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小時尚工坊開始運作的時候,是以設計一件衣服的概念去讓小朋友可以在生活中擷取美感。設計其實一個是很邏輯的東西,我們也因此衍生了第一個教具:小時尚設計盒。小時尚剛開始啟動時,是從台北歐洲小學的課程開始進行,而這個課程跟資策會所主推的數位教育有一點不太一樣,我們很著重手作的概念,從零到有,透過雙手可以怎麼創作?我那時做了一本設計手冊,裡面有我想傳達的設計靈感來源與方法,同時透過遊戲的方式學習服裝設計的基礎步驟。

  • 很漂亮,很不錯。

  • 就是從各種圖樣、搭配、各種階段自己試?

  • 這裡面有一個邏輯:是先從色彩提案開始,先擷取任何生活中你覺得美好的畫面,它就可以抽取出顏色的色塊來。畫面還會有一些線條的靈感來源,這樣就有一個點、線、面的設計程序。我覺得這部分臺灣著墨得比較少,而這個靈感是我在法國唸書的時候,以及在工作的經驗裡學到的,我發現如果可以掌握這個工具,對於如何形成一個完整的系列感或者美好的畫面,就可以延展很大,無限可能。這個原創力就不是很表面看到一個複製、黏貼的東西。現在的我們好像太習慣複製黏貼,因此我們希望從根本上來改變臺灣習慣的直接拿過來,稍作修改就呈現出來的設計問題。其實,如果我們能深入一點看設計流程的話,會有很多延展的可能性。

  • 我們也希望孩子們可以從小建立自我風格,自我風格可以讓他有自信,當小朋友是從零開始建構的時候,會有一個奇妙的旅程。我們很喜歡看夏令營隊中,第一天至第五天的變化,再害羞的小孩都可以勇敢呈現自己獨特的樣貌。當我們有這一些經驗與想法之後,就想著如何讓它更量化,因為小時尚課程強調很多手作與討論,因此每次上課只會十至十二個小孩,我們一直在想:什麼時候才可以把設計思維的想法拓展出去,因此我們開發了第一個教具。

  • 這個教具我們從嘖嘖募資開始,教具針對8歲以上兒童,小盒子立起來時像是一個工作室,做好東西以後,也很好做收納。同時我們設定了三個人物,因為多數時候我們說起時尚、美感或者是服裝,我們想到的是歐洲,近期想到的是韓國,但是臺灣有一些美好的東西應該被我們著墨再多一點,所以我以台灣出發,設計了珮珮,她是臺灣人,蘇菲,她是臺法混血,瑪塔,是原住民小朋友,希望孩子們不要覺得是金髮、藍眼睛才是美的標準,鼓勵小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自己與周邊的人物角色。

  • 除了這三個人物設定之外,我們也賦予她們簡單的個性描述,這樣貫穿到設計步驟、色彩提案及圖案設計,一直到服裝設計,可以有很多連結性。我們鼓勵孩子搜尋生活裡面看得到的東西,學習如何讓顏色、讓線條跑出來,如何設計成圖案,如何設計成自己的衣服。

  • 這部分的紙本練習,還有另外一個不同的面向,例如鳳梨可以被簡化成有趣的基礎菱形線條,例如一片海洋可以有許多表情,我們使用這一種方式來引導小朋友關注生活中的細節與大自然的顏色。裡面還包括可能的場合穿著,去不同的地方,穿不同的衣服。也因為我發現臺灣現在,大家都已經太習慣:舒適就好,但是有時因應不同的場合,像奶奶為了參加一個喜宴,早上趕快去燙頭髮,衣服一定有幾件是為了重要的日子定製的。我覺得我們偶而需要這樣心情的轉化,讓很特別的這一天,自己也很特別之類的,針對不同的場合去想要怎麼樣的穿著,很生活,也讓生活有一點特別的樂趣。

  • 但小時尚設計盒推出之後,設計邏輯在實際運用上與預想有距離,大部份的小孩沒有辦法那麼快思考進去,當我們說明設計原理時,點頭的都是大人,小朋友只想要趕快畫圖,而這也是我們希望能結合數位科技補強的地方。我們期待孩子可以在了解方法後,不必受限於我們提供的圖卡模式,以獨立的設計思維來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線條。

  • 然而這一條路滿長的,並沒有想像中的快速,現在終於有機會把這個邏輯開發成APP,這會大大加快理解進程。繼小時尚設計盒之後,我們發現更大的需求是來自於學齡前的小孩,在瞭解設計邏輯之前,如果完全沒有概念,就會有一個理解落差,而爸、媽在孩子學齡之前,關注力是比較多的,我們收到許多詢問,於是我們又延展出了這一版給4歲以上,有男生版跟女生版:四季衣櫥繪本遊戲書。。

  • 為了鼓勵孩子關注自然環境,我們以大自然的元素出發,衣櫥就在森林裡。用小朋友可以快速解讀的繪本方式說明設計元素,像蝴蝶,蝴蝶可以怎麼變化。蝴蝶的影子可以變成衣服圖案,衣服領子可以是蝴蝶翅膀的小細節,或者是櫻花掉下來,形成的點點影子在裙子上面,或者是變成蝴蝶包包,讓臺灣四處看得到的動植物,像紫斑蝶,牽牛花,在衣擺上飛舞,在鞋子上停留。

  • 有一點像小故事的形式來說明:同一樣的元素,用不一樣的使用方式,會有很多亮點可以被你延展,這裡講到設計邏輯跟環境色彩的使用,像夏天的水草變成涼鞋,水暈染上來就是我們有時會看到的一些漸層渲染,比如像植物染的東西,秋天是用葉子,冬天是雪花。

  • 其實在環境色彩的背景之下,可以看到這些設計與色彩都很協調,讓小朋友觀察環境的顏色與季節變化。

  • 應該是說我們最一開始的結緣,是慧君發現我們有在一些偏鄉小校做教育。她從法國回來之後,想回來臺灣做美學教育,所以那個時候就覺得偏鄉,可能比都市又再更有自然的素材,可以從那裡開始。

  • 對,因為小校聯盟我覺得太有趣了,我們一開始教的是金字塔頂端的學生,我們一直告訴自己在教育上應該要平等,所以我們很想推偏鄉這一塊。那時有接觸,想說原民這邊是不是有想要做這一些事,但是並沒有成功,他們可能有他們的顧忌,所以最後是先hold著,當我看到小校聯盟,覺得太酷了,很樂於把這個東西做分享。但確實如果在大自然的環境當中,可以擷取的素材跟元素會更多。

  • 這個是第一次有發表的。

  • 總共有12個品項,三個主大項。

  • 小畫軸是以四季衣櫥為延伸:春、夏、秋、冬,是一個3卷式畫軸,有個厲害點是N次貼專利的弱膠,可以一直重複貼不留殘膠,3卷畫軸分為頭,身體,腳。你可以畫不同的圖案顏色,而且重新組合後可以產生出不同的變化設計,我們看了小朋友玩出來的設計,滿有趣的。

  • 在目前的教具裡,小朋友最容易上手的是服飾搭配貼紙書,可是我覺得他們玩這個的小缺點是很急於要貼上去,因此想要傳達春、夏、秋、冬的色彩概念沒變法一下子接收到。其實在Smart City交流時芬蘭的朋友對於這一本(色彩練習本)是最有興趣的,這一本我們想要傳達的是一樣的設計邏輯,讓小朋友用畫圖的方式邊玩邊理解。像一張圖片可以怎麼樣提煉出顏色,然後用引導的方式,進行圖案設計,本來想要以引導形式進行,但是這一本是最不好賣的,因為大部分的人並看不懂。

  • 並不是只有教材,而是要配一個教法,教法大家沒有第一手經驗,比較不能。

  • 也有可能,這個語言並不是大家習慣的,一打開就可以畫了,因此在文博會的展覽與N次貼合作的教具是最受歡迎的,可以直接畫,直接展開就知道。

  • 第一個盒子是8至13歲的設計盒,從這邊延伸出來另一套有一點像旅行組合,有四個主題,也就是玩場合穿搭,一樣是用N次貼的專利技術。

  • 它的比較特別的是用描圖紙,因此可以玩它的廓型的改造。目前除了課程之外,紙本是這一些,現在是這個。

  • 因為想說課程在推廣上,如果大家都要有教材,會有一些限制,因此就把現在的設計邏輯跟我們的運算思維的邏輯結合,然後設計在一個教學的APP上,現在正在發展中。

  • 但是跟慧君強力配合,我們自己是教研所,原以為程式設計邏輯不能符合美學教育的部分,但是後來發現並沒有那麼困難,像設計邏輯,像色彩提案都可以跟運算思維,不管是抽象化,或者是有一些演算法,其實都可以搭得起來的,因此我們想說這個也滿符合STEM教育,一直缺art的部分,所以也想說有機會可以跟政委聊一聊。

  • 現在是STEAMD,art跟design放進來。

  • design其實可以很邏輯,而且可以解決生活上你的需求,art又比較形而上一點,這個又可以融合到接近於生活本身,所以我們也很期待APP出來之後對小朋友的推廣,也想瞭解他們使用的感覺是什麼。

  • 但是這中間又要平衡數位以教學為主,還是要有手作的過程,這個要一直提醒我自己,因為小朋友滑平板滑得很順,他們這部分的邏輯比我們這個世代好很多,但動手製作物件的機會卻很少。

  • 他們上個月在社創這邊有個課程,他們做了一個野餐墊。

  • 還有帽子。因為是4月,用春光茶會的概念,我們設計一個月、一個主題,會因應那個季節或者是那個月份有什麼特別的節慶,所以四月他們就會自己做自己的帽子、野餐墊。

  • 也會在那邊插花,然後知道花的形狀,然後再設計到剛剛的野餐墊上。

  • 真實插花的時候還有一個結構的概念,然後慢慢衍生出作品。

  • 是一樣的東西,如果實作,不管嗅到味道,然後摸到質感,又可以怎麼衍生。重要的是,他們參考的是一朵美麗的花,你去拆解它之後,葉子有不同的排列方式,葉脈可能也有不一樣的形狀,花瓣也可以有的排列組合,然後重建植物密碼。

  •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不覺得這個有什麼特別,但這是個重要的練習,也就是如何重新再詮釋再解構,已經習以為常物件。

  • 那一天天氣很不錯。就去曬野餐墊,那個野餐墊的畫法是,讓他們從那個植物去擷取形狀,然後再去搭配。這個是我們去年夏天的營隊,那個也很好玩,那時主題是仲夏夜之夢,所以整體的呈現也很有趣,我們也有做一些像綠時尚的東西,比如用舊衣再改造。

  • 這個現在在時尚界也非常地紅。

  • 因為快速時尚製造太多垃圾了,這四個字讓地球增加非常多的負擔,其實也掠奪了很多美好的創意,因為要快速,快速把別人的想法再重新微微調整,用比較便宜的價格,我將近快要20年的時間在這個產業裡,為何要趕快退下來,要從教育開始做,因為快速時尚太可怕了,我們根本是罪人,當你要這麼快速、生產這麼多,勞工不見得是最有人權的,拿到的材質也不是先想到怎麼樣最好的,因為本來穿著是要讓你舒服或者是實用性或美觀性,到了公司看成本的時候,是考慮多抽幾根紗,少幾道工序。

  • 我們有去偏鄉,也有在文博會展示教具讓孩子現場玩,很多偏鄉的課程我們也在做。像淡水屯山國小的小朋友有攝影課,我請他們把最喜歡的照片挑出來,把最喜歡的顏色和元素抽出來,像這個小朋友畫得很厲害,那個畫出來的點點跟顏色超美的,另一個案例是萬聖節的舊衣改造,畫完設計圖後用舊衣創作,像他的外套是垃圾袋,這也是我們的課程,像如何解讀小朋友的線條,執行出來。

  • 像他們比較小,很多是媽媽要做起來的,但是在解讀線條的時候,就是從零到有,從平面到立體,光是那個過程就很酷,我們辦營隊的最後一天會有一個小小的展覽,他們穿上自己的衣服之外,也有一個靜態的,看自己本身的衣服是如何建構而成的,這個是立裁的概念。

  • 這是之前我讀復興美工用的木偶人,我們特意不要給芭比娃娃的概念,跟他們解釋人的基本比例跟結構原則,但是不要給他一定要有什麼樣的臉或者是什麼樣的髮型,這個是一些花絮。

  • 像這個也很好玩,他們自己設計出來萬聖節的服裝,這個真的很酷。

  • 現在都是開課,最大的優勢是,慧君什麼都可以畫。其實新竹縣竹東鎮,有請慧君幫他們畫繪本。

  • 裡面是我創作的一個人物,頭上是一座森林,會隨著季節變化,跟周遭的環境有一些不同的變化。

  • 她的LINE貼圖也很多。

  • 因為臺灣的山林挺美,但是被我們破壞太多,我想用手繪的形式來呈現其美好,呼喚多一點,喜歡植物的靈魂。

  • 還有太陽的影子,很有意思。昨天有看到,這一張滿好的,很棒,很有意思。

  • 感覺上跟環境教育結合是一個很明確的主題,就是你做的每一個好像都跟環教有一點關係。

  • 就是從環境色彩,然後從自然可以取得靈感,再去做怎麼樣的設計邏輯。其實7月份、8月份都會在這邊辦夏令營,8月份特別邀請一個做植物染的老師,植物染我們一般想的是藍染,但是他說什麼東西都可以染,想說可以帶小朋友去走一圈,把植物剪一剪就可以去做染色了。

  • 他們覺得社創這裡有太多(樹葉、小草、小花)可以撿的。

  • 或者前一天有留下來的落葉。

  • 之前文化部在那一區也有在旁邊剪葉子做藥酒,不過那個真的有食安的問題,我覺得染這個比較安全。

  • 而且染有高溫殺菌(笑);小朋友要染也會覺得很興奮,不管是綁的或者是什麼,看那個變化性。

  • 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

  • 聽聽您的意見?

  • 我對時尚的瞭解,都是來自我堂弟,他在巴黎,最近才在海耶爾的Festival,等於新出道的新人設計師之一,不過那一屆的第一名是專門用剛剛講的環境廢棄物,但是經過兩次或是三次的回收,做成很棒的循環時尚。

  • 我們循環經濟其實大部分想的都還是以農作物為主,但是其實有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可以在循環經濟裡面體現,像上個禮拜在高雄亞太社企高峰會,因為每個部會都有攤位,但其實最吸睛的反而是環保署的攤位,環保署的攤位是用廢輪胎做成真的看起來很有時尚設計感的泳衣或者是潛水衣,因為它是防水的,但是就很棒。或者是用一些同樣是工業的廢料,但是做成有腳底按摩功能的腳踏板,不牢固,反而變成優點,要稍微有一點回彈。

  • 所以變成回饋力。

  • 那就是特性,用到最極致。

  • 時尚奠基在很多材料的理解上,之前臺灣有一個困難是,我們的材料科學太強了,就是紡織太強了,反而時尚的那個部分比較難凸顯出來,大家都OEM就可以賺飽了。

  • 而且我們在教育裡面,也沒有養成如何欣賞時尚這一件事,因為說時尚會覺得膚淺,但是其實並不是,應該是說那時候最流行什麼,其實話回來說我們講風格,說風格精準一點,當你有風格的時候就很時尚。

  • 臺灣的OEM跟我們自己的產業沒有辦法很好循環,一方面是我們自己沒有那麼注重,所以大家穿得很隨性的時候,你自然不會消費真的設計師花的時間或者是想要傳達的東西。

  • 你沒有消費者,很快地這個平台就會斷掉,也不可能一直拿資金,最主要還是消費者也要喜歡,覺得這是有意思的。而設計師本身也要思考什麼東西才符合消費的需求,這兩方面的對話,要形式一個連結,我們這一部分好像似乎是斷掉了。

  • 對,我也覺得大家對於什麼是比較認真的,中間好像就隱含了一個無聊的這一件事,當然現在還是可以說casual,但是事實上就是無聊。

  • Casual是舒服,但不一定要這麼無聊。

  • 對,像我自己其實很有感,我入閣前,不管是出去演講或是做什麼,我看起來的照片都是這樣,是很願意去花一點時間弄在地的東西。確實當了內閣成員之後,多少就會覺得花太多時間打扮是不務正業的事情,我覺得這也是要打破的。

  • 只是要想辦法把他的公共利益成分凸顯出來,我覺得永續時尚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並不是故意穿得很奇怪,而是這一些循環的材質或是來自自然的,像你所說的自然的材質,也就是環境教育的一部分,你通過這個來瞭解到怎麼樣不要浪費,或者是每一年用1.5個或者是2個地球,如何能夠把這個縮短等等,當他有一個環境的mission的時候,大家比較容易說即使你小孩12歲以後,還是多花一些時間讓他在這個上面,因為他畢竟有一個公益目的,我覺得這是比較容易的。

  • 像我們有一個叫「春池玻璃」的廠商,他其實是做玻璃回收,玻璃回收的margin是最低的,在所有的回裡面,但為什麼他們還是能夠做?一方面是他們用了數位的科技,二方面是回收完之後做出藝術品、設計品,可以在富比士拍賣的東西,等於是大幅度給他價值,甚至會指明要這樣的材料。

  • 所以我會建議我們確實可以做一些合作,看有沒有可能結合你們本來就已經有的環境探索、環境教育的部分,然後讓大家更瞭解到在這裡面所用的材質、材料可以是循環的部分,如果可以把circular的部分再多加一點進來的話,我覺得我們有滿多可以合作的地方。

  • 因為現在只是到認識大自然,但還是有大自然為我所用的感覺,但是其實並沒有contribute back去滋養大自然,所以改變理論等於是單向的。

  • 打個比方,好比你是非常好的廚師,可以把海鮮的滋味表現出來,但是對於漁業永續,卻沒有辦法講出一套對漁業永續幫助的地方,這是未來可以想一下,並不是馬上軸轉。

  • 本來是要思考的,永續確實是一個循環要思考的。

  • 因為牽涉到我們社創最注重是講人之間互相關係的改變,或是一般行為的改變,如果麥當勞無緣無故不給你吸管,大家都會反彈,現在是用一些設計的手段,說什麼kiss一下之類的,為了救海龜之類的,當他有一套這樣的說法時,新的設計就為人所接受,所以我覺得這也許是另外一個可以想的部分。

  • 你們的APP是要設計平板或者手機?

  • 我們現在是設計給平版,因為繪畫可能在平板上操作,大小還是比較適合。

  • 裡面哪一個教具?

  • 這是其中一個。

  • APP是設計手冊。

  • 也就是學習的歷程,把它步驟化。

  • 記錄的部分。

  • 我們裡面已經內建一些圖片、圖料庫,但是小朋友也可以自己拍照,然後選了一張滿酷的照片。先限制只有五個顏色,因為小朋友會有很多顏色,但其實顏色在被統合過之後,通常會看到這一些圖片如果是好看的,色彩是協調的,統合過之後,做出來的東西就可以看到說是有限,但中間有無限的變化,所以這是正在進行的事。

  • 學齡前的那一塊,我們現在已經做一個夏天,就是剛剛這一本書,也就是夏天的動畫,但是要變成有AR功能的,因為如果比較小,可能會受到物件的吸引,讓他們知道原來同樣的東西可以有那麼多不同的。

  • 先引起動機。

  • 像snapshot可以直接改髮型,這個是非常厲害的。

  • 其實如果可以讓他們自己在那邊把衣服弄出來,或者是圖案換掉。

  • (播放AR)

  • 可以知道這一個自然物,春天蝴蝶、夏天蜻蜓、秋天楓葉和冬天雪花如何跟設計變化,我們把他的原創轉製成動畫,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先播放,一開始先讓大家有一個這樣的想法或者知道設計是可以怎麼應用的。

  • 不用多花時間在講,就是用自己的感受。

  • 不錯啊!很好,相當好。

  • 我們可以數位化,然後再應用在教育的方式很多,因為我覺得內容很豐富,這個是最好的基礎。

  • 我覺得滿好的。

  • 內容很豐富的這一件事,已經是最好的基礎了。

  • 我是學了手感的東西,碰上科技的東西可以快速結合,就是小小的發酵點,滿好的。

  • 第一個是擴散,第二個是紀錄,數位科技這兩方面做得特別好,當然不能取代人跟人間互動手作的過程,我覺得這個用法,在這兩個端點是這樣,我覺得滿好的。

  • 課程有一點科技感。

  • 而且藉此可以複製更多。如有機會給體制內的學校或者是老師,不管是美術課或者是這一些課程也好,應該可以很快速藉由這樣的方式來傳達及結合,這一塊我們目前真的比較沒有機會遇到,我們現在就在私立小學或是平常的營隊。

  • 不過今年8月開始,所有小一、國一、高一都會被要求在每一科裡面融入藝術涵養跟美感素養,所以我覺得學校課發會對這個也是會有需求。因為之前的做法都是一個禮拜排一或兩節課,偶爾被吃掉來吃這個東西,現在素養導向是所有的課程,不管是科技或歷史等等,都還是要做融入,所以我覺得像你這樣子已經有這一種虛擬人物了,這個人物本身其實也可以來教歷史、地理、人文,你知道我的意思嗎?

  • 要附身別的靈魂?

  • 走進哪一個地方就是環教,這邊也有在做原住民族的課堂,所以同樣的,可以透過比較cute的方式來介紹各族的文化等等,其實一個這一種虛擬人物,只要容許二創,其實有老師可以很自然把它二創起來,這也許另外一個可以考慮。

  • 我當然不是說要完全不收授權費,但有一個很常見的是,只要對方是非營利的,而且願意把他二創的也分享出來,你就不收他錢,這是很常見的授權條款,就是所謂的cc授權,我剛剛講這個是叫nc sa,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很快幫你去拓展的人,你又不用自己去畫,這也是一個可能性。

  • 我覺得這一整套,包含先選五個顏色等等,其實在線上已經有工具,你們這個APP有這一個部分嗎?選了五個顏色之後,除了上線之外還有什麼?

  • 有四個步驟會設計在裡面,其實就是一個線上教學。像剛剛慧君才會說,因為現在的課程其實都是姐妹們一家人都要參與協助課程。但是如果這個APP出來之後,步驟其實已經在這一個設計裡面被引導了。

  • 我設計完之後,可以跟網站合作買衣服之類的,可以印貼紙嗎?

  • 我們曾經有想過這個方案,但是現在只有做到設計稿,圖案是有趣的,例如設計一個小元素點點,我用三個顏色做出點點,我可以讓它循環,然後套上衣服的擴型,然後再貼到剛剛選擇的虛擬人物裡面,然後出現這一張,並且寄到使用者或家長信箱。

  • 目前今年的階段是到它設計出來,然後可以寄回email給自己或媽媽,但是後面那一段,就像政委所講的那一段,可以印出來變成貼紙。

  • 或者真的是衣服。

  • 我們還沒有試。

  • 我當然很同意你印一個圖樣出來,這是最便宜的,而且就算可能ibon,很快就出來了。

  • 而且也有快速成就感,很會設計。

  • 媽媽很容易有成就感。

  • 對,但是畢竟這個不能真的穿,我看你們的走秀,其實剛剛的照片裡面,是有自己穿的,我覺得那個概念是不一樣的。

  • 其實我們那時有想過,因為現在數位做印刷是很容易的事情,有想過這個連結,而這個連結就要再長一點,需要有一些後面的支持基礎。

  • 剛剛講出來其實就是技術支援的部分。

  • 對,可能會有這個需求。之前好像是美國的媽媽,把小朋友的圖案直接印上去,但對我來說,只是把小朋友的圖案放上去而已還不夠。

  • 像營隊小朋友在設計的時候,改變圖案放的地方,也會改變設計的感覺,到底空間是要留在哪裡,大部分的T-shirt可能是在中間有圖案,但是有的人下擺有圖案,袖子上面都可以放,因此可以再多玩一點,甚至衣服真正做到後面是可以改變他的結構、剪掉袖子或者是領子,然後再縫一些有的沒的,可以多一些層次的感覺,因為這比較剛好是輔助除了數位之外的,另外小朋友一些手作的內容性。像剛剛提到印出來一件這種衣服,要印其實並沒有很難。

  • 這兩個並不互相排斥,印了一件還是可以剪領子,事實上這兩個並不互相排斥。

  • 我想講的是,我們現在的目的並不需要你們實際去那個地方,那邊的老師也可以完成這樣的教法,我們的目標是體制學校裡面的,可能是第二學習階段,也就是大概三、四年級的老師,只有你們加持、但是沒有你們實際到場的情況下,來完成美學的教材、教法,所以我並沒有說一定要用哪一種解決方案,而是以老師的需求,等於是事前準備時間很短,第二個是盡可能讓小孩可以快速獲得成就感,我想這兩個是最重要的。

  • 如果小孩有成就感之後,自然會有動機,自己再更深的,像剛剛講的這樣子來處理,但如果一開始讓老師需要準備這個課程,需要的主觀負擔太重的話,其實一開始就會卻步了,尤其現在是新課綱上路之後,大家都在摸索,其實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人總是在這一種劇烈變動的時候,總是會挑省力氣的去做,所以如果一開始讓他投入太多,雖然看起來充滿了可能性,一個白色的畫布,但是反而會覺得是不是幾條線連連看,這樣還比較簡單一點,這是從第一線的角度來看。但是當然親自到場的時候,就可以做很多更精緻的,這個是非常好的。

  • 那個是完全可行的,從老師開始設計一件自己的衣服。

  • 我們APP第一階段的目標就是這樣,但是設計邏輯其實已經在我們的步驟裡面了,老師只要跟著這個APP的步驟,其實可以帶孩子完成一件掛在手機裡面衣櫥的衣服。

  • 其實玩第二個階段,可以再擷取出來,已經設計過了,怎麼樣把它轉移到真正的衣服上,因為一件白T就可以創造出想要的可能性。

  • 後面的課程可以讓他手作,前面有這個概念,然後也真的在APP上做了,後面再接上手作這一塊,整個會變成完整。

  • 回到循環經濟的題目,這是我堂弟在Festival d’Hyères的作品。其實他用一堆剩的緹花布,像很多沙發的邊角料,就是用邊角料重新拼起來,變成時尚,但是他並沒有特別打循環材料這個題目。

  • 我現在一下子想到的是,其實很多小孩隨著成長,家裡會有很多已經穿不下的,而且事實上材質也都很好,但大概都放著,當然一般親朋好友之間會互相送,但總是有一些送不出去的,你怎麼讓他再生,可能是用一件他現在穿得下的衣服,但裡面很多部分可以是有舊的衣服帶來,然後重新剪裁,重新share,因為這樣一件舊的衣服,可能是一般同學創作的素材,這也是一個可能性。

  • 我們的綠時尚有一套是爸爸的大T-shirt去改造的,我們當時有一個這樣的概念,小朋友帶了不能穿的,有污漬的自己或家人的衣服進行改造,其中一個案例,是一件她小時候很喜歡的小洋裝,那一件剪完裙擺之後就變成袖子,而且那有記憶在裡面,那個是很美的。

  • 對啊!就是把循環的概念帶進去,但是不強迫別人廢棄的東西,而是用自己廢棄的東西,這更有情感,很多小孩也有小枕頭、小棉被,都一樣來使用。

  • 小時候都有一條毛巾的概念。

  • 差不多就這樣,不過是很棒的概念。

  • 我們繼續努力,看到時候需要我們盡一份力的地方,像小學校或者是其他的。

  • 用得到我的地方隨時讓我知道,儘量使用我,謝謝。

  • 今天很開心,謝謝政委撥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