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謝大家,我接下來會到講桌那邊去。剛剛看到很多朋友先上了sli.do,先講一下今天討論的程序。
-
我會放兩部影片,來解釋目前對開放政府的一些做法跟想法。
-
在那之後,接下來的三十五分鐘完全是由各位所提的問題,各位問什麼就講什麼,如果沒有問問題的話,我們就提早結束(笑)。
-
提問的方式,是大家有問題就會顯示在這邊,大家可以看到是匿名的,我在回答的時候就會隱藏起來。結束之後,大家問的問題還是會在這一個網址,只要打「sli.do」然後輸入830就可以進得去。
-
如果剛好沒有帶手機或者連不上的朋友,就請旁邊的人幫忙,如果看到想問的,其實已經有人問了,這樣其實按讚就可以了,等一下會用按讚的數量來決定回答的順序。如果沒有太多問題的話,我就開始放影片。
-
其實我們發言,如果限制具名的時候,都是無關痛癢的問題,但是匿名的時候,常常會有非常有趣的情況出現。
-
這是我們拍的,各大媒體都有出現過賀歲片,在PDIS現在有二十位朋友的工作空間,剛成立的時候,也是讓大家比較認識一些PDIS的一些朋友,我想就直接放這個,讓大家來看一下開放政府,覺得有哪一些比較可以施力的討論項目。
-
在這樣一部很奇怪的短片拍完之後,其實這裡面把我們開放政府討論到相當多的元素都有放進去,裡面非常多一、兩秒的橋段,可能有些參與者不是很理性,或者是課責會踩到不願意露面的利益關係人,這些都盡量放進去。
-
這個是一套系統,系統盡可能讓每一個參與的人的風險降到最低,也可以讓每一個參與的人不需要花額外的時間,好比像應付索資的時間,或者是應付一些酸民的攻擊時間,都減到最低。
-
因為有很多案子是跨部會的,我們請各部會的次長或者是副主委,挑一位朋友,現在很多是兩、三個以上的朋友,當作跨部會的聯絡人。
-
從人民的角度來看,想要討論一件事,其實不會管這個是哪一個部會,但通常我們在討論的時候,是要確定這個是哪一個部會的,所以這兩個想法是不太一樣的。
-
為了有一個開放政府聯絡人跨部會的方式,所以我們每個月去把人民主動提出來,主要是在Join平台上連署的案子,去進行各部會的分工與處理。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有些部會很習慣面對這種不特定的利益關係人的方法,但也有很多部會沒有這樣的習慣。
-
有這樣的聯絡人的好處,是不習慣的部會可以向做得比較好的部會學習,一起把一些案子做好。
-
目前每個月大概處理三至四個案子,其中有一個案子很有意思,就是有五千個人到公共政策平台連署,有一個是PTT上的「沙威瑪之亂」,當時在網路上流傳說有一個新的品種物種叫做「沙威瑪」,說那個沙威瑪是一隻動物,被串在那邊,只要不串到沙威核就會一直長大,然後有一位朋友提案,說這個是虐待動物不知道違反動保法第幾條,當然就是來亂的。
-
其實在美國的提案平台上,其實也不乏這種案子,有人會說把星際大戰裡面的星球兵器,請NASA太空總署打造一個出來,可是NASA也沒有當作來亂的,也是非常認真去分析說為什麼這個經費會太多,NASA經費應該做更有意義的事,當作跟人民溝通的方式。
-
但是因為國發會當時,可能稍微比較沒有幽默感,就直接把連署退掉,而沒有進入連署,我覺得很可惜。所以後來跟開放政府聯絡人討論,就把它救了回來,來假設如果連署成功的話,我們會如何處理它。
-
這一部影片的好處是,用具體而微的例子,知道如何實踐在大火鍋裡面所講的程序,而且在拍的時候不需要顧到沙威瑪自救會的感情,因為沒有沙威瑪自救會。如果別的案子,還要算正反方的秒數有沒有一樣,但是此案實際上沒有正反兩方,我們就拍了這樣的影片。除了沒有五千人連署外,其他都是真正的程序。
-
就如同一開始所說的,我們直接進入sli.do,目前只有兩個問題,我們真的可以過20分鐘嗎(笑)?
-
「唐政委您好...」其實叫我唐鳳就好了。
-
有朋友問說:「可不可以剖析一下新政府到目前為止各部會開放的程度?」
-
我們在開放政府聯絡人每個月的月會上,都會請那個部會的PO來報告之前不管是「Join」處理的情況,或者是那個部會自己有沒有一些開放政府相關的作為。
-
我們可以觀察到,凡是需要直接面對人民的部會,像農委會、交通部、內政部或者是衛福部,在此之前就有可以跟利益關係人處理的方法。雖然比較不是跨部會,比較像是部會內部、在部會裡面跨三級機關進行協調,把這樣的過程「轉譯」成外面聽得懂的資訊,在外面希望發表意見的時候,「主持」回用得到的資訊,中間留下完整「紀錄」的這三件事,其實很多部會都有各自的方式。
-
只是這些方法在跨部會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對接?這個是一開始面臨比較大的挑戰。
-
另外一件事,有些比較不是面對人民的部會,好比像國發會,其實主要是面對各位公務員,或者是人事行政總處,或者是主計的這些朋友們,在此之前比較不會接到客訴,但是在「Join」上觀察到很有趣的趨勢,有一段時間,大概是從去年年底國旅卡案開始,有一段時間成案包含大家看到的影片,最上面的這一個部分,也就是公務人員組工會案,這些都是公務人員去提的,也達到五千票,也過關了,我們也非討論不可。
-
像司法警察調度條例之類的,也就是會有一個傾向,因為「Join」一定程度保障大家的隱私,可以用自己外部的帳號來進行註冊,也可以進行連署。在這樣的前提底下,大家比較不會在裡面怕秋後算帳,或其他的情況。
-
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像國旅卡案或者是公務人員組工會案的話,其實大家比較不知道要怎麼樣處理,因為這些相關的部會之前比較沒有這種面對網路上,或者是馬路上的朋友的經驗。
-
所以我覺得一開始就是做國旅卡案,大家應該記得,去年年底因為遊覽車有一些不太舒服的情況,所以決定要把大家的強制休假、不加班補助費的一半去用在團體旅遊上。這一件事在此之前,在公務體系裡面其實沒有很綿密的方法,像剛剛這樣的過程去蒐集大家對這一件事的意見,所以有更好或者是更妥適的案子,大家都不知道,而是年底就通過這一件事,所以就導致反彈。
-
因此在這樣的過程中,面對公務員的案子,其實公務人員最有感,但是面對公務人員的對內機關,比較沒有像各位這一種面對市民同胞的這一種訓練,所以接下來就決議生了「Internal Join(公務人員政策參與平台)」,它有一點像「Join」,也可以連署,也許三百人就成案,也許不需要五千人,更重要的是保障每一個參與的人可以用暱稱來參與,不會被還原、秋後算帳。
-
就算到最後提出來的意見,是被採納了,要被敘獎,你如果不提,都不知道是你提的。
-
各PO當時都覺得這件事要保障好,讓idea可以下情上達,但中間不要犧牲掉匿名性,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後來有兩、三百個人報名當籌備委員,是用公開抽籤的方法,也就是每個人有姓名,按照姓名排序之後,用當天內政部的出入境人數來抽,就沒有辦法安排暗樁。
-
這九個人當籌委,廠商要符合營運委員會的需求,包含如果要求不能還原IP的這一些要做到,就可以慢慢培力出,以公務人員為對象這一個部分的部會們。
-
當然,如果大家在爭取權益或者是只是對政策有一些討論時,其實也比較能夠體會到實際上在馬路上或者是組織的朋友們的感覺,未來比較會有同理心,大概是這樣的想法。
-
sli.do:「是否會因為一些虛擬的議題而浪費行政資源呢?」
-
事實上是還好。第一,要到五千人,這個並不容易;第二,要用這樣協作的方式來處理,是跨部會的協調,不然就是這個部會之前沒有處理過這樣的案子,需要其他部會的朋友們來幫忙。如果某個部會每個月都是爐主——也就是交通部——每個月都有機車相關的案子,其實已經非常熟悉如何處理機車族的問題,不需要交付這樣的協作會議。
-
而每一次的題目,都是開放政府聯絡人投票產生的,大家覺得真的有需要用這樣的方式來討論,才會用這樣的方式來討論,如果沒有需要或者他們自己處理很好的,其實並不會強制來浪費這樣的行政資源。
-
sli.do:「會否因為議題過度專業或太具爭議導致討論過程太冷或變成鬧場?」
-
這個是非常好的問題。其實大部分的議題現在都是過度專業,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碰到任何議題,其實都會牽涉到好幾個不同的學門,沒有人能夠在這一些學門裡面完全專業的,也就是直接看所有專家的資料、數據做出正確的判斷,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
所以,不管是任何議題,我們都會需要跨部會、跨學門的討論,所以我覺得轉譯工作,也就是「轉譯、主持、紀錄」裡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每一次碰到跨學門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需要翻譯這一些不同專業上的看法。
-
我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像在恆春,有個恆春旅遊醫院及另外兩家比較大的醫院,目前不能處理腦神經外科的緊急問題,當地就發起了一個連署,要請求內政部把空勤總隊的直升機放一隊到恆春機場,這樣就可以當作救護車用。當然中風的病人是不是可以適用,這個可以討論,但是至少當地的朋友覺得這樣比較有用,這裡面牽涉到交通、內政及衛福部等專業。
-
所以實際去恆春討論的時候,我們做的事情就是把每一個部會的簡報,先確保每一個其他部會都看得懂。每一個PO都很重要,如果看得懂的話,也就是其他人也可以看得懂。
-
我們會把簡報不斷地修正,不管原本需要任何專業訓練,或者是解釋不足的地方,在看到這些問題的時候,都會運用一些名詞解釋、視覺化的地圖等方式來讓大家很順利看懂。
-
所以,我們實際上畫起來就像這樣(如心智圖:http://realtimeboard.com/app/board/o9J_k0G2Vcg=/)
-
我們在一開始會先盤點到底有哪些利益關係人,所以恆春案來講,我們去的部會大概這麼多。在地的提案人,也就是利益關係人又這麼多,實際把訴求拆開的時候,大概拆成四個,也就是包含當地醫療資源、空中轉診、快速道路及機場活化,我們會確認哪一些事實、哪一些是當地的感受、哪一些是回應,然後一個個政策盤點出來,在確認盤點之後,我們才會找到實際下手及投入資源,讓大家的感受都變好,不會讓任何一方的感受都變差的點。
-
但是在盤點出政策網絡之前,並沒有單一部會可以獨力畫出這棵樹,這整個過程都是四、五個小時的會議,再加上前面兩、三次預備會議的產出,就是這樣一份說明。
-
這樣一份說明,就可以再轉譯成提案人都可以接受且聽得懂的簡報。
-
討論的過程都以錄影跟逐字稿紀錄,所以當地的媒體或者是當地參與的幾千人也好,都可以做謠言澄清及政策說明,他們可以理解這一件事的前因後果,比較不會被煽動跟分化,這個是我們做這一整套的目的。不只是讓大家可以參與政策,也可以理解政策,對政策是stakeholder,我們是叫做「利益關係人」,在香港是叫做「持份者」,也就是「有自己的一份」這樣的感覺。
-
sli.do:「您有做過反年改議題協作會議嗎?」
-
我一開始接這個位置的時候,我們「Join」平台連署的要點只有寫各部會,而沒有寫「行政院及各部會」,好比像行政院本身的年改辦公室,或者是超出行政院的年改會,都不在連署案的主管機關上。
-
我自己覺得這樣是滿可惜的,因為我一向的態度是,不管是同婚也好、年改也好,這些大型的爭議議題,如果有五千人來連署反方跟正方,我們就好像經營了自媒體,然後有一萬個訂戶。這些朋友平常都是看一些帶風向特定的媒體或者是新聞,但是基本上不太可能直接去看中央社的新聞稿,因為他們並沒有這樣的習慣。
-
但是當他們來連署之後,每一次我們在做綜合回應的時候,就可以把同樣衡平的資訊給這一萬名、兩萬名的朋友。如果文字寫得好,就可以直接瞭解到目前在什麼樣的情況;如果要抗議,也是按照新的情況抗議,而不是按照兩年前的情況,然後某個流言來抗議,所以我們也覺得應該要把主管機關加上院處。
-
後來要點修正,我們也有加上,但後來年改的議題就不熱了(笑)。
-
sli.do:「這樣的協作方法,有什麼政策討論上的限制嗎?」
-
其實有非常非常多的限制,我們分「轉譯」、「主持」及「紀錄」,如果在轉譯上,如果觀眾本身文字使用能力比較沒有那麼好,好比像如果是一些少數者,不管是語言使用者或者是身心狀態的話,我們不能認為放PDF在網路上,就會自動看懂;也就是說,並不是要求大家到網路平台,而是把這些系統,帶到恆春或者是接下來的澎湖等等地方。
-
從利益關係人的角度來看,就好像是在榕樹下聊天一樣,只是討論的過程都會被記錄下來,也就是這一句話真的進入政策流程的某個地方。也就是在「不增加額外風險」及「不增加額外負擔」的情況下去完成轉譯,這個轉譯才會變成有效。
-
但是這件事在我們全面使用人工智慧之前,其實是非常昂貴的。為什麼一開始是要用連署案來處理的原因是,既然已經有五、六千位朋友已經放了這麼多的注意力在上面,至少我們知道可以一次解決五、六千人以上的問題。但如果每個一、兩百人的案子都要這樣處理的話,確實目前沒有足夠多的技術來做這一件事;但是我覺得人工智慧未來可以幫助這個部分非常多。
-
同樣的,一個主持人要知道房間裡面大概二十人的情緒狀態,就已經需要相當好的訓練,到五十人就已經要分小組討論。要知道許多人心理狀態來做「主持」的情況,其實是非常花心力的工作。我們現在會用各種技術的方法來減輕主持人的負擔,像在Uber那一案裡面,我們在事先做了線上主持,也用了機器學習的方式,大家到「vTaiwan」的網站,可以看到有非常多之前曾經用過類似的方法,討論出的一些案子。
-
在每個案子裡面,我們會把它拆成兩個階段,也就是發散跟收斂的階段。去徵集大家對這一件事的想法,這個是可以在線上做,而且也可以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做,再回來變成面對面收斂。
-
所以每個人看到一句話,可以選「贊成」或者是「反對」,按了「贊成」或者是「反對」之後,你的位置就開始移動,這件事其實由機器幫忙做的,而機器也可以幫忙分群。
-
比如像這一群覺得依法營業是很重要的;這一群不覺得有什麼風險,而且也覺得滿透明的;然後還有一群覺得納稅很重要等等。每一群都有各種不同的看法,而這不是數人頭、投票。人數多少,跟面積大小是沒有關係的,面積量的是大家意見的多元化的程度,也就是我們在這邊想要蒐集的是各種各樣不同的感受,對於這一件事,還有這一個自動系統幫我們整理出來的意見。
-
好比:像網路論壇上,大家越討論會越偏,也就是往四個角落飄了。在機器主持的Pol.is系統討論中,我們會越往中間集中,像89%的人會覺得意外險是很重要的等等,我們後來就可以把這些東西,凝聚成我們實際談判,以及做多方利益關係人討論的共識。
-
而這一段發散的時間,我覺得很適合在線上做,但是最後收斂到可行的東西,我們還是以面對面作為最主要的方法,那是因為VR技術還沒有很成熟。
-
最後在「紀錄」的部分,同樣的道理,好比大家如果有開過公聽會,可以知道如果像主持人要求直播,其實直播這一件事,以目前的技術是非常不對稱的,因為直播並不會拍到拿攝影機的人,所以誰掌鏡就擁有相當大的詮釋權,所以之前在「vTaiwan」有試過一個方式,也就是沒有人掌鏡,拿一個360的攝影機放在桌子中間,也就是沒有誰能掌握話語權的這一件事。
-
直播這一件事對在場的人,並不一定是降低風險。它是有省力的作用,但是有時是增加風險的,因為可能突然講錯一句話就會被線上洗板。所以在週五協作會議的時候,除非在場的所有人都同意,不然不會特別直播,但是我們會留逐字紀錄下來,讓大家看逐字紀錄、編輯十個工作天之後再開放出來。
-
這樣的好處有兩個:在大家編輯的過程中,其實在場只顧著講話,而沒有聽別人講話的時候,在編輯的過程再看一遍,會發現別人有些很有意義的論點;第二,大家會把見報之後,會上頭版的一些措詞可以稍微修掉,若當時沒有附來源或者是網址,可以把來源跟網址附上去,所以大家看起來都是比較文明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十四天之後再公開出來,對所有人的形象都有幫助。
-
不管是轉譯、主持及紀錄的價值是一樣的,也就是降低所有參與者的風險與力氣,有哪一些技術就可以拿來用。
-
我們並不是有這一些技術在要花更多風險或者是力氣時,還要去用。
-
sli.do:「有些人一直利用『Join』平台重複提類似的案子,到底該怎麼辦?」
-
這個我們新的要點已經修掉了,也就是一事不再議,完成回應後半年內不能再提相同的案子。
-
sli.do:「社會上存在數位落差,開放政府有何對策讓不會使用資訊設施或沒有資訊設施的國人更廣泛參與開放政府?」
-
臺灣的網路可用率算是世界最高的地方之一,但是還有很多地方的朋友們只是用LINE來聯繫家人,或者是放一些照片到FB,不會覺得是公共政策討論上的管道。只看數字很漂亮,但是哪一些人會來用「Join」?目前臺灣有三百多萬不重複的自然人在用此平台,在兩千三百萬裡面來說雖然是少數,但也還滿多人了。所以,如何讓剩下來的兩千萬人都能夠接觸到這樣的程序?剛才的講法是,凡是利益關係人是不適合線上討論的群體,我們可以把「Join」當作放政策履歷的地方,但是裡面放的所有內容,都是實際帶去特定的地方去談。
-
其實「Join」上有相當多的例子,像台北市政府社會住宅分配案就是這樣的例子,有空的朋友可以實際去看。網路的留言是輔助,也就是讓要讓所有的利益關係人看起來雖然是分別談的,但是在所有的過程中,都完整在這個網路平台上,也就是提供一個課責的記錄。
-
sli.do:「面對網路假新聞農場,或是刻意的政治攻防,部會專業政策說明與資訊傳播方式可以有什麼改變。」
-
就是事實要傳播的速度要比謠言快。在這樣新媒體的平台上,這個平台跟舊媒體的差別,也就是再也沒有平衡報導的事。以前在編輯紙本的時候,會非常在意左邊看到什麼,右邊要看到什麼說法。
-
但網路上是分別傳的,底下既使有澄清跟說法,大部分沒有人看到那邊就已經傳出去了,因為在網路上現在看完一個文章要一至兩分鐘,但是按轉傳只要兩秒鐘,所以對很多朋友來講,短期的注意力,人類是六秒鐘,只要被調動任何情緒,通常是義憤填膺的情緒,通常是沒有看完就先分享了。只要有效用照片或者是用影片的前幾秒鐘,又或者是聳動的文字來標題殺人,就會導致轉完一波,接下來才會有人看完。
-
所以如果要讓真相跟這個一樣容易傳遞的話,也就是前六秒鐘要讓讀者覺得跟這個有關係,或是有趣味,像一開始就看到沙威瑪,當時沙威瑪在紅的時候,大家就會傳這一件事,但是我相信並不是每個政策都可以這樣來做的。
-
所以退而求其次,可以是用問答集的方法,當時在處理特別預算案的時候,也就是行政院的官網上有一份前瞻基礎建設的問答集,其實製作就是建立在每一個部會都會被重複索資的困擾上,也就是大家會問完全一樣的問題,立法委員、媒體、所有人都問,都要做複製貼上。
-
但如果用跨部會的系統,可以將常用的回答都貼在上面,每一個都有固定的超連結。在辦各種活動的時候,大家可以把超連結複製,任何人看到問題就可以直接貼上,複製連結貼上也只要兩秒鐘,並沒有浪費時間。
-
如果每個議題都有問答集,在負責澄清謠言的朋友就不需要比散播朋友花更多的時間。
-
好處是等這個整理出來之後,像Google或者是FB有類似的技術,也就是自動找到這一類的問答集,自動跳出謠言來作澄清,目前Google已經有這樣的功能,也就是機器人可以幫你澄清。只要把東西整理成結構化的資料即可,這個是接下來可以做的事。
-
因為時間關係,我們快問快答。
-
sli.do:「似乎不多民眾知道有開放平台可來表達意見。」
-
這要靠各位了。
-
sli.do:「對電腦操作不熟的人如何參與議題的討論?」
-
可以用簡訊或者是LINE BOT的方式,不然就是把討論場域帶到熟悉的地方去。
-
sli.do:「目前已有從議題發想,連署通過成案,到研討,由部會研議具體措施的議案,可否舉例?」
-
其中一個議案就是報稅軟體那一案,其實滿特別的,因為並不是五千人成案,而是財政部的PO跳出來說可不可以處理這一件事,那是因為5月1日報稅軟體大當機,所謂「跟朋友借Windows電腦報稅」事件,確實用Mac報稅是非常困難的事。
-
所以幾個人連署的時候,財政部就主動邀請大家,發現有很多是互動專業設計師,他們辦了四次工作坊,就是在畫明年報稅軟體正確的程序,讓大家報完之後,大家心情至少好一點,而不是更差。
-
有時候,提案人是比我們更專業的,並不一定是暴民。如果感興趣的話,包含工作坊都在財政部的「報稅軟體精進專區」,可以點進去看。
-
sli.do:「提案的利害相關人都能有足具代表性的團體或個人參與?決議或討論會否因為聲量不對等而犧牲任一方。」
-
在「設計思考」的兩個菱形裡,首先是去發散各種想法再收歛成問題意識,其實發散的時候不太需要代表性,也就是剛才的pol.is的代表是一樣的,五萬人講同一件事還是只算同一件事。最後的收歛,那個需要比較強的代表性,也就是最後這一件事要動到法律,也就是要送到立法院來表決。
-
但在決定之前有非常多準備性的部分,比較沒有代表性的問題。因為我們要求的是,任何自己覺得利益受到影響的關係人都可以發言,而不是每個人幫其他人發言。
-
有一位朋友說:「這樣的政策形成會導致政策形成時間過長嗎?看起來很冗長」
-
確實,但不會變成國旅卡突然不能刷,讓公務員朋友感到非常憤怒,然後就重來。也就是通過前大部分的利益關係人都不知道,通過後有一些人抗議,抗議之後又要推倒重來。
-
要不就是付出政治合法性或政治成本,要不然就是一開始把大家都放進來,找出大家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方式。後者可能預先計算可能要兩至三個月的時間,才碰得到所有人等等,而前者也許可以一個月就過了,可是不知道推掉重來幾次,會不會花掉額外的時間。
-
sli.do:「我覺得這種匿名提問討論方法很好,可以不需要顧慮階級而失去可能的關鍵建議 還會有更多適合而且不難的資訊工具嗎?」
-
確實還有很多,如果找PO手冊(https://po.pdis.tw)的話,上面有一些討論的工具使用,我們PDIS網站上也有列出常用的工具。
-
sli.do:「部會資料的開放,資料內容的開放政府和量一定是越大越好嗎?」
-
我覺得不是,我進來第一件事就是把衝量的KPI拿掉,我以前當顧問的時候,覺得衝量完全沒有意義,所以進來之後就把它拿掉了。
-
現在國發會專注的是品質,你說這裡面有什麼資料,其實連不上、格式跑掉或者是編碼亂掉,使用的人會很辛苦。
-
我覺得重點是這件事在政策決定或者是政策形成的過程中,讓大家利益關係人都知道,會有助於「降低你的風險」或「節省你的時間」。如果有這兩個其中一個,我覺得開放就有意義。而如果既「增加風險」又「浪費時間」,那我覺得沒有特別需要,除非是有人問了,不然不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去處理這樣的KPI。
-
sli.do:「上網參與議題討論會不會仍侷限於特定族群,而無法代表真正民意?」
-
其實網民就是一般的民眾。好比在台北這邊開公聽會的話,是不是侷限於有錢搭高鐵、搭飛機的族群?我的意思是用任何場域的方式,都會多覆蓋一些人,所以用這些新的方式,並不是要取代掉本來的方式,而是用這樣的方式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等於會議不要白開的意思。如果開了一次會議,直播出去,有更多人可以看到的話,那也是有幫助的。
-
sli.do:「現在設定是5000人成案, 人數如何決定?在什麼情況下會檢討成案人數的限制?」
-
當時好像是統計各國類似的連署平台,發現成案門檻跟人口比都有一個固定的比例,所以就把臺灣的人口乘上那個比例就變成這樣。對這個比例有想法的話,歡迎提出隨時檢討。
-
sli.do:「政府資料大量開放出來的話不會造成有人營利或誤導資訊的問題嗎?」
-
會啊!營利還會增加稅收。
-
至於誤導,其實不開放出來,大家就腦補,但腦補的一定是錯的,所以如果不開放資訊,本來一定就會誤導,開放的話,還有機率不會誤導。
-
現在重點是,如果讓大家聽得懂,這樣大家就很ok,但如果開放一小部分,而引起人的好奇心,而其他都不開放,那是自找麻煩,大家就是在腦裡補上其他的部分。所以在這裡,開放的完整度也是相當重要的,也就是需要事前進行討論。
-
sli.do:「對於現有的政策,有辦法與利用此機制來改變嗎?」
-
當然可以,很多「Join」上的提案都是要廢除跟調整的政策。
-
sli.do:「唐鳳您好!推動開放政府,最有成就感、最有挫折感的事情是什麼?」
-
最有成就感的,是瞭解到公務員朋友們,只要我一開始說「可以叫我唐鳳就好,如果做出來有創意的實驗失敗都是我的問題」,而如果有credit,因為有逐字稿的關係,所以就讓大家平分、也就是說反轉了傳統上政務官「credit都自己拿,把問題都分給大家的」的報酬矩陣,所以像很困難的電競案都可以很快協調完成,沒有人會被不當究責,願意承擔1/3的事本來就應該你做,但也不會另外2/3不該你做的事就跑到你身上。我覺得這一件事是滿好的,沒有什麼挫折感。
-
sli.do:「連署過關後,如何落實為政策?是否可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
-
確實,協作只是保證大家好好討論這一件事,不一定會採納。但是不採納的話,要逐點講出不採納的理由,或是採納某個部分。
-
所以並沒有採納代表性的問題,大家連署是換取討論這一件事,並不是換取一定要做這一件事。
-
事實上,常常有連署案底下的各種正反意見,我們都會納入考量。
-
sli.do:「國外有類似很成功的協作討論案例或組織嗎?」
-
有相當多,如果對這個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流動式民主」。像冰島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制定憲法,或者是西班牙在占領之後,各個市政府用這樣的方式來決定他們的政策等等。無論是參與式預算或者其他的做法,大家一開始不熟悉,但慢慢大家會覺得滿有價值。我覺得不管是成功或者是失敗的經驗,重點是在這一個過程當中,政府能更信任人民,然後人民更信任政府一點,總要有人先開始。
-
sli.do:「對於不太會利用網路的人,如銀髮族群,誰來關心他們關心的公共議題」
-
剛剛已經有回答過,我們會用更多轉譯的方式,讓大家不用特別學,不用鍵盤滑鼠,可能未來大家走進一個房間,就有一個VR的情況來討論公共議題。
-
sli.do:「開放政府包括資訊、政策討論.......? 但像人民對「一例一休」這類複雜案子可進行有效溝通嗎?」
-
一般來說,複雜的案子,我們就切到非常細,有一位思想家叫做Cass Sunstein,他是說任何抽象的東西,大家會選邊站,但是落實到具體時,一個抽象議題可以轉成十幾個具體的項目,每個具體分別討論的時候,即使是概念上意識形態有衝突都,可以進行有共識的討論。
-
sli.do:「政委您好,有看過您的逐字稿,看起來好像每一段話可以有一定的網址,這樣的技術會很貴嗎?」
-
我們用SayIt會不會很貴?事實上我們用的軟體都是自由軟體。(https://archive.tw/)
-
sli.do:「是不是每一個單位都要指定PO?」
-
我們現在是在部會層級。院處跟三級機關,目前還沒有這樣的要點。
-
sli.do:「這樣的便利貼討論,是否有可能移植到不同的部會來形成政策研擬?」
-
我覺得是滿適合的,凡是需要集思廣益的時候,都可以用類似的方式來處理。
-
sli.do:「這樣的協作方法,有討論人數的上限嗎?」
-
可以分成大場跟小場。重點是大場的時候,要有足夠好的分組,也要有足夠高品質的主持人,把分組的想法傳遞到大場的做法。這個本身是一門專業,在有專業主持人的前提底下,可以說這個人數是沒有上限的。在318占領的時候,當時有五十萬人在街上,所以在實際街上討論的人,也有上萬人。那樣的規模都可以處理的話,其實一般碰到的百人、千人並不是太大的問題,只是要事先有足夠縝密的規劃。
-
sli.do:「有聽說vTaiwan,這個和剛剛看到的join是類似的嗎?」
-
「vTaiwan」主要是處理數位經濟的法規調適,因為主管是國發會的法協。這件事是民間的一些朋友們,他們自己來決定對某一個案子最適合用什麼方式來進行討論;而「Join」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在上面提連署,預算也可以放在上面。
-
「Join」是公版,而「vTaiwan」比較像是研究實驗室的情況。在介面上、程序上的改良,在大家習慣之後,也會逐漸從vTaiwan合併到Join裡面。
-
今天先回答到這邊,謝謝大家。
-
我非常支持唐政委提到的開放政府及開放資料的概念,我贊同的原因,是只有開放才會讓我們收到的意見更精確,謝謝。
-
我們平常跟政委對話很多,農委會基本上是滿支持的,因為主委對這一件事的態度也滿支持,所以我們互動很愉快。
-
我們自己在「Join」的系統上有四個案子在走,第一個是10月底或者是11月初去東西吉嶼禁漁走廊的案子,當時署裡支持,說到時會配合。
-
有一些提案是千奇百怪,非常有趣,之前有鯊魚哥來提案要禁吃魚翅,有時不是我們主辦,但可能跟我們有關係的,例如像有朋友提案在國家公園內的登山,有一些是禁制規定,主體是國家公園,所以主辦是內政部,但是登山這一件事跟林務局有關,所以我們是協辦機關。
-
也有網友提到政府應該要推動便利超商,要保障素食熟食品供應的比例,因為便利超商是經濟部商業司,但因為蔬食產業的發展跟農糧署有關,所以農委會也是協辦單位。
-
通常協辦單位負擔比較輕一點,建請各位長官,三不五時有一點零碎時間可以上「Join」平台上看一下跟農委會有關的,請大家關注一下它的發展。
-
另外,所有的法規預告,通通都會在「Join」裡面,所以任何一個法規預告都逃不過這個系統。
-
比如:像我們有關於農藥管制或者是一些對於產業有影響的法案,大家也其實可以上去看一下各界對這一件事的看法是怎麼樣,有助於後面政策的修正,以上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