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的會議就到這邊,謝謝大家。
補充到這裡。
快速補充到這裡,不知道有沒有人要補充?
只是目前我們不知道維護者對BIM的想法是什麼,業主要有sense才知道怎麼用,也要讓他知道CP值夠,花很少的成本就可以維護,因此讓他覺得這個是值得的,比如維護的廠商要會改BIM,不然沒有辦法使用,像經濟部的能源管理可能是一些相關的主管機關。
最後生命週期的部分,像防災、工安檢查都有很大的幫助,像IoT,比如哪一個地方的冷氣要打開,管理的人可以很明顯看到建築物哪一個地方需要我去處理的,但是BIM上面就要輸入一些維護的資訊,像耗材何時替換這個是很重要的,未來要規劃有一些BIM的協作平台,也有人提到有一些協作平台了。
在元件資料庫的部分,其實材料商要有誘因,因為很多廠商都不瞭解,會覺得要偷他的機密資料,因此需要一些解說,目前會引入國際的元件資料庫,從竣工的模型來蒐集相關的東西,有人建議像其他國家要用國家級的層次來強制要求是比較好的。
人才的部分是大家該在意的點,可能規範的培訓人才是一個方式,像要定期回訓。有人建議要採現在的技術士的方式,但是有人提到,如果採技術士,要建立職能基礎考照,還要法規來保障就業,未來改變,你的法規來寫BIM,這怎麼辦?也許是附在技師、建築師的訓練裡面,除了2D的工具以外,也學3D的製圖工具,也獎勵製圖的人員學BIM的3D製圖工具,也要麻煩勞動部、教育部及內政部。
另外,鼓勵採用最有利標的建議,可能還是有一些問題,像BIM要採用最有利標會好一點,或者是會推動最低標來做說明,當然大家會擔心責任分攤的問題,只有一個人來寫報告,因此這個地方要讓公務員一起開會,產出最有利標是比較好的,最根本的是給審計部建立BIM的概念,為何BIM這麼重要,不然每一案都比來比去,大家搞得很痛苦。
我稍微補充一下,我們那一組基本上還是覺得建築工程,一定金額以上有固定比例用於BIM,對於廠商來講是比較明顯可以降低這樣的誘因。
第一組的朋友有沒有要補充的?沒有的話,我們請就第二組。
我們請第一組的朋友跟我們分享一下討論的東西是什麼?
我們下午會分兩組討論,請大家相同身分的人分到兩邊去,像內政部的朋友一位在這裡,一位在那邊分開討論,工程會、勞動部麻煩,其他包含公會的朋友,像提議人、附議人都分到兩邊,麻煩大家了,我們盡可能讓大家討論這兩個問題。
接下來分兩桌,第一桌會在這裡,請兩桌的朋友幫我們把桌子併在一起,另外請幫我們搬到地方來,這邊還有一組。
有沒有人建議我們這個地方要做任何的調整?如果沒有的話,我們下午就這樣子討論。
這個是您提到關於整個生命流程中,設計如何交給中間的施工,施工如何交給後面的維運,這幾個流程到底怎麼樣來妥善使用這個效益?這個是我們擬出來兩個大家覺得最核心的問題。
第二,如何在建築生命週期中妥善BIM技術,以充分發揮BIM的效益?
這個是第一個大家早上所提到圖說不一致的問題,還有背後的成本,像人、軟體的成本等等。
第一,如何改善BIM執行的溝通與成本問題,使BIM與現場的施工成果是一致的?
非常感謝,我們接下來會進行分組討論,我早上有提到雙菱形最核心的問題,我們剛剛討論了一下主持團隊、小桌長討論一下,現在目前預計要討論的問題是:
大家好,我們是不是要澄清一下有一個主管法規的問題?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已經超時半個小時了,接下來先進入中午的用餐時間,我們大概休息到1點20分,請大家吃完之後,我們1點20分再回來,大家接下來要進行下午的分組討論,謝謝大家。
後面到民眾的部分,其實新北市的地方有提到指南,裡面有一個BIM的標準有訂出來,這個是新北市的經驗。
問題是如如果設計就沒有用BIM,施工單位才用BIM導入來檢討設計圖,很容易出現各種困擾,應該是在前期的設計多花錢用BIM做出來交給後端,並不是前面做平面圖出來,後面施工單位補充BIM來減少碰撞。
我聽到滿關鍵的事情,對打的用途是減少碰撞,而是減少施工單位的成本。
沒有標準?
你剛剛說了哪一些?
之後有打算規劃把哪一些標準訂定下來嗎?
另外一個,我們是不是可以請工地現場的人幫忙分享使用BIM之後發生的問題,這兩個分享完就進入到中午休息的時間。
我們請兩位分享:第一個是,內政部這邊是不是可以幫忙分享BIM現在有沒有跟IoT或者是AI結合的計畫,就是智慧國家的部分,到底有沒有相關的規劃?
「提升營造業的管理及品質及相關專門職業人員的專業能力,不是就好了?」我相信他們推動工地主任制度、推動認證及定期回訓,其實都在提升專業品質的能力,如果大家還有什麼更好的建議,也許等一下休息的時間,我們就可以跟工程會建議。
「勞動部委託的頂尖上課,但上課的師資根本不是專業技師,內容多有錯誤」,你們就收下來。
「政府應有更實惠誘因如協調軟體公司降低購買及維護費用、增加工程預算,不能老是要廠商加湯加料不加價來強制企業協助做政策推動,剛才所說循序漸進推動是不夠積極的。」這其實也是因為軟體的困難造成更大的問題,看政府是不是可以幫忙解決,前面有分享韓國是自己幫忙開放軟體?
「未來,BIM建模人員的工作模式比較可能,也應該是,成為大建築師事務所和大營造廠的一部份,或中小建築師事務所和營造廠的聯盟團隊,也會是物業管理公司的諮詢顧問伙伴,或操作使用教育訓練師。所以,目前請思考對於BIM建模人員、BIM協調人員、BIM經理人員的定位?」
「現場後續如何運用比較是問題,需要有工程專業經驗及同時懂BIM軟體應用才能達到真正使用BIM的目的,有經驗不會用BIM,會用BIM但沒有工程經驗的工程師,是目前執行最大的問題」這個是一樣的。
「實際上取得證照的人真的也不能代表什麼,因為發認證的單位根本就沒有公信力可言。自己多增加點工程實務與設計概念可能比較實際。」這背後的意思是BIM跟實務結合。
「贊成推動BIM,也覺得工程會所採措施不夠積極,但對於有利標評選的措施也會造成不公平競爭!但也不能像提案人建議要強制配有多少有證照的人,也是增加中小企業的負擔反而阻礙BIM的推動」。
「政府要重視並且有個規範出來確保BIM人才的發展。」前面有提到BIM還在發展中,這麼快弄下來或者是推動是不是好的,這可能是有問題的。
「在教育的部份,建議產學合作,讓學生下工地邊做邊學,自己經歷比紙上讀書來的有用。」這個是一個建議。
「政府應以公力量制定BIM流程規範,讓各地工程可以統一標準」這個地方其實是很不錯的建議,也就是這個流程如何設計,畢竟看起來現在有了BIM之後,有的流程跟既有的流程可能會不一樣,如果流程沒有修改,可能會造成更多的困擾,這個流程到底要如何處理,這可能是一個問題。
「沒有建築建造就沒有使用維護,在建築前就要先把BIM建築好,但前提是建模的人要有把模型"正確"建置,不是有模型就好,這才是BIM的最大成效」。
「建議由勞動部開設BIM技術士的考試,由官方提供學生一套規範。讓學生能夠具備一定的BIM基礎。如果讓私人作為評定的機構,會有疑慮。」其實臺灣有很多認證有類似的狀況,民間考試,但是政府去認證,這個東西是不是應該到這個地方,其實前面有不同的意見,有人會覺得學校有教,其實重點還是跟實務如何結合。
「成熟的做法應該由建言所或者建築中心這類有公信力的組織來辦理」辦理培訓嗎?或者是辦理什麼?
「近年來各先進國家把“BIM投資”列入“知識經濟”的課題之一。那麼,BIM建模人員的身分不該和BIM投資一樣好好定位嗎?」其實也是今天提案的東西,我們就先收下來。
「這提議只是拋磚引玉,目的是讓上位者運用國家資源,訂定更好的BIM職能,不能否認國際間大國都在發展了,台灣底層工程人員很可憐,都要幫上面的人擦X股,有BIM應該能減少擦的次數吧!」這個提到碰撞或者是有一些地方有用,大家都覺得有用,只是BIM使用起來確實成本很高,到底該怎麼辦。
「長期業界研發投入不足,才是整個工程業界一攤死水的主因,BIM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主事者還是抱持要有500家事務所使用才考慮制定相關政策」後面好像就沒有寫下去了。
「技師、建築師說了才算,那取得這些ICAP課程的BIM經理證照的人有什麼用?」 因為多了一個角色、溝通的成本,是不是可以解決現場的溝通問題。
「問題在制度,如果BIM確實能縮短工期或是減少錯誤,乙方應該也會拚了命想做,問題是縮短了工期要被檢討,降低了造價要被追繳,多編了錢執行BIM,但是作業流程沒整合,增加了工作,整合更複雜困難」這個確實是剛剛所提到的一些問題,就像您剛剛所提到的,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BIM就可以解決,這個是整體的問題。
「目前台灣官方對於BIM的認知與審查機制不足也是大問題。 (不要說公宅那種每天寫BIM日誌或碰撞報告的叫做審查,業界都知道是假的)」這個問題也收下來。
「台灣政府單位做的BIM研究,標案找來的廠商,翻譯國外文件差,完全不理會國情制度,無法套用。」我們收下來,可能請研究單位好好翻譯,也許要找臺灣的人翻譯。
「在要求民間具備BIM技術認證資格前,是不是政府單位本身就該具有"審查BIM"的認證資格呢?」我記得有一些政府,新北市那邊其實已經有團隊可以看BIM了,如果自己的人員無法看BIM的話,可以找有審查資格相關的人來幫忙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