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還沒有算正式開始,大家有手機的話,可以連到sli.do,進去之後可以輸入今天的日期是「724」,我們等一下因為人比較多,每一位在發言的時候,如果不想打斷別人,想要留言的話,在上面發言我會唸出來,效力跟講話一樣。

  • 說話的話,我們速錄師也都會逐字記下來,今天是第四場,前面是第二場、第三場,我們都用一樣的方法來處理。

  • 上一場的朋友有提到希望可以直接在手機或者電腦上看簡報,對照看比較容易。

  • 今天的簡報已經放上去了,所以大家到sli.do上就可以直接看到今天準備的簡報。

  • 我們每一場的簡報都不一樣,我們在這個網站上可以看到每一場會議簡報的歷程,因為我們真的每一個禮拜來這邊,聽完大家的意見之後,簡報就會改,很感謝辛苦的同仁。

  • 在上次的會議裡面,有人實際提出來說,這邊比起金華街來講,從外面比較看不到,好像有一種大門深鎖的狀況。

  • 早上的政務會議跟院長討論一下,因為我們的想法是這一個大園區,裡面除了這兩棟,其他文化部也會陸續完成,但我們是先走的。所以跟我們最近的、往仁愛路的牆,秘書長原則上同意用二備金拆掉,當然樹木是文資、警衛亭可能要留著,不過至少外面比較看得到正面的入口,在被社會所發現或者是融入社會的部分,前兩次諮詢會議,大家最concern的點,我們希望用這一個方法來處理,先跟大家說明一下。

  • 接著歡迎大家在簡報時發問跟留言,簡報完之後再請大家自我介紹一輪,這樣可以嗎?可以的話,我們就直接開始。

  • 政委、夥伴們大家午安,你要知道這一種天氣不感冒也很難,所以今天用極富磁性的聲音跟各位作簡報,千萬不要睡著。

  • 我代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因為剛剛政委其實有跟各位講一下,其實我們今天在這一個地方是未來的社創實驗中心,今天是第四場的徵詢會議,因為我們越來越發現政府其實要設計出依你們的需求所蓋的場館,為了不要浪費這一個場館,所以在今年我們總共也召開了第四次的會議。

  • 最主要是希望大家不管是在軟體或者是硬體上,希望大家用自己的經驗來告訴我們我們這樣做的方向到底對不對。

  • 接下來就是我今天的簡報。

  • 我要跟各位報告一件事,因為前面有三場的經驗,所以告訴我有很多事情,我在這邊慢慢告訴大家並說明,大家如果有問題的話,可以再一起提問。

  • 今天的大綱分成四個部分,包括了我們必須要講清楚,我們必須要規劃一些事;第二個是我們的軟體服務方式跟硬體的規劃。

  • (簡報第3頁)整個概念綜整之後一言以蔽之,我們希望工作的問題可以在這邊提出來,用大家的力量共同解決,這個是第三次報告,所以我必須要非常精簡(說明)。

  • 為什麼要做這一件事?其實我們希望可以帶動社會企業的營業收入,也就是持續營運的概念;另外一個是希望帶動就業人數。這兩項經濟指標不管是對企業或者是新創事業也好,都是國家很重要的依據,更重要的是希望凝聚大家的力量,因為大家不可以再孤單了。

  • 整個中心的定位是希望用開放的態度,我後面會跟各位報告。

  • 在硬體上,我們規劃了很多開放空間、會議空間,送入這個地方不大,但是這邊是精華地段,市值非常高,可以做一些開放性的討論,我覺得很不錯。

  • 另外一個是群聚的概念,希望大手牽小手或者是小手牽小手,可以變成一個網絡。

  • 大家聽到「實驗中心」,不要以為是試玩,也就是極富實驗性意義跟精神上的傳遞,所以我們有很多實驗的網絡。

  • 像上次也有提到「非金融沙盒實驗」,也可以作一個場域。像大手牽小手或者是小手牽小手或者是大手牽大手,反正就是一個永續的經營。

  • 我每一次簡報這一張都有一點緊張,因為在時程上都有一點緊張,我們其實從今年6月1日至明年4月31日要做硬體的布建跟優化,我已經來三次,每一次看到廁所上面故障都會有A4紙寫「請勿使用」,這一次還沒有進去看,但是發現今天的硬體設備有一些不一樣,大家也知道在做硬體設備的時候,其實我們要做很多的評估,尤其是這一棟是軍事用地,也是國家資產,因此大家動一根電燈,也就是一支燈管都要陳報。

  • 所以,各位可以知道我們在短短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要把這邊的環境做成大家所要的,又要蒐集大家的意見,所以我覺得每一次報到簡報第5頁的時候,都會有一點緊張。

  • 有人提到要硬體、也有人要軟體,表定寫5月1日,有的是5月31日,但是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耕耘已經三年了,所以這一個階段軟體會同時進駐,但是也會徵詢各位的意見,也就是這三年是我們忽略的,我們可以在這邊精進。

  • (簡報第6頁)這麼複雜的架構,我可以跟大家解釋一下,我簡單跟大家說明一下實驗中心可以做的是,我們期待透過所謂黑客松的方式,把公眾的議題用公眾的概念來解決。

  • 另外是有虛擬跟軟體的進駐場域,在這邊我再跟您報告說我們怎麼樣做這這些輔導的措施。

  • 最後,其實我們是有分三個月的階段,等一下有三個三、六、九,其實是提供加速器的期間。

  • 接下來,我們最希望在這邊變成一個風潮時,希望可以成為國際社企的hub,因此可以看到我們有國際驛站的規劃。

  • (簡報第7頁)我要講的是:我們到底提供什麼服務?有關於實體跟虛擬的進駐辦法,上個禮拜四在主辦單位的討論之下,其實我們已經有了一版的虛擬跟實體進駐模式的規範,這個也會提供在網站上給大家參考,也希望蒐集大家的意見,再一次聲明,那個還沒有定案,所以還是可以蒐集大家的資訊。

  • 整個服務模式包括第一個階段,其實現在的社會企業的新名詞,其實對大家來講,常常會分不清楚到底是不是社會型的企業,我每一次講到這一段,我都會跟各位分享一下,因為我自己有在今年開始受主辦單位之託,我們有做政府公共供應契約,也就是各位以前跟政府做生意的時候,是不是有10萬元的上限?超過10萬元我們就要上採購公告,對不對?

  • 政府公共採購契約是經過我們的篩選之後,一定的法定篩選之後,沒有受10萬元的限制來供應單位,像中鋼、中油及中化,還有各級政府機關只要採購你們的商品,都沒有10萬元的限制,但是要通過一些法定規格。

  • 然後我突然發現,其實只要有這樣的採購標一出來,很多賣原子筆會跟我說,它也是社會企業,其實賣的是日本進口筆,但是增加了很多就業機會,這個會讓我更探究這一家公司什麼是社會企業,因此我們用比較廣義的社會企業來看待這一件事。

  • 但是我們很怕在推動風潮的時候,會誤導很多青年朋友,因此在這邊,其實我們會逐步建構一個自評的評測,也就是看自己是不是社會企業,如果你不是,也沒有關係,沒有人要放棄你,我們還有一個非社會企業的各部會有相關計畫,包括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也有自己的計畫在裡面做青創的輔導。

  • 進來之後有兩個部分,一個是如果各位之前有接受過政府的輔導,或者是參加過很多網絡的諮詢,大家可以發現,不外乎是一對一諮詢及共同話題,我們可以一起討論。

  • 另外一個一對一輔導,各位可以看到前輩,我們會邀請到不管是在社會企業或者是青創上,其實比較有經驗的前輩來加入,我覺得是引導或者是諮商的領域。

  • 另外一個是「開放社群」,為何要講「開放社群」?等一下各位可以看到我們的空間規劃,可以發現其實我們這邊會邀請滿多的,只要想要在這邊辦活動的社群朋友們,都可以來這邊辦活動,只要有booking到時間。

  • 講到這邊都會有人問禮拜六、禮拜日會不會持續營運?最新的消息是,上次諮詢我們就有回答,只要有申請,一定會開始,所以禮拜六、禮拜日,只要你們來,有申請到場地,我們一定都會有專門的人來負責。

  • 接下來,「社會企業登錄資料庫」,各位會問這個跟民間推動的登錄平台有沒有什麼不一樣?其實是一個履歷的概念,登錄了之後,所有成長的履歷歷程,其實基本上我們都會做一個紀錄。

  • 這一些紀錄要做什麼?如果是數據化,我們大概就可以知道、評析是不是有一些關鍵的成功因素在這裡面,所以登錄的資料庫,事實上是履歷的概念。

  • 之後,我們會進入三、六、九的加速輔導階段,其實我剛剛有說過實體跟虛擬的輔導進駐辦法都會在網路上公告給各位,並且蒐集各位的意見,如果各位有什麼問題的話,我們再一一回答,因為那個是草案。

  • (簡報第7頁)加速的原則要說明一下,我們不再是所謂一個公司一張桌子、兩個燈的限定方式,其實我們要說是非常開放的空間,我們會開放很多,讓你從今天心情好往東坐、今天心情不好就往西坐,因為有一張逼逼卡,並不會限制一個空間是一個公司的概念。

  • 虛擬並不會就進來了,虛擬是因為你可能不需要空間,可能公司已經有一定的規模、有自己的空間了,其實還可以使用所有加速的輔導。

  • (簡報第8頁)接著是到硬體的部分,A棟是文電中心,我們目前是在A2,這樣看起來展演空間、會議室、策展空間及交誼廳。

  • 我必須要唸給大家聽一下,這一棟是機關用地,很多是不可以明火,可不可以用電磁爐?可以,只是不可以明火而已。

  • 像剛剛開始草創,如果在座各位有興趣加入或者是認養哪一個區塊可以跟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聯絡,我們非常歡迎,因為草創時間是創業維艱,如果大家願意出一點心力,我們非常感謝。

  • 最重要的是,不能現金交易,第三次在諮詢會議的時候,其實滿多的業者也都說這邊的京華地段這麼好,是不是可以有倉儲?所以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很用心到B1看一下,需要整修跟抽水,未來這一邊可能會成為一個貨物小型的集散地。

  • 雖然不能現金交易,但是可以線上交易,所以未來可以有滿多的線上交易廠商來作服務。

  • B棟是對面那一棟,其實各位可以看到,沒有想到政府也會作直播空間,政府也可以做攝影棚,這一棟讓我覺得非常好的地方是,其實開始聽到像網路上的直播,要如何拍攝東西會比較好看,其實在這邊,只要booking到都有這樣的設備,至少硬體有。

  • 另外有一個夢工廠,最重要的是希望可以在這邊做初步的prototype,也就是裡面會有很多的3D列印機。

  • 一樓是展示空間,我記得最新的有漂流木及環保的議題,其實在這邊都可以作展示跟服務,因為這邊其實離SOGO滿近的,大家要想一個方法是把客人導進來,但是我覺得至少地點是非常好的地理位置。

  • 以上是我的簡報。

  • (簡報第11頁)這個是最新的簡報,我必須要跟大家講一下。大家講開了四次會議,什麼時候要動工?我們很大膽做了一個時程進度表,也就是在8月初的時候,青年創業基地,我不知道各位知道不知道有青創基地?在8月份的時候,會在這邊進駐。

  • 8月以後其實我們會開始做空間上具體的施工,因為現在要畫施工圖,然後申請一些建照的核發,因此各位可以看到,廁所8月底就會完工。另外一個部分是9月底就電的部分可以完工。

  • 軟件的部分各位可以看一下,8月底、9月初會將近一個月或者是三個禮拜的時間,不管以前的進駐團隊或者是現在在這邊的進駐團隊,其實通通都可以來申請,我們其實就是看一下團隊的需求,如果有實地場地需求的話,其實也會有實體的空間。

  • 另外一個是,在9月底我們希望整個評選會結束,大家可以正式運作,也希望大家給我們一點時間,讓這邊的服務或者是這邊的硬體能夠更好。以上是我的簡報,謝謝。

  • 謝謝,我覺得簡報進步的速度比硬體還要快(笑)。

  • 我看了一下線上很客氣,除了說午安之外,還沒有留言,不過按照大家的經驗,在自我介紹第一輪之後就會開始寫出來了。

  • 這一次講話都會有速錄師記錄,並不是馬上公開,而是接下來會有十天的時間,大家會收到mail,把補充的資料補上,或者一些記錯或者是同音的部分加以編修之後,十天後再公開。

  • 所以希望大家講一下怎麼稱呼及如何被記錄,對空間、社企也好,有什麼想要詢問或者是有什麼具體的建議都完全可以說,我們先一輪,看大家有沒有共同focus的部分處理。

  • 大家好,我是黃惠敏,很開心在政府的角色下一起來研究,搬到這邊可以有更好的明天,我們這邊也準備一個提案,學習「明日廚房」的方式,邀請大家來思考明日的企業,晚一點再跟大家細部報告。

  • 大家午安,我是臺灣社會企業發展聯盟常務理事,我的另外一個工作是中華組織發展協會秘書長,這一次來參加,其實理事長是這裡的老師及聯盟的理事長王先生希望我來參加這一個會議。

  • 因為前面的會議我沒有參加過跟參與過,一部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我真的滿好奇,可能也要請問經濟部,社會企業是不是等同社會企業?我覺得這一個名詞需要澄清。

  • 我自己在學校有教書,名詞不澄清,在整個過程當中,不管是進駐單位或者是未來發展的願景及使命的期待,我覺得在規劃上都會出現很多矛盾跟模糊地帶,這個事情會影響很大,因為未來在做孵化過程,或者是未來做影響力輸出上,如果名詞定義不是很清楚或者是說出來的話,我覺得會滿有趣的。

  • NPO可以有社會創新、企業也可以有社會創新、社會企業也可以有社會創新、政府也可以社會創新,所有的組織都在解決社會問題,到底什麼組織在解決社會問題間可以解決,也真正產生影響力。

  • 因為後面有提到社會影響力跟效益,但是這個在英文上是同樣的名詞,所以我也覺得滿好奇的,因為一般國外在講社會影響力跟社會投資程度是連結的,社會企業最主要還是看社會影響力是什麼,我覺得簡報有滿多有趣跟需要討論的內容,等一下有很多就教的東西。

  • 我自己看過香港、大陸及國外做一些東西,有一些是要產生交易的空間,但是我發現我們政府很少這一塊,我們到底是在育成而已,還是希望跟市場的介面,這個是中心要思考。如果只做育成也沒有關係,我們是不是要開闢市場跟交易的空間,讓組織可以直接面對交易的部分。

  • 社會企業最大的辛苦點是跟市場的關係跟結合,這個並不是單純跟企業的O2O或者是B2B的問題,有很多模式是希望大家要很花時間去做的,以上大概簡單介紹跟說明,謝謝。

  • 各位大家好,我是臺灣社企發展聯盟的秘書長,目前在中山社企辦理中心執行專案。

  • 剛好去年執行經濟部的計畫、今年執行勞動部的計畫,兩者間可能有一些差異。

  • 我來之前對於「社會創新」這一個名詞思考一些問題,因為我們在台南新創青創基地其實做了很多maker相關的東西,我自己帶了工班,我們也做了非常多的maker,我接下來也要做一些這樣的活動。

  • 但是我發現這一個創新實驗或者是社會創新中心,會讓我們可能有一點疑惑,像佳霖姐剛剛講的,不像我們平常稱的社企聚落或者是以社會為主軸,社會創新很多,也有服務設計的部分,所以我覺得有一點模糊,不太確定這裡面跨域的東西,感覺非常多,剛好兩個領域都有在實作。因此,我會想說這兩個領域是不是可以解釋更清楚一點。

  • 實際上在操作的時候,我自己發現兩邊平台當中的社會企業,包括NPO組織跟真正我們已經登記公司行號的企業,大家共同的問題是銷售的通路平台,有無辦法跟實際的產業界結合,其實這一些育成或者是進場的輔導都很棒,但是真正在育成跟輔導的狀態結束之後,他們的銷售額有沒有大幅提升?目前我看到有大幅提升的銷售營業額可能還是有限。

  • 有一些當然我看到進到比較好的平台,像我們說的百貨業,但是實際上幾乎都是虧損退場,所以這一個東西可能有更多需要跟市場產業結合的東西,這一個之後,中心是不是有相關的機制,可以提供一個銷售的平台,也就是跟業界媒合的機會,我覺得這個是社會企業更需要的一點,謝謝。

  • 我很像很久沒有出現了,我在跑客戶(笑)。

  • 各位好,我叫蘇書平,我之前過去十八年是在科技業,最後一份是在臺灣微軟,去年9月30日打掉重練。

  • 大家比較常聽過的是「為你而讀」,也就是推廣閱讀,我們在過去辦了滿多場的讀書會,也有線上的部分,跟大型企業結構。

  • 我現在解決的是教育的問題,我有幾個問題想要請教:

  • 第一,各位有沒有看過2016年企業社會責任的年鑑?基本上我全部都看完,我自己寫一個心得報告,因為過去參加企業聯合會對我的感覺是吃的比較佔優勢,我覺得大家不重視教育,因為大家看不到,但是這一本年鑑裡面所說最重要的是教育。教育是根本,閱讀是基礎,但是我沒有看到任何人在重視這一塊,所以我覺得參加那一些媒合會一點用處都沒有。

  • 第二,去年有參加SEWF,有講到共同採購契約,其實有講到政府跟商業應該是要有社會契約的部分,這部分我也沒有看到。

  • 再者,我自己有拿MIT的創業認證,其實國外正統的創業,包含Y Combinator在教的是sales pitch,並不是VC pitch,但我當了快四個單位的mental,都是教BC pitch,對社企也是這樣,但是最後要面對市場,這一塊到底政府想要如何解決?

  • 第四,我在國外看到比較成功的社會企業,大家不是Coworking Space,大家是打群架做共創,因為做社會創新,第一個是社會影響力,也就是社工畢業、第二個是商管、第三個是科技,這三種人要融在一起,我自己看不到。我自己看到的是敦化九十坪辦公室自己做,但是很辛苦,我半年沒領薪水了,也是這樣子,這是我目前看到的挑戰,所以我希望針對這四個問題可以先回應,謝謝。

  • 委員、各位前輩大家好,我是綠藤生機的公關負責人。綠藤生機是綠色創新生活品牌,基本上想要解決大家平常從吃至用,對身體的健康、環境帶來的負擔,所以我們很重視永續的題目,我們相信大家吃進去的東西、用在身上的清潔、保養品都能有有更好的選擇。

  • 基本上,我們剛剛聽完社會創新實驗中心,站在企業的角度,提供一點小小的想法。

  • 第一個部分是,我們看到很多國外,比如美國的創新中心,一開始都是從空間,也就是他們說先打造一個很好的空間環境,然後大家把人放進來之後共同工作,最後要達到的是社群的這一件事。

  • 所以我覺得從co-location到Co-working,像是Co-working Space,現在有很多,到最後比如像剛剛提到的打群架,這個生態圈的建立,這可能是現在比較缺少的。

  • 例如:綠藤有參與很多的組織,對於中心的期待,應該是如何用政府的力量,同時跟很多中介組織一起去做一些整合的動作。

  • 讓大家把這一個生態圈建立比較完整一點,就不會感覺很多個地方、都有很多在育成或者是什麼樣的組織,有一點分散,力量沒有整合起來。

  • 第二,其實我們一路創業到現在,每一個階段有遇到不同的問題,在最早的階段,可能對一個新創的公司來講,在經營管理這一些制度層面的部分,也很希望有一些跟國際接軌的方式。

  • 不只是我們走出去,也包含可以把國際上一些好的趨勢或者是視野導進來,所以我剛剛看到有國際驛站的部分,我覺得滿肯定的,如何把國際的這一件事接軌進來。

  • 最後一個可能是在生態圈的建置當中,也要把消費者的產品,也就是讓消費者願意走進來這一個空間,讓企業能與消費者,有一個對話的機會,這個也是滿重要的。例如:舉辦工作坊、或是大型的活動,把消費者帶進來,透過這個場域跟消費者實驗或者是共創,我覺得這個是滿好的方向,謝謝。

  • 各位大家好,我是靜宜大學創新創業,劉老師今天比較忙。

  • 我今天有幾個疑問,我們申請經濟部這一件事,我有幾個問題:

  • 第一,我們申請經濟部這樣的空間,能夠通過審核,主要有什麼樣的條件?我看到簡報第二大項的十七個議題都非常大,我看是聯合國規定的幾個大議題。

  • 另外,我們提供這樣的空間,有一個是虛擬的,我不知道虛擬是不是指不需要到這一個空間?那申請的意義何在?是給我們一個網頁空間或者是給我們另外其他的協助?我不是很清楚。

  • 如果我們是帶學生或者團隊的話,我們希望協助他取得這樣的協助,這個是經濟部的協助,因為可能希望他們有各式各樣的資源。

  • 因為靜宜大學其實是在台中,申請到這邊來,其實有一點麻煩,如何善用或者有何其他的機制?因為我們的議題也許是偏遠鄉間,很多的社會問題其實大部分是在台北市,這一個空間的利用率可能會偏低,比較重要或者是要辦活動的時候,我們來這邊辦活動嗎?如果這一個空間本人不能過來,我們希望是不是可以有一個會議空間,我們找各式各樣辦活動的人來,這樣是不是不允許?或者是不歡迎?

  • 大家好,我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我從新竹過來,對於這一個議題有一點興趣,在去年我們協助新竹慢飛兒的社會企業做一些空間的庇護幫忙。

  • 我自己在公司有另外一個新的類似社會企業的想法,可以怎麼做,其實我還不是很清楚。

  • 我提到很短聽下來的疑惑:

  • 第一,我們目前做創新實驗中心的組織架構怎麼樣?比如目前擬訂了幾個組織架構,當我們有什麼問題的時候,我們如何詢問?這個部分剛剛好像都沒有看到,像擬了幾個組織,而每一個組織到底有多少人在做這樣的服務,我們需要瞭解一下。

  • 第二,剛剛聽下來的是,目前這一個空間看起來大跟小其實並不是很清楚,但是我想請教一下,有幾個比較算是理念性或者是辦公空間。

  • 像剛剛也有提到消費行為的空間,有消費性就會與教育性的空間,我先就空間分配比例如何來詢問,好比假設有三棟,就各一棟好了,會因為申請的單位而有所調整,又或者是後面的營運模式可能有所調整,但是至少前面應該要有一個概念性的規劃,然後再看申請單位進來的狀況如何,然後再做一些調整,這樣比較不會散亂。

  • 如果是這樣的話,理念性空間的話,放在哪一個地方,又或者是消費性空間、教育性空間放在哪裡,這個是需要一點概念性的規劃,才不會流於混亂。

  • 剛剛第8頁、第9頁講得非常非常詳細,看每一個空間底下小字,其實是已經有把它的使用性質有一個框定了,包含這一些是展示、營運、直播等等,但是如果您覺得比較粗略的話,等一下可以一個個過來看。請繼續。

  • 政委、各位夥伴大家午安,我來自台中的B型社會企業,每次來到台北都覺得很撼動,因為我畢竟在台北的電視台待了十五年,回到台中,其實因緣際會成立了社會企業。

  • 但是我發現還是會出現掠奪或者是不是很好的商業行為,原因在哪裡?剛剛老師有提到其實定義不是那麼清楚,也包括看到很多社會企業的現金流就沒有辦法轉動,所以會衍生出一些社會問題。

  • 其實我在這裡看到很多台北的資源,我真的覺得很感動,像我現在在台中,我統稱為「丁經濟家庭」的弱勢婦女、弱勢兒童,我們在幫他們做圓夢的計畫,幫他們餅乾,但餅乾賣得不好,我今天很開心,我學姐也來了,我們是在東海畢業的學姐,我們有連動,也有一個群聚計畫,也很感恩有經濟部,當時身為新聞記者都在批判政府,走到企業的時候,發現中小企業,像資訊軟協都很用心,我們有一個群聚計畫,我們的社會計畫要如何轉動。

  • 新發現這個好像叫做「B型企業」,覺得在定義上,我們還是有另外一個解釋名詞;anyway,我覺得初忠不變,只要為臺灣、家庭好,都是好的事情。

  • 我希望在這個計畫當中,台中有一點算是偏鄉,我每一次都覺得資源在台北,心情的落差是很大的,我喜歡來台北取經,很多媒體朋友都在台北。

  • 在這一個計畫當中,雖然我們沒有進駐,像弱勢兒童,他們會太鼓、街舞,讓我們有一個舞臺來展現也是不錯,他們也會作很好喝的果汁讓他們喝,有一個圓夢的計畫,我覺得這樣的空間會更溫暖,這是我的建議,謝謝。

  • 大家好,我今天代表全球定位公司來出席,我是可累,可憐又很累(笑)。

  • 我簡單說一下,我們名字叫得很大,但是我們做的東西很簡單,用科技來協助村裡的問題,我們發現村裡有很多問題要解決,我們做了App之後,變成我們其實是在賣一個講話「平安箱」的東西,我們鼓勵企業把拜拜這一件事的貢品不要再買乖乖或者是旺旺,我們希望買一些「平安箱」,裡面有柴、米、油、鹽、醬、醋、茶必須要用的東西,拜完以後請里長過來拿回去,最主要是要給這一些當地的邊緣戶來使用,如果中、低收入戶都會有政府補助,生活比較不會有問題。

  • 但是里長最頭大的是並不符合中低收入戶的資格,但是生活非常困苦,每一天都在借500元的人,真的很多。

  • 我們剛到這一家公司協助及當顧問的時候,其實他們帶我到大湖山莊,怎麼會有邊緣戶呢?結果真的有,而且真的很窮,所以他們的里長很痛苦。

  • 我們做這一件事,是希望用科技來解決問題,模式並不一定要用科技的形式。

  • 第二,我們公司也不是社會企業,也不是典型的社會企業,而是要符合法律所謂社會企業的規定,或者是提撥獲利等等,其實也不是,但是我們在做的是,希望能夠解決這一個問題,因此不太確定是不是符合所謂「社會創新」,甚至是不是一個「實驗」,也不太清楚。但是我們公司已經經營了七年。

  • 我要特別報告一下,因為我個人是在做新創公司的顧問,我目前來講,有四、五家公司,有些是有給職、有些是無給職,甚至我自己之前曾經在中國也有幫一些新創的團隊做一些顧問。

  • 我在上一個參與創業的公司,也在新北市的創業方,包含跟桃園市等很多地方很熟悉。

  • 我剛剛看這一個計畫內容裡面,我還沒有感覺到自己會有很興奮的感覺,不好意思,我可能講得比較直接一些。其實老實講,新創的公司,大家都明了有兩個最痛苦的地方,這兩個地方都跟錢有關係,一個是業績、一個是資金,要先有資金、才會有業績,尤其是有些比如是做科技類的部分,必須要找到工程師來做一些東西,才有辦法編現金。

  • 或者是像現在有一些狀況,我突然接到一筆企業要大量訂貨,包含要跟我們訂貨,也要接CSR計畫,會發現缺兩個東西,我需要大筆的資金,大到有一點超過公司可以負荷的程度,我也不太可能跟地下錢莊借錢,這個是變成我很痛苦的地方。

  • 第一,就資金的部分來講,不管是投資的資金或者是短期資金營運上挹注的需求,這個部分好像比較沒有看到這一方面的著墨。

  • 第二,說一句實在話,很多社會企業都會看重的是CSR的市場,這一塊市場很雜亂,而且對我們這樣的公司有一些缺憾,其實我們是為社會來創業,比較不會寫報告,我是顧問,被找進去就是要幫忙寫報告,不是工程師、就是種菜或者是傳產出來的也好,他們都不會寫報告,所以他們要搶奪CSR案當中,一律是輸家,而且變成淪落為配角,去接一些CSR的案子,這一些配合的單位,變成是利潤最低、價值最高的,就補回到顧問公司身上,這個是我剛剛看到的問題。

  • 剛剛有提到這一個部分,可是明確的做法是什麼,我也不是很清楚,希望可以瞭解這一個部分,謝謝。

  • 大家好,我們公司主要是在做場館經營跟器材的部分,我們剛開始接觸到社會企業,我自己為什麼會想要踏入這一塊?其實看到很多以前國家隊跟我們學校在出社會之後,就發展都不是很好,我們也是一直朝這個目標在前進跟努力,主要的目標是希望做到一些退除役運動員職涯規劃發展的部分,目前是朝這一個目標在努力,謝謝大家。

  • 大家好,我是成真社會企業的負責人,謝謝B corp,成為臺灣第二十個B型企業。我自己人生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利己,我花了二十年打造了一個100多億的公司、IPO,臺灣跟大陸僱用超過一萬五千人,那個階段結束了。

  • 我現在想要做第二個階段,也就是利他,假設把第一階段的經營管理跟經驗複製到第二階段,去用更大的能量來輔助更多的年輕朋友。

  • 像我最近做清大的萌芽計畫,跟這一個計畫很像,我自己跳進去擔任裡面的總負責人,也接觸很多年輕人,我覺得臺灣最大的能量是有一年輕人不在乎自己能賺多少錢、資源,想要做的是改變社會,想要讓社會有更多溫馨的一面,所以今天很開心可以參加這樣的會議。

  • 我剛剛有看到加速輔導三、六、九個月當中,其實裡面有一個東西更重要,一般不管是不是社企或者是營利事業,我覺得產品是關鍵,能不能做到厲害的產品,丟到市面上是很大的迴響,因此有人要去check或者是跑出厲害的產品,不管是傳產或者是科技等,都一樣。

  • 如果創造商業模式,像有一個好的產品,但是創造不出商業模式的時候,你會覺得奇怪,怎麼用了很大的力氣,可是沒有效果,所以我覺得第二件事情是,如何去建構商業模式?如果放進來之後,再接業務開發或者是營銷技巧,可能會更好,因為有不一樣的位階,這個是事業成功最高位階的地方。

  • 最後一個是,很多人講社會企業都會談跟公營事業或者是企業去媒合,我覺得那個是不得已的方法,如果社會企業跑出厲害的產品或者是很強的商業模式,其實廣大的社會群眾都是顧客,惟有把目標對準整個社會大眾,讓社會大眾都喜歡上你的產品,因為拿他的錢來做,沒有其他的資源來補助,會走很長的路。

  • 如果中間透過資源的協助或者是媒合,那個是短暫的,當然我這樣講是殘酷一點,但是長期經營,惟有你的產品打入社會,或者是我們講到國際,這樣的好東西,其實會產生一個正向循環,從自己的公司到整個社會、國際的影響力,會引起共鳴,謝謝。

  • 主席、各位先進,大家好,我是台灣矽谷創業家協會的理事長式隆,今天真的是來學習的,因為我自己本身並不是從事社會企業,我們的協會裡面其實有一些人是在從事B企業或者是社會企業相關,今天來跟大家學習。

  • 我目前除了作為協會理事長之外,手上一間公司,也在行政院青創基地擔任顧問的工作,也稍早跟社企聚落在金華街。

  • 我們聽到這一個東西,其實知道臺灣政府在推行社會企業這一塊,一直著力算是滿深的,我們也很希望社會企業變成臺灣企業的可能真的可以領先全世界的方式,所以看到有這一個實驗室的成立,覺得非常開心。

  • 我想要提的幾個事情是,經常在中小企業有許多會跟政府部門的會有提到一件事,政府應該要做民間做不到的事情,如果我們今天在這裡是提供一個空間或者是聚落的形式,其實Coworking Space是大家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所以我今天會希望在後面的討論,可以再多討論一些我們訂了這麼多看起來很巨大的目標,到底我們階段性的目標,像要辦哪一些東西,這一些東西何時會發生,希望在一年之內可以舉辦多少場。

  • 要做這麼多的事情,我相信操作能量是很巨大的,我們也希望聽到operation上的東西。

  • 第三,我們不會希望這邊只是單純的Coworking Space,我們會希望這一個地方可以讓後進可以投入社會企業的更多年輕人或者是原本不熟悉社會企業認識社會企業,並投身社會企業,包含這裡面的規劃,像我們講到學校等等的角色,我們會希望在這邊多聽到一些,在這邊規劃政府機關的角色,能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來幫助大家成功,以上,謝謝。

  • 我是一個網站的負責人,我們網站負責電腦教學網站。

  • 像我們這一種網站處理是SOHO族,既然身為SOHO族,我們就是在家做所有的事情,像這一種場地對我們來說很棒,但要不要搬過來,對我們來說不是那麼重要。

  • 我好奇的是,像我們這一種不需要搬出來的SOHO之外,還有一些在地的企業,比如像旁邊這一位大哥也是從外縣市來的,像他們需要跟在地結合的,可能也不方便搬過來的單位,是不是能夠用別的方式享用這樣的資源?

  • 像虛擬進駐是不是像這樣的解答?也就是可以申請,平常需要的時候,可以租用這裡的會議室之類的?這個是我的問題,但是解答好像已經得到了,謝謝。

  • 大家好,我從花蓮來的,我是經營農業的社會企業,目前在花蓮有二十公頃的有機田。

  • 我們在花蓮,因此需要很多資源、人力,希望透過這個機會的話,希望可以讓人更瞭解花蓮的農業,農業需要很多的人才,但是一時沒有那麼多人投入,因為很辛苦。

  • 面向不只做勞力的部分,像很多是需要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群聚的概念,像我右邊的先生說的沒有錯,我們沒有能力派人力到這邊來,也沒有資源,但是資金,人才,資源 的結合、串聯,讓這一個力量是更大的,我覺得這個部分是滿不錯的,謝謝。

  • 政務委員,大家好,我來自芒果社企,芒果社企是營養師組成,我們希望自己是社會企業,我這樣講的原因是,我看到這裡有一個新的登錄平台,去年我提的資料給公益團體自律聯盟做了社會企業登錄資料蒐集,我們被拒絕了,被拒絕的原因,到目前為止我其實不是很具體知道,因為也沒有給我書面的正式回文,只能從工作人員轉述說大概是商業模式不夠好,然而沒有辦法具體知道標準答案為何。

  • 所以比較好奇的是,如果這邊要再做登錄,究竟有無需要什麼樣的定義來確定我是社會企業?

  • 目前我們在做的事情是營養顧問業,我們之前也跟一些食物有關的產業,像我們可以用營養師的專業,讓他的餐點更營養、健康,我們也跟生育坊(音譯)合作過,幫它做行銷。

  • 尤其我們希望在民眾還沒生病之前,營養師就介入他的生活,而不是到了醫院才需要營養師,我們希望更早,我們做的是覺知食物的喚醒。

  • 我們是要推動給小學生,大人的行動不能改了,小孩子的時候還可以,有時麥當勞是媽媽帶著去吃的,而大人跟著吃,因此我們希望從小時候開始(教育)。有一部分會回饋給偏鄉國小,也會帶著桌遊遊戲,我們給他桌遊,沒有人帶的話,他也不知道怎麼玩。

  • 我們會覺得做的事情是在回饋社會跟社會企業,但是我不知道定義為何,這個是我比較希望知道的問題,謝謝。

  • 主席、大家午安,我是葛廣漢,今天代表廣碩公司,我們過去一直在做實驗,我們其實也不管是不是叫做社會企業,或者不是叫做社會企業,反正做就是了,不太在乎是否叫做社會企業。

  • 廣碩之前是常常在中企處幫忙提一些想法及做業師,在南部科學園區做一些新的想法的一些想法的導入,我們一直在做實驗。

  • 其實一個比較大的實驗是,當初台大在引進所謂大家流行的設計思考,設計思考是當初四個校友從史丹佛引進到臺灣,台大就一大堆的學生一屆屆畢業,經過七年來,幾千個小朋友就到處跑,讓一些新想法在臺灣萌芽。

  • 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場合發現一些問題,所以比如像我們公司在臺灣做精密機械業的一些事情,原來是做顧問,但是後來發現市場一直把我們拉到在當精密機械業的小天使投資。

  •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創了臺灣滿早的一家醫療設備的公司,現在已經到C輪,所以還算不錯。

  • 另外,不小心也做了一個實驗,成為臺灣最大的MakerSpace,在高雄叫做Mzone。

  • 現在我們也在做臺灣VR的大公司,營運不太好,我們現在也在實驗,現在是在做客戶端的體驗。這個部分我們試著找一些聽障朋友,發現他們有非常多關於的才能,可以幫忙把這一些東西串起來,所以現在還在做一些實驗。

  • 在這個過程當中,公司培訓一些員工,我們發現員工在最高端的培訓,像包括臺、清、交、成的學生訓練出來,要培養到國際級的矽谷狀況還沒有到位,在公司裡面培訓,結果一個學生在史丹佛、一個在MIT、一個在矽谷、一個在微軟,反正就是在做實驗就對了。

  • 接下來還會繼續做新的科技業或者是從科技業待到一些其他的想法,是混合在一起的跨領域,可能會有一些事情發生,我們是在找不一樣的想法實驗。

  • 我們因為本身是從精密機械出發,所以我們都是比較大筆的資金(收入),但是我們是用非常小資金營運,我們是非常實體東西,因為沒有錢,也沒有很多資源,所以我們用非常虛擬的方式來做非常實體的東西,反正就是一直在做實驗就對了,謝謝。

  • 長官、秀玲科長的夥伴,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謝秀玲科長的邀請來作這樣的座談,這樣的座談是我第二次參加,第一次是在青創基地,就是院長官邸。

  • 我本身是四季春農社企公司的總經理,我叫做黃采燕,另外一個身分是嘉義非燕協會的理事長,長期以來我個人是在協助一些婦女同業。

  • 自從102年我接觸公平貿易組織,我在永康街看到兩家同樣性質公益貿易組織的店,一家做到連一台印表機都買不起。但是另外一家賣的是同樣的東西,但是確實生意好的不得了,同樣的東西,但是兩家經營不一樣的模式。

  • 自102年開始,我就開始對社企產生興趣,在103年的時候,我跟勞動部一起去泰國參加亞洲社會企業大賞。

  • 我在泰國那邊看到很多社會企業的夥伴,就像現在這樣子,在座的各位社企夥伴一樣,他們也是有一個共同的基地,在那裡我看到很多成功的案例,我把它帶回來臺灣。

  • 自103年的時候,我內心裡決定要走社企這一條路,我協助、做了什麼事?我就是協助婦女創業跟就業的問題,同時我接觸社會最高層跟社會最底層,最底層是更生人、受刑人,我直接進入到監獄,他們就是工廠,他們幫我代工所有的產品。

  • 我們剛剛一半才走入,我不太清楚這一個基地要做的是什麼,但是我聽前面的夥伴隱約分享這個是基地,我從嘉義過來,我知道所有的資源,台北真的是最多,但是我永遠相信政府多的是陪伴跟支持。

  • 同時,我們在嘉義也創造了嘉燕平台,我們有一個據點,非常成功,這裡面有十個婦女所組成的平台,每一個人都自立更生,我們一開始接受了勞動部多元就業的人力、中小企業處一點點的協助,到現在我們自立更生。

  • 而且我們從小農的這一塊食品、手作及慢慢進入到科技業的太陽電能板,聽了大家的分享,我個人的觀感是覺得其實我們要用一個群聚的概念,社企的夥伴像我在泰國看到的,泰國的夥伴都是年輕人在做社企,他們都是用群聚的概念,而且是非常非常成功。

  • 我現在在這邊,我看到的是剛走進來,走了三十分鐘還找不到地方,我搭計程車來還找不到,我覺得政府資源這麼好,我們群聚的力量是大家共同力量團結,我相信做得一定比泰國還好,這個是我一點的感想。

  • 大家好,我們是在做企業志工福利外包的服務,我們一開始做這一個服務的時候,是英國有一個志工條例在做這一件事。

  • 我們當時在平台的交易量,其實剛剛也聽到社企的產品如何跟企業社會責任結合在一起,當時也是這樣的概念,也就是透過外包的服務,把社會企業的產品帶進來,但是我們這樣做,其實會被那一些會被淹沒掉,因此我們開始想要成立社會企業。

  • 我們想要從企業獨立的角色,想要直接建通路到社會裡面,其實我們也看到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而企業社會報告書從今年度開始規劃50億以上的公司一定要做這一件事。

  • 我們看到如果從企業採購這一端,其實是小小的章節跟社區會有關係,我認為最大的力量可能是在於有收入能力的,也就是有這一些員工的角度去看,而是這一個角色又不一樣,社會角色是2B的角色,如果從2B的角度,其實大企業也做了很多,但是我認為最大的力量還是在於這一些企業的員工,臺灣有這麼多人,我們如何把這一些東西創造出來,我認為臺灣人非常有愛心,其實我們從這一個角度去想這一件事。

  • 回應剛剛有人提到通路的問題,過去十一年前多元就業方案組織賣這一些產品的時候,其實品質不好,接了單,但是交不出貨,這一件事要如何解決,我認為這一個實驗室當中,我覺得可以慢慢看到這一件事產生。

  • 其實這一個實驗室當中,在走大企業做企業社會責任有規範,但是中小企業想要做,但沒有這樣的規範,在實驗室當中,我認為可以慢慢實現,可以把中小企業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把打群架的概念放進來。

  • 我們當時在想可以透過企業的通路做這一件事,其實能量做不大,因為很難跟企業去比;反推回來,臺灣的產業概念,像過去製造業的思維,如何讓它從量大到質精,社會企業可以想什麼方式,然後做專精的東西,這一個實驗的東西,就可以以平台的概念來做整合,這個是我對實驗中心的看法。

  • 其實社會企業也是企業,只是透過商業的手法來解決社會的問題,所以競爭一定是必然的,所以我覺得大家也不要以這樣的眼光認為因為是社會企業,所以需要大家的幫助,謝謝。

  • 大家好,我是愛關懷股份有限公司的謝博丞,我們公司成立兩年來,我們主要服務的對象是退休之後到失智這一段,身心各方面健康的老人陪伴跟課程的服務,這一段時間,其實我們之前從社企聚落到現在其實都受到很多單位的關注跟照顧、協助。

  • 我想規劃這一個空間還是有很大的幫助,從這個空間上有什麼需求是比較需要的。

  • 在B棟的直播空間,在座不管是社會創新、社會企業都有提供商品或者是服務,我們常常滿缺的一個部分是行銷的部分。

  • LIVE直播空間的建議,是不是有固定的時段,好比像媒體或者是電子媒體或者是網路媒體或者是平面媒體,是不是可以請他們提供服務,對我們的商品來作介紹,把這個推廣出去。

  • 我們需要的協助在行銷資源上,其實一直以來都滿需要的,像政委您比較專長科技的領域,是不是可以提供科技傳播科技的建議與使用的學習,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 我們手上訓練一批,其實是非常熱忱的代課的老師及陪伴員,他們其實有非常多的熱忱,但是在科技推廣各方面的部分,還需要政府來多幫忙協助,以上是我的意見跟分享,謝謝。

  • 大家好,我是大愛感恩科技的陳意容。

  • 我們公司是解決環境問題,把回收的保特瓶作成紡織品,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我們是慈濟基金會下面的志業,但是在經濟是自己有收入,甚至最後是回饋給自己,我們算是在下面,也會努力需要行銷。

  • 對於這一個社會創新實驗中心,因為我們以前都是自己努力在推廣自己的產品,也因為我們有一個很好的後盾,很支持這樣的產品,因此我很樂見能夠互相利用社會企業的力量,把社會企業一起推動出去,因此有這樣的空間是非常地好。

  • 剛剛講到打群架,但是我發現就像我們有一個登錄平台,但是進去看後,發現十幾二十頁,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位置,但如果今天想要找一個產品,也不知道要去哪裡找,所以是不是有可能分類的?比如像我們做紡織品,我們把回收的物品做成紡織品,像很多是做農業的,是不是不同的類別去作行銷,是不是有集中的力量?不然有很多的社會企業,而互相也不知道如何共同合作或者是共同推廣。

  • 因此,感覺起來臺灣的社會企業雖然越來越蓬勃發展,但是不知道在同樣的領域之下,如何協助對方及發展,這個是我對此中心的期待,看要如何運用,謝謝。

  • 線上的朋友們等同於發言,我快速唸一下。

  • sli.do:「A-1會是咖啡廳?」

  • 因為A-1目前是用一堆斜線分隔,包含產品展示,所以目前是同時,不是說禮拜一是產品展示、禮拜二是咖啡廳,隨時都有功能,我們回答這一個朋友的問題。

  • sli.do:「請問非進駐的單位,未來也可以來租用這裡的會議室等場地嗎? (場地是否開放給外界租用)」

  • 其實不是虛擬進駐,在青創基地跟社企聚落在金華街都有開放場地可以租借,只要是創業跟非營利的都可以,聚落也差不多是這樣子,都是可以的。

  • 所一,如果未來來這裡的話,跟虛擬進駐是不完全等同,虛擬進駐是多了一些固定的聚會、輔導更深入的互動,當然我們沒有辦法說任何的活動都來借,因為會失去活動的目的性,因此會有一些審核的機制。

  • 回答非常清楚,簡單來講不管是實體進駐或者是虛擬進駐,能享用的好比像個別輔導、技術型輔導,又或者是轉介、媒合、共同採購的東西。

  • 但是即使跟這一些都沒有關係,只要辦的活動跟社創有一些連結,還是可以辦,我們希望讓大家更知道,只要讓社會更知道這一件事,我們來者不拒,不要不相干就好。

  • sli.do:「關於大家關心的定義,商業司和 vTaiwan 社群正在徵集意見(到 8/19 截止) ,歡迎參加 http://se.vtaiwan.tw

  • 這個是我po的,不是現在要討論,其實看各國的例子,除了韓國之外,一般並沒有政府說社會企業是什麼定義,社會企業就變成哪個定義。一般來講,都是各界一起把大家覺得最重要的部分是什麼,透過討論去形成出來。

  • 這個其實之前討論過非常多輪,在「vTaiwan」的會場,社會企業有非常多的組織形式,可以是NPO、合作社形式,但是也可以用公司形式,就和公司法第1條以營利為目的產生一些扞格。現在至少第1條要修了,但是除了第1條之外的其他部分,到底哪一些重要,我們現在有一個為期一個月的問卷,基本上設計是每題對應到公司法可能的條文,等大家都填完之後,我們就比較知道這個社會對於採取公司形式的社會企業,在組織法上的想法是什麼。

  • 這個結果未來其實不一定在公司法裡面參考,也可以在好比像宛如委員有提作用法,或者是中企條例裡面用。這是一個共識凝聚的過程。

  • 如果現在去看這一個問卷,一開始提供一個比較類似操作型定義,也就是問卷一開始的時候:「社會企業(藉由一定程度的商業營運,致力落實社會使命,或解決特定社會問題,並在章程中明定之組織)」。

  • 這算是商業司的開場,是從這裡開始討論的。但是並不表示只停在這裡,這個東西要加什麼或者是減什麼,這個需要大家一起來設定,並不是政府說了算。同樣的,我們在政策上不會排除掉NPO、合作社,或者是任何其他形式的社企,這個是必須要講在前面。

  • sli.do:「簡報很清楚」

  • 有一位朋友稱讚簡報很清楚,我們第一次收到這個稱讚,所以真的好很多(笑)。

  • sli.do:「A1共創空間設計,大家想法是什麼? AB兩棟中間天棚空間寬敞、該做哪些運用呢」

  • 其實我們show平面圖的時候,也就是中間有一個天棚的空間,這個部分的運用如果有想到什麼,也歡迎不管是線上或者是線下的方式,隨時告訴我們,因為簡報裡面之前比較沒有這一個填空的部分。

  • 我們就先進入剛剛大家想要討論的一些話題。

  • 我們因為時間的關係,不太可能每一個都討論,我只是以我的瞭解先把我腦裡的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有具體可以回應的話,我就具體進來回應。

  • 我畫黃色的是上兩次都已經有人提過的,我們已經有固定、制式回答,我們就背一下制式回答。

  • 關於找不到入口,每一次都一樣(笑),從外面看不到,不知道怎麼進來。這個是我一開始講的,會把仁愛路的牆用二備金儘快打掉,應該是在今年,最好在接下來,只要台北市政府不反對,我們就會打掉。

  • 打掉之後就不會有找不到入口的問題,像車子要如何進來都可以再作規劃,至少會把仁愛路那邊的門面,用一個從仁愛路上就知道這個是社創中心的標示,我覺得這個感覺會好非常多,這個是對於找不到入口的具體回答。

  • 我稍微說一下,因為我在還沒有做這一件事的時候,我為了大家坐計程車不知道要找到哪裡,我有打電話到台北市地政事務所說我想要一個新的地址,因為我的地址都會show到建國那邊去,經過內部討論一個禮拜以後,他們說其實這一個空總有兩個地址。

  • Oh my god,原來有一個門牌是仁愛路,我應該把上一次一個月前問的地址show出來,那個地址也會貼一個防水的海報輸出,會請資策會協助,以後我們就報那一個地址,仁愛路就可近性很多了,謝謝大家。

  • 感謝,我們就從下一次開始。這個是A/B testing,下一次找不到路的人看會不會變少一些,我覺得這個滿重要的。

  • 這一個空間本身的部分,我們一項一項來處理。

  • 上次大家有凝聚出一個想法:「連結在地、串連全台、鏈結國際」,我們當然要把牆拆掉,要跟這邊在地的朋友進行連結,因為看國外的經驗或臺灣自己各地的經驗,如果大家沒有覺得是可以一起辦活動跟吃東西氣氛的話,社企最重要的跟社會連結是連不起來,我們會盡一切努力把它做出來。

  • 另外一個是上次很多朋友有問的,這一件事跟臺灣各地……因為我們有三步,先在地、串聯及國際,跟臺灣各地社企聚落的串聯是用什麼方式來達成,我先講一下我個人的規劃,我從這邊以後每個禮拜三的上午,我會在這邊做office hour,我在這邊辦公,我本來跟院長說禮拜三跟禮拜五不用在院裡,剛好用禮拜三的時間。

  • 「vTaiwan」的團隊在附近或者是搬過來,就是很容易接觸到之前已經在討論的一些社群,關於社企的政策,如果大家有任何想要問之類的話,就可以禮拜三上午來找到我,這個是在地的office hour。

  • 行政院在中、南、東部都有辦公室,我之前走透透,接下來要去花蓮,已經跟在地的社企有一些連結,他們都是用跟剛剛一樣的狀況,一面自我介紹,就一面提出問題,我們全部逐字紀錄下來,在院裡面交給各部會,希望在下一次,可能兩個月之後,就給大家一個交代的方式,這個就是「按字管考」,你講出來的字,就會變成管考項目。

  • 我們這樣的方式,其實未來第一波下去是所有跟社企有關的部分,也就是非常多部會都一起下去。

  • 接下來我們會儘量用連線的方式,比較小組的方式,可能請中企處的朋友幫忙,隨時可以call-out到台北,因為有一個連線的空間,可以同時即時解決疑難雜症,不是所有台北的人都去。

  • 院裡面已經願意支援多地的會議設備,我先試著這樣做。如果直播空間做好的話,未來會有兩個用法:一個是這一類的活動,也許之後可能在花蓮,但是這邊同時直播了,也就是兩個空間把它聯合在一起,我覺得有助於台北的朋友們實際看到花蓮、台中或者是台南這一些朋友們長什麼樣子及關心什麼。

  • 另一方面,如果大家實際有一些產品或者是服務,希望經過台北黃金地段朋友們知道的話,其實從上次開始,B棟其實就已經是都變成展示空間了,這個是有做過調整的,也就是這邊放的不是所謂的進駐團隊,而是所有來臺灣有人碰巧經過這裡,你想邀他做什麼、知道什麼,都可以放在這裡,所以這一個並不是專門為了在台北的社企做的,而是為所有在臺灣的社企做的。

  • 當然國際上的部分也很重要。其實文化部對這整個園區,有很多國際連結上的想像,不一定要在這兩棟做,至少我們就社企的部分先把它做好。

  • 剛剛這邊講的展示空間是臺灣全部的社企,也包括跟社企mission符合的事情,都可以來租用,這個是一致的使用原則,這個部分希望有回答到。

  • 階段性的core value,我自己覺得的是讓大家知道,在臺灣聽到社會企業,不管講出什麼定義的,可能就兩成上下,我覺得兩成還可能有一點高估,所以剛剛講的市場這一件事,都是建立在有聽到社會企業有所反應上。

  • 而且「社會」「企業」是雙名詞的形式,在我們做行銷的時候,其實是比較難解釋的,畢竟這不是「社會型的企業」也不是「企業型的社會」,而是「社會跟企業有新的連結」。

  • 我上一個處理的題目叫做「亞洲‧矽谷」(笑),所以我後來處理的方式是中間加一個點,並不是亞洲變成矽谷,也不是矽谷搬來亞洲,而是希望在那個大計畫上,有一些資金、人才、技術上的連結。

  • 所以具體回答這位朋友的問題,也就是「社會創新」,每一個不同的社企有不同的創新形式。以前社會跟企業,就是社會跟企業買東西,或者是企業往NPO捐錢,其實都是非常單向的一些連結形式。

  • 每個創新就是社會跟企業一種新的連結方法。所以我覺得每一個社企都會寫自己的定義方式,那個是他的使命或者是解決問題,所以每一個社企都有自己的、新的連結。

  • 有些社企的創新是在治理上創新,也就是盡可能透明、盡可能讓利益關係人和員工參與;有一些社企是在環境上,透過友善土地、循環經濟等方式,讓整個大環境變好、也讓社會變好;也有些社企的創新方向,是用新型態的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但是對於治理、環境構面沒有那麼感興趣。

  • 我覺得這四個構面,當然不可能每個社企同時都往這四個地方做到超級創新,每一家有貢獻的可能是其中兩、三個,但是只要在大的框架裡面,願意在社會跟企業當中創造新型態的連結,我覺得都算是社會企業——這不是排除性的定義,比較像是涵融性的定義。

  • 但是未來如果要進入組織法,我們還是要以更細的定義,這個東西就藉由剛剛講的「vTaiwan」程序及之後跟幾位關心立法院的委員們慢慢生成。在這一秒鐘說社會企業是什麼或者不是什麼,我覺得還太早,等到大家知道80%,而不是20%的時候,我們再來講這個,可能會比較好。

  • 我講「治理」其實是做開放政府的工作,其實是一樣的,我們盡可能像中企處的朋友們,盡可能知道透明的想法,然後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把不同的利益關係人,甚至不是在臺灣的利益關係人透過線上及各種方式,讓他參與設定,然後每一個禮拜都如實跟大家報告簡報跟規劃,因為上次大家的參與有什麼不同,所以這樣是一個參與治理的過程,我覺得整個社創中心想要用開放政府的治理方式來跟大家進行溝通。

  • 這個是我自己對於這一個空間的想像,希望有回答到operation的部分。

  • 組織的部分,最終負責單位是中企處,未來的團隊,基本上是由中企處做最後的裁決;但是中間有一個是會有challenge,就是有一部分的活動或者是安排,不一定是中企處的人來做,會邀請對社會創新有興趣的朋友們就是來做這一件事。

  • 接下來的空間會有哪一些challenge,具體的辦法現在還在擬。

  • 我們的進度是今天大家看到的進駐辦法,進駐辦法的草案,大家覺得到底怎麼樣才能來選,對我們來講,可以用社會創新框起來就比較社會創新,所以我們採取的是大家踴躍自我應徵,我們會採評審委員的方式,誰是優先第一梯次共創的夥伴。

  • 所以看草案的時候,你會發現可以來遞件的人是廣的,我們會open mind,會經過初選並選擇,我們今天趕工做了這樣的草案,也希望可以就草案來提出建議,如果可以的話,禮拜四的草案,大家作總結討論後,我們可以儘快公告跟選擇。

  • 大家第一梯次都是磨合,希望大家給我們意見跟耐心,希望不要一開始有太多的限制。

  • 這個空間要如何做open challenge,這一個空間會如何協助營運的部分還沒有擬,下一個禮拜也許會聽到新的進度。

  • 但是這一個空間裡面可以放哪一些團隊的部分,現在大家手上已經有「第一期OOOO計畫」的辦法,而這樣的辦法其實目前還是在草案,我們會綜合大家的書面意見,包含下個禮拜朋友們的意見,我們才會實際把它施行。

  • 剛剛這邊講的最簡單概念是,我們對社創是有創新性的,可以把社會跟企業有所連結,但是不會說納入這裡才叫做創新,而其他不叫創新,這個是完全開放式的——甚至連負面表列都沒有的事情——我想在最後評選的過程中,會很透明的把考量的構面揭露出來,這個是回答到剛剛進駐條件的問題。

  • 接下來有朋友問說共同供應契約的部分,這個是讓大家的通路或者是共同行銷多一個「2G」,也就是讓政府各部門更瞭解這一件事,但這並沒有要排除或者是替代掉大家有在做的「2B」、「2C」的部分,這個定性要先定起來。

  • 這一個空間主要做的事情,我想還是訂在做co-marketing,讓社會大眾知道。

  • 有朋友提到是不是跟附近的教育單位、某些教育組織或者節目或者什麼之類,有沒有什麼合作?

  • 如果中企處目前暫時沒有很ready回答的話,我們就帶回去,下一次在簡報裡面稍微回應一下,這個是上次跟這次都有提出來的,也就是這一個東西是線上課程,也就是跟教育之間會產生什麼樣可能的聯繫?麻煩腦力激蕩一下,這個是下次可以處理的部分。

  • 剛剛其實大家有提到,這一個空間可以結合許多不同的團隊、辦很多不同的活動,甚至引進一些國際上的資源等等,我們能不能營造出一個來這邊就可以看到各種不同擅長於跟社會溝通、經營、法律等等這一些不同的團隊,我覺得這個是很好的vision,如果這一個意見收進來的同質型態高的話,同時間會限制這一個空間未來的發展。

  • 所以也麻煩帶回去參考,我們在評審的時候,不是只看單件,而是看多元性,如果有互補可能性的話,會比在這邊每一家都是做吃的或者是做教育的——後面這個機率不大——有更多可能的發展。

  • 以上回答對於空間本身的想法。接下來的部分,這個是我自己覺得很有趣的,我們之前聽了國發會有關於現有資源,以及金管會創櫃板的資源,我覺得問題並不是臺灣的可動用資金不多,而是這一件事值得關注、投資,以及這一件事是長期下來對社會是好的讓人大家知道的這一件事,事實上各界理解還不是很足夠,這個是大家可以一起想的。

  • 對我來講,我完全同意式隆所說的,像要修公司法的這一件事,就不是單靠民間可以做的事情,政府要主動和民間協作。

  • 但如果民間可以做的事情,政府馬上要退到支持的角色。

  • 我之前跟老師們討論,如果要有一些自律規範,那麼政府參與只是表示支持,政府不應該主導,這個是差很多的。

  • 假設委員會十一個人,政府出兩個,表示給他一個支持。但是如果政府出七個,那其他人就變成幫政府背書了。

  • 在政府跟民間還需要建立信任、跟外面還需要建立讓更多人知道的情況,我想政府盡可能參與、但不要主導,除非是在必須政府來做的事情上。這個是具體回答這一個問題。

  • 其他的部分,我覺得就超過今天關於空間部分的回答,我先收攏一次,有沒有大家對於這一個空間——右上角先不談——也就是關於我們的vision也好、第一步想要做的事情也好、辦法也好,有沒有任何希望我們再多考慮的部分?又或者是剛剛沒有聽清楚的部分?如果有的話,我們也希望傳麥克風,如果沒有要說的就pass過去,至少把空間的部分做一次收攏,如果大家不反對的話;當然也歡迎大家在線上留言。

  • 有很多國際上很棒的資訊,如果有圖書館的整理,對民眾都是很棒的教育。

  • 剛剛有一個夥伴問到創新直播空間,是不是有一些可以支援的數位人力或者是平台?

  • 剛好有圖書館的部分,因為我可能十五年前是在做教材,雖然臺灣不太大,但是南北資源對接還是有一點困難,如果直播的空間可以作數位學習的傳遞,或者是整合一些國際性的資料,我覺得營運團隊是具備這樣的能力,可以幫助內部實際團隊或者是每一個月有不同新資訊可以來這邊更新,其實我認為很棒是具有教育性的,也可以跨越這一個空間到各個地方去,這一個空間就變成只是一個運轉地,可以把所有進駐的,不管是實體或虛擬的訊息可以發送出去。因此,這樣的線上平台跟實體空間的結合會更理想一點,謝謝。

  • 剛剛一直提到國際驛站、結合國際、國際資源並協助社企走出去的部分,我們想要提一個「明日企業」的概念,想要藉用「明日廚房」的概念。

  • 我們想要億朝這一個方向努力,今日企業跟明日企業有什麼不同?社會企業想要賺錢,也希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當然我覺得億大家在這邊是朝明日企業的方向走,更有使命感,希望透過企業的力量解決社會跟環境的問題。

  • 剛剛政委有提到創新的部分、公司治理的部分、環境的部分,又或者是直接面對社會員工、顧客及社區的部分,這個也是我們希望帶動企業一起來做的。

  • 在明日廚房的部分,我們看到從產地到餐桌、食農的教育,讓經營者一起來體驗,我們希望明日的企業可以帶動課程的方式。像這邊會有研習營、工作坊的方式、引進國外的資源、聯合國外的SDGs十七項及十二項的ecolabel作對接,然後其實臺灣在做有很多夥伴都有拿這一些ecolabel,臺灣很多夥伴都有拿這一些ecolabel,我們希望藉由這一個平台有更多的串聯。

  • 除了課程以外,也可以有更大的活動,像我們將在8月底的時候,在台中舉辦亞洲年會,年會的內容完全跟SDGs連結,這個是善用國際資源的部分。

  • 我們在這邊全球已經累積六萬筆的資料,這個資料跟SDGs做mapping,也跟聯合國談合作,因此我們希望這部分的合作可以引進臺灣,並帶動臺灣的社企朋友及一般企業推動與聯合國對接。

  • 提到「明日企業」的部分,大家想要走社會企業的路,有別於現在的企業,更有影響力,希望產品能夠好、賣得出去,回到最根本的部分,也就是公司的體質怎麼樣,亞太B型企業協會一直在做這一件事,協助企業做健檢,提升公司治理、環境面向等等,希望可以貢獻一己之力。

  • 透過企業影響力的課程在六都推動,像在台北推動對台北最好企業challenge、campaign,發現這樣的力量來改變社會,因此希望在這一個場域有所貢獻。

  • 也像剛剛所講的,這一位大姐在泰國看到這麼成功的例子,我去泰國開會,也覺得當地社企真的很活絡,新加坡也驕傲得不得了,我想說臺灣之前跑得比別人快,在社企的部分,我看到臺灣明日的希望,希望做明日的企業,謝謝。

  • 大家好,我這邊要做一個建議,我覺得以前企業媒合有大鍋炒,我分享一下,像去年9月參加SWEF,以前我在科技業都是談vertical,好比今天製造業來的是工安、董事長室,完全不知道真正是什麼,以前如果讓更多人知道,應該要作vertical的東西。

  • 比如之前有偷偷測試一場,我分享親子天下的明日教育,臺灣的閱讀跟對岸有什麼不一樣?我們還不錯,打敗對岸的網紅跟網美,我們視頻是第一名。

  • 我覺得臺灣不該只是多看,我覺得臺灣有自己很不錯的東西,因為打群架,每一個社企要解決SDGs十七項的分項不太一樣。

  • 如果解決教育,好比在一場節目就是做教育,如果要解決食安,我覺得這樣會比較有走向,以上建議,謝謝。

  • 我想針對空間的部分有建議,因為這一個空間很大的限制是不可以作餐飲跟零售,所以實際上是不能做交易的工作,不然想把這兩棟天棚中間辦市集是一件很熱鬧的事,而且非常吸引民眾瞭解什麼是社企。

  • 還有一個想法是設定主題式的策展,像對於坊間的宣傳行銷是很有用的,但是我會建議在一樓的空間提供一些洽談室,也就是我現場不做交易,但可以來瞭解及決定要不要跟你合作,這個是另外一種模式。

  • 策展模式其實跟直播又可以作結合,也就是可以透過直播,依據這一次策展,跟這一次教育、食農可以直播,不斷傳播不同的議題,我的夥伴就可以有上線的機會。

  • 現在定位在讓更多人知道的階段,如何做出跟科技結合?像全國社創營運的展示空間,有沒有可能將來運用到VR的部分?南部如何做?我的加工如何做?我怎麼跟花東地區的夥伴,其實要來台北做展示是很難的,所有的過程是不是可以透過這樣的部分來作不同的展示跟展現?我覺得既然要打造一個很不一樣的空間,又可以讓更多人知道跟社會大眾有不同的關係,我覺得那個感受是一定要有的,若擺的東西都沒有感覺,又沒有人在旁邊說明,其實老實說一點情感都沒有,而社企很重要的是情感的設計,所以如果從社企思考的角度,我們要看讓來的人看到什麼,我覺得情境怎麼創作,要在這裡面做很多不一樣的東西。

  • 甚至,很多人可以變成展演的地方,我覺得展演的空間對於社企夥伴有很大的幫助,這其實是參加兩次SEWF最討厭的一件事是,展示完都不可以販售,我們去年在香港做了嘗試,就是把香港的夥伴找來,如果要買可以,但我們私下談,所以我覺得這一個空間可以做這一塊,這個是當初我們在去年香港有討論的,如果2019年在臺灣辦的時候,在臺灣有很棒的展示區跟洽談室,這才是真正可以幫助社企發展跟國際作行銷通路,同時也是自己做產品測試,我們現在的夥伴這一些東西都很好,我自己輔導的時候,都會覺得你不要跟我談行銷,產品不夠好、定位不行,不好意思,行銷沒有用,給你通路也是害死你。

  • 因此,我們的東西如何跟市場、顧客跟所要的人群touch及連結,反而是這一個場域可以加強的東西。

  • 我想臺灣的科技是滿厲害的,我們可以透過各種模式,甚至無意間傳播到國際間,這比我們花很多時間去參展,提一個皮箱談事情,對中南部及花東的夥伴,不用那麼辛苦到台北的展場,因此我們可以多運用這樣的多媒體或者是各種不同的策展模式來看這一個空間的運用及展示,這個是很有趣的創新模式,謝謝。

  • 經過我剛剛跟政委室的秘書討論以後,秘書有一次特別去跟台北市都委會溝通有關於大家殷殷期盼的部分,空總會由工業區交給文化部使用,台北市都委在整個空總樓地板的三層以下,有餐飲跟零售行為的可能,但是因為現在是文化部在管,所以我們要報文化部,因此對我們來講,如果可以的話,每一季或者是一定期間的市集是可預見的,因為我平常就在做新創輔導,因此我們可以努力。

  • 另外,如果我們有現金交易的部分,整批報文化部可以的話,現金交易該開發票,大家記得一定要開,拜託,這個很重要。

  • 至於商談,我們平常在做新創輔導的時候,在青創基地本來就設計商談媒合室,我搬過來的時候,在這一棟的二樓,不會限定只有青創或者是新創,其實社創也是創業的一種,也是本科在負責,商談室、業師及顧問師都有,很豐富,只不知道大家來申請而已。

  • 直播室的功能拜託說明一下,其實直播室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了,謝謝。

  • 大概有三年了。這個是資策會在執行小校聯盟跟原住民的教學用的,一直到現在,如果每一天早上有興趣,早上7點半來,那是當時為了五都的原住民在處理的,不要期待多好的攝影棚,當時的定位是很容易讓青年的朋友們可以來應用,我可以對外做傳播。

  • 因為當時是點對點的部分,我們也有背景合成的相關設備,所以如果大家有興趣的時候,歡迎各位上去看一下。

  • 如果有什麼樣的建議或者是想法,隨時歡迎大家來告訴我們,其實就像剛剛唐政委所講的,我們會不斷把我們的簡報做得更漂亮,謝謝。

  • 也是同一個主題,因為我看我們第二場的會議紀錄已經出來了,所以我可以直接唸會議紀錄。

  • 在明年文化部30%的餐飲零售之前,今年其實在第二場的時候,歐付寶電子支付公司已經表示馬上就可以做「線上訂購、線下交貨」,不管是用刷卡或者是什麼pay都可以,等於只是碰巧路過這邊看到網站,然後線上刷卡,然後在這邊取貨而已。只要不出現現金交易,歐付寶願意不收服務費,這樣就沒有實際營利,這個算是變通的方式。

  • 但是未來如果要設市集,甚至要邀不是這邊的進駐團隊擺攤,或要有大規模現金交易的話,我們還是要跟文化部申請。這兩個是併行的,跟大家說明一下。

  • 第二輪還沒有發言過對空間有沒有什麼想法?

  • 大家好,我想延續前面那一位女士的針對VR的部分說明,因為我們實際在VR方面,花了非常大的功夫,現在新VR的科技,可以讓你在未來……剛剛大家說沒有辦法在這裡做交易,但是你戴上眼罩之後交易,沒有人知道,這個做到這一點,這個是在今年至後年會出來的技術。

  • 那也算是線上交易。雖然手看起來有從口袋裡面掏錢,但口袋和錢都是VR裡才看得到的……那就是線上交易。

  • 所以對空間有什麼想法嗎?如果對空間沒有太多想法的話,我相信這一個部分就包含教學、教育結合、LIVE空間,如果在會後要逛的話,我們在下一次會議的簡報上會呈現大家的想法。

  • 未來向文化部討論市集的事,其實這也要等牆拆掉,所以我們這個都是一步步慢慢來的。

  • 我想關於空間,今天收得差不多了。關於比較大的社企發展問題,同樣歡迎下一次諮詢會議或者我的office hour來問我,線上的效力也是相同的。

  • 最後,我們在線上有一位朋友問說我們的夢工廠為何這麼小?這個是剩下唯一還沒有解決的問題(笑),這一個夢工廠主要是做小規模的3D Printing,變大會有什麼效益嗎?

  • 像列印機的空間。

  • 我想這一位朋友等一下可以實際看一下夢工廠,然後看一下裡面放的東西,凡是軟體的部分或者是移動機具的部分,都可以抽換或者是升級。

  • 如果看完之後,覺得我們需要搬更大的東西進來,我們就來具體處理需要搬什麼更大的東西。未來地下室積水完全處理完之後,說不定還是可以放一些東西,我覺得如果要放大型機具或者是貨櫃,有的時候可以用兩個建物之外的空間,或者是地下室的空間,不一定只能用房間,大概是這樣。

  • 今天準時結束,有沒有最後一輪想要說的朋友?

  • 如果沒有的話,就謝謝大家過來,大家會收到逐字稿,十天編輯後會公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