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跟教育部很願意把資料提供出來,像勞動部把中低收入戶、低受入戶的補助,像中高齡的就業補助計畫等等,相關的資料都相當有價值,建議衛福部會後去洽這兩個部會,把有價值的資料提供出來,以上報告。
之前在高應用資料集的六大主題時,其實有請各部會來參考,像社會救助的部分,之前有提供像未滿 2 歲幼兒津貼補助情形、復康巴士接送服務資訊等等,這些相關的資料,我們請衛福部協同相關的部會把資料開放出來;剛剛衛福部提到會洽教育部、勞動部,也就是符合扶老攜幼概念的一些資料,我們社會救助的議題,應該要再更擴大範疇。
最後,則是引述唐政委的說法,在那兩天的會議當中,大家可以看到那一天接近9點的時候,有很多人來參加,會場上其實有滿多人來參加唐政委的快問快答。外交部或者是經濟部,他們在隔天都有安排記者來採訪唐政委,唐政委認為「伸張民主、自由、協作等理念是非常有價值的,所以我們不是只是軟實力,而是暖實力,對於需要的人,我們都可以隨時提供這樣的機制。可以文件共享,人員互訪,讓大家共同開啟參與式民主」,以上是我在美國紐約的心得報告,謝謝。
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並不去美化一切,因為確實有其困難,但是都是在大家的智慧下找出一條最適當的解決之道。因此這部分我們也希望未來跟民眾溝通的思維與職能,能夠內化到每一位公務人員的心中,可以做好與民眾溝通的角色。
第二,很多時候問題並不是單一的,有些時候他們提出來的問題只是表象而已,更深往下發掘的話,會發現民眾要解決問題是非常多面象的。以農委會為例,當時在澎湖的這個案例當中,為何要到當地協作,因為有一派的人認為要產業發展、生存,有一派的人覺得應該要保持澎湖天然的自然景觀,如何在兩方力量拔河之下,走出一條康莊大道,我覺得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她的分享我覺得也讓與會的人備受感動,她提到在PO的網絡當中,其實要改變文化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我們就是循序漸進慢慢把這個精神、職能傳遞下去。
過程當中美國人聽一聽也覺得we the people做得確實遜於join平台,我在會後講完這個制度之後,他們覺得臺灣在這個部分非常有經驗,尤其他們認為政府回應的部分,並沒有把網民的聲音棄之於不顧,而是好好地把他們的意見收攏、正式的回應,而且所有的過程中都是公開且透明的。在這個過程中,農委會的PO秀美主任也分享農委會如何作聯繫。
第二,在面對紛雜而龐大議題時,非單一部會可以解決的議題時,我們有一個PO的網絡,把跨部會的議題透過跨部會來做最好的思考解決,因此我覺得勝出的部分是在這兩個部分。
我必須要講一下,當時我們在2015年建立參與平台時,我們有跟美國we the people比較,從形式上來講,大家都做得差不多,但究竟如何勝出?我覺得可以歸納出這幾個要素,勝出的原因是有良好的法令規範,我們執行的過程中,不是只有工具而已,我們還做了幾次的實施要點的修正,廣泛地徵集大家的意見來修正,讓法制環境更佳完備。
我接著介紹PO制度,因為PO制度,他們也非常好奇。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比較想要知道制度如何運作。
我同時感謝各部會各位主管的協助,在置高點來督導每一個部會的PO,把這一件事做好,這一件事真的非常感謝各位主管的協力幫忙。
平台的界定當然很容易,但最困難的部分是,要如何讓這個制度永續,因此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實施時,我們做了實施要點的修訂,我們也是與時俱進、歷經了三次的修訂,包含最近有人認為「提點子」可能會有灌票之餘,我們就設計了手機跟電子郵件有雙重認證的過程,在整個網路參與過程中,我們不斷地改進;尤其是政府回應的部分,我們也經常透過PO的機制,把政府的回應做好。
在整個平台當中,主要的目的是透過單一的管道鼓勵民眾踴躍參與;第二個部分,鏈結多元利害關係人徵集群眾智慧;第三個部分,我們如何面臨到這麼多的議題、聲量之後,跟民眾做最好的溝通與回應,這是我們公共政策參與平台的精神。
在下一個階段由我來介紹公共網路政策參與平台,他們對於這一個平台也是12萬分地好奇,因為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就跟他們講說會有這個議題的協作,起源是2015年開經貿國是會議的時候,就有網友說希望可以參照美國we the people的平台,因此我國受到美國啟示建立公共政策參與平台,他們很好奇受到他們的啟發之後,我們的平台會長什麼樣子,所以我們也告訴他們大概有四種服務,聚焦於「提點子」、「眾開講」這兩個服務,因為時間非常有限。
這張照片拍攝於6點,當時我們正要準備綜合討論,其實那一天會場上陸續還有很多人進來,我在那個時候把場景拍下來。在第二天的過程中,我想最大的結論是希望他們可以畫出一張心智圖,他們沒有排列得像我這麼整齊,大家七嘴八舌,時間又很趕的情況下把它完成,基本上他們瞭解最終是要產出這一張心智圖的過程。
在議題結束之後,我們還是會請學員來作分享,這是他們當天把後面這一些工具的簡報都把它做出來,然後由學員分組分享。
第二天的實際案例,我們討論「報稅軟體難用到爆炸」、第二個議題是討論「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東西吉廊道海域劃設禁漁區」的議題,從這兩個議題來切入,讓他們瞭解我們就這兩個議題如何來作協作。
第二天的時間是從早上9點安排到晚上9點,早上9點開始,我們這天其實有四個主要的議題:一個是工作坊的實作,由芳睿講授;第二個部分是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的介紹;第三個部分是PO機制的分享;最後是快問快答,由政委主持的綜合討論。因此整個run下來大概是十二個小時。
從這張成果示意圖也可以知道他們是完整吸收了我們授予他們知識,這也是非常不簡單,因為在準備講義時,我們討論了很多版本,一直在rehearsal,從學員的反應當中可以知道他們確實吸收到很多。
甚至於最後還包括座位要如何安排,他們都把它畫出來,這部分大家沒有辦法看得很清楚,也就是把一至四的步驟都畫得非常清楚,我覺得這就是非常好的懶人包,一張圖就可以秒懂我們那一天授課的過程。
在介紹的過程中,你可以看得出來,如果我們在開線上直播的話,Youtube的畫面應該長成什麼樣子,包含一些資料的呈現、與會者要如何與網民互動。因為多元參與非常地重要,因此參與者包含公民社群、PO、學者及政府部門,都要一起來參加。
我們從參與式民主的歷史脈絡講起,在開會的時候我們有一些ORID,也就是釐清事實、感受揭露、討論建議及凝聚共識,他們也把它畫下來了,中間的過程中我們使用到哪一些工具,包含了「SayIt」、「Hackfolder」、「pol.is」,這一些工具我們都逐一跟他們介紹。
最後,我們一樣要請參與者來分享他們到底學到什麼、真正的收獲是什麼,我們要來驗收,我認為從公民社群的團體,確實把「vTaiwan」的精神畫成一張懶人包或者可以說是便利包,各位可以看得出來,「vTaiwan」怎麼起源,包含是從太陽花學運開始的,我們如何跟g0v合作。
有關場布是我們跟當地公民社會團體一起布置的,在前一天就把它布置起來,大家的互動非常地熱絡,我們也開了sli.do,讓他們提問,他們的提問題非常踴躍,所以每一次的section裡面,都沒有辦法在如期的時間完成,會議一直往後延,可以從現場拍攝的照片中,知道大家討論非常熱絡。
第三,召開多元諮詢會議,讓大家從差異中漸趨達到共識的過程,最後大家草擬出一份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版本、草案,所以這基本上是「vTaiwan」整個操作的流程。
第二,在線上要蒐集一些資料。
說明完之後讓他們自己去分組討論、操作,以Data integration議題來操作。因為我們是去講課,很重要的精髓是在「vTaiwan」裡面首先提出要討論的議題,
第一天的會議如同我所說的,是以「vTaiwan」為開頭,我們很感謝PDIS小組的書漾、郁溏來介紹臺灣的「vTaiwan」,因為我們「vTaiwan」在上面討論的議題已經有二十多個了,無辦法一一為參與者來舉例說明,因此我們以最經典的案例即Uber及資料整合的部分來跟他們作實際的說明。
經過我們縝密的規劃跟安排,我們在那兩天的議題,其實我們排得非常緊湊,我們第一天是介紹「vTaiwan」,虛擬世界法規調適裡面,我們如何透過「vTaiwan」的機制來做法規的調適與研議。第二天介紹國家開放政府PO協作的工作坊。
另外,美國的公民社群也是非常活躍,這一次公民社群的邀請,有部分的原因是去年唐政委在「個人民主論壇」有很精彩的演講,他們同時也派人來臺灣實際瞭解我們在做workshop的過程,他們非常驚艷,所以這一次特別邀請我們原班人馬帶到美國去幫他們授課。
這次工作坊參與的對象非常多元,包含了美方的公務員,尤其是紐約市政府,很多同仁都到場,另外還有學術界,因為美國紐約在那邊包含像有很多的名校,比如哥倫比亞大學及紐約大學,有一些教授及學生們到場來聆聽。
我們是在6月11日至12日,由美國的個人民主論壇邀請,我們到美國的Manhattan,Manhattan是紐約的心臟地帶,這個地方非常地繁榮,我們在那裡辦了這一次的workshop。
唐鳳政委、各位主管大家午安,首先由我國發會莊明芬代表唐鳳政委率PDIS小組及PO兩位聯絡人遠征到美國紐約,幫他們辦理workshop的過程及心得,為大家作實際經驗的分享。
各位PO如果未來有機會的話,大家可以輪流去看看、講一下自己擔任PO的心得與感想,同時也看看對方是怎麼樣來運作的,我覺得這個都是非常寶貴的人生經驗,謝謝。
我跟書漾等同仁一起討論這一次去美國的一些檢討事項,我希望未來可以運作更好,可以把這樣的機制帶到臺灣去,讓他們知道臺灣在這樣民主化的過程中,其實是一步一腳印,不管是制度面、系統面或者是人員的培訓,我們都做得非常精實,非常謝謝大家。
我自己也期許在暖實力的情況之下,我更要加強英文實力,外國朋友講話特別快,我的英文成果又不如唐政委,有時會突然卡住,卡住就很可惜,當場的火花有一點被我澆熄了,但這仍然是很好的交流。
在這兩天當中,除了第一天講「vTaiwan」,第二天講工作坊之外,我的深刻體驗是,臺灣真的要好好做,也就是國際化的外交,因此政委經常在對外的公開場合有提到這個是「中華民國暖實力的展現」。
我當然也知道不要太自我感覺良好,美國人一向對外來的朋友非常友善,但是基本上我覺得catch到的資訊是這樣子。
其實他們很好奇我們到底有多少人在運作這樣的平台,我跟他們說其實運作這個平台的人數並不多,他們覺得更驚艷,覺得處理事情的效率及態度,他們覺得非常驚訝。
我覺得他們的看法是,臺灣雖然剛開始是類似參考美國的網路平台而起,但是他們覺得我們後續做得比他們更好,好的地方是在哪一個地方?覺得臺灣有一個回應的機制,而回應的機制也謝謝唐政委後來組了PO的制度,讓民眾所提跨(院)的議題能夠協同各部會的力量及專業,把這一件事處理得很好,老美覺得我們在這一個部分做得比他們還要出色。
我覺得這個活動非常有意義,因為我記得當時在104年時開經貿國是會議時,有民眾說希望臺灣能夠仿效美國「We the People」的提案中心,此行到美國去之後,反倒對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的運作機制感到非常有興趣。
同時在這兩天當中,第一天是做「vTaiwan」的介紹,第二天才是做開放政府工作坊的介紹。
政委及各位PO大家好,我是國發會莊明芬,這次很高興有機會隨同唐政委的團隊,一起到美國紐約去介紹我們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
在「提點子」的規範裡面,我們在一開始規範的時候有提到,如果遇到國家的選舉會暫停兩個月。之前就有這樣的機制存在,在總統大選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機制了。
我們整體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的滿意度大概有八成,民眾增加對於公共政策滿意度的瞭解將近有八成,因此我覺得藉由這樣暖實力的發展,我覺得對於公共治理的效益其實是相當能夠彰顯,也謝謝唐政委這一次的帶領,讓我們把實際參與工作坊的實際過程中,花兩天的時間一起共同參與。讓他們實際體驗如何做工作坊,如何透過利害關係人建立起來,做好政府的回應機制,以上是我的心得,謝謝。
( https://civichall.org/civicist/what-vtaiwan-teaches-us-about-digital-democracy/ )
再者,我們又制定了PO的管理要點,如媒體朋友多所報導,其實公共政策有很多議題是跨機關、跨部會的溝通網絡,對於媒體提出來的議題回應會更完善、完整,美國的朋友認為我們在這一個部分其實做得比他們還要好。
我很驚喜的是,美國公民科技的團體裡面,臺灣的「Join」平台是青出於藍,我們不只是吸收了「We the People」精華又更完善。第一件事,並不是平台蓋了怎麼樣,這個制度就建立起來了,很驚喜的是,這個制度非常用視覺化的方式來展現。第二,我們為了要讓這個機制運作更長久,所以制定了兩個要點,一個是公共政策網路參與的實施要點,透過這個要點,各個機關就follow政策相關的規範來做好回應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