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可能會對青諮會有一些有拘束力的東西出來,所以算是一次會議。

  • 我主持的會議都會有逐字稿,大家可能過兩、三天左右收到逐字稿,有兩個星期,就是十個工作天編輯的時間,所以等一下如果覺得有一些話不想被記錄或怎麼樣的話,你可以講,我們速錄師就不把它打下來,或者是事後編輯都是ok的,我想我們就按照議程開始走,先看相關業務的規劃。

  • 政委、處長、各位長官、本署各位夥伴,非常感謝政委召開這樣的會議,讓我們青年署可以對未來一、兩年中要推動的工作,做比較完整的報告,以下我們先進行簡報。

  • 這一份網路上有沒有?

  • 那有沒有機密?我說國家機密這一類的(笑)?沒有的話,我們看會後逐字稿公布之前,你們整理一個可以公開的版本給我們,我們跟逐字稿一起公布。

  • 政委、處長、署長、及各位長官大家好,以下就青年署的業務來作簡報,我們會分成前言、依據、願景、施政原則、重大政策及工作、深化及擴散推動措施、結語來報告,青年署是102年組改的時候從青輔會改制成立的,之下設有三個組:第一個組是綜合規劃及生涯輔導組,負責推動青年職涯輔導及職場體驗,提升青年創新能力;第二個組是公共參與組,鼓勵青年志工服務,促進青年政策參與及社會參與;第三個組是國際及體驗學習組,強化青年多元體驗學習,包括青年壯遊、服務學習及提升青年國際參與等等。

  • 青輔會原有青年就業及青年創業之業務、人力及預算,移撥至勞動部及經濟部。所以青年署併入教育部之後,以「人才培育」為業務主軸,整體思考的方式是從職涯發展、辦理一些相關各領域的培力活動、協助青年做一些創意發想、進行體驗學習,最後以實際行動實踐,規劃辦理系列性的計畫及活動,以協助青年進行學校課堂外的修煉,強化各方面的一些前瞻能力。

  • 所以意思是即使還在國教或高教裡,在課堂裡歸別的單位管,但課堂外的活動是青年署?

  • 等於教育體系是由教育部各司處來處理,而青年署就是以整個社會場域角度推動各項的學習,當然對象就不只在學青年,也包含了社會青年,且我們是以社會青年為主。

  • 就是理論上他可以是在學校裡、課堂外,或者乾脆就是學校外,這樣聽起來以學校外為主?

  • 本署所研擬的這些重大政策,是依循蔡總統相關青年政見或者是賴院長施政理念及政策的主軸,包括蔡總統青年好政的青年政策、相關教育政策的部分。

  • 另外,在賴院長的部分,像去年所提出來均衡臺灣裡面的地方創生等政策,或者是107年國家發展計畫中,幸福家園之下的強化青年職涯發展,以及布局全球之下的推動新南向政策等等,都是在本署政策重要的主軸方向。

  • 所以青年署的願景是希望可以讓青年具備在地關懷及全球視野,並且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成為正向積極的公民。

  • 在推動施政上,我們有幾個主要的原則,第一是在步驟上,會從辦理人才培育一些相關計畫及活動,再進行深化輔導、行動實踐,以及成果的擴散,形成一個正向循環的系統化推動模式。

  • 另外,在推動的脈絡上,本署會連結各部會、地方政府及學校體系一些推動的工作,再擴展到非營利組織,並擴散到社會各層面。服務的定位上,我們希望可以整合公私部門的一些資源,來加強跟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政府的串聯、合作,以協助青年解決各類的問題及需求,打造青年的家之角色。

  • 另外,我們目前也在積極擴大社會青年參與的部分,所以有一些相關的計畫,也都改為延伸到三十五歲以下,因為過去有些沒有到三十五歲。在宣導方式上,因為是青年的工作,所以我們也是很努力在運用一些新媒體的管道、及青年自己本身的力量,結合一些新興的行銷手法來進行宣導。

  • 「好文」的意思是?不是廢文,就是好文?

  • 就是很棒的文章。

  • 喔!一般理解上的意義(笑)。

  • 青年會自動分享的那種文章。

  • 瞭解(笑)。

  • 重大政策及工作分成六大主軸介紹:

  • 一、打造青年溝通及資源平臺,政策溝通平台的部分,首先是政委很熟悉的青諮會,再來是青年署也有自己的青年諮詢小組,106年成立,公開遴選出十八位委員,陸續辦理二十次以上諮詢會議。

  • 所以是一個月超過一次?

  • 有分三個組,諮詢委員就有分三個組別。

  • 所以一年幾次?

  • 各組每幾個月都有定期諮詢,或不定期的諮詢會議。

  • 這樣平均起來一個組還是一、兩個就有一次?

  • 因為是從去年5月才開始運作。

  • 所以平均不到一個月就有一次?

  • 對。大會是一年兩次。

  • 這一些分組會議是誰有召集權?

  • 這三個組就對應到你們三個組?

  • 所以任何時候只要有問題,有人需要諮詢,他們就隨call隨到?

  • 對。各組有需要諮詢,他們有時間有興趣都會參加。

  • 第三個政策溝通平臺,是有關於大專校院學生會輔導的工作,基本上是透過學校的輔導主管、學生會幹部的雙軌輔導來進行一些相關的培訓,培育領導人才,建立教育部跟各校學生會的平臺,這樣子來做推展。

  • 第四個部分是有關於政府青年諮詢組織跟地方政府青年專責單位的交流平臺,會定期辦理交流會議,希望透過這樣的一些互動跟相關的資源整合與運用,帶動地方政府可以成立更多的青年事務專責單位及青年諮詢組織。

  • 「定期」是多久一次?

  • 雙軌輔導是哪雙軌?

  • 是學生會的學校輔導主管,還有學生會的幹部。

  • 所以是主管跟幹部?

  • 學校的輔導主管。

  • 這邊是學校端?然後這邊是學生會長之類的?

  • 在資源整合平臺部分,第一個是會前有提到「青年資源讚」(http://youth-resources.yda.gov.tw/)的部分,目前已經有這個網站,是把中央各部會及地方政府青年相關的計畫、措施通通彙整起來,讓青年可以比較方便作查詢,今年也在做改版的部分。

  • 第二個資源平臺是iYouth( https://iyouth.youthhub.tw/main.php ),這裡面與出國有關的遊學、海外志工、度假打工、海外就業實習、培訓研習等相關資訊,是一個單一入口平臺,使用人次也是滿高的。

  • 第三個是青年志願服務在地網絡平臺,它並不是一個網站的概念,而是在全國成立十六家的青年志工中心,如果要做志工的話,有一些相關的諮詢、輔導並與在地團隊的連結來串成資源網絡,也會召開相關的聯繫會議,以及提供相關的服務活動及媒合等等,是在地化的網絡平臺。

  • 相關的具體成果,因時間的關係,請長官們自行參閱。

  • 第二個主軸是促進青年學生多樣的職涯發展模式,首先是提升大專校院推動職涯發展的工作,這裡面有四個方向:第一是策略聯盟,會分區設置召集學校,做區域性在地的合作與互助的社群,推動輔島導工作網絡;第二,提供相關的補助給學校,來推動多樣化職涯輔導工作,並且辦理一些相關的評選表揚與跨校觀摩;第三,平臺的擴散,我們也會辦理實體的會議與資訊網站,讓各校可以有更多的分享與交流;第四是專業的養成,會針對大專校院的職輔人員來進行培訓。

  • 所以這樣分幾區?

  • 北、中、南?

  • 分別是哪一些大學?

  • 155所學校,分三區,北區召集學校,是銘傳大學;中區是東海;南區是遠東科大。

  • 召集學校是在他們學校辦這種集合式的互動?

  • 召集學校會成立一個推動委員會,邀請區內一些學校的學務長或是研發長或職發長,跟職涯輔導有關,成立這一區的推動委員會。

  • 也會召開這一區職輔人員的聯繫會議,並辦一些職輔人員知能的培訓。

  • 我會問這個是因為職輔的區域性是很不同的,因為在不同的地方,能夠選擇的職涯其實不一樣,有一些學生會為了他的職涯,所以要搬到不同的地方去等等,這個是各區自主做?

  • 基本上這一個職輔中心是一個區域內而已,有跨校性的,會有一些的參與,從南區參與到北區,如果有開放給全國的大學一起參與,也可以來參與;但是對於學生來說的話,大概就是以校內或區域內的比較為主、比較多。

  • 所以具體哪一些是共用?像發展教材、工作手冊這一些是共用?

  • 瞭解,但是具體去做一對一輔導?

  • 另外,我們還有一個種子教師培訓,雖然是分區辦理,但是可以跨區報名。

  • 也是拿這個教材跟工作手冊去培訓?

  • 教材與手冊是培訓課程其中一項,因為這個教材已經研發很久了內容很多,現在只是把它編修為簡易的版本,讓他們可以方便運用。

  • 這個網路上有嗎?

  • 有公告在官網及大專校院職輔平台。另外我們補助學校,提案可以跨校,也可以學校跨單位,也可以一個單位來申請,由學校依特性跟資源提案。

  • OK,所以也是一年評一次?

  • 瞭解,謝謝。

  • 第二項是提供青年學生特色的職場體驗,其中有好幾個不同的體驗機會,首先是大專生的公部門見習,以各個中央部會為見習機關。

  • 第二個部分是經濟自立青年工讀,為加強照顧經濟弱勢家庭青年學生,結合一些政府機關、公營企業、公股銀行或特邀機構,提供在學青年工讀與學習的機會。

  • 第三個部分是暑期社區工讀,這是在全國各地的非營利組織,特別是有在做一些社區相關工作的非營利組織,提供青年暑期到此工讀及學習,並運用青年的專長來協助非營利組織。

  • 第四個部分是青年創業家的見習,這個是本署首創的見習,後來有其他的單位陸續跟進辦理,就是提供青年到新創的公司去見習的機會。

  • 本署今年也會進行百工一日的數位職場微體驗,就是用VR的影片來拍攝職場的狀況,讓年輕人可以利用VR影片初步瞭解與認識職場。

  • 第三個主軸是「深化培育青年前瞻能力」,第一個是創新創業人才培育,我們有一個「創創大學堂計畫」,辦理學習型交流聚會、主題式創新創業沙龍、創業培訓課程與媒合活動、主題性工作坊等等。第二個部分是辦理「創新行動松-青年迴響計畫(Rethink Taiwan)」:106年開始舉辦,就是採取設計思考的做法,針對社會議題讓青年進行提案、行動、反思,界定問題並提供培訓課程、然後再提供設計思考的教練與行動夥伴,促成行動計畫,後續再實際行動。

  • 下一項,今年也會舉辦青創基地的暑期交流活動計畫,會跟新南向國家合作,在暑假的時候舉辦為期一週創意研習營的活動,邀請具創業構想之國內外大專校院學生參加,促進一些交流,及對彼此國家的認識。

  • 接著是「非營利組織人才培訓」,這也是我們目前積極籌備進行的部分,希望引導青年來瞭解非營利組織、社區參與的內涵,提升他們一些相關的理性思辯、組織管理及行動、實踐的能力,特別是配合地方創生的人才需求,二方面也可以橫向運用本署相關的社會參與、志工參與、創新、創業青年及青年壯遊點管道,結合起來進行非營利組織的人才培訓。

  • 第三是有關於政策參與人才培育的部分,首先是審議式民主的人才培訓,我們會針對審議式民主主持人做一些相關的課程、實作的機制,也會建立成人才資料庫,給各個政府機關及相關單位作運用。

  • 這個資料庫目前放在哪裡?

  • 目前還在建置當中。

  • 人才有了,在我們那邊,只是沒有公告,我們會常常邀請他們。

  • 因為剛剛說有提供給政府機關,但是我不確定是透過內部連結還是?

  • 內部的,我們自己有一個資料庫(會後查詢有學員名單:https://goo.gl/XSerbs)。

  • 他們有時會來問我們有哪一些主持人才可以協助他們開一些審議式的預算或者一些會議,我們就會介紹我們的主持人過去。

  • 所以這個資料庫是在你們的內部網站,我們有網址就可以去看?

  • 我們沒有上網,算是內部的資料。

  • 這個也可以考慮把它線上化。

  • 徵詢主持人個人意願後,把它放到網站。

  • 這裡面當然我理解個資蒐集利用的這一些狀況,但是如果你們本來就會地方政府或者是詢問,你們就會回的話,那這樣的話,至少你對於公部門,你用E政府的ID登入,我的意思是本來就可以取得這一些資料;所以學生會的人才也是有類似的資料庫嗎?

  • 對,也是我們自己內部蒐集。

  • 接下來是學生會領導人才的培育,今年會嘗試推動學生會的參與式預算培訓,另外也持續辦理成果競賽跟觀摩的活動,並有專題研討課程,還有學校學生會輔導主管聯繫會議等等,做更多的交流與學習。

  • 再來是志工參與人才培育的部分,經常性辦理志工基礎、特殊訓練等,也會推動志工領導人才培訓的活動。

  • 然後國際事務人才培育的部分,今年也翻轉推動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有四個階段,從北、中、南、東的六個場次的提案培訓,到輔導諮詢,就是會辦理團隊的共創營及mentor團。再來是國際連結,直接到海外做參訪交流,接著是在地的行動,也就是六十天的行動與成果的競賽。也會組團進行國際的參訪,青年自組團隊做提案及行動。

  • 第四個主軸是提倡多元體驗學習的部分,首先是青年壯遊點,這個部分我們過去推動地很好,一直延續至今,106年有五十二個壯遊點,辦理相關的文化、生態、農村、志工的多元體驗活動。另外一個是感動地圖的專案,就是鼓勵青年透過自主團隊的方式,研提一些創意的主題,與地方社會文化有互動,或者是有一些公益元素的壯遊旅行。

  • 接著是小英總統的政見,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的部分,青年署負責青年體驗學習計畫,也就是高中職的應屆畢業生研提兩至三年的體驗學習企畫,規劃相關體驗的類型,包含國內外的志願服務或者是壯遊探索、達人見習等,107年也會有一些相關影片的宣導及創業見習的類型。

  • 今年我們也會試辦青年體驗學習扎根計畫,希望能向下推廣,鼓勵高中職的學生,在學校時就可以組成團隊來擬定相關的企畫與體驗,提早思考生涯相關的規劃。

  • 這個部分你們打算有多少的額度?因為我之前聽說計畫已經快要畢業了才來決定這一件事,他爸、媽大部分都是不贊成的,高中職學生,你剛剛說往下扎根,是高一或者是高二?

  • 都可以,就是給高中生。

  • 這樣他們只要一進高中就可以說:「我不打算讀大學。」(笑)

  • 他可以體驗一下(笑) 。

  • 所以額度多少?

  • 今年的預算大概是80案左右。

  • 80案也不少。

  • 是目前申請是案件數。

  • 所以很可能會同額?

  • 後期會比較多案。

  • 這兩個中間有連結嗎?

  • 有,其實這個扎根計畫就為了剛剛唐政委提到的那一件事,很多人到三年級的時候才決定是很困難,所以讓大家有機會早一點提前探索。

  • 主要是他要向上管理,他要跟家裡講,所以他要讓體驗學習扎根計畫的成果去說服他的家人,他這樣才能加入所謂……

  • 當然我們沒有一定要求參加體驗學習計畫的學生,一定要來參加扎根計畫。

  • 但是也沒有說扎根的一定要來體驗?

  • 沒有,也許他搞不好體驗扎根,就知道他在幹麻了(笑)。

  • 喔!也是一條路,對。

  • 所以這個儲蓄帳戶,跟體驗學習計畫中間的關係是什麼?

  • 青年儲蓄帳戶包含兩個計畫,一個是就業領航計畫,一個是體驗學習計畫。

  • OK。那就業的部分不會在這裡?

  • 就業領航有錢,體驗學習沒錢(笑)。

  • 體驗是沒有錢的,創業的也沒有錢……嗯,創業沒有錢。(笑)

  • 創業經費需要貸款,創業貸款還是要滿20歲。

  • 為什麼創業要滿20歲?

  • 因為民法規定20歲才有法定行為能力。

  • 那先去結婚就可以了(笑)。

  • 我釐清一下,創業見習是一種體驗學習?

  • 是體驗學習計畫裡,包含了創業學習、見習。

  • 就跟你們見習生去新創是類似的概念?

  • 有點類似。是我們去新規劃推動的,大概都是大學生或是大學畢業的學生去創業。

  • 瞭解,所以等於是說把我們見習計畫裡面新創的部分往下調了兩、三歲,變成給十八歲的朋友做,但是整個概念是相同的就是了?

  • 好,這樣瞭解,謝謝。

  • 下一個主軸是鼓勵青年參與地方創生的實踐行動,第一是創新創業「0至1」的實踐行動,首先是U-start 創新創業計畫,這個部分是結合學校跟民間育成單位進行陪伴式的輔導,也會提供創業補助款或者是獎助款來協助青年實踐跟學習。

  • 第二個部分是,在這一些團隊當中我們會往前連結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學校的教學及培育機制,後端也會跟其他部會創業的資源來連結。另外,本署也有創業門診對這些團隊提供輔導。

  • 再來,配合地方創生政策的推動,今年也特別增加社會企業的類別加強輔導跟推動。

  • 所以高教深耕是從高教司那邊把能提供的資源……

  • 高教深耕計畫在計畫當中有可以去引導成為創業進路。

  • OK,所以反而他們是你們的……

  • 對,他們有一些創業課程。

  • 所以有一些team是從他們那邊來?

  • 對,大都是學校出來。

  • 但是不在高教深耕輔導團隊裡面,學生也可以自己組隊跑來,但通常都會有老師帶?

  • 但是育成單位會提供業師的輔導。

  • 所以每一步都有人接就是了?

  • 大致是這樣。

  • 這個計畫本身創業的持續率蠻高的,從98年至今有六成。下一個是社區參與行動的部分,今年推動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版的Changemaker計畫,主要是透過青年行動據點的參訪、個案研習課程、業師輔導諮詢,協助有志在地籌組的團隊,投入在地的發展。

  • 另外,我們也將配合地方創生的政策來號召這一些年輕人返鄉參與,促進在地相關的行動。

  • 建構社區行動平台與網絡的部分,則會串聯本署壯遊點或者是一些各部會的青年行動據點來形成網絡,進一步來作相關的典範學習。

  • 所以是實體據點了?也就是有門牌號碼?

  • 基本上像壯遊點已經是實體據點了。

  • 所以這裡講的「典範學習」的意思是有事、沒事去那邊,就可以去看到那邊的社群跟那邊互動,意思是這樣?

  • 你們的簡報裡面常常使用「捲動」。「捲動」的意思這一些團隊認得,但是你們不一定認得的人,對不對?

  • 對,也就是 mobilize。

  • 瞭解,請繼續。

  • 下一項是志工服務行動,鼓勵青年針對社會跟社區的需求,包括社區、教育、環境、文化、科技與健康面向的服務,還會辦理志工績優團隊競賽及頒獎活動,107年會針對「青銀共創」為主題優先補助與擴大辦理。

  • 在青年好政聯盟的部分,今年也會有一個青年好政微論壇,由青年自主發起,聚集不同領域背景的青年,關注公共議題,107年會將地方創生列為主要的議題之一。

  • 「青銀共創」的用法意思是什麼?

  • 就是我們青年去做志工服務時,去服務老人家,也可以跟老人家一起結合著服務去做志工,不一定是老人就是要給人家服務,他如果還有能力服務的時候,我們希望年輕的志工可以跟老人、年紀大的一起當志工。

  • 所以雙方相同的地位?

  • 不只是年輕人去做長照,或老人來當業師團,就是並不是一個施、一個授,就是都是teammate的角色就是了?

  • 繼續上一項,青年好政聯盟的部分,還有一項「青年團隊政策好點子」競賽,引導青年針對政府的政策提供一些創意或想法,希望可以關注更多的社會議題、提供好點子給政府相關單位。

  • 第三則是青年公共政策參與的成果策展活動,藉由辦理靜態的展示跟動態活動,將政府推動政策參與的一些成果展示給社會大眾瞭解,也讓青年可以有更多的交流。

  • 我們在這一種開放式創新的公參裡面,基本上是從來沒有96%參採率,這個是怎麼達到的?有什麼秘訣嗎?

  • 去年我們改變方式,以往都是青年直接對政府某一個希望解決的問題提出點子,我們就直接送給各部會去使用,各部會的人裡面,四、五項只能參採一、兩項,我們覺得參採率一直沒有辦法提升,青年想像的比較是天馬行空,後來我們就辦了一個活動,剛開始先做說明會,政府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先告訴民眾為何會想要第這個點子,希望達到什麼效果,等到他們點子提出來之後,又讓他們有機會跟部會溝通,目前政府已經做哪一些事,所以有一些並不是沒有做,也不是不願意做,而是遇到某一些問題,所以用這樣子溝通之後,後來青年比較能夠聚焦改善那一些點子,因此最後提出來的點子比較符合這一些部會的需求。

  • 我的意思是說,這邊提到「指定主題」,所以也有「非指定主題」?

  • 對,去年有指定跟非指定,非指定是今年只要看到政府有任何什麼問題,或者是用什麼點子提供給政府做的,就是「非指定」。

  • 那個就不會有96%的?

  • 對,那個比較不會那麼高。所以指定主題才有辦法。

  • 瞭解,所以指定主題已經內建某種程度的可行性評估跟討論?

  • 對,而且是政府真的需要青年協助提供想法的議題。

  • 瞭解,我很好奇那一項沒有被參採的是什麼(笑)。

  • 我回去再查一下。

  • 我們要用極端案例學習(笑),請繼續。

  • 下一項是鼓勵青年返鄉參與青年壯遊工作,這個部分會運用政府相關的資源來建構一個友善壯遊點發展的機制,辦理一個培力的工作坊,協助團隊來做提案,然後補助發展壯遊點,另外還有一些輔導諮詢、社群網絡的共學措施,希望可以鼓勵青年返鄉投入青年壯遊點的工作。

  • 壯遊點這邊也會辦理一些主題活動,提供單身青年來參加,增加一些互動與交流的機會,希望可以促成更多的落地生根。

  • 所以意思是你們辦一堆活動,有一些是誰都可以參加,有一些是只有單身可以參加?

  • 今年想要試辦一下,少子化(笑)。

  • 同時又要解決少子女化,生生不息……不只是均衡臺灣,ok,好,瞭解,請繼續(笑)。

  • 在擴展青年國際參與工作的主軸方面,首先是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來推動海外志工服務,這個也是總統政見的部分,由總統來擔任榮譽團長,結合非營利組織及大專校院資源,讓青年組隊參與海外志願服務。

  • 另外,並辦理全球青年趨勢論壇,邀請十七至二十個國家海外青年的一些青年領袖及組織來臺就國際的趨勢進行交流。

  • 第三個部分是有關於國際體驗學習計畫的部分,會在大專校院的課程中,融入GAP YEAR概念,讓老師們來設計明確的學習主題,協助學生可以自主規劃一些海外壯遊體驗學習的計畫。

  • 這個你們提供什麼?

  • 就是一筆錢給學校、給開課的老師。

  • 他們要怎麼用都可以,瞭解。

  • 下一項是新南向深度研習計畫,會鼓勵社會青年到新南向國家相關組織進行兩個月深度的研習,觀察國際組織的運作,也讓新南向國家跟我國的青年人才進行交流。

  • 最後是青年國際發聲的部分,有一個iYouth Voice青年國際發聲計畫,讓青年去海外參與相關的國際會議,或一些相關的活動,同時爭取會議活動可以在臺灣主辦,或者是在臺灣辦理國際性的會議。

  • 這個跟外交部NGO司有什麼不一樣?或者是同一個案可以同時申請兩個地方的補助?

  • 應該都是這樣,好。

  • 以上是重大青年發展政策及工作,而針對未來的部分,還有下列深化與擴散的推動措施。

  • 第一,持續強化部會政策的連結,特別是針對有關各部會及地方政府與青年相關的計畫,加強相互交流、觀摩、學習、分享與合作的部分,這邊有舉一些例子,請大家參閱。

  • 另外,青年資源讚網頁,希望進一步變成青年萬事通一站式的整合服務平臺,今年也將網頁的功能更加強化,加入語意分析、人工智慧等等來串聯各政府機關與非營利組織機關的訊息,不僅將平臺的資訊更易於閱讀,在蒐集資源上也變成主動式的蒐集方式,以及一個高黏著度的入口網站。

  • 在未來我們也會視人力及經費的狀況,希望增加一些不同的諮詢管道,可以提供青年一些相關的問題諮詢。

  • 第三,目前規劃設立「青年e學院」的整合性的學習及宣導平臺,希望透過新媒體的部分,提供以青年為主體的學習管道,青年想要參與活動或者是互相有一些討論交流的部分,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進行,內容包括達人直播、影音專區,或者是對青年有幫助的新聞等等,希望用影片及其他相關的方式來做策展或者是相關的傳播,也希望藉由青年的語言來做相關的活動報導與宣傳,擴散到社群網站上,提供立即性與互動性的傳播,來拉近青年與政府間的距離。

  • 最後一項是擴展社會青年的參與,希望讓社會青年可以有更多參與,因此希望可以發展青年的一些行動社群與網絡,跟非營利組織或者是地方政府青年單位、諮詢組織或者是青年的創業據點來作串聯,做更有效的宣導來吸引更多社會青年來參與相關計畫及活動。

  • 另外,我們也會透過實體與虛擬的方式,將社群加以組織化,能夠激盪一些行動與想法。

  • 第二個部分,我們也希望將青年的能量藉由本署,導入非營利組織及企業公益的行動,希望把本署熟悉的青年網絡,導引到好的非營利組織或者是有一些企業社會責任實績的企業,共同推動社區參與行動。

  • 所以一跟二是同一件事的前段跟後段嗎?二的「青年網絡」指的就是「一」發展的網絡?

  • 對,「一」的部分是從基本的組織化工作,「二」的部分是我們可以運用的方式及管道之一。

  • 「三」是我們對相關的計畫機制進行調整,讓社會青年有更多的參與。目前大概有二十多項的計畫是社會青年可以參與的,除了提升到三十五歲之外,另外我們也會針對比如社會青年參與的比例、增加一些誘因、針對他們的需求或者是關心的議題來做一些計畫的調整,下面有舉一些例子,請參閱。

  • 這個時間的意思是什麼?是從6點半改到7點半?

  • 因為大部分有比較多的人還是白天會比較困難一點,所以假日及晚上會比較適合。

  • 瞭解,因為你們本來在學校辦的時候,是在白天辦,意思是這樣嗎?

  • 就是關於一例一休的問題,承辦單位就時間運用上有一點限制,這個部分我們儘量在做一些調整。

  • 你們要投入更多人力?

  • 一句話講就是這樣(笑),理解。

  • 結語就是青年真的很重要,我們希望可以更多的運用新媒體及各項活動來影響青年,也針對青年的需求來開拓及試辦一些先導型的計畫,希望在政府部門扮演比較前端的角色,希望長官們給我們支持與指教,謝謝。

  • 有沒有什麼想要補充的?

  • 謝謝您這一次的指導,會議前,政委有特別提到國際參與體驗,我們現在特別把它整理出來一份「青年推動國際參與體驗學習」計畫,請政委參考指導;另外,在今年度下半年當中,有幾個活動希望邀請政委來指導。

  • 第一,U-start的社會企業工作坊,大概是在8月。第二,11月是十幾、二十個國家的青年到臺灣辦的「全球趨勢論壇」,會在11月3日。第三,我們在年底青年微行動共同參與的成果展,在12月15日、16日,到時我們會再進一步聯繫邀請政委。

  • 這一段主要是子維那時要的,就是你只要足夠早跟我邀的話,因為這個是我最優先的項目,所以理論上我們甚至願意排開別的行程,但是就是要儘量早讓我們知道而已。

  • 如果政委禮拜六、禮拜日還有時間的話,我們的活動都在禮拜六、禮拜日,像禮拜六就有三場是在臺灣國際事務人才促進的培育,在台北、高雄、花蓮。

  • 我禮拜天比較不行,禮拜六比較可以。

  • 幾乎每個禮拜六或者禮拜天都有活動。

  • 大家有沒有想要?

  • 我們有兩分鐘版的體驗計畫跟三分鐘版的青年活動。

  • 這個是青年體驗學習宣傳片,就是高中生的計畫。

  • 這個是五個人其中的一個,就是畢業之後,他去做一些壯遊體驗。

  • 像這一些影片你們是委外還是?

  • 這個青年真的改變很大,原本都是木訥、不講話。

  • (播放影片)

  • 不錯,相當好啊!正能量破表(笑)。看同仁有沒有什麼想要詢問的?

  • 青年署從青輔會到現在,要發揮它的功能會有它的困難,因為基本上很多業務是在各個部會去做的,所以它可能就是把平台鏈結起來,讓這些業務成果可以產生外溢效果。

  • 因為這裡有如何加強與部會連結的部分,如何把這一些連結成果對外界說明,可能都是青年署作為平台與觸媒的主要角色。

  • 剛剛政委也有垂詢到青年教育儲蓄帳戶的部分,那個是當前重要的政策,基本上是想要翻轉過去升學主義一路往上走的情境,因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要走學術路線,也要翻轉現在技職教育已經學術化等等的問題,但是在過去的一年多來,它的執行成效有努力空間,那個是對於高中職的應屆畢業生去做的。

  • 今天看起來,事實上在這邊有一個鏈結的計畫往下,更早的時候去探索,才知道到畢業時做什麼,而且在這一個過程中,可能去說服他的父母親來理解這樣的狀況。

  • 在這一個過程中,勞動部等於是供給職務端,這邊是提出需求端,但是兩個常常鏈結不是太理想,所以供給出來的不是小朋友要的,或者是那個想像是有落差的,很多的一些刻板印象還是在影響現在這個政策的推行。

  • 基本上這個政策就是希望能夠翻轉已經僵固化的一些概念,雖然並不容易,這個部分青年署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

  • 有一個專辦。

  • 有一個專案辦公室,會連結青年署也好、國教署也好,還有技職司等等,還要跟勞動部去做對口。

  • 未來的時候,其實青年署可以在這邊發揮一定的角色,然後剛剛那個計畫就是向下先去做,去做一個擾動也好、去做一個思考翻轉也好,會有這樣的角色存在。

  • 像剛剛這樣的媒體或者是廣宣,我不知道你們以後會如何擴大外溢的效果?我覺得青年需要一些正面的東西去思考,當然這邊有新媒的策略,因此要如何發揮效果?

  • 技職教育法通過以後,職業探索教育其實從國中就開始了,但是現在走得很形式主義,因此聽我們的同仁說有些學校提供了一些表讓孩子填一填,孩子不知道在填什麼、家長也不知道在填什麼,那個探索就是很形式主義,探索不到什麼。

  • 以後署跟部還有國教署如何的分工、資源共享、互動,青年署可能在這邊事實上是可以協助的,這一路的探索裡面可提供後來發展的想像,可能有的潛力是什麼。目前是不同的單位在處理,未來還要更加強不同部門間的連結。

  • 想要請教第9頁、第19頁、第28頁都有很多的據點,不管是志工的據點或者青創的據點等等,而這些據點是從以前到現在所有活動累積以後的能量,或者真的有去委託什麼,或者是不同部會的據點的盤整結果?比如第28頁是青年創業的據點,第9頁是志工的中心,第19頁的部分……

  • ……空間上是你們主導,還是別的部會主導?是一次性或者是常規性的?是只有辦活動的時候可以看或者是平常可以看?

  • 謝謝處長的指教。

  • 先從後面往下,所謂的據點,我們青年署本身活動或者是計畫的據點,大概有分成幾類,一個是補助的,就是像剛剛所說的壯遊點,甚至最後面是沒有補助經費了,仍然執行。

  • 有階段的補助,最後可能只補助少許經費,給他做一些宣導,因為壯遊點很多活動,活動過程中收一些活動費,最主要可做當地的青年探索、認識臺灣,亦做為的諮詢據點,這個是我們自己所說的壯遊點。現有五十一個,每年壯遊點會出去、也會新加入,壯遊點都是非營利組織,結合學校,推廣很多體驗的活動。

  • 另外一種是委辦的,像是青年志工中心,青年署要推動社會青年在地方要做志工時,就成立志工中心,協助志工的基礎訓練及專業訓練,青年完成訓練後,再去各種場域做志工。

  • 另一種是地方的連結,這就不是青年署設的,而是由地方政府去設的,像青創基地,他們去設,而我們把它連結起來。

  • 分成以上這三個部分。

  • 當然剛剛處長給我們指教的是部跟署、署與署間的連結,這是我們就業領航計畫或者是青年體驗學習計畫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業領航計畫那一端的部分,因為就業場域屬於勞動部,青年署沒有參與,不過去作宣導,青年署就都有一起去參與。

  • 規劃小英總統先就業後升學政見時,我們是跟部長報告說青年可以作體驗,也可以納為其中的一環,但是青年署覺得這一個青年不單只是就業而已,還可以去壯遊探索,藉此協助青年試探生涯。

  • 為什麼人會這麼少?是因為計畫要執行兩年,又不能補助經費,免得又給人家說是拿錢去玩。

  • 怕誤解為他可以拿錢去玩,又或者是變成是一個有錢人才可以享受的計畫,因為一般經濟弱勢或需要工作及收入的青年是無法長時間去體驗,如果我有補助給他,讓他去,是希望他能獲得一些體驗,但他可能會覺得是一種玩樂,而好像只有有錢人家才比較有辦法兩年停下來不工作、不學習,才有辦法去做體驗這一件事,就怕有一些誤解在,因此體驗學習這一個部分沒有給予任何津貼。

  • 今年我們覺得最起碼他的保險還是要給他,因為這個是對於人身的安全,因此我們補助一點保險費,這個部分我們覺得真的是要往下扎根,在高中的時候的學習階段就可以瞭解未來的生涯輔導是要做什麼,當然教育部的分工是高中階段在學青年的這一些,尤其在高中職、國教署,這一些我們要宣導的這個部分,我們通通都要帶到學校去做,所以我們今年也特別邀請了實驗學校及一些輔導種子老師於研習時,讓我們去做一些分享,在做學生輔導的時候可以更加強,以上先作這樣的補充。

  • 聽起來都是青年署一路走來自己佈建,也用自己的經費去點火。

  • 是補助原來在地就有的點,或者你們提供這個計畫,然後才有了新的據點,而且後來就蹲點在那邊做社會實驗或是再造,有沒有區別一下?或者是後面的效應有多大?

  • 因為各類不一樣,就我有的經驗是像「台青蕉」(http://youthbanana.blogspot.tw/p/about.html),我們真的是跟他們一起成立這樣壯遊點之後,他發揮了在地真的很多效能,也連結了很多的工作,所以真的是把旗山文化或者是旗山的香蕉,或者是旗山(文化)、音樂融入進去,所以真的做得很好。

  • 他們最早是從志工開始,然後早期也參加我們的壯遊活動。

  • 有的是這樣子。有的是在地方推動一些文化、環保,當然最近推出的中原大學幾個退休老師成立的,專門收二手貨的「木匠的家」(https://www.carpenter.org.tw/),是從做志工、回收,然後慢慢把它變成那個地區,不管是志工中心也好,引導很多志工,或者是二手環保的回收也好,以前還有做壯遊的住宿服務,後來因為……

  • 因為他們的人員太少,他們怕還要做收據這一方面的行政作業,所以就暫時退出。

  • 不然也是從無到有散發出在地深耕的力量,有的特性是不一樣的,也就有不同的成效,當然也有做得不是很好,我們審核後就讓它退出。

  • 所以現在有一定的案量在你們的手上嗎?

  • 大概五十個上下,每一年有進、有出。

  • 這個可以變成一系列,除了剛剛邀政委的這幾個行程之外,像剛剛提到累積點的部分,是不是可以一系列整合成一個亮點行程?

  • 「台青蕉」本身是社企,所以我有去過。

  • 對,我那一天看中小企業處有帶政委去。

  • 後來有產品相關的服務之後,就變成是社企,但有很多是純協會的。

  • 像以前我們在文化單位,社造是一個很扎根、從土地出發的工作,如果只是政府給了錢,他可能就是一次性,拿了個計畫,但是當政府的資金活水不再進來的時候,也就會消失了,所以並沒有真正扎根下去並且要深化的思考。

  • 那個擾動要有在地的人,比如回鄉的青年,給了這個機會回去了,然後在那邊培力、扎根了,就會有很大的外溢效果。

  • 尤其是在偏鄉,如果有一個社造團隊,是很有感情的,有生命力,在那邊扎根工作。

  • 從U-start或者是暑期工讀的那一些,都有很多可以引導出來,像最近藺草學會的廖怡雅,以前是去非營利組織做兩個月的工讀,她不是苗栗人,她就在那邊創業。我們結合當地特色紅磚製造,也當成是壯遊點的內涵,來到苑裡參加壯遊,然後就帶到藺草做一些體驗跟瞭解,所以地方的產業或者是連結,把它連結起來,就是會比較紮實生根。

  • 而且青年署錢給的少,然後還要做追蹤訪視,以至於拿了錢,他們不做事,他們就沒有辦法核銷,所以他們一定都會努力去執行。

  • 當然追蹤訪視若成效不好,第二年申請就很難,審查不會通過,就會讓他退出。

  • 署長今年也有提出強調,就是處長有特別提到,壯遊點已經跟現成的非營利組織做一些合作,我們今年有一個計畫,我們有談到,會鼓勵青年返鄉來發展青年壯遊點的部分,剛剛有特別談到像有些原住民的青年,可能對自己原住民文化,覺得扎根的部分是很重要的,所以之前有參加過社區行動相關計畫的這一些年輕人,或者是相關對在地文化有興趣的年輕人們有做一些長期扎根的部分,我們也會做一些前端的培訓,鼓勵他們能夠成為我們青年壯遊點,我們今年會新增這個計畫來做一些努力。

  • 其實參加過我們的活動,還是有一些青年會回去家鄉,像我們剛剛提到有一個東布青,他原本就是參加行動計畫,本來只是做暑期,回台東去做暑期的活動而已,後來發現必須要凝聚原住民的一些力量,所以現在漸漸變成一個協會了,原本是參加們的活動,現在變成協會,現在也漸漸能夠自給自足,他們會做一些小旅程,然後帶一些青年或者是想要探索台東的人去做一些小旅程,認識他們原住民的一些文化。

  • 去年我們再去訪視他的時候,他在串聯其他的部落跟族群,已經不再只是他們自己的族群,這個是一個。

  • 另外,還有一個,原本是台北大學學生,他們只是來參加我們的行動計畫,參加我們行動計畫去推展他的理念,他製作了一個刊物,因為他不是三峽人,但他在台北大學讀書,他覺得台北大學的三峽其實有很多的文化可以推展,為何三峽人自己都不重視?他就自己掏腰包,去做了一份刊物出來,然後到商家,遊說他們放他做的刊物,然後一起介紹給外面的人說我們三峽的美好,結果這一些商家被他感動之後開始放他的刊物,後來他就一屆屆交給學弟妹,他現在畢業了,然後又轉去做職人雜誌,這個他們一直都有在做,也有在傳承。

  • 當然沒有辦法,全部每一個計畫都紮根下來,但是最起碼這一些成果讓我們看到,真的有一些種子在發芽的感覺。

  • 好像大學那一塊,高教司有一個在地實踐。

  • 科技部也有在做這一件事,可能你們這邊經費不多,但是在高教司或者是科技部那邊的相同機會也是有的,也就是鼓勵大學去做。

  • 他們好像12億。

  • 現在都直接到深耕裡面。

  • 有些放到社會創新的方案裡面去。

  • 我想問一下,你們這一些累積的,不管是影片或者是書,像我剛剛在看「微光島嶼」(https://goo.gl/nCRrnj),其實做得非常好,雖然看起來照片很多是他們自己提供的,但至少編輯工作跟變成電子書,我覺得真的是很棒。

  • 我們都可以有電子書。

  • 因為出版是青發署,發行人是您,所以表示版權都是你們的,並不是企劃的101科技管理公司?

  • 不是,是我們自己蒐集他們這一些故事,把它集結成冊。

  • 瞭解。那這樣的話,你們「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的這一個部分可以釋放嗎?

  • 因為我們像社創方案,碰到哪一個我都問一樣的問題,是不是可以整個電子書的網站上掛一個「政府標準開放資料授權」,或者是「政府標準」這一些,反正我們都是用CC授權。

  • 有一些像你們終身司,就是做字典的那一個,就是字典的筆劃書不想被改,所以裡面的內容是想要用不可以改做,但是還是可以拿去翻印、摘錄,如果你們這一個沒有那一種一個字、幾個筆劃的那一種部首,很有規範性東西的話,我當然會建議用只要具名就好,就是註明出處,知道作者是誰,儘量用比較開放的CC授權,把圖書跟影音釋放出來。

  • 剛剛說青年影響青年的話,不會是整本書,而是用裡面的段落,或者是單張的照片或者是截取,這都叫做「改作」,如果可能的話,看是不是整個出版一起下載的那一整區都規劃一下CC授權。有些部會很困難是因為著作權都在廠商手上,你們看起來比較沒有這個問題。

  • 報告政委,因為這份青年署的簡報需對外公開,其中簡報第6頁有談到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及教育部青年署的青年諮詢小組,但當我們接到第7頁的時候,因為第7頁是先講大專校院學生會,然後再講地方政府,所以,我在想是不是第7頁地方政府諮詢的管道應該要先拉到第三點,然後將大專校院學生會拉到第四點。因為看起來這2頁簡報要強調的是,我們從中央、地方,甚至到學校,都能提供青年諮詢管道,以傾聽青年意見。

  • 因為我們只負責學生會,但是大學裡面的學生跟學校的溝通則是學務特教司所轄。

  • 簡單來講,第三點其實還是教育部,是教育部對於學生會,所以事實上還是在部會層級,只是它是學生會,又有跟學校溝通的職責,但是這個部分不能輔導,也不能介入,因為那個是屬於大學自治的一環。

  • 當然我也會建議第三點的抬頭改就好了,我覺得順序不一定要改,也就是建立教育部各校學生會平台,把它變成是三個,這樣就比較清楚,不然確實大家都會覺得那是不是青年署幫學校爭取權利,但是事實上沒有這一種事情。

  • 看大家還有沒有想要詢問的?

  • 我這邊有兩個問題:

  • 第20頁有提到「青年好政聯盟」,今年還有沒有繼續辦那個座談會?

  • 微論壇,有。

  • 三十五場是讓青年自己申請,八場是由我們來辦。

  • 可不可以把5月1日以後的場次跟時間安排一下?

  • 現在還在申請,我們的八場。

  • 八場可以,是我們自己辦的。

  • 就是現在已經知道的。

  • 現在還在讓青年申請當中。

  • 我們有一個活動行事曆,就是署長或者是部長會參加的活動列表,未來就固定每兩個禮拜送一次給政委辦公室,讓您知道我們有什麼活動。

  • 好比像「亞洲‧矽谷」也是這樣子,就是雙週報,讓我們知道接下來兩週有什麼活動。

  • 因為我看「青年好政聯盟」,有青年、公參跟關鍵字太多,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去一下,所以時間、地點要讓我們知道一下。

  • 另外,剛剛有提到鼓勵青年返鄉,現在有什麼壯遊點,就像剛剛有提到,網站上都有找到嗎?

  • 對,大概都是NPO,有一些轉成社企,但是看起來不到一半。

  • 所以地點都有。

  • 有一個地圖。

  • 「好政聯盟」這邊呢?不管是你們辦或者是青年辦,就是自己的這層,然後最上面有一個高峰會,還是還有別的?

  • 今年沒有高峰會,但是我們會做一個中聚,我們就八場的結論再形成一個中聚,我們希望八場我們來辦,然後是談地方創生這一件事,他們八場談完之後,我們希望他們推出代表,然後再到中聚,因為現在地方創生,我們去拜會國發會……

  • ……我知道,因為我們現在也在參加曾老師的會議,他試著拼拼圖。

  • 所以沒有很確定的內容出來,我們目前也是試著走走看,讓青年在地所發生的一些事情,他們願不願意拿出來聊一聊,可以用什麼樣的產業發展或者是經濟發展來談。

  • 你們會跟地方政府一起辦嗎?我的意思是地方政府局處的人會在嗎?

  • 我們現在規劃找一些像何培鈞這樣在地紮根的青年,比較容易號召當地很多想要返鄉的青年一起討論,這樣討論出來的結果會比較具體務實一些。

  • 你們是面對組織者,你們是從頭做組織?

  • 我們要擴散成效的話,最好是這樣。

  • 所以八場的時間、地點都確定了?

  • 現在都還在規劃當中,因為這個計畫剛剛才簽出來定案,然後我們現在也讓青年再投那三十五場,然後八場我們現在要開始去找這八個點,希望在北、中、南、東都各有點。

  • 所以所謂的「中聚」是什麼?

  • 中型的聚,原本是小聚,大概是三十人左右,我們希望再把這八場的人推代表,再彙整一次,因為他們談論的可能會分散到各部會去,有的是農委會的事情、有的是經濟部、有的是文化部,因此我們希望找部會大家一起來溝通他們所談論出來的想法。

  • 你們等於那邊是比較發散的,那邊稍微收一點,到中場再來收,因為不可能硬收,所以有收斂能力的人要到中聚。

  • 所以微論壇跟小聚的人的規模是一樣的?

  • 對,大概是三十個。

  • 差別是?一個有主持、一個沒有?

  • 一個是青年自發。

  • 微論壇是他們做的?

  • 小聚是你們做的?

  • 我們培訓主持人,讓他們做。

  • 那微論壇也可以用你們的主持人?

  • 也可以不用?

  • 但是你們的小聚就一定會用?

  • 小聚一定是用我們的主持人。

  • 讓他們有練習的機會?

  • 中聚也是一樣,桌長、大場都是你們的人?

  • 但是微論壇就不會再往上抽?

  • 微論壇就歸微論壇?

  • 對,就歸在地的議題。

  • 因為現在年輕人所要談論的一些事情,有一些他們可能找不到夥伴,有一些是他想要往上再發展,但沒辦法,我們就是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可以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來談。

  • 瞭解,這個當然很適合社會青年,因為大部分是出了社會才碰到社會或者是地方的問題,但是在學校裡面,你剛剛說學生會這一些主持人……我看到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學生會參與式預算」,意思是學生會,大家繳的會費,然後大家去發聲嗎?

  • 因為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 目前學生會費要收取很困難,所以造成很多的問題,因為現在的大學法裡面規定雖然學生是當然會員,但是第26條的施行細則說不可以拿來作註冊的條件,所以就變成收與不收的問題,很多學生會收不到會費就沒有辦法運作,我們現在是想說為何不能運作?很多學生是否定學生會的存在,他覺得學生會老是在辦一些演唱會或者是什麼娛樂活動,對我一點助益都沒有,所以我們希望改變這個觀念,我們用參與式預算來教導學生會的會長,應該把收來的錢用在同學身上。

  • 同學就沒錢。

  • 所以我們會用一筆錢,就是給一小筆錢。

  • 就是感覺種子經費。

  • 對,可以把這一筆經費採參與式的方式來討論怎麼用,也可以幫忙想看看如何將參與式預算概念推廣給學生會及社團,大家有這樣的理念之後,懂得運用這樣的經費,學生可能會發現原來我的經費是這樣子被用的,才比較願意繳費。

  • 所以提案、規劃、討論、投票,你要繳學生費才有權利投票,是這個意思嗎?

  • 希望他們可以願意投票選出學生會長,然後錢交出去,他們也知道錢被用在哪一個地方,也可以參與怎麼樣用,這樣會比較正向發展。

  • 我們看模型看很多,這個是我第一次聽到,用這樣的方法來促進大家願意納稅,這個是滿有意思的做法(笑),很棒。

  • 所以我至少你們辦了的部分,我們確實會想要參與,至少看一下新一代的主持人跟他們的主持方式大概是怎麼樣。

  • 學生會的部分,我當然不可能介入太多,但是到社會青年這邊就比較容易去。大家還有沒有想要討論的?如果沒有的話,我們是不是有第二個,我們要不要全部談完再看影片。

  • 第二個部分是有關於行政院青諮會建議與檢討,請大家看紙本。有關青諮會辦理情形部分,因為時間關係,請大家參閱,相信大家對於青諮會運作及委員是如何產生,應該都很瞭解。

  • 第一屆青諮委員任期自105年11月1日至107年10月31日,今天提出規劃建議草案,主要希望針對第二屆部分進行討論,以利幕僚單位後續規劃與執行。

  • 請長官看會議資料第2頁,第二屆青諮會委員遴選規劃,從三方向提出建議草案。

  • 第一項,組織人員部分,目前行政院青諮會由院長擔任召集人,副召集人2名除唐政委外,還推選1名青年委員擔任,青年委員部分有二十五位,執行長由教育部部長兼任,部會代表另外有勞動部部長、經濟部部長。

  • 目前我們提出方向有兩案:甲案,維持由院長擔任召集人,優點是由院長親自擔任召集人可以向外界宣示行政院對於青年的重視,不過因為院長擔任十七個任務編組的召集人,負擔相較沉重。

  • 但是我們現在的拘束力是靠著院長交辦事項的管考在做,所以如果院長不是召集人的話,我們要如何取得拘束力?

  • 若由政委擔任召集人一樣會進行管考。

  • 他們提的大部分不是我管的事情,我的意思是整個提案拘束力的邏輯是來自於國發會幫院長管考……也就是有一個叫做「院長交辦事項」。我們現在之所以可以跟青年參與、開放政府、社會企業無關的事項,還能夠有一定的提案權,完全是靠院長在三個月一次的裁示來的。

  • 我不是說我不能改任召集人,只是我如果改任召集人的話,所有的人就會問第二屆青諮會的拘束力跟第一屆會不會有落差?如果有落差的話要用什麼方式來彌補?這個就會變成一個問題。

  • 我覺得除非院長自己有表達太忙,不然就不宜更動。

  • 幕僚單位提出甲、乙兩案,供長官核定……

  • 因為我看你們理由,優點四是說如果有青諮一定要提政治性東西的話,可以不用院長親自面對……但是至少目前的這一位院長是有史以來最能夠親上火線回應,他來處理政治正確跟敏感度絕對超過我(笑),所以這個應該是甲案的優點(笑);不過我說真的,真的是這樣。

  • 我們有跟部裡說不能這樣寫。

  • 瞭解,我不知道處有沒有考慮過這一件事?因為你們也是算……

  • 我想綜整一下,兩件事:

  • 確實以目前的提案來講,可能九成都不是我的政委分工表的範圍裡面,所以我們如果要用乙案的話,我們就要有某種橫向去跟各部會或者是各政委溝通的方法,又以目前實際提案的狀況來看,九位政委牽涉到九位所以這真的比較困難的一件事。

  • 第二件事,我們也覺得提案這麼廣泛,但是如果你去看每一個委員的話,很多委員主要是加入別的委員提案,可能自己經過一年之後,發展自己提案的能力,這一個部分我們可能是下一屆要特別在意的,不管是在

  • 教育部基於第一屆青諮會運作之後,可能有一些初步的想法跟建議,所以提出甲、乙兩案是給上面長官作參考的,最終的決定依據處長所講的,其實會由長官來作決定。

  • 我覺得問題是到底是院長還是政委當召集人,沒有任何一個提議說要青諮拆掉,因此任務編組是不是太多,不是在討論的範圍之內。

  • 院長跟政委的差別,基本有兩件事:第一個是政治判斷,從院長變成政委以後,是不是會對於青年事務比較不重視,這的確是院長的政治判斷,我們不能替院長做決定。

  • 第二個,如果從院長變成政委之後,剛剛政委提到拘束力的問題,所提的五花八門的問題,從程序轉到各個部會或者是由其他政委來負責,並不是其他層級就能解決,可是如果前面的問題,還是要看院長的意思,好像討論其他的就沒有太多的意義在了。

  • 我的意思是,任務編組多或少不在這一個題目內。

  • 除非現在叫「青諮平台」了。

  • 因為每個青諮會委員的提案,都有先請各部會表達意見,包括研處意見及裁示參考;而這些資料也都會再請院內各業務處協助檢視修正後,才送請院長室轉陳院長。因此,院內雖然有不同政委之間的分工,但其實提案內容已經由院內各業務處協助檢視過,如果有必要,甚至我們未來也可事先加會相關政務委員,以事先進行溝通,因此,在實務執行面上應該不會窒礙難行。

  • 我的意思就是這樣,假設院長覺得不想當的時候,自然一定會生出一個方法處理這一個問題,好像也沒有繼續討論的價值。

  • 我們快一點處理,這個我去問院長的意見,然後就不要再討論這一件事,因為我覺得院長那邊做決策應該是非常快的,我們這邊繞來繞去得不到答案。

  • 不過我們至少把甲、乙案的未來需要配套過一遍,即使續採甲案,我們要更尊敬院長的時間、更讓委員們間的diversity能夠更充分地呈現,我想這一個部分跟院長室溝通的時候,也可以一併提到,就是交給子維,大家可以嗎?

  • 由於我們要加強會前會的功能,所以將來很多議題其實是由會前會做處理,因此甲乙兩案的配套我們必須要思考,院長當召集人的時候,政委會當會前會的主持人,可是如果今天是政委當召集人的時候……

  • 想必是次長或者是署長要當會前會的主持人。

  • 這個是要思考一下的。

  • 我們繼續往下。

  • 第二部分關於續聘與否,設置要點第四點,青諮委員任期兩年,期滿是得續聘之的,評估理由,考量第一屆委員任期至10月底,任期不到半年,現在才訂相關續聘評比規定與留任的比例,很容易受到委員覺得為何剩不到半年,才來設立這樣的機制來作評比,因此我們覺得不設定這樣的規定,其實可以減少爭議及縮短作業程序。

  • 另外不訂機制,也可讓第一屆委員公平參加第二屆委員遴選,權益本身應該不受影響,而且第一屆跟第二屆如果遴選方式一樣,應該是相對公平的,因此雖然目前在要點上「得續任」,我們建議不採續任,委員如果想繼續擔任,就參加第二屆遴選。

  • 我們先看遴選方式,遴選方式這邊講的是「維持部會推薦」,如果還想當的話,意思是要回去找他的部長,是這樣嗎?

  • 就是請原先推薦部會評估。

  • 每個部會有自己遴選的程序?

  • 第一屆是由七個部會推薦。

  • 七個部會如何產生的?

  • 你們說採甲案,我覺得當然是很好,但是這邊有提到甲案是要現在委員進來討論,這個不會有設計出更容易連任機制的問題嗎?

  • 我的意思是說,我們是不是先有一個初稿,大家比較是在這一個初稿的框架底下去講怎麼落實,而不是好像從一開始甲、乙案的時候,就去找這一屆的委員來選擇,你知道我的意思嗎?

  • 如果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以目前做部會推薦,但是因為外界會質疑不夠透明,我們是不是要給每一個部會功課了,也就是名單如何產生的,至少要有五個推薦理由,即使沒有一個海選程序,但是至少也要為什麼推薦他,這個是一個折衷過的甲案,我不知道大家覺得怎麼樣?

  • 以前的做法也曾經有過自我推薦跟海選,但是那個程序太長,到了青諮會的時候,第一屆是由幾個部會來推薦,兩者各有各的優缺點,今天的一個建議是希望擴大推薦的部會,但的確程序也要夠透明。

  • 我的意思是,某些部會,好比像你們其實自己也會推薦一些人,對不對?像教育部自己也有推薦的委員,教育部自己那邊就可以弄得很海選,我不是說一定要,而是舉例來講,那幾席就可以弄得很海選,我是說是不是有各種不同的遴選機制,我們尊重每一個部會的遴選辦法。

  • 院本部的角度來看,還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每一個部會推薦了幾個人來。

  • 大家方法不一樣。

  • 我們覺得方法不一樣比較好,這樣子就比較知道哪一些比較有公信力、哪一些會被罵(笑),參與式預算不就是這樣嗎?

  • 各部會都要進來。

  • 而且各部會的性質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是二十五席,部會大於二十五個,所以勢必不太可能每一個部會都有,所以我覺得性質上也要稍微挑選一下,這個是幕僚就可以完成的事,有一些很明顯不太需要有青年代表講話的部會,有一些就比較需要,我覺得這個分配,大家也可以想一想。

  • 報告政委,我們目前建議加進來的推薦部會,包括內政部營建署,因為他們涉及青年住宅的部分;至於衛福部則是因為他們涉及到青年的家庭育兒。

  • 對,我覺得我們先挑出像你剛剛所講的青年相關議題,然後這一些青年相關主題,因為我們是社會青年,所以是由各該主管機關,因為他們很多都成年了,所以營建署當然會認識營建署所認識的那一些青年才俊們,所以他們自己想辦法做出某種評選標準,但是最後給我們一個人或者是兩個人就好了,就是一正一備,我覺得這個是細節。

  • 某些部會可能就沒有那麼需要青年代表,好比像促轉會(笑),如果他跟青年政策沒有明顯地掛鉤,那也許就沒有遴選權,我現在的初步想法是這樣,這樣的好處是,這也比較有院長來召集的正當性是有一點像小小的院會的感覺,每個部會有一個或者是每一個青年業務有一個代表。

  • 如果大家覺得可行的話……

  • 院長還是維持當召集人,院長室有一個建議,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們現在是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會議為原則,或許頻率可以稍微降低一點,比如四個月?

  • 四個月很好。

  • 因為我們現在在會前的節奏,也發現提案到準備成功的那個時間要拉長,所以提案被壓縮,你如果改成四個月的話,至少多一個月可以想提案,我們只要確保這一個月是花得值得的,也就是拘束力跟以前一樣,或者是跟以前集思廣益更多,我想四個月一次,應該不會有意見。尤其如果我們把四個月從一開始提案到會前會之類的,就是讓大家知道四個月是很值得的,並不是一個案子在那邊等四個月,應該是可以接受,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要點要改,再來一個函。

  • 如果大家覺得可行,我們就往這個方向。

  • 另外剛剛大家有討論到,針對目前運作,是不是有需要訂提案原則。青諮會有二十五個青年委員,如果再加上院長及部會代表,總共三十位,是不是可以建議每次開會,每一位委員原則上是以提一案為原則,若有需提兩案以上,是不是可以由其他委員……

  • 找勞動部長幫他提(笑) 。

  • 類似。所以如果政委覺得這個方向可行的話,是不是由幕僚單位來草擬……

  • 可行啊。像之前會有一直無法解除追蹤的狀況發生,所以我覺得那個提案的明確化,這個其實跟參與式預算是一樣的,從他提的案子,我們經過初步討論,到四個月之後再來檢視時,這個中間的實質內容在提案人同意下,我覺得應該是可以修改才對。

  • 我們因為之前一直沒有這樣子的一種講法,所以就會變成反而是我們如果想要去改它的標題時,感覺很像是我們沒有道理。但是如果這個實質提案在理解實際狀況之後,可以擴大、縮小改編範圍,這樣我覺得解除追蹤的機率會大增,到最後會修正成大家覺得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形狀,這一個部分如何明文寫,我不太有意見。

  • 政委,我先前有跟大家討論過,我的想法是,將來可能延長成四個月才開一次大會,可能有一些委員有非常多的想法與意見想要表達,如果限制一個人只能提一案,可能變成是你幫我提,這樣有意義嗎。

  • 一定就是這樣,可是至少讓他有練習的機會。

  • 這個當然會變成一種可能。但如果一些問題是在會前會爬梳,會前會如果能夠處理掉的時候,就不會進正式會,減輕我們認為大會處理過多細節或節奏過慢的問題,也就是說訂下一些原則,比方說提案涉及單一部會,是不是請教育部或者是請勞動部會後……就是在會前會處理,否則我從三個月開一次大會延長到四個月才跟委員開會,然後又限制說只能講一個意見的話,感覺對下一屆委員變嚴格了。

  • 應該這樣講,如果我們現在會前會把它改一個名字,不要叫「會前會」,而叫做「____」,我現在還沒有想到,這兩個提案權就可以分開,往前面這一個「____」會議提的時候,一個人可以提很多案,但是我們在凝聚之後,可能就不是以單一提案人的身分,而是以這一個「____」會議覺得或值得在綜整之後可以往上,提案人就是這一個會議,然後再到大會跟院長討論,所以這樣子會淡化「提案人」三字的意義,但是「提案人」三字在這個「____」的會議就會變得很有意義,因為是在說服其他人支持的場域,這也是一個可能性。

  • 我們在大會的時候就不會需要特別那麼強調這個是提案人來defend或者提案人來詢答,而是說這個是「____」會議的議程,交由大會討論。

  • 就是委員會……

  • 對,委員會跟院會的關係。現在已經是青年諮詢委員會了,所以不能叫做「青年諮詢委員會委員會」。

  • 會前會運作原則裡面,其實我們發現這一些委員提案時,有一部分是因為不瞭解這一個政策,也不知道這個部會已經做了某一些事了,之前在開會訂原則的時候,希望各部會一定要事前跟委員溝通之後才進到會前會,可是我們上次會前會就發現有一半以上事實上是沒溝通的。

  • 我們變成四個月之後,我覺得這一方面就可以要求更多,也就是有一段溝通期,是要帶著那一次溝通會議的決議,來這一個「____」會議之類的,這個其實是可以交給你們規劃。

  • 好,因為如果能夠把它限制並規定進去,可能會減少很多這一種不必要的討論,因為很多部會都是到了會前會那一天,現場才開始解釋有做了什麼事,這樣就會讓這個會議很沒有效率。

  • 如果可以跟委員做之前的溝通,就可以經解決掉很多的事情,或許這一個案子就不會成為提案了。

  • 報告組長,這個我們在先前討論的過程中有做過處理,也就是在以後的「____」會議前,基本上,我們做兩個改善的措施,第一個是部會,像我們之前曾發生過的,即便是教育部裡面,有高教司、人事處,然後可能還有其他如學特司間的問題,但是目前的做法只列一個窗口,但是對部分公務人員而言,既然窗口不是他,在處理的力度可能會變小,所以我們希望將這一些連結點揭露,讓委員們在會前就知道是要找到正確負責的同仁,並不是要找跳出來當窗口的人,也就是先前讓委員及同仁事先做一番爬梳跟溝通。

  • 第二,我們盡量把「____」會議前的程序先做過一個聚焦,就是部會會先把意見提早彙整到教育部,教育部彙整完了會在會前提早提供給委員,委員很認真的看過,會發現他的提案並不是這一個意思,或者部會的回答並未針對問題回應,委員就可以透過教育部或直接與部會回應,這樣就可以在會前開始先溝通,因此進到「____」前就已經先有過聚焦的動作了,不會像我們上次(第一次會前會)的時候,大家很多時候其實是花在對話及聚焦的過程,因此我們想用這樣的方法來調整,好不好?

  • 好。那就這樣,至於這三種個別提案的釐清跟綜整大會……你要叫「小會」、「中會」、「大會」,還是要叫什麼「對焦會議」、「預備會議」或什麼之類,就交給你們決定,我沒有什麼意見。

  • 我們應該議案都處理完了?

  • 整理得出來嗎?

  • 可以。另外子維有提到政委督導的青年發展與社會創新如何連結,可以於這個會議討論。

  • 還好吧!那一些我們都看彙整,包含日曆跟其他你們接下來案子,然後還包含會邀我的這一些書面資料,我們也要做一些功課,然後再看怎麼對接,謝謝,這樣子散會,想看影片的人可以留下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