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做的是長者的陪伴,想要請問政委,因為科技化的東西,對於長者沒有辦法很快速地接納,使用上都還有距離跟障礙,在這一個部分,我一直覺得對於臺灣而言,未來高齡化社會,對於大腦活化的健康促進是非常必要的。

  • 我覺得我們遇到一些困境,想要使用一些比較科技的東西,但是遇到長者在使用上的落差,其實我覺得有一些兩難,想要讓對的事情繼續,有沒有一些對於這個部分有新科技的運用想法?

  • 你們在做的工作是陪伴,是讓他從退休到真的失智,這中間的陪伴?

  • 你剛剛所說引入科技,是指陪伴員的操作科技,還是長者本身對科技?

  • 其實是兩者,因為我們用的是熟齡期的人來陪伴這一些高齡者,不管是熟齡者或者是高齡者,其實在資訊科技現階段都有一些障礙的,只是障礙深度不太一樣。

  • 具體來講,是他們不會傳LINE?或者是沒有辦法用遙控器嗎?到什麼程度?

  • 比如我們使用APP或者是LINE也好,這一些手語族群的使用程度,可能基本的貼圖都還可以,但是進一步使用都是有困境的。

  • 我光是從這樣的部分,就像一對一的陪伴,其實不太容易突破一些商業模式,我們有沒有辦法更有效率可以將科技化的東西來導入整個運作?

  • 其實只會用LINE的話,其實LINE上面的聊天機器人也是目前很夯的技術,也就是把他們不太會操作這一種複雜的APP,全部變成有一個LINE的帳號,直接用回應或者是貼圖,又或者是語音錄製就可以跟它互動,這個是有一些熟齡的朋友還可以接受的部分。

  • 當然其他的包含像我們講的語音機器人,那可能是下一波了,那個下一波你也要看實際在場域上需要他來自動化哪一些東西,不然如果自動化省的力氣還不如重新訓練要花的力氣,其實就來不及了。

  • 我們還有一個狀況,現在目前的區域範圍還是在大台北地區,我們想要快速match長者的需求跟想要成為陪伴員的這兩種人的需求,那時是有思考用什麼樣的資訊平台比較適合,簡單來說像配對的概念,可能長者這邊需求年齡或一些資本資料,又或者是他的喜好,然後設定一些值,可能也許有十項或者是十五項的值,然後回答完之後,像如果要做陪伴員的時間、區域或各方面,我也是有條件,打完之後可以快速讓他們自動登錄,就直接mapping在一起,比較轉型成平台方面的共識。

  • 我不知道這樣的想法,在長者陪伴的這一件事上,因為我們想說每次評估個案,其實都滿花時間,而且還要去協調這一位陪伴員、那一位陪伴員有沒有空,長者很喜歡是如果要那個人的話就固定,偶爾那個人可能有事或者是要調整,我們覺得在做偶爾的調整是可以的,但在前面這個,就是我們開完說明會之後就可以上網登錄,像今天要回診看醫生,但是上班可能沒有辦法,所以就幫他booking一個人陪他去,或者是他自己booking一個人陪他去。

  • 或者是希望每一週有兩至三天可以陪我媽,我可以幫她booking或者是我媽自己booking也可以,類似像這樣的平台,不知道你看這樣的方式跟資訊化的程度,能不能針對我們的觀點給我們一些意見?有沒有辦法符合市場?也就是整體建置難度。

  • 這個跟518人力銀行有什麼不一樣?

  • 我們比較簡化,可能條件上要細一點,因為518人力銀行也是自動配對,就是企業把需求丟出來,然後把候選人丟上去,這個我專做就是做陪伴。

  • 因為臺灣現在有很多成型的配對一些平台,104、518這一些都是大的,你要比他們做得更好,當然一方面是說你會有一些服務,是在這邊沒有辦法篩選出來的,你剛剛提到要在你們這邊才篩選得出來,這個前提是已經有相當多的照顧員,也就是陪伴的這一些朋友們,而這一些朋友們自己要對自己有特色的部分,已經有一個很明確的論述,才有可能去吸引使用者來用這個相對小的平台。

  • 我不曉得你們現在在雙北之外,您剛剛有提到還有待發展,這個也是我們觀察到如果本來不是很習慣在這方面服務的話,即使找到這一些人,他們可能也是比較喜歡,大家每個月一起聚一聚、吃一點東西,比較面對面有機的方式來彼此認識,或者是共同的活動來認識,而不是透過用我的需求來作媒合的方式去認識。我想每個不同地方的使用習慣不同於這件事是要顧慮的,這個是一件事。

  • 另外一件事,在線上設計這一種平台經濟的時候,很時候還是要從有需求的那一端的使用體驗來出發,重點不是在這一個介面好不好用,就像報稅軟體的介面也不是好不好用,而是一開始知道要用報稅軟體,或者是要刷什麼卡、查詢自己的所得,所有這一些我們叫做「服務設計」的前面步驟,這個部分可能要跟你們現有服務使用者比較深度的訪談,才比較有可能去發現從他的角度來看,你可能都沒有想過哪一種方式比較方便。

  • 我們在架平台的時候,很容易從服務提供者的角度來看,你們是用手動,就是提供服務使用者去媒合,就是省服務提供者的時間,也省你們的時間,可是服務需求者的邏輯可能是不一樣的,所以這一個部分我也會建議多花一些時間去做訪談,這個到新地方的時候更是這樣子。

  • 可能要更落入實地調查。

  • 對,這個有實際的方法,我們說使用者體驗的設計,或者是服務設計上有所謂的使用者旅程等等來作這一個調查。

  • 有關資訊化的東西,還是要從最原始,也就是從需求者?

  • 對,就是確認服務的項目需求是什麼、當時的心情怎麼樣,你提供怎麼樣前台的服務或什麼資源,這個先從使用者需求,等於先畫一個地圖一樣畫出來,再想說需要資訊工具幫你什麼,你可能調查一輪,可能發現一個LINE群組就解決了,這個是有可能的。

  • 又或者是調查一輪之後,發現一個LINE群組加上每個月集會一次就解決了,我的意思是要回到本來需求的樣貌。

  • 還有沒有其他的?

  • 中間有任何我可以幫忙的,我名片上有email,可以隨時聯絡我。

  • 其實我們現在本身整合的資源滿多的,我現在遇到的一點瓶頸是我沒有辦法有效把這一些很好的資源串接成一個更好的商業模式,因為我們就是金融業回來的,我可以感受到的是,我現在所掌握的這一些資源要能夠發展出一個商業模式,但其實我覺得我就是一個腦袋,我對於跨入現在長者的服務,我很想對臺灣做一點事,但我似乎沒有辦法很好有效將過去有的及現在有的資源整合在一起,讓他發揮出來,也就是讓臺灣的長者,讓他們得到更好的活化照顧。

  • 我一直希望做到這一些整合,但我覺得我缺了一些創意的東西來共同思考,也就是這一些資源可以激出什麼東西,然後導出很好的新商業模式,為臺灣的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 我上次有預錄一個叫做「銀享全球」,他們有辦了一個研討會,因為臺灣當然有一些模式。

  • 就是把國外一些試出來的商業模式做個介紹,當然不是說立刻橫向移植。

  • 對,因為文化差太多。

  • 這個就是最關鍵的,但是我想如果不是一下子想全臺灣,如果從某一個社區,或者是某一個試點開始,我覺得還是有機會,就是如果你已經有某種商業模式的想法,也就是沒有辦法結合全部的資源,也許不需要是全部的資源,也許從一個小地方開始,可以去試一下,如果work就work,如果不work的話,就再試一種。

  • 像我們現在在社創中心,我們一批有二十幾家不同的社企,他們中間也彼此支援等等,但是可能有一些到最後發現是社會創新沒有錯,但是商業模式不work,那就不會變成社會企業,但是他可以變成社會創新,可以有一些貢獻,讓別的社會企業可以從這樣的模式裡面學到,他們在別的領域裡面做成商業模式的可能性,等於是變成一個貢獻者的情況。

  • 我們這邊想要做的事情是,讓各自對各自的社會使命,以及目前創新的部分都可以有所瞭解,也許你也可以從裡面看到一些東西。

  • 瞭解,我再用力想一想,謝謝。

  • 很高興,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