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選完了,沒領獎然後就飛走,然後換他不能再來。
因為方案一是來參加決選,可能決選要延後,因為既然來了是要知道頒獎典禮才對,因為原本是10月份國際松決選,12月才會合併頒獎,這可能也要連帶考慮。
整個黑客松是不是需要企業部門的參與?國內有一些減碳很強的企業,也可以評估合作可能性。
因為剛剛執秘提到每個大企業的程度,以淨零碳排來講,有些國際大公司很重視,很早就開始推動負碳,而且真的有在做。
其實我們事前有討論過,co-organizer部分,大使也有提到,是可以幫忙我們動員、號召,如果我們覺得下一頁的誘因,像來臺灣三個禮拜的誘因夠強的話,說不定可以比下去,如果沒有co-organizer的話。
如果是袋子的話,可以考慮使用回收塑膠材質。
因為有幾個精準的問題,像全世界2020年一開始就亂了步調,也就是年終才亂了步調。我的參考是,前半段換個方法是2020年世界疫情因為亂了步調,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萬物都有缺口,缺口就是光的入口」,也就是那個概念是要藉這個機會轉型,轉型的方式是SDG,這個是另外一個參考寫前半段文案的方式,給大家參考。
像簡老師是第一屆就有邀他當評審,但是從頭到尾都還沒有評,所以那時可能還沒有卸任,可能比較忙,這個要考慮進去。
再確認一下新列的這幾位,是事前先徵詢過的或者還沒有?
我是說平衡而已,因為現在是1比2。
是的。
前兩年的經驗,評審的組成會影響選拔的組成及分布,上一屆的名單來講,或者是現在看到新的名單裡面,民間、目前還在政府、或者是曾經在政府當中是2比1,我們已經考慮性別平等,但是沒有考慮到專業背景的分布,所以過往很多的提案是政府單位的提案,純民間、不懂政府如何運作的話,就無法給出正確的評斷,這點是不是要考量?也就是沒有利益部門的政府部門來擔任。
是駐外的,然後調回臺灣的。
附帶一下,去年去外交學院分享之後,剛駐外回來的同仁,他們當時很有興趣想要報名參加國內松或國際松的部分,是不是可以運作一下,也就是鼓勵外交部也來報名參加。
監察院前年有參加黑客松。
考試院我建議就挖坑給陳大使,他是考試院數位轉型的委員。
國內部會的部分,之前前陣子有跟僑委會聊過黑客松,他個人滿有興趣這件事,說不定國發會可以跟他們聊聊看,看他們有什麼資料來協力。
因為歐洲他們推open data也是很積極,也是可以討論。
對,所以今年有想說是不是要問歐洲系列的?
OK。說到AIT,因為剛剛有人提到歐盟。
好植地要算已落地,因為真的後續有發展。
因為去年的卓越團隊,難度最高的是透明足跡,這個是閉門會議,我建議也可以找他們來,今年後面要提案的,會覺得這個是難的題目,但是可以找到折衷的方向去做,這樣反而是有正向的效果。
有點難想像,國內松要解決國內的問題,其他的國家為何要來干預內政?
地方政府到什麼層級?要跨兩個縣市,我覺得很好,像一個縣市兩個局處,這樣市長盃就好了。
全球夥伴。
永續2.0要確認,所以2.0跟1.0的差別是什麼?是只有在非核家園的政見或者是還有其他的定義?如果人家看2.0,認真看會問這個問題,我們就說是非核家園,是這樣嗎?
不要讓人家看覺得是行政院的人,這樣就覺得有點可惜了。最後一個小建議是第16頁,「資料協力單位」部分,我知道像今年立法院在推開放國會,所以也許可以互相幫忙,把他們拉進來變成spotlight。再來,考試院也在推數位轉型,所以他們也是開放資料,這件事也許可以互相借力使力。
接著是第16頁,我再確認一下,因為這畢竟是總統的活動,是不是有可能行政院之外的其他四院,可以更積極地邀請他們參與,啟動時也有長官來參加,也就是宣示的效果比較大,如果可以事前運作的話,我們建議考慮其他的四院。
也可以,這個東西不用條列寫,後面的句子不用編號就好了,也就是人力資本要做哪一些事,這就可以避開了。
因為左邊寫的是臺灣有在地化的SDG 18,SDG是聯合國的名詞,臺灣要加一些在地化的條件是ok的,但是不是可以用SDG?如果政府已經有公開版的,如果有人問的話,就要有人回答。
對,這個要再三確認。
像第11頁,也就是廣宣提了五個歷屆團隊來當提案說明、最好先確認這五個團隊是不是都有落地的好故事可以講,有的才可以放上去。此外,其實目前只列出四個團隊,因為有一個重複。
第二個,第5頁的評分標準是有關於加分項目的部分,提案為跨國、跨政府合作者加分10%,跨政府沒有問題,因為跨政府要變成合作團隊,應該都是真的,但是跨國的定義很模糊,我只要找滯留臺灣的外國人,還掛名就加10分,這個怎麼認定的問題?這邊講的是國內松,所以跨國有什麼特別值得加分的?提出來大家討論。
韌性社會相對於韌性島嶼,雖然抽象一點,是不是比較好?
像國際松也有一些,像做臺灣題目的資料單位也要盤點一下,上個禮拜六,他們有提到。
因為國際松沒有辦法來臺灣,是不是有什麼連結方法?
防疫松的活動,到底跟總統有沒有關聯,所以是不是適合當頒獎人的問題,並不是在現場就順便的問題,要考慮這個。
活動名稱是什麼?
9月20日這個活動的名稱,是要叫什麼?因為活動會做大背板會不會有防疫松的相關訊息?
這次滿特別的,有十九個是臺灣人提的,我們當時沒有想到這樣的玩法,所以是不是會需要一些特殊的規範,如果前面都是臺灣隊伍。
我建議要看一下。
分數統計出來之後,在公布之前是不是會有一些會議,有一些考量或者是要調整,也就是國內的調整,然後再決定最後的名單,去年也有做這樣的操作。
我要講一下國際松。有關入圍七隊的流程,我有一個建議是,我們預計評審什麼時候評完?
預計參與參賽國內松的部分是前十隊或是前兩隊的代表參加?是只有得獎的人來嗎?
國際松的部分,放榜到哪七隊可以縮寫範圍,這個是可以參考的。因為7月10日之前還有機會,還沒有這麼快決定。第二,這次有沒有打算邀請各國的使節來,要看跟重大的外交有沒有衝堂?
請問是上午或者是下午?這個會牽涉到網路的考量。
之前有次在中小企業處開會,AIT 同意掛名協辦,也就是GCTF與co-hack。
根據目前報名狀況,我滿擔心品質。OCP 最近每週都舉辦線上研討活動,協助推廣。上週已經進展到獲獎團隊的經驗分享跟討論,有80位報名參加,已經破紀錄。本週則是一對一的提案諮詢時間。我們既然已經決定延長收件時間,是否可以探索其他行銷管道?
提醒一個數學的問題,24隊加進出場算5分鐘,就超過總統的可用時間上限。
要提醒、注意的是,到活動週的設計上,目前考量是偏視訊的形式而已,沒有用到其他的任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