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跟大家解說一下頁面整理資訊的方式,這一個方式有一點像用圖來整理方式,用這樣的脈絡整理,讓大家在整理的時候可以在水平面上,並不是東講一個議題、西講一個議題,如此很難形成一個共識,因此先把脈絡分出來,以方便大家討論。
另外跟大家說明一下,在「sli.do」上有貼上連結,realtimeboard有非常多的顏色,黃色是問題大綱,淺黃色是問題細項,橘色的部分是教育部目前回應的狀況,綠色是解決方案,淺綠色是願景,這一個部分大家都可以上去看,如果有一點忘記這一個顏色代表什麼意思的話,可以回到上方。
希望大家可以培養良好的溝通並互相合作,大家帶著不同的想法來,然後可以帶著共識回去,我們就開始進行問題盤點的部分。
我們接著就會進行概念發展,確定這一些問題之後要想如何解決,因此等一下會有一張概念發展單,帶大家走這一個流程,在進行的時候會有一個詳細的說明。
等一下也可以透過情境的描繪再搭配讓大家形成一個小共識之後,我們再做一次問題的收斂與定義,以確保大家的意見都可以被容納進去,這是問題從「盤點歸納」到「定義」的流程。
我們講解基本的議題分析脈絡之後,我們就會讓大家進行問題案例具體化的小活動,這一個活動是希望大家描述一下上述已經提到的這一些問題,也就是真正的情境為何。
等一下大家會有問題盤點與歸納的流程,因此會帶大家走議題分析的過程。
「Double Dimond」圖中的箭頭往上的意思是「發散」、箭頭往下的意思是「收斂」,因此我們會做一次「收斂」與「發散」,然後再做一次「收斂」,是確保「發散」時有囊括到大家的問題,然後有把各個不同的問題收斂到下一步可以進行的狀態。
其實一開始在月會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由PO投票決定這個是每個月重要的三個議題,因此我們就有形成共識今天要處理教育部的問題。因此我們就會進行「問題盤點」至「問題發展」。
我們今天會專注在第2點及第3點,如果我們今天要把這一個議題做到好,其實大家會需要七至八個月的時間,我們希望用今天四個小時的會議,可以達到爭點釐清及初步的概念,可以用協作的方式來釐清。
能夠達到此思維有一些流程可以帶大家思考,如果應用到政策形成的過程會有六個階段:1.共識形成;2.瞭解問題;3.發展概念;4.針對概念作設計;5.測試;6.執行。
但如果今天是說:「今天如何過這一條河?」,我們想出來的方法就會是各種方法,也就是如何想到對面的岸上,可以看滑船等等,我們就可以有更多元的方式思考,因此可以避免這一個思維是單一化的解決方式,而是朝多元的方式考量。
「思維」意思為何?好比我說:「希望大家幫我建造一座橋,以利過河。」,大家會如何幫我想如何過河,大家腦中會想像顏色、尺寸的橋來過河,因此大家會設計出各種不同的橋。
我們要作「參與建設才會使用建設」的方法,其實是有因應的工具、流程及思維。
到最後的意見回饋就不會有太多的反彈,因為在有看到「步驟6」的反彈時機已經拉到最前面討論了。
如果我們在不同利害關係者都稱為「使用者」,最一開始拉到最前面,我們就開始想,背後的問題解決方式有哪一些,我們再因此把系統想出來、政策想出來,最後將法規及維護方式一起呈現。
我們在第一次協作會議時,議題就是國旅卡的議題,這個就是一般流程去制訂下來的,因此從政策制訂下來之後,使用者的反彈變成到非常後面,所以使用者進行更多的研議,並不會改變原本政策產生的流程是否有符合更多利害關係人的意見而進行調整這一個政策,只能針對這一個政策目前的狀態去作最大公約數的調整。
有關於大家講到參與建設的部分,一般的流程跟我們現在進行的流程有什麼差別。一般的政策、服務所產生的流程,都是由上位來決定生出政策,在這樣的政策產生之後,就會有因應的流程與系統呈現,但到使用者的部分回應常常被忽略而沒有被聽到,因此常常流程導致停止。
因此我們今天的研議目標是希望可以朝第二點及第三點前進。
而第三個階段,如果這樣的事情協作變成常態,就可以要點化或法制化,因此可以持續進行。
第二個階段則由環保署加強環境清潔,衛福部就會想如何做好防禦措施,因此就會有一個好的機制,而降低蚊子的問題。
何謂「一次性問題」?如果今天一個房間裡面有非常多的蚊子,解決的方法是打死蚊子,用電蚊拍,打死一隻是一隻,但沒有辦法完全解決問題,今天的問題是要解決跨部門、跨利害關係者(問題)。
我們如何做此議題?我們希望今天協作議題的處理最後結果,並不是解決一次性的問題。
在此架構下是於唐政委一直推的「開放政府」概念,我們今天做的即是「開放政府」議題研議的流程。
有這麼多人的參與,所以我們可以更清楚研議不同的議題。
參與的人有哪一些?像今天有非常多的不同利害關係者,像有時會有跨部會的議題,有時會有承辦廠商要參與,有時也會需要專家學者,像今天的議題就有學校的代表、學生的代表、老師的代表、校方的代表、教育部國教署代表。
這一場協作會議有非常多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參與,為什麼要辦這樣的協作會議?目的是如果越多人能夠參與、研議此基礎建設(不只實體建設,包含虛擬法規建設),就越多人使用此建設。
我會作一個簡短的會議簡報,來瞭解一下會議進行的方式。
謝謝教育部國教署的簡報。
謝謝各位的介紹,我們就進入下一個議程,請國教署幫我們作簡報,謝謝。
如果剛剛已經有先填便利貼的人可以先放著,但還沒有填便利貼的人,麻煩您在桌上有寫號碼的便利貼上,可以幫我寫一下你們的單位、姓名或匿稱、與今天這一個議題的關聯,及第四點請幫我空著,等一下會跟大家說明。
今天議程開始之前,因為今天有非常多不同的新朋友,所以希望大家可以互相自我介紹一下並彼此認識。
大家好,我是芳睿。
這些資料同步更新,大家看到網路上的連結都已同步更新,所以回去如果希望再瀏覽,資料都一直在,如果沒有要補充的部分,我們會議到這邊結束。
謝謝大家的補充。
我們時間差不多了,請問有沒有希望可以再針對上述問題盤點及解決方式補充的?
所以重複說明一下關於建議的部分,「4」標誌、標線不清楚未提前預告,如果市民對於非常多不同的路口有此疑慮的話,可以把這一些問題統整起來,向當地的政府反應,這邊的解決方式就是這樣紀錄。
所以具體提出哪一些路口,然後提出之後一起改,並跟哪一個單位反應,這樣的方式ok嗎?
如果像這樣的情形,您剛剛所提到的發生機率其實非常高,我這邊指的個案並不是單個個案,可能是這一整票一起處理,個案的方式也是這樣子。
瞭解。
這個是屬於路面標示的部分?或者是路面加告示牌?
這個部分我們回應的方式是個案的部分請當事人再跟地方政府聯繫,並溝通改善方式,大家對於這樣的方式是否滿意?有無補充?
也就是我們解決的方式是以個案處理,可能個案的方式,是不是初步有一個說法?比如是台北市的哪一個路口如果有個案的問題,是跟誰聯絡,我們就個案處理。交通部可不可以幫忙說明一下?好比今天有台北市的市民,如果在外面的路口有一個路面標示或者是告示牌不清的問題,可以向哪一個單位反應?
瞭解,因此我們分成另外一個問題處理。
我們接著看第四個問題,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出的,像設計不良的一些個案,比如告示牌、路面標示或者是車輛設計等等,要不要產生一個共識?也就是個案的部分我們個案處理,
我們是要釐清這一個部分。
要釐清車速分流、車道分道,還有混車的問題。
這個部分有沒有要補充的?
補充一個釐清分流的方式,可以嗎?
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就進入「3」,我想這一個部分有討論過了,我們在這邊標記出來,這個是會是屬於要先釐清,車速分道、車向分流及車種分流,哪一個方式比較好,我們再進行下一步的逐步開放,因此我們今天把這一個問題盤點出來,希望在之後的會議中可以再進行釐清。有想要針對這一個部分補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