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主要是想說有參考去年下面列的說明,在提案的過程中,會比較需要用到資料的單位有這些,我們評估之後,我們建議黑色的部分是留著,主要也是這些部會擁有非常多的資料,希望他們未來也可以提供資料的說明,甚至在媒合的時候,他們可能要進一步來協助這些提案單位,另外,列紅色的部分是今年可以評估看看,也就是是不是他們的角色沒有這麼重的時候,要不要考慮作調整。
接下來是主協辦單位的確認。因為這次主要國際松、國內松分開來,去年會把美國在台協會放進來,因為去年有NASA的資料,有AIT的協助,所以會來協辦。另外去年因為科辦希望鼓勵文化部、故宮等等的資料釋放出來,所以有特別把故宮、教育部、科技部拉進來。
接下來是啟動記者會,在第12頁、第13頁。
這個容我們會後再討論一下。
我理解CK的建議,這邊可能主要會希望找民間提案,並不是政府機關提案的,我們會從去年或者是前年,針對民間提案的隊伍當中來邀請,像好植地也是我們可以邀請的對象。
接著是第9頁,我們要討論的是許願池的規劃。
是的。
是跨地方政府,也就是要跨縣市。或者是中央跨地方,像衛福部加某個縣市的衛生局,也可以,像救急救難一站通就是衛福部加高雄市的衛生局,這樣也是可以的。
主要是沿用去年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委員都提到希望促進地方政府提案,我們也討論過,是不是要幫地方政府另設分組,但是討論後也覺得不是這麼妥適,所以我們的想法是增加加分,希望中央跨地方,也就是中央提案、地方落地,或者是地方跨地方,我覺得只要有跨地方政府的合作,都是希望可以加分的。
麻煩到第5頁,我們要確認評審標準是否妥適。
麻煩翻到前一份簡報第20頁,我們這邊也逐一列出,也就是要確定的事情,首先是競賽的議題,剛剛有提到國內松是永續2.0,也就是維持韌性島嶼,國際松是?
對。
很簡單,因為去年是叫做永續發展,今年在永續發展基礎上再加上韌性的思維,所以當時在科會辦討論的時候,就是希望用永續發展2.0,但如果剛剛討論不要跟發展衝到⋯⋯
所以在目次18之後提到未來的風浪,我倒覺得應該是未來的機會,所以建議再微調一下這個腳本。
接著是目次17,到時配合我們的主題修改,因為剛剛主席有提到不要用永續發展2.0。
再來,因為我們也提到轉型,所以在談挑戰的同時,我們也可以試著從機會面來談這件事,帶到後面希望大家可以展現韌性的一些地方。
我想就腳本的部分提出一些建議,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提到2020年世界停滯,我覺得沒有停滯,但是遇到比較多的挑戰,所以我建議從挑戰的角度來談我們看到的一些問題,包含在腳本的目次2、4都談到停滯,但是只是運轉非常辛苦,或是遇到比較需要克服的議題,或許我們可以換個方式來談這件事
我先跟主席、各位先進報告一下,這次其實非常感謝集智館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因為不到兩個禮拜的時間,先提出這樣的版本讓大家來討論,所以今天請大家一起提出建議給集智館。
對,這個我們等一下可以討論。
好的。
這個也要聽聽大家的建議,政委有提到希望今年的黑客松有一些國際的延伸,所以才特別設計加分的項目,其實最後也有想到定義上是真的要找到一個國家來合作或是找外國朋友加入就算,這個真的可以大家再討論。
你們也可以來報名。
所以我覺得或許是可以切割來看的。因為我知道本身是就產業去作分析,也許不同的產業類別可以提供不同的介面,並不一定每個都適用同一種方式。
另外一個觀點,不管是政府或者是企業,其實像這個組織本身運作的核心跟服務,其實是可以切開來的,當要遞送服務的時候,其實是快速的。
已經交流過,所以今天是來聽大師交流。
因為面臨更大的風險。
最後一個提醒一下,在去年6月9日所做的報告當中,有提到109年時就要提出可行性評估報告,內容有包含像資訊安全、法律層面的探討、未來的政策建議等等,目前看起來我們做完前面方案的試行跟經驗的整理,但是在法規評估這塊,在目前比較沒有看到具體的成果,在110年推動的時候,要稍微注意一些推動的進程,要有具體產出。以上是我的建議。
但是這兩次問卷回來的時候,感覺上虛擬卡作業滿意度跟支持度都非常地高,不曉得健保署這邊就您的專業或是試辦的過程中,您覺得這樣的轉折點是甚麼?滿足或消除這些專家學者的疑慮,所以基本上算是滿支持虛擬健保卡的機制?是因為有需要實體卡來認證嗎?
我再請教一下,我們在做第一次協作會議工作坊的時候,其實與會的人員,大部分都反對虛擬卡的這件事,只是最後我記得那場會議有導引大家的討論基礎是在實體卡也保留的情況之下,儘量參與我們的討論、研議如何虛擬的流程。
對,但如果寫「數位簽章」就會往這個方向想。
這樣名詞上改一下,不然溝通上還有問題。
我們儘量避免不要用這個詞好了,避免對外溝通的時候會產生疑問。
110年的規劃當中有提到虛擬健保卡離線的數位簽章機制,但是我們知道健保卡本身並不是CAA核發的憑證。如何來做數位簽章?
或者是外籍看護。
第三個還是法的問題,也就是接下來110年如果要試辦授權綁定機制的事情,我們目前是不是有評估到什麼法的問題需要去突破,或是我們純粹就機制上來作試辦?
所以我滿好奇這半年的試辦,針對目前這幾位特殊族群有發現這樣的回饋嗎?也就是試辦的過程有沒有什麼困難?我們未來有沒有哪個部分需要去補強的?
假設未來執行虛擬健保卡時,「同意」這件事是讓陪伴者來執行同意?
所以由家屬來簽署同意試辦的這件事?
這塊也是我滿關心的。
我們的簡報當中有提到我們的試辦對象有包含精障、視障及失智者,因為他們其實算特殊族群,在試辦的過程中,有沒有看到什麼問題或者是授權的問題,也就是精障者真的知道做這件事是他同意的,或是失智者真的有表達同意試辦這件事嗎?或是其他在服務這些特殊族群的時候,是不是有什麼樣的意見回饋?也就是我們試辦的過程中,團隊有沒有什麼回饋,讓未來服務的對象更擴大,不只是這幾個特殊族群,是不是有要強化的部分?現在沒有想到沒有關係,我可以往下一個。
我純粹就教、學習。(笑)
參事應該知道我想問什麼。
我比較關心的是這個試辦的作業是不是有法源的依據?
所以你們有試辦要點,就是賦予試辦的角色?
虛擬健保卡還沒有正式取得⋯⋯
這樣沒有法源的問題嗎?我們在實施健保醫療就醫時,有沒有所謂的規定,必須要拿健保卡來就診,然後現在走虛擬這件事的時候,還是試辦?
不需要出示實體的健保卡?
只有認證的時候是用自己的健保卡,但是整個流程都用虛擬?
對,這不會有適法性的問題?
幾個問題請教,我們在做試辦的時候,應該是雙軌機制?也就是試辦虛擬健保卡就醫領藥的時候,民眾雖然以虛擬健保卡協助我們做整個流程的試辦,但實際上民眾要領藥或是就醫時,實際上還是用實體的健保卡來完成那個流程嗎?我想要確定的是在試辦這件事的雙軌機制怎麼做?因為這可能涉及到未來其他專案要試辦的時候,可參考一下這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