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討論權利的部分,我想要跟大家確認一下「公務員vs.政府(平衡關係)」,以針對下面兩點來澄清,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以自己的立場跟提案人的立場去思考、解讀這一件事我們是從哪一個方向前進。我們用傳麥克風的方式進行。
因此大概會分這幾個方式去討論,我們現在就從最上面的部分和大家一起討論。
爭議權的部分如剛剛看到各國國家的比較,爭議權的部分其實在公務人員是比較不會有的,因為罷工的部分可能會影響國家發展。在法律規定上可以有規範,如果我們希望可以有罷工的權利,我們規範罷工的時機與要件,也許我們也可以討論,如果有這樣需求的話。
協商權可以用同樣的方式進行。
現在有的公務人員協會法其實沒有團結權,而是團結權是受到限制的,因此我們也需要釐清公務人員協會法沒有辦法達到我們想要的權利,我們也可以盤點出現有的權利是什麼。
第三,「團結權」、「協商權」、「爭議權」這區為組工會目的什麼?我們可以討論什麼是工會法沒有的,我們可以再提出。
因此我們需要的是,政府可以跟公務人員對等討論意見政策時,就會需要類似像工會的組織來操作,因此會需要跟大家釐清這一個部分。
第二,有關於公務人員跟政府的平衡關係,這個地方從簡報及從提案人的說法當中,希望公務員跟公家機關的關係可以是比較平衡的。但是「平衡」二字有點模糊,需要確定公務人員去參與政策、意見討論,或者是公務人員可以直接與政府對等討論政策與反應意見,這兩件事是不同的,其實是有非常多的管道可以參與,而政府不一定可以採納。
(打開realtimeboard)我們會依照這一個架構去作接下來的討論,一開始我們會知道組工會的目的是什麼,這裡有幾個大方向可以思考,第一個是公務人員被視為「特別權利關係」,因為這樣,所以「人權被踐踏」,而這個是比較感受性的問題,可以如何解讀這一句話?「現有何權益受到限制?」,因此會希望大家一起研議,也就是如果以這樣討論的流程來說,現有的權益受到什麼限制?
今天希望大家開放心胸、互助合作,等一下也會帶大家把問題問對,並可以開放心胸跟大家合作,用這樣的思考協助溝通的方式去產出比較好的公共服務,我們進行接下來的工作坊。
比如國旅卡的政策有非常多的要點及文字,我們使用上哪一張卡給店家,因此卡是誰發、可以去哪一些店家,其實都可以一個個把要點的部分畫出來,我們畫出來其實就可以從中檢視問題,好比進去店家的時候,店家會出現不耐煩的樣子,這就是問題,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更聚焦解決問題。
像這一個是醫院動線的例子,瞭解病人跟護士間如何協調,如果今天是流程,可以用寫說步驟一是什麼、步驟二是什麼,可以用故事的方式呈現,一開始大家會怎麼樣,然後中間是什麼以及後面是什麼,可以讓大家更可以視覺化理解是什麼,並不只是文字,也就是使用者最後怎麼樣使用,其不見得那麼清楚。
最後原型產出的部分會依情況,因為不確定大家最後問題盤點出來會是什麼問題,想要解決的方法是什麼,因此我們會讓這一件事比較開放。
下一張圖是大概會形成的樣子,好比有「核銷」、「督導」單位是誰,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
下一張圖是概念發展出來之後,我們會盤點核心主責機關有誰,要跟哪一個機關配合,這樣會很清楚瞭解。在這樣的政策發展之後,我們的職務分配會是怎麼樣,以及金額的調度怎麼樣、價值轉換怎麼樣,是技術督導或者是金額的協助,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瞭解,也可以檢視潛在的合作對象是誰。
因此,可以把登入及多少案子成案,可以讓歸部門回應這一些公務人員提案,之後如何執行及有無獎勵的方案,如果一步步寫出來,其實我們可以更清楚這一個政策要形成時的要點寫得多清楚。
如果把使用者放在裡面,一開始會出現如何登入的問題、是誰可以登入,是否是所有的公務人員,有無包含教師及國營企業都會需要考慮進去,這樣的問題並不會在一般開會時,就出現非常多細節的考量。
我們這一個政策下來會長什麼樣子,好比現在在研議「Internal Join」的政策,這一個政策背後使用的介面會是網站上的平台;其實有「Internal Join」這個概念出來時,中間還有非常多的要點需要釐清,但是沒有辦法透過這樣開會的形式去進行那一個要點會是怎麼樣。
下一個階段不一定今天會有時間操作,但從剛剛這個概念到這一個階段,我們會把使用者所有的流程在這邊一步步寫出來,後面會對應的機關或者是負責的單位與前台的人員會寫出來,因此會非常清楚。
概念發展的部分大概會是如「1/18、20共識營產出」圖表,也就是在這個執行概念上,會有什麼困難及如何解決,及這一個概念的主責機關會是誰。
問題跟盤點歸納之後,我們就會需要寫出句子,也就是「在…的前提下」、「幫助…達到…」,這個可以幫助大家把問題定義下來。
用非常快速的時間帶領大家看一下下午會用到的工具,但是每一個階段都會再作解說。這個是問題盤點的情況,一開始很多的問題提出來,然後收攏,把類似放在一起,最後產生出大家都同意的問題。
下一頁是我們今天的流程表,早上會有議題界定的部分,會帶到一點的概念發展,下午會把概念發展完成,有時間的話,我們會作原型產出。原型產出的意思是帶大家用具體化的方式,可以用演的或者是畫或者是寫的,比較具體化呈現我們的解決方式,到時候使用者使用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今天會做到「概念發展」,如果有多餘的時間會作初步設計。
而這個部分可以有非常多種,今天也許產出三種,但是還可以一直產出,可以訂一個時間點是什麼時候要歸納,然後從中挑出兩、三個去作設計,然後最後再跟使用者測試哪一個比較好用,最後以那個方式去執行。
如果把這樣的流程再放到我們double dimond,共識已經形成了,我們會先作問題盤點、歸納,最後會定義問題,帶大家一起想有可能這個政策會是什麼。
設計好之後,其實不會那麼快執行,我們會希望有一個測試的時間,可以邀請各個利害相關者過來實際使用這個政策或服務使用起來是否順手,這樣才會確認在執行之後不會有太多的問題。
想出概念之後,我們就會實際上作設計,也就是概念形成之後,人要怎麼用、流程怎麼樣,其他的部會如何配合的細節東西,都會算在設計的部分。
定義完成之後,才會有比較好的解決方式去解決這一個問題,如果一開始定義沒有清楚的話,後面想的方式都會浪費時間,因為不確定之前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政策形成的過程,最重要一開始是要形成共識,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解決什麼問題。在上次PO月會的時候就透過投票的方式,知道這個是大家最重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共識在上個月會形成,這次的流程就會從問題盤點開始,歸納及定義最後大家的共識是今天就是要解決這一些問題。
剛剛那張圖其實可以對應到政策形成的過程,這是比較初步的六大點,中間可以插入非常多的細項。
今天雖然沒有八個月的時間,帶大家探索跟定義一個問題,但我們仍然可以想可能發展的解決方案。
好比:國民旅遊卡的政策在推動時,其實需要非常多的考量,通常一個政策在推行大概需要八至九個月的時間研究,如果是一個有把使用者納入考量,並且想出政策形成的過程中,從探索到定義問題至最後發展解決辦法,一直到最後deliver的方式去執行。
因此今天希望帶大家討論的並不是針對一個問題,要的話是要什麼,不要的話是什麼替代方案,讓大家滿足需求及解決問題,要教大家流程跟工具都可以運用在整個案子的使用。
如果我們換一個想法去思考,若是比較開放的思維問:「請協助設計/規劃一個過河的方法。」,可以是游泳、開船或者是蓋火箭等等,我們就會有非常多解決的方案,然後大家再測試哪一個是最好的方案。
今天提問題:「今天若要過河,請大家協助建造一座橋。」,大家可以想說那座橋可以如何建造,材質及結構是什麼,但是最後的產出是一座橋。
剛剛的思維舉一個例子來說,如何可以有比較開放的思維?也就是相對侷限的思維。
跟大家講工具跟流程,並不是大家要回去就照抄這樣的工具及流程,而是透過這樣的工具及流程,培養大家比較開放的想問題跟解決方案的思維,有這樣的思維之後,大家也可以自行去開發不同的工具與流程來解決問題。
等一下會跟大家介紹我們運行會議流程的一些工具,以輔助我們在討論議題上的流程。
因此,我們今天做這一個問題盤點的時候,也是說今天大家都是跟議題有關的利害關係者及使用者,因此把大家拉在前面,瞭解問題的癥結點,再研議之後的政策要如何發展。
然而,大家都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大家可以研議會議的話,最後都可以產生出不是那麼滿意,但是大家都可以結束的結果,可以比使用者放在最後的方式更好。
也就是說:一開始政策出現的時候並沒有納入使用者的聲音及考量,所以其實有非常多的問題。而這一個問題其實我們在一開始就把使用者拉到前面,並思考現在與利害相關者相關的議題是什麼,比如軍公教亦為國民旅遊卡的使用者,因此一起研議如何發行或制訂這個政策對大家都是好的。
像這樣的流程我們應該如何去進行每一步的思考?像政策在形成流程的時候,可能由上位的幾個機關針對目前的議題盤點直接想出一個政策,並不會請公務人員或者民眾以平等(身份一起)研議如何產生政策,因此這就會像之前出現國民旅遊卡的問題。
第三種層次是跨部會的整合,好比衛福部、教育部協作,流浪人口的議題是會牽涉到教育程度問題或者是家庭因素等等,都會牽涉到不同的部門,讓這一些有關的部門參加一些研議,產生出一套政策,並不是一次性的方案,其實可以解決更全面的問題,也不會浪費非常多的社會成本,每一次只要有一個問題出來就救火的情況,研議的範圍也可以朝二及三的方向前進。
第二種解決方式是內部本身有一些創新的想法,去研議一些策略,並解決這一個部分的問題,想出小型的方案來作補助。
第一種層次是解決一次性的問題,比如今天有流浪人口問題要解決,政府就是說今天來一個人就補助1,000元,這是用一次性的方式來解決。
我們要討論的聚焦解決範圍,其實案子會分三種層次,舉例來說:
我們這一次的會議重點……其實唐政委辦公室在推開放政府,農委會PO秀美說「對於開放政府的想法是『扭轉政府架構組織文化』」,因此今天也是秉持這樣的精神來帶領大家作議題的討論。
參與的人會有誰?會有不同的利益關係者,不同的利益關係者指的是像今天公務人員能不能組工會,就會有今天各位跨部門的參與,我們也有邀請針對這一個議題有想法的提案者及連署者一起來參與,在政策決議的末端可以邀請承辦廠商一起參與,如何讓這一個政策可以更好。
所以,如果能夠讓各種利益關係者在建設的過程中可以一起參與的話,其實在政策推動之後,大家不會對這一個政策有太多的反彈,因為(意見)都已經被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