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看醫院,自己現在一代的讀卡機,那個麵包機其實是比較貴的,壞掉就不要再買那一台。
現在讀卡機我們已經可以同意用一代讀卡機跟二代讀卡機,都是可以併行的,現在已經在汰換了,我們以後換二代卡的時候,他的讀卡機是不動的。
應該講讀卡機是不變的,只是說啟動接觸式跟非接觸式,由他自己決定,但是都可以work。
對,越簡化越好。
更不要講說這一張卡這麼多的功能,每個人進去都要能夠handle也會有很大的問題。
我們現在在推需要醫院處方簽可以上QR code,可以讓藥局可以……現在這一件事都還沒有辦法普及,因為那樣比較正確,不用再重新登打,對於處方的內容比較正確,不然怕打錯藥,這個部分都還沒有辦法完全做到,所以其實我們的醫療院所,包含藥局都參差不齊,我們的診所可以從八十歲的老醫生,一直到年輕的三十歲醫生,這樣的差異非常大,像現在大量的資料在申報的時候,像那一些老醫生不可能完全用電腦,還要委託另外一個agent來幫他申報,所以其實是代理人幫他申報,並不是他可以這樣做,這個地方落差滿大。
我想QR code說不定還有。
不見得不會發生,奶奶帶著孩子去看病,大家去上班,奶奶可能手機都不知道,但也沒有實體卡,這個時候也是需要有解決方式。
有一點難題,要帶過去看病,但小孩不一定有帶手機。
每個人擁有手機,已經跟著自己綁在一起,要帶著人去看醫生,就把手機放在裡面,因為很多公事就把這個辦掉,所以轉換是可以的。
還有,剛剛有提到如果是授權,或者是現在放在A的手機,然後今天陪病是B的人,要把這個搬過去才可以,這樣的轉換才有辦法可以瞬間轉到B的那個人的手機當中,然後用完之後再回到原來的手機當中。
那個資料是要跟更新的,並不是永遠不動的,像身分會改變,或者是有一些註記會改變,我們要不斷同步手機上的資料,才有辦法這樣做。
有一個地方可以存。
對。剛剛有討論到實體卡有接觸、非接觸,不管是一、二代,卡片有很多資料,如果轉換到行動憑證,這一些行動憑證沒有辦法讀晶片裡面的資料,那一些一定要到雲端去讀。
其實我們現在已經先走的是,讀卡機在一代卡是接觸式的,將來走到二代卡也有二代的功能,讀卡機是不用動的,只有多一個非接觸式,也就是因為有一個雙功能,有的都繼續用,我們想要這樣子介接過來。
這個是問題,也就是準備什麼也包含了背後的成本,而每個人對這一件事想清楚之後,看是否願意準備這樣的環境給少數的一群人用。
我們跟這一些利害關係人談的時候,要知道需要準備甚麼?
但是行動憑證需另準備環境讀行動憑證,不知道哪一個櫃台、人拿出這樣東西的時候,這樣的情境,大醫院可能還可以,小診所可能會有意見,但對持卡人是比較多元選擇。
本來就是接觸、非接觸都有,就讓醫院自己選,可以用接觸、非接觸讀,現在讀卡機已經有就繼續用,如果壞掉要換非接觸,這個是OK,我們打算用這樣的方式,並不是全面汰換。
一個醫院如果只為了少數人拿行動憑證就醫,會不會所有的櫃台都準備好行動憑證的配備跟診間,這樣子對醫院來講,會不會有壓力?
現在這張卡並不是只有這一張卡的成本,還有周遭的成本,而且那一些成本是還沒有評估的。
政委提到如果要改行動憑證,是不是拿著舊卡就可以?當行動憑證不能用的時候,拿回實體卡的時候就不work。
其實我們要換二代卡,是連裡面的規格、功能都要改,但如果你拿的是原來的實體卡,就沒有辦法發揮二代卡的功能,所以在最後修正的版本提到的是,如果可以換成二代卡,或者是中間有一些人選擇行動憑證,手上還要存實體卡,應該是二代卡,原來的想法是這樣。
這樣的問題並不是非常容易。
又或者是年老、沒有行動能力的人,或者是沒有辦法自主的人也一樣,也會擴大到小朋友跟老的這一塊,即便上次講的是外勞照顧,但是會更擴大,並不見得是外勞照顧,是有行為能力,但是不用手機,也有很多人不相信手機或者是不太利用手機,或者是經濟能力比較不好等等,所以就比原來範圍大,所以沒有實體卡,只用行動憑證,這一些人看病就會複雜很多。
其實這一個情境,我們當時在提的時候,因為當時是身分證、健保卡合一的時候,行動不便的人有可能委託外勞保管或者是帶他看病,那個是那時的情境,但是這個議題不太一樣,我們想要把健保卡改成行動……透過監護人或者是照顧者來拿手機,這樣範圍就會更擴大了,像小朋友,小朋友不可能自己有手機,所以他如果要轉成行動憑證,一定是放在媽媽、爸爸那裡,但是今天帶小朋友去看病的人是不是帶著手機走就不一定,放在媽媽、爸爸那裡,但是拿著爺爺的手機去看病,會有這個問題,當要帶沒有手機的人去看病(的問題)。
第一題希望政委可以給我們一些指導。
所有的醫療院所當中從最大的醫院到最小的診所,要每個點通通到位,這些準備是一個問題,因此當時提出來的對案是要用行動憑證,又要有實體卡比較有保障,如果連實體卡就要取消的話,整個環境準備有沒有辦法到位,這個是社會溝通很大的一環。
第一個題目比較偏技術,因為我們上次有作民調,大概是兩成多一點的人覺得如果有機會,他想要用行動憑證,或者是轉換成他自己覺得適合之載具,若現在有兩成的人要拿行動憑證,我們必須確保他們都可以看病,我們想像這個情境,如果改用行動憑證,取消實體卡的話,就變成所有的就醫環境都要準備可以接受行動憑證,病人權益才會不受影響。
如果我們錯開,其實政府一毛錢沒有省,而且這兩張卡一發下去,大家改變就白白浪費。
當然從政策上,是政府想少花一點把成本降低,或者是純粹多一個選擇權,這當然是不一樣的概念。
給政委瞭解一下,看起來業務比較沒有那麼複雜,但是從政府的角度,一旦錯開之後就沒有辦法得到兩張卡合併所產生的成本減少,等於兩個成本政府都付了,所以一毛錢都沒有省,只有更多未來的選擇及複雜度。
像我看身分證,我不曉得這兩個案子的核定時間是什麼,說不定中間會有重疊也不知道,會不會也不知道,因為我剛剛看他們是四年,他們準備兩年規劃、兩年換發,因此中間會有一年可能的重疊期,已經有人拿了健保卡,而這些又重新再發一次,所以它的複雜度是真的會非常地混亂跟對民眾做說明,我瞭解會增加兩邊的困難度。
未來如果有人要就涉及到整個流程了,我們希望在這一個流程的過程中,儘量減少狀況。
我們現在目前兩個單位,不管是首發的程序或者是換發步驟,又或者是據點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大家都拿到健保卡之後,想要改變心意的流程也還沒有協商,很可能要合併的話,是必須出具一張有預留健保功能的身分證,必須是這樣子,而且必須有一種情境,因為不知道誰要改變心意,因此換句話說,每一張身分證都要預留了,也就是一開始的規格要預留,有些人改變心意才要用,有些人不要用。這個就涉及到第一次的規格就這樣開出來,是要這樣子的預留。
這等於是兩個政府單位要想清楚,如何跟民眾講同一件事,這個是需要協調及講清楚。
對,掛在牆上。
但是如果要再加額外的進來,等於是雪上加霜,所以我們要更清楚來handle。
光是我們這一端都負荷不了了,迫於一定要做,所以一定要面對,因此好好商量如何接軌。
如果醫療院所就醫沒有這麼清楚的話,當面的爭執也會有非常多的麻煩。
理論上會增加非常多換補發流程的解說,兩單位發卡管道不一樣,而且這個事情首發是兩年的過渡,接下來是長期的換補發,這個是比較複雜的過程,而且是長期,當然自己的成本也要自己承擔,但業務複雜度及對外溝通均十分困難與不易。
健保為求效率,我們有多元換補卡的程序,如果到現場是即時就可以拿到等等,而且偏鄉也在地製卡片,這個便利性達到臺灣的每一個角落,我們每一天都在發生換補卡這一件事。 我們希望換二代卡的服務品質跟效率是維持現在的水平,但是一旦考慮有人要合併卡的話,就要將戶政的換補發納入,因為要先拿到身分證,然後再將健保的功能置入。
還有一個不一樣,其實剛剛講的是醫療端要辨識清楚,特別是高齡化的社會,很多人是搞不清楚的老人或者是失智的人,真的會非常複雜,最後的發卡端也會有問題,不管是首發或者是以後換補發,其實都是不一樣的概念在換補發。
當然這個東西要跟民眾講清楚,也是資訊要完全讓大家知道。除了自己有一些責任外,我想要表達的是,一線很複雜的情境,很多的社會成本在這一個過程中,而且是持續每天都在發生,並不是一次工就結束了。
因此剛剛舉的情境,你要改變心意,身分證以後也要自己出錢,這個是兩邊的成本,都要。
我再補充一下,依照我們的建議,我們一代IC卡,也就是只有第一張是政府幫你出,以後換卡都是要自己出錢,新生嬰兒也是政府自己出,剩下的是自己的責任,丟掉或者是壞掉或者是怎麼樣的毀損以至於不能用,這個都要自費。
對。
註銷。
不收。
這個增加非常多現在沒有想像到的情境,這些也都是成本,且會是長期問題,每天都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