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都有一條毛巾的概念。
後面的課程可以讓他手作,前面有這個概念,然後也真的在APP上做了,後面再接上手作這一塊,整個會變成完整。
我們APP第一階段的目標就是這樣,但是設計邏輯其實已經在我們的步驟裡面了,老師只要跟著這個APP的步驟,其實可以帶孩子完成一件掛在手機裡面衣櫥的衣服。
剛剛講出來其實就是技術支援的部分。
媽媽很容易有成就感。
我們還沒有試。
目前今年的階段是到它設計出來,然後可以寄回email給自己或媽媽,但是後面那一段,就像政委所講的那一段,可以印出來變成貼紙。
有四個步驟會設計在裡面,其實就是一個線上教學。像剛剛慧君才會說,因為現在的課程其實都是姐妹們一家人都要參與協助課程。但是如果這個APP出來之後,步驟其實已經在這一個設計裡面被引導了。
環境教育。
課程有一點科技感。
內容很豐富的這一件事,已經是最好的基礎了。
我們可以數位化,然後再應用在教育的方式很多,因為我覺得內容很豐富,這個是最好的基礎。
可以知道這一個自然物,春天蝴蝶、夏天蜻蜓、秋天楓葉和冬天雪花如何跟設計變化,我們把他的原創轉製成動畫,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先播放,一開始先讓大家有一個這樣的想法或者知道設計是可以怎麼應用的。
先引起動機。
也就是學習的歷程,把它步驟化。
這是其中一個。
我們現在是設計給平版,因為繪畫可能在平板上操作,大小還是比較適合。
所以變成回饋力。
或者前一天有留下來的落葉。
他們覺得社創這裡有太多(樹葉、小草、小花)可以撿的。
因為臺灣的山林挺美,但是被我們破壞太多,我想用手繪的形式來呈現其美好,呼喚多一點,喜歡植物的靈魂。
她的LINE貼圖也很多。
現在都是開課,最大的優勢是,慧君什麼都可以畫。其實新竹縣竹東鎮,有請慧君幫他們畫繪本。
也會在那邊插花,然後知道花的形狀,然後再設計到剛剛的野餐墊上。
他們上個月在社創這邊有個課程,他們做了一個野餐墊。
但是跟慧君強力配合,我們自己是教研所,原以為程式設計邏輯不能符合美學教育的部分,但是後來發現並沒有那麼困難,像設計邏輯,像色彩提案都可以跟運算思維,不管是抽象化,或者是有一些演算法,其實都可以搭得起來的,因此我們想說這個也滿符合STEM教育,一直缺art的部分,所以也想說有機會可以跟政委聊一聊。
因為想說課程在推廣上,如果大家都要有教材,會有一些限制,因此就把現在的設計邏輯跟我們的運算思維的邏輯結合,然後設計在一個教學的APP上,現在正在發展中。
這個是第一次有發表的。
應該是說我們最一開始的結緣,是慧君發現我們有在一些偏鄉小校做教育。她從法國回來之後,想回來臺灣做美學教育,所以那個時候就覺得偏鄉,可能比都市又再更有自然的素材,可以從那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