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委謝謝你安排這個時間,很久以前就預定您的時間,事實上希望透過這個過程,期望您能夠給我們一些建議,因為B Corp在臺灣也一陣子了,我們在思考往前能夠在整個社會創新的哪一環、方位及力量更大,以至於各個不同領域在推動時,相互的這一種綜合效果會更好。

  • 我們這邊有設計一個plan,我們希望在未來的三年過程中,希望能夠結合大學生這一塊族群,第二個部分是一般的中小企業,因為我們在想的是,我自己扮演兩個角色,我自己本身在企業環的這一塊,如果能夠帶動更多力量來自於一般企業,這個會是一個對臺灣或許是一個好的接觸點,因此我們希望能夠跟您分享這個idea,也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

  • 過去大家提到B型企業會覺得非認證不可,但是其實我們在全球有一個更大的,起源是這樣子,我們想要做一個社會運動,我們在各地都沒有因為認證而賺錢,大家都沒有辦法break even,還是要募款,我們就覺得太可惜了,如果大家都很侷限,覺得接觸B型企業非要認證不可。

  • 兩年前我們開始跟聯合國UNGC有合作,要發展出一個平台幫助中小企業跟確切知道take action落實SDG,這也是政府的政策,我們還有第18項的非核家園。

  • 那個是永續能源的一部分。

  • 我們昨天在Impact Hub玩大富翁,就說SDGs有18項是對或者是錯的,我們就有猶豫到底是答對還是錯的。

  • 當然是錯的。

  • 但是在臺灣而言,那個是對的。

  • 我們在紐約聯工也有討論到這一點。我們自己冒出第18項,其實是一個類似杜威十進分類法的東西,自立門戶的話,一直找不到資源,他們也很希望臺灣編VNR的時候,等於折進潔凈永續能源就好了,所以我想這也是紐約聯工小組的同一個看法。不用因為我是政委,就一定要冒出第18項,沒有這一件事。

  • 我們也覺得滿有趣的。

  • 我們也看到像金控、大型的這些製造業,其實在CSR的報告裡面,對於SDGs的回應是很多的。

  • 對,臺灣已經5、600個用SDGs來作為索引。

  • 我們在想說中小企業其實是最大宗的部分,如何來看這部分的危機、轉機跟商機。因為我們原本比較大宗的族群也是中小企業,還有學生的部分,如果在大學這個年紀,甚至往後更能夠像荒野協會的概念一樣,從影響小孩更能夠影響大人。

  • 是啊!畢竟小孩是所謂的最被受到利害關係的一群,真正有系統性的問題出現時,我們都不一定還在,但是小孩是在的。

  • 我們也覺得這一群的話,他們事實上是直接進去成為workforce的關鍵,如果他的觀念是要求這樣子的話,他們自己就會去選類似這樣的。

  • 這個價值的人形就找不到人,就會變成這樣,當然理想上也是要做到這樣。

  • 對,所以我們想說要種一顆種子,其實這也跟社會行動方案一樣,價值培育的部分,永續的觀念能夠深入校園,在老師跟學生的部分,其實老師的部分也才剛開始,商學院這部分的探討是很少的。

  • 等於從CSR慢慢開始擴展。

  • 對,能夠跟策略面結合,所以我們跟好幾個學校老師在談,今天來跟大家分享接軌SDGs的Business for Good的商業創新計畫,就已經一定程度在賺錢、比較穩定企業的創新求變,邀請學生來共創 new business model。

  • 這個是為臺灣的狀態來量身打造。

  • 好比像在韓國就是這樣。

  • 就是大型企業。

  • 很可能說服3、4個人就好了。這邊可能要說服3、4萬個人。

  • 這個是為什麼要來找您談一談。

  • 所以我們說是商模創新,背景是整個環境、社會很多的問題,就像社會創新行動方案一樣,希望能夠用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的問題,也是根據SDGs,看看如何有take action,然後真正回到人本的部分,解決我們這麼關切的問題,雖然我們每一天的商業活動、消費行為可能沒有完全思考,Patagonia創辦人說「在死亡的星球上,不會有任何生意」但是我們做生意的時候,都沒有想到這個星球會死亡,會因此沒有生意。

  • 因此我們在這個背景之下,我們想是我們跳脫在B Corps的背景之下,事實上我們可以一起Business for Good,這裡面也跟認證是無關的,因為B Corp評估所用的BIA商業影響力評估量表,這已經是一個很好的tool,因為是很好的tool,聯合國SDGs才會跟我們合作,但是最後要不要走向認證這一塊,這個是他自己的決定。

  • 他運用BIA,但他不一定要當B Corps。

  • 對,因為我們是在五個月的時間之內,讓他們有一個健檢的部分,接下來再進行培力,我們希望這一些企業真的有所改變,真的有發生影響力,因此會邀請他們只要work on其中一塊就好了,不會每一個部分都work on,也會繼續分享。

  • 這裡面有大學的角色,老師、學生一起跟企業共創,所以我們想說這個學生將來不管是做創業、採購或是CSR、行銷都好,不管是當主管或是當一般的staff,都能把這個觀念帶進組織裡面,然後我們也邀請企業一起贊助的部分,這個對他們也是發掘人才、提升CSR形象、發掘客戶。

  • 為何大學是「購物車」,企業是「書」,這兩個icon是不是應該要反過來用?

  • 對,沒有錯。我太專注在寫這個文字,沒有注意到這個icon,我已經不知道做了幾十場,您是第一位提出來。

  • 中介組織的部分,現在也有跟台北市政府產發局分享,他們也很支持,企總也還在溝通當中,也需要engage更多的中介組織夥伴,也就是產、官、學一起來,這裡本來就已經有很多要合作的,像我們每一季有主題,這一期的主題是「循環時尚真是好時尚」,我們分享全部都是天然材料的鞋子AllBirds,到現在已經賣超過100萬雙,經過五輪的募資,也已經募得14億美金,因此時尚、環保及賺錢可以一起的。

  • 挑出12跟9的聯繫,這個是非常具體的東西。

  • 每個人有自己的主軸焦點。

  • 我們下一季要講青年實力,我們第一篇產出的文章是有關「救救月光族」,一個是低薪、一個是理財,其實理財也跟員工的福利相關,所以是這樣子串聯起來。

  • 因此我們的ambition是3年內能夠具體影響100家的企業,這100家企業就是可以work on特定的領域、產生具體的改變,因此每年會產出一個影響力報告,就是每年大概是3、40家的企業,學生的團隊也是,我們至少會有100位的影響力大使,一起參與這100家企業的改變過程。

  • 還有合作夥伴,像剛剛中介組織、媒體夥伴一起倡議,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幫助既有的中小企業來發掘永續的商機,因為對企業而言,永續不永續,其實也沒有很多人care,如果這是跟商機有關的,這比較能夠引起共鳴。在永續當中,其實很多是引起商機的,不論是在設計、B型企業,及很多活動的報告、資訊當中,我們看到很多的機會,因此我們希望透過這個計畫跟大家分享,也真正來思考商模可以如何創新求變。

  • 因此,我們這個計畫希望在節能省碳的部分,能夠具體追蹤,然後在商模的部分也會追蹤P&L產生具體的影響,學生的部分,這邊特別提到大眾的部分,也就是透過跟媒體倡議的部分,根據他們點閱率,像「商週.com」、「社企流」、「環境資訊中心」,根據每一個議題及小眾的媒體來合作,比如時尚的部分、青年實力等等,我們根據這樣的紀錄,三年是可以至少觸及100萬人。

  • 我們希望三年後不僅是這一些銀行的主管,一般的業界人士,知道什麼是SDGs,一般的老百姓也都知道SDGs其實是生活的一部分,永續其實不只是跟商機相關的,講商機只是要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而是跟每個人的生存相關的,我們也希望透過這樣子,讓B型企業協會的非營利組織,能夠慢慢自給自足。

  • 因此這個計畫確切的流程是從5月份開始,我們5月15日就要到政大開始做說明會,像文化、逢甲、台大、輔仁都在敲時間當中,5月7日會開始第一場的說明會、體驗工作坊。在這個工作坊當中是讓企業看有什麼機會來達成永續目標,我們會分享臺灣跟全球的案例,也會有個案的情境來討論,然後再看他的公司的情況如何。

  • 9月份的時候,我們對學生會有兩天training,就是做CSR、BIA的部分,然後再針對企業跟學生有兩天的商模創新營。這兩天最後就會產生既有的商模思考,產生創新求變的永續商模第一版,再經過三個月的培力主題工作坊。學生會跟企業一起work out他們的B impact assessment,然後再進行主題工作坊的部分。

  • 我們會分成三個部分,也就是環境、員工、供應鏈及社區發展,就這三個部分而言,學生也是選這三個自願,跟企業做媒合。今年是第一年,會有三十隊的企業、三十隊的學生,兩邊做mapping,然後一起work,還有業師的指導,經過三個月的培力之後,產生永續商模的第二版,他們可能是work on環境面、供應鏈面,然後再跟PML對焦,最後會有一個面試的pitch、書審,然後會頒發永續商模的金牌獎、銀牌獎、銅牌獎,也會有Impact fellow recognition。

  • 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是從Impact Intern到Impact Fellow,企業會被recognize business for good,如果特別outstanding的impressive performance的會有獎項。

  • 這個是企業會經過的流程,從體驗工作坊5月至1月份的時候,整個創新商模競賽,其實這只是用一個競賽的形式,但比較著重在培力,因為我們之前也跟市政府辦過Best for Taipei,那純粹是比賽的部分,其實我們覺得有很多的比賽了。

  • 那是best for Taipei的加強版或者是會繼續辦?

  • 應該是獨立,兩個不同的專案。現在是中部跟北部的六家大學會加入,現在學生們大概會號召差不多100個人,30個隊大概是100個人左右。

  • 另外,我們有幾個學校是因為他們都有外籍學生,所以也希望看我們是不是build for program,因為發覺到永續的議題,相對來講在臺灣學生經驗值比較低。

  • 當然,因為我們十二年國教課綱,今年才剛開始進去,高一的學生到大學三年。

  • 我們希望這些學生們,國外的經驗、教育的過程,他們真的體驗過這一件事的人可以在臺灣把這個元素給反映出來,也希望留在臺灣,因為現在政策上,讓學生在臺灣比較容易工作。

  • 所以像啟動亞洲,也就是5月,你會帶一個社會投資跟影響力的工作坊?

  • 會把一些元素拿進來,或是會在工作坊推薦大家參加這個?還是這個是獨立事件了?

  • 還沒有思考到這個。

  • 我覺得很自然。因為這跟你的體驗工作坊是很類似的狀況,如果覺得有興趣,想要多進一步的話,就可以跟他說這邊有一群學生很永續,我不知道,這是一個想法。

  • 因為今天下午要談議程,剛好可以談這個點,謝謝。

  • 我們希望透過這個過程,有很多人做創業的部分,但是既有的企業如何更提升的部分,這是對既有的企業。

  • 經過的過程是從5月到1月,像剛剛講的是有創新商模,既有的商模產生……

  • 我們今年希望match大學的學程,這一次是9月,等於學生參與進來是9月正式開始,然後run到明年1月。

  • 等於是一種產學?

  • 對,課程一部分切過來。

  • 會有課程合作,也有reporting的部分。這個是創新培育的部分、價值培育及國際連結的部分,三個都是連結在一起的。

  • 因為明年第一季聯合國SDG的事情跟B Lab正式宣傳平台,我們覺得這是好的performance,因為之前SDG,比較會偏向reporting跟metric,UN是希望把這一件事變成performance,大家可以去追蹤每一年自己的改變,所以在第一季出來的platform的目的是會讓這一些層面的數字反映出來。

  • 是一個企業本身體質的改變。因為之前都在算碳中和、塑膠中和這些,那一些當然很重要,但是您們的意思是,這是一個新的工作觀,所以這要比較往內。這邊的MBA是寫「商學院的學生為主」?

  • 是在商模相關,是為了MBA的學生,但是其實也要class discipline。

  • 現在有一個be academy Taiwan,那時探討當中就有一個議題,當然商學院是最容易進來,但有很多事情是發生在商學院以外的。

  • 舉例來講,我們有一個企業在經營B corp,他們其實是很大規模的電子公司,他們把幾個核心董事約在一起,因為是做高端的電子用品,所以不太可能去sacrifice,因為環境去sacrifice我們的performance,技術部門說從來沒有要求,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從來沒有問過我這個問題,後來發現其實像工學院、醫學院,很多都其實應該要engage在這一件事上。

  • 我們跟台北市府談這一件事的時候,我們倒是自己沒有提這一點,他們提到這一點,他們覺得很多一般專業性的科系應該要engage,因為他們是實質能夠讓事情發生的人,leader可以把direction找出來。

  • 還有所謂三重極限的概念,裡面有很多其實是對於科學評估的系統性科學的習慣,包含像氣候變遷到底能不能在腦裡把氣候變遷的迫切性放到腦裡,其實越受過理工的訓練越容易,事實上也是這樣沒有錯,就是它會變成比較好的轉譯者,可以去看一方面比較枯燥的一些數字、讀資料,二方面是可以透過一些視覺化或者是互動設計的方法,讓比較是以商學的朋友們瞭解到這一件事到底跟商業有什麼關係,不然確實臺灣單一線還是主流,所以我覺得我們只要有就使用。

  • 也需要各個領域的孩子都來看這一件事。所以其實企業在尋找新商機或是二代接班,或者其實可能就會面臨淘汰。

  • 永續法規挑戰講的好比像碳排量這個東西?

  • 對,或者是塑膠吸管,然後接下來就是塑膠玩具,我們衣服裡面都有塑膠,洗一次衣服都產生很多塑膠微粒。

  • 這些往往聚酯纖維又是最方便的,很難找到替代品的。我們原本理想上希望MBA的學生超過1/2,但是跟很多人談了之後,可能不需要設這個限制。

  • 超過1/2是一隊至少有三個人?

  • 如果三至四位要有兩位MBA學生。

  • 至少1/2,不是超過。

  • 對,我學理工。

  • 超過1/2要有兩個以上。

  • 四個人要有三個。

  • 對,應該來做第一場的。

  • 當然要對永續商機有熱情,這是最重要的。國內、外都可以來參與。

  • 這就是你們新的BIM?

  • 這樣很好。

  • 這是中位數。相對於這個產業的中位數,我們是根據產業跟規模給題的,總共是78組題組,也會根據回答的內容不同而產生變化,對這家公司為例而已,跟業界的平均顯然都是比較差的,就會看是要work on哪一個部分設為短、中、長期的目標,所以我們陪伴在做這個題目的過程中,也是在思考。

  • 除了剛剛講的,究竟一般是reporting,我們讓你知道,因為題目是選擇題,會讓你知道下一個label怎麼做,現在是得3分,如果現在4分、5分的階梯就會看到差距在哪裡。

  • 我覺得這個事情滿有趣的,我們過去三年,我自己在逢甲是對公共政策所的學生教這個事情,所以不是一般的商學院,裡面有警察、偵探、老師、公務人員,我覺得那個過程中,讓他們理解到弄這個工具,自己找一個企業來幫他評估。

  • 另外一件事是,他們必須要站在企業的角度來想說如果有社會問題的話,如何專成商業模式來跟企業溝通,這三年下來已經有十六個商業模式給不同規模的企業。所以從公務體系來講,他們比較抓得到企業的思考方式跟自己可以從他的角度給建議。

  • 而且特別是對治理構面比較有概念,因為我有事沒事會看一下B report,像這個是2018年的智利第一名,是在歐洲的B corp,我發現像這一家的寫法完全是你剛剛所講的,等於是人工治理為主的,把永續的價值先讓所有工作者知道,而且他乾脆就是合作社型態,他是一家瑞士的合作社,這個在臺灣也是有一段工作的空間,目前臺灣B Lab好像還沒有合作社型態來拿認證。

  • 不過因為當然歐洲合作社傳統比較強大、悠久,但是至少他們的合作社運動,看起來跟B lab已經有合流了,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但好像還沒有,因為如果是合作社來的話,治理構面很可能一下子就跑到後面,這也許是可以考慮的。

  • 我們倒沒有思考過這個。

  • 臺灣最大的合作社應該是主婦聯盟。

  • 而且主婦聯盟下面有很多個,像發電的,不過這跟你們都沒有任何的重疊?

  • 對,還沒有。

  • 農業當然也有中都農合,也有一些比較新的。

  • 其實合作社的精神跟我們的重疊性其實滿高的,在員工面、顧客面及環境治理面。

  • 只是因為像best for Taipei,或者你們的一些program,或者是公益公司,一開始好像把組織形態有一些區分,像合作社看到跟我的理念很符合,但從公司型態這一個部分,好像覺得跟他們沒有關係,但我實際去看像這邊,得獎的很多是合作社,所以至少在國際上並沒有做組織形態區分,這是臺灣這邊策略上比較沒有重合到的地方。

  • 謝謝。所以這個也是提供給學生一起參與的機會,對企業而言,其實我訪談了很多之後,他們對於跟學生work其實是有一點又愛又怕。

  • 我們也要好好manage學生一下,他們是扮演見習的角色。對企業而言,我們提到的角度說,你來年輕人的價值觀,他們的消費觀,你要掌握年輕的消費力,還有他們的工作觀,像外星人一樣,他們是怎麼想、怎麼看這一件事,他們也很多創造的思維,在整個價值鏈當中也可以幫你看出一些沒有看到的角度。

  • 不只有意見,而是會有貢獻。

  • 我們主要的focus是在既有的商模,我們問了九個問題,如何融入SDGs的精神,看環境面、社會面,如何來思考sustainability裡面的機會,就是會從員工、環境及供應鏈的角度。

  • 我們在體驗工作坊裡面,希望帶企業來看如何面對永續經營的挑戰,我們也會用簡單的15個問題讓企業做簡單的企業影響力見解。

  • 學生的部分希望透過這個計畫,能夠讓他們開始知道國際的best practice在永續方面是怎麼做的,我們跟法學院、商學院的學生分享,赫然發現在企業有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在傳統的商業經營之外、CSR之外,是有一個CSR跟企業經營融合在一起,我們希望讓更多學生可以看到,還有跟企業實際上work on這個方向,至於不管扮演什麼角色是可以change maker,每一個人每一天都是消費者,如果影響學生、企業,讓他在當消費者的時候,能夠做這個comsuption的話,我覺得也是很成功的一步,會有很大的影響。

  • 因此青年培育會有組隊的方式,一隊是三至四個人左右,然後進行培訓,會有兩天的永續工作坊,並跟企業一起共創,還有總決賽的部分。主要訴求是透過這個方式,對企業而言,無論是在吸引投資……比如2017年的時候,An Entrepreneur’s Guide to Certified B Corporations and Benefit Corporations, p8. (Yale Center for Business and the Environment, 2017),也在HBO當中中文版當中介紹企業社會責任到底有什麼用,我這個有更新版,我修改一下之後再寄給您,然後5月開始再體驗工作坊,大概是這樣的內容。

  • 很棒。所以我們有什麼議程?

  • 第一個,從你比較宏觀面來看的話,能夠給我們一些direction。因為現在到1月份的cycle是第一次的,我覺得short term對我們來講是怎麼樣能夠有更快的access到企業,讓這些企業能夠有模式可以瞭解到這一件事,然後參與進來。

  • 學生目前ready比較高,像現在一些sponsor都有一些,現在main challenge是關於企業本身。第二個部分,像在社會創新的這一件事上,臺灣有很多network,現在這一些network裡面,我們可以怎麼樣去access,讓更多人可以瞭解到這一件事,我覺得臺灣有很多network,在臺灣不同的reach裡面,如何access一些中介組織。

  • OK。所以我先確認一下,永續創新的學生,我剛剛已經提到大概50%多是商學院,大概都是大學部?

  • 大三、大四、研究所、博士班都可以,其實越資深越好。

  • 因為從企業的角度來講,是越有貢獻,不是只提意見。

  • 進入這樣一份合作的時候,像剛剛講到有些是教授自己就把學程設計成這樣,所以這個會有學分,有別的結構嗎?或是來這邊純粹因為可以受到業師指導?

  • 第二塊也有。

  • 但是企業會反過來給學生,像見習的費用,不會嗎?

  • 不會有,因為要投資學生,滿多的資源。

  • 所以對學生來講,這等於是partnership,比較不是到企業打工的感覺?

  • 跟一般的產學不太一樣。你們企業這邊,目標已經是B corp或者還不是B corp?

  • 還不是B corp,其實我們這一款很open,我們希望有一個營運基礎,因此我們暫時希望設2,000萬的營業額,已經有這樣的規模了,可能是二代,企業的年齡沒有關聯性,但是希望透過這個過程來找到一些新的突破點。

  • 但是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如果太大的話,當然有其自己的一套獎學金,所以也不一定會來這個專案。

  • 我們倒沒有希望找大規模,是從中小型的。

  • 並不是從最大的找起?

  • 那邊有人改變的話,帶動的改變會比較大,我覺得是另外一塊力量,因為CSR或者是大型企業在做的事,他們有資源做的,這一塊如果有人做的話也可以。

  • 我可以理解成未上市、營業額2,000萬以上的公司?

  • 這個訊號確實是一片藍海,因為很少人有做這個。

  • 另外,你們業師的team已經確定了嗎?

  • 我們還在設計當中。

  • 假設有一些可以建議給我們,也很好。

  • 可以再看那個時程嗎?

  • 所以核心起跑是9月。

  • 學生是9月份一起學習進來,你們企業也是9月一起收單,他們也需要出專人來作媒合,如果員工改善、環境改善或供應鏈改善,他們挑出,大概是10月,對不對?

  • 這個已經說要改什麼了?

  • 會讓他們選擇,那三項內心比較有興趣往哪一個方向做,員工、環境及社區。

  • 我們會在底下列出來,我們已經做好mapping跟SDGs,讓他們知道這底下是涵蓋哪一些子項目。

  • 經過四個月之後,大家來頒獎嗎?

  • 頒獎是有錢嗎?

  • 對學生來講,贏的學生,我們會必須他去其他國家學習。就是其他的B corp、B Lab或者其他的社會企業去看。

  • 對企業是一個honor?

  • 企業的核心是透過這個是商業模式的產出,這個是最關鍵的點。

  • 所以創新商模的評分標準之一是,這個企業是不是真的把學生一起創作出來,而不是一起寫一份很漂亮的,也就是不是簡報松?

  • 對。我們希望在1月份之後會持續try這一些企業一般的情況怎麼樣,因為這是三年的program,我們的設計,是在上學期做,讓他們在1月份做完,我們後面還會做一些,然後第二年再開始,假設operate比較順的時候,一年才會有兩批。

  • 就是上學期、下學期?

  • 有沒有什麼想法?這種形狀的合作?

  • 我覺得這個概念滿好的,就是現有的計畫好像比較少,跟企業結合的部分。我覺得學生應該也會有興趣,到時看有什麼需要的話,我們可以持續宣傳。

  • 我想這個部分,如果教育部可以幫忙給一個正當性是滿好的,因為不管是U start或是高教深耕,其實對企業來講,教育部有沒有把這個當一回事,那個是滿重要的。

  • 所以您剛剛有提到臺灣現在在高中開始會談到永續?

  • 而且其實新課綱裡面,把大學的很多概念,像學校自訂必修、選修,學校的課發會跟旁邊的周邊社區一起做學程,所謂的加深、加廣,全部都放在今年要上路的,所以其實現在跟教授們談的這一套,以後可以找高中的課發會談,他們就會有足夠的自由去說學生在學校,不管選修,甚至校訂必修,有些學校就說「來我的學校就是要學這個」之類的,但是那個是課綱裡面並沒有這個東西。

  • 這並不會是一門課,而是所學在設計所有課的時候都要放進去,永續當然是一個很好的概念,就是把它放進去,這個是融入教學,這個想法並不是像以前鋼琴課綱,也就是高中只是教育部的執行單位,這就比較是柔性課綱,高中是把這個理念用最適合當地的方法來融入體驗,這跟大學一樣,你把它想成大學就好了。

  • 我們有一次跟高中生合作的經驗,是台北美國學校,那次是公司的共識營,美國學校的學生就跟他們分享為何認為應該參與B型企業的運動,他們就從參與國際人權的特赦組織,也就是這一代在想什麼,也就是從出生到現在已經看了很多天災人禍。

  • 這個時候的天災其實就是人禍,我們要從商業的活動改變起,從他們自己的經驗連結,然後對這些高管們說為何B型企業運動對於企業是有存在的必要及重要性,我覺得高中生能夠這樣想,真的是滿有意思的。

  • 其實我們自己也有像電子連署的平台,我們也發現最會來提案、最有時間參與的,就是15歲上下跟65歲上下,可能因為時間最多。

  • 對,那個是重要的族群。

  • 兩個都是重要的族群。

  • 像中小企業很多面臨轉型的企業組就是65歲上下。

  • 就是需要把這兩塊結合起來,15歲這邊,我們看到5、6,000人響應的提案,像剛才提到禁用免洗的習慣,我們看到提案人來,以為是社會運動者,結果沒有,是15歲的一個高中生,是高中老師要他們到「Join」平台上找大家會相應的提案,他很用心,找吸管跟海龜的照片之類的,然後一下子就有社會運動的能力,甚至連投公投的投票權都沒有。

  • 所以,我的意思是這個年齡層,未來等你們這個比較成氣候之後,我覺得黏著性會比大學階段還要好一點,大概高中一年級到三年級的這個階段,但現在這個先做出形狀,我覺得也非常好。

  • 另外一個,我剛才有提到其實你們的合作,如果不完全限制在公司型態,如果同意好比像合作社,尤其是像儲蓄互助社,技術上不算是合作社,而是另外一種信用合作社的做法,他們現在也都在做商模轉型的工作,他們也跟我們反映如果是共益公司法先通過的話,其實他們也很想要取得公益的認證。

  • 他們也想要這樣做?

  • 對,如果是放在公司法裡不太容易。我們現在的傾向是,先用一個認定原則,也就是法規不一定是法,跟共益公司法沒有什麼差別,就是一般目的、特定目的、章程、揭露及報告都一樣的,但唯一的差別是,只要是法人組織就可以了,並沒有限制這個企業一定要是公司型態。

  • 我有在那個群組,但是不太瞭解這個組織形態是什麼,所以我現在在做。

  • 這個我也跟方元沂老師跟你們請來的律師談過。我覺得如果這個是全新的計畫,而不受之前的東西,像台北所拘束的話,真的可以考慮一下,只要有法人登記或是稅籍登記就讓他進來,因為有稅籍登記就表示他們有納稅或服務在賣,就表示他也有商業模式,比較不會有一種好像不是公司組織,就覺得這兩個沒有關係。

  • 在這個階段,你們是希望盡可能散播出去,這跟你們要賣認證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覺得這個是盡可能快,認證當然一下子改不過來,這個沒有關係。

  • 對我們來講,很核心在推動這個運動是設計出影響力商業模式,我覺得每個企業跟參與的人,這才是核心。

  • 這個才是核心,他的型態說真的不管是合作社、互助社或者是公司,這是他們的選擇,這個是另外一個建議。

  • 像Business for Good好像沒有中文,像影響力大使是有中文。

  • 沒有,還沒有思考到。

  • 一定要有中文嗎?

  • 沒有一定要中文,我只是問一下。

  • 因為我們就想說保留Business for Good,就像SDGs。

  • 這是國際上的品牌嗎?

  • 沒有。我也搜尋過了,大家都會講Business for Good,但是並沒有。

  • 像有一些區域性的Impact Hub做Business for Good,但並不是任何一家的國際品牌,你們的目的是把這個變成一個品牌,也就是Business for Good就可以找到你們?

  • 對,我們剛剛查了一個網域,如果註冊臺灣的Business for Good,其實是沒有問題的。

  • OK。這個是非常好,我覺得就這樣子,不需要應翻成中文。

  • 對,這是大家的共通平台,我們請大家一起加入,產、官、學都可以一起加入。

  • 在TA的部分,像綠色小巨人、創新創業獎的中間企業,盤絲獎(音譯)可能有點過大,就是跟原本與我們價值觀重疊的企業。

  • 我們之後會推另外一個,跟臺灣精品有一點像的另外一個標章,社創良品之類的,名字還沒有確定。你知道臺灣精品是紡織在一起的logo,社創是打開的漩渦,還是會有一點相對。

  • 我覺得這也是滿好的,表示一個商品或服務在產生的過程當中,是以一個創新永續的商模來產生的,所以你看到這個標章的時候,這像生產履歷一樣,你的東西並不是這個東西本身怎麼樣,而是產生的過程中有考慮到三重極限等等,我想這跟你們是非常相似的,因此這邊推出來之後,也許這個logo可以用,畢竟你們目前看起來還沒有要這個商模出來的產品或者服務上面壓Business for Good?

  • 也許這個可以合作。

  • 像明年的亞太社創合作獎可以報名了,這個跨域合作,把創業模式獎的前幾名,因為我們的目的並不是頒給特定的機關團體,而是頒給兩個不會合作的為了永續跟合作,也就是頒給一段夥伴關係,所以至少要兩個人得獎。

  • 所以可以是學校跟企業?

  • 對。至少有兩個人,但是學校加企業加業師,或者學校加企業加中介組織,我覺得這邊是很快速可以產生的,如果還有國際學生的話,那就更符合獎項評分裡面跨國的部分。

  • 這樣明年是可以順這一件事,因為1月我們結束,然後5月就……

  • 這個是今年第一屆的嗎?

  • 對,就是亞太社創獎。今年已經發布了,第一名給印尼,本來是做時尚產業、污染最嚴重的地方,他們透過合作經濟的方式,把這一些東西變成一個循環的產物,所以剛剛講的循環時尚,但是是整個村子下來做這一件事,像這個題目是擬一個出來,別人就可以參考,所以我覺得你們這邊出來,本身可以說:「我們是參考國外什麼,但是同時你們這個也可以回過來參考。」這個也考慮報名一下。

  • 時間剛好,因為這些模式的說明都是現成的,最多就是翻成英文,等你翻完英文,KPMG就開始徵件了,因此是剛好。

  • 如果你要找一些有說服力的案例,我這一次去華府的時候,他們有在推一個叫做「unreasonablegoals」,unreasonable的意思是很多創業家要求環境配合他,並不是他配合環境,就是所謂的干擾式創新、擾動式創新,這些創新跟永續發展,一般不會連在一起想,常常是要做一個獨角獸,但來破壞社會或環境,所以這邊做的是每年會挑出在16項永續發展目標裡面,當年最能夠透過這種爆發式創新的商模,但又能夠解決永續發展目標,當然第17項沒有,是因為這本身是第17項的底限。

  • 所以,我覺得呈現方式是很好的,並不是一定要從0開始的創業,而是現有的企業,但調整了他的商模,真的有一個impact給全世界看,每年去選16個例子,不是一定要跟這一些業師合作,一開始還沒有這麼快,但這個網站、講故事的方法,這個你們很可以參考。

  • 像臺灣的企業或者是非營利組織,像我們去參加聯合國這樣的,會不會有干擾?

  • 沒有問題。不要代表全中國就沒有問題(笑)。

  • 所以臺灣的企業自己去apply這一件事,然後不會因為是臺灣的企業所以就不讓你進來?

  • 我們為何要把這麼多的外交資源放在永續發展目標?

  • 因為在這個架構裡面,其實第二部門跟第三部門的席次,與第一部門的國家代表是平起平坐的,以前是你的國家要幫你加入MDG,但是到SDG的時候,是所有關心某一個SDG的mager group,自己就可以有一個席次,所以這時是跟哪一個國家的毫無關聯,反而你們當前線是比較容易的。

  • 其實我去參加這一些的時候,很多時候我也是說我是社群的專家之類的,但我的席次並不亞於國家代表,這是為什麼這個題目特別好。

  • 有關政府資源的部分,有什麼方式可以取得support?

  • 大概有三個。

  • 第一,等你們的構想書比較明確之後,我們有一個可以發表的簡報版本之後,我覺得這個應該算……

  • 這個應該算青年署,但是也可以請高教技職協助。

  • 因為他們是商學院為主。

  • 部裡面的創新創業窗口還是在青年署。

  • 我們先請青年署進來。尤其青年署自己的創業計畫,也把先是循環經濟為今年的新主題,明年包含你剛剛講的教育創新,也就是明年的新主題。

  • 我覺得有一些品牌可以共用,然後這邊做出來的東西,如果是符合社會創新的類別或者是教育的類別,其實有一些又可以回到教育部青年署的一些專案裡面去。

  • 因為U-start的好處是他們有一團很成熟的業師,其實U-start的主要資源是那一群業師,並不是別的東西,你們的這一件事,也許他們那邊也有人願意進來,他們可以把所做的這個創業一陣子,然後真的長到一個程度,像Accupass,已經長到你們要的規模,可以再回來讓學生重新進去一次,他們去推薦他們的校友網絡,其實是比較好的,因為那個校友網絡本身當年就是在這一些業師的輔導下,他們也是學生創業,因此知道跟學生合作,需要掌握什麼東西。

  • 第二,至少有一個品牌,能夠相信這一種產學合作的品牌,這就跟你從來沒有跟大學打過交道的中小企業是一樣的,這個是青年署的部分,也許是可以結合的地方。

  • 再者,我覺得很重要的是經濟部推的那一整套,從亞太社創合作獎到社創良品,我不知道最後會叫什麼名字,他們現在在做新創圓夢網的新改版,也就是臺灣的社會創新平台,我覺得這個平台有一個好處,他並沒有像我們那個本來的平台一樣,也就是完全是以SDG,並不是自己講了算,而是必須要挑到特定的SDG,而且會把每一個縣市目前最急須解決的社會問題……

  • 所以現在是display這一些縣市專注在什麼。

  • 對,專注在什麼上,然後註冊在這個縣市的社創組織,以及專注在解決這一些問題的社創組織,全部都可以。

  • 這個是KPMG那邊執行的嗎?

  • 不是,這個是中小企業處請沃草的社群朋友。

  • 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因為這個是全新的,兩個互相拉抬,還滿重要的。

  • 應該去拜訪他們一下。

  • 所以這個是中企處的部分,也是秀玲、宜姍在處理的,所以這個是另外一個。另外,我還是覺得中小企業達成永續目標的這一件事,我覺得這個pitch還是要放在從中小企業自己的商模出發,我剛剛一路聽下來有兩個不同的訊息,一個是你們現在不懂年輕人,所以年輕人要來教育你們,年輕人現在在意什麼。

  • 另外一個,年輕人不太懂得實際的商業、實際經營生意,所以這一些朋友們給業師一段時間,讓年輕人真的能夠學以致用等等,這個是非常成立的。但是前面的論述,我覺得還是要稍微小心一點,因為你剛剛有說年輕人在就業或者在做事情的時候,有一些價值上的堅持,公司如果不注意到這一些東西就落伍了,所以你的商業模式不更新,到最後的意思是沒有年輕人要來你們的公司了。

  • 那個是對企業主的溝通,為何需要年輕人來共創,對企業還是他的商模,最後甚至衍生出BP的pitch是最重要的,因為這裡面是在尋找新的機會。

  • 因為你說這個後面比較像商業拓展,前面的那個有一點往HR那邊去偏,所以這個是你的HR策略,你認識這一些年輕人,他們有一天會變成你的員工,或者是你的HR重新去想招募的策略。

  • 如果你要很focus這一邊,當然勞動部就可以進來,這本來是勞動部跟教育部做什麼儲蓄專戶之類的,他們就找年輕人到底想要什麼。因為我剛剛聽起來,並不是真的很深入說你們要對他的HR策略做什麼改變,那只是讓企業主比較願意加入的說法而已。

  • 所以到底要不要用勞動部的資源,我覺得有一點見仁見智,這也許是你們可以想一想的,如果你們真的覺得這個是一套新的招募方法,也許我們就可以去把勞動部在他們現在也有另外一套是「就業通」的東西抓進來,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說法而已,也許勞動部的朋友暫時不理他們,大概是這樣。

  • 有關於中小企業的部分,像社會創新資料庫的平台,如何去reach out未上市、2,000萬以上。

  • 還要跟社創良品結合,還有跟社創自己的CSR聯誼會,這當然都是中企處同一組的,他們是一大包,所以你這個構想書,我覺得有非常多自然可以結合的地方。

  • 自然生態系都在。

  • 等於是SDG是一個共同的語言。

  • 另外,有一個網站是「globalgoals.org」,這個是微軟跟聯合國很明確把永續發展目標一次介紹完,然後有非常多案例、新聞等等,其實「globalgoals.org」本身完全是開源的網站,目前他的中文沒有細項的,就這樣而已,所以全部就是長這樣而已,也只有簡體中文。

  • 因為你們在做這個的時候,學生一定會問到底永續發展目標的細目是什麼,如果大家的英文很好,我建議直接把它丟到globalgoals.org來瞭解,但是你覺得還是需要一些中文資源的話,這上面全部都是開放授權,所以其實整個網站也全部可以翻成中文,這個工作有一點大,但你們的合作學校裡面,剛好比較是有能力做網頁或是做翻譯的,也許這是其中一個很好的準備。

  • 我們是不是做完,然後再上傳回去?

  • 這是開放,讓我們可以去改的?

  • 對。所以這也許是很好的貢獻。

  • 把繁體中文放進去。

  • 看到中文只有簡體中文,實在是……如果你們找到人願意做這個的話,因為globalgoals.tw,我已經註冊放著了,如果有找到人願意做的這個話,跟我聯絡一下,我就可以把網域給出去,我們弄好之後跟上游說,我們的中文更完整,因為本來簡體真的是什麼都沒有,我覺得我們滿有機會來做一下。

  • 如果這一些單位如果要follow up的話?

  • 你就拿這一份逐字稿加簡報,然後寄過去,他們現在都很習慣了。像弄共益的,從法規層級做,直接跟商業司的司長說:「這裡有一份逐字稿。」是我跟方老師談的結果,他們就很熟悉這邊有哪一些跟我們有關。

  • 如果以後跟不是經濟部中企處或者是教育部要聯繫的話,少芸是我們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