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vulnerable這一件事在跟kirby、ETBlue聊的時候,他們會覺得這個是開源社群本身自己就是很習慣被改。
把不同的意見都並列就對了。
並列就對了?
Kirby,之前是陸陸續續有跟ipa稍微聊一下,還有ETBlue他們,他們那時候線上聊滿多的。 然後我也爬了一些之前的媒體文,所以大概會看到對於「沒有人」這一件事很強調,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其實還是滿想要再回到剛剛那個問題,這一個事情是怎麼達成共識的?就是在g0v在努力促成社會共識之前,他們的共識是如何形成的?
接下來滿想討論一下「沒有人」的這一個文化,不只是座右銘(Motto),也是大家受訪必談到的。
換它沒電?
你自己本身呢?
對。
好,那如果回到動力的動機是什麼,你覺得?
也不能說完成度,就是說它做到的…
不過如果只是說當然大家還是抱持著可以永遠更好、更進一步的空間,應該是有相較之下有完成…
也是。
你是說沒有任何一個專案敢說完成,是因為大家覺得永遠繼續在編修嗎?
是「0」喔?
那你覺得這個動力會讓這一些人繼續挖坑跟跳坑的動力是什麼?
對,而且就是可以完成的也基本上…
那接下來是要問參與動力的部分,其實大部分g0v的專案不太評估效益或者是說我目前訪問到的,基本上他們沒有一個機制是說這個專案做完之後的…
OK,好,謝謝。
OK,所以不是整個歐洲就對了?
就是說他們在這上面只是沒有把名字拿出來比較?
不過假如把這張圖加上例如地理面積大小或者是人口的話,其實臺灣可以擁有這樣的規模,真的是滿特別的吧?
像是g0v目前在國際社群上,就是在你跟其他國際社群接觸到上面,大概聽到的評價或者是對於臺灣可以有這樣的社群想法會有聽過哪一些意見?
OK,好的。
像彼此互動模式這一些是有辦法比較的嗎?比如跟國外的這一些?
沒有問題。
但是跟彼此的聯繫有特別的多。
對,先跳下一個。
我想你有引一張圖,是國際社群中 g0v 的位置,可以麻煩你幫我們解說一下嗎?
繼續編?
如果彼此不同意你提的或別人提的?
所以是一群人這樣寫?
我的想法是因為g0v的整合化成形到一種算是很有它自己的個性了,所以現在變成是想來的人如果沒有辦法適合(fit)這一套就走,大家也不會慰留什麼的,比如一開始原先例如沒有人能代表g0v或者這一些滿代表文化又很基礎規則性的東西,比如由某個人建立的或者是一開始是誰草擬的?
像剛剛講到g0v是一個特定的介入模式,其實我一直都滿好奇,包括g0v裡,雖然它自己不說自己是一個組織,但確實是有一個很基本的規則。這個東西是怎麼成形的?怎麼開始被大家所用?
OK,基本上大家都在做差不多的事?
所以除了這一次的路線討論之外,其實g0v算是目前國內已經算是唯一了嗎?
換成民間來做。
你剛剛有提到法國的案例,我現在要問國內,如果像剛剛有說到「Code for Tomorrow」、「OpenData.tw」,g0v比較特別的地方或跟它們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所以沒有誰主、誰從,也會影響到參與在其中人的心態?
OK,延續剛剛的問題,所以g0v在當時對於既有的開源社群或者是對於臺灣的公民科技運動有比較特別的意義嗎?就是它出現的時候有帶給他們這一些已經存在的社群有什麼影響嗎?
所以等於在那之前是先有那一些常識,在g0v是用另外一種途徑來參與?
沒錯,ok。
所以是因為有這一組可以同時做這二件事的人出現?
剛好工具也一起到位了。
如果是必要條件的話,你覺得有哪一些是?
瞭解。
把重心轉到g0v上面,如何看待g0v在那個時間點的成形與出現?這個我還滿好奇的。是在當時開源社群發展到那個時間點以及配合當時臺灣政府諸多問題而自然而然出現的嗎?
所以在萌典之後,你自己本身在g0v的角色或是你參與的專案有自己特別的偏好或是你把自己定位在一個...?
沒錯。
如果以專案的規模或者是所需要的技術來看,萌典算是滿困難的嗎?它所需要用到的技術跟其他專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