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院青諮彭仁鴻,是來自宜蘭頭城,主要關注的面向是有關於青年回鄉人才的支持系統相關的,包含像地方創生或者是青年回鄉創及就業,這些都是我關注的議題,謝謝。
其實我滿贊成副召,這次也滿期待女性的力量,請大家多多支持,謝謝。
推薦韓定芳。
另外,目前我們也參與有關像國發會地方創生的相關參與,也希望有關於未來在有一些高端人才如何能夠吸引來到都市以外的地方,讓每個地方可以形成創意城市的基礎,我想這也是我自己著重關心的面向,很高興今天有這個機會,可以跟大家一起來學習,謝謝。
第二個是有關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在地青年創育工作坊,所以希望透過一年5億,也就是把回鄉的在學、社青到青創青年的這三個階段可以鏈結起來,希望可以作未來相關政策的參考。
政委、各位長官、各位院青諮夥伴大家好,我是來自宜蘭頭城金魚厝邊的彭仁鴻,其實現階段今年度正要執行的,其實就是把回鄉青年,從在學青年到社會青年到青創青年的階段累積起來,所以今年最主要緊鑼密鼓的就是有兩件事,第一個是青年署在地學習型的青聚點,這個是在學青年到社會青年的階段。
所以過程中其實有滿多點滴,也因為這樣子,所以後來剛好有很多的因緣際會,因此我們現在開始每一年都會舉辦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其實就是一個平台,要挖掘在地有很多工藝職人的體驗,讓更多人可以更加認識這個地方,並不會每一次都去觀光工廠,這個是我們在做這一件事的價值,以上介紹到這裡,謝謝。我是青發署介紹的。
其實從過程中慢慢凝聚家鄉的青年人才,不管是本身在地人,或者是島內移民,我們希望透過社群在地學的概念,慢慢把在地生活感可以培養起來,這其實就是未來新一波的種子,才有可能站在第一線,所以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我們試著努力在當兵的過程中,我也待過宜蘭縣政府,某種程度是角色轉移,也就是承辦人到執行單位。
其實大家都投入關心,讓更多家鄉青年可以回流,也就是有一個愛臺灣的心。
我們過去其實在蘭友會的時候,大專的學生遠水救不了近火,因為不可能每個禮拜回到家跟你做青年事務相關的地方參與,因此當時宜蘭縣政府要成立青年事務委員會時,我們就有建議以成立一個宜蘭學為核心的宜蘭青年學院,他們團隊再發揚廣大的精神。
在這個過程中,從過去到宜蘭青年事務委員會,一直到退伍之後,覺得想要做的事,好像也沒有一個公司在做這樣的事,所以因緣際會就自己出來成立工作室,到現在還活著,主要是做地方的社區營造,是在宜蘭頭城、地方創生相關的議題。
大家好,第二次介紹,我叫仁鴻,我大概是在五年前,研究所畢業時,剛好參與經濟部的計畫,在做研發替代役的工作,剛好對接的事是跟宜蘭縣政府、政大三方有關,我也是因為這樣的緣分,所以就回到家鄉。
這個是我們正在努力持續當中的,如果對於類似像地方創生或者是社區營造,又或者是EMO,也就是類似像目的地行銷組織有興趣的話,都可以歡迎多多參加,謝謝。
大家好,我叫彭仁鴻,來自宜蘭頭城,我目前其實在做的事是有關於社區營造跟地方創生相關的議題,我主要的場域是在宜蘭的頭城老街,目前是以頭城的老鎮長為實驗場域,每一年都會透過老街來挖掘在地的事由作為平台。
大家好,我是院青諮彭仁鴻,我自己目前本身也在宜蘭頭城有做金魚‧厝邊的品牌,主要也是著重在地方文化跟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相關的議題,目前也在東吳大學企業創業育成中心兼任執行長,所以有關於大專院校課程人才養成跟地方相關的事情,這個地方是我所關注的議題,很高興,謝謝大家。
最後,要非常感謝教育部、交通部及外交部,非常認真在推動,鼓勵大家的有機產業,不管是有機企業相關的推廣,讓我們一起來響應,讓全民吃有機,大家齊心合作,以上是我代表雨恩委員的發言,謝謝。
接著回應我們國防部的部分,當然也很認真希望可以鼓勵我們的阿兵哥弟兄可以食用,我們也知道有好的戰力,可以食用更加有機的食材,讓國軍弟兄的戰隊up up。
像台北市學童的營養午餐,平均一餐是60元,新北市跟高雄市的營養午餐是46元,台中市跟高雄市一餐是45元,台南市是36元。最低的是雲林縣跟嘉義縣是一餐27元。我們要推廣有機方案的時候,也會面臨我們的團膳業者是否有預算來支應相關的服務與餐點。
第二個從教育部這樣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們學農的營養午餐,各縣市的營養品質不太一致,還有預算是否充足也是挑戰。
在食農教育推行的部分,像不同的單位,比如農委會也有在推所謂的食農教育,但是農政單位跟教育單位思考的邏輯不太一樣,這邊就不再贅述。
還有一個是,農委會相關部會有鼓勵農民轉作有機雜糧,然後解決替代需求的問題,但是目前還有一個情況是,我們的雜糧過剩,像產豆過剩的問題;第二個,國產豆的成本比較高。第三個是像新南向政策或者是外銷的途徑,這都是我們要積極面對的。
還有,我們農糧署也提出食用的有機食材增加補助,各個縣市的財政困難,可能實際在推動最後的結果效益如何。
我們透過各個部會的回應,其實都非常認真,而且也在積極推動。像農委會在回覆的書面意見有提到目前花東地區的專案來推廣營養午餐,但是有趣的是,因為花東的有機水稻面積跟實際的供給量是不平衡的,像花東地區有很多的有機稻米的產量,花東加強輔導,但是畢竟還是銷量,我們在想說如何擴大銷售量,讓有機稻米的通路可以有更好的銷售管道。
最後,透過食農教育來強化有機米的價值。
第四,我們也積極地去尋找、開拓我們的海外市場,透過像現在在推的新南向國家的等等協助。
接著是國軍弟兄是不是能夠讓他們有更好的戰力,也能夠食用我們的有機米。
我們在積極輔導有機米的耕作之外,是不是可以目前看有什麼方式來緩和一下供需平衡的狀態。
再加上國人的飲食習慣慢慢改變,截止目前為止一年降到40公斤,還有種種的因素,所以變成現在的挑戰也是面對這樣的課題。具體的建議是,當然除了是鼓勵學校食用米之外,也要補助有機蔬菜的部分,同時也要支持鼓勵我們的企業來支持學生營養午餐使用有機米。
但比較有趣的是,北農並沒有交易到項目,所以並沒有把有機稻米列入,因此變成目前有機稻米這一塊,原本有一個通路,現在因為這個通路沒有了,所以在這個有機稻米的銷售管道,目前也有一些挑戰。
所以其實簡單舉例來說,像原本的營養午餐,對於有機的稻米業者來說其實是非常好的管道,以台北市來講,在106年9月開始,孩童的營養午餐開始使用有機食材,也讓團膳的業者或者是學校來選擇有機米或有機蔬菜,但是從108年6月開始,接獲台北市不再以團膳業者自由選擇,所以改由北農平台的供應。
目前的情況是這樣子,也確實面臨到所謂的產大於銷的情況,我們仔細分析來看的話,臺灣目前在各個地區有機水稻,大概一年是一收或者兩收,107年因為我們當年的風災的情況比較少,因為這樣子,所以我們各地有機的稻谷存量至今還沒有銷售完畢,特別是宜蘭、花蓮的這一些業者。
但是截止目前108年8月止,臺灣有機耕作面積已經達到9,258公頃,特別是有機水稻面積更佔將近1/3,也是2,996多公頃。宜、花、東來看,宜蘭目前是367公頃,花蓮是1,200公頃,台東是242公頃。所以簡單來說,在今年的促進法實施當天,我們也學到以消費跟行動的支持來推廣有機產業。
第二次發言,我這次的發言主要是盡可能將鍾委員想要確切表達的意思盡可能呈現出來。雨恩委員這次主要提案的當初背景及時程,我們在108年5月30日有機促進法正式通過之後,大家都非常努力推動。
我今天凌晨剛從日本回來,禮拜六參加地方創生的展覽會,500人全部都是地方創生的實踐者,大家聚集在這裡,變成是我們自己要想辦法對外連結,因為目前其實在談的會變成有一點像創生等於創業的類型,但是對於地方型的團隊來說,我們可能在做的這一件事比較是屬於內容生產,其實會變成有一點看得到,不一定能夠協助得到,這個是我們目前自己的感覺及心聲,謝謝。
但是我想要表達的是,這個媒合真正的方式可以到多少?其實社區為何要跟旅行社合作?因為這個是在地生活的,或者是他們的職人,只專注於做他的精工或者菜刀,但是並不會賣,但是要賣又必須要去承受、承擔這個旅行社,還有用很薄的,一個人是50元的體驗費,又或者是100元,其實很難去讓他原本的鼓勵在地內容生產者可以朝精進、永續、質感提升的方向來努力,因此就會變成這樣子生態的機制變成要撐得久,也要想辦法自己對外連結。
我想要表達的是質感及平均消費金額的問題,這兩個事情是關乎到創生的實踐者是不是可以永續生存下去很重要的持久力,也就是我們要活得下去,有一些東西你們怎麼沒有商業模式或者是商業模式如何放大,我們其實也沒有想要做kkday,其實我們只是想要專注在地方家鄉的DNA,把它做好,讓大家可以更加理解,所以我自己聽起來是會變成很像有一點在解釋我們自己帶地方型的團隊,自己在帶這樣的活動,基本上我們有背書就不會怎麼樣,但是跟旅行社合作的這一件事,我們有積極地媒合。
我自己在宜蘭頭城做類似的事情,我覺得應該是這樣子,像一般的旅行社所要強調的,可能會問我們在地的創生業者說:「請問在地有沒有力推的景點?」最好都不用錢的,所以模式是遊覽車直接一台、兩台跟三台,因為要大量的郊遊,所以就會問你辛苦建立的這一些內容生產者,某種程度我們有點像是在地的內容生產者,變成是我們把長期想要深耕的知識內容變成是我們提供給他們,他們就會覺得我被你問到了,接下來跟你沒有關係了,他們就自己帶過去玩了。
大家好,我是院青諮的同仁,來自宜蘭頭城老街,我們的空間名稱叫做「金魚。厝邊」,主要是以老鎮長故居作為老街活化的窗口,我們談的議題是有關於地方創生關係人口連結,如何把新、舊證明的這一種族群能夠找到對的人、進入到對的空間,這是我們有興趣的議題,很高興認識大家,謝謝。
大家好,我是青諮會的彭仁鴻,目前在頭城老街經營「金魚厝邊」。
他也過得不錯,同時也號召國際的人整理谷川的老房子,因為在地的人會覺得老房子沒有什麼東西,但是外地人會覺得沒有什麼魅力,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在地的創生團隊真的需要更多的結合,把這一些要點做出來,我覺得應該是滿有機會的,謝謝。
第二,即將要投入或者是回去,像神山町這樣的概念。還有另外一個概念是來自谷川的山田拓先生,他們有做一個里山經驗的公司,他是東京的,從東京一家全部移到谷川的地方,是以里山精神,就是運用在地天然跟自然的資源,透過國際單車的連結,幾乎每一個導覽員全部都是有喝過洋墨水,或者是語言能力是優勢,他可以接很多國際客,所以讓在地谷川的DNA跟城鎮品牌來打響名氣。
剛才其實像彥嘉也有提到,其實回到南方澳,我這個空間是做科技,怎麼辦?其實像現在有很多,比如文化部也有鼓勵你,等於把一個空間轉型,但是因為自籌款高到50%,這真的太高了,一般在地創生團隊回去,可能生吃都不夠,哪有可能自籌50%,這個是有關於放寬的部分可以思考一下。
第三塊有關於資金跟人脈的部分,剛剛處長其實也有提到有關於企業認養故鄉,我覺得企業認養故鄉這一塊說白有一點像同鄉會,我們各縣市有很多同鄉會的這一些企業主,如何能夠幫我們盤點出有愛心、愛鄉、愛土的企業家之資料庫,我們可以知道找對人、做對事,這個是很棒的媒合平台。
因此在人才的吸引力,我覺得可能在地創生團隊一開始創業,可能第一桶金或者沒有那麼多的時候,如何借重國發會的國發基金、地方創投基金來支持,我覺得這個是亮點。
我覺得這一件事就回到一個點,像日本有所謂的DMO,也就是「目的地觀光行銷組織」,其實在做的是積極整合在地的觀光資源,但是有人付錢給他,這樣的模式我看到幾個案例:比方日本有一個DMO,他們用的是外地、國際人士,因此你在一個鄉村,你能夠吸引到國際人士為你地方效力,而且是個創生事業,同時也還能夠吸引到只要你是日本的在地人才,不管你是不是在地的人,我們打的是有限資源、整合、一支團隊,把在地的DNA推出去。
第二,有關於人才的部分,像剛剛有提到USR或者是其他相關的人才,又或者是剛剛處長也有提到畢業生畢業之後可以留在在地服務,不管是創業或者是就業,但問題是畢業生為何會願意留下來?如果沒有工作機會,為何要留下來?
增加我們的營收,也可以讓在地的內容能夠介紹給更多人知道,這樣才有可能不管是國內外的旅客進而去認識家鄉的DNA。
做內容的這一件事是必須要花時間跟常年累積,很難一次、一下就看得到,因此在法規這一個面向的排解障礙,如果已經回到家鄉第一線團隊都撐不下去的話,其實第一線家鄉的團隊,是地方創生最好的,所以在法規面向的排解,像我知道在之前,比如唐政委後來支持中小企業法規政策時,就有在研擬像日本可能用資本額比如30萬,又或者是少量的資本額,可以在有限的區域內去做小型的旅行社。
所以在這一件事的情況之下會分成幾個面向來看?像剛剛講到國家級的地方創生加速器,我覺得也滿對的,像第一個是法規的問題,其實像唐政委跟其他的委員都有提到,我們很多在在地第一線執行的團隊都會碰到法規的問題,也就是左手打右手,像今天某某部會會說推行的小旅行非常棒,非常的在地知識與接地氣,我們就碰到觀光法規的問題,我們沒有辦法很正當地說我們為家鄉做事,我們其實在做的事是打底工程,而且是做家鄉的事,這個是屬於在做內容的,你有了內容、科技導入才會有意義。
我想像如果我們是第一項已經回到家鄉第一線的這個團隊,我就想像是在地的創生事業,可能會扮演的是平台的角色,比如今天我們的明原或者是彥嘉要回到宜蘭來好了,剛好跟在地的local團隊對接,就會幫他介紹,也就是可以去找誰等等之類的,有點像觸媒平台的感覺,因此會碰到的是島內移民,你也可能去連結本身既有在地已經很熟悉的網絡,所以新舊鎮民、縣民間的部分,就會是很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