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衝量的狀況並不是很合理,像KPI的部分。
我覺得不是,我進來第一件事就是把衝量的KPI拿掉,我以前當顧問的時候,覺得衝量完全沒有意義,所以進來之後就把它拿掉了。
但是民間很多朋友,對我們還是有一些誤解。確實也是因為之前有過這一段衝量的時期,我覺得藉這一個機會把它講清楚。
當然到後面的階段,感覺上很棒,因為已經性別主流化了,就是這個意思。但是性別敏感度的概念,我覺得還是在比較前面的位置,倡議當然是大家都可以一起做的,但是像這樣子的一種衝量的計畫,在一開始是沒有辦法避免。
我覺得是。然後我覺得Join這邊其實是有一個轉變期,我看的出來它一開始在衝量,所以國發會本身對很多議題的狀態等等的要求、回應的狀況,一開始只是意識到,但沒有真的花太多的力氣下去處理。可是我覺得到了中期,到現在,我覺得它有開始去思考我如何去做好、做solid。
一方面做樂齡中心的轉型跟QC,因為樂齡中心當初跟據點一樣為了衝量,所以有很多地方的狀態不是很好,明年度開始要做比較革命性的更換;另外一方面也希望可以統合剛剛的資源進來,就是達到他們要的KPI,但是減少地方政府部門轉發文的流通。
這個部分我想也很同意,可能不是衝量,而是把這個品牌做好,我想未來希望可以如期通過的新經濟移民法也是很類似的想法,各部會的論述統一,我想是很重要的,還有教育部同仁要分享嗎?或者是其他部會的朋友有沒有要分享或者是回應的部分?
成大家衝量或怎麼樣,不一定把工作做好的狀況,這樣的情況會造成大家的過勞,這個是大家整理的基礎,我只是先放在下面,大家當天討論會用到的時候會使用。
至於臺灣本身,我想開放政府聯絡人現在最大的目標並不是衝量,其實是深化,不管是台南市剛成立了PO網絡,或者是三級機關的聯絡人也慢慢長起來等等,現在重點並不是衝「Join」平台到600、700萬人,而是在三、四級機關,跟地方縣市類似的東西如何深化。像地方有不錯的案子,也可以拿去加拿大分享。
牛頓F=ma,你去唸那個,你去翻那個數學原理,牛頓原稿,他不是寫F=ma,他寫F dp over dt耶,那個P=mv,它是衝量對時間的微分,叫做 Force,叫力量。反正這個算了,這個…
但是,並不是政府釋出開放資料就做到「透明」。開放資料都做出來了,其實他沒有社會影響力還是白搭,之前衝量時,有時候就是這樣,所以後來國際上就會發展新的方法,像open data
但是當初為了衝量,所以一下子就長了很多,可是這裡面很多都是符合最低的要求,一個禮拜只要開兩個小時,但是一個禮拜開兩個小時的距離,其實對社區老人家是沒有幫助的,因為平常都沒有開門,他們缺的是一些
難」,困難之處大家可以看這些從匿名問卷整理出來的困境:第一,人力不足,業務量已繁重,趕鴨子上架反而做出的溝通粗糙,引來更多民怨;第二,KPI 衝量重量不重質,造成多勝少負情況,阻礙了理想言說情境;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