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與會的朋友大家好,我是唐鳳政委辦公室秘書賴致翔。今天在會議開始之前,我簡單說明本次會議紀錄的方式。

  • 首先各位看到後面有攝影機,在旁邊的工作區有一位速錄師,各位今天拿著麥克風的發言內容,我們都會做成文字紀錄,未來讓所有關心這件事的朋友可以透過這個文字紀錄接續討論,也可以瞭解今天會議發生什麼事,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今天的會議不要白開,未來可以不需要從頭討論一樣的事情,所以我們希望有完整的紀錄,並且留在網路上讓關心的朋友知道。

  • 各位也不用太擔心,通常拿著麥克風講話,跟看文字紀錄的寫法有一點落差,所以在會議後,我們會把文字紀錄的初稿寄給大家,大家可以用10個工作天的時間來編輯,可以把口語編修成比較容易閱讀的文字,10個工作天之後我們就會連同相關的會議資料公開在網路上,供有興趣的網友一起來瞭解。

  • 至於錄影的部分,因為今天沒有直播,影像留給主辦機關內部參考,各位可以所以不用太在乎攝影機。

  • 另外提醒,現在還是仍然是防疫期間,所以請各位務必要戴上口罩,特別是發言的時候,口罩要戴好,並請注意社交距離,我開場到這邊,接下來將麥克風交給場長。

  • 我想還是站起來跟大家說明,還是容許我坐下來,因為那個燈光照到我,很像明星一樣,不好意思。

  • 我想坐下來還是一樣,跟大家有點距離,所以我把口罩拿下來。在這邊代表農委會茶藝改良場,很感謝各位與會的各領域專家學者,尤其更感謝唐鳳政委辦公室黃專委、詹研究員,以及率領的相關團隊來作風味輪的研討。

  • 在這邊也要感謝我們的農委會,吳研考有列席。我想這次的議案也是很感謝農委會有提供茶改場的機會,因為有個場合,我們在108年,也就是在構思之後,我們在109年的時候就生出臺灣茶風味輪,我們也會介紹。

  • 其實風味輪找出來是要解決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大家都知道「臺灣茶,世界香」,除了品種之外,最重要的是臺灣茶的製茶技術真的很棒,香氣、滋味都很好,但是這些香氣、滋味如何來跟消費者作描述及溝通。

  • 這部分我想用一個詞叫做「氣韻綿長」,各自有解讀的空間,如果可以更做一些量化或者是科技化,甚至於用圖像式的方式來表述,我想這個跟消費者的溝通會更好。

  • 另外,大家應該有聽過,也是台語,也就是「茶黑黑」,為何茶會灰灰的?茶也是黑黑的,這個部分是如何透過資訊,讓消費者可以更瞭解、買到的茶是屬於青香型的或是滋味濃稠的部分,這部分是不是可以跟消費者做更好、更明確的溝通,甚至於在要品嚐的時候,也就是商品上要作交易時的價位就可以出來。

  • 我想基於這兩個方向,茶改場是個研發單位,所以在技術量能上,我們必須要在這一方面加入,未來風味輪的推動,我想也是要藉由大家今天的共識,大家互相討論,因為我們去年把風味輪做出來之後,我們希望今年能夠把風味輪廣收意見。

  • 在會議開始之前我舉一個例子,有人說風味輪非常好,但是好像太學術性了,我想我們都看得懂,可是又站在我們的立場上在看這件事,我想這個就跟唐鳳政委辦公室的做法一樣,這些資料就全部都公開,然後跟消費者,看到今天與會很多各行各業的代表都來參加,這就是大家共同作相關意見的溝通,假設這個風味輪是1.0版,後續是2.0版的修正目標,甚至風味輪如何跟商品或者是各個不同運用層面來作不同結合時,我們該怎麼樣變形,我想這個部分也有賴大家提供茶改場一些意見。

  • 茶改場服務全臺灣茶產業,今年已經118年了,我們會持續再跟臺灣茶產業站在一起,從飲茶文化進而到茶飲文化,這部分有勞大家跟茶改場一起共同努力,再次感謝各位的與會及參與,政府因為有你們而偉大,謝謝大家。

  • 謝謝場長幫我把緣起描述得非常完整。一開始要先跟大家說明為何會有這群年輕人在現場,唐鳳政委辦公室到底在茶改場做什麼之前,先請大家拿起手機幫我掃一下螢幕上的QR code,掃不到的話,你們桌上也各有一張,這個工具在如果有開直播的時候,線上參與的網友可以在線上留言。

  • 對於現場的人來說,今天沒有直播,為何需要?因為有匿名留言的功能,如果覺得有些話很尖銳,或是覺得剛剛有個問題,我來不及問、錯過時機了,就可以留在上面,我們將在會議的不同時間點到sli.do上收大家的意見,掃QR code就可以了,我就不在這邊做更過多的停留。

  • 跟場長的開場一樣,再次歡迎大家來到現場,跟我們一起協力完成行政院開放政府第86次協作會議,這次會議不是民眾的提案,而是農委會茶改場自己提案出來希望作調整。

  • 我先跟大家說明一下,今天短短的3小時會議會做什麼事?剛剛有一些延遲,我會非常快速地簡報,之後從2點30分至4點30分的兩個小時,會交給大家在組內做一些創作,討論我們的風味系統應該要長怎麼樣?雖然我們這邊擺了六個風味輪,但是我們今天是邀請大家打破框架,從資訊、內容、形式,如何可以有更多的互動性,如何讓臺灣的風味系統可以走向國際,甚至向消費者推廣,今天邀請大家一起來集思廣益。

  • 4點30分討論完之後會有分享時間,希望在5點準時結束會議,剛剛場長講為何會有提案的緣起?茶改場把這個提案送到行政院開放政府聯絡人的月會來投票,通過之後就會用像「協作會議」的方式進行多元利害關係人的討論。

  • 協作會議是什麼?其實沒有很難,就是大家一般想像的會議,只是我們用了一些工具,用了一些透明的元素,讓所有的公共政策討論,或是議題的發想可以公開透明,比如像在會前,其實茶改場的同仁已經對自己的議題填寫了分析表,他們已經先做議題研析跟評估,也進行了訪談,甚至等一下會展示的心智圖,也會公開在網路上,每個人點到這個連結都可以進去看,所以大家的討論絕對不會白費,都會放在逐字稿和心智圖中。包含前兩天有場主持流程演練,大場及組內的小場主持人、還有會議設計來引導大家,請大家使用的sli.do也是,藉此希望可以達到開放政府的四大精神。

  • 像剛剛講的訪談,茶改場的同仁這次非常驚人,創下了協作會議,目前走到第90案,史上訪談最多人的紀錄,茶改場在事前訪談了製茶公會、茶藝老師、青農、協會、美食作家、大稻埕里長等等22個人,我這邊是要show一下他們的訪談紀錄有多長,他們的訪談紀錄有30幾頁,看得很累,不是,是很感動!

  • 不只訪談,這個案子因為疫情延期過,他們在去年底就在自己的臉書上公開徵詢網友的意見,唐鳳政委有上去留言,然後在國發會的公共政策參與平台上也有開放留言,放了大概兩週多,讓大家上去提供意見。

  • 不只會前的蒐集,其實在這場協作會議之前,美珠課長等等被我們叫來行政院開了很多次工作會議跟會前會,其實不只是他們到行政院來,我們辦公室的人員也來了茶改場兩次,被請喝茶,我們是很認真來場勘,跟茶改場的人討論有什麼樣的交流方式,可以真的讓這個風味輪推進下一步。

  • 這是我剛剛提到的心智圖,等一下可以跟各位介紹,包括剛剛所講的22位訪談的內容,其實我們都在上面做了綜整。走到這邊,其實從原本茶改場的提案,希望精進六個圓形的風味輪到經歷過這麼多次的工作會議、會前會討論及溝通,其實我們都期待可以把今天的討論打開一點、打破框架,今天貫穿大場、小場的核心問題是「為了彰顯臺灣茶的特色,如何精進系統性的風味說明」。大家每個人手上的資料夾都有Excel表,就是風味總表,但是我們還有很多看起來亂七八糟的素材,希望大家剪貼、運用在桌上的工具,甚至還有更多的白紙,希望大家可以運用你們的經驗,平常不管是在做教育推廣、商業買賣、品茶等經驗,看看有哪一些情境,覺得風味系統幫得上忙,對你們來講應該更容易理解,讓一般的消費者更喜歡品茶文化,這就是今天的核心問題。接下來我把時間交給宣翰簡報。

  • 謝謝。各位先進大家午安,因為有些先進可能沒有接觸過,這邊來作基本的介紹,也就是茶改場的概念形成。

  • 臺灣是世界知名的茶葉產區,歸功於臺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茶改場多年的技術支持及輔導,讓臺灣各地都產生了很多具地方的特色茶。

  • 這些特色茶如果用製程簡單分類的話,可以劃分成八大特色茶,這一些先進大家都耳熟能詳,包括不發酵綠茶、全發酵紅茶,中間這六種就是部分發酵茶,從輕到重分別是文山包種茶、高山烏龍茶、凍頂烏龍茶、鐵觀音茶、東方每人茶、紅烏龍茶,對於一些瞭解茶葉或者是懂茶的人,這些八大特色茶的滋味、風味都耳熟能詳,但是對於不懂茶或者是外國人來說,這可能是很困難的一些想法、概念。

  • 因此我們說茶改場,就是將茶葉的風味跟製程做連結,將臺灣茶重新歸類為六種,並且分別獨立做各自的風味輪,同樣是青香型的茶類,因為製程不同,分為條型、球型,還有球型烏龍茶,但是製程當中都有烘焙的製程,所以我們同樣歸納成焙香型的球型烏龍茶,因此茶葉場推出了六款的茶葉風味輪,就是重新歸納白色部分的臺灣茶,我們歸納成綠茶、清香型的調型包種茶、清香型的球型烏龍茶、焙香型的球型烏龍茶、東方每人茶及臺灣紅茶。

  • 這六種茶類及風味輪就可以囊括現在全臺灣各地的特色茶中,風味輪到底是什麼?也就是特色茶中存在的各種風味,並且透過直覺式及圖形化的方式來呈現,風味輪就是索引一樣,可以讓茶葉的販售者描述自家產品的特色,也讓消費者不再憑空想像,彼此建構共同的語言。

  • 簡單來說,我們茶改場想做的到底是什麼?我們想做的是建構一套對於茶葉風味品質描述的框架,這個框架中讓茶產業的每個參與者都可以依循這個框架來作溝通,當依循的人變多的時候就形成共識、價值,甚至行業的標準,讓臺灣特色茶的特色可以一直存在、一直被凸顯出來,這是做風味輪的目的。

  • 接下來是建立的流程,因為茶葉改良場擔任全臺灣各地茶葉品質競賽的評審機會滿多的,所以我們就有這樣的機會來蒐集全臺灣具有代表性的茶葉樣品,依據不同的茶類,我們總共蒐集了495件,再由25位茶改場從事品評及製茶的專業研究人員組成工作小組,共同品茗分析這些我們蒐集的樣品。

  • 最後就水色、香氣跟滋味,我們來凝聚詞彙的共識,也就是挑選哪一些詞彙要放到風味輪裡面,哪一些詞彙確實在茶葉風味當中有存在,我們用通俗、易懂的詞彙來表達。

  • 最後一項,像風味輪出來之後,就如同我們常常所講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想說一開始要把事情完全做好,所以會持續舉辦推廣說明會,然後去聽取茶農的意見或者是業者的意見,又或者是社會大眾的意見來修正風味輪,讓風味輪持續滾動修正,也就是讓它變得更好、更符合產業界的期待,不是社會大眾的期待,讓大眾使用來形成普遍的共識。

  • 今天這場會議就是滾動式修正的一環,想藉由各位先進的想法來提出之前沒有想到的一些東西,包括是裡面的詞彙或是呈現的方式,又或者是未來該從哪方面著手的,都可以提出來,變成以後我們推出2.0版、3.0版改正的依據。

  • 我們介紹一下當初設計風味輪的整體架構,我們當初的目的是想要做全方位的正面詞庫,也就是正面、負面的特徵香氣都會作表徵,但是並沒有說哪一些香氣是正面的,哪一些是負面的,主要是怕給業者帶來困擾,如果直接標負面的話,可能對於茶葉行銷會有一些負面的形象,我們認為負面的指標對消費者不好,因為見仁見智,有些人喜歡這個味道,所以沒有直接標示。

  • 在整個風味輪的結構是水色、滋味、香氣,水色是最外界的部分,我們沒有直接明白地說哪一些水色是標準的水色,這些是蒐集樣品,然後實際用標準色票來比對茶的顏色,如果消費者去市面上買到的綠茶,所泡出來的顏色就會在這個圈圈裡面,可能會有一點落差,但是大致上就會在這個圈圈裡面。

  • 在滋味的部分,我們分成口味跟口感,在口味的部分也就是味蕾的基本味覺,也就是酸、甜、苦、鹹、鮮,在口感的部分我們分為精緻度、細緻度、柔和度,而香氣是臺灣茶很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們在裡面可以看到香氣所占的比例是比較大的。

  • 在香氣裡面運用的方式,也就是由內而外、越來越具體,但是今天喝茶,你感受到的是清香,你可以喝下一輪茶感受,這個是清香、豆香、草香跟蔬菜香,我們就可以找到對於這個香氣描述最具體的東西,但並不是強制大家每喝口茶,都要找到最詳細的描述不可,只是表達心中、想法的工具,如果可以描述這個是豆子香、蔬菜香就可以了,其實並沒有強迫一定要找到,不用強迫。

  • 我們在設計的目的是想要讓大家瞭解臺灣的特色茶在哪裡,因此主要的風味放在右上角,然後接下來就是次要的風味,所以可以看到臺灣茶最主要的風味是青香,我們想要建構這樣的標準告訴業者、消費大眾,你買到臺灣綠茶,喝到的第一個感覺,最重要的感覺是清香的味道是要出來,像香氣顏色跟左邊的關係,就是要透過直覺式的理想,像清香是綠色,甜香是紅色,花香是粉紅色,用這樣的方式,可以讓使用者想像喝到是什麼樣的味道及感覺。

  • 這樣依序去簡短介紹六種臺灣特色茶風味輪的主要風味,像綠茶的主要風味輪是清香,像玉米筍的味道、黃豆的味道、綠豆的味道,這個是一般典型高品質的綠茶會出現的特徵香氣。

  • 在清香型的條種包種茶當中,其實最主要的香氣是花香,像桂花、野薑花都是文山包種茶當中,滿常出現的典型香氣。而清香型的球型烏龍茶,代表茶是高山烏龍茶,跟包種茶的主要香氣會類似,都是花香表現為主,不過甜香、口感會比條型包種茶的口感更好,不同的描述價值。

  • 接著是焙香型的球型烏龍茶之代表茶類,像凍頂、鐵觀音,最主要是放在右上角,也就是焙香的特色要做出來,焙香因為烘焙的程度不同,會有不同的感受,像堅果類,烘焙程度比較輕的,可能有堅果類,烘焙程度越重的話,也就是出現草麥子及玄米的味道,但是烘焙程度過重的話,就產生木炭或焦炭,這些不良的味道就會出來,這在風味輪當中也會描述。

  • 在東方美人茶當中,最主要的風味是以果香為主,主要是因為在蒐集樣品的過程中,發現其實在臺灣東方美人茶,並不是標榜東方每人茶都可以喝到蜜香,要品質比較好的,才可以品嚐出蜜香的味道,因為東方每人茶是重發酵的茶類,所以做出果香是基本的要素,因此我們把果香放在先前的甜香。

  • 最後一個是紅茶的風味輪,因為紅茶也是重發酵茶類,所以紅茶最主要的典型香氣是放水果的果香為主。

  • 接下來,要說明一下茶改場最近推出另外一個系統,也就是TAGs,如果風味輪是媽媽的話,TAGs就是兒子,生出來的東西,有主要三點基本的要素、精神,第一個是要確保安全,生產的過程可以追溯且藥檢合格,消費者可以安心使用。第二個是保證國產,也就是產銷履歷驗證等等,確保是臺灣在地生產的農產品,第三個是利用風味輪來針對茶樣來作特色的描寫、分級,讓消費者輕鬆體驗及分級的結果,也就是像認證或是類似標章的功能,讓消費者看到這些是英文字的時候,代表買進來的茶葉是好的,就是剛好消費者最關心是不是臺灣茶,喝了是不是健康的,再來就是看買了是否有價值,所以TAGs系統為納入三點為主要的精神。

  • 評審的制度上我們做一些改善,除了茶改場專家之外,我們會導入消費者跟在地評審組成產官學的代表共同評價這個茶葉,讓茶葉的評比結果,更加具有代表性、更被市場所接受。

  • 大家可能會覺得風味輪跟TAGs有什麼不一樣?風味輪是共通的詞彙,也就是可以用來描述各類茶葉的風味,所以每個人都可以用,不管是教臺灣茶、賣臺灣茶,你只要想賣臺灣茶,你都可以到官網下載風味輪,跟消費者講說這個茶葉是文山包種茶,有做出梔子花的味道,去跟消費者推廣,溝通可以是縱向的,也可以橫向的,業者間可以溝通,消費者也可以拿風味輪跟業者要求要買梔子花花香的文山包種茶、想要買甜味比較重的高山烏龍茶等等,但是TAGs範圍比較限縮,可以想像是金字塔頂端的東西,必須要符合剛剛所講的TAGs要素,要申請核准,方可使用,是將風味輪落實在個別產品之上,所以可以想像到一個廠商,並不是所有的產品都符合TAGs,只有某一個部分符合TAGs的標準,其他的用風味輪可以來作描述、敘述跟溝通。

  • 這是TAGs執行成果,可以看到標章、特色輪,特色輪是告訴消費者,也就是這個茶,也就是評審是用什麼角度來看待跟評比,也就是這個茶的味道、看的東西是什麼,消費者可以理解他。

  • 最後,我們產生類似風味卡的說明,因為TAGs主要是面對消費者間最直接的系統,所以主要是讓消費者可以理解文字敘述、主調性是什麼,最後還有分數的雷達圖,消費者如果不想看這些,可以看買的茶到底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

  • 下一頁,這是去年的執行成果,也就是有機驗證標章,最後產生了茶葉的品質。

  • 像剛剛也有提到今天有作訪談,今天到底要做什麼東西,如何讓風味系統變得更好,所以這邊講解訪談的結果,讓各位等一下開始的時候可以有依循,我們先看綠色的部分,也就是認為介面應該要簡易化、藝術化,內容是大眾化、簡化,讓大家更容易看得懂,另外因為太複雜,不太適合在現場溝通時買賣使用,覺得有點複雜。

  • 接著是太過稀有的風味不適合出現,增加消費者使用的困擾,我們或許不需要分這麼多種茶類來表示,這是有人提出來的意見,所以我們今天想要做的目的,不管是從裡面的詞彙,大家有什麼新的想法,或是整體的結構要怎麼改變,或是日後推廣這個東西有沒有新的idea,可以在這個會議當中提出,作為精進的依據,謝謝大家。

  • 請問剛剛聽完宣翰的簡報之後,以及看到他們訪談這麼多人、蒐集到一些風味輪可以精進,不要講風味輪,而是講風味系統可以精進的方向之後,現場有沒有人針對簡報、或沒有被訪談到的人有沒有一些想法,我們大概開放3分鐘的時間,讓大家進行大場的提問及發言?

  • 其實我認為場內目前針對風味輪的研究這麼多優秀,這麼多類別、整理這麼多層級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現在是把它分成六大風味輪的做法,其實對於茶並不是這麼熟悉的一般消費者,或是餐飲的相關人員來講,稍微有點累,是不是有機會將茶改場直接研究整理成符合世界上所有茶型的,也就是這個物種下所生成所有茶型的類別整理成大的風味輪,而這個風味輪不只是適用在臺灣出現的六大特色茶而已,還包含全世界可能出現各式各樣類型或者是製程的茶,這在世界上是相當有意思、相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

  • 謝謝。您的意思是,說不定不要只強調臺灣特色茶,如果要走向國際,讓臺灣茶在國際的茶品市場上有一定高度的話,或許應該容納所有的茶類跟風味,之於細項再強調臺灣的特色茶有哪一些,我們幫你把意見打在心智圖上。

  • 我的意見跟剛剛那位先生有點類似,但是不同,我覺得茶改場做的臺灣特色茶最大的重點是華人的語彙,我的意見是不需要分這麼多茶,我們不需要教育消費者,而是讓消費者去感受有什麼樣的特徵,那個感受是自己去感受找到這個味道跟什麼茶,但是重點是華人的語彙,我們要掌握主導權。

  • 特別是跟國外最大不同是華人最厲害的是對產品的口感、餘韻的描述,外國人是不理解的,在一般的風味輪系統裡面,其實沒有看過他們在描述口感的部分,其實回香、回甘連外國人都不知道這是什麼,他們以為是甜餘味,這個是必須要掌握語言的詮釋權,因為這是語言文化的關係,但是如果要分這麼多茶,在實務上是不太容易操作的。

  • 劉老師補充同意上一位與會者的發言,他認為應該要更共通性的語彙,甚至更可以強調感受性,例如澀味跟回甘是什麼東西,如果要打造風味系統的話,可能要突破臺灣現在想像到特色茶的框架,可以走得更遠一點。

  • 我想以業者的角度來談,如果把這個系統推到不只臺灣的地區,以現在這樣的系統是比較針對臺灣比賽茶系統很精準的東西,但是我比較推薦的是,如果要把臺灣的茶推到國際上,比較推薦的是像蘆峰名茶,這個是特色茶,比較簡易的。

  • 可以針對臺灣的茶,每個來作這樣簡易性的東西,我們業者如果在國外或是對外推銷的時候,我們只要大致告訴消費者,國外的買主像這樣的每種特色茶有這樣的特性,他們可以比較容易去區分我們的茶到底跟國外其他的那些茶有什麼差異性,這樣子我想對於我們業者在推廣時會比較有幫助,所以我建議可以做類似這樣的版本,也就是將臺灣特色茶推出來,如果每個業者再去推的時候,都是用這樣的版本標準,可能漸漸國外的消費者就知道有這樣子,就是每個臺灣茶代表什麼。

  • 您的意思是現在的風味系統,有點像專業的資料庫,也就是業者從to B跟to C那端,剛剛介紹特色輪就足夠了,所以是不是可以發展出更多種的特色輪。

  • 對,一般不是強調這麼精準跟傳統比賽茶的運用,我覺得那個會比這個還好。

  • 謝謝三位的發言,都幫我們點到了感官體驗的重要性,像滋味、香氣及口感得到什麼,以及在溝通的時候,用哪一些語彙跟大家說明,所以風味確實是作為品茶文化為載體,等一下下半場我們就會從品茶開始,剛剛茶改場抓了很精準的時間,幫我們把茶都端上桌了,等一下的共創會分上、下半場。

  • 上半場會先做三件事,先請大家喝茶,喝茶的時候先用你的眼睛看水色,用口腔、鼻腔看有什麼香氣跟滋味,我們沒有人要大家盲測,而是先有這樣的體驗。體驗完之後,大家手上都有我們的風味詞彙表,體驗完之後,請你去想在喝兩口茶的過程中,詞彙表上有哪一些資訊是你需要的、哪一些是不需要的,甚至哪一些資料會幫助你體驗上面還沒有,但是應該要加上去的,這是第二個步驟。

  • 第三個步驟,品茶完、感受完後,我們的詞彙資料也精進之後,我們就請大家來幫忙想一個風味系統,不管是你的業者、教育推廣者,或者今天有供應商、一般對茶有興趣的人,或是有美食作家,咖啡、美酒的專業者等等,在你的立場、你的經驗來說,你曾經有哪一些情境不管是跟專業者或者是消費者對話,在這個情境當中什麼樣的風味系統載具最有利於溝通及推廣,這是第三個部分,所以第一這個場次的創作會請大家進行這三個步驟。接下來把時間交給各組的桌長,各組桌內都有桌長及茶改場的同仁,你們有任何專業知識需要釐清的就可以詢問,請大家在第一階段先幫我進行三個動作。

  • (第一階段的分組共創)

  • (第二階段的分組共創)

  • 今天討論的所有素材都會留給茶改場作後續改版的使用。請其他三組麻煩把注意力放到前面的小組分享。

  • 大家好,我們是第四組,簡單介紹一下剛剛討論的內容,風味輪的部分有幾個想法,第一個是我們覺得可以有共同的風味輪,因為對於茶類如果不是這麼瞭解的時候,其實不知道是使用哪一個風味輪。

  • 另外一點,其實大家都知道有些茶的風味、個性會介於兩種茶之間,介於兩種間的茶要使用風味輪,是不是有可能造成其他人誤解的時候,也就是這個茶是不是不好的茶,因為並不是很典型的茶類,可能會有這樣的誤解。

  • 另外一點,有個綜合的風味輪來使用的話,其實對於使用者而言,像入門的門口會比較低一點,大概是這樣。

  • 另外,有關於詞彙的部分,裡面有一些詞彙,其實對於消費者或者是要推廣的時候,像植物蛋白等等的味道,其實一般的消費者不一定認識的時候,你今天跟人家說說這裡面有什麼味道的時候,一般的消費者可能不見得可以接受到這個資訊。

  • 另外一點,有關於水色的部分,水色在外圈的時候,是不是會讓消費者對於水色跟香氣、風味的連結,有一些誤解,也就是水色跟裡面的輪是獨立的,我們提出來的方式是,把顏色的部分獨立出來做長條型的區塊,甚至可以用九宮格的方式,像茶色從沒有發酵的淺綠色、重發酵的紅茶紅色,甚至到普洱茶的黑色,也就是把這樣顏色的漸層來做X軸,Y軸的部分可能是顏色深淺,甚至可以加上色塊的編號,所以將來在描述茶的顏色時,可以告訴人家H3,也就是知道是怎樣的顏色,就可以在色塊上找到茶色的位置,如果太細的話,其實對於消費者的認知反而比較模糊化,也就是在於風味輪的部分,這是大概的規劃。

  • 有關於推廣情境的部分,一開始其實可以分成兩個方向,風味輪是拿來使用或是學習,主要分成這兩個方向,今天拿來使用的話,就可能會區分對象,今天使用風味輪,其實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抓到詞彙來介紹、溝通,所以在使用的話,你的對象可能會有消費者、茶商或是茶農、茶藝師,就是今天要如何抓出這些詞彙來跟別人介紹。

  • 另外,如果今天是拿來學習的話,今天對茶並不是這麼熟悉或者是對風味的描述並不是這麼熟悉,可以從風味輪當中逐漸認味道,所以這部分跟剛剛有些連結,也就是今天要來學習的時候,有些詞彙不一定瞭解風味是什麼,像龍葵,我猜是蔬菜的龍葵,所以這些名詞是不是容易理解、也就是是不是方便學習,再來是不是方便我讓人家理解我在做什麼東西。

  • 另外,對於風味輪,像咖啡界或是酒界的人,他們可能對於風味輪比較熟悉,大部分臺灣人對風味輪的熟悉度並沒有這麼高的,所以對於風味輪的使用上可能有一些誤解,也就是並不知道風味輪的前後次序並不一定跟茶的品質有關係,並不是排序越前面或是幾點鐘的方向是比較好的味道,這點大家可能比較沒有基本觀念,也就是比較容易誤解的。

  • 風味輪區塊的大小,其實跟關係也沒有絕對的關係,像風味輪的部分,像香氣的區塊比較大,很多消費者沒有正確的認知,所以香氣在茶當中很重要,甚至占絕大部分的因素,事實上並不是,這個是消費者對於風味輪的基本認識沒有建立。

  • 所以今天要讓大家瞭解及使用風味輪的話,首先基本的認識,我們可以作簡單的傳達,如果要深入的話,會有更深入的教案可以作深度的認識,也就是讓使用者或者是學習的人可以逐漸進入那個領域及世界。

  • 另外,像比賽的部分是像剛剛提到的蘆峰烏龍茶,我們覺得滿好的,大家可能會覺得比較要小心的是,當今天運用出來的時候,消費者是不是會認為必須具有要素的東西才是好茶,就是在傳達、使用風味輪的時候,要同時避免讓消費者有這樣的誤解,也就是今天買茶的時候,是不是只能有上面的東西,而上面沒有東西就是不好的,這是用在比賽茶時要避免的因素。

  • 謝謝第四組提供非常豐富的意見,從消費者端提供理解所需要的資訊及形式,第四組方教授其實有做了幾近完成品的創作,我想請她示範一下。

  • 不好意思有這個時間可以來跟大家分享,因為在學校有時必須要做教具、教材,謝謝茶改場的長官要做這麼多的研究,我們剛剛有討論這麼多,像專業版,我們一直在想說這個內容太多,如果是專業版,還是需要留下這些專業的詞彙。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講,我們就可以簡化,所以對於內部學習來講,儘量越精細,因為是研究,要保留這樣難得研究的成果。

  • 我們想到風味是三個特色,也就是色、香、味,其實茶湯的顏色沒有跟香氣對應,所以風味輪是不是可以分為三個輪,類似像剛剛大家拿到的這張,這張是不是透明的?第一層的茶湯,也就是透明的、像有漸層色,像文山、包種的漸層怎麼樣,也就是可以轉動的,我們喝茶之前一定是觀色,第二個是聞香氣,其實在整個詞彙的比重占了3/4,我們真的買茶的時候,是喝口感而決定要不要買,這個占1/4,所以比重上我們的香氣是比口感來得多,而口感滋味的描述少了一些,所以可以運用我們原有香氣的詞彙到口感。

  • 這樣會想說如何放一個輪?根本不夠放,因此我的想法是,也就是類似有點漸層的透明聞,也就是把文山包種的茶湯可能的顏色在這邊呈現,第二個是我們的香氣,也就是原來的部分。再來是味的部分,其實每個茶湯乘起來有很多的變數,並不會完成剛好一個平面,而可以是動態的,也就是喝這個茶會有這個組合,喝那個茶會有這個組合,所以這個輪是三合一輪,色輪、香輪及氣味輪,謝謝。

  • 謝謝方老師精彩的分享,接下來要幫我們分享的是第一組。

  • 各位夥伴大家好,我們這組本來有發展出三種風味系統,但後來大家決定用哲豪畫的這一張來進行討論。在我們的討論過程中,覺得風味輪可以不用那麼複雜,整合成一張就可以,但還是要區分一些層次,尤其是詞彙可以再精準一點,以下先請哲豪來幫忙說明他畫的這張圖。

  • 我們的概念比較像茶的本體論(ontology),有點像構成一種茶該有的屬性有哪一些。我們一般在做不管是感官品評或者是產品測驗,又或者是做任何的品質管理時,我們會優先用低成本的做法,再用高成本的做法。

  • 我舉一個例子來講,如果用喝得判斷,就不會去跑到 HPLC 或者是 GC ,如果我們可以用看的就可以決定,甚至可以不用喝,所以第一個概念就是外觀,外觀可能就會包含葉型、葉的顏色,及茶葉的水色,所以我們希望從這個角度來看,從裡面開始往外走,希望在這圈裡面都可以找到相對應的位置,幫忙建立好在每個屬性上該有的參數,所以包含外觀。

  • 接下來進入到喝的部分,也就是不同種類的香氣類別,概念上是這樣子,像清香跟花香,這是比較大分類的香氣,如果你沒有辦法分辨細節的香氣是什麼,停留在這邊就好了。如果這個敘述對你來講已經足夠了,你已經開始搞不清楚切確風味的敘述,當然就停留在更寬廣的範圍來敘述,其實這個是OK的。

  • 另外,我們另外註記了,像負面的風味,像有一些味道是低品質的敘述,然後再來討論它。

  • 氣味、香氣的部分以外,另外還有著重在觸感及味覺的部分,所以包含口感上,討論樣本是屬於比較厚實的、重比較重的、比較輕的,以及在品質上是屬於滑順的、粗糙的,也就是讓大家瞭解提供這支茶,不知道是哪裡的茶,我都可以運用這樣的決策系統來定義出每個屬性過來,最後更進一步,像我想要猜是什麼茶,再去對茶改場現在的六個特色風味輪,比較像哪一個,然後就可以有市場價值判斷,也就是這樣的茶可能是某種類型的茶,可能才會加入更多針對加入判斷的內容進去,所以最開始為了盲測而設計的,也就是單純紀錄這個茶的屬性如何,接下來才做其他的價值判斷。以上就是我們的初期設計。

  • 謝謝哲豪,那我們現在來看剛剛本組一起協作的歷程。在風味系統使用情境的部分,可以分為一般消費者或是教育現場,但大多都是面對陌生的茶品、盲測的狀況。在我們的討論過程中,滿希望可以開發潛在的消費者,但去傳統茶行買茶的時候,又怕遇到被強迫推銷,所以我們希望發展出風味系統,是類似喝茶的引導地圖,如果當下要花太多時間跟消費者解釋,也許可以讓消費者帶回去一邊品茶,然後一邊來作細部的對應。

  • 但其實更好的方式是,用一位引導者來呈現風味系統,帶領消費者由感知發展到認知。像我們這邊所寫的,「控制情境下的體驗行銷」,就是希望透過「人」來帶領消費者體驗茶品,讓消費者理解所喝的茶是什麼味道,不是直接以認知的方式,教導消費者什麼茶就應該要有甚麼風味,因為大家的感受度都不同。

  • 在剛剛本組的討論中,也討論到將風味系統直接化為文字或是用網路行銷的方式,效果可能沒那麼好,因為還是用認知來引導感受。最後我們請哲豪幫我們再補充一下。

  • 我認為核心的概念是在做感官評品的時候,或是針對消費本體的時候,我們應該不要保持著不要任何期待接受它,而是去感受它,接下來才會接觸到我們的消費行為或者是更進一步的判斷。

  • 很多時候我們在六大風味茶系,我們的茶改場發展非常久,也就是臺灣茶葉有這樣的蓬勃之下,每個茶葉都有獨特的特性,所以會說符合類型就是高品質,但是在市場上未必是如此,或許有些在這個類型之內,反而跳脫類型會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青睞也不一定,所以我們要說的是,每個人對於特定風味輪的感受,其實是相當因人而異的,你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未必人家覺得有價值,而是應該要忠實客觀紀錄這些流程。

  • 如果有一個類似像這樣的系統,也就是有更多的風味敘述,大家可以藉由這樣的風味敘述、系統,讓大家更容易記錄自己的感知,這個是比較客觀的敘述記錄方式。

  • 謝謝第一組,提醒我們不要從認知去找感受,而是從感受中逐漸去建構認知,還有提到另外一個是使用風味輪的情境,也有可能是售後、回家後才開始的,所以會開發出不同的工具引導消費者去體驗茶的風味。接下來要分享的是第二組。

  • 這組大家討論的共識是,現在手上的這些風味輪,比較像字典文本的狀態,我們這組比較著重在怎麼樣去運用它,因為我們發現當看到這個的時候,其實搞不清楚使用的順序跟閱讀的順序,這個東西如何讓它變成動態來活化它,我們有想一些方式。

  • 左上角的是比較常見雷達式的,我們比較不一樣的是,主要是以茶的風味為主,也就是花香、果香等為主,在區域分佈上就很容易看到這個茶的特色。

  • 另外,左下角是把它變成六種茶放在同個輪上,用顏色來區分,圈數比較少,使用起來會比較簡易。

  • 再來,是坪林茶業博物館展覽參考,當我們看到風味輪這件事覺得非常有趣,但是到底要怎麼樣使用?其實我們有試著嘗試這怎麼使用?試著把臺灣茶的特色,也就是把所有的特色風味,甚至有沒有發酵等等都放在同一個圓盤上,一開始你會覺得超多,但是只要拿起其中一個茶壺來感應,就會出現這個茶該有的特色,其他的顏色就會暗掉,讓大家知道如何使用風味輪。

  • 另外,現在這個展覽是我們用兩個上下轉盤的概念,下方大圈是各種茶,上方比較小一點的圈是,一個是茶杯圖形,茶湯位置是挖空的,你可以看得到茶色,也就是指到那個茶的時候,就看得到茶色,下面兩個鏤空,一個是味道,再外面那圈是香氣,所以指到某一種茶的時候,就可以同時看到這款茶的水色、滋味及香氣,我們想了各種方法來活化風味輪。

  • 其實是從廠商的面向來看這個東西要如何使用,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說,因為我們討論過,像現在的風味輪其實是文本,對我們來說像字典,我們所有要用的材料從上面截取。換個方式來講,是不是對於一般人來說,也就是從這個方式來建立自己的名片,因為用這個名片的方式,如果有這個名片,是不是會形成patern,也就是去茶行喝茶的時候,可以出示這個patern來搜尋比較相近風味的茶,也就是在比較短的時間之內,不用品嚐很久的情況之下來喝到適合的茶,也就是進入到是不是負擔這個茶。

  • 另外,我們開始思考一個狀態,當我們在想這個風味輪成為個人資料定義的時候,我們就衍生出是不是有個APP,透過手機的介面、透過風味輪的文本,我們讓消費者或是一般人,有辦法慢慢從APP盲飲的方式,可能是心理測驗,也就是今天測了什麼心情,也就是適合喝臺灣紅茶,像今天是星期五,今天喝臺灣的紅茶,也就是這附近的茶農在哪裡,這是我們發想的連結。

  • 我們對於現在風味輪的想法對於一般人來說太複雜,所以需要簡化,我們想的族群是兒童,如果現在風味輪在思考上要設計給兒童用的話,是不是在思考的設計過程中,你會開始慢慢去蕪存菁,找到重要的資訊,而這個重要的資訊,接著會思考顏色的搭配,我們知道兒童的玩具設計、遊戲設計,也就是對這些東西要求很高。

  • 現在這個風味輪因為我是工業設計出身的,顏色上、用字上、排版上其實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如果簡化這個資訊,也就是把使用者族群往下調,因為這樣涉及需求、規範,會讓我們訂出設計規範,而這個設計規範是簡化資訊,因為你的TA是這些人,所以在設計上,可以有很清楚的方向,到底要給這些小朋友或是16歲的人要接受的資訊是什麼,用這樣的方式來簡化風味輪呈現的方式,因為現在的資訊太多了,所以反過來講,當你在調整TA的時候,我講的這邊應該是一般人,目前的風味輪是設計給專家,我們就會慢慢看到現在兒童風味輪長什麼樣,我們從這當中可以設計什麼,因為當你重新設計它的時候,顏色訊息變少,所以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我們如何使用這個風味輪的遊戲化。

  • 從這個面向下來來看,我們有很多行銷的方式,像把茶當作主題,甚至我們有在地茶農,他們有猛男月曆,謝謝大家。

  • 接下來最後一組,請用最精簡的時間分享創作及討論的成果。

  • 大家好,我們是第三組,前面的組別該分享的就分享過了,我們來簡化內容,這個風味輪實在太複雜了,像各組都有提到,我們是有三層的概念,第一層是一般很簡單的內容,因為現在的人都很懶,所以才會有一些懶人包,我們就包裝成,你今天去茶店好了,你要喝的可能是喜歡濃的、淡的、果香的、花香的。

  • 如果稍微有點研究的話,再給第二層的,像要發酵多、發酵少,這個再給第二層。接著是第三層,這個就會使用到這個風味輪,也就是去茶行裡面買茶,這個比較是行家,你剛剛講風味輪的話,也會顯得有專業感,我們就放在這三種類型。

  •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看我們的對象在哪一個情境,所以其實每一組都有提到對象很重要,像我們的對象是年輕族群,基本上會去哪裡買茶、在哪裡喝茶,他們去一般茶行的機率比較低的,那可能是在便利商店,又是另外一種策略,所以我們是以族群跟情境來作推廣。

  • 其實剛剛也有提到,比如數位化、遊戲化,讓它活潑化一點,因為現在是數位年代,例如手上的杯子,剛剛才發現其實有提醒翻開來其實有QR code,你就可以想成是彩蛋,像除了掃QR code這個是比較傳統基本的東西,像現在講AR的東西,因為那個杯子上還有logo,假設會有金城五出來泡茶的話,這不是很棒嗎?這跟猛男的概念很像。

  • 另外,也希望可以多元一點,像剛剛也有提到表格的部分,我們就請王經理來幫我們介紹一下。

  • 我是以茶商的角色來教導消費者喝茶、挑茶的方式來發想,我們這組討論是以座標系的四個象限圖來規劃,我覺得這四個象限圖,就像X、Y軸,像橫軸的味道是往花香及清香走,另外一邊的味道會比較重一點,像縱軸的部分,往下會比較淡薄,往上的滋味比較濃郁,像這樣的圖形,我們會把茶湯用漸層的方式在座標圖的方式,用這樣來標示。

  • 其實消費者會問說想要選擇什麼茶,消費者會說比較喜歡花香味比較重的,但是不要有果味,這個部分我們會偏向推薦文山包種或是清香烏龍,有些喜歡像日本綠茶帶一點海苔味、綠豆味,就會想說滋味比較淡薄,也就是會推薦綠茶類。

  • 另外,在濃郁的部分,有些人喜歡偏向果香類或者是蜜香類,這部分其實在這兩個部分並沒有焙火加工,我們也會偏向中心,像東方美人跟紅茶的選擇。另外像我個人比較偏好堅果香跟焙果重的味道,我就比較適合凍頂的味道。

  • 我會覺得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象限圖,今天不管在哪裡,腦子裡面就浮現是什麼樣的風味、滋味,也就是會有什麼茶類的選項,我們會覺得這是針對初選者對茶初步瞭解最棒的方式,以上說明。

  • 謝謝王經理的分享,也呼應了前一組個人名片圖的概念。非常感謝,時間有限,我們接下來看一下sli.do在大家創作之前有一些建議。

  • 這些訊息我們都會保留,我們會貼到心智圖上,其實在組內聽大家討論的時候,剛開始要做詞彙的增補或是精簡,很多人都會說這是茶改場匯集這麼多專業意見的成果,我們要如何動手,所以大家都不敢動手、非常謙虛,但是經過上半場場長的介紹、宣翰的介紹以及大家共同集思廣益發揮出來的創意之後,大家可以知道其實臺灣茶的風味系統對茶改場來說,是有走向世界的野心,但是也非常虛心,希望未來可以有2.0版、3.0版、4.0版不斷地精進,其實可以看到激盪出來的創意非常重要和寶貴,而這些資料、素材都會給茶改場做進一步的討論。

  • 另外,訪談中有非常多,像消費者在意的事情、賣家在意的事情、生產者在意的事情、茶的語言如何,有一些問題跟建議,我們都會留在心智圖上面,這個資訊都會公開出來,歡迎大家參考。

  • 最後,我們在大合照之前,先播放今天的快剪影片。

  • (播放影片)

  • 最後請場長幫我們說幾句話及大合照的時間。

  • 今天真的是謝謝大家,跟茶一樣,我剛剛自我介紹的時候,我沒有說我是誰,什麼名字都不知道,就像茶一樣,一整排排在那裡的時候,消費者一看,要選哪個茶?「臺灣茶,世界香」,我剛剛有講過,多喝臺灣好茶不會怎麼樣?不會骨質疏鬆症,因為我的名字叫蘇宗振,我這樣介紹,是不是大家就記得我的名字?

  • 我的意思是一整排出去的時候,這個茶如何介紹出自己,我們可以有個什麼方式,讓消費者瞭解到喜歡的茶,進而從知道茶、認識茶,來喝好茶,消費者不會做茶,就一定找我們的茶農朋友、茶商業者,才可以喝到心目中的好茶,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來拓展出去。

  • 今天真的很感謝各位之外,也很感謝唐鳳政委的團隊,我剛剛在後面跟美珠課長講說影片馬上就出來了,真的非常謝謝,團隊的功力很好,我看沒有暖場的時間,而且今天獲得這些建議,我想今天最高興的一定是美珠課長,在短短下午的時間,就可以蒐集到大家的意見,我想各方面的建議都是未來往前邁進的動力,臺灣特色茶的風味輪不是今天會議結束後就結束,而是會議的開始,大家有這麼多的興趣、這麼多的議題可以再往前走,我們希望大家跟我們一起,像這個輪子一樣往前滾動及往前邁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