產群、p39 海事群、p40 藝術群。)

  • 針對這五個群科,請委員表示意見。

  • 其實我感覺是少了很多內容,因為很多食品其實是外來的添加物所造成的問題。

    剛才說「必要之惡」讓我很擔心,食品添加物只有 4 節課我覺得不足,反而自然添加物的製程沒有看見,因此會被坊間的一些化工材料取代。

    如果可以用自然添加物來介紹製程,我想是對於整個食物的安全有比較大的保障。

    水產群 p16-p17 有 150 種水產生物名錄,我比較少看到淡水有關的種類。如果淡水物種沒有被重視的時候,河川就會溝渠化,因為認為淡水這一區塊沒有水產。

    150種當中有許多是屬於保育類的生物,例如白海豚、豆腐鯊。要不要把它當作水產?這些物種,是不是要再思考一下?

    水產的經營實務,因為過去習慣以海域為主,所以和海事群有所交錯,包括海洋地圖、天文觀測等等,水產群的許多專業反而看不見了。

  •  還有沒有委員發言?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就請群科回應。

  • 我想針對課發會第七次會議裡面所談到的這些意見回覆。

    如果是課程節數的調整,其實我非常贊成當初所提供的建議,例如要更新到電子海圖資訊系統,比較符合現代潮流,我們是贊同的。

    有一點要懇求的是,我們在第一點文字修飾、說明在第4頁當中有提到航海能力,但是沒有航海學。課發會委員書面說明裡面有提到,我們在海事群的核心能力裡面有提到要具備「國際公約認可的航海人員能力」,但課表裡面並沒有航海學,這是課發會的講法。

    但國際公約認可的航海人員有好幾大類,例如輪機、GMDSS 操作等。我們在訂課綱的時候,必須在部定科目去定義海事群的核心,也就是兩個科都要共用的核心能力。

    航海學應該屬於固定的專業科目,並不是輪機有的專業變成大家都要修,這部分也請各位諒解,學分數恐怕沒有辦法做修正。

    至於委員說輪機有「基本電工」實習九個學分,「對輪機很重要,但對航海不重要」,這裡有一點方向上不一樣。因為最近的趨勢強調航海跟輪機都要兼修,這是被歸類在STCW公約裡面的共同適任能力,因此我們是根據國際公約來訂這樣的共通、基本能力,現場老師也覺得是適當的。

    如果是課程單元的修正,我們可以立刻處理。如果是整體科目大架構的學分數調整,這個地方跟現在目前的國際公約及傳播發展的科技走向,會有一點落差,可能難以依委員的要求辦理。

  • 謝謝海事群的說明。

  • 剛才水產群 p54-p58,雖然是保育類的動物,我們建議學生還是需要認識的,但在附錄一「水產」的名稱可以再做修改,謝謝委員。

    水產養殖裡確實是淡水少、海水多,但 p17 草魚、鯉魚... 等,都是淡水魚,並非完全沒有,只是數量上少一點。

  • 接下來請家政群說明。

  • 感謝委員的寶貴建議,課發會書面意見 p36 第一點當中應為「家政科」,並不是家政群的共同意見。

    以現行來說,因為家政科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科,家政群分出來的各科其實都是家政科的孩子,包含了幼保、美容及服裝,以及分出去的餐飲科。

    我們在發展課綱的時候,有參考目前家政科13所學校實際開設的科目,其中有10所都有開設「嬰幼兒保育」等應用技能領域當中的相關科目,另外也有開設美容科、服裝科,還有餐飲科。

    因此家政群會建議三個技能都適用的原因,是可能學校有自己特色的發展,所以我們並沒有特別強烈規定,各校要開設什麼樣的課程。

    在 p36 委員的建議說要降低學分數,嬰幼兒教保部分降低10學分。這樣加起來只有42學分,會不符合這一次15群科的共同規範,也就是專業加實習必須要45-60學分的的規定,所以是不夠的。

    我們感謝委員的建議,其實我們在暑假期間已經討論過了,所以我們之後會降低幼兒教保的學分數,從原有的6降低為4,剩下的請各校開設他們自己的科目。

  • 藝術群?藝術群沒有回應的話,委員有沒有想提出的問題?

  • 想跟各委員請示:單一個科目的「一、二」分在上下學期。我們在一般科目裡面,國語文等於是「一到六」從頭到尾這樣排下來。

    如果共同科目和一般科目的概念是連通的話,是否同一科目若一定要上、下連貫上課的話,就把「一、二」拿掉,併成同一科目?是不是有一個統一的規定,我們能夠照著做?

    如果它真的是一個大科目,就是需要這麼多的時數來上,我們也都知道延長時間是有幫助的。

    如果學校把六個小時排在一學期,可以上一樣的東西。如果變成三三,上下學期各三小時,也各有一些優點。我想某些科目可以有這樣的彈性,但有些科目做不到。

    我想海事學,我想大概可以把一、二拿掉,變成單一科目,但容許課程排成上、下學期。

    我還是回應到剛剛楊教授所提到的,也就是由群科來界定。大方向是合併成單一個科目,如果有類群做不到,再由群科小組來說明理由。

  • 對於藝術群科,我們是不是之後再全部檢視一次?

  • (委員無明確意見表示。)

  • 回應剛剛委員提到食品添加物,以及節數太少的問題。確實食安問題非常嚴重,也是大家關注的,並不是只有四學分而已。

    我們食品群分成兩個領域:食品加工、檢驗技能。剛才教授說的四堂課,是共通的部份。p33 在技能還有 15 小時,p53 還有 18 小時,所以加起來有很多的時間,加強關於食品添加物的認知。

    食安法通過後,已經成為正面表列,沒有表列出的添加物就是非法的,所以需要的教學時數也沒有之前那麼多。

  • 我們在周五已經跟研修小組討論過,今天孫校長的綜整報告是禮拜五討論出來的結論,各研修小組也做了回應,楊教授也代表研修小組的組成做出回應。

    我的具體建議是:由於第二波的公聽還有一個月,是否課發會委員們能做個決定,幫研修小組訂個時間,然後就上網、公聽了,再繼續進入審查的程序,這樣我覺得時間會比較來得及。

  • 我們請洪委員來說明時間。

  • 請見附件三 p13,如果各位同意 15 群科草案上網的話,今天的意見在整理、研究之後,10/22 前要送給國教院,10/23 就開始展開網路論壇。

    如果今天被退回,10/15 之前要完成調整,之後再加開一次課發會來確認研修的草案,確認之後我們才可以如期上網。但如果超過 10/15 才收到,等於時程要「另訂之」。

    因此今天我們要確認是否能夠通過上網,也就是是否通過,或是退回。

  • 我現在具體建議:15 群科的課程綱要是否通過,我們保留到禮拜四後,再來做表決。

    因為我現在收到資訊,是 15 群科研修小組成員遴聘的程序可能有問題,我們回去會再仔細討論確認,是不是確實有問題。

    禮拜四再決定,時間還來得及,因此我想提出「周四再表決」的動議。

  • 是否有委員附議?

  • (沒有委員附議。)

  • 那麼再依程序往下走。

    我們如果通過,在 10/22 之前要完成修正,修正以後我們就上網公告,可以在 11 月辦公聽會。

    是否有委員反對這個時程?

  • (張旭政委員舉手反對。)

  • 1票反對。是否有委員贊成?

  • (十五位委員舉手贊成。)

  • (丁志仁委員無意見表示。)

  • 15票同意,1票沒有意見。

    我們請所有群科今天聽到的意見,就拜託楊教授來改,10/22 送給國教院來辦理。

    因為後面還有很多的公聽會、審查,回來還是要繼續再改,我在這裡非常謝謝群科的代表,謝謝你們真的是很辛苦,但是為了讓學生有學起來更有效率的領綱,我們都還是要繼續辛苦下去,謝謝大家。

    今天的報告就告一段落,謝謝大家。

    課發委員,還不可以回家...(笑)

    我們接下來還有數學,現在 4:40pm,我們 4:45pm 再回來看數學領綱。

  • (中場休息。)

  • (時間是 4:45pm,會議繼續。)

  • 數學領域,因為技高跟綜高的新版本還沒有進來,所以我們就先報告第三版,好嗎?

    這個領域我們特別一點,我們今天要稍微分開來看,先請簡委員就國民中小學跟普通型高中來說明。

    技高跟綜高的整份草案需要大幅度的調整,等一下我們在綜整報告會提出。

  • 請翻到 p59 附件八,就有共識之處報告。

  • 有沒有補充說明?

  • 我補充說明一下,各位可以看到,達成共識的部分只有針對普通高中,但在技術型高中跟綜合型高中這邊,是沒有完全達成共識的部分,待會林教授會過來說明。

    我建議委員先針對國中小及普通型高中進行討論,等林老師來的時候,再針對技高及綜高來做後續討論。

  • 我們把時間交給課發委員。

  • 跟大家報告:10月1日第二群組針對數學領綱討論,在會議上對於技術型及綜合型高中的草案,是非常嚴肅地退回了。

    也許林教授等一下有來的話,可以講更詳細一點,因為這是他的專業。不過,我們也有就內容給予一些方向上可以再加強的部分。

    以整個課綱編寫的情況,我們覺得在那樣的進展上不適宜公開上網、直接進入到公聽的階段,因此那一部分,我們認為還需要再做一些努力。

    但對於普通型高中課綱,大家在第二群組一起協助看的部分,理論上都已經達成。

    教授終於來了,我們等他簽完名...

  • (林福來教授到場報告。)

  • 要請課發委員注意的主要議題,是技術型和綜合型高中研修小組,非常希望普通型高中把現在放在高一的兩個單元「排列組合、古典機率」,和高二的「平面向量」對調。

    有委員提出,如果對調的話,所有學生要從普高轉校到技職學校,或是綜高要往兩個方向轉,就可以幾乎完全順暢的銜接。

    這樣的單一課程設計,在普高方面為什麼不容易達成,我想可以先請他們論述,再請委員充分討論。

  • 第二,雖然10月1日並沒有討論到我們這個版本的修改,但我還是覺得有義務跟大家簡單報告,上次大家看到的跟這一次看到的確有一些不同,我用比較快的方式來回應上一次大家的意見,讓大家知道我們都有在反應這個事情。

    請大家看我們現在手邊有的9月28日的版本,這個版本後來我們做了很大的修改。

    本來我們在基本理念裡有語言、科學及人文素養,寫得非常長,現在已經刪了一半。然後也更強調工具的使用,以及柯院長對補救教學的要求,加上了「有感學習」等內容。

    原本在「課程目標」裡的一張橫向內容,也應委員的希望,移到後面了。

    「在高二分成三軌」原本是空白,是因為高中的內容還沒有決定好,所以我們不太知道這怎麼寫。後來因為我們已經把高中內容仔細調好,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加入學生要如何來學習三軌、來搭配二年級與三年級不同的學習內容。

    我們的設計理念,是讓它變成不至於太困難,因為我們覺得學生不一定真的百分之百確定知道自己「一定要走哪一軌」,所以我們要在這裡做一些努力,這是前面比較大的部分。

    第6頁學習重點,我們也依課發委員的建議,做了滿多的修改,包括國中對於幾何的學習內容,以及高中的部分,都有盡量去修改。

    現在這裡還有一段很長,我們在學習表現或學習內容裡,出現「認識、理解、熟練」所謂的情境呈現、解題的相關字眼,有些可能是見仁見智,或是可能引起大家的誤會,我們都盡量在這邊界定好。

    也就是像「理解」那是什麼意思?有了定義,這樣讀起來才不至於我們以為的「認識」跟他以為的「認識」不一樣,我們有做這樣的努力。

    基於這些原則,我們參考上次的意見,國小的部分從頭到尾做了很多細節上的調整。

    國中部分的修改,除了細節以外,還多了一個對應表,所以調整比較多一點。

    高中部分的調整,如果大家還記得,之前我們的第二版在十一年級前是空白的,因為當時我們根本不敢交出來...

    所以我想,我們在各個方面都有滿多的修正,也把細節做一些調整,我想這個細節就不唸了,大方向是我們有在努力。

    這中間有一、兩樣我要挑出來,可以回應林教授所講的,就是我們在討論「減少普通高中跟技術型高中差別」時,有一些我們做不到的原因。

    比方我們這陣子調整到統計方面的議題,統計在數學裡面是非常小的部分,甚至於以前也有委員討論是不是在別的科目裡學,不要放在數學裡面學,可能跟別的科目也有關係,我們是不是不要繼續做這一件事?

    但上次課發委員也有詢問,國中統計為什麼都是在三年級教?我們現在依委員的建議,調整成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二年級,每一個年級都有統計相關的內容,把國三的內容打散,適當調整到國一、國二及國三。

    因此,我們在高一也教了基礎的統計,其實在條文當中只有「D-10-2 數據分析」一條而已。在這樣的理念下,我們必須把它放在那邊,不太容易做到「把高一的統計移到高二去,換成別的內容」。我們不太敢做,因為違反我們的原則。

    第二,我們已經做了比較大的改變,因為依教育專家的說法,函數是非常抽象的事,因此我們這次為了把高一調得跟技術型高中調得比較接近,我們有一個邏輯,也就是我們在高一的時候,盡量把三角、指數、倍數,都在數目的層次上在高一呈現,講到它的函數時,我們就移到高二。

    舉例來說,高二教「三角函數」,高一只教「三角比」,因此我們才可以把高一挪出一些空間,減少跟高職的差異,這是我們做的一些努力。

    我們還差一個是「向量」,這的確是麻煩的事。我們有被要求跨科跟他們討論這件事,發現物理是高中二年級才用得到向量,所以如果放在高二剛開始,就可以因應了。這一點好像課發委員認為是可行的。

    因此,我們並不是很容易把「平面向量」從二年級移到一年級,因為這對整個架構是不對的,除非把剛剛講的統計移過來,否則真的沒有空間了。

    我們做了一些努力,使得我們跟技術型高中從一個學期的差別減到1/4的差別,但我們確實已經沒有辦法再做了,我們根據設計的原則及教學的理念,真的只能到這樣子。

    當然我也瞭解,技術型高中這邊有服務專門科目的義務,因此可能需要在一年級教向量,特別是C版的學生可能有這個需要,B版可能也有少數學生需要,這部分我就不方便多說什麼,以上解釋請大家指教。

  • 我上次在分組會議的提案,剛才林老師有重複過一次,但顯然普高數學沒有納入考慮,我再說明一次。

    我說明完提案可能得先離開,之後請大家衡平考量。

    數學除了研究之外,也是物理等其他學科的工具。如果對工具的機能能多認同一點的話,「平面向量」就應該放在 p37 的高一。如剛才所說,普高已經排了既定的內容。

    是否完全沒有空間呢?也不盡然。如果不是從純數學的角度出發,「有系統的計數」和「古典機率」,在 D 的部份,可以放到 p38 的 D 去。

    我們也尊重,普高希望每一個年級都有統計,統計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所以也不需要把統計全部挪到高二,只是拿掉其中的一部份。

    也許從普高的角度會有點礙虐礙虐的、不太那麼舒服,但它產生的正面效益,對高職那邊是很有幫助的。

    再考慮到普高可以轉高職、接下來學電學就要用到平面向量。所有這一些轉學的,不管是高中轉高職或者是高職轉高中,三個不同的領綱轉來轉去,如果在高一都已經教過了,就不會要用寒暑假來補救。

    有的學校補得到、補得成,有的學校補不到、補不成,沒有的話,學生就得自求多福。

    我不是要強迫干涉移動哪個部份。林教授那天看過,也比較覺得統計移一部份下來,也許心裡不太舒服,但並不是施教上有什麼困難,卻可以因此讓很多科目有工具可以用。

    剛剛普高提到物理,是因為普高也有物理課,因此他們要想辦法放在高二的一開始來教。這樣子似乎也解決了某一些普高物理課的問題,但高職那還沒有解決。

    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高中轉高職、高職轉高中,A、B、C版就都可以互相轉銜。所以我還是建議回去考量一下,能夠做個調整。

    我等一下不在現場,無法據理力爭,就有賴於等一下其他留下來現場的委員們,大家衡平考量、衡平處理。

    不管考量的結果怎麼樣,我都尊重,謝謝。

  • 曾老師說只有1/4調不過來。

    曾老師要不要再多說一點,看會不會說服委員?

  • 我們當天有討論到,如果不再更動,學生要轉軌時,要如何轉銜。

  • 如果學生需要轉銜,要如何安排?那天晚上我們進行了非常多的討論。

    我是從學校行政的角度來思考,在學校來說有許多的彈性。假想有一個孩子進入綜合高中,他的學校學制有普通高中也有技術型,很有可能在高一上進入了其中一個體系,但在高一上學習的過程當中,他發現要轉。

    總綱裡面其實有一個新的職稱,就是「課程諮詢教師」。我們可以想像未來所有高中、高職的學校,有一部分的老師具備這部分的能力,他有一個責任範圍的學生,是他負責要提供諮詢輔導的。

    當孩子有這種諮詢提出的時候,他必須看高一的課,在升到高二、轉到另外一個體系的過程中,檢視在哪些學科上漏了哪些部份,比如像數學可能就漏了平面向量的部分。

    學校要怎麼樣協助孩子補足?我提出幾個方法,原則上在高一的時候有探索式的選修,我們在課綱裡面真正的說法是「多元選修」。如果學校有這麼多不同的學制,我們會建議學校開班,為學生補足不夠的部分。過去是一個班要達15個人才可以開課,現在降到12人。

    第二,可以用彈性的時間。未來在普高、綜高,一個禮拜的課表當中有5個小時。其中有2個小時是團體活動,另外3個小時是彈性學習,也有可能是3個團體活動,另外2個小時是彈性學習。這裡的空間非常大,所以一個學校裡的學生要做轉銜的時候,同樣是數學科,我們可以做這樣的處理。

    其實在總綱的精神裡,彈性時間是可以促進學生來自發學習。在我們的想像當中,學生可以因著他在學制裡頭的學習漏掉的部分,有沒有可能透過線上的 MOOCs 學習,或是其他的方式去補足?他是有時間的,只是學校用什麼樣的系統或制度去支持學生,在他有時間的範圍內,引導他去做學習。

    我的意思是這個空間是夠的,就是看學校怎麼規劃跟安排。

    為何一直強調學校的規劃跟安排?因為每個學校的需求、素質及彈性課程都不一樣。因此學校要針對他的學生,如果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就應該要做很好的規劃及安排,而不會各校的規劃都一樣。

  • 其實「1/4 學期的差別」是簡略的說法。我請大家聽一個數字,普通高中的人次是 18000 人,其中 40% 是學術型的,60%會唸技術型。

    而技術型的 A/B/C 版本比是 2:3:1,也就是其中三分之一會唸A版,幾乎跟向量都沒有關係,B 版佔一半也許某些科系有關係,是唸 C 版的  1800 人才會有比較大的問題。

    因此當初我們有過協調,讓數學課綱應該要盡量取「比較多人不會衝突」來做。現在綜合型高中的課綱,有努力貼近普通高中跟技術型高中,最後的差別就是分析跟向量這兩個。

    縱使我們兩個都不調整,比如 18000 人裡 40% 將來要去唸學術型高中,差的是一、二維的數據分析。這只是一小塊,不到1/4學期,其實有很簡單的方法去彌補。因為綜合型高中比較貼近技術型,把向量放進去了,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本來少之又少。

    我們可以用另一個層次來跟大家講。綜合型課綱出來,其實是不會再出教科書,其實都是用普通型高中的書,或者同時買普通型高中的書跟技術型高中的書一起用。

    所以其實我們在這邊會找這個麻煩、做這麼大的挑戰,把本來普通型高中的課程架構打亂... 其實我剛剛不太同意說這是「為了學術」的方向,我們其實是為了教學的架構而設計出來的。

    如果為這麼小的事情,來打破教學設計好的方向,我覺得相當不值得,請大家考慮。

  • 召集人這樣說,有沒有說服大家?

  • (委員無明確意見表示。)

  • 以召集人這樣說的話,後面教學的實施,也包括以後會有的「諮詢教師」,要如何讓沒有讀過總綱的人也知道要如何替學生設計?可能要加強一下。

    我們剛才講的是數學領域,小學一直到普通高中的這個版本。召集人說已經降到最低最低,是不是還要去改變教學的結構?還有沒有委員要發言?

    接下來的綜合型、技術型高中草案,請楊老師說明。

  • 數學在普高當中的發展,這次比九九課綱都強化非常多,我們特別感謝林老師,前一陣子也召開了一次協調會。

    作為核心概念的第一個主軸,我特別報告一下。

    在技術型高中,我們因為上一場已經跟各位報告有15群科,在九九課綱我們分成A、B、C、S版,這次分成 A、B、C 版,其中A版是給所有的家政群跟藝術群使用。C 版是給工業群用的。

    A 版每學期 2 學分,加起來是 8 學分。C 是 4/4/4。其他類群都是用B版 3/3/3/3,加起來 12 個學分。

    九九課綱的數學,尤其是綜高數學,斷裂跟重疊將近一學期。重疊是重複學習,不影響,但斷裂是影響學生的學習,就不應該有了。

    高一的綜高數學課本,一般都是用普通高中的,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要特別呼籲橫向統整,必須要比九九課綱更到位。

    技術型高中原本是由我負責,綜高我也義不容辭,進來負責。以上是針對九九課綱統整的說明。

    綜高一年級的學生分4:6,有40%不會有問題,有60%分到專門學程,會改用技術型的課程。A 版是家政跟藝術,比例應該是 1:3:2,也許要再調查一下,總之是B版的最多。

    因為B版是三學分,因此綜高的發展是用B版的課綱,再加一個學分,也就是 3+1 的概念,依總召張教授的建議,儘量納入普高的內容。

    剛剛我聽到委員說嚴肅退回,讓我很驚訝。技術高中的數學跟普高數學不同之處,一個是知識結構、一個是學習基礎。技術高中的基礎都是工具導向,在最開頭就分開來提,學習目標也是分開撰寫。

    前次委員所指導的「學習目標」跟「情意表現」,我們會按照10月1日委員的建議,盡力做最大的修正。

    技術高中的發展很複雜,分成A、B、C三版,因此就數學的發展,我們特別做了全面調查的問卷,當中特別要求數學老師跟學校的專業老師對話:不一定以數學為準,也不是只以應用為準。

    我們盤點之後,再決定哪一些要、哪一些不要,所以跟各位報告A版數學,他認為排列組合都不要。A版只有兩學分,因此排列組合及機率完全刪除,這個我尊重。

    B版的部分把向量放在高一,C版的部分本來排列組合完全刪除,但前次協調會當中,林教授表示工科仍然需要這個概念,所以我們說服了C版,在高一放了10節課進來。

    跟委員報告,A、B、C版的發展不只是普高、綜高跟技高之間轉換,學生在工科、商科及家科之間的轉換會更多。

    我們在編寫時,是讓學生要轉型、轉科時,差異性及補修部分能壓到最小,這是技術高中課程發展的主要原則。

    B版的部分以多數學生考量,配合我們所有綜高可能已經發展過的部分,因此三學分再加上綜高,內容可能會有重疊。

    針對二維數據分析調整,把一個學期的差異壓縮成1/4,我們非常感謝張教授的努力。

    就技術高中的「學習表現」這一塊,委員是要我們很明顯寫出具體內容,整個邏輯順序也再次經過推論考量,看看如何比較適合技術高中的學生。

    另外,如果委員同意的話,我們會做整個格式的修改,學習目標我們會盡量按照委員的建議來做修改。

  • 有沒有比較能說服各位委員?

  • (委員無明確意見表示。)

  • 技高的數學上一版很複雜、分科太多,就我的瞭解,很難規劃。

    我問了他們上一屆的委員,現在比較大的問題是,技高是否能以實作時用得到的數學工具為主。並不是完全學完工具,而是有哪些相關的他要知道,需要時再繼續拿來用。以這樣的狀況來設計課程,大概就不會有偏差,所以我建議目標應該往這個方向修改。

    今天大家讀到技高的學習表現,我感覺應該重新建構,認知、情意這些概念不一定都要拿進來,但如果要拿進來,就要照著定義,配合數學的內容來寫。

    目前的版本寫得真是相當混亂,尤其情意的內容,我怎麼讀都是認知。我相信這個是可以做的,也推薦了一些可以幫你們做的學者。

    同樣的,認知不一定要用推論的架構,數學很多是概念、程序、問題解決或論證之類的,技職學校不太需要論證,但你可以往這個方向,比如往「應用性」處理。

    不一定要用認識、情意來呈現,但如果真的要這樣呈現,尺要用對。

    好比 valuing「價值認定」你叫「評價」、systemizing「系統化」你叫「重組」,因為中文弄錯了,所以詮釋下去的內容就搞混了。

  • 同意這個應該要討論。

  • 可以參考普高的寫法...

  • 普高我們也提供了參考內容。

    現在這樣寫,有一點把信念看成是知識,當然也有這種觀點,但跟一般老師所認知的不太一樣。

    通常看到信念(commitment),我們想到的是興趣、態度,或者是價值,大概就這幾個東西,其實往這幾個東西去寫就很好。

    如果技高這邊對於普高那邊沒有再做調整,我也可以接受。

    剛才有委員提到,如果真正學生第一學期之後開始想要去轉,責成學校去補充這一些單元的課程,我想這個配套是可以接受的。

  • 現在有普通高中,包括國中小的一版。以及綜高、技高,我們分開談一下。

    因為綜高跟技高,第二群組課發委員建議要退回,所以一定要在課發會來討論一下。

    我們支不支持我們的代表,或者是第二群組要撤案?本來他們是說綜高跟技高要退回去的。

  • 學習表現,我們可以依林教授的建議做出修改,但是結構上已經不再能修改了。

    剛剛林教授也有提到,在應用、認知,學理上可能也已經到最大的極限了,跟各位委員報告。

  • 是否可以請課發會委員大會決議,對「學習表現」作出必要的修定之後,重新召開分組會議,再通過一次?

  • 如果 10/15 可以完成,第二群組再開一次會覺得可以的話,是否就送出了?也就是委由第二群組的委員決定?

  • 上次會議的結論,是可以先送外部專家審查,不用等到 10/23。

    因為這次被要求修改的地方比較少,我們可以先送外審,希望能維持上次的決議。

  • 但我們還是希望在 10/23 上網,這樣才能在第二波辦公聽會...

  • 這次課程發展給我的感覺,開會前都拿不到資料,我要怎麼給意見?

    同樣的,我們還是要給外審委員合理的時間,才能完成審查。

  • 我們是要從 107 上路的時間點反過來推,所以確實有一點趕,真的是沒有做到很好。

  • 我想數學說不定會落後一個月,但我希望大家能思考我們落後一、兩個月,未來帶給大家比較大的安定的好處。

    前陣子我遇到一個同事,他說如果只要審高中,我也許可以,但十二年合起來他沒有辦法審。

    數學走得比較慢,縱使因此這樣慢一、兩個月,請大家容許我們這樣處理,免得以後出更多的問題。

  • 我很高興張老師一直很審慎,也感謝林福來老師的協助。

    那數學就慢慢來吧?

  • 往往委員的專長是國小到國中OK,或是國中到高中也OK,但要找到從國小到高中整體審閱的人,相當困難。

  • 建議各個階段的委員都要有一些,會比較好。

  • 數學領綱,從小學到普通高中是一塊。技高跟綜高這一塊,希望楊老師領導一下,看能不能在 10/15 出一版修改?

    因為數學還是作為整個群體的,所以你們是不是先送外審,也就是跟普高一樣?或是綜高跟技高同一批?

  • 我們接受教育部的委託,是要在 2016 年 2 月陸續公告。

    如果數學有決議,我們先送審再來上網,那是否可以不要往後延到一個月那麼多?

  • 我們盡量。

    我只是說我們會盡快,沒有說一定是一個月。

  • 那我回去再把數學時程重新規劃一下。

  • 所以數學就延到第三波來辦,技高、綜高修了以後,第二群組再開一次會。

    這真的是很兩難,希望跟著時間走,但張教授說得沒有錯,現在不去煩惱它,以後煩惱更大。

    數學的部分,我們就決定不跟著11月的公聽會時程走。

    謝謝各位課發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