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活動特別有意義。我現在想說後面的朋友可以往前面坐,算是半溫馨的聚會,我希望大家可以更近一點看看彼此。

  • 各位朋友桌上都有一個今天的活動行程表,我先跟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流程,原則政委跟報告及認識之後,我們會有將近二十分鐘的時間,會留給今天參加社企的業者代表。

  • 原則上我們希望每一位朋友是以一分鐘的時間來介紹你是誰、可以做什麼事及企業的名字,我想說時間是相當有限的,再來介紹後面的行程。12點至12點45分及下午的兩個時段是企業家交流的時段,這個是最座談會最主要的時段。

  • 旁邊的議題內容,我就會先跟各位討論,我們想說把上面跟下面的問題切開,大家聽得不過癮,大家來介紹自己的時候,也想介紹自己經營的事業,會想進一步分享他們需要什麼協助,所以原則上我們會給每一位社企家5分鐘的時間,先介紹在做的事情、期待及需要的資源是什麼,每一個社企家原則上是5分鐘的時間來陳述你們的想法。

  • 今天下午2點45分至3點25分的時間,我們會有綜合的討論時間,比如早上已經發表完想法的社企家,希望把握這一個機會留下來,這裡有很多前輩,以及大老遠從台北來的及政府朋友,我想在這樣的場合裡面,能夠有很好的互動交流,我覺得這個是今天座談會最有價值的地方。

  • 我想等一下自我介紹還是要等政委來,讓政委認識一下大家,所以我們自我介紹晚一點,這一段時間可以彼此互相認識跟輕鬆一點,等一下政委來的時候,我們就進行今天的議程,謝謝。

  • 大家好,我是行政院農委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范美玲,我們希望可以作更多有關於平台角色的事,謝謝。

  • 大家好,我是衛福部社家署,我們服務只要跟人民有關的議題,包含高齡化、少子化,都是我們我們署的工作,我們昨天晚上下來,有看到「幸福食光」,有繞一繞花蓮市區,我們發現這裡有很多在地文化,確實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樣,我們今天來看看在地服務的狀況。

  • 社企的部分,我們也有一些服務的方案,包含社家署有社企的小旅行,希望帶著民眾跟鄰近區域的夥伴來看看交流的工作,只是比較可惜的是,我們今年來不及辦,也希望明年可以來到東區來作交流,以上,謝謝。

  • 各位先進、夥伴大家好,我是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創新中心一科的科長,一科的業務是主要作多元及培力就業計畫,還有最近的社會企業交流。

  • 勞動部做多元跟培力計畫是服務勞工就業的角度,跟民間團體合作。在這樣的合作的過程中,為了可以讓民眾的就業機會持續,所以輔導民間團體可以永續經營,這樣的過程,讓我們與團體可以接觸、有輔導的經驗,這個是我們後來參與社會企業的基礎。K

  • 因此我們現在在社會企業的角色主要是辦交流推廣的部分,也是延續以往做多元,也就是繼續協助團體經濟成長,讓各團體間可以交流,謝謝。

  • 但是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是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計畫,我們是真的有給真正想要投入社會企業的青年一些實質的幫助,像洄游吧就是我們計畫的團隊,今天也有過來。教育部主要在人才培育,讓這一些青年有興趣投入社會企業並加以落實。

  • 很高興來到花蓮,花蓮是好山好水的地方,很高興可以認識大家,謝謝。

  • 各位夥伴大家午安,我是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籌備處的陳佳容,第一次來到花蓮的文創產業聚落,很棒的地方,規劃滿完善。

  • 我們司負責的是合作事業,包含合作社及儲蓄互助社、社會團體如協會、協進會,及職業團體工會的部分。我們幾年前也有推社區營造在做產業化的過程中,如何轉型到事業體這一塊,如果在座的夥伴是協會,已經在做社區產業有一定成績要轉型的時候,想要轉型合作社的時候可以來找我們,謝謝。

  • 各位夥伴大家好,我是花蓮縣政府,我所服務的單位是農業處,農業處顧名思義就是農林漁牧都是我們來做輔導。我自己的科室是屬於農產運銷,就是有關於相關例如農業行銷或者是產銷方面的部分,這個是由我們負責,今天來的農民相關有機的部分也是我們來作輔導。

  • 可能很多會關心到你們有申請到一些設施的部分,又或者是青農的部分怎麼樣來申請補助,這一個部分也歡迎之後等一下在會中可以作討論。

  • 如果是屬於我們處內業管的部分,我們會帶回去跟我們的同事一起討論,看怎麼樣來輔導我們青農,使他們可以發展更好,謝謝。

  • 大家午安,我是北區國稅局花蓮分局長,我剛到任。近兩、三個禮拜,我覺得這個地方非常棒,我其實這一次來花蓮分局,我們是代表北區國稅局服務的理念,我們是服務業,所以我來這邊其實有發現這邊很多中小企業,甚至有很多營造的的團體,機關團體也非常多。

  • 我發現一個現象,可能剛剛在開始建置及起步,有很多可能在稅方面的問題,我們會用一種很溫馨的方式來作輔導與協助。

  • 我今天有把我們的服務管理課的課長帶來,也聽聽等一下如果有需要國稅局的地方,我們會站在與各位夥伴同一陣線來解決大家的困難,我們是服務業,以服務為導向,在花蓮這一個地方,我是把服務看得比稅收還要重,謝謝大家。

  • 唐鳳政委已經在樓下,準備上來了,我想讓大家再稍等。

  • 我是中小企業處組長,目前社企的服務,只要是公司型的都是我負責,如果有任何的需要,可以跟我們中小企業處諮詢,我們這邊等於是幫大家作單一窗口,如果有任何的需要,也可以call大家一些相關的資源,我們就是幫大家做所有的相關服務。

  • (唐鳳入席)

  • 我們今天的活動要開始了,在開始之前,我們非常歡迎遠到而來的朋友及政委,今天很高興在風和日麗的時候來到東臺灣,花蓮很幸運在整個東臺灣的中間,今天這個座談會特別有意義,臺灣從這幾十年來的經濟發展,其實東區相對來講,在發展上的施力重點不太相同,很多人說來花蓮看到好山好水,可是在這裡生活的人會知道,很多時候相對資源是缺乏的,因此我覺得有人說在這裡特別辛苦。

  • 我自己在這裡生活十多年,也是創業者,在花蓮很幸運,因此曾經有一個東華大學的教授告訴我說花蓮是一個希望的城市,因為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之虞,願意付出一些心力,讓這個地方可以變得更好,這裡集結了非常多在東部默默耕耘的社企家,非常歡迎大家前來。

  • 接下來想用熱烈的掌聲先請我們的唐鳳政委跟大家說說話。

  • 謝謝,叫我唐鳳就可以了。

  • 很高興可以來這邊,很抱歉,讓大家多等了十幾分鐘,我們在行政院東部辦公室測試跟台北視訊的連線,為什麼會這樣?我接下來固定每一、兩個禮拜就會在行政院各個辦公室,中部、東部、雲嘉南及南部的巡迴,所以今天這樣的見面,希望不是一次性,而是希望是個開始。

  • 如果大家有手機的話,可以連上sli.do接上「804」,我們辦過這樣的會議,我們發現其實大家都不是很願意打斷彼此的講話,可能有人講到一半的時候,就有朋友想要說話了,在上面直接留言,可以具名跟匿名,效力跟講出來的話是一樣的。

  • 這個是我們第三次用這樣的形式在辦理,之前兩次(紀錄),可以在中小企業處的「社企專區」的開放政府可以找得到,這個是我們之前在台中場、高雄場的逐字稿都在這個上面。所謂「逐字稿」是每個人講的每個字我們都會請一分鐘大概打三百字左右的速錄師,把它完整記錄下來,我們做的方式是所謂的逐字管考,如果沒有辦法在今天當場回應各位的疑問或者是解決各位的問題,我們會在下一次回來這邊時具體說這一個多、兩個月的時間,具體回應哪一些部分,變成哪一些新的政策,只要我還在當政務委員的時候,這個滾動式的東西會繼續下去。

  • 如果大家碰巧到台北來的話,我們在空總大概從10月初開始有一個很大、新的社創的實驗中心,我每個禮拜三上午在那邊是office hour,意思就是大家可以隨時找我,有任何跟社企相關的事情都可以聊,不是要大家一直跑台北,所以我們這邊跟台北視訊連線,測到一個程度,希望能夠在10月的時候,大家可以用視訊的方式可以加入在台北的討論,不需要一直往返。

  • 我自己還是會每一、兩個月過來這邊一趟。

  • 因為我們知道在網友見面的必要性,大家在網路上不管是用mail或者是其他的部分,我看到你的名字可以想到你的樣子,然後可以彼此介紹到,我們今天定位在彼此認識,如果有任何想到或者是碰到的困難或者任何其他的,我相信院內各個部會朋友們都在這邊,未來可能也是用連線的方式,大家會有一個彼此互信的基礎。

  • 我想會議就從各個社企家的自我介紹及各個流程開始,第一位先從右邊開始。

  • 大家好,我叫李昀蓁,來自台東,我的企業叫做「自然食尚」,我在2013年回到台東,我是台東的小孩,因為要讀大學,所以很年輕就離開台東,在台北讀書工作二十年,後來決定回台東。

  • 我在台東創業,跟花蓮一樣,花蓮有工業、台東也有工業,台東能夠做的事情是觀光、精緻農業及食品的部分,所以我回去做食品。

  • 我思考了兩年要做什麼,當時有三條路可以走,我原來在中華電信,我可以到國外去,可以在臺灣去創業或者我就直接留在中華電信,最後回到台東去。

  • 其實我們早就有觀察到,矽谷大概在五、六年前開始專注未來食品投資這一塊,所以我會去關心全世界在食品這一塊的趨勢是什麼,我看到2010年開始推廣永續的這一件事,希望能夠透過大家去推動全球消費者,並改變消費飲食習慣及決策的方式,來緩解暖化帶來的衝擊,這個部分我在官網上寫得非常清楚。

  • 但是我們在推廣的時候發現臺灣不大關心這一塊,到今年才慢慢看到,所以如果要做永續食物,接下來就會觀察整個全球新趨勢,因為食安的問題,有一個新的趨勢叫做「clean label」,所以自然食尚從兩年前開始,一開始是回到純凈的地方要發展天然、無添加的食材,在台東要發展非常好的食品,飛向國際。

  • 我們越來越清楚,臺灣要跟國際接軌,我們必須要用國際的語言,才能讓國際認同我們,才可以得到國際上合作的平行機會,所以我們定義為自然食尚是「clean label」理念發展永續食物的企業,謝謝。

  • 委員、所有來賓,大家好,我代表「播種者」,「播種者」有兩個單位,一個是基金會、一個是公司,一開始成立就是兩個單位一起進行的,也就是NPO跟公司一起進行。

  • 主要關注的是,因為我在花蓮住了二十幾年,我在96年開始就在慈大教書,三年前離開學校的工作,出來做了這兩個單位,到現在已經三年多的時間了。

  • 我們觀察到東部孩子的教育,說實在的,再怎麼努力,針對考試這一件事的話,永遠是跟不上、永遠沒有辦法跟人家比較,特別連老師的資源都很難找,我記得有個學校的校長跟我說要聘英文老師,聘了四聘都聘不到,薪水即使比外面還高。

  • 我們反思思考,一個人的成長並不是只靠成績的部分,而又更多更重要的一些能力,所以變成我們就去推廣其他能力的培養,而不再只是考試的這一些能力,因此第二件事做的是多元教育的推廣。

  • 第三,因為我自己本身是從金車教育基金會的志工出來的,現在很多NPO的執行長,至少有五、六個都是在各個企業的基金會都負責這一件事。我們當時從大學生被培養,覺得大學生的志工培養非常重要,所以我們也做了這一個區塊,我們就在東部跟南部都有做大學生志工的培養,而且我們的培訓是一整年,學生都不用花任何的費用,我們提升大學生的能力之後,未來可以立即回饋到這一個社會。

  • 第四,我們一直講說東部有特有的文化,如何把文化的特性變成文創,並傳遞這一個區塊;三年多以來,前面三項都可以(進行),第四項一直進展停頓。

  • 我們公司今年申請了創櫃,也得到東華大學的推薦,等於是東部第一個社企往上走的。我們一開始思考的是,我們要做的是要增加自己的能力才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所以我們用規範的方式,一開始希望做建置。

  • 我們最主要的支持者是實踐家的林偉賢董事長,對我們而言,他是最大的支持者,以上介紹,謝謝。

  • 各位大家好,我是感覺廚房的負責人。我們在去年創立,我們的地點就在文創園區旁邊,我們這幾年一直用疏食及音樂結合,不管各個單位,我們去請了非常多的計畫,我們感受到的現在目標都是要量化,其實我們在產出這一個東西的時候,消費者沒有感受到為什麼需要這一個,他有很多選擇的時候,他真的需要的東西就沒有辦法看得很清楚。

  • 我們在經營廚房這一段期間遭逢非常多的問題,比如說我們有一個非常好的願景,可能是別人認為的社企,可是我們遇到房東要把房子收回去的事情,轉為更高的房價,尤其是文創園區旁邊,我們提高更高願景的時候,得到的卻是收割。

  • 所以當我在經營餐廳的時候,如果讓別人看到一個表面,而沒有感受到核心價值,可能人家看到的是高房價,或者是高的經濟效益,卻沒有看到我們要推的內心核心價值。所以,我們想要從商業的運作量化的模式當中,轉成一個比較理想性及社會需求性的東西,這個是我們想要經營的重點,謝謝。

  • 大家好,我是洋流樂,我會成立這一個公司是個意外,因為我本身就是一位獨立歌手。

  • 2015年我參加了文化部的圓夢計畫,很幸運就入圍了,就把一個音樂人生存在這一個社會的需求、夢想寫成我們的計畫書。

  • 但是一樣有一個問題,跟政府寫的任何案子,最後都會被認為要量化。像最後評審跟我們說:「像你們這麼有才能的話,還是不能在臺灣發展,最後要去大陸發展。」我會覺得如果我們在做藝術創造的東西,最後只能違背自己最初衷的心意,要變成一個量化的形式去符合娛樂大眾目的的話,其實藝術性的東西,會一直慢慢消失。

  • 現在有很多人其實不太聽流行音樂了,因為流行音樂變成一個工業化的形式,像這一種工業化的形式,幾乎記不得哪一些新人的歌或者是名字,然而藝術本身應該是會啟發我們的心靈、傳遞人跟土地間各種故事、關係。

  • 我不小心創立這一個公司,有一點像不小心設了這一個小孩,所以我會覺得既然擁有這樣的資源,我希望未來我們有機會可以嘗試帶音樂人去接觸大自然,甚至是帶著音樂人與農夫撞擊及作網路廣播。

  • 我自己本身也一直持續創作,一個人要作創作又要做藝術行政的角色,其實目前來說是比較吃緊的,所以我希望如果大家對於藝術這一方面有共同的願景,希望可以一起加入。

  • 大家好,我是花蓮主愛之家,我們從事的工作是輔導藥、酒戒治的朋友,還有更生人。

  • 我們以前輔導完之後要讓他會到社會,我們會配合很多愛心雇主,可以讓他們慢慢銜接回到社會這一個階段。

  • 今年開始,我們想要慢慢轉型,從非營利機構轉型為社會企業,在這一個轉型的過程中,對我們來講是剛開始,所以今年開始,我們想要成立回收場或者是洗車,可以使受我們輔導的朋友可以賺取一些零用錢,也可以回饋一些給他們的家庭,因為他們的家庭是沒有辦法有很好的生活。

  • 我們一直以來都在做這一個工作,做了三十三年,今年開始有轉型的計畫,想說來這邊學習、交流,謝謝。

  • 大家好,我是盧紀燁,我是壽豐印象的負責人,我本身是一個返鄉的青農,從事農業生產大概六年。

  • 我想農業生產的社會企業,尤其是青農返鄉這一塊,青農從事社會企業對他們的認證,會有一些問題,因為現在的社會企業是所謂的認證制。

  • 我講一下我公司的型態,在農業生產那一塊,我們比較穩定成熟了,於是我們就成立了一個「受豐印象公司」。而這個公司主要做兩件事:

  • 第一件事是做農端的服務,不同於一般的平台,就是把這一個農業的東西再包狀加值再賣出去,我們是在節省農端的費用。最簡單的是:你配一件宅配180元,我們可以幫你配宅配是80元,很快速降低它的成本。而成本可以再回到自己的生產面,然後再下去投入,會有更好的產值產出,這個是第一塊。這個部分我們從事了三年的時間,這一塊大家都懂。

  • 第二塊我們最近在作業的,也就是農業服務端,也就是結合人工智慧跟機器學習,做一些農業大數據的盤點,我相信場長也很清楚,我們可以用一個工具,不要讓盤商或是農民限於一個資訊盲目的狀況。假設一個鴨場,農民不知道鴨黃有多少,盤商會去要求說當時跟你講是七千隻,但是農民知道是四千隻。因此有沒有一個工具非常快速即時證明這一件事,我們是在從事這一件事。

  • 人工智慧在這一塊,我想政委應該是非常專業,(人工智慧)應該是非常好的公正、公平(工具)。

  • 提了幾次案,有一點可惜的是,我覺得臺灣的市場太小,回覆剛剛前面幾位與談人,現在國外的廠商一直要跟我們接這一個技術,但是我本身認為這個是公正工具,政府應該出面主持一下,這個是比較有一些公正的效益,並不是任何盤商的手上,這個是我們在從事社會企業時很重要的選擇,因此就乾脆自己慢慢做、封閉,但是這樣會比較好嗎?謝謝。

  • 大家好,我們是「生活旅人」,有幾個一起創辦花蓮在地價值的夥伴。

  • 到現在已經十年了,最早因為刊物的關係,我們沒有想到會走類似社會企業,但是也因為刊物的內容,可以匯集花蓮一些物產的平台,可以看到這本雜誌到花蓮,然後帶著一點花蓮的回憶走。也因為這樣子,我們發展出一些希望能夠帶領讀者深入認識在地的旅行。

  • 所以在花蓮觀光市場的時候,我們希望發展一點跟文化旅行有關的事情,因此我們把人帶去街區,在這之間,花蓮其實一直缺少軟體的建議系統,除了我們帶入之外,在地的人是不是可以講自己的故事,比如在街區策展,可以讓一些更多的年輕人去介入社區事務的時候,可能有一些新的可能——因為其實現在城鄉只有一半的人口,如果年輕人能夠重新去認識自己在地的街區,也許可以發展出一些比較不一樣的系統。

  • 所以就從這裡面發展,現在拉出了一個平台,而那個平台是後來跟內政部營建署合作的,那個叫做「繁花基地」,其實裡面有三年一次的策展,日本有類似換宿的平台,那並不是商業的換宿,而是一個公共的空間參與,雖然是不同公部門所屬的空間。

  • 基本上我們有這樣一個基本的數據,前面有一些朋友提到房租的問題,事實上我們手上是有全花蓮哪裡有閒置空間的資料,但是這裡面就需要有一些不管是媒合或者是單位願意釋出的狀況。

  • 除了這個之外,我們還做青年倡議,在花蓮做一些努力、一些事情的年輕人做出來,達到一種跨世代或者是溝通的效益,就講到這樣。

  • 但是也剛好我們明天就會有一個啟動工作坊,也就是雖然「繁花」並不是有更多挹注資源的地方,但是我們還是做翻轉花蓮的新創提案。

  • 我們也有跟大家聲明,這並不是獎助型的,在這一個陪伴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更多的討論或者是引介更多的資源,讓有意去翻轉花蓮的青年去解決城市的問題。

  • 接下來活動會持續一個月,並會發表跟結果的評選。所以剛剛聽到很多長官,其實都有相關的資源,也許可以想辦法能夠接上,對這樣的一個投案會更有吸引力,謝謝大家。

  • 大家好,我來自光復鄉啄木鳥發展協會,很高興能夠參與這一個活動。

  • 我分享一點,其實我們做非營利組織做了十六年,從事長期陪伴在中區當中許多部落年輕人的孩子,特別他們從小的時候就一直陪伴,大概有些大學畢業了。

  • 在六年前,其實我們很感謝政府多元就業方案陪伴我們三年,後來在光復糖廠有一家餐廳,這樣走著已經第六年了。

  • 我們離開多元之後做了很大的決定,我們想要看自己如果沒有政府的資源,是否可以站得起來。這三年來我們很努力、勇敢站起來,我們現在啄木鳥五個員工都自給自足,在偏鄉的地方,而且很多是部落在地的年輕人。

  • 我覺得六年來,我們從過去不瞭解社會企業,到現在比較能夠瞭解了,因為我們那一個地方城鄉差距實在是滿大的,雖然光復鄉離這裡只有一個小時的車程,但是家裡的知識結果都比較窄化,我覺得城鄉差距是一個問題,貧富差距也是很清楚的。

  • 更不要講青年就業這一塊的事情,這六年來我們從非營利組織成為了一個自給自足的事業體,我們開始在帶著這一群年輕人,很多原本具自卑感的年輕人,後來開了咖啡店,我們很用心陪伴孩子,可以讓一個孩子從平地站起來。

  • 為什麼?我覺得社會企業最重要的價值,若有政府的幫助是好的,但是政府資源有限;(即便如此),若可以用政府的資源再站起來,我們很希望陪伴這群年輕人,從經營管理上幫助他們。

  • 我們在偏鄉,但是我很感謝那三年的多元計畫給我們極大的幫助,從零開始走到今天。

  • 我們目前有三家店,一家是二手商店,一家是在糖廠窯烤Pizza的輕食餐廳,一家是caffee。在英國那邊發展很豐富,在五千多家的社會企業,我自己覺得在臺灣還在慢慢學習成長的這一條路上,年紀還很輕。

  • 我自己個人覺得當我看到自己年輕的孩子,他們自己站起來的時候,我覺得裡面有很大的希望跟盼望,我們那邊的孩子基本上不是沒有機會可以成長,只要給他們有好的平台、好的陪伴機制、好的方向,及提供好的資源給他們,他們還是可以扶搖直上,謝謝。

  • 政委、各位長官,大家好,我是「洄游吧」黃紋綺。

  • 剛才前面有介紹,我們主要是做「青年小魚返鄉」,我們是做食物教育跟永續海鮮的推廣。我現在本身有提供三個服務,一個是永續海鮮水產的商品販售,另外一個是食物教育體驗,及在網站上做食物教育的平台推廣。

  • 當初主要是因為讀海洋相關的科系,臺灣其實是一個海島國家,似乎對於自己周邊海洋的感覺沒有那麼熟悉,也不可能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媒介來跟海洋串聯,因此就是推出像這樣的規劃概念。

  • 我們也要謝謝在座很多的長輩,像剛剛青年發展署也有講,我們現在創業到目前大概有一年多的時間,真的受到很多花蓮在地的前輩跟政府資源的幫忙,我其實還是有想要提幾樣建議,再跟與會者討論。

  • 第一,其實臺灣目前在推教育這一塊,食物教育這一塊其實很少,因為其實大部分農委會主要是著重在於農業、蔬果的部分,漁業的部分其實很少著墨,不管是否是漁業署的部分,所以等一下希望可以跟在座農委會縣政府或者是中央的長官來作一些請教,是不是有一些相關的計畫可以讓我們來作食物教育這一塊的工作。

  • 其實我們從去年9月開始到現在都有與在地的學校、單位合作,也有帶小朋友來來認識海洋教育。

  • 我們會發現學校團體會有一些經費上的壓力,他們即使覺得我們做的服務是非常好的,但是受限於資金的關係。所以不知道這一個部分,政府是不是可以建議我們的部分?

  • 另外,大部分青年創業前輩會碰到一些問題,剛剛也有提到,也就是空間的部分,像我們現在食品的空間在七星潭有空間,但是是租約的方式,七星潭是觀光發展區,對青年來講比較高的租金部分,對於我們前期的規劃會有一些比較大的困難,這個部分想要問問看縣政府是不是在七星潭有公共可以使用的空間,也就是讓我們青年社創做一些創業。

  • 再來是偏政策的問題,既然是政委,所以想要藉這一個機會提一下。其實在談永續海鮮這一塊,不管是在學術界或者是漁業都沒有科學性的證據來證明,臺灣其實周邊是一個海島的國家,對周邊資源的調查,其實應該要有,才不會輪為我們大家在討論永續資源這一個議題一直都沒有科學性的證據,變成是環團講環團的,因為漁民會有一些壓力,這裡會有一個平衡,希望政府在做資源這一塊可以提供比較有佐證的證據。

  • 等一下也有提到的是,臺灣現在在蔬果的部分已經有相關的有機表彰的認證,但是在水產的部分很缺乏,如果沒有針對這一個有標準的表彰,雖然中研院蕭老師有提出海鮮指南的標準,但是還是受限於一些漁種的問題,因此獲得一些漁業永續資源的部分,希望可以再做利用,可能有一些合作或者是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讓消費者針對水產或者是漁業這一塊可以有更明確的表示,以上建議,謝謝。

  • 政委好、各位長官好,我是種籽社會企業,我姓陳。

  • 因為我在花蓮社會福利機構工作大概二十年,所以深深感覺到一件事,就是貧窮往來帶來很多弱勢。可是貧窮跟弱勢不是社工的人處理的,因此我把台北的公司帶到花蓮。我們的種籽變成對抗貧窮,是我們公司的宗旨。

  • 所以現在實際上的做法是,我想從貧富差距那邊來看,貧在偏鄉比較多,因此希望在鄉村這一部分找到經濟價值高、容易耕種及友善的這一些經濟作物賣到那邊去,如果有可能賣到國際性最好。

  • 另外一件事實是,希望從偏鄉找到亮點,像文化或者是在地,把國際水準的人引到這裡來,有人流跟金流。

  • 因此成本方面,儘量友善農民,價格方面儘量剝削企業,我的公司在台北,希望跟台北一些大公司作交流,希望他們的禮品、股東贈品都用我們小農的,因此我們跟幾家公司合作,希望賣到台北去。

  • 也希望把這一些人帶到偏鄉,因此有做一些操練,像鶴岡有個產品叫做文旦,但我希望把鶴岡的產品多樣化,品質再提升,讓價格能夠在台北會變得更好。

  • 另外一個方式,我已經在進行了,希望把更多人帶到鶴岡去,因為鶴岡的阿美族文化最淺的地方,很難找到在地的樣子,今年也在努力,今年帶了八個團,下個禮拜大概四十個人,用這樣的方式,讓人流帶到偏鄉。

  • 我們會遇到一個融資的問題,如果要把這一個公司做好、穩定一點,但是臺灣的融資條件不太適合社會企業,一看就是我們的產品模式、營運模式其實引導不出來,如果政委在,是不是有一個策略,也就是社會企業能夠有比較容易融資的方式,謝謝。

  • 唐政委、東辦執行長及各位前輩大家好,我從台東來,我是「邸 Tai Dan-台東共用空間」,目前是整個花東唯一的co-working space。

  • 承蒙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支持,目前是東部唯一創新育成中心,負責前育成的社群。

  • 大概在四年前,我是高雄人,我來到台東,我發現這幾年很多年輕人,不管是回鄉或者是近鄉,到東部來,都面臨到在這邊生活,必須要先解決生存這一件事實,所以我們成立了公共空間。

  • 我們希望自己可以扮演一個hub的功能,希望提供大家共同工作空間之外及提供一些創意的資源。

  • 我們目前有提供一個大圈圈計畫,有一個完整的陪伴機制,還有完善的老師制度,像杜平(音譯)老師或者是易遊玩的陳董事長,其實都是我們的老師之一,我們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順利讓年輕人留在東部,謝謝。

  • 唐政委、各位與會的長官、貴賓,大家好,我從宜蘭來的,我們公司是「蘭城巷弄有限公司」。

  • 目前經營的空間叫做「金魚.厝邊」,是頭城第六、七屆老鎮長的故居,我們主要做的是凝聚青年人才,活化在地資產,主要就是將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能夠藉由平常每一年已經連續舉辦三年的頭城老街文化市集,能夠將過去在地頭城第一稱員員工,還有我們現在有關注到島內移民這一塊,因為頭城有所謂像衝浪協會,有九位國家代表隊到法國去。因此以頭城來講,其實是可以跟國際接軌的機會。

  • 我們還有所謂的小學,有一點像孟母三遷,他們其實都是因為小朋友的教育而搬來這邊。我們希望藉由藝術來連結,過去在這樣的努力之下,我們開始會透過每一年的藝術季來建構自己在地故事的平台,能夠藉由在地大學或者是在地的農企夥伴,一起來作活化的議題及共創的事情,我們希望可以變成這一個小鎮的在地諮詢站,這是我們的構想。

  • 除此之外,我們其實對於在地的派系來講,我覺得也是反觀青年回鄉會面臨到的問題。我覺得我們過去這三年也是從社區營造、社區規劃開始切入,後來再到啟動計畫,連續三年的支持,可以不用依賴過去,如果青年要回去做社區或回鄉工作的時候,希望可以再加入社區發展協會。

  • 但很多長輩不會讓你有創意的揮灑空間,可能很常是打字或是倒茶水的小弟、小妹,能夠藉由未來有什麼樣的政策,可以讓回鄉青年有更高的自由度,類似像獎勵金的方式,並不會被核銷的問題綁住,我覺得這是可以思考的部分。

  • 另外,我們團隊在宜蘭的部分,也在做兩件青年回鄉、友善環境建構的兩件事,第一個是有關於青年培力,我們以前有一個成立快要三十年宜蘭縣全國大專運動校會,是張澤銘學長創立的,一直延續至今,我本身是副召集人,去年剛卸任。

  • 我們在任內是宜蘭學、地方學開始去建構,把宜蘭以外的一些前輩,開始在週末邀請回來成立宜蘭青年學院,到目前已經第七期了。

  • 這是少數用少量的公部門預算,但卻可以找到這一些戶籍在宜蘭或是在宜蘭工作的人,又或者是戶籍在宜蘭,但是目前還沒有找到工作機會,所以先在台北工作,然後醞釀回鄉的事情,我覺得這個是我們目前在做青年培力的事情,明天在青年署,我也會在宜蘭主持「青年好政」的論壇。

  • 有關於青年創業的部分,我們發現一直凝聚在地的青年回來,但是回來要做什麼?這個是常常在問自己,我們凝聚了,我們也有熱情,但是回來要做什麼?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我們接受台北市三創協會的教授及一群台大畢業的學長姐,可能藉由週末或者是平日的時間來做一對一的輔導,這都有一點像義務性質,因為我們用宜蘭的穩定型來做創業的團隊,比如:有三十年的二代傳承,需要轉型,可是可能面臨家族跟父親理念傳承的問題,第二個是需要轉型,但沒有良師去教他,這時剛好我們的學長是冰島的珠寶設計師,但是在臺灣可能比較沒有人知道,所以我們藉由類似像城鄉資源的活化,慢慢營造出青年創業的環境。

  • 總體來說,我們主要是在做如何讓家鄉的青年能夠有一個更美好的環境,這是我們從民間出發在努力的事情,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在各局處室的協助之下,讓我們返鄉青年有更好的連結並發揮,謝謝。

  • 我是KPMG會計事務所的吳惠蘭,我陪伴社會企業有七、八年的時間了,我有另外一個身分是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針對公司型社企有一個推動計畫,我是協同計畫的主持人。今天來這邊,陪同政委傾聽,並蒐集各位在發展企業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希望往後可以給各位有更好的服務與協助,謝謝。

  • 大家好,我是「台東愛農事業有限公司」,我們是臺灣目前唯一原住民的社會企業,我們公司簡稱為「台東布農部落」,我們的員工有一百位,都是布農族。

  • 我們從NPO進入到社會企業,因為十幾年接受募款,做社區裡面的教育文化工作,大概是在2008年,從經營方面成立公司。成立公司之後,我們就有原住民的表演,一天兩場,另提供住宿、餐廳、咖啡屋、溫泉,之前的紅葉溫泉是我們經營的,我們經營旅遊業,已有二十二年。

  • 今年要轉型,要交給第二代,因為我們已經六十幾歲了,開創了二十二年,目前是在花東縱谷很有名的遊樂點,歡迎大家來布農部落,謝謝。

  • 政委、各位長官,大家午安,我來自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我們在育成中心已有七、八年的時間了,我自己是台東的在地人,我自己很有感想要說一些話,創新育成中心是經濟部底下的計畫,因為是在輔佐企業從沒有到有,或者是研發,這個是創業前可以提供一些資源,以降低創業者的風險。

  • 但是台東就是沒有什麼年輕人,台東是臺灣的離島,我今天會遲到就是因為買不到車票,所以比較不好意思,比較晚到。

  • 我們做的事情是協助當地的企業,做了很多,不管從創業開始,我自己培育一群有機農市集,已經培養了七年,在台北可能十分鐘就賣完,在台東要七年,培育的時間非常辛苦,因為台東人家後面就有一塊地,為何要買有機的東西,而且大家認知有機比外面貴。

  • 所以在培育的過程中,剛剛有提到很多青年返鄉務農,其實都會看到基本上跟社會企業相關,如果跟年輕人整合起來,其實就是在做社會企業,也就是解決社會的一些問題,基本上育成中心可以解決一個問題,應該也屬於社會企業的一種。

  • 育成中心在定位上,我們是拿經濟部的補助,可是因為我們角色的關係,企業認為我們是公家單位,我講我是申請幫忙協助有限公司,前第一年的時候,農委會有補助我們,第二年也有補助一點,第三年就不補助我們了,因為說我們不是協會,但是農民在做很多計畫的事情,像培力一家企業要花一年的時間,但在台東的偏鄉地區,甚至於要花兩年或者是三年的時間。

  • 像銷售的東西,在進行整合其實就沒有這麼快速,因此在這邊有幾點建議要給政府,政府的計畫裡面,補助了很多,像補助一年,很多的計畫,你會發現在部落成長的時候,計畫結束了,我們實在是沒有錢也沒有精力協助他們,如果不做,他們好像只差最後的一哩路。

  • 因為地域上的不同,所以給予的補助不同。不管是交通或者是任何的費用,我們比外縣市的成本高,我到台北開會,卻買不到車票,相對的成本都比別人高了

  • 在台東所運作、製作的產品,很多東西我們必須要從高雄購買,然後到台中購買,甚至於印刷的東西都在外縣市,相對於運輸成本,在北部或者是交通發達的地方,都看不到,因此政府的計畫要稍微考量到這一點。

  • 大家都在講跨域、跨部會整合,對不起,對以上的長官比較抱歉,我們在現場看到跨域整合這塊沒有做得很好,沒有專業分工、沒有定位很清楚。

  • 我以台東為例,台東地方很多資源進來,可是通通在做一樣的事情,我就會覺得那個資源有一點浪費,應該稍微再定位,甚至於專業分工,但是分工之外,他們又有連結度,我覺得這個是很困難的事,所以橫向的溝通……通常我們在問一件事,我們到政府單位問一件事的時候,他說這個不是我的工作,他不在,要問他,要等他上班,這樣一等,等了兩、三天,這樣的事情沒有辦法做好。所以,在專業分工之外的連結度可能是必須要加強的。

  • 政府現在都需要有一個亮點的企業或者是個案,同樣的道理,每一次的亮點都是那幾家,一年就會有亮點嗎?我想在一年看到一家企業會有亮點,其實在新創團隊是很辛苦的,社會企業也是很辛苦的,你要看到亮點,但是變成各部會的亮點會發現某部會是這個是亮點,然後接下來B部會提亮點又是同一個人,因為他最快速、看得到成果,在一年就會有成果。

  • 但是,我覺得這一個部分是不是要重新檢視跟考量一下?這一個亮點的部分是不是改用示範點或者是示範的度的概念?我們才是真正培力,從頭到尾陪伴跟培力。我們以部農部落為例,花了幾年?二十二年,包含前面募資的部分,所以共花了三、四十年的時間,我想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我想請政府單位要審慎考量。

  • 資金在創業的部分很需要,不管是融資、創投或者是天使,我發現創投或者是天使,沒有人要理會農業相關的部分,其實我們提了很多年,都希望創投要有案例,天使也希望有案例,但是看到東部的企業,都發現是農業非常小戶,又或者是需要的時間,根本就乏人問津,每一次有開頭的前面就沒有下文了,因此這一點如果有機會,是不是有一部分就偏向於或者是專門協助投農業的小型部分。

  • 大家都有提到在做KPI的部分,這個是上面的長官的考量跟依據,但是我覺得KPI,也就是這一種社會企業已經接受補助了,是不是可以把KPI變成是第二年、第三年該回饋其他部落、企業,企業會有什麼什麼協助,可以讓大一點的企業來帶中、小型的企業,這個是我以上的建議,謝謝。

  • 各位長官、夥伴,大家好,不好意思,我剛剛比較晚到,我們是「花東菜市集」,其實也是農業這一塊,但是比較是在做農業裡面二級加工這一塊。

  • 從去年開始我們比較往花蓮以外的通路拓展,所以也有一些在通路上的經驗及犯的錯誤,如果大家私下問我的話,我很樂意分享。

  • 去年出了一兩批貨去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及日本,我個人覺得那個過程是滿折騰人的,每一個國家關於食品出口都非常複雜,我們就要一個個摸,像中國大陸的話,檢驗比現在還嚴格,像現在農藥檢驗的項目是不夠的。

  • 包括他們對於食品在今年9月之後,需要第三方的證明書,所以有很多幫我們做代工的廠商都不願意配合,變成當地的衛生局要稽核並取得第三方的證書,這個對代工廠來說是很高的成本,現在問代工廠都沒有人要做,所以若要出口的話,會變得不容易。

  • 去年我們也有去沖繩交流,也是走正規貿易的形式,看能不能扣關日本的市場,日本的採購方是希望我們花東或者是臺灣的東西輸入,但相對在出口的檢驗上,對臺灣非常不利。

  • 像我們的茶類或者是花草茶類,因為有出口管理的問題,所以把檢驗的標準拉得很高。

  • 我們在日本想要辦一場,比如短時間的展售會的時候,我們可能要在一年之前申請一些文件,因為來來回回的,如果有一些東西並不是我們自己工廠做的,可能是委託外面工廠做的,但因為花東這裡的加工廠比較少,我們必須要委託花蓮以外的工廠做代工的技術,不管是人工乾燥或什麼,是需要委外。但輸日的時候,日方要求我們非常多的文件,所以像剛剛PPT有提到國際市場的部分,我們一直在試,但其實那一個門檻很高,對於任何一個中、小型的社企來說都是看得到、吃不太到。

  • 國內的通路,像比較大型的CDS,像全家便利商店、愛買及全聯,像我們這一種社企也不用想,他們都是用寄售的,時間都非常長,所以通路對社企來說不是很有利的。

  • 當然最近也有看到中小企業處在做企業採購社企這一塊的登錄,我覺得是一個滿好的方向,透過政府跟一些友善企業的標準,可以扶助這一些社企處理資金部分。

  • 像我們做產品,最重要的是要出口的量,有一個量之後就可以跟農民談契作或是跟代工廠談優惠的價格、成本的調整,我們做社企,比如像跟傳統加工廠的量不一樣,像我們的量是花了兩年的時間,寄了很多國際文章跟影片,才可以說服代工廠,也就是終於不是害死紅毛猩猩。

  • 我們知道有消費者會care,加工廠的觀念比較停在過去,食安風暴後有比較好一點,但是對於社企想要強調的社會意識,我覺得很多工廠或者是製造端還沒有這一個意識。

  • 我的觀察到的是,臺灣的觀念還沒有跟國際接軌,其實花蓮有非常多的國際觀光客來,像歐美,我跟我朋友有經營青年旅館,歐美客人吃素的比例非常高,他們非常注重環境永續的保護,來花蓮要買支持在地農業或者是沒有傷害等等的,像可可成分的扮手禮或者是名產的時候,其實是買不到的,這一個市場是沒有被看見的。

  • 當然另外一個是花蓮人才真的很難留下來,只要稍微能力好一點就往北部去了,包括自己過去都是在台北,像我們現在有五個全職員工,都是在地聘僱的,一個是從台北挖角過來,就是必須要用台北的薪水,可是對社企來說,在地的社企利潤空間其實很有限,不像在靠台北返鄉就可以串聯起來,剩下的不多,但是就是靠彼此的熱情來組織創業的氛圍,不像台北有社企聚落或者是創業小聚或者是黑客松等等,其實在東部並沒有,都是散在各個聚落裡面,因此如何讓資源串聯是最重要的,單打獨鬥都會慢慢走向比較悲觀、消失的終點,這個是我的建議,謝謝。

  • 今天上午場先到這邊結束,表定時間大概是三十分鐘的用餐時間,我覺得進度有一點超前,所以讓大家可以紓緩一點,用餐的時間是四十分鐘,大概是1點30分左右再回到現場,現在還有一些社企家的想法想要表達。大家放輕鬆到外面去用餐。

  • 謝謝主持人、政委,各位與會的貴賓大家好,我是行政院東部辦公室的執行長,在用餐之前我簡單講一下,剛剛一直有提到資金及房舍的問題,經濟部底下所屬有一個叫做「中小企業信保基金」,今天是禮拜五,這個系統在下個禮拜(8月9日)會在花蓮設一個「東區」,包括台東的中小企業信保基金的花蓮辦事處,目的就是要協助我們花蓮跟台東非常眾多的中小企業在融資上的方便,所以先跟各位報告。

  • 另外一個中小企業輔導的系統,就是中小企業輔導基金會,一個是信保基金會、一個是輔導基金會,現在的董事長是以前台中市長賴坤成,他也是在地人,所以我們透過這兩個系統,幫助東部不管是中小企業、社會企業或者是微型企業能夠在融資方面更方便,在這裡先跟各位報告,謝謝大家。

  • (中場休息)

  • 大家好,我們下午場即將開始,剛才經過短暫休息後,我們繼續上午場的熱烈討論。

  • 我們今天的議程,在上午有做一些簡單的說明、修改,我覺得大家很不錯,時間掌握得很好,也都有講出你們的想法,下午場的部分,先從剛剛上午場還沒有發表到的社企家,我們先繼續講完之後,我們接下來會有時間(繼續交流)。

  • 各位與會夥伴大家午安,我是來自宜蘭的稻田裡的餐桌計畫,我姓楊。

  • 在這一次的會議,我要先感謝經濟部,我們在兩年前進行轉型的時候,有很順利融資到信保基金,公司今年成立第五年,在第三年做這樣的轉型,我們是做計畫型的嘗試,要變成正規軍,評估每一年要做到營業額所必須要的週轉金,當時經濟部的資金就是即時雨,所以我要先代表公司感謝經濟部。

  • 我們公司在2012年透過Fly.V募資平台,成立了「稻田裡的餐桌計畫」,在臺灣人民的共同支持下,發展了六級新興產業,發起的目標很簡單,希望青年回到農村,因為務農的人平均年齡是六十五歲,如果農村沒有人的話,二十年後,農村就沒有人營運了,所以當時是這樣的想法而建立——並不是我們支持農村,而是我們需要農村——所以我們透過這樣的發起,在隔年成立了公司。

  • 其實,過去一年,我們很積極發展國外的業務,所以過去的跟社企相關的會議較少出席,這一次會選擇出席,是我們看到臺灣社會企業目前的發展,有一點擔憂,因為我們看不到,究竟臺灣政府,要讓社會企業成為什麼樣的狀態,我看不到,政府想要做什麼,對台灣社會的願景是什麼?

  • 我自己的感受是,臺灣是以中小企業為主,政策非常明確,可是在社會企業,我們看不見我們的行政部門團隊對於社會企業發展的未來想像是什麼,怎麼樣來創造社會企業的生態系統?還是用傳統的KPI嗎?還是用傳統中小企業的思維嗎?我想不是的。

  • 會投入社會企業的夥伴,一定都有很不一樣的思維,我們對於投注在永續的這一件事情上是有熱情的,永續是我們要的, 以我們餐桌為例:我們看到要讓農業永續,就是土地及營養的支持,但現階段看到大部份土壤出了一些狀況,或是可能有重金屬的問題,我們看見這個問題了,所以想著:如何用我們的力量讓它永續,因此我們發起了這一個計畫,將我們的熱情投注在這一份事業上。

  • 我們都有這樣的熱情,那我想要知道:國家想要把社會企業的生態弄成什麼樣的系統,我們想要知道。

  • 另外,我們很期待在政委的任期內,能夠看見我們的會議不是這樣的型態。我們公司立案地點在宜蘭,但我其實是從嘉義布袋上來的,依區域性本來應該要出席的宜蘭、南投基地夥伴有重要的會議要出席,所以由我代表。我們沒有實體的辦公室,透過每一個禮拜的線上會議連絡事項,正因為現在的網路非常發達,所以我們青年可以回鄉,大家在家裡或遴近的地點辦公,真正落實責任制,真正落實我的夥伴可以回家陪爸爸媽媽,因此我很希望未來我們的會議可以用視訊的會議。

  • 今天發言的重點是,社企們專注在永續這一件事的時候,我們想要知道的是,政府可以給我們支持的是什麼,政府對台灣社會企業的願景是什麼,這是我比較期待的。以上先作第一次的發言,謝謝大家。

  • 我介紹一下,我是賴冠宇,十六、七年前因為妹妹的關係從事有機農業的關係,所以回到花蓮來,認識我的原因是因為我做民宿、咖啡店及餐廳,也自學室內設計,並協助一些朋友裝修一些空間,最近是在做一些朋友生活設計的共同創造,我曾經在花蓮這一個地區做非正式性組織的,大概有五十個店家,後來幫忙成立花蓮好市集,最近在舉辦一個以公民為主的花蓮論壇。

  • 其實做這一件事,我從來都沒有想過我經營的事業是社會企業,我看到的是很多資源的缺乏,缺乏該怎麼辦?如果可以自己長、靠自己力量起來的,就儘量自己起來。

  • 這一個小小的工作室,目前成立兩年,我們目前是在作三個部分:

  • 第一個,因為在花東這裡比較欠缺藝術、藝文資源,我們幫忙協助蒐集資料,做概念的開想到最後完成作品。

  • 第二個是我們做小農的產品,我們希望媒合不同的專長,因為農產品的銷售還是回歸到產品本身,我們希望產品不只是大家弄出來,也可以藉由廚藝專業的人,讓它的本身品質是好的。

  • 另外一個是符合我們對於環保概念的包妝設計。另外,我們希望能夠平面美學的藝廊,這部分已經停止了,我們今天很幸運,在下午有一段的時間,請政委及大家去我的空間,我想這一個部分到時候再跟大家介紹。

  • 今天想提出一些建議,我想從幾個部分來說:

  • 一個部分是在花蓮觀察的產業,第一個是資源的缺乏。像花蓮這邊是非常以觀光在地為主的產業,但是這裡並沒有培養工藝的藝術館跟美術館,這邊的孩子欠缺資源非常多,當沒有養成的時候,居民在選擇建材或者是私領域的部分都相對欠缺,對於臺灣未來在做觀光產業上會有非常大的困境。

  • 第二個部分是,像在地資源缺乏的部分。我要提的是農業,剛剛很高興有跟場長有多一點意見交流,花蓮有三、四個大學,可是目前沒有一個以大學為主的農學院,這邊有很好的場域及可以發展的地方,但是年輕人在這裡,可能會沒有系統上把資源作串聯。

  • 剛剛也有提到人才培育的部分,這個是剛剛看到的問題,青年外流人才,有一個很大的部分是很多創業者的想像是缺乏的,因此會變成獲利模式的建立是有困難的,這一個部分延伸到我覺得花蓮困境的第三個部分,也就是產業類型的窄化,協力產業常常不足,像旅宿業來講,水電師傅工藝非常不好的人,在這裡生意都非常好,像加工非常重要,小農說真的,你能做出多少東西、賣出多少東西?這個是必須要用產業協助的觀念去想。

  • 第三個部分,像在地要推廣文創,設計的人才欠缺跟非常需要的,在場的企業如果要找一些不論是平面或者是商品設計,不得不到台北去找。可是很重要的是,其實是要提供在地青年有機會回鄉,並在這裡工作。

  • 第四個部分是,在地不同族群共同的屏障是很嚴重的,這裡會有很嚴重的問題,像我們要討論一些事情的時候,其實會一直遇到在地政治勢力影響,其實有很大的困境。

  • 所以,我們保留補助在這裡好的文化資產及公共空間,如果臺灣未來想在東部推廣觀光來講,這個是最珍貴的部分,很多東西破壞了就回不去了。

  • 我期待東部在社企當中,可以提供政府資源。我覺得如果可以的話,未來是不是可以舉辦一些有關於產業事務論壇跟講座?因為我覺得這一個部分,說真的,之前都是透過學校單位在舉辦,但是很多創業的人,光生存都來不及了,如何可以從我們得到的資訊裡面找到這一些部分,而不是鼓勵創業。

  • 第二個部分,我們希望建立產業人才庫,政府需要很多人才,有時真的會找不到,因此我們不需要質詢局標準人才跟考核,而是可以訓練出在地專用的專業,像設計美感的人要非常強,東西才會一次到位,並不會每一次花了很多資源補助,然後做出設計感還不好的東西,這個到外銷的話,包裝就靠外表,因此我覺得人在庫的建立非常重要。

  • 我覺得企業科技應用,像很多小企業在經營的時候,像花蓮這邊,不論是農業或者是服務業,大部分的人都以傳統的企業功能為主,但是用科技業來作行銷推廣或者是內部資源管理的部分,很多人是欠缺的,尤其在東部跟科技上需要更多的資源。

  • 最後一個部分,我想要講的是展示舞臺,因為有很多閒置空間在東部,像「洄游吧」或者是跟一些跟藝文相關的工作或者是農產展示中心,我覺得可以當作運用的舞臺,不管是透過社群營造或者是展覽或者是展售,像現在這樣大型的園區,都還是以財團ROT的方式為主,像小的閒置空間是可以被檢視的社企,我的分享到這邊,謝謝大家。

  • 馬上變成主持人了(笑)。

  • 這段時間是民間跟官員交流的時候,是不是可以用怎麼樣的方式來回應?又或者政委先回覆?

  • 我剛剛開場的時候有講關於線上會議室的部分,我可能講太快了,我再講一次。

  • 我之前參與國際參與客群或者是公民參與客群,線上是常態,我辦這一種國際的科技相關conference超過二十年了。

  • 還是得面對面見過一次面,才有可能在線上溝通,如果在線上沒有見面,只是靠skype的話,因為我們現在的頻寬,沒有辦法很微細的表情看得很清楚,差不多要到4K才看得到,如果用沒有那麼好的畫質,其實不太知道對方真實心理的狀態及注意力放在哪裡,所以第一次見面還是要以實體為主,否則要用VR或者是4K環境,才能建立人跟人間一開始情感上的連帶。

  • 如果一開始不這樣做的話,我看你的字跟影片,我就會開始腦補,雖然很補,但補上去一定是錯的,所以變成我對你如果稍微有一點偏見的話,隨著腦補的過程就會變成非常多的偏見,這個會變成對於我們彼此聆聽是沒有幫助的。

  • 因此很感謝大家願意來這邊,面對面一起吃個東西,大概知道彼此在講話的時候是長什麼樣子。

  • 我今天早上之所以遲到,在測這邊直接連線回行政院的頻寬跟設備,我接下來會很固定大概一、兩個禮拜左右就會巡迴,這邊是東部,分別在南辦、雲嘉等,附近的朋友就可以過來,不只是今天的朋友,還有新朋友見到,今天有來的朋友在家裡視訊就好,不用再過來,整個目的是希望我們在第一圈的巡迴之後,之後可以有一個持續常態在線上協作的空間。

  • 我們覺得用網路取代馬路的時代已經來了,大概是這樣。

  • 另外還有一個,剛剛也有提到展示運用的部分,我們在台北其實是連續用今天開會的這一個模式開了四至五次的會議,這其實是有一個專區,但是我就不浪費大家的太多時間,也就是社會企業的專區,像這邊有登錄資料庫及剛剛講到的buying power的機制,還有關於在空總的「社會創新實驗中心」每一場的逐字會議紀錄及所有人所提出的意見都有。

  • 我們很快綜整一下在台北新區域大家的基本想法,這個也算是一種vision。

  • 我們本來在台北的社企聚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或者是去過,那邊是很溫馨、像家的地方,但是同時也有一種封閉型,如果你不是知道那個地方的話,你就不會知道那個地方,是有這樣的狀態。

  • 所以跟別的,像這一些聚落的連結,一向是比較不足的,也就是變成你的實體跟那邊產生連帶去那邊,沒有非常多用來展示或者是串聯其他社企聚落的功能,但是從我的角度來看,空總的位置是非常樞紐的位置,我們也會跟文化部合作把仁愛路的那一面牆撤掉,那個算是旗艦店的展示空間概念,並不是為了服務台北或者是北部的社企,而是整個一樓會是一個聯合的展示空間,也就是在這邊有任何故事想要講的,或者是有任何想要經過的觀光客或者是任何人能夠做的或者是能夠學習的,任何一些內容只要讓我們知道,我們就保證在那邊用聯合策展的方式放出來,讓大家能夠看到。

  • 這個好處就是,其實各位所做的社會關懷或者是社會使命的型態,好比像現在是在花蓮,你覺得跟你像的只有兩、三家,我們從全臺灣來看的話,跟你像的是二、三十佳,在亞太地區來看是兩、三百家,我們希望建立的是有系統的連結,不管正在解決社會問題是什麼,或者是關注哪一個永續發展的目標,都可以想辦法你做的事情,首先是全臺灣,然後整個區域所有在做類似事情的人可以看到,不會花你額外的力氣,這並不是量化的KPI,只要讓我們知道有你存在的地方,這個就可以串聯起來——這個算是我的專長,我過去二、三十年就是在做這個,我這一任做的事情就是這樣。

  • 這個是社會企業的詞對我的意義,大家可能有聽過,我入閣的時候接了一個很奇怪的案子叫做「亞洲‧矽谷」,「亞洲‧矽谷」那四個字出來的時候,我們新創界一片叫壞,而且非常多人寫非常長的文章說為什麼不應該用這四個字,因為他們覺得這個並沒有真正鏈結到實際的矽谷,比較是山寨式的口號,好比有人說這是「台北金城五」的時候,真正的「金城五」會很不高興。

  • 因此我們在寫計畫的時候,在那中間加了一個點,變成「亞洲『連結』矽谷」,既不是矽谷要變成亞洲,也不是矽谷變成亞洲,而是這兩個生態系當中扮演資金、人、技術、法規上調適等等連結的角色,所以我現在來接社會企業的想法也是一樣的,社會企業並不是企業都變成NPO,也不是把NPO都變成企業,社會企業是社會跟企業當中找到一種不是社會跟企業買東西或者是企業向社會捐款的新連結的模式。

  • 剛剛聽了很多各位希望的模式,一部分是環境、永續的,不只是人跟錢的關係,而是把整個環境的影響力考量進來,這個是非常好的發展方向。

  • 我們也有聽到說,很多朋友在意的是參與式的治理,也就是在社會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是讓以前比較沒有辦法參加的利害關係人,像上下游或者是這一些人或者是特定的原住民族等特權的朋友們,也可以在社會企業參與以決定自己命運的治理,這個也是一個方向。

  • 像剛剛也有提到在地社會連帶的產生,又或者是在地企業上下游產業鏈形成等等,每一家形成等等都是往不同的方向連結,我並不會覺得這一任政府只注重這兩項,就可以拿到全部的資源,其他不叫社企的就拿不到,這一種比較特定產業式的發展方向,我們比較不會這樣做。

  • 但是我們會做的事是,不管你的社會使命是什麼或者是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我們想辦法去把這一個東西讓整個社會知道,我覺得這一個東西是滿關鍵的,因為現在在臺灣,聽過社企的人,很多人聽過這兩個字或者是四個字,但是聽到「社會企業」這四個字說這個是什麼意思,然後能夠講出社會使命或者是社會問題或者是永續發展這一種聯想的可能只有20%不到,我覺得20%有一點高估了,因此這一個階段特別要做的事情,先把社會跟企業這種新連結形式的這一件事,這個是值得讓大家關注的事讓大家知道,然後才能是分門別列給予政策上的支持。

  • 一方面大家關注的事情,在同一個傘下讓全臺灣的人知道,回過頭來,也是讓原本各做各的各個部會,藉由聽到彼此回答各位關注事情的機會。

  • 今天是聯席會議,非常多的部會盡可能減少大家做重複且各位都有提到的——完全是KPI,但是事實上沒有影響力的一件事——可以把它轉換成為這一個部會就知道現在在地需要的是什麼,別的部會也知道有一些是這一個部會可以幫忙的地方,不管是在法規調適上或者是資源挹注上或者是教育上或者是其他地方,我們講出來的每一個字,都會變成接下來社會企業聯席會議具體追蹤的項目。

  • 另外一個部分,這一場會議最後歸納的東西,也會變成到台中或者是高雄時,大家可以看到這邊大家所關注跟當地所關注有什麼可以具體連結的部分,所以這個是一個過程、循環。

  • 我不覺得我們能夠可以快速在幾個月內做出亮點,我覺得那個是有害的,我並沒有想要說現在三個月、六個月像超級星光大道說有亮點,然後拿來說嘴,這個是沒有意義。

  • 我想要看三個月、六個月、十二個月之後,大家是不是更知道彼此的社會使命,大家的任何角落或者是想要做社會使命的人,有沒有辦法很容易找到各位,我覺得這個是最主要、最重要的KPI,這個vision一直都是這一個vision。

  • 今天之所以會有一大堆攝影機,我還穿這種幸福顏色的衣服,是因為我們會做成類似像微電影的東西,也會翻成各國的語言,讓大家看到社會企業一些發展的樣貌、過程及軌跡。我們在哪裡,話題是哪一些,會變成一個視覺溝通的形式,而這一個形式一方面是協助我們引進更多包含國際上創投的資源,又或者是NPO界的資源,二方面是讓我們能夠認識這一個區域跟我們相像的朋友是什麼,大家關心的社會價值是什麼,我們要解決這一些所有環境的問題,並不是臺灣的現實問題,而是全球大家一起解決的問題。

  • 我一直覺得這一個概念如果能夠比較進入以賺錢、營利為導向企業的DNA裡面的話,像我們用上市櫃的公司會有CSR的檢查排名,也許我們就可以把環境責任、與社企責任等等的關係放在裡面,又或者我們已經在推buying power,所有這一些東西是盡可能讓大家看到跟社企連結,並不是因為政府正在推社企,而是因為跟這一個東西連結,長遠來看,這一個循環的永續性是有幫助的,這個是我大概想要講的東西。

  • 以上都講得非常抽象,我們接下來可以很具體回來聚焦,也就是回到實體的部分。

  • 剛剛看到很多部會的同仁已經在做比我詳細很多的筆記了,就自己剛剛記得可以回答的部分,能夠盡可能多層次的對話;也許這邊講了一些,你們還想要追問,同樣的,我們也可以作sli.do上繼續留言,又或者是用麥克風或不用麥克風直接說話,這個效力是一樣的。

  • 有哪一些同仁可以先作第一輪的回應?

  • 現在互動時間開始,我覺得社企代表裡面,好像還是有朋友還有一些問題想要問,也許我們可以用現在這一個時間開始進行,有沒有剛剛聽過這樣一輪之後,有沒有覺得有一些問題想要更聚焦問的?我再請人幫忙回答。

  • 如果沒有的話,就是由這邊開始。

  • 剛剛有跟大家自我介紹過了,不過還是有一些夥伴比較晚到,我是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范美玲。

  • 針對我們比較相關的業務作一些簡單的回應,「洄游吧」的創辦人有提到有關於漁業的部分到底有沒有食農教育及相關的標章,漁業署副署長很快用LINE回應,漁產品的部分是有產銷履歷跟有機的,食農教育也是有的,他們透過的是故事劇場及料理DIY、食育文化講座及相關體驗等等。

  • 但是跟政委報告,我們這邊真的有一些資訊的落差,這塊我們會予以協助,我們剛剛也跟創辦人有交換過名片,我們後續會跟她作聯繫,相關的協助,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會幫忙。

  • 請問一下,通常社區賣東西都會強調有機物,但是很多小農提不出這一個證明,檢驗費用滿高的,如果用公司去檢驗,這樣也會有成本上的考量,所以是不是有一個反操作的方法?其實我們還是要推展有機物的東西,是不是有政府的資源,也就是有這一個證明,不用這個費用,但就給你一個認證,有這樣的證明,他在外面銷售他的產品,會銷售得很好,但是政府認為檢驗他的東西一次,他的東西真的是有機物,是不是費用可以降低?

  • 現在農委會有「四章一Q」修法,他們會整合,我問農委會是往最嚴格或者是最寬鬆他們是說會從最嚴格的方式來審核。

  • 今天農糧署東部分署陳分署長沒有來,剛剛有一些同仁提到要跨域,像農改場、農糧署、水保分局也有類似的活動,也都可以邀請社企的同仁來參加,包括像很多原物料都可以運用,這個是非常標準的跨領域整合,謝謝。

  • 今天來的夥伴,像水保局花蓮分局的同仁,大家對於社區營造或者是有關於閒置空間的活化等等,或許水保局的同仁可以協助……同仁好像離開了,早上有在這邊,抱歉,可能離開了;如果大家有相關的問題,我也可以帶回去給他們反應,謝謝。

  • 今天大部分的夥伴,我發現不管是在台北或者是在哪裡都很關注社企這一個區塊,我自己關注海洋的部分,雖然我們講六級農業,生產、加工、服務,加起來是六級。

  • 可是我們現在加工這一個區塊,小農們一直遇到很多困難,像你要做的加工廠,本身拿不到證照,就沒有辦法,即使我有很好的技術可以做出來,但是沒有辦法上架賣,因為沒有辦法拿到加工廠證照,有相對很多要求跟規定。

  • 這個部分是非常核心的,我也常去大陸,我前幾天從新疆回來,就是在當地看農產品,如何用臺灣好的技術來提升其價值,如果今天只是賣掉的話,那個價值很低,就像我們講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很低,一次性市場是最沒有價值的,而是如何今天提升它的價值之後,產生了價值才能返回,也就是回饋到基礎的生產,我認為自己在花蓮二十年所看到這一個部分的不足。

  • 我也知道上次跟范場長有提到玉里跟光復要做這樣,我總覺得步伐要加快,要蓋加工廠這一件事,我自去年就聽過了,但是到現在沒有很明確的進展,我認為這個是公部門滿需要的一個部分,謝謝。

  • 我簡單介紹一下,我是花蓮縣政府農業處,剛剛范場長請我這邊提到的規定,這不是我業管的範圍,我可能沒有辦法講得這麼詳細。

  • 我可能只能簡單提到農地就是農用,所以如果要相關的加工設備,都是要申請一些農許使用,就是要向水保科申請,有一些相關的規範,因為加工的種類非常多,如果你們有什麼相關的規範若不清楚的話,你們會後可以過來這邊,我可以再幫你們代為詢問。

  • 剛才有提到有機認證的部分,其實現在花蓮地區非常幸運,我們現在參與有機的部分,中央現在是不到九成,花蓮縣政府就是把你們一成要負擔的部分補足了,所以大家其實參加驗證的部分,是不需要出到任何的驗證費用。

  • 我們還是希望各位農友在販售相關農產品的部分,其實消費者還是希望有一個公信的單位,可以相信這一個驗證,他們買起來也比較安心,所以公家單位全額補助這一個驗證費用。

  • 農企業團隊中央補五成,地方單位把另外的五成部分全額負擔,如果大家擔心你們的費用方面,你們會覺得不太足夠,這個部分不用擔心,也歡迎大家其實對於有機方面,不論是綠色補貼、對地補貼,其實現在中央的挹注都非常多,驗證費用也幫大家補足了,在行銷方面,我們其實每一年都一直在推廣行銷通路。

  • 包含現在有機的部分,營養午餐一週有兩天吃有機菜,這個也是保障農友,你的菜不用擔心賣不出去,而是有學校幫你做通路,因此這個就是鼓勵大家可以安心種,行銷方面、驗證費用的部分,中央跟地方都已經為大家想好了,以上說明。

  • 如果針對加工設備有問題的話,會後有哪一些夥伴正要申請的話,可以來這邊,我可以帶回去詢問,因為種類太多,所以我這邊可能沒有辦法做一次統整性的回答,不好意思,謝謝。

  • 我現在是花東農產運銷加工合作社籌備會主委,名字很長,以符合內政部的規定(笑)。

  • 不好意思,要跟前面的大哥講一下,剛剛講到一句很重要的話,我呼應一下,也就是不要只做一級產業、生產,而要做加工,加工才會加值,賣的東西才有回饋。

  • 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前提,加工的人跟種農產品的人是同一個嗎?不同,臺灣的生態產業不是這樣,到二級的時候,國稅局不是在這邊嗎?會發生什麼問題?勞保、健保及稅金,我表格提了一百次,但都沒有人要理我,唐鳳委員有興趣的話,我可以把表格寄給你。

  • 我思路比較清楚,向經濟部、內政部都開過會了。

  • 加工廠這一塊也跟政委報告一下,東辦非常推加工廠跟農改場,花東的窘境就是這樣,遇到的就是運輸問題、農產品怎麼辦,有沒有一個退路可以走?我們現在鼓勵農民,並不是鼓勵你要去作加工,像剛剛談加工有什麼問題,食品安全管理辦法、營養標示、稅金及完整的標案、像真空及ISO,那一些講完就已經天亮了,並不是小農可以克服的,可以賣就是賣掉,如果不能賣的話,我們會希望加工。

  • 並不是說我們不敢,合作社是集眾人之事,這一個東西我們也想向企業一樣去經營,其實也是社會企業,而社會企業的前提是合作社的生產損益兩平的情況下、有賺錢的情況下儘量服務農民,農產加工這一塊實在太多元了,加工魚跟果樹的東西,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套設備,如果委員這邊能夠協助一下,我相信進度會有一點,謝謝。

  • 我想簡單的加工,花蓮縣政府很清楚,在農地上就可以用。公布之後,民眾反應缺乏加工廠的部分,我記得農委會有一個新農業創新方案,裡面包括物流跟加工的東西,我正在請朋友查有沒有東部的點,因為今天所有的發言都會有紀錄,我們都會再用書面回應,到時候再給各位正確的答案,謝謝。

  • 延續剛剛的話題,忍不住一直想要講,我們剛剛講說東部的加工問題,我現在還要再講一次,社會企業交流座談會在東區,我想問一下上面的長官,東區佔了多大的面積?我們佔了半個臺灣,今天的會議在花蓮,台東到花蓮要兩個半小時,車票不見得買得到。

  • 運輸跟加工這一塊,每一個都是個體戶,做的加工廠是可以集結小農的加工廠,並不是各自分散。

  • 再者,專業要分工,做農要做農,加工的要做加工,這個是有很多程序的,從以前到現在,我以台中的例子來講,每一個農夫都從自己生產、種植、包裝、行銷,每個禮拜天往台北去銷售,大家知道這樣是不對的,應該要交給專業的去加工,也感謝政府,台東大學提的花東基金有過了,在台東大學有設置早期加工廠的概念,這個我們爭取很久,今年有落地、要做了。

  • 我還是要反應一下這一個問題,不管是花蓮縣政或是台東縣政府,可以從找真正的企業來花東兩地,因為花蓮到台東還是有一段距離,因此是要分開,讓這個企業能夠落實在台東做這樣的加工工作,我覺得這個才是正常的。

  • 但是落實在這裡的時候,農民能不能生存?我舉這一次暑假的例子,台東這一次的暑假,我發現人變很少,我們每一次看到名產店排隊非常長,因今年都沒有人,往年沒有這樣的反應,如果台東也想要做加工的事情,但是同樣他能不能生產?這也是一個問題。

  • 政府單位是不是可以協助這一個企業願意來台東,也就是政府可以協助他們,不管是花蓮或者是台東。

  • 我深刻建議,其實東部很長,大家都知道,我每次看那個圖都很難過,因為北、中、南,我都沒有發現有「東」,其實東部是很好的資源,甚至於有好空氣、好天氣跟好水質的東西。

  • 大家看到的是東部人口少,所以不辦理,但是那個東西太少不能去,那個企業太小或者是人太老,而不要辦,我們聽了很難過,不知道上面有沒有聽到這樣的聲音?你們在台北辦事情,你們在講座談會的時候,台北、新竹、台中這一塊可能很相同,但是台東跟花蓮,其實裡面還是分了很多,像環境也是差很多的,因此我想從剛剛到現在,剛剛的問題一直在重複發生,剛剛在講社會議題,但是一直講生產履歷,因此這個變成是東區的路線太長,就像今天信保在花蓮有據點,今天給東部的廠商鼓勵一下,大家都是坐車來,有幾位非常辛苦。

  • 今天辦在台東,台東也很多人講,但是今天在花蓮,其實我們就只能有幾個代表上來,我想政府是不是可以看到不同的區域,其實是不同的東西,在台東有台東的環境跟人文問題,雖然還是這麼近,我到花蓮兩個半小時,我到高雄也是兩個半小時,我想政府應該要看到的問題,這個是交通的距離跟環境、人文的問題也很多。

  • 還有企業的生存方法,我在台東裡面工作,我必須一個人兼三個人工作,我才可以養家活口,政府不知道有沒有看到,務農有飯吃嗎?去年一個颱風來,市價漲三倍,像咖啡豆會因為颱風來,所以要重新種。

  • 我講這個問題,是希望政府可以看到這個問題。

  • 都講社會企業,可不可以把一些資源往這兩個縣市有分開的點可以去操作?

  • 另外,剛剛講視訊,在東華大學嗎?

  • 您在家裡就可以看。

  • 我們不可能從台東來花蓮視訊。

  • 你那邊有一個點的話,那邊就五、六個人,是一群人對一群人。

  • 當然,像農民學院是不是可以委託給學校單位去協助?學校一定是聘農業專家,是可以互相形成的,因為現在少子化,被規定、規範不能增加科系,誰都想做,但是礙於高教司法規被綁住,都不能做,很多人都問我可不可以做相關的課程,我說想開,但是學校被綁住說不能開這樣的科系,這個是我們很大的難處,謝謝。

  • 政委,我被點名了,我通常都是來學習的,我是東華大學研發處研發長。

  • 今天很開心能夠來聆聽花東社會企業,也包括農業的這一些議題,剛剛有提到東華大學趙校長上任之後,希望把他的經驗能夠複製到花蓮來,也就是做一個「虛擬農業大學」,我們雖然沒有農業技術,但是我們有花蓮農改場,真的是具有技術改良單位可以協助我們。

  • 我們也希望作一些在地的教學,像教育部希望在地深耕、在地實踐,所以教育部的深耕計畫,最近東華大學在提的有非常多是能夠以教育的立場,在學校對學生的學習,能夠引導到在地畢業後會有意願留在花東地區,自己有一個創業的想法,所以我們現在做的這一件事,其實跟現在行政院所提的政策,就是我們連結在地,我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讓學校裡面的全體師生都瞭解到這一些在地的需求。

  • 因此這一段時間我們其實跟農改場有非常多討論,像剛剛也有夥伴提到農藥檢驗中心,其實我們在去年10月就有感於花蓮沒有農藥檢驗中心,這個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我們在學校裡面就跟農委會討論,因為目前的計畫書在花蓮縣政府,我們未來計畫順利的話,要透過縣府農業處的協助才會爭取到經費,這個會設在花蓮東華大學的壽豐校區,一半的經費我們希望中央可以補助,也希望花蓮縣政府可以爭取,另外一半的經費是東華大學出。

  • 原則上,學校認為這個是學校的在地責任,我們會希望將來農藥檢驗中心是服務我們花蓮在地的農企,不需要把你們需要受檢驗的這一些農產品送到西部,可以節省大家的時間。在經費的部分,我們也可以跟花蓮縣政府有一些配合,減低一些農藥的相關費用。

  • 我們人、設備都找好了,期待中央可以補助一部分的經費下來,這個是我跟各位報告一下。

  • 另外,農產運銷這一塊,其實我們在年初跟科技部、工研院有合作,也跟科技部提了一個花東地區創新農產跟運銷農事。我們一直覺得東部的農產運銷跟西部不太一樣,從南到北再往西部運送,必須要有一個科技化的方式之營運模式,讓花東的小農可以集結,也就是用團體戰的方式,如何讓農產品的運銷可以破除這一些交通的障礙與不便,讓農產品的小農來協助。

  • 我們希望科技部補助我們,我們提出這一個計畫之後,科技部審議的時候,他當時說中山大學提了一個農產運銷的計畫,他說東華也是農產運銷計畫,不可能兩個學校用同一個題目來向科技部爭取一些研究經費,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計畫就沒有通過了。

  • 其實我們遇到的困難是,東部的農業都是小農,很多農友跟我們說希望創一個花東自有品牌,各位夥伴可以試著思考看看,我們一定要集結各位小農的能力去創花東的自由品牌 而這個可能也會讓你的認證相對容易,也就是讓你們瞭解要怎麼產生、認證,並要如何做加工及銷售西部或國際,我們希望努力朝這一個方向去做。

  • 東華大學有非常多的老師及學生,以前花蓮的人說關在校園裡面的一群人,希望大家走出來,但是走出來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爭取經費對東部的學校來講相對困擾,像楊經理也非常瞭解。

  • 我舉例來說:我們希望能夠爭取中央部會的基金去做縣民運動中心,其實我們有一個體育館在美菕校區,我們希望做縣民運動中心,也就是提供給花蓮縣縣民的使用,我們後來發現人口數要多少?比如要二十萬、三十萬以上,其實人口數或者是這一些KPI的量化指標跟東部的發展,的確障礙很大,像這樣的規定,花蓮市縣民運動中心則永遠都不可能成立,因此依相關的規定,東部沒有辦法有一個特別規定上可以放寬或者是鬆綁,其實我們很難去推行我們希望對於縣民能夠感受到中央的照顧。

  • 我們目前遇到的困擾是,如果以人口數來算,我們一定輸,不會贏。

  • 像大家有談到農業科技,我們跟工研院、工科院及農改場,我們如何導入科技?比如像做一些環境監控或者是農產品蒐集,東南部的成功一定是可以推向新南向,比如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大場域的實現,所以新農科技或者是新農業,我們對農改場有意見並作改變,在院及中央部會可以知道希望努力為東部做一點事情,這個農科技的部分,我們也會持續與工研院合作。

  • 我們也希望農企的夥伴們,像剛剛提到社會企業還有非常多的文化社區及翻轉,如果有機會的話,也希望跟社企夥伴說在地觀光或者是翻轉偏鄉也可以做,這個是今年度大家在討論的,也就是大學的社會責任是這樣子,因此我們也希望能夠協助到在地的產業。

  • 在這裡也有育成中心的組長在,是協助育成的角色,我們希望在地的青農可以培育,或者是回流來創業,但是花蓮的產業並不像細部那麼明顯,以花蓮來講,解決食材業及傳統製造業,因此這樣的產業是相對保守,除非我們開創像觀光或者是新農業的話題,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來,但是如何去集結,還是希望能夠作聯繫的單位。

  • 中央部會在經費刪減的時候,其實我認為像育成這一個角色,他們會以在東部的KPI培植了多少產業來當作判斷的標準,我們認為的確太小型會培育新產業。我覺得以學校的立場來看,花蓮的幾所學校也有非常多的時間跟努力在這一塊,希望協助這一個部分。

  • 各位夥伴如果未來在任何農業相關的議題有想法或者是困擾,需要學校能夠協助解決的,請你們不吝跟東華大學的育成中心聯絡。

  • 我記得之前跟紀燁談過,學校的立場是要讓學生走出去,比較需要一個明顯的目標跟方向;其實管理學院的,也曾經這樣告訴我,也就是在花蓮要有一點為在地做一點事。

  • 管理學院的老師,因為都是學老師出身的,有錢好辦事,如果有足夠的資源,我們就願意用研究的角度來幫大家解決問題,否則老師們其實是很難光靠他自己所謂的社會責任的心境來做這一件事,因此我們希望將來也可以談到加工這一塊,我們可以輔導更多的距離,以使用這樣的設備,謝謝。

  • 我現在要從賴冠羽回到廠商。

  • 我有一些不一樣的想法,回應剛剛研發長的一些想法,我覺得學校培養學生,講很現實的是,學生畢業之後的市場在哪裡,我們一直在講跨界,很多學生為什麼會學習沒興趣?因為在學校的刺激不夠。

  • 我覺得花蓮有很多實踐場域,我覺得這個必須要跟學校連結。尤其在東部,學生所謂的教育資源相對比較不多,學生不能只在學校裡面,學生甚至要提早進入,如果真的想要跟在地有諸多連結的話,我覺得有太多農場,有很多不同的體驗,甚至我鼓勵孩子,如果今天在國小或者是國中,做三天農夫,一輩子都會感謝,但是我們沒有食農教育的部分,其實是很難的,沒有同理心是不會有好的學習動機。

  • 我想回應剛剛台東育成中心姐姐的想法,今年夏天的觀光人數下滑,不只台東,花蓮更嚴重,觀光這一件事其實是前陣子大家有想過為什麼嗎?誰要來東部?除了那一些既有的觀光景點——而且都不收費——若要找一些文化亮點、要感受這裡的活動,都沒有,大家賺不到錢,也不知道怎麼走,因此我覺得會跟農業有扣到一些部分。

  • 比如:我在花蓮或者是台東,我東西要賣到台北,光運費,或者是小農,比如要推友善農業就好了,像少量多樣性是比較理想的經營模式,也就是不會那麼大量,小額精緻化是一個很好的想法,賣給誰?他們把東西帶走,因此觀光這一個部分,我覺得不能不去思考。

  • 我自己前一陣子辦論壇的經驗,我跟三、四個朋友辦「好好享想花蓮論壇」,我不想拿政府跟政黨的錢,是因為害怕被人家貼標籤為哪一個政黨做事,我們只是想要解決花蓮交通的問題。

  • 花蓮不會只有交通問題,可是交通問題是第一步(要解決的問題),像我們找學界或者是實際上產業的代表,又或者是政府官員及立法委員,我覺得我們有一點幸運,因為立法委員有參加,行政院這邊以為是立委辦的研討會,結果很多人來了,在那一場論壇裡面,我們找到很多,超過我們想像的答案——原來花蓮的交通解決方式,可能不用真的花很多錢就解決了。

  • 我舉一個例子:像我們發現花蓮的客運、公車有很多問題,國際觀光客要搭公車,到達公車站的時間,公車提前五分鐘離開了。觀光客要去哪裡搭巴士?像電聯車一個小時或者是半個小時一班,交通就有很大的問題。但是如果每二十分鐘有一班,只要變成有機會,每一個站有自己的特色,然後在地也可以有所謂的環狀系統,我們根本不用再開路,這不只是環保,也就是把資源用在對的地方。

  • 後來看大數據的資料才知道,原來從七堵到花蓮這一段,竟然還有30%、40%左右的空間是可以增加的,只因卡在七堵,因為七堵到台北站滿載,所以原來解決基隆到台北,可以一連影響到花蓮跟台東,要花那麼多錢嗎?其實不用。

  • 可是說真的,我們沒有任何的背景也不是什麼大公司,當我們即將下個禮拜要舉辦的論壇時,會遇到一個狀況,像你的主管單位是誰?像鐵路局或者是誰,他們不會來參加。

  • 我們只是想要把蒐集到的資料給你們,只要改變一下,花蓮就會有改變,我們再來談交通解決的觀光問題,就可以開始考慮。很多人在花蓮都會發現,我有很多外國朋友來,他們在這個地方,雙語化非常困難,如果今天培養雙語人才需要時間,是不是有可能從公部門的標示、指示上是對他們比較友善的,像他們發現來這裡,火車站到市區——台東市區更遠——其實只能花計程車,坦白來說花蓮有很好的山、漂亮的風景,但是國際來的人,不見得可以找到很好的雙語資訊,這些不用花很多錢,但是這些可以從基礎方法處理,讓更多人得到很好的文化體驗,及我們的農業可以被看見。

  • 所以我私心希望,如果可以的話,也請支持我們辦的小小公民論壇,能夠讓重要關心的人好好來停以解決問題,或者是政府來辦,我真的覺得很好,這個是由下而上去想如何把這一些問題裡面去作檢討。

  • 像我剛剛提到當這一些問題都解套了,這個是花東,我覺得才有一個新的被看見的可能,這個是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 接下來有沒有其他的發言?

  • 各位好,我想要向勞動部詢問問題,台東的布農部落,我們經營二十二年,本身其實是從NPO,也就是布農文教基金會開始,在2008年成立公司,作為社會企業,並不是要人家捐款,是要自立更生。

  • 我們有一百名員工,大部分都是布農族,我是漢人,我沒有辦法嫁給布農族,現在也沒有覺得我是漢人,覺得我很像布農族,因為我在那邊三十五年了,口音也很像部落族。

  • 其實我們自立更生,政府也幫很多忙,我們在2002年經營紅葉溫泉的時候,政府有配給我們二十幾位同仁,我們用那幾位經營紅葉溫泉。

  • 去年11月,我們從勞動部得到一個培育計畫,大概有十二位夥伴,我們是台東縣政府唯一、最大的有機農場,共有十七公頃,我們在有機產品在台東縣很有名,布農文教基金會有十二萬名會員,其實有宅配的通路,自從培力計畫提供人力給我們之後,我們的會員數更多。

  • 我們的通路是從學校的營養午餐開始,其實很感謝政府給我們十二個人力,因此我們也有很好的績效。

  • 現在是做完之後,原來的合作單位說也要給我們繼續經營,但不要我們用布農文教基金會的名義,叫我們去經營一個合作社,我的意思是勞動部一定要這樣嗎?因為我們做的東西,除了布農關於農業,但是我們是做餐、住宿、劇場表演、咖啡屋、溫泉,旅遊業跟農場,等於其實是布農部落的兩隻腳,你給農產者,卻不能給愛農,我們雖然已是有很穩定基礎的人,也就是要給新的、沒有做過的,我的意思是,我們沒有所謂合作社,我們不知道怎麼申請、也不怎麼做,有必要這樣嗎?

  • 我們自己有產銷班,也有農產外外,還有設計的產銷班,這個可以申請嗎?我請問這一點,明年還要申請,他說80%可以申請,但是要換合作社,我覺得很麻煩,所以提出以上的問題。

  • 在場多元的單位比較少,謝謝您的提問,多元整個方案裡面跟民間團體合作,目前主要是把資源提供民間團體。

  • 如果是照顧弱勢的民眾,針對私人公司法人,我們一般是僱用獎勵措施,這中間用人的關係不同,在多元跟培力的計畫,我們的關係稱做「公法救助」,所以民眾領的工作薪資叫做「工作性質津貼」。

  • 我們不知道工廠是不是公司所有?如果是公司的,他就會勸你,公司不是民間團體不能申請的,但是合作社是團體的一種,可以來申請。

  • 現在是用布農這一個團體。

  • 產銷班不是登記立案的團體,所以沒有辦法申請,也不是法人,所以也不能申請,問題差不在申請人資格,因為多元培力計畫只給民間團體,如果是公司的話,那就是叫做「僱用」,公司要僱用員工,政府補助9,000元/月至1萬3,000元/月等不同對象費用的補助不同,補助期間是一年。

  • 但是如果是多元計畫,就是工作津貼,補助計畫一年,但也可能更長。

  • 剛剛講到東部地區,因為幅員比較廣,所以就近就有就業服務中心。

  • 高雄他們那邊決定ok。

  • 台東、玉里、花蓮的就業中心都有,詳細的可以就近再跟他們請教,如果有問題,我可以再協助,沒有關係,謝謝。

  • 各位夥伴,再次自我介紹,我目前任職於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籌備處,剛有人提到合作社是法人,提醒一下依人民團體法成立的社團不見得是法人,社團立案後,必須到法院登記才取得法人資格。

  • 在座很多人都有社團的經驗,成立社團要有30人以上發起,社會團體是以推展文化、學術、聯誼、社會服務…或其他公益為目的為宗旨,其任務不是經營事業;要做事業的話,就要組織合作社,合作社法7人以上,就可成立,當然還是要考量經濟規模等,至於要成立何種合作社,可參考合作社法第3條,計有10業務種類。

  • 剛剛花東農產加工運銷合作社的朋友提到社名太長的問題,合作社的命名,最前面是責任,有限責任或是保證責任,自己要確定是用什麼樣的責任,接著是組織區域,再來是合作社法第3條的業務種類,如消費、運銷、生產或者是勞動,最後面再加「合作社」,這中間的其他文字都是自己決定的。布農部落如要成立合作社,你的社員都是在台東的話,那便向台東縣政府社會處提出申請。很重要的是,成立合作社是要大家一起做事業、共同合作、共同參與的事業,並不是為了要申請補助或是其他利益,所以未來真的要成立合作社,要很清楚合作社是什麼,很明確合作社要做什麼。

  • (以布農部落為例)假設你的員工有一百多人,我們要自己僱用自己,大家都是老闆,就可以成立勞動合作社,共同治理、參與管理、利益共享,就是大家一起來經營這一個布農部落,重大決策及重要的經營幹部是由社員大會決定、大家一起選出理監事,來組成這個事業體;如果社員是生產者,合作社經營的是社員產品的運銷或加工,那就組織運銷合作社。因此,成立合作社要很清楚你的社員是誰,社員的共同需要是什麼,核心業務是什麼。社會企業有各種組織型態,要用公司的方式或者是用合作社的方式,要先清楚其差異,再做選擇。

  • 我的員工可以加入合作社嗎?

  • 如果是組勞動合作社的話,當然可以。合作社跟社員間基本上是沒有僱傭關係,因為合作社的理事主席也就是合作社的代表人,是大家共同選出的(由社員中選出,每一社員一人一票都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並不是一個真正的雇主,所以勞動部(前勞委會)解釋,合作社與社員間無僱傭關係。那勞健保如何處理,因為是無一定雇主,一般由社員去參加工會來取得他的勞健保。勞動合作社,等於是共同事業、共同創業的概念,事業成了,有了結餘,就可將結餘攤還給勞動的社員,另外結餘中還有所謂的社會提撥(公益金)及合作社提撥(公積金)等,跟純出資者的概念不一樣。籌組合作社的時候,我們會有籌組前的說明會,如果有什麼需要可跟我們聯繫。

  • 我們覺得不難,只是你要很清楚要做什麼。

  • 我介紹一下,現在國發會有一個花東六級產業計畫,由東華大學承辦,社科院的王院長是計畫主持人,在輔導花東地區,做六級產業的時候,以合作社的組織方式來做 (因為經營的利益可以回到生產者及社區),所以你們可以跟東華大學團隊來做聯繫,他們有一些輔導措施。

  • 現場還有沒有需要發問的?

  • 我想要詢問資金的運用,我在介紹的時候有提到一件事,不管是企業或是社會企業,大致上要進入市場,你的產品就是戰爭,不論是企業或者是社會企業,在市場上都要給予更好的服務。

  • 但是社會企業當著社會成本走,我們在市場上融資就會變得很困難,因此天使投資人就會看營業項目,投資報酬率好不好,如果不好的話,沒有人要投資,所以像社會企業要融資的話,就要更進步,花三、五年的力氣來做好一點,因為很困難,所以我們募不到錢。

  • 我們想說臺灣對於社會企業的投資環境沒有那麼好,我在香港參加一些會,那邊的社會企業在講產業結構,端出來的是上億,因此我在想說第一個是信賴又或者是輔導項目不可避免的。

  • 但是有沒有一個方式是把政府當作投資?既然社會企業那麼重要,對社會有問題、解決問題有幫助,政府是不是可以當作投資項目?

  • 我們都是小企業,但是我們有好的產品,有一天我們會變成大公司,那個是投資的概念,我不知道政府有沒有這樣的社企概念?

  • 現場還有沒有人要發言?

  • (與會者皆無意見)

  • 如果沒有的話,我想陳述兩件事:

  • 第一,我來到這裡之後,我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說真的今天能夠來這裡開會的社企代表,甚至是我覺得在很多東部來講,創業已經有一點成績才被找到,但是我知道更多人不知道如何找資源。

  • 我今天也聽到很多,原來政府做了這個,也可以有什麼輔導,但是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我覺得這一個部分是不是有可能透過什麼樣的方式,讓更多創業的人知道要找的資源在哪裡。

  • 第二,很可惜許傳盛執行長離開了,行政院東部辦公室如果為行政院在東部這裡的資源整合者,也許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宜蘭、花蓮、台東的區域性,有一個對於自己未來發展所謂的想像,因為當你沒有一個整體可能想像的時候,我不知道怎麼達到那個目標,資源上就變得很零碎,哪裡有問題就處理,等於局部性思考這一個問題。

  • 像我生活在這裡,我沒有辦法想像花蓮這邊,我只能想怎麼做事情,我不知道東辦在做什麼。像我剛剛聽到很感動有關於「深川里海」的事情,這個是我聽到的案例,如果透過一定的宣傳,讓更多人知道的話,可以對於這一個地方有更好產業的可能,其實這一個地方的發展被相對具體化的時候,不論創業的人或者是找資源的人,自己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裡,這個是我的兩個建議,謝謝。

  • 剛剛說線上的人視同現場。

  • 有一些在場的朋友們想要解釋更多或者是直接回應的話,那就直接回應,不然這一些部分,我會唸過一次,然後會整個加到逐字稿裡面,在這邊提出來的問題,就是同剛剛所提出來的。

  • 我們剛剛看到很多部會的朋友們是說會帶回去研究,這個「帶回去研究」的意思並不是不見了,像剛剛講「按字管考」的概念,所以在下次回來之前,都會給各位書面的回覆。

  • sli.do:「花蓮縣鳳林鎮 蚊子館 環保署環境科技園區 工業廠房 有20棟 每棟200-300坪。 可以立即使用」、「很重要 花蓮縣鳳林鎮 蚊子館 環保署環境科技園區 工業廠房 有20棟 每棟200-300坪。 可以立即使用 花蓮縣鳳林鎮 蚊子館 環保署環境科技園區 工業廠房 有20棟 每棟200-300坪。 可以立即使用 花蓮縣鳳林鎮 蚊子館 環保署環境科技園區 工業廠房 有20棟 每棟200-300坪。 可以立即使用」

  • 這兩個是一樣的,也就是目前是蚊子館,希望我們瞭解這一件事,我們會會回去研究。

  • sli.do:「社會企業尤其是農業或是加工品,如果要國際化,要如何更嚴格在規範上和國際接軌?甚至是有足夠的技術可以量產?」

  • 其實我們剛剛有討論了一些,不管是粗加工或者是結合東華大學剛剛相當多,不管把這一個部分專業化,在新農業的計畫底下,我們如何讓這一個區域,不管是種植者或者是加工者可以以專業的方式分流,並不是完全一個人來做。

  • sli.do:「社會企業尤其是農業或是加工品,如果要國際化,要如何更嚴格在規範上和國際接軌?甚至是有足夠的技術可以量產?若合作的農民收入增多後、面積或技術更高後,是否還會是所謂小農?」

  • 當這一件事發生了,這位朋友問說收入增多、面積及技術更高,是不是還定義為小農?及對於小農未來做的部分是不是新的調整或者是轉型,這個是非常好的部分,或者是我們用書面回答。

  • sli.do:「農藥檢驗中心 http://www.tactri.gov.tw/wSite/ct?xItem=7851&ctNode=1124&mp=11 東部目前 國立台東大學 農漁牧產品檢驗中心 國立宜蘭大學 檢驗及技術服務中心」

  • 我這邊雖然收起來,一結束就會放到同一個網址,所以大家也可以參考這一個網址。

  • sli.do:「政委下鄉,很酷」。

  • 剛才我聽到的是,可能不是每次都到花蓮的行政院辦公室,也許可能固定的地方,有存在的意義,因為這樣子才可以把設備弄得越來越好,但像台東大學也是一個可能性,因為我去那邊講過兩次通識課程,同時也跟史前博物館的朋友們有合作過一些事。

  • 像我第一次去的時候,我覺得那個是少數我們可以做到圖書館非常漂亮,外面、裡面非常漂亮,網路也非常快,也許大學可以幫忙的話,我們也可以考量除了定點之外,也可以到不同縣市的教育單位,只要是開放式,也就是不是只有會員才可以來,我覺得這個東西都可以納入我們的考慮,這個是非常好的建議,謝謝。

  • sli.do:「西部地區有開許多小農加工課程,朝產地加工流程系統建立自產自銷的方向進行,是否讓花東地區也能有"定期"開辦提供在地小農安全生產的加工課程?」

  • 這個部分是不是可以回應?

  • 他們的課程都很熱門。

  • 我可以插一句話嗎?

  • 台東大學育成中心的楊經理先走了,她剛剛講的是台東的痛,我是台東小孩,可是我離開台東二十年,回去變成陌生人,我發現台東跟台北完全是兩個世界,我以為到了另外一個國家,那個故事太長了,我就不講。

  • 剛剛課程的部分,台東的小農要上課,像我小孩自己想種紅藜來吃,所以就去上課,結果上課要得到上課時數,必須要到花蓮、台東、台南上一點課,才可以湊足,也就是我們真的很希望這樣的論壇也可以到台東——您會發現這邊並沒有任何一個台東的官員、單位在這裡,如果這個會議到台東,我想他們會出現,但卻沒有聽到台東在地的聲音。

  • 我為什麼不在這裡講話?因為我講了,台東沒有聽到,沒有用。

  • 剛剛提到加工的問題,既然台東是有引進外面的招商進來辦加工場,在台東一直這樣的惡性循環,外面的企業進來台東做投資,但是並沒有帶動台東的經濟,應該是扶植台東的廠商做加工廠,自己創飲食品牌或者是餐廳的品牌,台東在去年初被選為亞洲十大值得去的地方,花東都是這樣的地方,我們白白浪費這樣的好環境,而沒有建設。

  • 所以我剛剛寫了一堆「5+N」,既然這一個地方已經是先天上偏遠的地方,先天上有很多條件比不上都會區,政策上是不是可以深入考慮這一個地方?

  • 我剛剛提到資源不足、資金不足,我以前是西部的人,我會覺得不足是你家的事,如果國家要幫助花東,也就是城鄉差距做小,也就是在地的方式,而不是用都會的方式來思考,因此沒有KPI跟母數的條件,因是在於國家沒有正視花東地區跟都會區城鄉差距的根本問題,因此希望把都會區的經驗套到花東地區來,也就是不合腳的鞋,那邊都很痛苦,因此這一個部分,真的希望宜、花、東都要去,我們在這邊開會,其實台東來了三位,但是邀請了不只三個企業,他們認為可能沒有用,但是我想聽聽看。

  • 還有很多像科技的運用問題,這一些我必須要自己來,我想要用自己的資源,想要把科技運用引進,我回鄉獨資做事,也希望政府可以補助,但是我發現並不是補助可以解決的,因此我今年就用過去的資源,想要把一些好的科技引進到台東了,問題很多,並不是在幾分鐘之內可以講完,希望政委有機會可以到台東來聽聽台東在地的鄉親,真正他們的痛跟真正他們可以解決的,他們的政策執行才是有效的,謝謝。

  • 台東其實有單位來,台東農改場。

  • 政委、與會來賓,我代表台東農改場來參加這一個會議,我也是想聽聽花蓮地區社會企業的一些意見。

  • 其實改良場的職責跟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一樣,剛剛也講了很多,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跟台東區農業改良場做的任務是相同的。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所做的,在台東區改良場一樣,都是在做一樣的工作,只是區域不一樣,作物品不一樣,所以研究、研發或者是推廣的方向也不太一樣。

  • 有關於改良場的定位,就是專責在於農業、作物這一些栽培技術的開發,又或者是新品種的研發,然後做一些規模的工作。

  • 台東改良場針對轄區的特色作物,像最近比較紅的是台東三寶,像小米、紅藜及樹豆,我們也做相當多的研發工作,像小米的新品種、紅藜栽培技術等相關研發,其實改良場合作相當多。

  • 各位夥伴如果有需求農作物栽培技術的資訊或者是服務,請多跟我們改良場洽詢。

  • 改良場其實對於社會企業的服務,也作了相當多,像我們之前從聖母醫院的聖母農莊之有機蔬菜栽培及輔導,像在聖母醫院的農場有做一些栽培,其實改良場也都有做了相當多的輔導。

  • 像「孩子的樹屋」目前也準備要做一些改良技術。

  • 改良場主要還是針對農業的區塊來為各位夥伴服務。如果各位夥伴真的有需求,不吝指教。

  • 像教育訓練的部分,也跟花蓮區的農業改良場一樣,辦理很多講習及課程。

  • 相關的訊息都可以在網站上留意訊息,以上簡單說明。

  • 建議這一位先進,我們政府單位要服務很多人,所以很難兼顧,如果可以就近找的話,像改良場旁邊的水保局、王局長也是非常熱心,他們在紅藜的推廣都非常用心,因此跟他們談一談會有很多想法,也許他們會有很多協助。

  • 謝謝兩邊的補充。

  • 剛剛在線上的朋友已經回答上面的問題了,但是我還是唸過一次。

  • sli.do:「鼓勵青農創業,是否能有相關補助資源? 例如:運用花東在地食材或漁獲進行創業競賽,提供創業基金,是否就能吸引青年返鄉或社企轉型?」

  • 我也有看到朋友在貼青農創業的連結,(點開「青年農民創業入口網(http://ifarmer.coa.gov.tw/)」),這個是農委會的,所以其實如果是down到每個地方的話,可能還要篩一下哪一個單位,也就是才能知道離你近的那個,等於像聯播網的地方,因為網路上也有,所以我可能沒有辦法一一來唸,但這看起來是滿全面的,大家可以參考。

  • sli.do:「農業缺工也是目前很大的問題!」

  • 我知道剛剛三位朋友有提到這個是目前相當大的問題。

  • 關鍵字是「季節性缺工2.0農工事務」,以這一個當關鍵字就可以找得到。

  • sli.do:「花東自有品牌跳脫不了利益分配問題,公開透明的回饋機制才能吸引小農參加,不然永遠擺脫不了農會體系的舊思維!」

  • 這個我們書面回應。

  • sli.do:「好好享想花蓮 城市規劃與交通建設論壇電子檔,2017年8月4日,http://www.tepu.org.tw/?p=15667

  • 包含幾位委員及專家學者所規劃出來接下來可行的交通建設方案,請各位大家直接在網址上參考,我就不唸網址了,唸網址沒有什麼意義。

  • sli.do:「即便交通不方便,依國外日本較偏遠的案例來說,官方和民間足夠的規劃和經營,加上國內外的旅遊者介紹,便可以吸引大量國外進階遊客,而非到處東一個沒經過設計的鐵皮屋、西一個突然冒出來的土產區,甚至佔據、影響景點,若舉近一點的例子來說,花蓮的太魯閣就是一個遠近馳名的地方,具備高吸引力」

  • 這個是很具體的建議。

  • sli.do:「希望也有音樂藝術的領域交流。 音樂或藝術的創作能激發人心的潛能,身為一位音樂創作人,除了繼續感受世界的脈動,繼續以音樂或藝術活動來呈現創作,更想號召更多熱愛這類領域的朋友,來交流或合作,期盼長出更多音樂藝術的花朵。 洋流樂文化有限公司 塘芽」

  • 其實像剛才有提到,我們在空總那個地方,其實是展示性的型態出現,不管是國人音樂或者是視訊又或者是聯想或者是學到什麼東西的話,我覺得這個是很好可以把各地不同社企聚落關心的事情串聯起來的一個方式。

  • 其實之前我有幾位朋友幫助蔡英文總統競選的時候,他們選舉歌曲,第一名其實就是這樣的感覺,把各地關心的事情,然後用音樂的形式串聯起來,那個當然是一次性,而且是政治性,我們可以用類似的方式,去解讀各地的社群,我覺得這個是相當好的建議。

  • sli.do:「除了產業提升,經濟進步,政府還有什麼事可以讓人民感受到生存的希望?」

  • 大家各自關心的問題,但是共同有關心社會問題這一件事的動力、文化是可以基於這一個社會,這一件事我覺得更能夠讓人家覺得生存是有意義的。

  • sli.do:「農民貸款是否有第二窗口 不用只能向農會貸款」

  • 這個是不是有快速的回答?

  • 可以跟農業金庫,這個是專案農貸,不然也可以跟一般的銀行貸。

  • sli.do:「日本也有開放農業外籍移工,甚至便利商店外籍移工,這並不會影響本身農業經營者的運作,台灣目前也可能有不少非法農業外籍移工,如果都嚴格取締消失,影響的範圍相信非常大,台灣這方面的討論似乎有歪曲的感覺」

  • 這個牽涉到勞動部的整體,也就是外籍漁工,並不是我們可以快速回答,但是確實反應了實際缺工的變動性,這個是我們跨部會討論,也就是進一步探索。

  • sli.do:「政委及各位前輩好,因為要趕回台東晚上的會議需先行離開,利用平台來發言,幾點淺見 1.今天社會企業的座談比較多企業自身需求考量的建議,這是沒問題的必竟企業經營需要獲利。但政府畢竟資源有限,在對話同時如果可以暫時拋開立場,以公民角色討論區域內共同piture,而這個picture內包含公私協力、大帶小共好等應有更多共鳴」

  • 我想是這樣子的,小我跟大我還是有官化的順序,我們今天其實一開始的定位,讓各位彼此認識,也讓我認識各位,未來在線上的對話才有基礎,我覺得在這個時候,大家的感受都是沒有問題的,我想等接下來組織感受再強一些,如果有聽到台東這邊很希望那邊當地的連帶也能夠更強的時候,我覺得可以聽到更多比較類似區域發展的東西,我覺得這個是很重要的,我們之後就會用這個方式來辦理。

  • sli.do:「商業司與社群「社企法規調適」意見徵集問卷,希望各位朋友花 10 分鐘協助填寫,讓我們接下來的立法、政策能更切合大家的需求: http://se.vtaiwan.tw/

  • 不管未來放在公司法、中央企業發展條例,社企專法或者是不管哪一輛車送到立法院,如果社企界對於大家不管用NPO的法人組織形態、合作社組織形態或者是其他的型態,我覺大家都有共同碰到讓社會更瞭解的這一件事,也就是解釋上的一件事,所以我們會希望我們在法律裡面留一些空間,像公司法第1條以公司為營利為目的,但是也可以兼顧社會的責任或者是環境的使命,有一些宣示意義,我們自己是社會企業的時候,可以用一百字解釋,不用每一次講四百字,有一些東西被法制化了。

  • 我們會特別相小心,不會特別排除掉組織形式的朋友,但是這一班車裡面,有哪一些卸貨,希望大家一起來做,希望大家來「se.vtaiwan.tw」,不是馬上,但是是在接下來的一個多禮拜之內,花一點時間,也通知朋友上去填一下,我們在裡面,看起來社會有共識的,接下來也可以在法律裡面處理,今天非常感謝大家來參考,雖然有一點超過時間……有一位朋友想要發言。

  • 不好意思,早上有提到一個「翻轉花蓮的青創基地案」,事實上我不知道今天有這一個聚會,這一件事其實聽到很多台東的朋友就資源分布不均,像我們也觀察到2014年政府有推了社企元年,但是花蓮這三年來其實並沒有太多的談論。

  • 我們在去年開始有一些倡議,年輕人其實關心的是返鄉創、就業的問題,所以其實我們有很多技巧上的迴避,這一個方案其實是沒有辦法提供創業基金的,也就是我們只能盡可能去協助一些資源上的挹注,所以我們就把這一個方案丟出來,也許這個過程當中可以促成討論。

  • 今天有這麼多的部門,也許可以把一些基金接上我想對很多青年會有很多誘因,也許是各部門的專家,謝謝。

  • 非常感謝,有沒有最後一輪?這個對話可以完全在線上繼續,剛剛有遞名片給我的朋友,我都會自己寫信給大家,隨時有我幫得上忙的地方,就歡迎email給我,接下來我們會固定安排,如果大家碰巧有到台北的話,也歡迎從10月開始禮拜三上午到空總來找我,非常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