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以這一個立場來思考的話,勞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從小紮根,因為是一個公民素養或者是從小思考勞動教育跟權益,因為我自己關心技職議題,像洗頭建教生被扣薪水,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反而被扣還不是那麼重要的事,謝謝。
但是在大專的時候,因為我們樣態很多,所以很難用一個專法,我們在大專的時候,有實習的、短期的、輪調職的,所以如果很難用專法,只能用其他的方法來彌補。
另外一個,我在上上禮拜,也就是國教院的技術型高中跟綜合型高中社會領域課綱邀請我去當諮詢委員,其實在技術型高中類型的孩子,這一類社會科學的學分非常少,其實在會上有提勞動教育,但是由於現實的狀況,因為學分少就會牽扯到落實的問題,尤其還要思考我們技術型高中之類的師資有無辦法實質帶領孩子探討勞動教育法,這真的非常重要,我們在高級中等有建教專法,那還比較好,因為有僱傭關係,勞動部的勞檢就會進來。
這個很重要,像台中烘焙的實習案件,最重要的一點,媒體比較沒有重視,最重要的一點是,孩子最後又跟企業簽私約,我覺得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點,孩子沒有勞動權益概念。
不好意思,我是連署人黃偉翔。其實我人昨天就在衛環委員會,其實我記得吳思瑤委員有提這一件事,當時提這部法的時候,據她所說,是因為當年主責單位好像沒有喬不龍,我記得姚立德次長也在台上被質詢。
其實我們的行業別很多,我也知道前面需要建模,需要去作分析。
這個方案我記得從101年到現在,其實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兩百七十五項的發展跟建置(太少),因為這一個方案其實是101年還是100年就開始了,這個建置的速度很慢,建置的狀況需要署長來說明一下,謝謝。
我記得是三至五年的方案,其實總經費是不到澳洲政府一年經費的一半。
我剛剛在報告的時候就有說「職能基準發展與應用推動方案」,我記得當時陳碧涵在政院總質詢的時候,江宜樺院長去推的。
預算。
不管看到澳洲或看到歐洲發展的狀況,台灣才兩百七十五項,其實是非常地少,而且是職能基準,還有職能基準單元的比較單一面向作業程序,因此我覺得這一塊的投入要再更適量增加,謝謝。
(參考資料第5頁)(二)「1.」,就「職能基準發展與應用推動方案」,資源的投入可能要更多,因為我在職能基準發展討論的勞動部會議中,其實討論都遇到很多困難,我們在職能基準發展的時候,現在在推動上還是必須要跟坊間產業協會溝通。
因為面向很多,我針對職能基準這一塊來回覆。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點?不好意思,我知道時間到了,讓我把這一句話講完。因為這是規範工作型態及工作內容,建置之後,像「證」、「照」的內容,職能基準課程他們才可以有一個對應,然後才能真正去減少產學或訓用的落差等等,其他沒有提到的,請大家再繼續參考,謝謝。
(二)「8.」,我知道部會有回,我也知道像現在已經建置兩百多個,那時候我記得是陳碧涵立委在江宜樺政院在政院總質詢的時候有提出一些補助,但是那麼多年計畫經費,其實不到澳洲政府的一半。
(二)「7.」,像同等學力的部分,因為有很多提技術士證,很多大學跟相關的系所是特色發展,像機電整合、機器人、微機電製程、傳統產業,所以很多不同的系所、科系在發展的時候,很多同等學力標準,現在來看是僵化的,像吳寶春事件;因此不同的科系跟類別,不應該在一樣的技術士證或應該要加上一個工作經驗標準,比如機電整合,可能要有「機」相關的技術士證、「電」的相關技術士證,並不是用一個一體適用的同等學力,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因為時間不多,所以我們就跳到後面。
(一)「5.」,因為我們公共職業訓練的能量不足,所以很多其實是委託學校去做,其實在過程中有很多在我們職業訓練及基礎教育的系統已經有一個共構的體制,但我們現在還是缺乏以「技職」為主體的工作小組,去做類似像NVQs或AQF的課程架構或學分認證等等,像我提案具體建議第五點,可以思考這件事。
第四,技能檢定的話,我建議改成比較全面的講法,比如像「專業職能鑑定」,把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生辦法,改為「專業職能鑑定與發證辦法」,這才較能涵蓋各業別、職業類別及各層級的人的考量。
(一)「2.」,不要把技術士證列為技職教育相關教育目標,不然很多淪為「證」或「照」補習班之類的。
(一)「1.」,這裡有很多相關業務前輩,其實我們在法規上「證」指的是證書、「照」指的是執照,兩個是不一樣的,所以在行政命令上及相關的法規要「正名」這一件事,因為我們都是用「證照」二字,但不是很正確。
分兩個部分:一個是「證」、「照」的內涵,到底「證」的內涵是否符合業界所需;第二,像教育部技職司取用的狀況。我想分這兩個部分。
在技術士證這一塊,我覺得是表面的議題,要討論的內涵是職能基準跟我們的學力系統,為了鼓勵社會不要偏向學位思考的前提,學力系統的完整就顯德很重要,須仔細思考的一件事。
因為提案說明時間很少,我就直接開始不逐一打招呼,大家應該都有看到,我是案例一。前面有提案說明,我就直接跳過了,後面有一些資料與文獻參考在後面,我直接跳到具體建議說明。
其實我們自己幾個有交流的非營利組織其實都在觀望要不要轉型成社會企業,這是我今天替朋友們或相關組織來這裡的主要目的。
各位前輩好,我是黃偉翔,我在經營一個技職教育的非營利組織叫做《技職3.0》,其實有一些長官跟我們在議題上有一些交流,我就不用再介紹。
我們記得教育部有幾個社群。
……中間選民的概念(笑)。
有時候在實務現場,其實部會回應,記者是選擇性使用,比如我現在也有看到整個教育部或其他部會的新聞稿,我們就自己挑著看;我覺得重點就是與媒體交流上可以多加強。
不只日報還要跟網路媒體交流。
聳動報導出來,容易吸引各報蜂擁去追。
我們補充一個意見,像今天教育部綜規司有發生大專校院護理人員這一件事,有人隨意散播不對的資訊,其實你們的回應很清楚,然而教育部之前在媒體上經常吃虧,不只教育部,還有其他的部會(在媒體上吃虧)。(教育部)可以更接觸一些網路媒體,應該要更緊密跟他們互動,我覺得這個很重要,比如我今天有意,我故意寫一個惡性攻擊的文,然後他在搜尋引擎是排名第一,那真的影響很大。
我只是舉例。
比如有人想要瞭解台大機械之後的狀況,因為我本身是獨立記者,也就是以線上的記者(身份)去看待,我想這個輿論影響很大的,需要的話是可以的。我覺得跟政哲一樣,也就是政策這一個平台的影響空間大或小,比如前一陣子前高教司長黃雯玲(處理的議題)──我們也關心高教的考招制度──真的有一個人提案跟連署之後,如果部內有一個明確的方向,那調整空間看起來是不大的,就怕跟政哲說的一樣流於形式,不好意思。
有,真的有考。
(笑)對,但我沒有打爆電話,只是我認為不能透過手段或管道要求學生或者是硬性要求一定要接觸什麼價值觀。
本職是一個技職的獨立記者,接觸廣泛教育議題,今天出席是以政委這邊行政院的青諮委員,我碩士是讀臺大機械,這一件事我們之前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