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初步的階段,我們會希望由參與者協作的部會先以該機關認定的標準來提報,細項討論的時候再來看看有沒有需要排除。
我們在會前曾與政哲幾次的對話,也就是何謂「青年」?政哲有一個想像是十五歲至三十五歲,但其實對各部會來講,每一個部會在定義當中不見得一樣。因此,我們在會前的想像是由各部會,也就是協作者就自己認定的青年範圍來做提報,這樣涵蓋的範圍會比較廣一點,先提出後,我們透過協作再來討論是不是要納入。
因此希望部會的朋友們回去填報的時候,有一些雖然是目前正在規劃中,並不一定是經核定或成形的方案,如果禮拜一青發署做出來的框架可以容納的話,希望可以先填列進來,這個是我們原先的期待。也就是並不僅止於現在、以前的計畫,還有未來打算要在這裡面努力的方向,我們都希望在這裡呈現。
剛剛部會的朋友們在講的時候,多著重在既有計畫的說明,其實我們對本案的期待,不僅只有將部會既有計畫盤點,因為青年圖像理論上來講,應包括各部門到目前為止(「既有」),以及未來打算要做(「新興」)的政策盤點。
如果是執業的部分,就是回歸到專業倫理規範,你們在實體世界如何倫理規範,在虛擬世界也是一樣。
另外一個是假設我沒有這樣的能力,有很多小機構的話,衛福部有思考建立一個合規範的平台。
剛剛有說明一下,在去年十二月份與石司長討論的時候,這個案子其實是有在衛福部的roadmap當中,其中包括有隱私跟網路平台的事。接著是我們從「vTaiwan」的這個討論過程中,有兩個接觸點,一個假設這個機構有足夠的capacity。
瑞福在計程車上趕過來,預計4點16分會到(當時時間是4點12分)。
目前網站已經對外公開,而且也陸續增加功能中,我覺得當初提案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因此是不是要出一個定期的紙本報告也就不那麼重要了,因為線上就可以看到現況的進行,因此本案是不是就建議解除列管?
本辦當時提案的動機,是想說平常委員們那麼努力、做了那麼多的研究,是不是定期讓外界知道平常委員們努力的過程,後來討論的方向是以網站來即時的展現,讓社會各界知道委員參加的活動動態以及努力的歷程。
大家早安,我是政委辦公室的簡德源。
對。因為現在有一個既有的,如果是可以串接的,那就沒有問題。
有一個小小的細節請教一下,因為上面的行事曆,現在青諮委員們也有一個,這兩個是串聯的嗎?
對,你知道窗口,當然就可以常常去關心他了(笑),例如這一案在這次沒有解決,第二次開始就可以常常關心了。
基本上靜態回覆的期程,例如部會回給教育部的時間,可能是教育部說準備要開會了,現在辦理情形如何了,表面上看起來是動態,但其實是定期靜態的,基本上可能是兩個月一次或者是三個月開會前的一次,我的想像是這樣,並不會像每一週或者是……
剛剛政哲有提到希望動態下到每一個個案狀況的話,我不曉得既有的網絡是不是能解決政哲的問題?亦即以現在既有的靜態網絡,再去搜尋每一個個案的狀態是誰,這樣能不能達到你的要求?
一個是動態網絡,也就是針對各案的需求下到三級機關,如果剛剛所提的靜態,也就是既有的網絡可以達到委員的需求,就依照這樣的做法。
剛剛講的是兩種聯絡網絡,一個是靜態的;簡單來講,剛剛清寶跟署長所講的是靜態網絡。
有一個折衷的方法,藉由吳政哲所講的,如果把觸角伸下去,這一個被授權的人會有他的疑慮或擔心,但如果是透過開放政府聯絡人(PO)下去,也就是帶著問題下去,幫你找到窗口跟觸角,在部會內盤整過一次,這一個單位要派誰為對口來跟委員接觸,政委如果覺得這一種透過PO方式下去的話,也可以討論試試看。
好比委員關心的事,常常委員是被動等部會來找,今天是委員主動說這一個事要關心,因此可能落在例如教育部裡面高教司又或者是技職司,每一個部會的風氣不一樣,承辦人未必有經授權向委員回報,政哲所講的是不是科長級以上?
初步來看,就尾端教育部所收到的資料,基本上都是實際上透過那一個部會的窗口,回溯到那一個部會的業務單位,瞭解他的執行狀況,這樣一脈過來的。
基本上行之成年,每一個任務編組據我所知都是這樣運作。
業務(承辦)單位的人辦完,就像您講的,可能是消防署某某組的承辦人跟您聯絡並開會之後,基本上會把相關的東西,依剛剛科長講的要求,透過內政部的窗口彙整給教育部,也就是內政部消防署辦完這一個業務的人,會把相關業務資料傳送給內政部的窗口,透過內政部的窗口,然後再送給教育部。
又如一個情形,比方院長有一個裁示下來,像政哲上次提的青年發展法案,青發署自己開始做幕僚作業了,我們剛剛知道青發署已經開始組成專案小組,已經請了教授了,只是還沒有正式跟委員說進行正式的討論,但是幕僚作業已經依院長的裁示開始作業,會落在業務單位,業務單位收到院長的裁示之後就開始做了,這個承辦人就像筱玫剛講消防署的承辦人一樣。
比方院長有一個裁示或者是委員有提議,他們就會管考,就會列入各部會的窗口,執行上會扣合,不曉得對於剛剛這樣的機制運作,有沒有要再補強的必要?
委員要幫忙的是,將來青發署上稿前,委員要確認他的發言是不是真的是這個意思、有無要補充其他的意見,或者可以提供其他照片補充,如有,就跟教育部講說有調整的必要,調整後就會確認上稿,因此是可以扣合的。
之後消防署會將辦理情形彙總到內政部的窗口,窗口會定期把進度跟教育部回報。剛剛馬科長所說的,我們會要求消防署做了那一些事之後,要提供哪一位委員來、開什麼會、講什麼話跟提供照片。
我報告一下,基本上行政院任務編組的運作機制:青發署是教育部負責青諮會的幕僚機關,各部會有窗口,像筱玫在第二次會議當中關心消防的案子,院長裁示請消防署的同仁邀請委員來實地了解,也要求消防署向委員說明,消防署就會依照院長的裁示做。
大家好,我是政委辦公室的貢丸 @dychien,我今天超開心的,因為我突然發現今天是過年前最後一個禮拜五,我本來以為下禮拜要上五天的。來了以後又發現這一組有兩個交通部的,而今天的主題是討論國旅卡,超開心的,跟撿到1,000元一樣(在場者大笑)。
對,我是PO。
大家好,我是政委辦公室的簡德源,我跟國旅卡滿有淵源的,因為在91、92年的時候就在觀光局,那時參與國旅卡的誕生。
第二,我們盡量把「____」會議前的程序先做過一個聚焦,就是部會會先把意見提早彙整到教育部,教育部彙整完了會在會前提早提供給委員,委員很認真的看過,會發現他的提案並不是這一個意思,或者部會的回答並未針對問題回應,委員就可以透過教育部或直接與部會回應,這樣就可以在會前開始先溝通,因此進到「____」前就已經先有過聚焦的動作了,不會像我們上次(第一次會前會)的時候,大家很多時候其實是花在對話及聚焦的過程,因此我們想用這樣的方法來調整,好不好?
報告組長,這個我們在先前討論的過程中有做過處理,也就是在以後的「____」會議前,基本上,我們做兩個改善的措施,第一個是部會,像我們之前曾發生過的,即便是教育部裡面,有高教司、人事處,然後可能還有其他如學特司間的問題,但是目前的做法只列一個窗口,但是對部分公務人員而言,既然窗口不是他,在處理的力度可能會變小,所以我們希望將這一些連結點揭露,讓委員們在會前就知道是要找到正確負責的同仁,並不是要找跳出來當窗口的人,也就是先前讓委員及同仁事先做一番爬梳跟溝通。
這個當然會變成一種可能。但如果一些問題是在會前會爬梳,會前會如果能夠處理掉的時候,就不會進正式會,減輕我們認為大會處理過多細節或節奏過慢的問題,也就是說訂下一些原則,比方說提案涉及單一部會,是不是請教育部或者是請勞動部會後……就是在會前會處理,否則我從三個月開一次大會延長到四個月才跟委員開會,然後又限制說只能講一個意見的話,感覺對下一屆委員變嚴格了。
政委,我先前有跟大家討論過,我的想法是,將來可能延長成四個月才開一次大會,可能有一些委員有非常多的想法與意見想要表達,如果限制一個人只能提一案,可能變成是你幫我提,這樣有意義嗎。
可以。
以前的做法也曾經有過自我推薦跟海選,但是那個程序太長,到了青諮會的時候,第一屆是由幾個部會來推薦,兩者各有各的優缺點,今天的一個建議是希望擴大推薦的部會,但的確程序也要夠透明。
由於我們要加強會前會的功能,所以將來很多議題其實是由會前會做處理,因此甲乙兩案的配套我們必須要思考,院長當召集人的時候,政委會當會前會的主持人,可是如果今天是政委當召集人的時候……
教育部基於第一屆青諮會運作之後,可能有一些初步的想法跟建議,所以提出甲、乙兩案是給上面長官作參考的,最終的決定依據處長所講的,其實會由長官來作決定。
大家好,我是政委辦公室的簡德源。
第三個,今天是由中立的主持人張芳睿來主持,下個禮拜唐政委會把今天的狀況跟其他的政務同仁及長官作報告,行政事項說到這,後方都有飲料,要麻煩各位自行取用,接下來就把時間交給今天的主持人芳睿。
今天我們同時有速錄師在為我們記錄,就同時在會後我們的逐字稿就會出來,依照本辦公室的作業慣例,十個工作天之後,我們就會將它對外揭露,大家可以針對今天的內容作一點微調。
在會前有用email跟大家徵詢過今天大家是否同意直播,我們沒有收到反對的意見,我們在現場再跟各位徵詢一次,有沒有朋友認為今天覺得不適合直播的?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就開啟直播,因為開啟直播會讓線上討論的朋友比較方便掌握現場的狀況,這是第一個跟大家報告。
現場有WIFI,如果各位朋友要登入WIFI的話,旁邊有密碼;此外,今天的會議,唐鳳政委因為另外有行程,但是因為我們開了sli.do,她行程結束就會過來參與,我們線上有開討論的專區,如果各位在現場要參加線上的討論,可以登入上面的網址。
各位朋友早安,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天「join」平台上協作會議,我是唐鳳政委辦公室的貢丸,我就今天的協作事項先跟各位報告。
我覺得本次去基督城的經驗,發現很多東西是可以用科技去協助解決行政流程,這在我們主辦時就很可以結合在地與科技,發揮臺灣的專長來讓會議更順利,也更具特色,這個給社企流的朋友在規劃時可以考慮。而唐政委是這一方面的專家,所以後續在設計或者是規劃時都可以找本辦參與協作。
鄭部長有一句話讓我滿印象深刻的,「越在地,越國際」,這句話很有意思,即便是走出台北,雖然有很多產業是比較偏農業、在地,但臺灣有一個特色是科技,因此鄭部長這一句話聽起來在臺灣就很可以發揮。
第二個是,只要考量到明年地方政府的生態,其實除了要連任之外,還有一些是可以考量的,為什麼我剛才會這樣講?像有一些沒有連任壓力的,並不代表他不具有可行性,像台南市,我覺得跟中央政府的合作度是高的,成大的國際會議廳就在火車站旁邊,旁邊也有飯店,也在操場旁邊,不論是供社企擺攤,或像今年在基督城中午午餐的餐車,都是具有空間安排的彈性,這些都可供主辦方設計,因此我覺得除了連任的縣市政府之外,也可以考量一下備選人的地點及交通。
有一個滿打動我的,也就是走出台北的這一件事,跟社企界常常接觸的過程中,在離開台北之外的世界,其實也是很有生命力,這個是我的感受。
其實子維剛剛提到選場地的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