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平時就分四類,而且平時就有栽種各種各樣的資訊,大家會好好聽你講(笑),災時會沒有耐心(笑)。
大家懷的至少都是同一個鬼胎(笑)。
有沒有要補充的?
我的意思是,我們能夠很平時把這一個Open Data做出來,然後做一輪比較像是使用者體驗調查,這個是消保處的專門了,會關心的包含零售這一些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們在對外的時候,先從這幾個view開始做。圖內如果覺得影響太大的,就不會放在第一波預設的檢視裡面,但是不能阻止民間的朋友們自己拿Open Data拼回來,可以嗎?
接下來我們可能跟院長或者是平抑物價小組的朋友們討論一下,哪一些覺得政治上不適合一進來就讓大家看到這幾個view,但是絕對不能在介面設計上去阻止別人組合成這一個東西,然後把它分享出去。因為我們阻止,就會造成「史翠珊效應」,即越阻止什麼東西的構成,媒體就會越報導說政府黑箱之類的,本來對這一個沒興趣的,就會突然感興趣了。
事實上這兩個是分開的,一個是技術上,我們剛剛已經講了,構成這一些開放資料,一天之外,都可以轉成開放資料,我覺得我們先把這部分確保,先確定我們的雛形不管要怎麼樣搭配,我們是顯示得出來。
但是事實上這個在民間也是有需求的,現在的問題只是大家各憑本事,能夠抓到多少就多少。如果現在釋放出這一些開放資料及決策用的判斷標準,我們的目的是要告訴大家說:我們之所以做出這一個決策,是看了這一些東西之後做出來的。您的考量是,如果大家知道我們決策看哪一些資料,一方面是可以逆推我們決策的邏輯,二方面是放在官方網站上,可以拿這個告訴或是創造預期心裡,這個我們也瞭解。
我覺得這裡的重點:會來看這個網站的有幾個,一般消費者想知道離他家最近的相關數據,及關心最多未來一週的目前狀況,這個東西確實是你們剛剛那幾張圖裡面可能只有一、兩張有相關,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利益相關者,有農民、盤商及所有的交易者,有一些人確實是看Bloomberg Terminal,也就是所有完全相關的東西放在幾個大螢幕,然後有一大堆快速鍵,像你們儀表板的概念。
我具體回答一下,如果構成了那七個檢視,去掉當天你們的機密部分,如果都做成Open Data,其實不能阻止民間的朋友去構築你那七個檢視圖,因為那資料都在那邊。
我要講的講完了,有沒有先進要補充的?
可能農糧署在規劃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有想到了。如果哪一些是這一些prototype可以分享的話,就交換名片跟聯絡。我們並不是做成從院裡五個人連上去,桌面看起來還可以,而是用桌面、手機,儘量在開放資料,並不是明天網頁改了,然後就沒有的狀況;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以交通部的PTX為榜樣,每天是以一百萬次查詢(笑),我們並不會覺得這個系統一上來就會有一百萬次,而是不希望每天一百萬次的時候,是一百萬人一起發現政府的系統爛掉了,大概是這樣的想法。
也就是說,這必須要一開始就規劃,不能等承載量高到什麼程度再想的事情,不能想什麼時候爆掛之類的。
接下來第三個我覺得是非常重要:一開始如果沒有把承載量規劃進去的話,會有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做得越好就越多人來;你爛掉的話,罵的人就特別多,如果希望罵的人少的話,那就你把它的介面做醜一點;但那我們做這個要做什麼(笑)。
不過,我們試著在手機上、桌面上的使用者經驗感覺上差不多好,以及事實上的介接不會哪一天網頁改一下格式就爛掉了,這是由國發會據說即將上線的自動化品質保證機制來掛保證的。
我們這樣做完之後,就發現農業專業跟資訊專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專業(笑),剛剛(指PDIS)的疊圖超級不專業,左邊要選哪一些、bar跟什麼顏色,是農業專業的朋友才做得出來。
如果繼續用冷冰冰的文字講的話,大家腦裡都沒有狀態,我們還是看一下簡報。
這個講得很抽象,Mark有一個簡報,我們自己在試分流或者圖表技術的時候,有稍微講一下是不是能夠把各地,好比以天為單位的Open Data,先存在分流伺服器上存個一天。
假設4月底上線了,這一個圖台是「Tableau.com」有一個專業的引擎在後面運作,所以可以承攬非常大量的瀏覽量,這個是沒有問題的,你們目前上線有沒有規劃類似分流的機制?
我的意思是說:這個東西一直放在這邊的好處是,大家都知道我們平常都有在關注這一些事,並不是災害來的時候才關注這一些事,是這麼一回事。
只要查「甘藍 儀表板 交易量」。我想接著說的是,顯示圖表的前端技術已經很成熟了,即使是農糧署在改或者是呈現自己系統的時候,有任何圖表顯示上有困難或者是Excel本來沒有這一種狀圖,比較是公開的圖台,也就是把手上的東西丟到Open Data,也就是把哪幾個是有意義的事情,這一百三十八個裡面,跟我們今天討論有關的是二十幾個,像林地面積跟我們關係不大。
顯然大家對於這一些圖都有很大的需求。不用打廣告,已經是搜尋引擎第一筆了(笑)。
有心的記者跟我Google一下就可以看得到一百三十八張圖都已經在上面了,每一個的瀏覽量都是幾百個起跳,就表示有很多人在看了(笑)。
是你們的研究員嗎?
可是他是放在國外的平台上,而且也沒有註明為農委會。
我剛剛Google了一下甘藍交易量的儀表板,我剛剛看到的第三筆是說只有IE可以用的,所以顯然是舊的資料。如果第一筆點下去的話,是一位Hank Liu在「tableau」公開平台上,他好像已經接了一堆開放資料,或者不一定是開放資料,但是總之都是Excel。
意思是你們不想當中盤商(笑),不要統包到你們,然後再介接出來,而是他們自己出來,你們把結構談好,然後自己接進去嗎?
第二,這個是示意圖,到你們實際落實到系統,而你們實際可以檢視,你們需要多久期間?在不介接的情況之下,你們的期程需要多久?這個是今天最關鍵的問題,我想先問一下。
因此我想問的是,如果你們用的是本來的決策系統,我剛剛稍微仔細查詢了一下網路,在2015年2月的時候,你們說你們的系統是用Office OWC內嵌的版本,只有IE可以看,我不知道是不是有改善?或者就算沒有改善的話,是不是有什麼方法,也變成手機可以看?如果要放這個在網頁上看,在手機上沒有人用IE的,這個是一件事。
這個是統問統答,而且時間沒有很多的關係,我們回答到目前還沒有回答的問題。一個是期程,這一份PPT,但是我相信是人做出來的,並不是機器自動產出這一份,所以如果現在馬上說每一天要做一份PPT,你就不用做別的事了,但是我們的目的就是每天要做一份PPT出來。
人民都是我們的長官,說真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剛剛聽起來這樣的說明其實也沒有冷冰冰的。一般人聽得懂的,包含生長期、要等多久及田地都是濕的,如果給政務官看的時候,你附在公開資料或者是圖表裡面,我並不覺得任何記者會拿一小段就引喻失義。你們的解說脈絡非常非常完整,我覺得沒有什麼問題,這個是性質說明。
綜整一下,非常感謝農糧署的專業,大家在看這一段的時候,都可以感受到非常專業的狀況。
回到統問統答的部分:第一,你們做這一份簡報花了滿多心力,很多文字描述是質性的,你看了這個,就像氣象預報員的專業,說這個意思是什麼去解釋它。這當中都是要人工才能做到,或者是少數的部分由機器產出?像球賽的報導是可以由機器產生,(或者)甚至一、兩行是可以由機器產生的?記者或者是主婦看的時候,心裡就有一個底,不會花過多的人力?
當然,我們現在有開放政府聯絡人的制度,任何時候只要是因為外界所須的資料,然後是政策的一部分必須公開的話,我們是有一套方法做,這個不用擔心,我們會去協調。另外一部分,滾動倉貯我知道是你們的營業機密,但是一天之後可以解密這個部分是你們的手上的,所以就不用問過誰。
另外聽到的是,除了「進口檢疫」那邊改個名字就可以放到開放資料外,我們這邊晚一個一天之後也可以放到開放資料,比國家機密快了三千六百五十倍,我想這個部分是沒有問題的(笑)。
今年汛期之前,因為在媒體還沒有發現可以炒作「果蟲」——我相信也不會有這一個名詞(笑)——我們還是以菜的狀況為先。
(笑)我知道。
這樣就好了,很抱歉,我沒有問清楚(笑)。
你可以放到開放資料平台,只是放昨天的資料。
對不起,我可能沒有問清楚,我們知道國家機密,十年之後要解密,即使是絕對機密,三十年之後也要解密(笑)。所以我問的是解密期限?
「4」這個我非常理解,有外部不利益。但是你覺得這一個東西外部不利益在多久之後會停止?你知道我的意思嗎?釋出多久以前的滾動倉貯資料沒有影響,或者是每一年的狀況都不適合釋出?
(簡報第23頁)這一張處理完,「每日」處理完的話,「2」、「7」是不是可以公開?
繼續統問統答,我都有在整理(笑)。
我們統問統答,有沒有要詢問的?
如果大家都ok的話,我們就換個名字。
現在政府手上的資料,不能變成開放資料,比如是涉及營業秘密或者是國家秘密或者是侵害到一些利害關係人的利益,如果都沒有,只是怕民眾混淆的話,我覺得可以找出比較好的說明,不要叫「進口量」,叫「申請量」或者是「送報量」,隨便,沒有不能公開的理由,有的話要說。
找一個比較好的名稱,不要叫做「通關檢疫資料」,可以叫「申請資料」等,不要把「進口」二字放到裡面,如果這個名稱明確隔開,或者是跟最後關廢務不重複的話,沒有人想要加總它,就不會加起來不一樣的問題。
所以是資料說明的問題,並不是這一個資料公開之後,會造成誰的不利益;並不會說公開之後,哪一個品項最近常常檢疫不過,我應該不是這個問題?
我的意思是,會差很多嗎?是你們這邊會多一些?或者是會少一些?是什麼樣的邏輯關係?
還是沒有回答到我的問題,你們現在的目的是不希望把跟海關的資料有出入而造成有誤解?
三個問題:第一,每一天進口之後,不一定都上市,有一些去冷凍了,有一些先存著,有一些就消失了,所以當時說攤平成三天,但是這邊講的是另外一回事,這邊講的是「通關檢疫完成」,也不一定會變成攤平三天的量,中間的差額去哪裡了?可以講更清楚一些嗎?哪一位可以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