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大概介紹目前我們的project,我從大概今年3月開始的專案,那時的vision就是這一個生態系,當初想說從一開始的問題是我們要如何引進國際人才,我個人的背景是在台灣生在美國長大,在這邊八年,當然我也有自己的……您也瞭解吧!

  • 當然瞭解,非常瞭解(笑)。

  • 所以我等一下介紹一下我的背景,我先介紹專案。

  • 所以那時從川普上任之後,可能沒有辦法回美國的政策,所以就覺得我們可以在APP上工作,所以覺得那是唯一的方法。

  • 我知道後來發現這個是很大的問題,那時的想法是,我們可以share progress,可以讓大家知道資訊,因為我知道很多國外的人不知道臺灣的情況,同時我覺得有各領域需要蒐集,才能建立virtuous cycle。

  • 不一定是外國人,可能包含local internationals。

  • 對,包含我們這一種。

  • 是,那時開始問自己這一些問題,後來就覺得很……

  • ……完全同意。

  • 所以後來我有做一些events,等一下也有一個video streaming可以給您看一下,那時候想要結合正在做的事情,或者是在想這一方面做這個事情的一些人,大家可以一起有一種比較community的感覺,後來有一些朋友也會跟我講說,他們覺得比較沒有這個橋梁的感覺,好像大家在各自做一些事情,可是怎麼讓大家有一種movement或者是這種感覺。

  • 然後尤其一開始的時候是結合四種背景的人,一個是在臺灣、一個是在國外的臺灣人在做這方面的,及在臺灣、在國外的外國人的這四種,通常他們會因為語言,或者是因為一些他們沒有跟別人溝通。

  • 對,需要一些文化,他們自己有連結之後,才會有生態系,不然都是小圈圈。

  • 對,那時有辦一些活動,找一些founders,他們想要meet each other,就是關於在做找一些在做create education,像朱平先生也有來參加,許毓仁跟余宛如也有去。

  • 就是那一群人。

  • 對,你也知道。

  • 對,很清楚。

  • 然後這個是很新的project,當初的想法其實是這一個,也就是我想要先建立社群,然後可能有一些dialogue,那時候把這一些dialogue可能translate interaction,那時我們就把它當成是action dialogue,其實我都有錄影下來,那時候都有;總之有一點像公民社群組織。

  • 總之有事情就一起做,不是獨自做?

  • 對。那時我一開始的時候想要建立一個project,經由這一些很多不同的events,大家有一種好像連結之後,就是他們可以建立像tack by phone,後來我聽說g0v。

  • 很固定雙月一次大的,中間一些中的,每一週有小的,像每個禮拜三下午到晚上,在這邊都還有g0v的活動。

  • 所以我參加過一次,覺得很有趣,那時想要做一個APP,但是一直找不到共同合作者,所以後來沒有辦法做這一個部分,因此就變成是event。

  • 到目前為止,有一個FB而已,差不多這樣子的人,大概背景是這樣子。

  • 現在老實說碰到一些瓶頸,所以想要請教Audrey,感覺這個vision是很大的,如何去具體,也就是有一些event,也就是做了大概十幾個event,回來的時候大概給您看一下,就是這四種人,也就是剛剛所講的這四種人,然後想要貢獻的一些人;這個就是時間表。

  • 到底有什麼controversy(笑)?

  • 你很亮(笑),開玩笑,那時候是大家覺得make Taiwan……

  • 不能用某人的競選語就對了?

  • 因為那時候我前半年一直在講川普的事情,因為我也是美國的公民,所以我兩邊都跑,我會住那邊,然後就會在開玩笑。

  • 有人覺得幽默、有的人覺得不幽默(笑)。

  • 對,不能讓人家看到我在這面。

  • 所以是別人選的這個名字。

  • 這個都是我一個人在做的,後來有一些自願者會幫我一小段,我有好多,我覺得有很多idea,我覺得很痛苦不知道怎麼執行,那時很活躍,就是辦一些meeting去討論,因為我自己開始學習到這一些,一開始只是覺得如何讓臺灣變成全球化,後來覺得不簡單,最近發現global evaluate跟sustainable exclusive有一些打架的,所以有一點……anyway,然後就開始辦一些活動,我這個都有錄下來,可是我都還不知道怎麼做。

  • 怎麼整理它。

  • 對,都還放在那裡,我真的很想做這個,希望可以follow up,後來創設公司,也有僱一些人員,那時想說剛好問到關於talent,在很有趣的時代,因為有AI,所以我那時就覺得其實在AI這一個時代,最需要的是這三樣東西。

  • 我那時就覺得要怎麼樣做。

  • 寫得很好啊!

  • 因為我自己經歷過這一些。

  • 寫得非常好。

  • 您看得很快。也就是有這一個理念,那時是希望有這一些,這個後來發現有做到,但是有一些model是覺得比較base on人,然後從那裡,有什麼idea可以知道如何促進社群互動,或者是像community,一起去幫忙不同的人,然後才回來臺灣,像小孩的教育等等,就是有一些不同的idea,我想說就是有一些不同的idea,可以把它當作連結,很像是行銷臺灣。

  • 因為那時就已經辦好7月會到國外,去到很多地方,所以我們做了這一些事,這裡都有記錄下來,只是因為我後來遇到瓶頸,不知道如何繼續,所以老實說最近有一點……

  • 我發現你都用政治超正確的用詞,像Latinx(笑)。

  • 因為我自己的背景。

  • 非常棒(笑)。

  • 所以這個是我想要給你看video,什麼vision等等,你可以看一下。但是我後來發現這真的很難,然後要focus這一些東西,這個是我的弱項,所以我需要幫忙,你可以看到video,這個是3分鐘,我那時大概是9月底、10月的時候,那時希望可以empower social innovation。

  • 所以你場地都是不同的場地?

  • 對,都是不同的場地。

  • 比較正式的event有幾個,像這個是我有charge,但是這個很小,我覺得可以charge,對我來說,這個是可以的,但是我那時覺得有一項我可以貢獻的,我會想要做,我在這邊認識很多人,在那邊也認識很多關於臺灣人,也有認識很多工作的人,我覺得很幸運知道這個,那時剛好有。

  • 從外國人才專法,現在終於通過,到107年農曆年會正式上路,這個只會增加,不是只有在拉背而已,因為四合一金卡及其他放寬之後,社群建立就會變成最關鍵的事,因為以前都幫忙解決卡關,現在不卡關之後,到底要怎麼組織,才不會變成好像大家一直有什麼白領的工作被搶走的這種懼怕,這個其實跟對AI的懼怕有一點相似的,重點是大家不要那麼在意comparison這一些東西,比較在意的是有哪一些共通的社會問題,可以如何做社會創新,也就是focus在一些item,我覺得你的這個方向是完全對的。

  • 我現在碰到瓶頸是,現在就是FB group,因為我後來都找不到共同合夥人可以一起做這一件事,後來我聽說g0v有做類似的專案。

  • 我想說如何繼續,然後有什麼方式,大概是11月的時候寫了這個,那時台大教授想要跟我一起做,我現在也會碰到一些……我那時覺得我可以很穩定地做,我稍微介紹一下我的背景,這個是我個人的reason,我希望可以做一些dialogue,我是跟一個team一起做的感覺。

  • 不過我看你有提到無國界記者,這個也是很好的一個,他們的mission也是類似的東西,也就是把臺灣的民主讓大家都知道,甚至用臺灣當一個基地要求旁邊要往inclusive的方向發展,然後甚至也讓歐洲或者是美國的朋友們,更知道臺灣的專案。

  • 像我說跟你的mission八成是差不多,他們下午要來,要一起聊天嗎?

  • 他們是一個NGO嗎?

  • 對,他們是一個NGO,在臺灣已經設總部了,因為臺灣是全亞洲最新聞自由的地方,這邊社創中心就是一個真的讓大家決定的空間,跟這一些events最大的差異是沒有一定要辦events,但是如果你做的東西跟社會創新有關,像你的contribution,像現在到年底都是免費使用,所以很多人辦很多活動。

  • 每個禮拜三從早上到晚上都在這裡,都會有各種各樣,不管像台北智慧城市辦公室或者是無國界記者,又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朋友們,都會在這邊。

  • 從2點可能到8、9點,g0v的朋友會來有懶骨頭的那一間一起吃pizza,其實g0v的特性是大家想到一個idea,你不用問別人就去做,但是又非常知道各自的專長,好比你很擅長寫文字,但如果是視覺設計或者是程式不是你的專長,你跟大家混熟的話,你不管做什麼,大家都願意幫你。

  • 所以我覺得這個是叫做social production,就不是只是social media,因為FB上你能夠請別人幫你忙,也就是來你的活動跟轉你的訊息,大概就這兩個,很難再生,我們這邊希望透過每個禮拜三下午到晚上的聚會,大家都可以找到一些事情做。

  • 另外一個是,會有很多外界的朋友們,他們來的話,至少做逐字稿也會放到網路上,大家就知道,所以整個對話,網址會再給你,但是我會先給你看放在網路上的方式,我們社創中心會有各種Office Hour,今天都算在Office Hour裡面,像有矽谷的朋友或者是在地創新的朋友,不管是什麼樣的背景,基本上我們講的每一句話、每個字都在網路上,而且你可以link到context,這一位是做比特幣或者是ICO等等。

  • 大家都對社會創新很有興趣,我的理念是反正行政院是臺灣最大的NPO,我們就用公益的方式幫大家完成。

  • 所以像我們的dialogue,如果你的簡報願意公開的話,我們都可以放在網路上,一個是讓大家知道什麼事情會找你,第二個是很歡迎來你這邊交朋友,我想這個是兩個比較大的部分。

  • 先養成一個換工,也就是各自知道各自擅長什麼,做什麼的時候,別人可以幫一點忙,至少可以幫一點忙的關係,我覺得之後去skill就比較容易,不然就什麼都要你自己做。

  • Yeah……我真的也想要請教唐鳳,我真的老實說碰到一些瓶頸,我自己都在想要怎麼持續這一件事,我不知道怎麼繼續。

  • 你可以用一個outside link,你現在去看做類似事情的人是一個potential collaborate的角度去看,這個也會回饋到你自己的movement或者這個專案裡面,我覺得這個比重不需要一次全部在這邊。

  • 你覺得你知道我在做什麼嗎?

  • 我本來有一些team,但是後來沒有辦法支持,所以我都是自己做,但是我自己做的時候,我就stop doing a lot of these,因為我沒有辦法知道該怎麼做,我開始有一點失去信心。

  • 你覺得我是否……

  • 我覺得有兩個部份。

  • 首先你的vision,我覺得非常完整,只是這個vision如何跟別人連結,就是他們可能跟你有七、八成重疊,但是七、八成重疊裡面,各自有各自擅長的事情,這個是分工的概念。

  • 因為自己一個人不太可能建立一個社群,我的方法或者說g0v的方法一向都是固定的時間出現在固定的地點,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了,所以也不是說好比六個月一定要辦這一次的活動,反而就是固定的時間出現在固定的地點,慢慢就會有一些概念出現、一些東西形成,東西比較不是你自己的,而變成大家都share,其實大家都有share的時候,才會覺得是利益關係人,不然會覺得只是幫你打工,我們比較不希望一開始這樣。

  • 如果發展到很後面這樣子沒有問題,但是一開始這樣的時候,比較沒有辦法做成social production,因為是你個人的意志力在做的,大家不會覺得是一起做的,所以我覺得還是態度,並不是你的vision或者是做法有問題,vision跟做法是沒有問題的。

  • 再來,主要是要讓人家覺得有互相協作的感覺,並不是你的藍圖已經很完整了,所以要幫你打工,你不會畫圖所以要幫你做,比較不是這樣,而是我們都認同這個,我正在做這個、你在做這個。

  • 所以我覺得態度上可以調整一下。

  • 我應該要campaign嗎?

  • 我們小松有各種不同的朋友。

  • 如果你下午沒事就可以留下來,如果下午有事,反正我每個禮拜三都會在。

  • 那先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