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院的老師,因為都是學老師出身的,有錢好辦事,如果有足夠的資源,我們就願意用研究的角度來幫大家解決問題,否則老師們其實是很難光靠他自己所謂的社會責任的心境來做這一件事,因此我們希望將來也可以談到加工這一塊,我們可以輔導更多的距離,以使用這樣的設備,謝謝。
我記得之前跟紀燁談過,學校的立場是要讓學生走出去,比較需要一個明顯的目標跟方向;其實管理學院的,也曾經這樣告訴我,也就是在花蓮要有一點為在地做一點事。
各位夥伴如果未來在任何農業相關的議題有想法或者是困擾,需要學校能夠協助解決的,請你們不吝跟東華大學的育成中心聯絡。
中央部會在經費刪減的時候,其實我認為像育成這一個角色,他們會以在東部的KPI培植了多少產業來當作判斷的標準,我們認為的確太小型會培育新產業。我覺得以學校的立場來看,花蓮的幾所學校也有非常多的時間跟努力在這一塊,希望協助這一個部分。
在這裡也有育成中心的組長在,是協助育成的角色,我們希望在地的青農可以培育,或者是回流來創業,但是花蓮的產業並不像細部那麼明顯,以花蓮來講,解決食材業及傳統製造業,因此這樣的產業是相對保守,除非我們開創像觀光或者是新農業的話題,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來,但是如何去集結,還是希望能夠作聯繫的單位。
我們也希望農企的夥伴們,像剛剛提到社會企業還有非常多的文化社區及翻轉,如果有機會的話,也希望跟社企夥伴說在地觀光或者是翻轉偏鄉也可以做,這個是今年度大家在討論的,也就是大學的社會責任是這樣子,因此我們也希望能夠協助到在地的產業。
像大家有談到農業科技,我們跟工研院、工科院及農改場,我們如何導入科技?比如像做一些環境監控或者是農產品蒐集,東南部的成功一定是可以推向新南向,比如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大場域的實現,所以新農科技或者是新農業,我們對農改場有意見並作改變,在院及中央部會可以知道希望努力為東部做一點事情,這個農科技的部分,我們也會持續與工研院合作。
我們目前遇到的困擾是,如果以人口數來算,我們一定輸,不會贏。
我舉例來說:我們希望能夠爭取中央部會的基金去做縣民運動中心,其實我們有一個體育館在美菕校區,我們希望做縣民運動中心,也就是提供給花蓮縣縣民的使用,我們後來發現人口數要多少?比如要二十萬、三十萬以上,其實人口數或者是這一些KPI的量化指標跟東部的發展,的確障礙很大,像這樣的規定,花蓮市縣民運動中心則永遠都不可能成立,因此依相關的規定,東部沒有辦法有一個特別規定上可以放寬或者是鬆綁,其實我們很難去推行我們希望對於縣民能夠感受到中央的照顧。
東華大學有非常多的老師及學生,以前花蓮的人說關在校園裡面的一群人,希望大家走出來,但是走出來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爭取經費對東部的學校來講相對困擾,像楊經理也非常瞭解。
其實我們遇到的困難是,東部的農業都是小農,很多農友跟我們說希望創一個花東自有品牌,各位夥伴可以試著思考看看,我們一定要集結各位小農的能力去創花東的自由品牌 而這個可能也會讓你的認證相對容易,也就是讓你們瞭解要怎麼產生、認證,並要如何做加工及銷售西部或國際,我們希望努力朝這一個方向去做。
我們希望科技部補助我們,我們提出這一個計畫之後,科技部審議的時候,他當時說中山大學提了一個農產運銷的計畫,他說東華也是農產運銷計畫,不可能兩個學校用同一個題目來向科技部爭取一些研究經費,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計畫就沒有通過了。
另外,農產運銷這一塊,其實我們在年初跟科技部、工研院有合作,也跟科技部提了一個花東地區創新農產跟運銷農事。我們一直覺得東部的農產運銷跟西部不太一樣,從南到北再往西部運送,必須要有一個科技化的方式之營運模式,讓花東的小農可以集結,也就是用團體戰的方式,如何讓農產品的運銷可以破除這一些交通的障礙與不便,讓農產品的小農來協助。
我們人、設備都找好了,期待中央可以補助一部分的經費下來,這個是我跟各位報告一下。
原則上,學校認為這個是學校的在地責任,我們會希望將來農藥檢驗中心是服務我們花蓮在地的農企,不需要把你們需要受檢驗的這一些農產品送到西部,可以節省大家的時間。在經費的部分,我們也可以跟花蓮縣政府有一些配合,減低一些農藥的相關費用。
因此這一段時間我們其實跟農改場有非常多討論,像剛剛也有夥伴提到農藥檢驗中心,其實我們在去年10月就有感於花蓮沒有農藥檢驗中心,這個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我們在學校裡面就跟農委會討論,因為目前的計畫書在花蓮縣政府,我們未來計畫順利的話,要透過縣府農業處的協助才會爭取到經費,這個會設在花蓮東華大學的壽豐校區,一半的經費我們希望中央可以補助,也希望花蓮縣政府可以爭取,另外一半的經費是東華大學出。
我們也希望作一些在地的教學,像教育部希望在地深耕、在地實踐,所以教育部的深耕計畫,最近東華大學在提的有非常多是能夠以教育的立場,在學校對學生的學習,能夠引導到在地畢業後會有意願留在花東地區,自己有一個創業的想法,所以我們現在做的這一件事,其實跟現在行政院所提的政策,就是我們連結在地,我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讓學校裡面的全體師生都瞭解到這一些在地的需求。
今天很開心能夠來聆聽花東社會企業,也包括農業的這一些議題,剛剛有提到東華大學趙校長上任之後,希望把他的經驗能夠複製到花蓮來,也就是做一個「虛擬農業大學」,我們雖然沒有農業技術,但是我們有花蓮農改場,真的是具有技術改良單位可以協助我們。
政委,我被點名了,我通常都是來學習的,我是東華大學研發處研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