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您會建議大家真的卡關或者是沒有創意的時候,就先去睡個覺?
所以這是委員這邊認為,因為有創意才會這樣來。除了這件事之外,您自己在生活中,有沒有試著用創意解決過什麼大小事?
因為我們是創意力 100,所以第一題就問說「在你的工作範圍或者是生活的一些運用之中,你是怎麼看待創意這件事」,是不是可以幫我們舉個實例?
你會有很多版面。
今年就是你。
對。
委員其實是因為創意力 100 的關係,您是我們的首獎,所以我們可能會問一些跟設計與創意相關的提問⋯⋯
您可以挑有興趣的答。
謝謝委員接受我們的採訪,就如我們的訪綱,我們儘量把問題聊完。
要用逐字稿也可以。
我會把你的採訪內容放在我自己的手機裡面錄而已,我們不會公開全文。
跟您介紹一下今天的流程,我們會先妝髮,然後我們會一邊採訪,我們會儘量抓 15 分鐘內完成,然後請委員去換裝。
您好,我是 La Via 的雜誌,這個請您參考,這個是我的名片,這個是我們的總編輯。
已經夠多了,我們已經每個月要聚一次了。
協會有一個名稱,但是都不相關。沒有,開玩笑。
所以對我來講,概念上是這樣,但是課程結束,就變成大家討論是不是要走的時候,所有的事情就會回到我的身上,每個人都來問我「是不是真的要做?但是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但是老闆是有講過說鼓勵內部創業,他跟我講說叫我要想清楚。
還有老闆的認知問題,這個也是都知道,這個是個人資源或者是公司資源,這個對我來講有點難切割。我原本在樂活的系統裡,我把 idea 都丟給他,會發現報告的人通常不是我,所以我的概念是,我要讓別人知道我們 team 是有其他人可以主導這件事。
切割的過程也會遇到一些拉扯。
還是有一些幫助,就是一開始設定最重要促進的項次,所以當初討論出來的架構大概就是會這樣子。
但是重點是他們場域內的人,我們還是要說明。
我們在想說,如果後續像這樣的做法,因為公司裡面還是有公司要營運的,所以我自己拉時間出來做的這塊,我目前稍微跟這些人討論,如果要進行,哪一些人可以負責什麼。
但是裡面的那套系統,應該是拉一點過去。
因為後面是整個團隊的東西,我們團隊裡面想出來的概念,裡面三、四個其實是有意願要往下做,我要稍微切割,不然這個拉進去,有人會聽不太懂。
公司跟現在的做法,其實有點像公事跟私事的感覺,我有點切割。
但在健康意識或是整合性的健康履歷概念推播,我們自己在接觸上,每個地方可能會稍微有點卡,我去找中華電信,中華電信會覺得別人不見得需要、我為什麼要做?因為我們本來想說這樣的概念去推日照中心,理論上他們會需要,但日照中心的案子比較特別,他們可能有個小的自己的體系,他們講說現況理論上也是夠的,所以要不要拓展,是之後再來談,這個是我們現在遇到的狀況。
我是在想說 QIF 去年標準出來,到現在已經有對 17 項 SDGs 裡的 10 項有幫助,我在想說如果可以在我們這邊再做一下建置,然後發揮到可以提升到健康這一塊上。但目前在做的這一方面,像技術層面我自己會找人合作與處理,像這樣概念的推廣上,我目前還是傾向發包給別人來合作、處理這件事。
目前這樣的平台,我也有跟伊甸基金會的成員討論過,是不是往長照 C 據點的方式來走,他要我們彙整一下手上的教練資源跟伊甸資源。在中西這一塊有加入長照大聯盟,有在裡面做一些推廣跟資訊的整合,我們整合系統的配合廠商,中華電信目前還在洽談中,因為我們當時的理念是,既然要建立這個健康雲,裡面的資訊越多,就會越容易達到目的。
醫院端目前是有數位標準轉換格式之類的,像 FHIR 之類的。但教育這一塊是我們老闆投資的公司 (全人) 在做的,我們是希望到時可以把這三個資訊彙整成資訊平台的資料,可以知道當個人產生問題的時候,可以追溯整個健康發展的歷程、教育層次或者是心靈層次發生的問題,這可以做綜整性的評估。
我們公司其實主要是做一些資訊整合,我們去年也完成了 QIF 的資訊架構整合,包含中文化,也舉辦了一些研討會,我跟老闆討論過,我大概知道 QIF 的架構、精神,所以我覺得套用回健康這一塊,理論上也是可以併行的,只是我需要花一點時間釐清這些訊號關係是怎麼串接,所以我自己在做的主要是健康履歷這塊。
我們當然希望達到這樣的目標,也就是一個可以循環向上的系統,然後中間也有隨時的監測、自動修正,或者是輔助修正的功能,做到這樣子讓健康可以不斷往前進。
因為這樣子的資料庫建置起來的系統,後來就開始透過足型的壓力,可以馬上推出鞋墊,然後 CNC 或 3D 製造,定期的監測後,資訊就會比較延續性。
對,因為裡面有一部分,是當初在做臺灣地區檢測時,是跟軍隊的體檢單位合作,那時候的資料是從每個人的量測而來。
那天彙整一下,大概是 6、7 萬人,有的人是有時間序在量的。
我們公司目前已經有做動作分析資訊的截取,這塊將近已經有 10 萬筆左右的資料。
現在有兩、三家公司有,但是每家都不一樣,原本是血壓計,用充氣的方式就可以量到脈診,有一系列的分析,這一家公司其實我覺得滿厲害的。希望中西合併可以把這樣虛實整合的模型整理好之後,就可以回饋健康,從原先的診治跟後端的監測都可以一併紀錄起來。
中醫的這塊,主要是老闆那邊的關係、他經營的事業,也就是裡面的產品是他手頭上已經有的,接下來我的工作主要是把這些資訊來作一些串接,讓他們知道怎麼樣的資訊跟中、西的對應是長什麼樣子。
公司那邊我大概說明就好了,我們在中醫、西醫的部分,是已經有一些完整的連結,我們在西醫的這塊,除了有原本的動作分析監測系統跟結構性的量測系統在市面上,其餘包含後續的 3D 列印、現在正在彙整的即時監測的設備,都已經有一定的產品。
我們希望最後做到健康促進的目標。
當初除了有這樣子的視訊監控以外,未來是希望可以達到全身性的資訊量測,因為現在的做法是量測特定的產出。
一樣的概念,其實是可以直接買他的產品系統。
對,現在比較常見的是遠端醫療這塊。同樣的系統,其實我們跟義大利,原廠是義大利人,他們其實就是這樣做,也就是在畫面上可以看得到物理治療師,然後訓練的過程⋯⋯
包含未來希望這些數位自動化,可以讓它在雲端,收到資訊就可以提供報告。這中間目前我們考慮過或者是我自己在醫院待過,所以也知道不太容易取代掉專業人士,比如醫師、護理治療師的專業性,所以這中間還是需要專業人士來作背書,就是要確認這個。
技術上來講就不多說,基本上還是希望可以透過資訊的串整來給予身體健康監測的報告,給予訓練課程的回饋。
這個是我們那時做社區營造的模式,這個社區營造的模式,當然團隊裡面是伊甸基金會的人,我後續有再跟他討論一次怎麼執行,他們是現有對接的場域,也許到時候找時間會再針對場域來作完整性的測試。
依據這樣的概念,原本公司做的健康平台再加上另外一個社會創新管理師的課程所學,跟這一群課程夥伴建立樂活健康的系統,樂活健康的部分,政委可能都有聽過,我稍微再補充一下,依據這樣的客戶端跟需求端的精進流程,其實我們那個時候除了黃金教練這塊,也有進一步討論到待用課程的這件事,所以有可能我們接下來走這一塊的時候,會比較著重在社會影響力的這塊,而不會思考是不是一開始要賺很多錢為目的來做這些事。
因為公司的產品很多,我目前的做法是現有的、物理性的整合資訊,可以放進來的我就自己先放進來,所以希望做這樣的中西合併的模型,然後來做一些健康方面的監測或者是修改,就是調整,也就是從內而外都可以做得到。
我跟老闆在討論的過程中,因為我是偏向做解剖學分析相關的醫學分析,他是在中醫的這塊滿在行的,公司是在做系統整合的公司,所以我把我的理念跟他的理念稍微做一下綜整,希望可以建立中西合併的虛擬模型出來,裡面除了原先在做的這些解剖相關的模型外,需要把中醫經脈、血液動力學的概念加進去放到我的模型中,然後再開始用一些治療手段的刺激,來響應跟循環式修正,進一步來達到身體的平衡。
所以我跟老闆討論這件事的時候,是有想說是不是有個方式可以從健康的時候就開始有這樣的紀錄,我們當然是希望發現問題或者是我們所謂預測出可能會產生什麼問題時,就給予一個修正的法則,這個法則就可以把亞健康的區域縮小、不健康的區域縮小,就可以達到精準健康。
但是現在運用這樣的系統來進行亞健康的評估時,就可能會遇到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是你知道會產生什麼問題。
我也是這樣想,但是實際上想要讓這樣的人更多。所以餘命會影響社會議題,大概已經被標註滿清楚了。我跟老闆在討論這件事的時候,我也歸納給他看,從不健康跟亞健康的精準醫療這塊,已經進行滿多了。我們有在探討這樣的醫療行為,像醫療院所每次去可能是一個或是兩個或是三個的儀器在作檢測,像這樣的做法找出來的原因,是不是會有點片面或者是斷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