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是「在提升公私互信的前提下,提升業務單位、PO、首長,採用協作會議作為開放政府的途徑」,這個是第一梯次有來參加PO們認為可以討論的問題。第二梯次PO認為要討論的議題應該是「如何慎選協作會議的題目(接地氣)」,這個當時的定義是要符合大家的需求,有民眾、長官、在座的各位承辦同仁的需求。
大家好,快速跟大家講一下第一個報告事項,前兩週大家都有開共識營,在共識營裡面,因為有分兩個梯次,在早上的問題收斂之後有收斂到不一樣的主題,所以我們分別在第一梯次跟第二梯次討論的東西不一樣。
補充到這邊,謝謝。
有PO夥伴私底下分享了一些經驗,像政務次長來開會的時候頭都低低的在批公文,或者是次長都沒有來,來的都是參事,希望我們可以注意。
這邊提到的是首長共識營,並不是找首長來開共識營,而是聽說行政院在指派新的首長的時候,有一個小小的共識會議,是希望把開放政府的協作會議的精神埋在裡面,還有所謂的政務副首長可能會有一個教育訓練,這都是聽說的,我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東西,是不是在這個時機安插東西進去,這個效果會來得比每一次在季會上直接跟大家的次長報告我們這一季做了什麼事更有效。
這其實是有可能遇到不良的影響,當議題都不討論的時候,外界的觀感不良,這邊沒有共識的原因是,通常有利益衝突的原因是大的,大的議題是應該要做的,我們選擇不做,我們選擇PO的議題跟制度只能選擇一些小問題,所以這兩個思考的方向就在我們這一組出現了一些衝突,而沒有辦法有共識。
另外,還有三件事要避免,第一個是避免利益零和衝突的議題,重點是「利益」,也就是牽扯到金錢;第二個是避免司法糾紛的議題,因為這邊有金管會的PO;第三個是避免違法的問題。
因此他們會希望國發會可以提非Join的案子,這邊有非常資深的一些PO馬上想到一件事,國發會在負責提案的單位是資訊處,因為他們管Join平台,如果讓國發會有Join平台的提案權,但是提案單位還是資訊處的話,可能會遇到國發會不瞭解背後政策的意義,他們提到的是踩到各部會首長的雷,因此建議是由國發會的管考單位來提案,然後提案的內容可能是中長程的計畫,會有足夠大的影響可以之類的,或者是來開協作會議的成本及效力比較符合。
我補充一下,剛剛有講到幾個點,像這邊講到的是,其實提案如果從Join來的話,可能是一些很小的議題,很接近民生沒有錯,但是是很接近很小的議題,我們花了這麼多的時間準備,其實本益比是不夠的,因此大家會覺得越多人連署、關注的議題,或者是廣度夠大、需要建設正當性的議題才可以拿來開協作會議。
時間差不多了,我要分組,不過有人旁邊的空位到底是先離席了或者是還沒回來嗎?我們來分組吧!前面三桌一組、後面三桌一組,因為我們需要比較大的空間,先把桌子併起來,全部往那邊推,後面的方法是往另外一個方向推,大家拿著椅子在旁邊坐一圈,謝謝。
像有人建議「參加部務會報與輿情會議」,有人會說對於不是公關體系來講是增加業務的負荷,有人會對這一個議題上有任何的想法嗎?如果我們真的規定他們就是要參加業務會報跟輿情會報的話,會發生什麼事?
有沒有同仁要針對這個議題要分享經驗?不然一題題再問一次好了,因為我覺得議題不夠明確。
因此我就會想要問大家是不是可以解決問題,如果可以把中午這一些問定好的話,下午的討論可以聚焦一點,因此請大家幫忙一下,請這一位分享一下,到底為何會覺得就算有規定、要點、有會議紀錄,為何業務單位間分工還是困難的?
像剛剛提到如何慎選議題,像依開會之後也很難掌握業務單位、PO間的分工時,她就搖頭了,所以我就想問她為何覺得搖頭;另外的問題也想要請各位再更細緻化、補充。
接著,這邊提到的是一些解法,像要參加部務會議及輿情會議之類的,這邊有提到要讓PO變得更強,大家身為PO之後有一些第一線的感受,像我自己怎麼樣才叫做夠強,我必須要到什麼樣的程度?其實在上一場協作會議的時候,有一個很特別的PO叫做Peggy,她在部長室,其實她放在部會裡面層級最高、動用的資源最多,她也做得很好,真的是因為她放在部長室嗎?如果今天做一件很奇怪的事,把大家調到部長室,真的可以做得好嗎?這一題竟然沒有人搖頭,真是的(笑),搖頭的人我就會請他解釋一下為何搖頭。
另外,問題「就算是依規定要開會之後,也是很難掌握業務單位跟PO間的分工」,這一件事是不是只有這一個問題而已?如果我們今天有一個規則很明確地講說業務單位跟PO間分工,像剛剛講的要點、會議紀錄可以用,這一些東西都拿出來的時候,這一件事就work了嗎?或者是不work?會有更多實際運作上的問題,我們可以在這邊收得比較明確一點,可以讓大家知道我們下午要討論的東西什麼。
等一下就要開始吃飯,吃完飯之後就會進入到下午詳細議題的討論。因此我想要確定一下大家對於這上面的議題是不是訂得夠清楚了?像我們下午如果直接討論如何慎選協作會議的議題的話,其他的議題是不是會迎刃而解?相信答案絕對不是,我希望大家在這邊補充一下。
其實剛剛的脈絡下來,像協作會議的成效不如預期,某種程度會牽扯到下一個提到的問題,也就是如何慎選協作會議的議題,而協作會議的議題只要慎選好之後,其他的問題都解決了嗎?像協作會議的議題,如果真的選得不錯,業務單位就會配合我了嗎?或者是同樣有一些某種程度的權限或者是參加某種特別的會議,我才可以做到慎選議題或者是因為議題的慎選,所以業務單位真的會配合了?
但是我想請大家想的是,到底是協作會議本身有問題或者是我們給他太高的期待?或者是怎麼樣改變後,可以達到所謂的預期呢?而這個預期本身又是什麼呢?這個是下午的時候大家會討論,預期不是剛剛走掉的那一位同仁。
第一,像剛剛有提到協作會議的成效不如預期,這一件事我想是共識,這個沒有問題。
不好意思,剛剛在整理的時候,有幾個問題我想要追問一下。
請表示意見。
在院長會議報告,不會造成各位、業務單位壓力的請舉手?
我補充一下,我會打上那一張,我聽你講的時候,突然意識到這個會不會是我們造成業務單位的一個困擾,所以我趕快把它打上去先記錄下來,我知道那不是那一段話的感覺。
可以修正。
到目前為止是整個開放政府、開放政府聯絡人至協作會議快速的簡介,如果有問題的話,就上sli.do,大概是這樣子。
因為協作會議當時並沒有說要做決策,你會說這個不做決策,民眾來開會覺得是幹麻,又是這樣,我們會說:「今天提出來的意見會拉到最高層級即院長會議,唐鳳會在院長會議報告」,這邊會寫中性一點。今天其實也是一樣的,今天大家討論出來,可能可以讓PO制度更好的做法,我們也會拉到院長、各部會次長等級的做法,拜託他們同意及給予資源。
接著真的協作會議是找民眾一起來討論可能的方案。
我們在這裡同時會做一件事,其實定義核心問題的會前會,其實是部會內的協作會議,也就是公部門內的協作會議,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確定一下各位公部門的共識有沒有達成,大概是這樣子,也就是哪一些地方絕對不能踩的,我們跟民眾溝通的時候就知道如何拿捏。
接著是研究議題部分,研究議題部分是各部會提供資料,我們開始做一些利害關係人的訪談。研究議題到某個程度之後,覺得這個議題差不多之後,我們就會召開會前會,其實就是在確定我們盤點到這一些議題是不是夠全面、完整,大家是不是覺得哪裡有漏掉之類的。
接著我們就會確認分工,如果這個是跨部會議題的話,我們就會說這個議題哪一個部分是哪一個部會負責,這邊會有分工會議。
有部分的部會不小心,也就是天上的雷打下來就被打到,然後被指定說要開協作會議,這個是我們的苦主會跟我們介紹一下健保卡協作會議的過程。不管這個議題來自於哪裡,但是我們會有設定議題的過程。
協作會議的流程可以分成這幾個步驟:第一個是設定議題,大部分的議題是來自Join平台,5,000人連署會被提到月會,然後互相投票、推票跟拉票。
我們要辦一場協作會議的時候,要知道如何舉辦?在這個網站上都有提到協作會議的流程與工具,我快速帶過一下。
協作會議會有一些挑戰,像協作會議的挑戰像是協作會議前跟協作會議之後,協作會議的挑戰是在場討論的人、面對面溝通,坐下來一起討論完之後會有共識,但是這個共識很難帶出會議室,因為帶出會議室之後就會一手、兩手的訊息轉來轉去之後會變形,這個是面臨協作會議的挑戰,但是這個共創看有什麼方法可以一起讓這個東西更好一點。
通常進到協作會議的議題有一些特性,像跨部會的政策協調、資訊系統建置,這個是滿特別的,因為民眾會很關心這一塊,所以資訊系統建置的這一種協作會議,會有很多民眾願意參加。接著是政策前期的蒐集意見,大概是這樣子的狀態。
正如剛剛主持人所說的,通常協作會議會給到建議、而不是決策,因此會賦予一些拘束力,就是會進到院長的會議,看院長是否願意做裁示。
接著是協作會議,其實這個是讓PO可以實際演練開放政府的地方,所以我們在月會選到議題的時候就會召開協作會議,而協作會議的主要目的是讓每一個議題在討論的時候,除了公部門自己討論之外,除了公部門熟悉的這一些專家學者之外,提議覺得這個地方有趣的民眾一起找來開會,還有在網路上聲量很大,要寫部落格、文章,討論政策制定的過程中這一些人會找進來,也就是所謂的多元利害關係人,我們會一起把這個政策的方向給出一些建議。
接著有一些PO的小知識,像PO執掌是什麼、三級機關也有PO嗎、PO的類型分布、PO的職等分布是什麼樣,有空的話可以上來看一下。
接著是月會,月會其實是PO每一個月的聚會,我們會選出一些議題,也就是接下來這個月要開協作會議的,因此順便可以聊天、見面,大家會比較熟悉一點,並且聯絡一下彼此的感情,我後來進來公部門之後,我之前在民間的公司,才發現大家常常見面的時候就會說你就是通訊錄上的誰,第一次見面是說你好,但是這樣子合作起來比較生疏,所以我們會排一個月會大家彼此見面,這樣合作起來會比較順利。接著是協作會議,這個是針對議題討論的會議。
剛剛講到要做的事,接著是會有一些例行性的工作,有人參加過季會,每三、四個月會有一次,也就是由各部會PO長官,訂的要點是資訊長,大部分是次長,所以會召集各部會次長的會議,然後我們會讓這一些長官更瞭解PO在這一季裡面做了什麼事,然後希望他們以後有一些政策要研擬過程的話,可以考慮採用開放政府協作的方式。
第一個是對內聯絡,因為PO是每一個部會都有,所以某種程度可以幫忙匯集這個部內的意見,所以會整合整個部內的意見,然後在跨部會的溝通上做一個代表;對外聯絡的話是,我們希望他有sense到外面正在討論什麼東西、可能會燒的之類的,這些是必須可以接受到;接著是綜向的聯繫,也就是上下級的意見可以做互相傳達與溝通;接著是橫向聯繫,像內部的意見整合完之後,要開始跟各部會合作,我們希望PO在某種程度可以完成橫向合作的部分。
再講一下,剛剛講的是技能,現在是實際上PO運作哪一些事,有哪一些是我們認為PO該做的,基本上PO是開放政府聯絡人,基本上是負責四個方向的聯絡,這個也是某一位PO執行到一半的時候有感而發提出來的,這樣子好像造神。
第四個是記錄,這邊提到的是比較具體的,就是透過文字、影像、聲音的方式把整個會議過程記錄下來並公開,其實實際上的做法,各位看到攝影機及逐字稿及大概是這樣子。
接下來轉譯是我們希望PO可以像翻譯機一樣,因為公部門大家常用的語言其實跟一般民眾常習慣講話的方式是不太一樣的,我們希望PO可以當這個翻譯機,上面是寫「翻譯米糕」,就是多拉A夢從口袋裡面拿出來的東西一樣,我們希望跟翻譯米糕一樣,就是幫忙轉譯成不同的語言,從各部門的新聞稿轉譯給民眾聽,或者是民眾在網路上吵什麼東西,也可以透過幫忙轉譯之後帶進公部門裡面,這個是我們希望公部門可以做到的。
我們列了三個技能,也就是PO要慢慢練習做到的技能,也就是主持、轉譯及紀錄,其實為了要實踐這三個技能,我們會凹PO來當小桌長,大場是主持,也就是在大場的時候,如何在協作會議當中幫助大家互相理解,然後順利把意見收攏,這其實就是一個主持的部分。
其實我們在要點上寫的是,我們建議PO要具備公眾溝通的熱忱、熟悉政策內容、善用網路工具,我們因為這樣寫,所以很多資訊單位的人會掉到這個圈子來。大家可以思考看看資訊的人是不是適合這個職位,都可以討論的。但是PO最主要的工作是協助公部門,聽取不特定大大眾的意見,並且跟合作規劃政策。
接著是PO如何產生?其實在政府單位要產生任何東西有一個要點,也就是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開放政府聯絡人實施要點,從2016年到現在都沒有改過,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上去看一下,上面有很明確講說我們認為PO應該要有哪一些特質、要做哪一些事,我們也是把這樣的內容放到網站上,因此隱約會看到要點的影子。
開放政府聯絡人的制度其實是各個部會都有的,各個部會間可以透過開放政府聯絡人串起一個網路,我們會叫做「Po Network」,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網絡,各部會間要合作的時候可以有單一窗口,會有比較好的合作對象、長期合作的關係,大家比較熟悉、比較信任,因此合作起來是比較容易的。
我們為何要召集開放政府聯絡人呢?其實在更之前,我們剛開始有Join平台的時候,大家也有在提倡也要跟民眾溝通的這一種做法,但是我們發現在Join平台上每成一案就找業務單位來,就說要習慣民眾溝通,以及要開始溝通之類的,這樣的經驗沒有辦法累積在同一個人身上,就會散落在各個業務單位身上,我們希望可以把這樣的經驗累積在同一個人身上、同一批人身上,因此就建立了開放政府聯絡人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