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感謝大家今天來到這裡,我們每一場的紀錄都在網路上,我們最後會跟大家講。

  • 今天發言的規則跟之前也是相同的,我有看到事前有一些問題需求的彙整,包含社企登錄、政府角色、年輕人等相關部分,我們會從大家事前有提的這一些問題,大家等一下先介紹過一輪,及台北的朋友們介紹過一輪的時候再探討。

  • 等一下大家自我介紹的時候,如果有特別關心的主題,也麻煩一併提出來,我就會記下來,我就會在這一個議程後面進行探討。

  • 因為我很固定每兩個禮拜的星期二在行政院四個不同的辦公室巡迴,所以我兩個月之後一定又會回來這裡。因為大家講的每一個字,速錄師都會打下來,之後會有十個工作天的時間,大家可以進行修訂,所以大家提出來的任何問題,我們如果當場這邊可以解決,或者是台北連線的朋友可以解決,也會請大家自我介紹,我們就當場解決,如果沒有辦法當場解決的問題,我們在兩個禮拜之後就會幫大家問進度,最晚兩個月之後會幫大家問這一些事情。

  • 政府在解決很多社會問題、發現很多社會的問題,其實沒有各位那麼活躍,所以對自己的定位是幫解決社會問題的人解決問題,並不是什麼事都是政府說了算,這個是解決問題的概念。

  • 另外,大家手上有一個各部會的資源盤點表,這個是目前十個部會,針對社會企業這一件事,大家能夠提供以及申請的資源,這個很有意思,因為這個是第三場常規性的巡迴,第一場是八個部會,第二場是九個部會,第三場有十個部會,如果大家覺得還缺的部會,我們會變成十一個部會。

  • 最後,因為我們每到一個地方,就非常麻煩當地的聯合服務中心,因為其實聯合服務中心相當於行政院在這邊,不含跨部會、跨局處的合署辦公,及跨中央、地方的連結跟管道,如果不是有服務中心的話,其實我們非常難接地氣,一般都是從我左邊開始,大家自我介紹,先鼓掌歡迎黃執行長。

  • 謝謝唐政委、與會代表,行政院南部中心黃義佑,非常歡迎大家來使用這個場地,祝福今天會議成功,有任何需要這個場地提供的服務,不吝服務。

  • 主席、各位先進,我是行政院農業處紀純真。

  • 各位夥伴大家好,我是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我是吳佳慧。

  • 大家好,我是經濟發展局的黃馨儀,謝謝。

  • 各位好,我是社企代表,我是蓋婭社會企業的林盈,也可以叫我Vanessa。我們公司自己有專利的科技,我們是用非典型的人力來做產銷整合,目前也有南向跟跨國的合作案,謝謝。

  • 大家好,我是台南仕安社區的黃雅聖,我們合作社主要是做地方農產推銷、創新及青年回鄉、回饋社區福利化的一些事務,謝謝。

  • 大家好,我是「我在旅行」平台的負責人,我們在做的是探索式旅行及教育,謝謝大家。

  • 大家好,我是行政院經濟能源農業處郭宏道,謝謝。

  • 政委辦公室子維。

  • 大家好,我是格外農品的負責人,我叫雅文。格外農品主要是針對在地的農產品做再利用,謝謝。

  • 大家好,我是高雄市社會創業協會的總幹事魏惠伶。目前高雄市社會創業協會在高雄這邊有一個比較主要的執行專案,是在做整個台南跟高雄的玩具回收再利用的循環經濟專案,謝謝。

  • 大家好,我是美麗島社會創新發展中心的柏守,我們在做一些跟社會創新創業關係的青年培育,在座有幾個團隊都是在美麗島捷運站在做一些服務的社會企業,很高興認識大家,謝謝。

  • 如果有經濟部相關業務的需求部分,也可以到這邊一起洽詢及討論,謝謝。

  • 大家好,我是屏東縣政府青年學院專案辦公室的秘書,我叫偉杰。主要是以屏東經濟發展為主,我是在裡面的承辦秘書,主要就是像屏東青創貨櫃那邊的發展,謝謝大家。

  • 大家好,我是邵瀚,也是青年學院的夥伴。我的主要業務是在青年學院,也就是屏東縣青年政策的發想、擬訂及執行,青年學院比較特別,一般各地方政府都是用偏委外的方式,目前還是以自營,還有包括未來屏東縣其他的空間、屏東縣各個領域的創業發展,我們目前都還在規劃中,謝謝。

  • 大家好,我是台南「浮日墾地」的書儀,我們做的是不加糖的果乾,謝謝。

  • 大家好,我是KPMG的彭偉龍,謝謝大家。

  • 大家好,我是政委辦公室的筱婷,謝謝。

  • 大家好,我是資雲數位科技的瑞原。本身是進駐在高雄經發局,有一個數位內容創意中心的廠商,我們主要是做教育學習或者是教育領域的服務部分,謝謝。

  • 大家好,我是國立中山大學社會企業發展研究中心執行秘書羅麗瓊。今天因為主任有要事,所以沒有辦法過來,我代替他來,我們希望社企中心能夠成為南區社企的平台,之後有機會的話,可以擴展到全台,謝謝大家。

  • 大家好,我是曾彥翔,我們公司主要是提供一個食農宅配、資源回收及二手寄賣的整合性綠色生活服務,謝謝。

  • 大家好,我來自於嘉義,我今天應該撈過界,主要我們公司負責有關於社區營造及希望整合我們成為在地非營利組織管理顧問的角色,謝謝大家。

  • 大家好,我是國立中山大學旗津社會開創基地的經理,我叫涵瑜。旗津社會開創基地主要做的是三件事:一個是高齡服務的創新,一個是永續環境的發展,還有一個是在地文化轉觀光。因為我們覺得越在地、越國際,在旗津社會開創基地可以變成國立中山大學的橋梁跟介面,未來可以往國際青年發展的方向進行,謝謝。

  • 大家好,我是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的老師,我叫楊詠凱,我也是高雄大學尤努斯研究中心的執行長,第一次來這邊跟大家交流,很高興認識大家,謝謝。

  • 有一位新朋友,坐定位之後,要自我介紹,讓大家認識嗎?

  • 大家好,我是全臺灣最南端的科技大學,也就是美和科技大學育成中心的經理宜凰。

  • 我們育成中心其實是南區為社會企業輔導的,大概已經有三年的時間,其實在場有還滿多是社會企業——我附近坐的都是我的朋友——另外柏守他們其實過去跟我們合作非常多的活動。我們主要比較專精在做農企業方面的社會企業、社會服務創新的輔導,謝謝大家。

  • 謝謝,不知道今天台北場的主持人是誰?台北很熱鬧,也有美國外賓。

  • 也跟大家講一下,現在有開放一個叫做「sli.do」線上提問的平台,如果有連線裝置的話,可以連到「1128」,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從台北跟這邊交互發言,多少會有一些時間差,大家不是很確定舉手是不是一定會被看到,所以最簡單的方法,也就是不打斷某個人發言或者是適時提供回饋或想問,就可以用匿名的方式,直接在「sli.do」提問,在大家講話的空檔,就可以處理所提出的問題,像這邊有朋友說HI,如果你對他的問題很感興趣,就會按讚,然後就會浮到上面了,另一位朋友已經跟我們打招呼。

  • 在台北自我介紹的時候,我們這邊不要拍手比較好,兩邊有幾秒的時間差,可能你拍手的時候,會聽不到。

  • 儘量所有跟社企有關的部會朋友都邀在台北,這個是台北專門為社企打造的地方,叫做「社會創新實驗中心」,在空總、建國花市的朋友,請台北的朋友們快速自我介紹一下,謝謝。

  • 大家好,我是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宜珊,現在現場大概有十幾個部會,請大家一一自我介紹。

  • 大家好,勞動力發展署陳玟玟。

  • 政委好、大家好,勞動力發展署副主任葉良琪,謝謝大家。

  • 主席、各位夥伴早安,我是食品藥物管理署方銘志。

  • 大家好,我是食藥署的謝宛容,謝謝。

  • 政委好,大家好,我是食品藥物管理署廖慧琳,謝謝。

  • 大家好,我是國發會法協中心陳嵐君。

  • 大家早安,我是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代表蔡君蘋。

  • 大家好,我是外交部NGO國際事務會李宗翰。

  • 政委好,各位先進好,我這裡是內政部合作暨人民團體司籌備處張家榮。

  • 政委好,大家好,我是交通部黃玲玉,謝謝。

  • 大家好,我是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王翔榆。

  • 政委好,大家好,我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企劃處韓寶珠,謝謝。

  • 各位夥伴大家早安,我是文化部文化資源司的洪聖凱,謝謝大家。

  • 大家好,我是國發基金的葉懷仁。

  • 政委、各位夥伴大家早,我是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吳宜姍,謝謝。

  • 大家好,經濟部商業司張儒臣。

  • 非常謝謝台北的朋友們。

  • 其實大家也可以看到我們真的有非常多的九個各個不同朋友及社企組織的朋友們在台北,我們不耽擱時間,雖然這一次時間掌握還不錯,還沒有到10點30分,就直接到討論的議程。

  • 剛剛也有朋友們在自我介紹的時候,有提到南部已經有一些社群,也就是開始做很多不管是農社企或者是青年返鄉的一些相關事情,所以我們等一下進行的方式應該是會在事前問題這邊像第一項柏守提出來的問題,是不是有年輕人為主題的培育計畫。

  • 另外,空總有社床中心的辦公室,有沒有想要擴增到南部來,這兩個其實是滿有意思的問題。

  • 大家手上看到初步的回應裡面,基本上是幕僚單位中企處,但是因為我們跟社企相關還有非常多其他的部會,我想如果提問人想要進一步釐清問題的話,就可以先發言,看這邊的朋友們有沒有要補充,再請台北的朋友們對於這一個問題有沒有要集思廣益的地方。

  • 當初提這一個概念是,因為就我所知,現在台中以北都有社企中心或聚落的機制存在,高雄其實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看到,但是我覺得有一點可惜,因為臺灣是2003年就第一個做社會企業國際論壇跟國際競賽的城市,但是高雄市並沒有根據這一個能力繼續做下去跟擴大是滿可惜的。

  • 我們在2015年之後,我們自己成立美麗島發展社會企業來做這一件事,我們想要知道政府有沒有像這樣的培育計畫;第二,就算沒有這樣的培育計畫,有沒有可能跟現有的一些在地單位去做一些合作或串聯?

  • 像我們現在跟美和跟這邊的幾個團隊,其實我發覺後來做的是變型版本社企聚落的概念,那邊有幾家社會企業都以美麗島捷運站為基地在裡面創業發展,當然希望我們來這邊能夠讓政委或者是經濟部這邊可以看到其實南部也有一些人是努力在做這樣的事,看是不是能夠有一些機制來作合作,謝謝。

  • 好,關於以南部或者是南部的年輕人為主題,先問在場的社企朋友們,有沒有感興趣的別的角度或者是想要分享或回答的?

  • 我們創業三年多到現在,我們因為工作的關係,滿常南、北部跑的,我們是之前社企聚落的進駐廠商。

  • 我們因為農業的關係,南部是很多農業生產大基地,所以南部一定有點,特別是我們有南向的關係,但是我們在南、北跑的過程中,發現南部的創業青年其實並沒有不努力,非常地努力,而且非常地認份,也很有熱忱,但是資訊有很大的落差,很多部分其實南部資訊是不知道的。

  • 我們舉一個例子,像我們公司現在正在做增資,我們要用閉鎖型方式,但是台北知道,而南部不知道,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其實南部很多,甚至不只南部,很多青創都是某一種創新,只有閉鎖型的方式才有辦法secure我們的know how,不會那麼容易在資金進入的時候,被大企業整個搜刮掉。

  • 但是這一件事,像很多中企處的官員都不知道有閉鎖型公司,而且已經有人已經申請成功,甚至也不知道股價可以用0.1元,這個是我舉最近常常遇到的例子,但族繁不及備載,希望藉由多方全臺灣關注之後,可以讓資訊落差降低。

  • 非常中肯的指教。

  • 我代表屏東縣政府第一次發言,屏東縣政府從四年前成立青年學院的規劃以來,我們選出了以創業作為切入點,那時候也是時間點,像柏守都是我們合作夥伴,但是我們有一個困境。

  • 因為屏東縣政府,真的很少,run了第一年是200萬,其實我們也在推閉鎖型公司的概念,其實屏東也有,但是關鍵是那個gap差太大了。

  • 在台北談一場,就可一讓大家知道目前的狀態,但是我要花半年的時間教育他們。

  • 第二,他不一定要接受教育,在地方其實過得很辛苦,我常常需要到地方跑,甚至去台北拉資源,因此又往台北跑,然後越深入在地,會發現差距很大。

  • 所以屏東有分兩個主軸,一個是農耕基礎技術的更新,第二個是青年學院,也就是有關於農耕技術之外的二至四級發展,包含品牌的行銷及品牌通路。

  • 我們發現青年能夠做的,其實北部資源會一直想要跟我們合作,但是有時資源下不來,我們用一個通路的概念,握在中央的資源,要放下來有一點困難。

  • 我舉一個例子,光交通費就吃掉一半以上的成本,這個比較零散的狀況是,我們在屏東越在地越國際,但是要走向國際的社會要花兩至三年,但是台北每一天都在變化,這個是我們在地方推,青年學院目前最常做的是在桌地下做很多的串聯,但是換了一個主流就換了一個議題。

  • 像我覺得很迷你的團隊,一至二人最需要的是小小資金的support,不一定是貸款,像我們最近才剛走完一次整個空間的聚落,銀行就打槍。

  • 可是我最近會嘗試把我們談對拉去做競賽,我發現在拿獎金都是專業習慣寫的人,我覺得很生氣,我看到我們這邊的三年下來都非常有潛力,在我們這邊絕對都有潛力。

  • 像我上禮拜做活動,他們都很有潛力,但是一談到資金進來,有一些創投跟我們講他們很困難,因為規模還沒有出來,我們也瞭解,所以就卡在要上不上、要下不下,這個是屏東很多團隊的尷尬地方,這是以上是屏東所看到的現象,謝謝。

  • 稍微綜整一下,甚至200萬規模的微型資金非常重要,剛剛有提到資訊不對稱,尤其台北一直換題目,但是這邊有一些比較紮根像閉鎖型公司的設計,不會換,然而資訊的擴散是需要時間的。

  • 像台北主辦相關性政策的朋友們,對於在地的朋友們沒有第一手瞭解,但是過了兩、三手的時間,誰比較會做簡報,誰就贏了,我們非常瞭解這個狀況。

  • 還有沒有在地的朋友要補充的?

  • (與會者皆無意見)

  • 我不知道秀玲有沒有要講的?

  • 今天的夥伴很多是新創夥伴,本處南區新創基地跟高應大合作,可以讓大家交流。對我來講都是本科重要業務,新創、社創都是創業很重要的趨勢跟服務,所以大家可以一起交流,大部分需要的方向跟工具都差不多。

  • 我雖然以前不是專責社企,但是知道柏守耕耘很久,沿著捷運的群聚,對我們來講也滿不錯的,其實我們自己也有可能在高雄尋找交通便捷新創基地。南區新創基地也可以提供社創輔導服務,用的都是本處的資源,不要客氣。

  • 各地方政府都有不同的經營主軸,就像昨天跟我們接觸的是台中市政府夥伴,他們社會局也有成立社創,他們有一個實體的社創中心,可能明年會更積極營運。

  • 但是跟我接洽桃園的夥伴,在青年局也有在青創指揮部也有社企中心,像台北有一個身障大樓轉型也有變成社創。

  • 可以聽聽看高雄市政府股長有沒有什麼規劃跟大家分享?

  • 誠如黃科長所講的,我們目前有一些既定對於企業的輔導策略,我們輔導對象主要針對新創及一般的中小企業。經發局對於社會企業的著墨比較少。

  • 像剛剛資雲有提到進駐在高雄市數位內容創意中心,這個場域是經發局自營的。包含在O6也有一個跨領域的中心,跨領域走的是屬於未來新興科技的部分,希望能夠解決一些目前產業所面臨問題,並結合的跨領域的科技來解決。

  • 數創中心提供的進駐對象是比較屬於數位內容的新創業者,比如像我們的資雲數位科技針對的是教育部分。

  • 我剛剛看到的是「看不見電影工作室」也是進駐在數創中心,可能針對的是一個文化保存部分,因此這一個空間,其實是for一些新創業者,裡面也有辦一些創業課程等等,又或者是一些比較新議題的講座。

  • 像上個月本市在哈瑪星舉辦「生態交通全球盛典」,因此數創中心這一季的主題就是智慧城市的系列講座。

  • 除此之外,我們在駁二的八號倉庫還有「大港自造特區」,這個場域跟社企關聯性就比較深,這是一個市府委託楊育修執行長經營的maker space,位於觀光很興盛的駁二藝術特區,我們提供一些機具,像我們有一個木工的機具很齊備,包含一些金工及特殊印刷、3D列印等等的機具。

  • 有一些個人創造者在那邊進駐,自己不需要買機具,利用自造特區的機具,又或者是有一些廢棄木料等等,在那邊進行創作。

  • 我覺得它的性質跟各位所在做的,解決一些社會上目前的問題,包含教育、農業,或者是廢棄物這一方面的處理,會比較有一些關聯,以上是我們的簡單回應。

  • 不好意思,我剛剛跟政委講,明天還有一些大活動,有一些事要處理,所以先離開一下,但是有關於經濟、勞動、外交、國防的召集人會全程參與。

  • 在離開前給一點小建議,特別是給中企處黃科長,認識謝組長跟你們的處長,都很熟。

  • 您剛剛提到中企處有一個團隊在高營大,我有一點小建議,像唐鳳政委在各辦公室開會,這個是創舉。

  • 就學校的 level,如果有學校跟地方政府、中央單位,推不動,但我可以推,所以其實可以考慮撥一點錢,經濟部中企處在這邊就有單位,就可以處理一些事,那個效果比放在學校的level高很多,我不知道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 像你們的創業有跟哪一個經濟部,也就是學校的單位受補助,怎麼可能打經濟部的其他環節,不可能的事,但是我可以做這一件事,我不知道有沒有講錯話。如果要把餅做大,應該是要這樣子的。

  • 就要有一個南部的單位在南部執行,有誰比我們還適合,謝謝,不好意思,我先離開。

  • 很感謝執行長馬上幫我們簽支票,秀玲什麼時候兌現,就自行考量。

  • 我自己覺得跨部會、部中央這一件事滿重要的,花高鐵錢跟時間也是需要成本,所以未來會是用網路取代馬路,像這邊連線的頻寬,在同仁的表情都是滿清楚的。

  • 剛才特別提到青年的相關資源跟返鄉,以我所知,比較新的教育部、文化部都有一些新的專案,是不是可以跟南部的朋友分享,不管是關於閉鎖型公司或者是勞動部有的一些計畫、資訊,請儘量地指導一下讓我們知道,謝謝。

  • 發言的任何順序都可以。

  • 剛剛講到青年參與的部分,文化部做社區營造工作,在第一線發現有一些社會型的議題,包含經濟、農村議題等等面向,所以文化部裡面有兩個計畫,也特別因應了一些社造的問題,希望青年朋友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來推動一些公共事務。

  • 包括我們的青年村落、文化、參與計畫,那個計畫是讓青年朋友有想法或者是在社區上有一些議題可以跟地方的社群連結。

  • 那個社群連結的力量,我們也希望能夠透過他們行動的鼓勵,年齡限制20至45歲,可以用個人來提一些行動方案,特別把過程裡面的一些想法,將青年創意融合在一起,有比較長的方向,可以把概念輸入到家鄉去。

  • 青年文化行動,希望個人從社區營造的一些精神,因為有很多的社區組織,在目前社會時代、個人團體所組成的能量非常強大,因此我們從個人到組織,其實大家都有這樣的補助辦法協助,以上文化部說明。

  • 有拿到資源盤點表,文化部跟農委會講的計畫,可以在那一本看到一些網址跟相關資訊再搜尋,現在請農委會。

  • 農委會推動農村再生的部分,希望引進更多想法來試圖解決農村的一些問題,像產業發展、教育、環境、老人照護等等的問題,所以推動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示範計畫。

  • 在個人組的部分是由青年的單一人或者是數位青年組成一個團隊來提案,提一些實驗型或者是創新性的計畫,每一年一個案子可以補助80萬元。

  • 107年的計畫目前正在增建,只到12月31日,如果各單位有興趣的話,可以轉介一些青年可以到水土保持局查詢相關資訊,謝謝。

  • 大家可以看到宜珊剛剛提到「各資源盤點表」的部分,是在第6頁,像我們有提供一個「U-start」計畫,鼓勵青年組成團隊跟學校的育成單位共同結合並提出申請計畫。如果計畫內含社會企業有關的話,會有一個額外的獎勵。

  • 另外校園也開始推動社會企業,像106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試辦計畫」(USR),今年已經有核定執行的單位,總共有118校170案,在高雄的部分,像國立高雄大學在大樹鄉、美和科技大學在大武山下,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在永安區漁村等等。

  • 這個計畫就是希望大學共同結合地方,讓大專學生一起共同來推動所謂的社區發展或與社會企業相關的議題,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培育相關人才,並挹注在地發展。這個部分是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代表的補充,謝謝。

  • 針對閉鎖型公司,商業司有一些回饋。

  • 很高興大家聽到閉鎖型公司有興趣,我稍微介紹一下。

  • 其實中華民國的公司組織有68萬家左右,其中有限公司佔52萬,股份有限佔16萬多,所以大家可以知道雖然股份有限公司並沒有有限那麼多,但主要整個商業活動的籌資及各方面都是以股份有限公司為主力。

  • 重要的商業組織及大企業都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向呈現。

  • 過去公司法的股份有限公司,比較強調的是股東平等原則,所以剛剛先進有提到,其實對於新創業者不利的是用股東平等,也就是用出資的比例來作為股權結構的依據。

  • 所以多出資的人就是股權多,出資少的人就是股權少。

  • 雖然新創業者可以用技術入股的方式來作為出資,也就是不用出現金,但是畢竟技術出資是需要鑑價,而鑑價之後通常還是會是股權居於弱勢的情況。

  • 有鑒於現在整個知識經濟的發展,整個國家的產業型態已經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在104年的時候,政府參考英美法的一些觀念,然後引進了所謂的閉鎖型股份有限公司的專節。

  • 目前中華民國閉鎖型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大概有800多家了,其實相關的資訊我這邊介紹一下,其實到經濟部商工服務入口網,也就是商業司的網站,也就是平常大家在查公司登記,像哪一家公司又出問題了,都會說「經濟部商業司網站顯示」,公司基本登記資料都在那裡。

  • 在那一個網站其實有一個專區,裡面其實有QA跟章程範本等等,大家可以從裡面找到資料。

  • 股份有限公司其實滿適合新創事業使用,像股東人數是有限制的,也就是不能超過50個人;第二,股權轉讓是有限制的,也就是在章程裡面一定要訂這個股東轉讓是有限制的。

  • 舉例:每個股東在轉讓股份的時候,章程要訂需要讓股東或者是董事長同意,為何叫「閉鎖」?也就是有轉讓限制,等於可以把這一些股東都封閉在一個團體中,避免外面的金主及其他的勢力很容易進來公司,這個是封閉性的特點。

  • 這個在使用上有很多的彈性,這個其實是低出資,但是可以保障經營權的特質在,為了要落實這個特質,其實有幾種工具,也就是所謂的「無面額股」跟「特別股」,可以一股多權的意思,新創業者可以用極低的股權,但是特別股可以在表決權數享有1比10或者是1比50,可以用比較低的股數來取得跟金主同樣的地位。

  • 「無面額」如剛剛先進所講的,可以發現低於1元以下的股份,所以換句話說,可以在一開始籌資的時候,可以用極低的成本,每股只有0.001(元),可能1萬元就可以取得很多股。

  • 第二輪金主進來的時候,可能必須要用1股10元,相對1萬元只能有1,000股,大概是這樣的比例,簡單跟各位介紹主要有幾個工具,所以其實是滿適合新創業者使用。

  • 如先進所講的,知道的人沒有那麼多,800多家設立,但數字一直有在成長。

  • 目前行政院在推的公司法修正,未來就是在股份型公司的部分,其實會大幅以閉鎖型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別股」、「無面額」可以發生「公司債」等等可以落實入法,因此以後股份有限公司也會參採很多閉鎖型股份有限公司的特色。

  • 如果要比較詳細知道整個狀況的話,其實就如我剛剛所報告的,可以到商業司的網站專區,裡面資訊滿詳細的,謝謝大家。

  • 謝謝台北的朋友們。

  • 在sli.do上有一些追問,很感謝農委會的朋友們對於青年回流的部分有一些具體的方案,有朋友提到書面資料還沒有看到,希望兩個禮拜之後農委會的資料也可以進入我們的紙本資料裡面。

  • 這一個朋友也提到農社企其實是南臺灣社企的大宗,也希望可以把農社企的想法放在書面資料、申請的時候,可能大家可以有比較一致的依據,可以知道是在講什麼之類的,這個是書面資料的好處。

  • 也有一位朋友提到法規調適是常常被提出來的問題,我們理解到已經有閉鎖型公司,也非常感謝剛才商業司的介紹,因為閉鎖型公司當時是類似實驗性質的立法,就好像50人自己約定,裡面試出來還不錯的概念,會擴大到所有的公司都可以適用。

  • 接下來跟社企的一些相關法律,跟社會創新協會提出來是相同的問題,現在手上社企相關的法令,到底目前狀況怎麼樣,然後是以什麼做依據,包含大家常常聽到的「社企在中企處的登錄」或者是「共同採購」等等的法律準據是什麼。

  • 以我這邊所掌握的先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一個很重要的是公司法全盤修正,裡面跟社企相關的,除了閉鎖型的部分,除了更能夠把社會使命加以鎖定,以及把閉鎖型股權上講到的股權彈性,都可以適用到一般的公司之外,我們特別針對有社會使命的企業做了兩個修改。

  • 第一,在公司法第1條,公司以營利為目的,如果這邊有做尤努斯型態的朋友們,可以知道尤努斯型態是投資人投1,000萬下去,這個公司賺到1,000萬給股東之後就不會再分配股息了,所有的盈餘都會再繼續投入,也就是百分之百鎖定的概念。

  • 這個跟公司以營利為目的,好像感覺法律的解釋上有一點奇怪。雖然現在以我們所知,台南市及其他的地方,以現有的公司法准許章程的設立,畢竟在解釋上並不是非常一致,所以在公司法的修正裡面,也就是公司以營利為目的,但是個別的公司「得」即「可以」宣告在社會或者是環境上有跟賺錢一樣重要、有比賺錢重要、有賺錢一半重要等等的不同概念,也就是說,我想社會企業的重點是幫整個生態系創造價值,並不只是幫股東創造價值,也有非常純粹的是,乾脆股東就不可能分股息,一直到30%、20%等等這一些。

  • 不同的型態,我想只要在章程裡面載明,只要不要掛羊頭賣狗肉,臺灣是非常多元的地方,可以釋出非常多各種不同的模式來。所以第二個公司法的相關改變是,如果大家自己揭露章程,在以前只能在自己的網站上揭露,其實投資人並不是100%確定這個跟你在經濟部商業司的章程是一模一樣的,還要找人調資料等等。

  • 我們現在是有一個自動串接的概念,如果你是自願揭露事項的話,會在經濟部網站上,具體把你的章程裡面跟社企有關願意揭露的部分揭露出來,我想這個也可以造成比較清楚的signal。大家要看好比跟永續發展目標某一項有關的社企公司在臺灣有哪一些,在以前是不可能做這一種查詢的,未來就比較有可能做這樣的查詢。

  • 有關於登錄跟購買的部分,這個是在「中小企業及新創條例」的新修法裡面來處理,這個部分請秀玲說明。

  • 大家好,以往我們在社企元年開始做了社企的登錄機制,走到今年第4年,由創業育成組負責接續業務,本組發現政府承辦登錄,應該要依法有據,也就是法律授權的狀況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一直以來有一個中小企業條例,第5章是「公共採購或公共工程之配合發展」第38條:「各級政府及公營事業辦理公告採購、公共工程或委託研究發展工作者,應依實際需要,建立供應廠商或投標廠商之中小企業資格及登錄制度。」

  • 據此,今年我們開始要把社企的自我揭露訊息分成兩個階段來開始處理。

  • 第一,有一點像平常我們在做工商訊息黃頁,我們把它設計成「登記」制度,而登記就是企業覺得自己在做社會企業,想要告訴別人他在做社會企業,而且要週知公司有哪一些經營項目、聯絡方式是什麼,歡迎上中小企業的網站,我們會開始開辦這樣登記資訊揭露的平台,這個是登記的部分。中企處不會負責資料的正確性,因為資料就是由企業作相關自主上傳修正,這個是自我揭露。

  • 我們也發文給商業司,如果你是公司型態的,你想要做章程揭露的話,我們會串接,人家就會從章程裡面知道是多投入社會使命及多投入在章程裡面要實踐的目標。

  • 有關於登錄機制,因為還在中小及新創條例修法,我們把登錄跟採購,也就是跟共同供應契約去做連結,也希望先從我們的國公營事業機關來做這樣的表率或者是跟地方政府來進行採購,給社創、新創第一筆好訂單,因為你能夠供應穩定質量品質的產品或服務給機關,要供應給民間的時候,更是品質的保證,在履約能力裡面就可以知道曾經有承攬過政府什麼,這樣的共企,我們就會把這兩個綁在一起,這個是我們從今年起新的階段性任務。

  • 因為剛開始在嘗試,如果大家還依稀記得,有收到共同供應契約邀約的訊息,我們有把社創共同進入契約,我們找了很多採購的專家,我們在年底的時候,會跟大家發布最新階段性的做法,我們也會跟大家一起學習成長,目的是希望能夠提升大家的行銷通路,以上報告。

  • 非常感謝,以上是關於組織跟登錄的部分。

  • 社會企業有各種組織形態,公司是一種型態,不管是NPO或者是合作社,我也理解最近包含內政部在人民團體法的立法院詢答裡面有提到其實有的時候並不一定那麼清楚的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合作社,可以用一個人民團體的角度,也可以做一些社企的事情。

  • 其實社企重點還是在於有一個明確的社會使命,你有商業的模式可以解決社會問題,組織只是比較像你比較想受投資、捐款或者是別的,我碰到一家社企成立三種不同的組織形態,然後用章程來作彼此使命之間的串聯,這個是非常有創意的方式,但是最重要的是如何發揮社會影響力。

  • 台北的朋友,跟社企的立法進度或者是法規調適的部分,有沒有除了剛剛講的公司法及中小企業、新創條例的部分,有沒有可以分享的部分,想問一下台北的朋友?

  • 目前暫時沒有。

  • 有沒有要追問的?如果沒有的話,我們這一題可能就是這樣。

  • 接下來關於議程3的部分,「格外農品」的雅文共同創辦人想要問:目前事實上可以看到兩個登錄,一個是「中企處登錄」,另外一個是「社會企業自律平台」的收費登錄機制」,這兩個中間有沒有一個連動的概念,又或者是我們這邊是作為一個最基本盤或者怎麼樣,這個好像是秀玲的題目。

  • 我有看到回答,他說目的跟社會流程都跟社會創新資料庫不同,有沒有可以說明更清楚一點的地方?在保持政治正確的前提下(笑)。

  • 以往我們經過社企登錄,在社會企業行動方案,我們的案子都是委託由KPMG的執行團隊來進行登錄,他們也有跟自律聯盟做相關的合作。

  • 剛剛有跟大家解釋,我們發現登錄還是真的要依法有據,所以我們今年做計畫的變更。

  • 至於自律聯盟本著民間的自律精神去做自己的民間推廣,就由各位夥伴自行參酌要不要參加,跟政府的政策沒有相關的硬性規定,因為自律聯盟的自律本來是民間本著自己的初心,想要經過自律而不是他律,也就是看你們自己的意願,我跟他們都有互動,自律聯盟目前自主二波的公布名單。

  • 政府是就政府這邊來推動政策,所以這兩個並沒有相互說參加誰,就不能參加另外一個,以上報告。

  • 講得非常有技巧,這一段逐字稿未來可以用很久(笑)。

  • 另外,因為我們是秉持著開放政府的精神,這整個討論其實也都在網路上,逐字稿裡面都有。

  • 另外,開放政府的精神也和開放資料的概念有關。像商業司這邊即將提供的章程揭露給中企處,其實並不是兩個經濟部的部門私相授受。不管自律聯盟或者是任何民間朋友想要做第三方勾稽,都是用政府開放資料的授權,大家都可以使用的,所以你的章程裡面有社會使命鎖定或者是其他的,也可以同步到這一件事關心的朋友們,也不一定要透過中企處的登錄才可以查詢,我們算是拋磚引玉。

  •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什麼想要追問?這個都可以攤開來講。

  • 如果對於登錄還好的話,我們是不是就到議程最後面的第四點。

  • 「政府對於社會企業未來發展成功的想像?及對於推動社會在推動是否成功?如何衡量?」

  • 我自己作為社企的政委,我先稍微分享一下,大家知道我的個人政治主張是無政府主義者或者是安那其,希望有一天政府正在做的事,可以全部由民間做,也就是完全不需要用政府做。

  • 我瞭解到這一輩子不可能看得到它完全實現,所以對我來講,任何多往公民社會茁壯一步、政府少做一步,對我來講都很珍貴。

  • 有生之年政府不一定完全消失,在此之前政府要專注做必須由政府才能做的事。

  • 有一些是政府可以做、民間也可以做,那政府的角色就是拋磚引玉,我們做的不是很完美,但是試著做一次給大家看看,做的過程是公開的,大家也知道怎麼做的,大家也會跳出來說政府做得很爛——我們都習慣了,沒有關係——我們有一個講法是,我們做法已經公開了,大家試著做做看,可以從以前管制或主導的角色,慢慢變成跟大家一起成長。

  • 這個其實是在中企及新創條例裡面很重要的精神,大家有聽過我們在立法院有提到「金融沙盒」的概念,而這個概念是,因為在金融上面的創新,有的像銀行又不是銀行,有點像證券又不是證券,有點像保險又不是保險。

  • 以前這一種黑色地帶,金管會認為沒有講就是高度管制的精神,像在金融業、交通是跟大家的利益有關,以前會說政府用這樣的方式是有道理的,但是這樣的精神其實又蔓延到各個不同的部會去,所以本來並不是高度管制的行業,大家在做函釋或者是個案解釋的時候,也會說法令沒有可以做,就不能做的很奇怪狀況發生。

  • 目前像國發會的美玲主委跟賴院長很明確揭示並不是這樣子的,以前有說某個個案不能推及通案,如果這個通案說不能做,而法令裡面說不能做,這個通案是要檢討跟廢止的。

  • 我們現在對於社會創新很有利的氣氛之下,因為法律新的解釋原則在適用中,任何大家以前還是卡到的部分,不是講你,而是講別的個案,目前提出來是有相當大的機會是能夠翻案的。

  • 專門為了這一件事,中企處有一個「sandbox.org.tw」,有一個0800的專線。這個概念非常簡單,雖然像金融或者是未來的無人載具有明文的法令排除,有更多的事情是跟高度行業沒有關係的,只是以前大家覺得不查就覺得這一件事不能做,而有疑義,因此中企處覺得吃力不討好的事,也就是覺得函釋哪裡有問題,甚至不覺得哪裡有法條或者是卡到,就可以打電話或上網,這一個計畫就會釐清或適用法律。

  • 如果要調整或變更解釋現有函釋的話,就會幫忙聯絡各部會,如果真的要進行法規調整的話,其實並沒有台北或者是南部的落差,這個對我們來講都是全新的東西,都是一、兩個月才有的東西。

  • 所以最新的平台上線,不管是法協或者是中企,其實大家最缺的是跟公部門使命相符合的一些需求,因為大家多多少少會怕圖利罪,現在有一個廠商來,這個廠商來只是為了賺錢,也看不出來創造什麼社會使命或者是價值,有一些承辦人還是會怕。

  • 社會企業有非常大的好處,社會使命跟某些部門的使命是全部或者是部分吻合的,承辦人在寫這一些是寫鬆綁是以公益為目的,以我的經驗,這樣跑得特別快,也就是以未單一廠商跑得快,這個是說真的,並不是說社企只是當作招牌或者怎麼樣,這個是大家在解決問題,跟政府是一樣的,所以在法規的鬆綁上,也是希望大家發現民間問題,我們試著解決大家的問題,這個是我對社企未來三、四年間發展的成功想像,大家可以發現各種政府發現不了的問題,解決各種政府解決不了的問題,在解決的過程中,碰到不管是法規或者是資金或者是資訊的障礙,我們試著用跨部會的方法來解決,而解決的過程是公開的,所以大家google一下都可以找到類似的事情如何解決,以上是個人佔用大家一點時間,算是政見發表(笑)。

  • 至於關於社企成功與否的定義或者是衡量,我覺得每個社企都是社會跟企業連結的方式,到最後到底有沒有成功,完全是看這一個社群怎麼樣衡量。

  •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自己創業的時候是做兩重或者是三重底限的創業,我創業的過程中,也讓生態系比較茁壯或者是讓整個生態系都因此更蓬勃發展,所以就算公司倒了——我創了五個,三個倒了——對於整個投資圈或者是自由軟體圈來說,付學費的過程中都有好處,因為有彼此共享,所以這個是我對於成功與失敗的看法。

  • 關於政府的角色及成功與否,在場的朋友有沒有想要追問或者是討論的,或者是任何分享都可以,不一定是問題。

  • 這個問題是我發問的,我在學校當老師,就會看到這一些問題。

  • 我在從事社會企業研究的時候,我就會訪談社會企業,我看到有一些社會企業過得很辛苦,比如借錢1、200萬,還沒有錢還,可能拿房子抵押。

  • 所以為什麼我會問這一個問題?我當初的想法是,政府告訴我們要做這個東西,我們回去跟學校的學生說一起來做,我就會擔心說把他們推向一個什麼樣的火坑。

  • 原本我的系的學生畢業目標是台積電、日月光的大公司,薪水都比當老師還高,我換一個方向叫他們去做社企,我不知道如何說服他們,或者是給他們的願景,也就是來做這一件事是對自己社會好的,我的使命是要推進這一個東西,但是對於學生要推這一個東西,我有一點猶豫,不知道是推向一個坑或者是更好的世界,我滿猶豫的,不知道政委有什麼想法或者是看法我可以帶回去跟學生分享的。

  • 我目前面臨的困難是0到1的工作,其實社企是1到100,0到1與1到100的橋接要思考如何接觸的。

  • 第二,我知道各部會都有報告自己目前相關對應的政策,這一些政策其實基本上我想在座可能也都大概知道。

  • 但是彼此部會間的計畫,他們彼此的關心跟合作,我覺得可以再進一步討論。

  • 第二,因為社會企業本身有一個使命,必須要讓自己活下去,但是當他們承接這一些計畫之後,光文書跟部會的KPI,他們就已經焦頭爛額了。

  • 第三,跟高大的老師一樣,我不知道如何說服學生創業走上社企這一條路,真的會比出去工作好,尤其在中山,我目前輔導比較多的是人文社科的學生。

  • 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所謂的社會創新很多是在制度面或者是服務設計上的改變,這一些東西是沒有技術涵量的,你去申請U-start,你看通過的比例有多高。

  • 可以建議相對應回來檢視申請案子的這一些統計資料,通過都是什麼樣的技術,目前我們社會實踐或者社會需要的社會企業是什麼東西,兩邊的主題是不是有接起來,謝謝。

  • 我非常意外,而且非常高興可以看到這一個主題,雖然是業界,但是我是之前在外面工作,然後再進來創業的,所以我曾經當過南部農業這邊很多學校的業師,也就是輔導很多U-start創業的學生做品牌行銷這一塊。我非常地惶恐,這一些孩子簡單的分析、行銷模組、風控、談判、法務都不會做,真的是把他們推向火坑的行為。這一些事誰會?真的只有業界會。

  • 因為我們公司也有收實習生,跟學校也有很密切的合作,政府有沒有曾經考慮過把教育類推動學生創業,把最後推到做實習生,或者是鼓勵社會企業的學生,也就是透過某種intern的事情來做這一件事,整輩子連工讀的經驗都沒有,怎麼創業?創業就是很痛苦,不管創什麼業,社會企業都一樣,必須要有人告訴他需要經歷過什麼事,這個是我個人創業的分享,謝謝。

  • 回應到政委這邊,不好意思,因為自己的背景也是政治系出來,所以可以理解安那其這個事情的想像,其實是非常棒。

  • 回到地方這幾年,我們先從這幾年來看,除了六都,在做創業協助的部分,很多青年為何脫離不了公部門的支援?因為真的沒有資源可以長大,我在屏東最常看到的是有潛力,但是沒有skill,所以我們一開始的青年學生,也就是規劃到一年的時間,我們很頭痛到底要怎麼做,也就是一直support頂端1%的人養大,兩、三年後成績一大堆,這個並不是一個可以發展的方向。

  • 所以青創基地一直在做0到1的工作,我們現在找的定位是一個殼子,現在是由屏東縣政府去填,也就是對於未來的想像,我們可以做的是這樣子,但是會說這個沒有重點跟主軸;不好意思,我在訂主軸的時候,永遠脫離不了公民社會發展很好的契機。

  • 其實我們放了很多人的工作價值在裡面,我們發現與人的互動,也就是對他的影響力、對他的啟蒙其實非常大的,所以我們現在越來越尋找這一些mentor去拜訪、或者是往中南部的人去拉,一個人對應一、兩組,這個在體制裡面,我們體制做事還是要合法、合理;但是我們發現越來越多心有餘力而不足,其實內心會滿掙扎的。

  • 第二,我們也不會期待每個人都做創業,回到我們一般做公部門的事,如果不適合就不理你,不好意思,這個並不是我們做事的風格,我們認為這個團隊不應該有這樣的style,因此我們投入很多資源下去,但是我們被很多其他的部會打槍。

  • 像有關於共同供應契約跟採購法的事,我覺得很棒,但是採購單位跟主計單位要跟上這樣的觀念,我回到勞動部的案子,我們跟勞動部請一個案子,我必須要同理勞動部案子本身主計人員巨大的裁量權,剛剛政委講了很多我們內心的心理話,地方政府也一樣,其實中央會主導告訴你怎麼修案子,請告訴我,這個是為了滿足KPI或者地方發展的需要,一年年,我沒有很多年去等他,我們的青年更是。

  • 本身政治正確的影子在,我們讓一些事就包裹進來吧!多支持他一點吧!所以越往屏東走,屏東並不是沒有機會,像是代表戴治洋(音譯),我曾經拉著他來我們聚落做面試,活生生操爆他的腦袋一整天,他說:「天啊!屏東的狀況好low。」我說這個就是要讓他看到現在屏東狀況的狀態,因此才可以知道如何用他的力量去支持地方。

  • 另外一點,有關於統計數據的方向,我們分攤開來做熱點分享,數字只是一個象徵,並不是我們永遠的依據,像質化跟量化的事情,我們在做政治規劃跟資源投入,才能最有效益。

  • 在地方的抓點、打點,儘量抓住地方更多有潛力的人,我們會有更多意外的發現,這個是我們單位工作三、四年下來,可以得出很大的心得,希望政委可以參考。

  • 講得太好了(笑)。

  • 剛剛四個提問當中兩個提到法規我,覺得法規有一個很現實層面的問題,現在的感覺好像是我們在一個同溫層裡面,我們對於社企跟這一件事非常憂心忡忡,但是某種程度而言,講到了會計或者是什麼的制度,其實讓我回扣到上個禮拜在跟嘉義的社區夥伴,最後有一個小時,也就是國發會的副主委來主持的場子,我們全部都在罵會計人員,我相信他們有非常多的壓力(笑)。

  • 我覺得現在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相信各個部會在社會企業大架構之下,其實也召開過非常多的座談會,我相信在座談會上面,大家或多或少都是有法規面的問題,有多少是跟社企有衝突、需要修的,修法的方向是什麼?沒有一個人告訴我們說藍圖長什麼樣子,因為在講的都是這幾個問題。

  • 像很多社企在做在地產業觀光跟交通部發展觀光條例牴觸了,像衛福部在輔導社區產業,在做社區產業有很多稅法、適法上的問題,像水工皂等等的問題。

  • 但是並沒有人告訴我們完整的圖像是什麼,所以我相信這個是法規問題不斷出現的過程。

  • 第二,因為我本身是唸社會福利的,所以聽到「公民社會」這個字突然亮起來,但是通常不在公民談公民的這一件事,公民機構也要談這一件事,也許中央部會有很多很棒的idea,如何讓更基層的公務人員,或者是讓大家都能夠意識到這一件事可能是重要的。

  • 甚至,社會企業這樣的概念,我一直說了,我們可能在同溫層裡面,我自己在嘉義,我有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所有大部分的客群是65歲、70歲以上的老阿公們,他們對於土地友善跟很多對社會公益有益的事,我面臨到很大的困難,因為大家的腳步是沒有跟上的,因此這個可能會是另外一個更現實的問題。

  • 最後一個,我沒有要挑戰誰,也就是剛剛有提到社會企業的部分,我有一點開心跟擔心,我很擔心這樣的政策是不是變成另外一個低薪循環的開始,因此這一個部分如果政策單位在規劃這一些相關配套的時候,可能要再規劃好。

  • 最後一個是我剛剛所談的,像剛剛橋接的過程,像文化部青年返鄉提供青年回來,農委會也提供讓青年回來,會不會這四年政策補助,薪資抽掉了,會不會什麼都沒有了?也許不同部會間的串聯機制到底是什麼,可能可以再被思考的,謝謝。

  • 謝謝,都有記下來,等一下綜合回應。

  • 基本上我就是剛剛老師講的,也就是負債一大堆,然後又把房子拿去抵押,在執行社會企業的人。

  • 基本上跟我一樣有抵押、負債的社會企業舉手好嗎?

  • (多人舉手)

  • 應該一大堆(笑)。

  • 我們會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想要解決一些社會問題,也就是對於社會的愛,也就是我們心中都有一些愛,想要做一些事。

  • 但是我們跟政府申請的案子或者是打交道的過程中,像政府的一些審查等等之類的,不是在比社會的愛,而是比商業經營能力,我的感覺是這樣子。

  • 社會企業應該比什麼能力呢?審查的重點是,提出的方法是不是有效能夠解決你想要解決的這一個社會問題,

  • 可是現在的審查重點卻是,如你剛剛所說的,需要一些詳細的書面資料,會不會賺錢,又或者是你的商業執行面的能力。而不是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 以我個人的經歷為主,我申請過天使計畫案,也通過第一輪的書面審查,第二輪要面談,進行一個簡報,坐在我對面有六個委員在質詢。

  • 整個過程中後來沒有通過,委員會有提出一些問題。

  • 審查結束之後我去上廁所,然後遇到其中一個審查委員,也一起上廁所。他很感動我要做的事,但是他知道我要做的事並不會賺錢,因為不會賺錢,所以我的計畫不會過,但我做的事,他認為是對的,有機會解決一些環境的問題,但是這樣子做可能不會賺錢,因此他投下反對票。

  • 我覺得很奇怪,假設社會企業要增資,像要接觸創投,第一步,可能要比公司治理,也就是財報的格式、科目對不對,整個公司治理是不是有上軌道,創投可能才願意繼續了解下去。

  • 接下來,審視商業模式是否可以賺錢,最後才關心你是對社會問題是否有貢獻。

  • 但是社會企業的創業者,想的事情剛好反過來。

  • 先想到要解決社會問題,再去想解決問題的方法,做了之後,作後才會整理出正確、清楚的財務報表。

  • 但是計畫審查者或創投並不會覺得社會企業是否解決了社會問題,是不是真的對社會有愛,這個很重要。

  • 感覺他們並沒有很重視這一方面的能力。

  • 我們想在座各位的商業經營能力並不一定很足夠,但想要解決社會問題的熱情是很強的。

  • 這是我們業者跟政府間最大的差距,也就是對於事情的看法、想法不一樣。

  • 釐清一下。

  • 剛剛提到「不會賺錢」的意思是血本無歸?或者是EPS沒有百分之百以上的意思?這兩個意思不太一樣。

  • 我的報告是寫說會賺錢,他認為整個財務的model是有問題的。

  • 並不是說不能賺大錢,而是說會虧錢,是沒有辦法永續經營的意思嗎?

  • 詳細的不清楚。

  • 我待過兩個單位,我對於勞動部的培力計畫實在是(嘆氣)……因為當時要寫計畫,要把可以賺多少錢,可能還要再加上去,因為你不加上去,就不讓你過,你為了節省人事費用的話,真的會把計畫寫得很浮誇。每個月跟每季在寫報表的東西,每個東西都是只有達到0點幾,甚至是0.15以下,一直都在寫原因。

  • 可對於一個新創的單位來說,其實人力成本當然是非常非常重的,我現在並不是走社企的路線,但是其實我們想要改變一些問題,只是我不想要直接幫自己灌上「社會企業」的名號。

  • 我們是做不加糖的果乾,很多夥伴跟我們說必須要增進臺灣農產的加工技術,不能只把水果只做成乾,這樣很難做加工。

  • 像我最近接觸到做巧克力的單位,他的香蕉泥非常可笑,他是法國廠商,然後賣給臺灣,所有的果泥都是臺灣水果,送去法國加工再回來。

  • 我們討論可以做研發,但是一組機器下來,可能是幾億的價格,我根本沒有辦法,要找誰做貸款?因為我們現在的收益沒有那麼高,銀行看到401報表,根本不會給你(錢)。

  • 所以到底農業加工這一塊,到底可以跟哪一些單位求援?甚至學校是否可以往這一個方面前進,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在做具體加工。

  • 針對先進剛剛有提到的問題,其實我們中心有在思索看看有沒有一些些微的幫助方法,像財務方面的部分。

  • 當然目前大企業沒有問題,他們一定要做CSR,但是有一些小企業沒有上市櫃,他們也很有心要做CSR。

  • 如果企業的部分想要做CSR或者是策略性CSR,他們也不知道標的在哪裡。

  • 我們可以透過一個平台,像社企的需求或者是教育議題也可以,或者是老人議題也可以,又或者是永續的議題也可以,如果他們可以提出改革的方案或者是一些提案出來,像有一些需求的挹注。

  • 其實有一些企業也很想做CSR,也剛好跟他們的理念跟標的是相符的話,其實再加上公部門或者是其他NPO、學校組織等等,其實是否就可以稍微有一些解決的方法?這個是我們現在中心想要做的。

  • 同時,教育部現在也推動USR,我們也希望透過USR、策略型CSR,或者是各單位平台可以建立起來,我們先從小地方做起,採行滾動式的修正方式,每一年透過研討會、工作坊或者是一些說明會,如果目前我們有一個案子在跑,而這個案子目前是針對教育議題,所以我們也會開一些校長會議,然後根據校長提出一些問題或者是一些提案,我們可以幫他們尋找一些企業來做一些輔導或者是挹注。

  • 現在目前是朝這個方向走,我不曉得政委或者是其他先進覺得這樣的方式,是不是一個還不錯、還可以使用的解套方式?

  • 我覺得相當好。

  • 第二次發言,有幾東西我想要分享一下,像剛剛發言中山大學社企中心的鄭老師,其實是跟社企金融在南部滿重要的一位教授。

  • 我記得這幾天,台北剛好辦社企金融相關很重要的論壇,我是沒有看到鄭老師在裡面,但是我的意思是有沒有可能在規劃這樣活動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拉一下南部的專家學者,像現在在座的一些夥伴也上台北去分享一下台北的經驗,並不是全部都集中在台北的專家學者。

  • 再來,我發現其實政府的錢,包括我們自己跟其實在座很多的各位夥伴,其實我們覺得政府的錢其實對於社企一開始是有加分,而且是有幫助的,不管是錢或者是拿到這一個計畫本身的身分,光拿到計畫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肯定。但是最麻煩的事,就是剛剛很多人提到核銷的這一些問題。

  • 像剛剛有提到勞動部或者是其他部會一些錢的使用狀況,像一些手冊的方案整併,不同部會的錢合併起來的計畫或什麼來爭取這樣的東西。

  • 就我所知,勞動部的錢用在人事費,但是勞動部不適合出其他費用的部分,可能只有經濟部或者是其他計畫的經費,然後合併成一個單一計畫,我不知道有沒有這一種可能性?

  • 再來,因為其實過去做了滿多政府的一些計畫,其實這裡面的部會有一半都交手過,其實我們體認到這一件事的困難,所以我們鼓勵他們去做,但不拿政府的輔導計畫,因為我們發現在體制外做這一件事的時候,反而更有在做跟其他不同單位連結的心態,會更容易開放跟連結。

  • 原本在承接這一些政府計畫的單位,為了KPI或者是這一些想法,所以很多時候反而沒有那麼創新。

  • 像今天民間育成單位,有沒有可能這一些單位以後是有機會拿到政府的計畫,而且是在一種不是純粹為了KPI的情況之下來幫忙執行一些事,因為很多事綁在KPI,其實是動彈不了。

  • 另外,剛剛提到公民社會的這一件事,其實我也滿開心這一件事,像臺灣在談社企的時候,都談社會面、經濟面,我發現台北的社企談的都是經濟面,社企開幕,下面坐了很多企業主、企業家,也推CSR的道德採購的東西。

  • 對我們來說這些採購都是一時的,也就是都是只有在CSR、USR,是不是可以推動一些更健全的方案?因為有更強健的公民社會,像有些人認知到保護環境是重要的、SDGs是重要的時候,個人的消費才會集中,並不是只做CSR而已。

  • 其他的部分,等一下再講。

  • 柏守也代替我剛剛想要講的一些心聲跟提到的一些問題。

  • 我在學校做育成輔導,同時也是教學,我也是老師,我們也會輔導學生去申請U-start。

  • 其實兩、三年的過程中,會發現學校的教育或者是體制到底在社會發展跟社會解決上,到底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家可以知道少子化是未來一定會走下去的趨勢,其實也非常感謝教育部在今年推出了大學社會責任的計畫。

  • 我們在今年也拿到了兩案,其中一案是由育成中心主導,我們去做在地產業問題的挖掘跟推廣。

  •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帶領學生,我們一直以來的想法是跟剛剛很多其他先進提到的,也就是學生畢業之後,是不是一定要做創業?當然不一定,因為不一定具備創業家的精神或者是技能。

  • 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是不是教師或者是整體的教育環境就可以帶領他們去瞭解這一個社會存在什麼樣的問題,我單憑個人的力量,我在學校受教育的時候,我要如何學習跟幫助這一個社會,也就是你在的這一個土地上的一些問題。

  • 因為USR今年是第一年,我回應柏守所說的,現在還沒有結案,非常希望未來可以不要綁進太多量化的KPI,因為社會企業的輔導、區域問題的挖掘、解決及帶領學生他們去瞭解,甚至是願意未來畢業投入這一塊,很難用量化的指標去衡量,這個是我目前執行USR到現在的一些想法,也希望教育部未來可以有這樣的考量跟衡量。

  • 第二,我要再聲援一下張劭瀚,其實跟他們從青年學院、青創聚落到現在都有合作,我來爆料,他是第一個在全國青創基地結婚的人(笑),可以看到他用盡心力都投入青年創業跟社會企業的輔導上。

  • 其實我們也滿認同的,我們不知道政府跨單位間,是不是因為一些法規的限制,或者是當初政府架構在發展上的一些官僚體制,限制他們的走向,所以他們彼此間真的很難有一些經費上的互相補助,又或者是拉出來成為一個跨部會的計畫。

  • 我們是屏東在地的社創輔導機構,我們會希望屏東看到這一塊土地可以有一些社會企業輔導跟為社會問題解決的資源,這一些是不是投入到我們的單位,其實也不一定。

  • 像張劭瀚他們是縣府專案發展出來的單位,像青年創業或者是社會創新是跨部會的議題,很難去區分必須要由哪一個部會來作統籌跟輔導,因此這一方面的經費補助或者是計畫的取得,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彈性,這個是我們還滿期望的,謝謝。

  • 還有沒有要補充的?

  • 剛剛中山大學社企發展中心,我想在座的各位如果有任何的財務需求,各位可以記得他們是非常專業的團隊。

  • 我們公司有非常特殊的財務模式,就是在鄭老師的輔導之下長出來的,像剛剛講的閉鎖型也已經成功申請完了,如果你們自己有想要轉閉鎖型養成過程所遇到的困難。我們這邊非常樂意分享經驗,年輕人可以丟意見過來,沒有問題,我們是這樣被幫長大的。

  • 我們之前曾經面臨過Social Impact 質化跟量化的問題,像是在SEWF世界社會企業論壇,也就是社會影響力到底有沒有辦法做量化,歐洲專家提出建議,可以用一些心理學上的報表——像福祉wellbeing的評量——但是我們被政府單位打槍,不認同,因此我們希望政府單位可以評估。

  • 最後,我必須要非常認真地跟政委報告,跨部會的部分是不是可以再強化一點,因為我們公司跟菲律賓有簽MOU,跟菲律賓互動密切,我知道下個月經濟部要跟他們開會,我從8月份開始到上個月,我連續被問了一樣的問題,超過五次,不同的部會一直問我同樣的事情、問題,是不是可以只要有一個窗口?然後每一件事都要給他一個非常符合他們需求的報告,還要做成他要的格式,KPMG的服務團也被卡得非常可憐,這個部分是要麻煩跨部會的部分,多費心。

  • 謝謝,我非常瞭解,也有一些可以回應的。

  • 還有沒有想要補充的?

  • 我以一個新創過來(前者),有一些跟大家分享,有關於新創或者是青創事業,本來就是微型的小企業,跟社企是一樣的,所以會有每一個時期不同的需要,有

  • 可能是0到1的孵化器、1到100的加速器,應將新創事業依據時期不同分類。

  • 這邊有幾個問題:其實不管是新創、青創及微創,他們需要人力的資源,一開始對於這一種公司來講,我們要去哪裡找人幫忙做這一件事?學校的學生畢業的時候,是不

  • 是可以對接到這一個公司行號來?讓他參與有實習的機會,這樣是不是可以解決青年學生畢業要不要創業這一件事的問題,因為真的不知道市場面向是什麼,也不知道自

  • 己要做的產品跟服務是什麼,也不瞭解產業界的痛點在哪裡。

  • 再來,像我們常常講說以色列、法蘭克福等等的世界級新創基地,通常都是公部門才有機會去參訪,台灣新創事業很少有這個能量有這一些地方,可以跟其他團隊交流,

  • 我想可以提升這一個參訪交流的機會與能量。

  • 至於,每一個新創事業的服務跟商品的產業類別是不同的,是不是可以指派相關的產官學研直接有業師的概念媒合輔導進來,而這一些被輔導的時數可以列入新創事業體

  • 的評比,產官學研的輔導時數可以列入減稅、績效、科專經費或學校評比中,來達到比較實質KPI的想法。若新創事業達到這一個門檻比例的時候,可以拿到額外補助經費

  • ,藉此解決新創急需資金或是青年就業一開始起薪很低不太夠的部分。

  • 不管是國發院、商研院等等的國家發展計畫,例如「5+2」,對於微型的新創事業太遠了,應該適時讓我們媒合參與其中,讓我們知道國家發展計畫,有哪一些是靠小型

  • 、微型單位進來做,成果可技轉或商轉或者是專利授權給新創事業來運用,藉此提高產業上中下游串連的能量。

  • 我覺得公部門是不是可以做劃定一些產業驗證特許中心,讓我們有一些地方可以來試營運做市場驗證,我們才可以快速蒐集資料,反饋回來修正產品及服務,在這種驗證

  • 場域特區裡,法務或是稅務可以特許,並讓新創廠商來認領,也可以應屆畢業生人力這一塊的資源也媒合進來。

  • 再來,講到VC的部分,因為新創常常會遇到需要VC,但台灣base太小、市場能量不夠,VC通要至少有大中華地區市場這樣的服務,可臺灣很淺碟,市場不大,又以低價

  • 、免費服務為前提,因此我們應從已獲利的傳統產業生態系中還需要新創來解決什麼痛點的面向去看,然後結合ICT能量轉型,才會比較有機會。

  • 很多學生想要創業,真的不知道要做什麼,想要創業,也不知道市場在哪裡,規模能夠做多大也不知道,其實應到相關的產業企業中實習,才會知道怎麼一回事。

  • 對於新創事業的補助、認定上,我認為是不是可以秉除掉一些上市櫃、興櫃一定資本額以上的轉投資,或者是持股比例多少以上要秉持掉,我們很常要跟大型企業跟上市

  • 櫃公司去競爭補助經費,事實上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常常看到補助名單內的這些企業卻一直在拿經費,以上,謝謝。

  • 謝謝,非常具體。

  • 最後這一個部分,我們可能要等公司法實質受益人的部分先通過之後,才可以知道後面的轉投資情況。

  • 其他的部分,其實大家剛剛講的,我等一下可以逐點回應,不過有一個是一致的,也就是學用環境的課題,因為我自己沒有唸過高中、大學,所以我自己國二輟學去創業,發現我要從頭學財會,我再回大學旁聽,學習動機就非常強,我自己有好奇心的話,根本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及跟我這個有什麼關係。

  • 所以不管當intern、創業或者是員工也好,大家對於求知欲的激發是有幫助的,這個是要幫助改變社會更好的前提下。

  • 這個資源表裡面,教育部是以「U-start」為主,讓大家學用落差減緩有非常多的計畫,從「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勞動部雙軌訓練旗艦計畫及產學攜手專班2+2N模式(技專加合作廠商)相關的部分,我不知道教育部有沒有關於整體性的,學用之間或者是政策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

  • 不好意思,青年署主要負責U-start,剛剛有很多學校提到U-start的計畫,我們希望提供同學創業、試驗的場域,也培養他們不怕失敗的精神。不是要教學生說未來一定要創業,而是要讓有意想創業的青年,在校園內或剛出社會,沒有很大負擔十,就知道創業是什麼回事,也就是運用課堂上所學或者在社會上看到的一些問題,然後讓他敢勇於做創新及改變這件事,這個是U-start很重要的目標。

  • 有關於學用落差的部分,要用會後的書面補充才會比較完整,以上,謝謝。

  • 謝謝。台北有沒有其他的朋友想要回答或者是補充剛剛聽到的部分?

  • 政委、大家好,剛剛有一位先進提到有關於農產加工的議題,就農業來講,我們一直致力於推動農業六級化的生產,不單包含一級生產、二級加工及三級行銷,所以我們對於農產加工有一定的重視,我們也很樂見農企業可以跟農民做彼此契約產銷合作,來促進農業的發展。

  • 剛剛提到的有一些農業的加工技術,可能不知道有什麼管道去諮詢,這個部分可以洽會裡面的農糧署有一個加工運銷組,裡面我們有很多的試驗單位,像農業試驗所、各地改良場、農業科技研究院,這一些可能都會有相關的資源,而且像農試所跟農科院,他們都有所謂的創新育成中心,他們可以協助相關的業者去銜接到一些技術的部分。所以這一個部分,我們可能到時候再看看能不能做相關的協助,謝謝。

  • 非常謝謝。下次如果農委會的部分有在盤點表裡面,我想大家問得會比較切合特定的計畫來問,就像其他部會今天的狀況一樣。

  • 台北的朋友有沒有要補充的?

  • (與會者皆無意見)

  • 因為時間其實已經不多了,大概5分鐘,我把剛剛聽到的,快速回應一下。

  • 我們的概念是「按字管考」,大家講的字都是在逐字稿裡面。

  • 首先,國際參訪跟中南部活動的部分,我們明年5月上旬會辦第一次臺灣的社企亞太年會,目前應該很確定是辦在台中。為什麼辦在台中?跟從高雄到台中的距離是差不多的,當時的想法是,不希望變成好像都集中在雙北,就像之前社企很多大型,尤其金融相關的,因為台北畢竟金融比較發達,但我們會希望這一次是把這一些所有金融或者是影響力投資、CSR相關的全部到中部來,讓大家使用相同的距離,就可以接觸到包含亞太地區的一些……像這一次有提到阿育王,其實他有非常多可以分享的東西,我們明年也是一樣,就是會想要請到這一種實際在做建造生態系的一些朋友們告訴我們從0到1、1至100以上,到底要如何把這一個東西做好,我們會選在台中的原因是希望大家可以用類似的路程。

  • 這一次也花了相當多的力氣,也很感謝第一個確定的主辦——未來可能有別的——第一個是社企流,他們放在走出雙北之外,也放在國外講者跟口譯的部分,英文狀況不一定完全很好的朋友,也可以邀請來明年5月的活動裡面。

  • 只要讓所有部會在5月上旬辦的活動,都會變成這個的一部分,不會只有兩、三天而已,包含了參訪、小旅行的這一些部分,只要各部會在那一個時間週期辦的活動,都會變成這一個國際亞太活動的一部分,也會有聯合報名的一些部分,未來還有部會共襄盛舉,我們也發現這一個落差是結構性最難解決的,因此先來解決這一件事。

  • 「5+2」及驗證場域的部分,像我剛剛想要強調「sandbox.org.tw」的部分,他們是試著找地方政府相關的計畫跟場地,這個是非常大的苦工,同一個題目可以在臺灣各個的角落做,他們要先知道臺灣在解類似題目的地方政府及團隊有哪一些,這樣子一陣子下來,其實這個domain knowledeg是滿重要的,因為這個才能真正打破以前各個縣市或者是各個部會的本位,都是從大家想實驗什麼東西開始出發,所以滿推薦跟「sandbox」的團隊聯絡,如果有要地方性驗證場域的話。

  • 另外,我想育成計畫跟學用落差,會後會有書面的一些回答。

  • 不過我想要講的是,我們在台北空總已經把青創基地改名叫「新創基地」,我們發現社創裡面,大部分的團隊並不是純粹的青創,很多是跟利害關係人的那一個群體,有他們的代表,有一些青年人沒有錯,也有壯年,甚至退休想要回饋這一個社會,簡單來講利害關係人越多,在董事會組成裡面,或者是執行團隊裡面的成功機率就越高。

  • 所以現在講的新創是跨時代、跨領域創業,在單一時代裡面行之有年的模式,很多是沒有創新的商業模式的空間,比較有可能去吸引到做影響力投資的VC或者是其他朋友們知道,因為VC想要知道的是付學費,失敗沒有關係,就是試一個東西,但是在單一世代裡面,他們會覺得都看過了,所以比較有可能的是跨時代、跨領域的創業,這個是最近的調整,跟大家說一下。

  • 當然公司法跟剛剛講的,像公司跟新創條例是大的,但是不管前兩次的常規巡迴,大家會問到像非營利組織是不是可以透過會員大會的方式去設立一家閉鎖型公司,我們試著幫他解決,或者是做一些長照的部分,認定要如何跟衛福部結合,我們試著解決,或者是藥品認定的部分。

  • 我想的是每兩個禮拜一次就像是單一窗口,如果大家有特定法規要解決的話,這個是可以用的一個資源。

  • 另外一件事,像剛剛有提到數位或者是平台經濟的一部分,這邊還是前店,後場還是國發會的法協,他們有一個平台經濟的調適原則,所以不管是要做觀光,或者是未來各種各樣跟數位平台跟法規上有一些難以對其的部分,有一個叫做「數位通訊傳播法」。

  • 通過之後,有一個很好的線上東西跟線下行為對接的基本法令。有了之後,很多平台的調適可以在幾個星期之內完成,並不是像以前一樣要幾個月,這個是法制的部分。

  • 我剛剛有聽到一個很棒的是:希望未來大家不一定完全非創業不可,而是透過一些見習生的計畫。其實青年署非常幫忙,也就是不是創業,但是讓大家看到如何在政府裡面去做社會創新,而這一些朋友們幫我們看所有二級機關所有的網站,看哪一些跑版或難以使用,因為他們是資訊專業,還會教各個部會如何修理。

  • 這個東西以前要實習的部會,大部分是在北部,對南部的朋友並不是很公平,第一次用遠距勞動的原則做法規上的解釋,可以在高雄或哪裡工作都沒有關係,還算是打卡、上班、算時數等等,這15個朋友建立起來之後,因為我們把大家碰的法規都碰過一輪了,未來可以多用這一種遠距見習的方式來做、網實見習的方式來做,才有可能,要公部門搬來台中或高雄是比較困難的,但用這種遠端的方式來作業,這個是比較容易的,我們很具體在試的,也希望明年能夠擴大舉辦,這是從公部門做起。我們做出來之後,我想很多業界的朋友也許可以發現這其實是一個方法。

  • 接下來,有關於一個計畫的創新程度是不是只有申請專利才是創新?我自己的概念是,尤其在地方政府,我們之前跟中央在對接的時候,確實看專利或者是專利技術是比較容易認定的,也就是像技術要鑑價,但越來越多的創新是服務的創新,尤其是專利的方式來做鑑價,這個前提是公部門所有相關的朋友,還是要有服務設計的概念,因此這一個部分在地方研考的機關討論上,我們會把這個概念帶進去,我們也正在規劃看是不是人事行政總處可以規劃一系列服務的設計課程,還是要公部門的朋友們自己瞭解到十個部會,就像十個NPO,我們在做的也是服務,就像產品要做產品設計、服務要做服務設計,承辦人自己有這個概念,才會請到正確的專家學者、自己去量度,這個沒有辦法一蹴可及,但是放在公務人員核心職能的方向來進行工作。

  • KPI跟核銷,這個就關聯到這個部會本身的KPI,這個其實沒有辦法一、兩句話就解決,但是我們盡可能讓最上位部會的KPI,現在是用價值主張的方式來列,也就是到底解決了什麼問題,到底讓所謂成功的問題是得到什麼問題,也就是哪一些問題組成有所改變,並不是買了多少議題跟辦了多少活動,部會本身的KP以改變之後,下屬的KPI才會有改變,並不會是部會純量化分下去之後就變質化,這個比較不容易,我們是從最上面每個部會要提到國發會總管考的部分來作改變,大家應該在這一、兩年之內看到改變比較有感,這個還是要從最上位的管理來改,沒有辦法從底端打一些實驗性的破口出來。

  • 有關於公民社會跟在地培力,這個是政府講越少越好的一句話,政府講越多就越沒有公民社會,就完全變成政府主導的社會,所以不管是弄空總或者是其他空間的時候,我很強調政府最多的是一個平台或空間,這個要填什麼東西,是完全需求反應式的,也就是今天不預設可以討論主題一樣,我們自己把時間跟空間上的常規性,也就是每一次來這邊,我一定會在,把這一些弄好,但是裡面所有的內容,還是要大家一起填進去,這樣才是有公民社會存在的可能性。

  • 以上大概逐點簡略回覆,如果有任何對大家回覆可能還不完全完整的地方,完全email或者是聯絡我的辦公室,所以逐字稿大家都會收到,也就是講什麼但不記得的話,逐字稿都會有。

  •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到這邊,台北的朋友們有沒有最後想要跟我們分享,或想要說的?

  • (與會者皆無意見)

  • 大概就是這樣子,我們可以發現今天的時間控制,還是以各位講話的時間為主。

  • 我也希望台北的朋友,我們還是希望每個部會在回應的過程中,其他的部會都聽到。

  • 我們一下子沒有辦法完全在經費上讓部會間互相流用,但是在資訊上可以減低剛剛所說的,每一個部會都分頭來問,還要改變不同格式的這一件事,我們會試著用這樣的方式來建立橫向聯絡管道;至少回答其中一個,別人會知道你有回答過了,用這樣的方式在進行,以上先這樣子,歡迎會後大家彼此多多聯絡,謝謝大家,我們兩個月之後在這邊見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