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峰副召集人、各位青諮會的委員、各位機關代表大家好,時間過得很快,我們是從2016年11月開始第一次會議,所以很快就見了兩年,大家都提了非常多很寶貴的政策建言,我們也在FB看到新的網站,已經有人貼出來自己全部的工作,大家都覺得是滿不錯的。

  • 其實我回去看track的網站,大概有三十六個提案,目前為止完全參採十四案,部分參採六案,進行中的是十六案,今天的成果交流會大概分成兩個部分,主要大家比較關心的是,那十六案怎麼樣接下去,我們不會因為青諮會換屆就解除列管,所有的列管狀態還是本來的列管狀態,我們也是有一點類似像今天透過逐字稿的方式,請幕僚單位作成果的回顧,讓各個委員初步瞭解各部會更新之後的辦理情況跟未來的處理方向,新一屆的青諮可以是讀了這一份逐字稿之後再上班,等於中間的交接比較有依據。

  • 當然各位委員可能要諒解有一些提案,目前講的是研議中,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來不及有什麼明確的執行成果,但沒有關係,我們有一個公開的網站,所以未來的執行成果,都會由幕僚單位青發署即時更新到青諮會的網站,它的網址不會改變,之後也都非常歡迎大家繼續向青發署,如果覺得更新的速度或更新的品質或更新的方式都隨時繼續提出建議,這是第一個部分。

  • 第二個部分,4點10分以後的議程,阿峰會幫大家主持,主要是分享參與青諮會的心得與感想,以及對於下一屆青諮會運作的建議,如果機關代表在第一個部分還沒有進來或忙別的話,希望事後看到這一份逐字稿時,一定要把後面大家的建議、建言及感想看完,因為這才是很重要的部分,也會連結到下一屆的青諮會、運作調整、節奏調整,都希望在阿峰的主持底下跟我們分享,如果大家對這個議程還ok的話,請阿峰致詞。

  • 感謝大家,兩年前跟兩年後,看我的身材就知道,變胖,一個團隊有很多成果的展現,今天最主要的是成果回顧,我覺得每一個團隊都很棒,我覺得很重要的是永續發展,就是如何把我們的成果往下一屆傳遞,事實上我們也有跟青發署討論,像我們之前也有聚餐,就是我們跟上一屆的青顧團聚餐。

  • 希望4點10分好好讓我們的各個部會長官可以先離開,我們就可以好好內部討論更多有關於傳承要如何做的東西,所以等一下一個小時的時間,不要太著墨每一個到底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我覺得今天一個題目不要一個小時以上,謝謝大家。

  • 如果大家覺得ok的話,我們就請幕僚機關幫忙帶這個成果回顧跟部會交流的部分。

  • 接下來就由幕僚單位報告青諮會第一屆的成果回顧,第1屆青諮會共開了六次正式會議、兩次會前會,委員也另外參加十七個部會召開一百四十二場會議與活動,接下來簡報把各位委員的倩影都留在上面。

  • 剛剛敬峰委員有提到這兩年來有一些成長,這些照片可以讓委員們看到自己過往參與青諮會的樣子。

  • 而會前會的機制是經過過去四次大會磨合,在第五次青諮會議前所推出的,希望透過委員與相關部會於會前充分討論,使各提案能更為聚焦。

  • 另外會前會是有提供視訊參與的服務,讓有些委員雖然沒有辦法親自出席,但還是可以透過視訊方式參與。

  • 在青諮會總共列管三十六個提案,今天除了十六個進行中的提案更新辦理情形讓委員掌握外,也把所有提案的成果整理出來,讓委員清楚知道過去提了哪些提案、部會執行的狀況怎麼樣。

  • 1-1是政哲委員提案,完全參採。青年署已將相關說明資料提供委員參考;1-2是廷卉提案,完全參採。現行的運作方式其實就由一名委員提案或由兩名委員共同提案,合計人數達三人(含連署)就可以正式提案,再由各部會研擬相關回復的情形。

  • 1-3是泰翔委員提案,完全參採。幕僚單位盤點委員關心議題,讓部會參考,並請各部會依需要,邀請青年委員參加。委員共參與一百四十二場次會議或活動,總出席兩百二十三人次。

  • 2-1是偉翔委員提案,完全參採。勞動部已不定時邀集相關專家學者針對技術士證內涵及職能的標準,進行滾動式修正。

  • 2-2是泰翔委員跟宗震委員提案,完全參採。GRB系統已在107年第一季完成系統建置與改善。

  • 2-3是筱玫委員提案。內政部108年將更新全國119的派遣系統及相關的硬體設備,另擬具相關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的修正草案,並持續辦理中。

  • 2-4是健智委員提案,部分參採。UBI所需要的預算規模相當龐大,目前對於推動方式尚有不同的看法,必須通盤審慎研議後才有後續討論。

  • 2-5是彥孝委員提案,部分參採。在106年底已研擬「推動提升勞動觀念」方案,另經統計至107年6月份,共6萬餘人參與。

  • 2-6是彥孝委員提案,完全參採。後續的統計具有專業性及高度風險職類,有回訓制度是達到70%。

  • 2-7是政哲委員提案。有關青年發展議題盤點,已開四場會議,這是委員與部會代表共同協作的成果,在簡報附件中有呈現,後續的處理方向會經利弊分析評估,循行政程序處理,而委員就機制面的建議,青年署會依權責辦理。

  • 2-8是唐政委提案,完全參採。青發署已將青諮會網站上線,呈現青諮會委員參與政策協作成果,當然也包含各次會議,委員參與情形。

  • 2-9是彥孝委員、宗保委員及裕翔委員提案,完全參採。勞動基準法於107年3月份提出修正案,後續勞動部仍會針對實際執行狀況持續滾動修正。

  • 3-1是宗震委員提案,完全參採。徐前發言人在重大會議已廣為宣傳,希望未來重大新聞時可有相對應政策連結,讓大家可以直接連接到網站並瞭解裡面的內容。

  • 3-2是政哲委員提案,完全參採。總統青年政見國發會已作列管,於大會中將部會辦理情形供委員討論,辦理情形已放在青諮會及國發會網站上,委員可以參見青諮會網站了解。

  • 3-3是宗保委員提案,部分參採。現行已完成軍公教退休制度修正,有關公保、勞保修正案等立法院審議。

  • 3-4是薇齊委員提案,部分參採。這案子除了與青諮委員討論外,也提請並經教育部特殊諮詢委員會會議決定,已於107年8月以行政協助方式委請交大辦理大專校院無障礙環境資訊公開的平臺計畫。

  • 3-5是薇齊委員提案。內政部及各縣市政府提供無旅宿旅館之資料,已建置於臺灣旅宿網中,這部分系統107年12月改版上線後即作線上公告。

  • 3-6是偉翔委員提案,完全參採。目前勞動部已依照程序加入國際技能組織亞洲分會的籌備會員國之一,將積極推動、參與亞洲區活動賽事。

  • 3-7是廷卉委員提案。永續會已做初步規劃,將提第44次永續會工作會議討論。

  • 3-8是敬峰委員提案,完全參採。這部分已請各部會協助安排,有合適會議、活動,請委員出席提供相關意見。

  • 3-9是哲豪委員提案,完全參採。教育部已做學校設置性別友善廁所之盤點,後續為了持續推動,在機制上面,納入績效型補助指標、國立技專校院108年概算績效型補助款衡量指標、108年獎勵補助私立技專校院整體發展經費核配及申請要點,希望大家可以積極推動。

  • 4-1是馨如委員提案。教育部針對「公私立大專院校校園學生權利調查報告」已於網站上公告,並發文請各大專校院協助轉知學生會相關網址,讓大家參考使用。

  • 4-2是馨如委員提案,有兩個主辦單位,分別是勞動部跟國教署。勞動部在國中小、高中職部分有做入校巡迴,大專校院部分有在學校內勞權座談;國教署已逐步深化在國中小課程教學當中,並請相關地方政府共同配合。

  • 4-3是由偉翔委員提案,勞動部,針對參與計畫青年協助就業媒合,八百一十一個有意願參與者,媒合七百九十一個。

  • 在教育部青儲專辦,另將持續鼓勵企業,提供在地的職缺,另依學生需求開發相關職缺,並強化就業媒合的機制。後續教育部、勞動部也會共組青年的輔導團,提供即時的輔導與協助。

  • 4-4是郁珮委員提案,部分參採。相關法令部分,教育部已經設有「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如果學校有意願,可依照相關程序辦理;客委會另外有去瞭解花蓮縣鳳林鎮北林國小。目前已透過客委會客語生活學校計畫推廣客語文化傳承。

  • 4-5是裕翔委員提案,農委會完全參採、勞動部部分參採。農委會奉行政院核定於107年11月1日試辦農民職災保險相關法規;勞動部則將持續輔導並暢通加保管道。

  • 5-1是宗震委員提案,完全參採。人事行政總處107年已辦理相關薦任以上人員實體課程,接下來還是會視公務人員數位培訓需求,適時把這樣的理念放到課程中規劃。

  • 5-2是瑞福委員提案,教育部提出,107年度玉山(青年)學者計畫通過四十六件申請計畫,並由十四校聘任。科技部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至107年9月25日已錄取六十八位學人,其中四十七人返國交流,持續推動中,另外持續補助延攬客座科技人才參與科研計畫,還有研究學者在國內執行相關中長期的科研計畫,科技部也會持續推動。

  • 5-3是馨如委員提案,勞動基準法實施已經三十餘年,針對不同型態之工時或是生產方式之變化,勞動部將著手盤點勞基法函釋,並瞭解各界的意見進一步檢視,審慎研議。

  • 5-4是馨如委員提案,教育部人事處已著手從校長遴選制度進行通盤、整體性檢討,後續將據以審視「國立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組織及運作辦法」修正草案的合宜性。

  • 5-5是政哲委員提案,國教署107年8月7日發文辦理國教署補助高中學生工讀獎助金實施計畫,並函請各級高中學校,包含台中跟桃園市教育局依規定辦理,並提報107年經費。

  • 5-6是政哲委員提案,國教署將持續督導學校落實相關申訴機制,及透過學校學生事務案件諮詢輔導評會議,作為獨立在學校之外的審查機制,當然將依相關計畫或研究案,在未來納入高中教育法及申訴評議委員會組織辦法中。

  • 5-7政哲委員提案,經青年署調查,已經有十二個地方政府設立十三個青年組織,三個地方政府有相關青年事務的專責單位,中央與地方青諮委員交流會議,107年是訂在12月1日與2月2日舉辦。

  • 6-1是廷卉委員提案,永續發展目標之主責機關,將提第31次委員會討論,並請院長裁示。

  • 6-2是偉翔委員提案,國教署部分除持續推動外,將提供主管國立學校三名專業及技術教師之外加員額,鼓勵國立學校試辦遴選事宜,並依照後續辦理情形再來研議擴大推廣之可能性。

  •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所遭遇一些困難跟建議事項,將洽請人事行政總處會協助提高聘用訓練師員額的比例。

  • 6-3是政哲委員提案,中選會表示,今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後,將規劃進行分層年齡層選舉人抽樣分析,另會視經費額度評估將公投的投票情形也納入。

  • 有關選舉權跟被選舉權的部分,內政部會配合立法院修憲程序作後續處理。法務部回應部分於簡報沒有特別指出來,但在書面資料另外補充,回復有關於民法成年年齡的是否調降,因投票權與民法成人年齡應該是區分開來,法務部會依據就民法部分蒐集意見,必要時調整。

  • 這兩年來,青諮委員持續秉持前瞻、創新態度,參與政策推動、法案研擬,成為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有效溝通平台,並挹注許多年輕活力與創意。這兩年感謝有你們,謝謝委員。

  • 非常感謝,是不是可以先幫忙鼓掌。

  • (全體鼓掌)

  • 大家看這六次大會提案,這樣認真地處理,就像我昨天被記者問政務官應該對青年是怎麼樣的態度,我就說「應該是把青年看作是嚮導」,帶領我們往比較前瞻、有未來性的發展,看這一些提案,很清楚就是這樣的情況。

  • 大家發言詢問或者是補充之前,經濟、勞動及教育部的三位朋友有沒有要分享或者是補充最新進度?比如十八歲想參加公投的朋友,現在能不能放假?

  • 看大家有沒有想要詢問或者是分享或者是提出的?特別對於這個報告當中,有想要留言給下一屆青諮會的部分。

  • 後半段的討論是青諮會的討論,部會的朋友現在都在,如果有想要詢問的話,顯然比較好。

  • 大家好,我是吳政哲,我想要詢問兩個部分:

  • 第一,公投的部分大家可以去投票,雇主不能不讓他投票,教育部是不是可以請各大專院校及高級中等學校不應該在投票的那一天去排一些集會活動或是課程安排,避免阻礙學生選舉投票?

  • 第二,想要請問中選會,簡廷芮是這一次公投的代言人,在9月多有看到行政院跟中選會的新聞稿,但是截至目前簡廷芮的粉絲專頁跟相關的訊息上,其實是沒有提及公投的部分,不知道代言人是什麼時候活動才開始,因為他們有看到非常多其他的老人福利聯盟不是兒福的相關活動,但沒有公投的部分,所以想要詢問中選會。

  • 第一個公投是「應放假日」嗎?這個在勞動部應該沒有太大的……好,說明一下。

  • 我們今天早上的公文公告會出去,不過按照我們的法規程序,我們要預告,預告完有意見之後,我們會再經過勞動部的法規會才正式做函釋,不過應該不會有特例的狀況發生,這個方向的確立及目的都會達到,但是法制的程序正在做。

  • 至於提到學校的部分……

  • 有關投票那一天是假日,所以學校基本上也不會有課程,這一個案子公投跟選舉的部分,我們會配合中選會將一些需要宣傳的事情轉給大專校院,以上。

  • 中選會報告,代言人簡庭芮拍攝30秒宣導短片及20秒插播卡,內容除宣導18歲有公民投票權外,同時也宣導本次投票流程及投票時應注意事項,除於電視及網路播出外,並函請地方政府及所屬選委會加強宣導。另外,也邀請網紅「各種同學」拍攝「18歲的各種同學」影片,擴大網路宣導效益。同時本會也函請教育部轉知各大專院校,在學校網站及系所網站、校內公開場合或活動,適時運用上開影片加強宣導。

  • 那就麻煩問一下,因為逐字稿也會大家編修個十個工作天之後才對外,所以十個工作天之後有任何額外的訊息,包含網址什麼的都可以直接提供給我們的幕僚單位,我們會跟逐字稿一起發布。

  • 這樣聽起來還不錯。只要沒有人在法規上……

  • 不好意思,還有高級中等學校,剛剛教育部只回答了大專院校,但是可能要發文,因為大專院校其實有很多六、日其實是有上課的。

  • 等一下,這個我沒有聽懂。

  • 大專院校跟高級中等學校是教育部應該要……透過一個什麼方式,讓學生或者是讓學校知道不應該在那一天有刻意……

  • 老師都去協助投開票,但是把學生叫來學校?

  • 因為在有些學校有發生……

  • 瞭解。李委員有沒有要補充?

  • 因為我現在是大學生,所以其實真的有很多大專院校是週六早上跟下午是有課,目前跟一些教授討論或詢問,他們說那一天並沒有要停課,也許教育部這邊可能有一些通知,或是有一個法規去遵循的話,相對來說,大專院校會比較有標準。

  • 所以,高教司會需要中選會先發個函嗎?

  • 在部內我們有討論過,原則上跟中選會也有討論,中選會需要一些教育部宣傳的事項,我們都會配合中選會,比如希望學校儘量不要在禮拜六排課,或者是要做宣傳海報的發送,原則上我們都會配合中選會處理。

  • 你們那一場國教署有來嗎?或者只是高教為主?

  • 主席、各位委員,高中以下學校,除了正式課程以外,其他非上課期間的課程活動,都不得強迫學生參加,所以既然選舉為正式公告的活動,我們都以尊重鼓勵學生行使投票權為優先。

  • 既已鼓勵具投票權公民參與投票,事實上投票當天各級學校老師也會踴躍投票,所以學校也不會另外安排活動,讓具投票權之高中學生也能去行使公民投票權,國教署也會配合中選會規定加強各校宣導尊重鼓勵學生行使投票權。

  • (會後補充:臺教國署高字第107013992號函「學校不得因辦理活動而影響學生行使公民投票權,請確依說明辦理,請查照」已於10月31日送達各公私立高中。)

  • 是不是可以請中選會的朋友一併把這個帶回去討論?除了代言人的部分之外,也包含我們對於各級學校儘量不要在那一天排任何回去投票,因為每個人的戶籍地不一樣,每個人需要花的時間也不一樣,盡可能是全天不要有好像他可以參加課的這一件事,有可能嗎?

  • 宣導這一塊,詳細的業務是綜規處,我想我回去跟綜規處的處長再報告這一件事,稍微再瞭解一下目前的狀況怎麼樣。

  • 就把實際的狀況請綜規那邊,反正有十個工作天,盡可能詳實更新到逐字稿上。

  • 因為其實所有的委員也都是自媒體,所以你給他們越多材料,他們越能夠幫忙宣傳,這樣好不好?謝謝。

  • 看大家有沒有其他的?

  • 我是青諮馨如,我想要就大學校長遴選的部分,因為我印象中當時在提這個案子的時候,雖然沒有白紙黑字寫在那個提案,但是我自己有去過高教司、教育部人事處,希望得到歷年來校長遴選的這個制度,從開始開放成遴選制度之後,各校歷年的校長遴選委員會名單,其實牽涉的背景跟權力網絡基本上是很多大學生在關心的,可是很顯然、也很可惜的是,到現在沒有看到這樣的資料,所以我不曉得是哪一個環節有出現bug。

  • 第二,謝謝勞動部在這幾年來就勞動教育的努力,今天下午本來在台南也有一場劇團的演出,在這裡如果有所謂「人之將至,其言也善」的部分,請勞動部繼續加油。

  • 我想繼續加油的部分,比較沒有實質回應。但5-4的部分是看教育部哪一位回應?

  • 我在這邊簡單回應說明,有關於委員跟我們聯繫,我們也有嘗試做一些資料的整理,但因為國立大學校長遴選制度,歷經幾次大學法的修正,所以其實委員名單的參考性並沒有那麼高。

  • 我們也有跟委員提到,我們現在正在進行大學法及國立大學校長遴選辦法制度性的改變、修正及檢討,是不是等到真的在做比較實質上研議時,我們到時會把委員的意見一起納入來作整體性的討論,以上。

  • 聽起來是你們有一個整體檢討的期間嗎?現在有說什麼時候要做完?

  • 部長裁示三個月內要完成,我們在部裡面會同高教司、技職司及一些相關的法制單位來作整體制度性的研議,所以我們基本上會在年底之前完成。

  • OK。年底之前完成,因為這一案還在辦理中,所以年底前辦理完的時候,就回來更新5-4,這是來者可追的部分。

  • 本來的部分是剛剛講名單的部分,因為每一次遴選辦法不一樣,所以每一個階段名單不一定能夠有可比性,我聽起來是這個意思?

  • 即使沒有可比性,如果公布或者是提供的話,擔心會被斷章取義嗎?可以直接講嗎?

  • 一方面當然如同政委所講的,因為每一個階段,其實大學校長遴選、委員組成規範其實有一點不太一樣,如果就名單直接公布的話,的確可能在歷史背景不一樣的情況之下去比較這一個名單,可能會失去一些公正性情況出現,因此我們才沒有直接把這一份名單提供給委員參考。

  • 不過這個名單,你們用不到嗎?

  • 這個我們需要時間整理,因為各大學自行辦理校長遴選,各校才有完整的委員名單,所以有需要的話,我們需要滿長的一段時間去蒐集與整理。

  • 瞭解。聽起來你們手上有的部分是比較片面、片斷的;第二,如果要全面的話,當然會變成是在你們接下來三個月的整理裡面題目,但是即使這個題目納入的話,最後要不要公開,也是要開最後重新整理過的這一群人覺得我們現在制度改成完全不一樣了,過去的就不公開了,是不是?也有這個可能性?

  • 我不知道像這樣的說法,有沒有什麼補充?

  • 就這樣子。我們檢討出來這一些資料是有意義,而且沒有斷章取義風險的話,這樣子還是適度公開,我覺得是會有幫助;但是我理解部長自己在帶通盤檢討,這個是意見,也請部長參考,最後請部長確認結果,謝謝。

  • 因為大家委員在線上有一個聊天室,顯然有人要舉手,是泰翔嗎?

  • 大家好,我是泰翔,有關於這一次選舉期間,本來的活動像自願性參加的這一件事,假如學生的話,不知道是自願性參加或者是強迫性參加,因此是不是有一個機會,也提供資訊給高教司或部會,發文讓他們知道在選舉六日原則上是要放假的,如果有活動的話,同學們必須要瞭解到是自願性的參加,也就是用比較明確的方式,讓大家知道自己的權利,謝謝。

  • 就是不要有被自願的情況發生。

  • 我真的覺得中選會可以考慮一下,勞動部等於是有預告的文字,我想應該不會有人反對,誰敢反對這個(笑)?

  • 其實中選會還沒有發公告,但是行政院在前一陣子已經有一個函,如果依公投法辦理的公投要放假,我想這一個部分可能教育部、中選會會參考,因為函釋是最近就會出來,應該就可以解決兩位的問題。

  • 就我們瞭解,中選會在選前跟發布的時候都會發文,跟所謂選舉區內的學校、機關團體說那一天必須要放假一天,我想這個文,如果公投公報發布之後應該也會有一些作業。

  • 所以你發時的文字,因為剛剛委員留言是說會有逐字稿,因此文字我想就適度參考一下委員的措詞。

  • 我們對學校也理解到是建議性質,但是對大部分的學生來講有建議性質是有幫助的,學生也排了一些是自願,只是我沒有講清楚,學生比較不會誤會好像不參加會怎麼樣,所以至少對學校也是一個保護,所以如果你們本來就會通知各級學校的話,看是不是可以適度參考。

  • 如果ok的話,看其他人有沒有想要討論或者是詢問的?

  • 不好意思,我想要提另外一個部分,我們要感謝國教署在過去辦理「與署長有約」的活動,也有部分青諮委員有參與,其實那時的署長也說「與署長有約」的高級中等學校的代表會法制化,但是在那時的討論當中,基本上有處理到很多跨國教署以外的其他學生所遇到的狀況,在那個會議當中是沒有辦法處理的,甚至跨到教育部外。

  • 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在蔡總統的政見(http://iing.tw/posts/438)當中,也有提到高級中等學校的建議,我也想要建議在第二屆的青諮委員會當中,是不是一部分的成員是由高級中等學校的代表有一個機制等等,讓他們在這樣的會議上從他們的角度來發生與參與,好像應該是提案,但是到這個田地,是不是對下一屆來作建議,請相關的部會來參考,謝謝。

    【會後補充】在總統的青年好政的具體主張,提及青年諮詢委員會,除了層級提高外,另外則是在保障學生權利的部分,依下述內容,並佐以當時時事推論,至少應包含校園中權力議題被逐漸正視的高級中等學校學生,不僅只是現行辦法中的18歲以上,才具備推薦資格。

    (二)保障學生權利

     1.以青年諮詢委員會作為對話平臺,推動全國學生權利與義務總體檢,通盤檢討學生權利與義務問題。

     2.研議各級教育法規增列學生權益保障條款,落實學生言論自由、結社自由、集會遊行自由、平等權、自治權、校務參與權的保障。訂定修法時間表,舉辦分區公聽會,廣邀學生代表出席。

  • 我不確定下一屆有沒有高中生的委員,可能要幕僚機關才比較知道。

  • 我們的辦法是寫十八歲以上。

  • 像我讀到國中,而且隨時可以去讀高中。不過比例可能比較小一點(笑);現在聽起來,是想要有另外一個機制,是不是?

  • 也許學生代表一起來參與或者是列席,又或者是什麼樣的機制,我們這一次的討論,其實也有一些是高中生的相關議題,他們也只能透過少數的幾位委員,像國教署有這樣的機制,也解決他們那邊所遇到跨署之後沒有辦法解決的議題,也回應到政見的初衷,應該是包含高中生,不只是年滿十八歲以上,這是委員初步的想法,可以後續討論、研議。

  • 這樣我比較瞭解。

  • 不過這樣的話,因為這跟課審會一樣,馬上國中生就會問「為什麼我們不在裡面」。

  • 我覺得這可能要在下一屆的青諮組成上,要另外抓一章出來討論,不太可能在我們這一個部分就做成決定。

  • 主要還是本來青諮會有一個組成辦法,這個辦法並不是不能改,而是要改的讓來的人心服口服,並不只是列席,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參與,並不是找一些十五、十六歲,但是也只能列席,而不能提案,這樣到底算什麼呢?這種情況馬上會有一種被摸頭的感覺,這在高中生是最不能被忍受的東西。

  • 所以,我覺得要參與就要實質參與。這並不是我們一時三刻可以討論出來的,這是幕僚機關進一步跟青發署現有的機制銜接,不一定是人過來、也許是事情過來,討論完之後再回到那邊去,這一些都有可能。

  • 很感謝這樣的建議,我們會繼續往這個方向討論。

  • 看其他委員有沒有什麼想法?

  • 我根據我的提案,自己往下提一下我最近的看法,我當時在青諮會提到提升公務員資料素養的這一件事,我提完之後親自把人事行政總處、國發會及幾個地方政府教育單位上課,上了二十堂課,也有幾百個公務員,主要的內容是幫助我們公務員強化資料素養的這一塊。

  • 我裡面有幾個重要的心得跟委員分享,我看到最大的痛點是大家要提升資料素養或者是提升某一個新時代的關鍵字素養,最大的問題是主責的人是誰,有人來提案,誰回來說我們來決定、我們來做,人是誰?另外一個是關鍵字產生的時候,大家想要應用的時候,導入的流程到底是什麼樣的流程?

  • 這個是我在上完那麼多課的過程中跟眾多的公務員們,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共同的問題,我希望今天有機會是開始之後,往下可以思考,以後因應到不同的時代,我相信資料素養在幾年之後會換不同的詞,當新的概念進來時,我們的政府單位要如何因應?

  • 我剛剛提到兩個點:第一,新概念進來的導入流程,另外一個是主責者。

  • 「政府數位服務準則(GDSP)」也才剛頒布,也試行一年,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主責的人,確保是跨領域的團隊,大家也覺得採購法好像真的修完了,統計法也修了,那個是法律工具,公務員要敢用,也要有跨領域的團隊的組織者來做事,這個是有必要的,這個是為什麼我自己對GDSP是非常期望的,不過這個才剛頒布,所以大家如果有碰到相關公務人員正在要開新的資訊服務、數位服務,或者跟數位服務不一定有關係,像有數位成分,比如要做互動式服務、網站等等,都可以參考GDSP的精神。GDSP試行一年也可以修改,所以請大家一起努力。

  • 看其他委員有沒有想要詢問或回應?

  • 大家好,我是青諮委員許瑞福,我是5-2的提案,我分享一下我的想法與心得。其實我提了這個案子,從政府的立場可能有滿多的層次,像延攬人才、友善人才、培育人才,其實現有的措施比較偏向延攬人才、留才。

  • 這個提案我比較關心的是培育人才,可能培育人才措施有很多方面,比如要提升國際化的環境、基本待遇,像最近一次是全國科學的策略會議,部長跟中研院長也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像基本薪資的可能性,還有科研、教育經費是不是要提到更高層次之類的問題。

  • 其實當時提這個案子時,其實我覺得有一點不夠成熟,但是跟我其他業務有一些落差,但是也滿感謝教育部、科技部的一些同仁願意花額外的時間來討論。我接觸了滿多的同仁,其實也算是滿有理想,也願意花更多的時間來討論,現在也慢慢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部長跟高層的人來重視與討論,我們之後也會持續努力,以上是小小分享,謝謝大家。

  • 他們說這個算是「完全參採」,可以接受嗎?

  • 如果不太接受也可以講。

  • 還可以努力。

  • 大方向是一致的,以短期的部分是稍微有一些落差,完全瞭解。再看其他的委員有沒有要提出或者是討論的?

  • 我提案是3-8,我當時提案是希望各部會跟委員可以比較熟識,但是中間的歷程比較久,所以這一批委員只有去一次,後面卡了比較死,一、兩個月就要去三、四個部會,所以很多部會就pass掉,而沒有辦法參與。

  • 我們其實到經濟部、文化部及其他的部會,就是去了之後,經濟部做了什麼事、文化部做了什麼事就可以討論,因為下一屆是11月左右就會進來,我覺得應該變成有一點像讓他們還沒有參與到這樣的會議之前,他們就可以到各部會知道每一個部會在處理,有一些議題可能是不會在行政院大會時就提出來,可能是在裡面就已經萌芽、紮根。

  • 我這邊的建議是,我認為3-8完全參採,我覺得當然是ok,是這一次完就沒有了,我覺得是可惜當初的目的,因此希望定期讓我們的委員,特別是非部長以外的長官,比較不會 換,這個大家比較清楚,合作起來是比較有效益在。

  • 如果看逐字稿,我當時有提到這一件事,我覺得這個是比較重要的。

  • 我想資深的事務官是最重要的,青年委員如果一開始來……我們最最一開始的第一場會議其實也有討論過類似的事情,但是後來一個考量是,在實際去各部會開會、聽簡報之前,或許再往前開是有一個公共行政通說101的基本概念,不然就會變成其實到那邊,也就是到底什麼是幕僚機關、業務機關,主秘在忙什麼、次長在忙什麼都不一定有非常清楚瞭解的話,各部會大家也是看彼此間能不能對焦,所以如果能去,然後第一次問的問題對焦,事務官會覺得很不錯,是來協作的。

  • 但是如果第一次去的時候,完全只是聽報告,這樣子第一印象,我還想說把第一印象弄好一點,原則上很同意阿峰的看法,是不是在第一次大會之前就分下去,也許是第一次大會前後先讓各位跟下一屆有一個非正式交流,我們再某些比較像青年圖像盤點以大家比較切身的議題來介紹公共行政到底是怎麼回事的說明,這樣也許是比較循序漸進的做法,但這都不是算裁示,讓幕僚機關列入考量,再看幕僚機關最後怎麼規劃,好不好?謝謝阿峰的建議。

  •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青諮可以為各部會未來解決什麼問題、提供什麼幫助,我相信各部會最怕的是變成盧主,就是每一天在新聞上或者是在網路議題上被人家找到把柄或者是議題攻擊。

  • 其實我們都有聯絡立院那邊有什麼議題,但是是否每一個部會都有新聞輿情或是網路小組來瞭解目前在網路上或者是相關議題上有哪一些跟自己部會相關,哪一些不一定有,這一些或許在未來政策制定或是溝通的過程中,青諮或許都可以協助一起來參與,不論是政策的發布或者是討論,又或者是未來如何行銷跟鋪陳,我相信這些對於在各個部會上、網路族群溝通或是青年溝通是有一些幫助的。

  • 因此也希望未來各個部會可以把這一個委員會當作各位的幫手,讓大家看看網路或者是青年有什麼不一樣的聲音,在政策的制定上、溝通上對大家都會有所幫助,謝謝。

  • 確實滿難得有諮詢委員會並不是提出問題,事實上也包含解釋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之前有很多非常大型的輿情,所有人都知道,我看到很多提案是還沒有變成大型的輿情之前,大家像嚮導一樣,如果好好解決這個,兩個月之後不會爆炸,這個其實是滿重要的功能,因此感謝委員的提醒,我們也會在新一屆的青諮裡面更強調部會協作的精神。

  • 再看委員有沒有要分享的?

  • 有幾件事,想要分享在青年政策盤點的會議,其實有非常多部會的承辦人或者是科長以上有來參與,那一次大部分的人都非常期待可以聽到青年的聲音與想法,但其實在那一次會議中青年參與非常少,我想要回饋給青年委員,很多人希望可以聽到青年的聲音,並不是很害怕等等,所以回應剛剛委員所提到的。

  • 很多時候在不同會議上面對到的事情可能是不一樣的,因此那時在會議時,有很多公部門的人提到希望可以跟委員有更多次的接觸,又或是直接的聯絡方式,因為我們的訊息好像就不知道在哪一個部分有平行時空的交錯,因此我們覺得非常可惜,那一次各部會都帶了很多有點失望離開,因此我們希望跟各部會溝通的機會,這個是第一件事。

  • 第二,我想要回應的是,有關教育部全國放假日的部分,今年6月22日其實教育部人事處有針對研商全國性公投放假規定的意見表,其實針對全國在蒐集意見,對中選會來講其實是可以提出參考,就是請大家參考,對教育部而言,應該是有指導責任的,因此我覺得不應該只是參考,其實應該有一個正式的公文。

  • 【會後補充】研擬全國性公民投票日放假規定意見表 (https://ws.moe.edu.tw/001/Upload/12/relfile/7848/59996/1b3ff811-44fb-4eaa-b195-be31486b04e2.pdf

    雖然行政院已經函釋:全國性公民投票日是放假日,但去電教育部詢問得到的回應是,本函釋為勞動法體系,故規定在學校內受勞基法保障的勞工的放假與差勤事宜(學校教師並不屬於勞基法之勞工),所以僅是協助宣傳。 轉傳公文請見:1070806有關行政院函釋全國性公民投票日放假疑義  (http://web.yrhs.tn.edu.tw/ezfiles/0/1000/attach/38/pta_14293_3824793_92739.pdf

  • 最後,其中一個提案是關於高級中等學校的工讀生,我希望把這一段話的記錄,所以特別在這個時候提。那個政策實際能夠翻轉,如果可以來參與會議的人,可以感覺到從上次的會議要做服務學習,但是後來怎麼好像又過了,最關鍵的人物是國教署的署長,尤其是邱乾國署長有講了一段話,想要跟大家分享,他有一次在會議上提到跟國教署裡面的人說:「不能教小孩違法,當然不能做違法的示範,該保的就應該要保,學校負擔的費用我們來想辦法,幫助到的學生雖然少了一點,但是我們至少良心過得去,三十年前的勞動觀念跟現在不同,要重新考量,因為當時有其他的同仁提到這個政策三十年前是他規劃的,就是補助獎助,又不想要他不勞而獲,並不是工讀、賺薪水的。」目前國教署仍未新任署長的派令(由副署長代理),更期盼新任國教署署長可以讓高級中等學校越來越變成一個符合人權的校園,用這一段話來跟大家分享,也謝謝邱乾國署長持續的努力,謝謝。

  • 非常謝謝,這一段值得留進紀錄當中。大概還有10分鐘,還有沒有分享或者是詢問的部分?

  • 之前參加一些會議有遇到一些情況,後來發現有很多委員沒有準時到或是後來沒有出席,或許未來在下一屆應該要好好解決這一個問題,不然部會提供東西,我們沒有如期或者是如品質,這個對部會來說也是很抱歉的事。

  • 因為每一位委員自己的時間其實都是有限的,其實大家一開始都先知道彼此能夠commit多少時間,這個並不是事後覺得好像被欺騙感情的情況發生。

  • 我覺得這樣子運作到大概最近可能七個月左右,大概大家比較知道彼此花多少時間下去,也就是比較對焦,現在更多的討論是下一屆如何把時間縮短,不要磨合一年大家才比較知道彼此的節奏,至少三個月或者是六個月把節奏弄到上軌道,這個也是阿峰討論的主要目的。

  • 看大家有沒有什麼最後想要補充或者是說明的?

  • (與會者皆無意見)

  • 大家好,我就坐著,我是青諮偉翔。

  • 我補充一下3-6案一些論述及延伸,很感謝勞動部的夥伴,尤其是勞發署,他們很多在國際競賽多年努力的基礎,我們才有機會參加國際技能競賽亞洲賽。這是技職跟技能的奧會組織,其實奧會的戰略版一直在變,對我們來說是很大重要技能跟技職的國際參與,後面還有挾帶產業策略,所以這一件事真的很感謝勞發署,我們也才有機會在今年底去參加亞洲盃技能的賽事,在阿布達比。

  • 第二,畢竟最後一次會議,我覺得再進一步分享技能族群的聲音。國慶的時候,我們有亞運的英雄列車封街,同樣奧會模式的技能奧運國際技能競賽,我覺得在整個技能群體,其實心理並不是很滋味,體育有國家很大力的支持或者是慶祝,但是同樣奧會的國際競賽就只能乾瞪眼而已,我不知道國慶活動規劃這是不是行政院層級可以討論的事,或者是建議的事,謝謝。

  • 有人要回應嗎?

  • 剛剛委員提到這一屆屆期之後,如何能夠再跟部會互動,我想青諮會還沒有成立之前,偉翔就已經鑲嵌在勞動部裡面了,其實帶來了不是他個人,其實他代表自己的社會脈絡,我覺得這部分對公部門來說是非常好的事,不是委員一個代表性,也不是他個人對技職的研究,後面還有一批人、社群其實對這個東西一直在討論。站在勞動部的角度,其實這樣的年輕世代所能帶來的刺激,有機體在那邊,這個是青諮會的功能。

  • 除了偉翔之外,還有很多朋友在兩個月前到勞動部訪視的時候,給部內同仁很多的刺激。我覺得關鍵是在部會當中找到一、兩個年輕人,或是願意花時間轉譯,大家互相轉譯到政府體系裡面,又或是從政府體系轉譯出去社會部門,這個工作會很辛苦,但其實施政來講會減少溝通成本,我們其實也趁機會要感謝各位。

  • 勞動部這邊隨時也都歡迎各位,因為我們上次的訪視滿快樂的,其實認識久有些事短時間做不到,反而講得出來,我想大家心理都知道,我們非常珍惜這樣的互動,謝謝。

  • 各位是從外掛變成鑲嵌的位置,這個是比讓人開心,因為這真的像雙向交流,並不是單向給壓力、給說明,而是雙軌、雙核心都在運算的情況。

  • 其實青諮會的成立,之所以不是當成青年議會或是往立法那邊去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在公共行政的脈絡當中,當然一方面指出問題,二方面也能夠結合到實際正在解決問題,因為法律、預算及資源等等,每一次解決掉一個部分,至少解決的部分是大家看到之後再來解決,並不是自己埋頭去解決,然後大家再說服接受,感覺上很不一樣,這是新的文化,這個文化就像老師說要轉譯的工作,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 不好意思,內政部想針對剛剛委員提議的選手是不是要放到國慶的活動當中,我在這邊跟大家報告,國慶的大會主席是立法院蘇院長,但是是由內政部跟相關部會,我們會組成一個國慶慶籌會安排相關的活動,有關委員的建議,我會帶回去交給大會處,因為安排活動的內容是大會處在處理,所以大會處安排明年活動時一起提出來討論。

  • 麻煩您了,謝謝。

  • 如果大家都ok的話,第一個部分就到這邊,非常感謝各部會、幕僚,再次感謝。

  • 主持棒接給阿峰,阿峰說休息一下。

  • (中場休息)

  • 我也不想逼大家要講,如果大家特別有一些感觸想要分享,就以心情面先講一下,不管怎麼樣,我覺得大家可以分享;第二輪是讓大家分享一些比較具體的,像剛剛有委員政哲或者是泰翔有提到,如果委員都不來參加,怎麼辦?像我之前也有聊到,可能會公布出一些之類的,我們講一講不代表會成真,但是如果不講絕對不會成真,所以今天最主要的目的是把這一些想法講出來。

  • 我鼓勵大家建設性比批評性更重要,以後大家聚在一起的機會不多,但是我覺得至少可以把一些東西留給下一屆的,不管是副召集人或者是政委去沿用,我覺得會更好。

  • 剛剛Peggy點頭如搗蒜,要不要先分享一下?

  • 我覺得跟下一屆有一件事是我們這一屆沒有做的是提案的交流,還有跟各部會的認識,像青諮的組成滿好的,有一部分的人是政治素人,怎麼做事都不是很瞭解,我花很多時間,像看泰翔、偉翔提案,甚至我要提案也會私下問要如何做,但是最後的結論是跟我說這個是一件非常大的工程,我光要瞭解就要花很多時間。

  • 有一點我們今天來這裡的目的沒有發揮到,我覺得有一點可惜,我覺得新青諮可以更快速接軌,讓他發揮我們請他來的原因。

  • 要有新生訓練。我那時候提案,還請泰翔幫我改內容。

  • 原來有這個功能。

  • 我知道了。真的要有新訓。

  • 我先講心情面,大家跟部會相處,很容易遇到一個問題是,我們有做什麼計畫,一貫回應的方式,這個東西的確是需要信任的程度,才不會把我們當外部的人,把我們當內部的人來討論,青諮這樣的組織內嵌到整個院的體系當中,我們是一部分,對外部的回應是已經做了什麼,這個原因是我們拉到這個大會的層級來報告,他們不能不回應,所以相對回過頭來說,過程中那一些跟部會間細部的交流就會變得更重要,我自己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把這個事情做得那麼好,我覺得應該還有再加強的地方。

  • 我覺得或許有一個方式,像剛剛委員有提到要瞭解一件事那麼困難,更何況要提出解決的方案,我們其實很需要的是部會窗口,那其實是可以回答我們問題,讓我們可以更瞭解議題的人,因為我們從外部蒐集的資訊,還是不及於內部去瞭解細節與脈絡,他們早在溝通的過程中有想這一件事,結論是走了另外一條路。

  • 回過頭來,我們內嵌在這個體系當中,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做到很好的協作,我覺得這個是接下來必須要加強的地方。

  • 我之前參加文化部的會議,那個是跟劇場相關的事情,我訪了很多劇場的前輩,最後實質提出的一些意見,司長也有給我們正向的回饋,像這一種小型會議,就會不確定怎麼樣follow up,也就是未來提出的東西怎麼follow up,這個可以跟貢丸協作,也就是未來參加小型會議也有follow up的機制,不用拉到院的層級或者是大委員會來討論,這樣部會也會有意願讓我們做細部的小交流,這個也是一種方式,以上分享。

  • 我補充一下泰翔大哥講的,剛剛政哲有提到發展圖像的小組會議,我不太確定成效怎麼樣,我剛好有空,所以我就去了,我參加教育場,其實在那一場會議進行的方式比較活潑一些,所以有比較多對話。

  • 聽起來比較幼稚,那時候是在玩大風吹的遊戲,也就是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有找過青年來跟你一起共同制定,就移動之類的,大概就是一半、一半,所以滿有趣的,但是有跟沒有的理由都滿有道理,沒有的原因是真的不需要參與或者是有什麼困難,有的原因是原本的體系,像農委會或者是農會已經有這樣的東西去參與,其實在細部的交流活動時,我覺得不管是對於建立或者是跟部會間溝通,那一次結束之後,我找了科技部的人出來討論提案,像這樣的交流增進兩邊的理解,也真的比較有一些雙向的溝通,因此那一次我覺得算是有一些成效。

  • 大家要不要直接講?

  • 我大概有提幾點,剛剛會議有提到拜會部會我覺得是最重要的,應該要最一開始就拜會,不用先大合照,我覺得大合照一點意義都沒有。

  • 大合照還是有意義的。

  • 大合照你去部會的時候他才知道你是誰。

  • 瞭解,對不起,經過兩年我知道了(笑)。

  • 第二,我發現有委員會提滿大量的案子,我覺得這樣子會浪費大家的時間,有一些委員是因為時間不夠,我也會提醒下一屆,我覺得提案委員如果沒有辦法出席那一些會議,我覺得你提的案子其實成效非常非常糟糕,尤其至少像我們這一屆有一個主提案,後面是連署。

  • 去參加一些會議,部會長官就會問這個提案人沒有來,連署人要不要提什麼建議,連署人通常都沒有什麼建議。因為主提案人沒有來的話,大家不知道要討論什麼東西,所以真的非常重要,提案人要參加那一些會議,我覺得重質並不重量,並不是提的數量多就是好的委員。因為我們跟前一屆交接的時候,他們有提醒我們政府都會需要動員非常多的資源,我的確也看到了,因此我不敢亂提,所以大家提就很不錯,覺得我好好參加就好了。

  • 第三,我發現提案的一些問題是封閉性又或者是需要整理資料,請他們提供一些資訊,我覺得我看到公務員都做得滿好的。但是開放性的問題,就不容易讓政府同仁回應,用青年圖像來做一個例子,因為政哲問了政府做哪一些事,這是封閉性的問題。若問題是:「政府可以幫創業家做什麼?」這個是開放性的問題,開放性問題我覺得委員答得會比較好,但是對於政府官員,我看到普遍是他們不太知道能夠做什麼事,所以靠大風吹來凝聚大家的共識,青年意象的主持人家華我非常推薦,我覺得可以請她來帶大家。

  • 第四,我覺得會前會比大會有效,大會是為了要照相,我知道;會前會的互動真的是雙向的。在大會時,當院長在上面的時候,我看不到什麼雙向的情況產生,全部都朗讀完之後,問委員有沒有問題,然後院長會開始交辦下去,承辦人員會有壓力,會變成委員跟承辦人員是對立的關係,但在會前會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因為可以直接對到窗口講到話。

  • 第五,用公務人員的語言,我們當然會希望各個年齡層可以瞭解我們這一個世代,但是我在開會時,我有發現我們的公文並不是很瞭解,我又用政哲做例子,真的很不好意思,剛剛他有說一句"我會覺得突然進了平行時空。"

  • 「平行時空」是什麼意思……(笑)

  • 太流行的用法。

  • 反而容易造成同溫層,我們可以用別的語言「這個公文怎麼追不知道追到哪裡去」,這個也是平行時空的意思,不用這麼困難;我在開會的時候,也是開青年圖像會議時說「中二」,旁邊經濟部的朋友問我什麼是「中二」,但是「中二」代表的意思更廣泛,不只是幼稚,但是為了讓他懂,所以我就用幼稚這個詞。

  • 另外,我希望有一個預估專案的時間,例如提案3-5是無障礙旅宿的現況研究,觀光局本來就有了,營建署也有,因為飯店一定要經過營建署登記,為什麼要預估專案執行時間,我自己是開公司的,我花的時間越久,我的成本一定越高,不知道有沒有可能讓政府的同仁講說專案預估要花費的時間,我是一個問句,這個是開放性問句。

  • 他們如果可以估計花費的時間,像大學校長遴選辦法,要是承辦人員開了五年的時間,我們就會知道大概做不出來,因為五年對我們來說是無限大的,因為我們才兩年的任期,他講出來,我們也可以有默契知道,總不能每一次提了很多案,你看我們兩年已經結束了,從第一次開到第六次,還是很多案子部分參採,對我而言就是無限期的一直延下去。

  • 我可以分享嗎?

  • 「內嵌」的,比較瞭解(笑)。

  • 我稍微分享怎麼提案,我會怎麼想這個提案,然後接到剛剛所說的。

  • 要快一點喔!

  • 提案之前其實就會知道這個部會的業務是誰負責,像一般人去溝通就會說這個科長不要,可能是因為他有長官、下屬,還有很多的壓力來源,他的不要,倒不一定是自己的意願,所以在那個情況理解下之後,然後再去提案,或者是在提案之前有一些非正式的溝通,這個是重要的。

  • 也不只跟他溝通,像教育好了,民間是有老師、家長、相關團體,還有學者,這一些都能夠溝通到,搞不好還接觸議題計畫對應到計畫主持人,這個事前溝通是很重要的。

  • 再來,因為議題的縱深就知道提的這一件事是要達到中程或者是遠程,像我剛剛有提到分享國際技能競賽的亞洲組織,只要這個時候推一下就可以了,我覺得可以去預估議題到達什麼時候,我覺得這個滿重要的,有時可能會因為立法院的關係,有時是行政院、部會間,像勞動教育經濟部的有固定三次長會議,他們也有很多小的工作圈,如果知道的時候就知道那個至少是一個月一次,理解越多具體資訊,提案的時候就會比較準確去推動,按照這一些周邊條件去做還滿重要的。

  • 我有錄一個新人影片之類的,你們公司的人這麼多,怎麼訓練新人?

  • 他也是交辦的。

  • 我們上次加入沒多久,盤點一次有沒有興趣的部分,我上次分享,忽然在幾個月前,忽然各部會瘋狂打電話來,我很為難,沒有辦法跟他們約到,尤其是影視廳的。

  • 我相信下一屆很快就上來了,那個是不是可以往前拉一些,我後來發覺,就像剛剛泰翔或者是政哲講的,他們很樂意要聽聽看外面的聲音,不一定我們每一個領域都懂,所以我覺得很可惜,我記得當時有看會議紀錄,其實年輕人在那些領域特別瞭解,後來是用email,跟科長說聽到的建議怎麼樣,我覺得看下一次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往前做。

  • 會前會的時間卡住,因為要配合所有人的時間,我故意都不填,就是看大家都可以,我再看可不可以來,後來因為是青諮會的關係,所以各部會會收到推薦的名單,那個我們儘量參加,我覺得那也滿有用,因此我覺得當然是有其目的跟效果,就像剛剛所說的,如果下一屆的委員,是不是會收到很多各部會的邀集,我覺得可以多參與,因為更直接溝通,那跟青發署來做,我覺得那個會更直接。我覺得那一些也可以盤點回來,因為其實大家也花時間去做。

  • 另外,還有大家太不熟,很像見新朋友,因為之前就是在行政院那一次。

  • 還有一次吃飯你沒有來。

  • 希望大家可以更熟。等到我們真的卸任了,希望跟新的……

  • 你要負責,在CIT。

  • 我現在有投資兩間Bar。

  • 不想,我想去CIT。

  • 好,聽副召的話(笑)。

  • 剛剛有提到,第一次看完還是可以去各部會,那一次可不可以讓我們這一些老屁股還是有機會參與,因為那一些參與的好處是,像游適任是GQ風格代言人,他可以去文化部,有幾個新的委員對文化部也有興趣,也許未來沒有辦法長長久久參與文化部的相關提案,但是游適任就可以把一些想法……

  • 應該各部會都會問推薦名單,如果是當過委員,我其實覺得就足夠了,因為他們會自己看背景。

  • 這個就是剛剛講鑲嵌的意思。

  • 青顧團有邀請過嗎?我滿好奇這一件事。

  • 其實青顧團現在還有幾位,經常在會議上出現。

  • 在經濟部開會有遇到之前的,但是他們的角色通常太多,被邀請不一定是因為青顧團身分,可能是其他的原因,比如創業顧問之類的。

  • 第一次去各部會的這一件事,老的青諮會不會邀請?如果本來就有鑲嵌在裡面就沒有問題。

  • 就是名單開給他,他們就是會勾選。

  • 我們可以確認每一個部會在第一次邀委員的時候,我們是前後兩個一起寄給他,這是絕對不會有問題,但也要看新的委員感興趣跟你們感興趣實質重合到底到哪裡。

  • 時空背景不知道到哪裡。

  • 當然有一些核心關懷是差不多一致的,也就是青年圖像盤點的那一些,那個是無論如何會重疊。我只是沒有辦法承諾說,你們關心的也會是他們關心的。

  • 因為我們是第一屆,雖然前面有青顧團,但是本質上我不知道這個是要幹麻,所以有很長的時間在熱身,我相信下一屆應該會跟我們後一年的差不多狀況,比較偏公共行政的建議或者是討論的方向,我相信到下一屆給他們回饋的話,是我們目前的做法或我們認同這一種方式的調性,可以提醒他們可以這樣做。

  • 還有一個是,可能需要提案one or one的事情,因為這一件事並不容易,我相信只有對小部分已經碰過的人才知道,因為裡面的問題太多,就是你到底要提什麼問題、利害關係人到底在哪裡。

  • 要有工作坊。

  • 由上到下這一件事是重要的,所以一打通就會很順暢,順暢後面就會不一樣,我覺得重點是在這裡。

  • 大家剛剛有提到,就是如何運作的這一件事可能還是得在一開始就要讓大家稍微有一點理解或認識,像那個政策的討論,記得政委以前曾經提過,把想要改變的政策區分成不同的層次,每個層次適合和什麼樣角色的人溝通。另外,我覺得很重要的是,會議前的討論等等會比會中來得重要,因為經歷了兩個院長時期,很明顯的是,一個院長保留或促進很多機會和時間,讓委員和部會長官們在討論,另一個院長則是很願意做裁示。 但是在院長主持的大會的時候,應該就要是先前已經盡一切可能彼此理解與溝通(就是全部搞不定的時候),再讓院長做政治責任的裁示,其他的討論應該在事前去進行。

  • 我自己關心的議題,其實不只是在正式提案,或者後續追蹤中,才提。而是在各種會議或可能,或拆解或組合成不同的樣態,找各種縫差....也許就是這樣逐漸的,大家也就開始理解為什麼想要這麼做,其實「同理」真的需要一些過程。

  • 另外有一件事是我剛進來時很像要做,但後來也沒有做到的,也許可以有每個月定期的聚會或者是一、兩個月來聊聊關心什麼議題,但是會不會跟提案有沒有產生關聯是不太一定,但是藉由討論的過程中讓大家可能更瞭解政府的某個政策或產住共同提案的過程,像剛剛所說的整個提案的產出,也許有一些有經驗的人可能在那裡面就會發生。

  • 比如有人問過代理孕母或什麼的像法令或者是等等的事情,我在做政策參與,但是參與上還有一些困難的時候,有一些是你很少參與的,我其實很好奇,或者我覺得大家都需要知道困難跟障礙在哪裡,因為大家會談出席率不夠的事,但是我想要拿另外一個東西。

  • 接下來想要跟大家分享這個圖(會後補更清楚說明:https://hackmd.io/s/r1l00cX2m

  • 空間:必須有機會表達觀點

  • 發聲:環境必須有助、利於表達意見

  • 觀眾:這些意見必須被聆聽

  • 影響:不是完全聽他的,而是這些意見,必須在酌情後獲得落實,讓表意者知道,你的意見在我們那個階段被考慮,也影響了什麼?

  • 因此用這個圖告訴我說我們的參與跟發聲絕對不是發聲的內容好或不好而已,而是有很多的友善機制是什麼樣子,我自己覺得在這一個方面是沒有做足夠的,其實原本很期望我在這個角色上可以多花一些時間來做,即使是在焦頭爛額的情況之下。

  •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關心哪一個議題現在是什麼樣,從青年的角度把這個現況說清楚,我們對這個議題的美好是什麼樣子談清楚,如何從這裡到那裡,如果有想法就提、沒有想法也沒有關係,政府部門如果可以讓我們可以從這裡到那裡,但是有另外的做法也沒有關係,因為很多時候是因為青年不太了解政府是如何運作,如果太快地去談做法,可能容易有所誤會,所以就把這兩個東西(現況--美好)談清楚,可能會是更重要的。

  • 最後,從第一次的想法是,我們真的不是第一屆或很陌生,臺灣在2004就有行政院青年諮詢小組的參與,那一些青年如何累積與留下來對話,我覺得這是滿好的機會,也許接下來的共識營或者是工作坊可以邀請不同的參與者。

  • 這邊也可以推薦兒少去做政策參與或者是提案,我覺得那會給大家不錯的刺激,也就是如何從我們的角度去看我們跟公務員能看的事情,一個是年齡的部分,一個是角色跟位置上不一樣,就是因為不一樣,所以才需要我們這樣的存在,因此我們如何呈現我們的觀點與聲音,在這樣的機制上可以有一些媒合,或是大家在這樣的基礎上討論,我覺得可能是有趣的事情。

  • 我想接著分享鑲嵌的這一件事,我自己是寫政策報導的記者,在這個會上,基本上我是跑政策參與,不要聽剛剛次長(剛剛所講的),我很常跟勞動部、教育部吵架、爭論一些報導上的點,但是我覺得從打哈哈到一個真實的關係過程很重要,鑲嵌,不是鼓勵大家要成為某一個部會聲音的延伸,我覺得不是這樣,而是跟他建立真實的關係,因為很多真實關係是在衝突之後才知道真實對彼此的價值是什麼,因此這個關係跟概念才是鑲嵌的意思,並不是部會的延伸。

  • 在提案的時候,不是要部會馬上要做到,然後不管部會死活,我覺得倒不是這樣,基於理解跟事實,我們把邊界多推一點,我覺得可以多一些互動上的態度跟心態,在大家基於一樣理解的情況下往前,我覺得這樣變成好的合作夥伴,就會知道並不是聽他的話,但是他知道如果大家都是關心這個議題,只是在不同的立場,我們做這一件事、他這個法令對這個議題或者是業務往前推進,大家就會合作,因此鑲嵌並不是部會的延伸,但是是有共同目標,我覺得是很重要的事。

  • 我就自己的經驗跟侷限提供一些建議:

  • 第一,順著偉翔剛剛提到的溝通、關係的部分,我必須很坦白來講,其實是共同共構的,行政院青諮在我們每一個人可以投入多少,其實那是一個成本,但成本取決於個人及每一次會議可以決定的效率到哪裡,最少的投入成本是今天提一個案子、詢問了各處室的需要資料是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成本像偉翔可以做到一個組織者,但是像我的專業領域會遇到教育部、勞動部,這兩個大部會是最常遇到的,不管是主觀或是業務承辦人員給的建議或回應,其實都會影響到委員跟他彼此不斷建構的關係。

  • 就像今天提到委員的名單,你去拆解政治話術,你會發現沒有什麼,可能這樣比較尖銳,但是我講話就是這麼「靠北(台譯)」。

  • 剛剛回應到成本的問題,來自南部的委員,像我跟彥孝要來參加一趟,我們每一次都要很認真,並不是像各位都是北方人,勞師動眾,下一次可以移到南部來試試看,一天,交通成本跟所花的心力之於我們每一個人在看待每一場議案或每個會議的重視程度,像剛剛Justin提到一通電話進來,委員兩天、三天或者是青年議題圖像,我並不是等你天天開會就可以了,南部的委員並不是這樣。

  • 我談到第二個層次,我談地緣政治去影響委員或影響在看待議題或提議題,又或者是跟公部門間的關係,因為牽涉到的是背後脈絡,但是在南方沒有這麼兇,你會活不下去。

  • 第三,其實夥伴關係不是只有我們希望把他拉過來,不可能,如果手不給你,並不能會成為夥伴關係,這個是政府部門要有其他系統去做公務人員的培力,把開放性跟open的態度打開之後才有可能成為夥伴關係,不然我把教育部當夥伴,但是人家不屑我,誰要跟我當夥伴呢?

  • 你們參與上的阻礙或者是困難有任何是可以協助的嗎?

  • 可以解決,我的意思是除了空間上的東西,我們上來一趟,時間上……

  • 已經花這麼多成本,而部會給的東西。

  • 政委應該有解決方案。

  • 我提的案子是勞動教育促進法,委員有提出來,我不曉得下一個會期會不會有立法委員會重視這個議案,我也是想說我要寫,如果在最後這邊再提出我的論點或怎麼樣,我希望勞動教育促進法一定要立案,不立案不行,我跟馨如的想法就是這樣,這個不立案,未來我們南部的勞工絕對會跟政府再有更多的對立,一定的,保證。

  • 我覺得是兩個層次。

  • 還有一個問題是,各部會在後面很緊湊地邀請我們這一些上來北部開會,這很好,但是我的期望是,就像剛剛吳委員講的,我們填有興趣的,我們也很開心,就是剛開始填的時候,各部會有開會或怎麼樣,大家就像次長,上次的開會就有解決掉我的問題,那個系統根本就是複雜到,公會根本不想去弄那一套系統,所以上次的指令下去之後,就在南部開一次會,我覺得這個很好,在南部召集各個公會討論這個系統哪時候要怎麼改善,有給一個答案,今年年底會改善這樣的系統,我覺得這樣的方式真的很好,但是因為要卸任了。

  • 我希望下一屆的青諮委員把興趣填寫上去之後,其實我跟勞動部的長官也沒有很大的落差,其實勞動部的長官真的很好在一起,我覺得真的很好相處,只要把我的問題跟他講的話,他們真的問說:「委員,我們這麼做好不好?」(會問我)是不是有別的方法,我(回答說:)「給你一個意見,我們南部的工會都是這樣在做,你想想看這樣好不好?」

  • 我說那一套系統分兩套,一個是學校機關……

  • 我覺得問題回到前面,新的青諮委員並不是在談運作的時候,怎麼樣的方式更好。

  • 後面會有幾場的拜會跟座談,並不是填了哪一些部會,而是敬峰有提案,是我們去拜會部會,蒐集大家的時間,然後再跟部會去談時間。

  • 我覺得最早有填過……那也不是最早,因為是1/2的時候,因為在運作……

  • 就是在敬峰提案之後,我們填過有興趣的。

  • 應該這樣講,即便下一屆很早就填了,怎麼樣運作會對於非北部這一些參與的朋友會比較方便。

  • 像最後一場是次長邀我們上來座談時,我提出我的問題,他馬上在北、中、南的三個場次,比如南部是勞發署,邀請我們去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這樣子是好的。

  • 所以還是讓你跟南區的負責單位?

  • 對,我覺得是這樣。會比動不動南部的委員很緊湊,我會覺得上來北部開會,我是沒有排斥,但是時間上……像我又要趕回去,回去又是8、9點了。

  • 遠距離視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

  • 我覺得可以解決。

  • 來跟我們開會這一群人跟實際上做事情的人的實質感受,因為他們的想法跟我們是接近的,在那一次,所以他們也遇到這樣的情況。

  • 大家坐著這樣談,有問題就問你,沒有問題的話,就沒有問題你,不要好像我們在質詢你。

  • 這個是政委推會前會的用意?

  • 其實本來除了會前會之外,也是想多一點這樣的格式。

  • 會前會會更好。

  • 不過有一個我們下一屆馬上可以做的是,問一下所有的委員住哪裡。

  • 這本來就可以,這一開始就會知道。

  • 因為像特別是這一種非常informal的,要約到CIT之類的地方,我覺得無論如何都是要在大家可以隨時去的地方。其實像我自己在社創中心,也就是空總旁邊,大家都知道禮拜三都可以來找我聊天、吃飯,但是確實來的人,大部份不是離高鐵很近就是住雙北,事實上就是這樣。

  • 這個是為什麼週二去巡迴,一開始先確定每一個人住哪裡,可能北、中、南或東的一些熱點,先在那邊聯絡感情,不會覺得每一次要聯絡感情的時候,南部都要付出額外成本,我們偶爾也可以去一下台中、高雄或台南,有這樣子平衡的感覺會比較好。

  • 我還有一個感覺跟大家分享,我覺得我提的三個案子,其實我會覺得公務部門的長官在回應的時候,好像都比較官方回應,我會希望在下一屆的時候,各部會的長官跟我們講話時,好像不要有一個距離,我覺得很好溝通,大家坐下來談一談。

  • 我不曉得我提這個案子,你們到底在執行方面有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有問題的話,沒有關係,是不是又轉變一下,看怎麼做會比較好。

  • 就是one on one的部分,提案相關的潛規則之類的。

  • 我覺得有很多可以考慮,比如一開始第一次會的時候,就人提到要提案,我覺得第一次不需要提案,狀況根本都不知道,所以不用急,可能會前會先瞭解,會前會不是因為提案的會前會,先關注哪幾個議題,根據那一些議題之後再開始,先熟了再開始,現場先討論做什麼,或是回去再思考,因為這樣就知道窗口,後面的提案才會對到對的人。

  • 我剛剛聽到會前會很重要,可是我們認為重要的時候,其實是青諮會一年以後,已經大概摸清楚狀況,所以才知道如何操作。我現在講的都是對下一屆,也就是一開始操作的時候,不會讓他們知道會前會很重要,他們根本沒有感覺,但是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機制是什麼,又或是這一個組織可以帶來的成果是什麼,我覺得反而是好的。

  • 我先離開,歡迎你們來高雄玩,掰掰。

  • 現在提已經有一點晚了,但是我覺得有一個考量之後的行政交錯任期。

  • 一半一半嗎?

  • 對,不會兩年就空掉,一群很新的人,彼此不熟,也不知道如何操作,那都是一邊摸索的,比起你跟上一屆的,可能偶發性有一些交流,你就會實際看到那一些熟悉的人如何操作,因為現在提已經有一點尷尬了。

  • 可是我記得下一屆不是有一些人續任?

  • 我們相處兩年不熟,然後還要一半一半交錯?彼此間如何連結可能更重要。

  • 有人想當第三年嗎?

  • 三、四年的話,其實大家付出的時間成本也滿高的,續任這一件事可能也許都有一些難度,可以實際看到怎麼操作,然後就可以聽到怎麼樣,你講了那一次,可能一個月、兩個月記得,你到三個月後要提案,這一件事就很遠了,自己也很難去摸索。

  • 另外,我覺得像剛剛提會前會的這一件事,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可能單位或者是個人關心的議題,但是未必知道現在的進程怎麼樣,又或者是他的相關團體到底有誰,他們在這個政策上有什麼樣的想法,因此會很不敢貿然提案,是不是有一些正在進行中,又或者是哪一些利益團體,又或者是政府有什麼樣的規劃,可是這一些在不知道的狀況之下說你關心這個議題,然後有什麼可以改變或瞭解,也許是可以得知的訊息,正在政策部門未必召開跟青諮的會議,而是這個政策相關的關係人會議,可以知道哪一些團體在裡面。

  • 其實在你跟相關的公務人員談之前,你也會知道誰關心這個議題,然後把大家串聯起來。

  • 協作會議……

  • 也許不是提案,可能各部會有重點計畫在做的時候,反過來問大家的想法。

  • 而是定期的,並不是現在關心這一個議題才……而是可以知道部會做什麼事、哪一些團體已經在裡面,你還可以做什麼,也就是除了這一些以外,還有什麼可以作連結。

  • 我問一個技術性的問題,像公文會有一個資訊系統,我們可以用Google訂閱快訊或者是什麼事,發生就寄給我們,這個可以做得到嗎?

  • 你說對外的公文嗎?像法規預告?

  • 像被公開的。

  • 有,「Join」有這個功能。

  • 像會議的蒐集,如果每一次發文,會問你三個月後的會議,但是這個發文是要兩個月,所以你每一次收到的時候要很久。

  • 之前有提到一個會議的系統,大家就登入,而這個會議是讓外界的人參與,有外界的,某個程度不會這麼隱密,我們有興趣就可以去參與,但是實際上有一些困難,大家還是透過紙本公文,各部會就會開始說原本怎麼樣都不會紀錄、為何要自己寫紀錄等等,那個實際上是很困難的,因為一樣的事情來問我們,我們就可以理解到那個困難,但是現在來問我三個月後要開什麼會,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用這一種方式來調查會議,就是會卡住排除,另外一種就是要看政委的專業,該看政委的資訊專業。

  • 一個是無論如何一定會定期發生,這個是很容易的,甚至一年前就可以開出來,但現在的問題是大家都有提到,這一種會議的拘束力太高,以至於你去的時候,部會都很嚇,像永續會最好的例子,不過當然還有很多。

  • 都已經這麼高大尚了,大家不會有這一種很informal,如果很有機會討論的,不可能三個月就預知,這個事實是這樣子,並不只是對青諮這樣子,所有部會的承辦都碰到相同的狀況,你一定要定期開,一定是長官、政務官在主持,很難有協作式氣氛,通常要協作式氣氛是臨時來看一下。

  • 剛剛講到部會怎麼回應蒐集青年事情的實質內容?

  • 像地方農會系統本來就有在做。

  • 他們不覺得需要找我們的其原因是青年來約的,或者是教育部等等來說去辦活動、透過問卷,大家就有辦法反映意見了,所以我們也不太需要,或者是我找老師就可以讓老師、學生,剛好是爸爸、媽媽,是有很多元的身分,他過去沒有想過,他覺得比較方便,又或是政策的一些青年來,他們覺得會也參與上的困境,可能有失業的青年、用藥的青年等等。

  • 我覺得大家也許沒有想過這一些事,如何讓他理解透過問卷的蒐集,不一定會得到你要的東西,慢慢是會遇到一些東西,讓他們謾罵的……他們覺得有,所以他們很期望聽到青年的聲音,那個落差到底是什麼?像之前有提到也許有一些部會可以分享可以合作成功的,也就是大家不害怕,也就是如何有效蒐集意見的方式。

  • 實務上相關領域議題計畫主持人就有既定的人,所以政策提的政策背景就是那幾個教授、學者及關係人。

  • 就是想盡辦法再進去。

  • 我的意思是政哲剛剛提的很重要,不然會讓事情的發展、單位的發展,其實就是那幾顆腦袋,這幾顆腦袋或許非常有用,但是就會只限在這幾顆腦袋,所以其實政哲提的滿重要的,不然永遠都是那幾個人在決定事情的發展或是創造什麼事情。

  • 很多不是不願意,其實有想過,他們考試就是這樣過,他們的人生道路就是這樣。

  • 像那時候外交部找我,我說應該要找游適任,就找他。

  • 名單是怎麼回事?名單也出去了,基層說不知道名單。

  • 這也是我想提的,之後持續性參與公部門的計畫。我在這兩年,因為青諮的身分,因為我一直關心原住民的議題,其實我在原民會的審查會議,他們都主動打電話跟我說原民會的審查,因為大家其實都是教授,我覺得我的身分好像去了很奇怪,但是因為青諮身分在過程的審查會議當中表達對於這個議題的觀點,所以就會影響上一次國際化的爭議辦法。

  • 有時在開青諮會議是一種形式,有時也需要青諮委員的投入,也就是怎麼知道的,他們說是青發署推薦的,我不知道其他的夥伴們,投入在勞動部或者是文化部,他們可能有接到這個訊息,又或者是下一屆的委員建議不能投入在公部門任何的一個會議名單。

  • 像我如果有拜會,就邀請我去出席、參加審查,因此這兩年,我投入了幾個我覺得都是被決定的,他們會覺得怎麼找這一些人怎麼都怪怪的,但是還是去了,我去參與一個會議就是這邊應該要有一些條件,比如學生的文化素養、背景,這個表達就給公部門在決策一些事情上,就多好幾個面向。

  • 我建議假設之後沒有機會再投入到青諮委員這一種持續性發展的名單,我們這一些委員的經驗其實都是累積起來的,其實青諮的身分,我們更投入在某些事情上。如果達成永續的話,我建議之後各部會,如果有一些審查會議或者是其他的會議,可以邀以前的青諮委員投入,像其他的長官又很怕跟我們對話的感覺。

  • 像我去原民會開會,他們的處長跟副主委,因為我們都在那個場合,會議完畢之後就會聊很多的細節,我才知道原來以前是卡在這裡,這種是非正式的互動,其實是透過那一些場合才會有一些想法,那個委員才知道我不是意見很高的人,就是會給他們一些建議,並不是對立面的。

  • 廷卉其實在原民會,大家就覺得她是很犀利的人。

  • 她會知道喔!(笑)

  • 但是原民會還是很需要她。這兩年的青諮身分可以投入,也就是參與到核心可以給一些想法。

  • 第二,未來如果要持續性讓委員投入,我覺得可以把這一些名單可以給部會的人,希望他們能夠繼續邀請我們投入在他們一些諮詢會議當中,看具體的辦法有沒有辦法落實。

  • 像有關於性平廁所的事情,這個回應當然很保守,我完全採納,因為我很尊重公務員的決策,但是內容是什麼,其實就是要不斷地互動、強化彼此再教育,因此才會有一些內容出來,因此當然是完全採納,只是形式是什麼,我覺得還是要互動後才瞭解。

  • 是不是實際的參與?

  • 我有實際參與。

  • 等待是一種、參與是另外一種,或者是去認識其他人,就會覺得這個會議怎麼會沒有你,讓你知道,然後把訊息傳達出來。

  • 我們現在已經有這個網站了,這個網站滿不錯,老實說,文化部在新莊辦公,怎麼可能認識在南部或者是這麼時尚的游適任,沒有辦法,你懂我意思嗎?真的很難。

  • 如果今天有部會發函給他們,他們不知道游適任、林文攀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只知道對什麼感興趣,可能找你來,好巧不巧中了一個人,很不錯,但是我覺得未來也許……我在思考,即便卸任,也就是在這個平台裡面,也就是未來變成如果一個年輕公務人員想要找人,就可以上來這邊找,類似這樣的概念。

  • 所以透過發文讓大家知道你的立場跟想法,而不是青年諮詢委員黃偉翔,這幾個字不會有這麼強的用處,對於這一些東西的內容,他們在需要的時候就會拿來。

  • 就是主動跟被動性都要有。

  • 延續剛剛的脈絡,想提另外一個面向,其實這兩年提案讓大家知道青諮到底在做什麼,也許有行政成本的考量,有別的青年未必是青年諮詢委員,但可以知道形式或者是工作坊或者是講座等等,讓大家知道這個委員會具體在做什麼、可以做什麼,也許在有一些體系的狀況下,等到未來可以進來的時候,相對那個磨合期會變短。

  • 所以會讓人家知道這個有問題,可以找青諮委員的誰來做,可能不是講座這麼僵硬的形式,是一個交流會,就是有幾個青諮委員、哪一個主題來邀請相關的人討論,也就是在這個領域想要透過一些體制內的改變,可以找誰提案,也會知道這個委員會在做什麼。

  • 我覺得可以,但是青諮委員的壓力就會超大。

  • 如果要落實的話,青諮委員就需要國會助理。

  • 像「黃敬峰怎麼都不講話?今天已經開了三次會議,一次提案都沒有提。」我覺得這個是ok的。

  • 不過社會會有很多不同的壓力到青諮委員的身上。

  • 其實每一個城市都有,我覺得互相的資訊流通是可以的。

  • 經驗複製出去。

  • 我覺得那一種方式是好的。

  • 青發署有辦。

  • 弄到台北或者是新北。

  • 不一定我們是主角,然後這個政策是有不同的青年參與,這個是青年發展藍圖會議呈現這麼重要的原因。

  • 11月就要辦?

  • 12月1日的樣子,我們還沒有青諮的名單。

  • 我覺得滿有趣的,如果11月中才拿到,12月1日就要參加活動,好像有一點難,行程上我覺得有一點困難。

  • 邀請阿峰去會議分享。

  • 青諮會的網站,我想大家的網址保留絕對沒有問題,我看到已經在FB分享的網址,是絕對不會讓它失效的。

  • 確實一開始上來的時候,第一個沒有這個網站,第二個是就像剛才這邊講得非常好,第一次去的時候覺得出現在這邊很奇怪,但是等到你混熟了,就是他們會發現一開會沒有你在,他們反而會覺得很奇怪,就是要從這個狀態變成那個狀態。

  • 有網站、提案履歷或者是關心履歷,只是縮短這一個過程,不會免除這一個過程。不會一開始端一堆書面資料出來,無論我們網站做得再漂亮,就讓人家覺得沒有你在覺得很奇怪,這個沒有辦法。

  • 像時間投入在比較有價值的位置上,就算自己心理覺得「在教授旁邊,要怎麼講得出話」。那個不適應期,自己過去越快,之後能夠跑的時間越長,確實是這樣。

  • 就是剛剛大家講,我很多都很同意,我自己比較關注的是社會住宅,像社會住宅的議題是全台都在發展當中,像第一棟剛蓋好,所以不會馬上進到提案或者是政府運作了什麼,然後大家去改善或什麼的,像這樣的階段就會更需要能夠去參與正在進行的狀態,像非正式會議就很重要,這個是我個人的經驗。

  • 不過內政部營建署的參與上,大概就只有最近幾個月的邀約,比較少交流到這一個部分。

  • 地方自治到目前還不是很理解哪一些事情在地方發生跟有什麼關係。

  • 因為地方都會說我們有「青年...」,大部分都叫「青年諮詢」,也有「青年參與」、「青年議會」,然後也有把兒少併進來,都有。

  • 但我自己的經驗,其實重點還是在事務體系,我們有一個很強的青發署當幕僚,那是一整個署的力量。

  • 有一些地方是有青年局沒有錯,有專職人力還好,甚至其他連青年專職都沒有,這樣的情況下,其實不太可能有一個很好的幕僚,那就要變成青諮裡面要有非常強的、又剛好很有空的組織者,否則幾乎就不可能像我們在做這樣的一種比較正規性的東西。

  • 如果沒有這個的話,跟中央接軌根本談不上,因為根本不知道接什麼東西,不可能說大家都去認識每一個縣市的青諮,這個是不實際的,一定是我們這邊關心跟他們關心的議題,用某種方式接軌。

  • 但是如果他們那邊的結構化程度沒有這邊的強,之前有一個提案是說硬性導入,但是後來發現很困難,所以目前比較軟性,就是政哲提過的,希望每一個縣市長把青年專責機關當作政見。

  • 也沒有要那麼硬啦!

  • 我剛剛跟政哲在旁邊聊天的時候,他有提到一個,他希望是可以讓不管是老闆或者是機關、長官知道青諮委員的重要性,讓大家來參加會議,並不是每一個人像阿峰當老闆,可以自己決定上班時間。

  • 我也要問客戶是不是可以讓我來。

  • 就是讓老闆或者是他的長官知道。

  • 程序動議,他們說這邊到5點30分,如果大家要聊的話,可不可以去我的辦公室,這樣比較容易一點。

  • (自大禮堂移動至唐鳳辦公室)

  • 一開始創辦人是兩個人,但是嘉緣比較少參與,她滿忙基金會的事情,她比較少時間可以上來。

  • 前一個話題是什麼?

  • 就是怎麼樣取得假單。

  • 如果自己是老闆就比較容易。

  • 因為我的工作就是做這個,他也拒絕了很多,因為裡面有一個是政府應該要更去做一些,比如意見領袖等等的,就是減少大家參與的困境或者阻礙,那個阻礙可能是風俗民情這一類的,白話文是讓老闆知道我的員工裡面是行政院青諮是驕傲的。

  • 有人有實質需求嗎?

  • 我去年在學校的時候來會議會很簡單,反正你選擇要不要去上課,就是要選這一件事,你想來就來,今年我在公司真的很難請假,而且我是一個實習生的角色,就更難每一個禮拜請假,這樣子會很尷尬。

  • 對這樣的議題是支持或者是同方向的?

  • 我記得不是有關的公司,跟政策完全沒有關係。

  • 他是左腦創意行銷,還算是相關,但是公司也要忙。

  • 而且有一個專案在推,他就會消失,就會很難。

  • 這個跟泰翔一樣。

  • 剛剛講到學生的身分,我剛剛提到培力,像在大一的時候進來,那時在上很基礎的政治學、行政學等等,其實同學都很有興趣,都很想要知道,未必是在裡面的角色,但是他們想要知道在裡面發生什麼事,因此我才會提是不是有一個分享會的形式,這個行政成本會提高,但是我覺得是滿好的事,也就是會激勵大家想要進來,也會讓青年想要參與這一件事的意願是提升的,也就是有一些管道是真的可以改變。

  • 我印象滿深刻有人提案、部會會來,他們說不知道體制內有外部的聲音可以進入到這樣的政府,這一件事我覺得讓大家知道是滿重要的,相信才會進來。

  • 確實這屆的拘束力是比以前高得多,賴院長一上來之後更是如此。確實是以前大家對青顧的印象不是這樣,所以確實是有宣傳的可能性。不過...

  • 這個在實務上青年署很痛苦。

  • 我說行政成本會很高。

  • 而且辦完宣傳會之後,所有地方陳情案件如雪片般飛來。

  • 其他的能動性不可能這麼高,這個是委員可以做的,但是在困境底下,我覺得是有難度的。

  • 我覺得跟地方青年機關是有可能性,這個是滿好的搭配。

  • 但地方要是沒有青年機關,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強求,只能透過像網路直播的方法。

  • 我主要是針對我的提案,我原本就有一個期待,就是希望一個現實的狀況被解決或者是改善,但是一個是我做了什麼,也就是職場分工跟現有的政策,但是看了之後,我覺得那一件事被解決,我覺得還是有滿大的距離。

  • 一直到上次跟政哲參加教育的部分,科技部的官員來,也看過我的提案,他就跟我閒聊的時候就透露他的想法,就覺得這個問題卡在什麼點不能被解決之類的,所以再約他出來談跟聊一聊,所以後續才會有更多的想法。

  • 如果你只是自己上網看補助的東西,最期待的事情是看到眼前所發生的問題有得到改善跟解決,這個距離就滿大,因此可以加速這樣的近程,大家都有反映這樣的問題,不管提到關係人的培力,能夠加速這樣的近程是可以讓這個溝通可以對準,透過原本的方式或者是什麼樣的方式,我覺得是滿重要的。

  • 有時分享的時候,就會提到在提案前是轉化一個高度,也就是去請教那個部會的承辦人,也就是關心這一個議題,但是我們的問題在哪裡,然後去減少資訊落差等等的,這樣的東西在會前會出現會覺得是太晚的。

  • 但是現在有發現幾個部會是,你提案了,但是部會也沒有辦法主動,也就是沒有辦法溝通討論等等,貢丸這邊也不會拿到承辦人的資料,我們都要到會前會才會知道,因此怎麼樣有意願留下聯絡方式,我覺得那個是有青年發展藍圖會好一些。

  • 我覺得會好一些,因為藍圖那邊來的公務員很多是年輕人。以前會前會的層級,他們來是不能講話的,因為上級也在,一般來講並沒有這樣講話的空間,但是在藍圖的層級,因為就只有他們在,所以約出去吃飯是當然的事情。

  • 現在這兩個場合怎麼樣讓他都有,但是能夠彼此運作,因為不能只靠這一種informal也就是會變成大腸花論壇,也就是一直吐苦水,但是這一層如果沒有的話,就像大家都講過,可能前半年或者是一年都是靠這個formal的東西去壓到有informal的東西出現,但是那個對大家的時間成本耗費很大,所以informal這個部分如何從藍圖這邊。

  • 就像剛剛講的,我們不能保證新一屆的青諮關心的都是青年藍圖裡的東西,也許關心的一些根本就是……

  • 也許那一些東西是可以補進去的。

  • 也就是什麼樣的類型、什麼樣的位置、可以跟誰反映或者是適合的方法,那個都滿不錯的,就是需要沒有那麼多人聽過或者是工作手冊之類的。

  • 我覺得這不是工作手冊,而是靠你很在意的東西再去瞭解它。不然大家記得第一次徐國勇政委……當時是發言人,現在是部長。他把公共行政最基本的概念,其實有一份簡報說怎麼導流、怎麼承辦等等,他是第一次大會就這樣講,可是大家都沒有印象了。

  • 當時大家並沒有某些很在意的東西,可以具體套進模型裡面,而我們都知道如果沒有主觀動機的時候,抽象模型是沒有解釋力的。

  • 現在只是實際的東西,是不是拘束力不要大到一下子嚇到人,但是從青年藍圖裡面挑是一個做法,另外一個大家提,然後大家幫忙看一下,也就是是不是先在某一些比較低的層級,也就是把形狀弄得更完整,然後再到會前會來,我覺得這兩軌都要做。

  • 我覺得持續參與,像定期的聚會其實滿不錯的,我們應該可以多參與這一種,像邀請我們,我覺得有一點怪,但是我覺得自己去搭一個平台來跟下一屆的人互動,又或者是提供這一些等等,我覺得不錯。

  • 而且覺得身分很正常。

  • 我剛剛講要用公務員他們懂的語言,還有反過來的是,基本上在大會,我幾乎聽不懂官員在回答什麼東西,也不是說要或不要,有一些委員聽得懂,就是說告訴要或者是不要,他就說會帶回去研究,有沒有可能請貢丸或者是請FB的粉絲頁等等,也就是有一些懂公務員的語言來告訴我們。

  • 也就是轉譯的工作。

  • 就是說no或者是延期的標準流程怎麼樣,至少可以聽得懂,有一些委員是有政治敏感度的,像我是完全沒有的,你跟我講什麼,我就會說到底在講什麼,他不是說要幹麻,結果他說沒有要做,的確實際上真的到了期末也發現。

  • 那一些說要做的就做了,說沒有要做的就沒有做,事實上是這樣子。

  • 我是真的聽不太出來想要幹麻。

  • 大家剛才都講了很多對公務員的期許,我自己在剛入公職的時候,在三級機關擔任承辦人,就擔任過行政院層級任務編組的幕僚,我自己那時在做彙總,一個議題只要列管超過三次,光資料、議題不斷的累加就變成純粹是一堆文字的堆疊,大家怎麼可能花時間去看,那一種東西都已經變成累積的、沒有意義的資料。

  • 其實我要講公務員對於大家的語言並不會聽不懂,其實會當公務員,有很多人是願意做事,有使命感的,不過我自己常常也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有些人進到公務體系之後,會變得這麼保守?是甚麼原因造成他這樣?這個當然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很多公務員是願意做事,所有剛剛有委員提到有些個案與公務員協作之後有了成果,本辦公室之前為了錄製影片採訪過政哲,他也提到他從監督到協作的立場調整,相信那代表了很多委員的心聲。

  • 可是大家都知道互信是需要時間,互信建立了之後,很多對話的語言就會更直接,彼此就更容易找到彼此能接受的方式進行協作,很多想法就更容易落實。

  • 當然有一些是制度上機制設計的問題,陸續我們自己也在調整,像大家說沒有新生訓練的這一件事,其實我們已經在籌備第二屆的新生訓練,包括身為學長姐的各位都是其中的一環,把你們的經驗帶給大家,另外也包含青諮的角色定位等等,我們會提供一些資訊給大家,但是不會限制大家,包括大家認同的主持人,我們也都洽請她幫忙了。

  • 有一些事我自己聽了兩年,知道委員的想法是什麼,我們的功能就是站在協助委員達成想要完成的理念,同時也盡量利用行政部門既有的平台,讓行政部門更願意一起協作,同時也讓青諮委員的觸角延伸出去。我舉一個例子,像青發署有一個地方創生或青年好政的既有平台,我們可以利用像政委在社創運作很好的經驗,以主題式的方式,比如青農,我們利用既有的平台,結合特定的議題,讓青諮委員與在地青農或者是青年創業家或是地方的青年委員們,與中央的行政部門協作,一起解決實際面對的問題。

  • 我覺得這裡面很重要的是,現在只要開會的實際地點不是在院本部,我們真的就很靠每一個部會跟地方的聯絡關係,才能被通知到,所以這個是為什麼被找到都是在台北或者是院本部,因為跟地方真的還沒有接上。

  • 反過來講,如果我們跟地方的連結越多,大家其實是很珍惜的,因為在台北找一個專家出席容易,但是在有些地方,像我是因為地方創生的關係,去一些完全不是六都,跟六都不太共享資源的縣市,他們會覺得從來沒有過,或者是「我們這個學校政委怎麼也會來演講」。

  • 這樣對我來講花費也不大,未來變成之後常規的一部分,不管是透過青年好政、地方創生,並不是專門只照顧這一小區的青年,而是討論一個比較大的政策,只是移動到在這個地方看。

  • 這個形狀,確實沒有地方創生是很難進入軌道的,現在等於搭著明年創生的概念再多一點,這樣對南部的委員,心理相對剝奪感也會比較輕一點。

  • 我順著中央跟地方的這一件事想跟大家請教,因為我最常接觸是台中市政府有關於社會住宅的議題,有一個現象是地方政府會有一個競爭關係,像新北、台中、台北及高雄,他們各自都有發展,但是他們會很怕被抄或者是很怕我講了之後……

  • 六都之間確實會有。

  • 但是這一件事中央也不會施力,但是整體上是不好的發展,但是也不知道要怎麼施力,不知道其他有沒有這樣的現象?

  • 其實每次院會六都都會來,所以這個更明顯了。

  • 我想分享一個想法,我有試過這一件事,也許在開會的時候可以先溝通一些事,讓彼此都知道為何來這裡,會議上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我們可以在這個會議前、會議中、會議後,可能各做一些什麼事,確認大家都有這樣的認知上,我們再開始開會,不然很多時候,也就是大家自己心理的想法,也就是各開各的,其實不只是青年,部會常常也是這樣。

  • 像有一次在開我忘記什麼會了,整個會是我跟貢丸、莊科長的三個人對話,其他不會再參加青發署的會等等,又或者是青年藍圖會議,會覺得這個沒有被討論到,像我同事就很希望回去,但是另外一個前提是,家華說前一個禮拜或者是上午才知道這一個事情,但是認知是不太一樣的。

  • 因此除了理解不同之外,如何讓這一件事也可以讓大家在共同的平台上討論,這個也可以是試,然後每一次的會議就可以讓大家感受到青年在這裡可以幹麻,而那個期待不會是不一樣的。我好喜歡做這一件事。

  • 補充一下剛剛提到本辦採訪政哲的濃縮版,如果大家沒有20分鐘看原版的話。

  • 政哲的想法是,剛進來擔任委員的時候,參與的目的是為了世代正義,一開始會想要透過院長的裁示、列管,來發揮監督的功能,後來運作一段時間之後,像青年圖像或者是高中生工讀的案子,他發現跟部會在理念上做合作,會比透過院長裁示列管有效,他認為這種互信協作的做法應該要制度化,此外他認為在跟部會協作,除了要有合作的理念之外,也也建議部會應該要聽多元的聲音、方法也很重要,其他細節在此就不多講。

  • 其實委員們提的很多想法,我個人是非常認同的,而且我覺得這個本來是我們行政部門應該要做的。因此之前在跟委員們討論時,我都會強調本辦的責任就是協助你們把你們想做的事完成,至於用什麼樣的方法更好,我們也正不斷的在學習,因為青顧跟青諮不管所產生的過程或者是運作的方式,其實不盡然完全一樣,我們自己也在進化當中,也會越來越好,而大家將來也都會變學長姐,我們也持續的需要大家共同參與。

  • 其實跟政府共識到現在,其實以前的公務人員就是長那樣子,我們後來才發現跟不同位置的人或者是可以談什麼樣的事情,又或者是基層的影響力溝通跟洗腦是很重要的,也就是一個有機會的激增公務員去做一些觀念分享,會有很多細節,如果長官不熟悉、不瞭解就過了,但是是可以實現的事情,剛剛偉翔講說認識這一個圈子裡面有誰,找頻率跟自己接近、想辦法切進去的,不一定要逞兇鬥狠的人,我不是說我是這麼逞兇鬥狠的人。

  • 我去參加活動都是必恭必敬,一般的民眾都是走這邊,我的位置都是在前面幾排。

  • 常常是坐第一排。

  • 這個沒有正確的答案。

  • 像我們在部會,看到行政院的委員來,那當然要尊重。

  • 我遇到一個很酷,講了很多的意見的公務員,他說公務員只是工作的一種,他隨時可以離開,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公務人員都敢這樣說。

  • 我參加一個會滿有趣,我忘記是哪一個部會,他說不要看我這樣,今天只要回去有多一個事項就完蛋了,他就會盡可能在文字上說「這不是我們專責的,那是有人可以協力」,確實我覺得承辦人會有滿多的擔心。

  • 或者裡應外合吧!他需要的是什麼,是如何達到目的,但是不會造成他的負擔。

  • 對,剛剛李欣講的是基層的問題,承辦人去開會,他可能很積極任事,但回去可能遭到長官的責難,這種事也並不罕見。

  • 感謝各位累積這一些重要的材料給我們下一屆的青諮作為語系課程,我覺得這是實際大家看到的狀況,以前青顧的做法,他們可能是特定部會的特定三級機關,他們可以看得更深,但大概沒有辦法像這一屆這麼廣,我想綜合青顧那一屆跟青諮這一屆的深度跟廣度,我覺得下一屆至少一開始上手的時候,他的政治環境跟各位的政治環境是相連結的,我們跟青顧最大的困難是他們跟我們的政治環境完全沒有任何一個人重疊。

  • 你跟政委有交接。

  • 對,我和馮燕、蔡玉玲老師都有交接。但是實務上,當時青顧跟事務官建立的信任感,我們青諮跟事務官得重新建立一次,實際上是這樣子,但是這樣子其中進來的有一個好處,就是至少政務跟事務都已經磨合到一個程度,所以我想第一屆跟第二屆青諮具體交接的深度,會比青諮跟青顧交接來得深。

  • 永遠記得他們給的建議,「勞動部跟教育部不要碰,不要擋人家的財路,我們去做那一些政府部門不會做的」……

  • 當時也有會議紀錄的逐字稿,我有抓當時的逐字稿出來。

  • 這讓我們理解到2014年的實際情況(笑)。

  • 所以我們做一個簡報就會很想跟大家說,不是第一或者是什麼,後來寄給大家,就是整個青年參與的脈絡或等等的,又或者是可以怎麼樣,不一定只是這個樣子,然後大家可以長成什麼樣子。

  • 真的,因為青顧跟經濟部合作是比較多。尤其下一屆更是,各部會都有提委員的權利,所以廣度比我們這一屆更廣,深度就請大家幫忙加強。

  • 大概這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