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案經過第一年的經驗,發現有非常多我們可以再精進的部分,包含黃委員剛剛所提到的具體幾個建議,教育部也可以往這個方向來做,除了專案辦公室外,也會安排到職場來作輔導,一方面瞭解青年從高中職一畢業進到職場的適應狀況,二方面也蒐集具體回饋意見,以利後續推動。
我想各位青年委員都很關心這部分,我們也比較希望一方面減少「同學還不太了解自己之前,就一直往學校走,畢業以後很後悔,好像走錯路,畢業後就業又覺得興趣不合」的情形,我想這個比例非常高,達到27%左右,因此這個方案,教育部跟各部會會持續推動。
我們未來在做更多宣導時,希望能邀請在職場上已經有親自體驗的同學來幫忙,告訴更多的同學,我想這樣的方案讓青年學生從實務的體驗後再來發展跟選擇,也希望臺灣的升學制度,是不是可以有更多是屬於終身學習的概念,因為過去是大家一起入學跟一起畢業,所以每到大學畢業的旺季,我們這個年齡層18到24歲的失業率最高,而且多過於平常的3、4倍以上,這可能也是一個檢討方向。
第二是觀念的改變,我們發現數據調查蠻有趣的,年輕人比父母勇敢,他們很願意來嘗試,但是爸爸、媽媽有時比較擔心,因為有這樣的瞭解,所以教育部會更早展開相關宣導,規劃培訓種子教師的研習,增進專業知能,使學生有充分諮詢的環境。因此在這一個方案從量的方面來看,或許有些不足,但是這700多位同學進入職場後,我也特別請次長、主秘之前親自到職場關心這一些同學,他們的反應也相當正面。
另外,從這次青年做職缺配對時,我們發現各區域分布的對接,也是一個關鍵。總的職缺數是多過於要參與的,但有些職缺分布地區過於集中,因此今年我們會及早因應。
有關於職缺的部分,是由勞動部來做整個統籌,各部會在多次參與過程中,有積極提出各項的職缺方案,包含經濟部有提到國營事業,但須受限於法規,如果是外包的部分,我想有機會再做探討。
這個方案在去年提出,時間上確實比較緊,但是這個方案用意在於希望青年學生不要一路都是搭直達車到最後,依過去經驗發現年輕人對於自己的認識,在學習過程、職涯發展是重要的階段,所以當時提這一個方案。
謝謝黃委員,黃委員一直持續關心技職教育發展。
至於跨部會的議題,我想院長也都非常重視跨部會的協調,政委也都在扮演這樣的角色。像委員剛剛提到在某些議題上,其實部會之間就會共同研商,像我跟林次長討論後續有關技職教育發展,我們現在已有證照,但我們也希望強調實作的過程,這兩個其實相當有關聯,而且也應該要做更好的對話與整合,因此剛剛委員提到跨部會的部分,如果是在青諮會所形成的議題,我想唐政委會作協助。至於其他政務議題的部分,如果需要跨部會討論,我們也會主動請政委作會商,才能解決問題。
因為當時提「青年發展法」案,希望先由教育部作可行性評估,現在還在研議的過程,大概12月研究報告會出來,到時可以再跟委員交換意見,看看制定專法後續發展的可能性。
因此勞動教育這個部分教育部還是持續與勞動部合作,包含未來「勞動教育專法」部分,也會一起會商。
另外,剛才委員也有提到,對於勞動教育或提升勞動意識的部分,教育部及勞動部會持續合作,(勞動教育專法)這部分也還在會商的過程,教育部不管是在高中職階段或大學的階段,其實也有編列相關的預算。不僅是勞動教育的意識提升,也就是對於青年的職涯勞動教育是蠻重要的起頭。
如果是對勞動實質的認知,還是由勞動部來作實質的認定,因為是屬於勞動權益是無庸置疑的,也就是源頭到實質認定及仲裁,大概是這幾個方式來作處理。
至於未來對疑義的處理,教育部跟勞動部及相關的團體代表,會組成釐清疑義的類似仲裁機制,在過去一年多來,常常碰到一些個案的問題,經過這樣的處理過程,已經降低相當多爭議,目前的進程是到這裡。
另外像獎助經濟弱勢的學生工讀,當時是比較希望不是只有給獎學金,而希望能夠有讓他們從事一定的工作,因此也已經把工讀這一個部分做了比較明確的釐清,不希望整個混在一起。基本上在釐清的這一個部分,是由教育部來做整理。
目前經過多次討論後,已有比較清楚的共識,多數是以勞雇型的為主。如果像參加老師的研究案等等是以學習型為主,這兩項區分比較清楚。
在過去一、兩年的時間,大學學生參與學習或相關的助理工作,經過數次討論,包含我們邀請的一些學校代表反映,大家比較希望從源頭就有比較明確的界定,不然各校經常都會產生很多的混淆。
剛剛所提的這三點,我想先作這樣的說明。
對於大專以上的這一個部分,目前只有授權的子法,只是一個要點,確實比較不足,這一個部分教育部已經來進行相關施行專法的草案,也已經整理出來,我想過去比較不足的是,應該要有機會邀請青年委員來進行參與,我想可以提供相關的意見。
第三,之前有建教合作法施行,但是這個法施行之後,對於學生青年勞動權利有一定的維護,當然也造成執行上有一些困難,這部分會再做整理。
這一段期間有關高中階段學生參與校務,不管是校務會議或者是課程發展會議,都有比較具體進展,應該要再整理進來。我也有請國教署邱署長安排與高中階段的青年有個座談,也是希望能夠更清楚瞭解到同學們在學校參與會碰到什麼樣的問題,這部分也在持續進行,也會有作相關的整理。
第二,有關高中階段的學生權利,目前回覆的內容都是比較制式法規的說明,我想這個有所不足。
第一,剛剛有關學權部分的調查報告,這個資訊會公開之外,也確實應該把調查結果,依序去作檢討及進一步處理,我想這部分後續會用這樣的方式來做。
就教育的部分,我來跟委員說明。
我想也許整個政府在推動各項政務的時候,有一些不只是實質參與的角色,現在還在進行當中,我發現經過這樣的方案參與後,其實也會改變過去思維,因為改課綱最難的是大家永遠會劃好固定的領域,要改變它很難,我發現年輕人進來以後,衝撞特別快,今天與會的不只是委員,我想很多部會也可以重新思考如何真正理解青年,這兩個進行中的事情,我大概作一個報告與分享,謝謝。
我也另外提一個分享,就是教育部的「課綱審議」,這確實是很深度的青年朋友及學生參與,因為我在主持過程中也發現年輕人關心的面向,雖然他們也是學習者,因為他們在學這些課程,但是我發現這也是新的刺激,因為長期以來課程都是學者、專家及第一線的老師在規劃,常用慣有的模式思考年輕人應該要學什麼,我發現年輕人加入之後,會有很多新的激盪跟刺激。
其實各部會或是相關機關,應該有那樣的機會,讓我們自己的同仁重新再思考,當時會想到青年署,是因為青年署規劃很多議題跟活動,但常常感覺是侷限在有參與的成員才瞭解政府做了什麼,但是我想在各個領域或者是全國,其實並不是只侷限少數的參與,在此也感謝政委。
所以當時就促成了邀請行政院團隊當中,也就是唐政委,與青年署同仁的討論,那一次討論也有邀請幾位青諮委員來參與,當時的討論是內部同仁的參與,回應其實很熱烈,當然也是因為青年署的屬性有其特殊性。
院長、各位委員,黃委員在這次的提案,正是我跟羅署長一直思考的,既然有一個單位是青年署,我們真的要認真思考年輕世代關心的事,他們用什麼樣的方式彼此溝通,也包含他們使用的媒介。
後來我就跟署長說,希望有機會找政委跟青年署交流,尤其政委跟年輕朋友在互動的方式上,我覺得真的是有更接軌的一些想法跟做法,所以一定要請政委撥一些時間給我們,包含同仁跟次長,希望大家能夠對青年未來公共事務及我們署在推動的相關政策方案,能夠讓我們跟現在的年輕朋友說得上話,我們推動的一些事務,並不只侷限在有限具體的參與人數及活動中,而其餘的青年朋友也不知道我們在推動一些什麼,這是當時的發想,沒想到政委非常爽快就願意指導我們,讓我們一起熱烈掌聲,謝謝及歡迎政委。政委,接下來就交給您了。
青年朋友關心的不會只是教育的事務,現在的年輕朋友,對於公共事務的關心、參與度,其實是相較以往高很多,至少比我當年輕人的時候高很多,我想這是作為政府部門應該要有這樣的想法,因此當時就跟署長商量,唐政委是我在更早以前還沒到部裡,在國教院有請唐政委分享,分享的是她如何可以在很短、很有限的時間內,確實做了很多事務的引導跟改變,這個是我很早、很早的經驗。
經過組改後,青輔會轉為青年署,這一個定位也許不同,但我相信大家對青年署的期待仍然一樣,因此經過幾次跟幾位主管溝通、討論一些政策時,回過頭來我都會想到一件事,我們同仁一直都在這一個工作崗位上,可是對整個社會環境跟青年朋友在進行的一些思考,或者是相關公共事務的參與,以及他們參與的方式,我相信很多同仁或許也沒有那麼深入——連我自己都得這麼說——作為教育部或者是青年署,我一直覺得我們應該要與時俱進,至少要跟青年人是在同一個頻道或頻率的感覺,去探討青年相關事務。
唐政委、羅署長、行政院幾位青諮會委員夥伴及署內各位同仁,大家一定很好奇為什麼之前我跟羅署長交換意見,青年署的機關名稱就告訴我們,我們隨時要有一個想法,我們是臺灣整個政府當中被賦予唯一一個叫做「青年署」的機關,所以在過去一段很長的時間,包含早期青輔會的時候,到現在都有非常重要的任務,也就是整個國家政府,對於青年朋友一直希望有這樣專責的機關,能夠對應作相關青年事務的因應跟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