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寫封信支持跟錄影致詞?

  • 對,大方向是這樣子,除了政委的高度跟知名度,也因應接下來在我們的數位部成立,其實怎麼樣在數位轉型跟數位部未來的發展跟智慧運輸⋯⋯

  • 瞭解。9 月 18 日是總質詢,所以我沒辦法去世界大會。但是謝謝你們的邀請,相信不管是預錄或者是什麼方式,有我幫得上忙就跟我說,但是我很難在洛杉磯遠距備詢。(笑)

  • 跟政委報告,等一下也會簡單說明一下,ITS 世界年會每一年輪流在歐、美、亞洲輪流舉辦,所以等於每三年輪一次輪到亞洲,臺灣爭取這個世界年會,今年是第三次。

  • 是。這邊有沒有要補充的?簡報我都看過了,就看一下,如果對哪一頁有補充就跳到那一頁補充。

  • 我針對幾個重要的頁面,我可能補充一下,剛剛蕭主委有提到是輪流舉辦及基本上因為會帶來很大的產值,因為是跟整個國家的交通運輸領域不管是基礎建設或者是所衍生出來的應用服務或者是科技發展都會息息相關,過去投票規則沒那麼完善,比如過去是先簡報,隔年亞太論壇再投票,所以中間多了半年。

  • 大家可以運作。

  • 像你這些簡報,這些都是事實性的資料,我們通常會把簡報同時公開,如果有哪一些頁面,你覺得不適合公開的,就抽掉,我們都可以編輯 10 個工作天,所以就給我們一份可公開版本的,然後搭配逐字稿。

  • 瞭解。所以整個簡報當中,我們那時有整理了過去在亞太、一個是在歐洲,最近的一次是在新加坡,那個時候辦了這個會議總共有 1 萬 5,000 多個人參加,攤位參加過 500 多,後來他們也針對投票規則作一些調整,希望這樣可以讓整個世界大會的遴選過程中可以更為公平一點。

  • 在去年 2021 年在漢堡舉辦的,因為在疫情下舉辦,所以有作混合式參與,但是那個時候有非常多人參加,整個展覽超過快 500 多個攤位。

  • 因為臺灣在智慧運輸的發展都很平均,所以這次競標,我們是以台北、新北跟桃園三個都會區一起來競爭,競爭的主要對手是韓國的江陵市,江陵市 2018 年也有辦過冬奧,當時他們有創新的嘗試都會在這邊試辦,我們預估在 2026 年韓國應該希望可以把江陵市打造成會展城市或者是 ITS 的示範城市。

  • 對比大台北都會區,我們建設方面會比較成熟跟完整,加上台北、新北跟桃園三個城市交通網路比較密集,所以我們希望可以回歸到 ITS 最初的重點,應該是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傳達城市的包容性、多元性來營造。

  • 這次我們會認為競標契機,總會有一個規則,就是在提出申辦之前,曾經要辦過亞太論壇,當然臺灣過去在台北跟高雄各舉辦過一次,韓國曾經在首爾辦過一次,但臺灣尚未舉辦過世界大會,而首爾已經有舉辦世界大會經驗,所以台北之前申辦過 2019 年跟 2022 年主辦權,這個第三次。

  • 過去有其他亞太城市在爭取世界大會的時候,也是第三次才拿到,所以我們認為這次的契機之下可以拿到的機會比較大。

  • 接下來競標時程,依照我們現在的時間點,也就是 7 月的時候,亞太秘書處會帶世界理事來這邊場勘,也就是呈現計畫書所寫的內容。

  • 我們這邊就直接跳過,所以回到這邊的主題,我們會希望以人的需求作為出發點,這些政委看過了,所以我就跳過了。

  • 在整個競標的支持上,當然剛剛政委有提到,一個會是支持信函,另外一個是錄影片,如果 ok 的話,因為我們在這一次整個簡報是 10 分鐘,我們到時也會看一下政委的影片是不是放在影片中呈現。

  • 你要我幾秒就幾秒。

  • 第二個是,剛剛有提到的,因為整個 ITS 的發展,包含所有的科技,不管是運輸或者是 AI 大數據,除了交通部是主責的主管機關之外,數位部未來臺灣整個再往高一層的方式去走的話,還有什麼可以凸顯這一塊的發展,這個也聽一下政委的想法。

  • 這個是什麼時候要錄?好比我要講這一方面的東西?我大概什麼時候需要交給你們,你們才可以在競標的時候用?

  • 應該會在 6 月之前。

  • 5 月底可以嗎?

  • 好的,我先寫下來。

  • 在貢獻的基礎上有一些調整,這個大概會在 5 月底,外面會比較開始做公眾溝通,所以可以等我們到 5 月下旬的話,那個時候就有比較類似這三張簡報的東西可以來使用,也就是可以來看,也會有英文的版本等等。我是用英文講嗎?

  • 是的。政委的英文很好。(笑)。

  • 我們會有翻譯,等到這些關鍵的觀念有翻譯的話,就看怎麼試,因為最後的導演、編輯還是你們,所以到比較接近那個時候,好比像 5 月中旬告訴我說大概幾秒鐘,那個角色怎麼樣,也就是前後是誰等等,這樣我們就可以用 5 月下旬,本來就會公開的一些論述來當作錄影的內容。

  • 一定要的。

  • 第三個剛剛有提到,因為政委沒有辦法出席,所以是看用其他的同仁是可以指派之類的,主要是在扣這三個協助的項目。

  • 應該還好,我覺得這個很重要的還是主辦的那幾個,因為你們是三個市聯合舉辦概念,所以我覺得那個才會是重點,你說我指派誰,我也不可能去指派地方政府,就看實際那個時候的情況,但是錄影寫信、這兩個訊息跟你們的相同,這個沒有問題,我做得到。

  • 因為我們想說今天的拜訪還有一個部分,也就是想要聽一下政委給我們一些建議,根據過去政委接觸這些國際事務跟國際上的曝光,也就是來爭取這樣的活動經驗來看,是不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因為在國際的看法,有的時候要在一個地方舉辦,除了政治的考量之外,是不是其他上面也可以加持的因素?

  • 除了江陵市之外,還有別人可能突然冒出來嗎?

  • 不會,因為第一階段在去年 2 月有要申辦的人,在那個時候就要提出來。

  • 瞭解,不會重演之前的狀況。

  • 因為我現在的想法是,你們剛剛強調的,也就是這個智慧是群體的智慧?智慧市民?未必是智慧城市等等,這個是臺灣的特長,就是很多創新的能量,並不是來自於由上而下的,我們知道韓國的情況,大概都是比較大的一些公司跟相當大的中央政府,說真的也是不小的幾個市政府,大概湊在一起就完成 9 成 9 的創新了,我們看防疫就知道這子的。

  • 但是我們這邊絕大部分都是比較草根式的,由下而上的,有非常多的新創、社創等等來提出好的想法,你如果去問臺北市的話,也可以知道是提供 LivingLab 這樣的三個創新之類的,我絕對要強調自發性的,比起是韓國最重要的差別。

  • 因為我們在接下來你們這邊也有講到接下來的技術也有非常多需要達到用路安全、資訊分享等等,這邊的差別就是把資料都集中起來,然後只用他想的方法分享或者是給 Peer to Peer,也就是彼此互相關懷的方式來分享,其實你看兩個國家的防疫模式,其實也可以看到這兩種的差別,那當然他們做得很好,只是我們做得也不差,說真的,所以你可以稍微強調一下這種不同。

  • 因為能夠主張我們這種做法的真的不多,可能像紐西蘭之類或者是一些北歐國家,因為他們沒有要來競標,所以準備強調我們跟韓國這兩個的差異。

  • 還有一點,我們在內部討論的時候,我們也有想到一點,因為在 7 月份的時候,亞太理事會做踩點,也就是先來場勘,應該就會來到臺灣這邊過來,所以我想的是,到時可能有一部分持續要政委的一些協助,不管您剛剛所提到的,我們是由下而上的方式,有一些民間科技的創新,看看怎麼樣在智慧運輸這邊接得出來一些特色,然後來場勘這些理事們有一些比較深刻的印象,來拉一些票,我想也有一些相關的建議。

  • 可以帶他們去看多元化計程車的各種用法,不只是 Uber 落地,也有在地的無障礙接送,我記得 2015 年剛剛也是在這個辦公室,當時蔡玉玲的政委,我們跟運研所同時在討論 Uber 這個案子的時候,我們很強調的是,可以框架性要求 Uber 他達到某一些義務,而這些義務我們就媒合在地的多元創新團體,他們都可以進場,所以 Uber 開不進去的地方,我們這邊也有一些創業家願意來做,兩個同時合法,因為這邊叫做「白牌車」;在 2016 年的時候是創新,像這個東西他們也會有興趣。

  • 對,所以我們為何強調 Harmonize,也就是看小黃公車跟噗噗共乘當中。這個都有在競標協議書當中也有都進去,像除了投標以外,剛剛也講了很詳細的規矩,像總共列了 32 項評分的項目,所以每一項都會去打分數,每一項都是 1 至 5 分,然後最後加總誰的分數高,這些分數不外乎場地跟提出來的,像專案等等,也就是這個城市有沒有什麼樣的創新或者是視野,到時他們可以來作參訪等等,就是簡報第 24 頁的項目,這個是辦這個案子的預算,然後最後是一個城市的介紹,也就是新北、台北的城市介紹等等。

  • 我想這邊尤其是中間那一段,也就是計畫書那一段,像 Innovation、Vision 等等,因為政委比較有國際視野,是不是在這一方面也給我們一些指導?

  • 想請問,這個的 vision,是在地社群的 vision 或者是對整個 ITS 的 vision?

  • 整個 vision。像交通部未來四年的施政計畫,或者是前瞻、「亞洲·矽谷」這些跟交通有關的部分,都把它寫進來,當作未來的 vision。

  • 現在是已經寫好了?

  • 對,剛好談到,可以看一下。這個剛剛有提到 proposal 的章節。

  • 這與其說是 vision,比較像是挑戰,接下來是專案說明?「vision」是到那個時候世界要怎麼樣。當下的挑戰以及對策,好像比較不是 vision?

  • 政委真的是一針見血,這個很難寫。

  • 之前防疫這兩年,很關鍵的是有關於數據的利用誰才是有資格處理跟聚合的單位,這個是全世界都在想的題目,我們這邊的主張都稍微基進一點,從民間開始、用共融的方式來開發、配置之類的,初次接觸到這個服務或者是上網,按照定義就是得到了隱私保護,也就是有參與權,這個在防疫上所謂的臺灣模式就是這樣的意思,也就是任何人打 1922 電話就可以作利害關係人參與。

  • 我會覺得這個是我們的強項,但是要如何寫成全球性的 vision,其實相衝突的有兩個,集權式的 vision,盡可能把個人資料聚合,透過巨量資料去做預測性的治理,當然也可以證明效率,也就是會非常有效率往固定的方向,只是可能是錯的方向,但是無論如何這個是效率為主的想法;這個對應到科技界就是自動化,按照資料來產生程式碼,因為只剩「有效率的資料」,現在有些集權政權很關注這個。

  •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 vision 是比特幣那種的 vision,也就是不要相信任何的現有機構,UberX 剛進來的時候也有點像這樣的 vision,主張演算法的派送比你們法律更有用,作用法讓位給演算法,這也是一種想法,現在矽谷很紅,後來他們慢慢比較不主張這個了,比較合規一點,這個還是會經常冒出來,因為「有效率的演算法」也就是要擾亂掉所有現有的機構,這也是一種 vision,也就是矽谷長期存在的 vision。

  • 我們這邊叫做「Plurality」的 vision,都不是這兩個極端,我們是說讓大家都可以瞭解到發生什麼事的話,每個人都可以創新,並不是最會程式跟最多資料的人都可以創新,而是每個地方會做出相應於那個地方所需要的那種創新,現在叫做「社會創新」,這個是我的業務,也就是 norm first,從社會自發建立習慣,然後 code and data 來配合。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並不是只有 meta 可以架元宇宙,而是有 16 萬個小宇宙,安排裡面好的創新,就讓他快速擴散等等,這個是「多元創新」相關的。

  • 所以,我會覺得這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尤其是如果要很短幾句話來描述的話,我確實在寫一本書做這一方面的闡述,也稍微印一印提供給三位,一開始並不是為了交通領域來做的,但是多少參考一下。

  • 大家還有沒有其他的想法?

  • 像外賓來臺灣開這個會,會參訪一些行程或者給我們一些活動,我不曉得這一方面,像剛剛講到現在很多新創或者是社會創新的團體,有沒有什麼樣可以讓這個活動,也就是過去辦這個活動都有一點制式,我在想說我們可以加入什麼樣的元素進來,讓這個世界年會看起來臺灣辦的跟別人辦的不太一樣。

  • 子維有沒有想法?

  • 參訪有關的是侯勝宗、多扶。

  • 他們現在也要輔導居服員去考職業駕照,把兩個合在一起。

  • 這個我們覺得不錯,像參訪的是硬體建設,像橋等等,其實可以看服務的部分。

  • 我可以問子維一個問題嗎?在新創目前可能活動或者是會議的安排,會有比較不一樣或者是有趣的?因為我們傳統的會議安排是有講者在台上。

  • 你可以看一下亞太社創高峰會,裡面有很多很有趣的安排。有很多暖身活動、小旅行之類的,那個就結合跟這次年會相關的人在年會前先辦很多凝聚他們的共同倡議等等的這些,然後再去聚合,他們也會做出共同的行動方案,也會頒獎等等,這裡面是非常多元的,也就是剛剛講很多小宇宙,藉著年會的機會串在一起。

  • 這個方法很不錯,也就是在正式會議之前有很多暖身活動。

  • 現在在整個專案上,這個是大會規定的,所以也會這些活動等等,也有一些頒獎,我們也有想一些比較新的,類似跨域合作、社區營造等,然後會有一些沉浸式的體驗。

  • 但是,裡面有一些是針對學生的專案,我們目前能寫的是類似黑客松或者是有一些針對女性領導人,因為在交通領域當中男性比較多,所以是這兩個,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對於青年的人可以交通領域有比較不同規劃面的東西。

  • 如果要全部包在那幾天會很困難,所以我具體建議你前面透過這些小的夥伴活動,然後這些還是讓他多少聚合,所以也讓人能夠帶著那邊所收斂到的東西來這邊進行進一步行動方案的發表。

  • 青年署每一年都辦這一種活動,你如果找「青年好政」就是這種辦法,你就會知道青年署其實大會不太設定議程,反而是讓所有的青年民主協會、青年事務協會、勞工協會自己去辦這些,自己去問的是先做全國青年,大家想要討論的是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不同側面的都討論完,大會只是收攏大家討論出來的一些共同想法,這樣的好處是,青年在做這種小場的時候,他們的動能是非常高的,因為可以回應到在地的需求,但是如果要一堆青年之前都不認識、也沒有討論過這個,突然湊到主議程來,那樣的意義就很小,這個我們在很多國際會議都有發現;因為現在聯合國要求必須要有青年會,所以一定都要有,但是有沒有意義一下子就看得出來。

  • 還有什麼可以幫忙的?

  • 謝謝政委,收獲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