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今年預計應該是一千份的野餐,因為去年是一千五,但是今年整個進度有一點大delay,希望把目標降低一點,我們邀請政委、在場先進希望6月24日當地有空的話,希望可以到客家文化園區體驗盛宴,也可以體驗一下屏東的產業與文化經濟,謝謝大家。
我們這個活動是做收費的,我們一直想要推廣這樣的概念,也就是在屏東這個地區,雖然有一點難度,我們一直想要讓不管是民眾或者是做社會企業或者是農業創新的,常常知道必須要把你的東西加值到其實消費者願意付費接受的概念,這樣才可以真正推廣你的東西,而不是一直單純希望有政府的資源補助。
美和科大創新育成中心與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第三年會再次舉辦社會企業的園遊會暨屏東野餐日,今年邁入第三年,一樣會在六龜的客家文化園區,其實以往兩年的做法跟經驗,我們大概都會聚集八十至一百家在地的農創企業或者是在地食品加工的品牌或社會企業。
政委好,各位先進好,台北的長官跟各位廠商朋友大家好,我是美和科技大學育成中心的經理駱宜凰。
像張劭瀚他們是縣府專案發展出來的單位,像青年創業或者是社會創新是跨部會的議題,很難去區分必須要由哪一個部會來作統籌跟輔導,因此這一方面的經費補助或者是計畫的取得,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彈性,這個是我們還滿期望的,謝謝。
我們是屏東在地的社創輔導機構,我們會希望屏東看到這一塊土地可以有一些社會企業輔導跟為社會問題解決的資源,這一些是不是投入到我們的單位,其實也不一定。
其實我們也滿認同的,我們不知道政府跨單位間,是不是因為一些法規的限制,或者是當初政府架構在發展上的一些官僚體制,限制他們的走向,所以他們彼此間真的很難有一些經費上的互相補助,又或者是拉出來成為一個跨部會的計畫。
第二,我要再聲援一下張劭瀚,其實跟他們從青年學院、青創聚落到現在都有合作,我來爆料,他是第一個在全國青創基地結婚的人(笑),可以看到他用盡心力都投入青年創業跟社會企業的輔導上。
因為USR今年是第一年,我回應柏守所說的,現在還沒有結案,非常希望未來可以不要綁進太多量化的KPI,因為社會企業的輔導、區域問題的挖掘、解決及帶領學生他們去瞭解,甚至是願意未來畢業投入這一塊,很難用量化的指標去衡量,這個是我目前執行USR到現在的一些想法,也希望教育部未來可以有這樣的考量跟衡量。
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是不是教師或者是整體的教育環境就可以帶領他們去瞭解這一個社會存在什麼樣的問題,我單憑個人的力量,我在學校受教育的時候,我要如何學習跟幫助這一個社會,也就是你在的這一個土地上的一些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帶領學生,我們一直以來的想法是跟剛剛很多其他先進提到的,也就是學生畢業之後,是不是一定要做創業?當然不一定,因為不一定具備創業家的精神或者是技能。
我們在今年也拿到了兩案,其中一案是由育成中心主導,我們去做在地產業問題的挖掘跟推廣。
其實兩、三年的過程中,會發現學校的教育或者是體制到底在社會發展跟社會解決上,到底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家可以知道少子化是未來一定會走下去的趨勢,其實也非常感謝教育部在今年推出了大學社會責任的計畫。
我在學校做育成輔導,同時也是教學,我也是老師,我們也會輔導學生去申請U-start。
柏守也代替我剛剛想要講的一些心聲跟提到的一些問題。
我們育成中心其實是南區為社會企業輔導的,大概已經有三年的時間,其實在場有還滿多是社會企業——我附近坐的都是我的朋友——另外柏守他們其實過去跟我們合作非常多的活動。我們主要比較專精在做農企業方面的社會企業、社會服務創新的輔導,謝謝大家。
大家好,我是全臺灣最南端的科技大學,也就是美和科技大學育成中心的經理宜凰。
藉由今天的場合,也希望可以跟在座的各位長官說,的確南部的資源比較少,我們需要的可能是可以去作跨部會整合,也就是去marketing的社會整合概念,謝謝。
大家都一直提到沒有給我們太多的資源跟輔導,但是最大的資源應該是來自於全臺灣兩千三百萬的人民,如果大家同樣都對於社會企業有一定的認同,可以作支持的動作,整個社會企業的生態圈會起步地更快。
其實我們回過頭來會想到最關鍵的一點,誠如剛剛政委所說的,我們不是在幫社會企業做sales的角色,而是幫他們作marketing,社會企業在臺灣的氛圍底下,比較是新茁壯起來的概念,剛剛提到的立法或者是定義,其實每個人心中有各自的一把尺,我覺得最難跨的障礙是一般民眾不是很瞭解社會企業,像大家關起門來是做社會企業或者是輔導社會企業的工作者,我們大概知道社會企業有一個怎麼樣的模糊樣態跟脈絡,但是一般民眾並不像共享經濟更瞭解社會企業。
其實育成中心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學界體系底下去做輔導社會企業角色時,我們也常常遇到資源不足的現象。
我自己有一些小小的想法,因為在場有很多是曾經輔導過或合作過的社會企業,我可以講得出來的應該超過十家,剛剛也在群組上分享在這一個交流會的照片。
大家好,我是美和科大的經理,今天非常高興可以來到這一個場合,可以跟這麼多的社會企業作交流跟分享。
我們主要輔導的會是以屏東新創的農業跟社會服務創新為主,農業其實是跟生態環境、人文都有很密切關係的產業,所以我們一直在做的是如何用學校的技術、融合各部會及政府的資源,可以輔導屏東的農業,他們可以更重視社會企業責任,以及更努力幫他們爭取各部會的資源,把產官學三面的資訊、資源融合交到這一些社會企業的手上,謝謝。
大家好,我是來自美和科技大學的創新育成中心的經理宜凰。其實創新育成中心是比較特別的社企生態圈,我們的資源是來自於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與學校,因此我們融合了學界跟官界,我們協助的是產業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