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張圖,大家看到箭頭往上是發散的概念,箭頭往下是收斂的概念,所以我們在這一些問題盤點的問題,我們就儘量蒐集大家在議題手冊裡面還沒有看到很核心的問題,我們在早上的時間進行蒐集。
談一下怎麼解決問題?今天會議可以處理的部分,大概是解決問題流程的前三個,也就是我們今天有共識要解決大家看到提案的問題,接下來要進行問題盤點、概念發展。
因此早上為什麼要讓大家對焦這一些東西?其實在座的人都非常專業,但是每個人看到的面向不同,所以我們早上就是把這一些意見可以互相理解及對焦。
因此,我們還是會討論原本大家提議的這個議程,但是我們會希望在早上的時候,不是只是談解法,而是我們可以釐清談這個解法是要解決問題什麼及需求,下午進行解法的時間,可以讓這個脈絡清楚一點。
分享一個過去解決的問題:這個是之前的提案,叫做「全國漸近式禁止使用免洗餐具」,我們透過早上的協作會議時間,去釐清大家為什麼想要釐清這樣的想法,背後的需求跟問題是什麼,釐清出來之後有三個不同的問題及需求,發現這三個問題釐清之後,有些可能是解決這一個可以治本的問題,然後有一些是可以治標的問題,一張便利貼是可能的解決方案,我們再回來看一開始的解法,其實不一定可以融入問題確認的問題,我們可以再花更多的功夫,我們可以幫大家解決更核心的問題。
我們把使用者拉到最前面,不是只有指一般民眾,而是指跟各種議題有關的人,也就是在座各位是廣義的使用者。把他們在意的一些想法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有比較好的對焦跟討論,我們汲取出來的這一些內容,在作為服務、系統發展、政策法規參考時,最後維護及到人民手上的時候,這些意見在前面就已經納入了,在後面不會遇到停滯的問題,這個是會議希望走的流程。
參與建設才會使用建設,這一件事怎麼說?一般政策的流程是,政策制定下去之後,流程、系統、維護、法規跟著進行此流程制定,最後在使用者的部分,常常反應的意見沒有辦法回到上面納入,因此有時會產生一些停滯的狀況。
我們談參與的時候,儘量容納不同利害關係人,大家自我介紹一輪,就知道參與的人有誰,在數位百般也有整理今天參與人的名單。
參與的原則是:不只是聽別人說,也可以有收到別人的意見。
接著就會產出完整紀錄,禮拜一的時候,唐鳳委員會到院會報告,後續如果大家產出的方案有一些可行性的話,部會也可以帶回去參考及研議。
第三,定義完成之後,我們就會在下午的時候討論方案。
第二,我們會開始歸納問題及定義。
第一, 問題盤點:蒐集問題、意見、事實確認(對焦)。
我們會做三件事:
今天為什麼大家會在這邊?就是希望讓大家有時間跟空間一起協作,並產出解決問題的共識。等一下讓大家提意見的時候,我們的意見原則是,如果一百個人有一個意見,會寫在一張便利貼,如果有兩個人寫兩個不同的意見,就會有兩個不同的便利貼,這就是多元的觀點及瞭解不同人的看法。
謝謝各位與會者的介紹,接下來跟各位用10分鐘的時間介紹一下協作會議的流程與工具。
接下來我們進入與會者自我介紹的時間,自我介紹簡短即可,主要的目的是讓大家知道今天的與會者有誰、方便大家詢問問題與交流意見,主要的介紹方式是您的姓名、匿稱、單位及與議題的關聯。
確認事實及釐清爭點的時候,我們會用心智圖的版來作補充,用這樣的方式是方便我們的資訊可以結構化。
另外一份資料是議題脈絡分類釐清,這個是用比較像筆記的方式去記錄一大份文字的資訊,所以看看大家怎麼樣做筆記比較方便,我們提供兩種方式,一個是心智圖的方式讓大家筆記,一個是文本的部分讓大家瞭解議題的資料。
再跟各位確認一下兩份資訊,大家進來的時候,應該會拿到兩份針對這一次內容有關的資料,一個是開放政府第27次協作會議的開會通知,其實後面接的是議題手冊,這個部分其實就是讓大家瞭解一下這個議題的相關資訊,因此回應到剛剛在議程當中所講的,10點30分至10點55分是多元資訊對齊,上面的內容是簡報說明的內容,所以大家想要針對聽到的東西做一些筆記,或者是想要寫問題的話,都可以寫在上面,我們在確認事實及釐清爭點的時候再提出來。
最後一個是讓大家分享,我們會分兩組,也會有不同單位的人穿插者,因此會知道每一組討論的狀況怎麼樣,最後會再由PDIS或致翔早結。
我們就會進階在下午分組的時間開放討論,目前這個議題可以討論的東西,有分「可以開放」、「不得開放寵物進入的前提與做法」,接著是「不開放寵物進入的配套措施」,這個是目前依照現有的資料去推斷我們可以開放討論的議題,但是這個東西並不是侷限在那邊,我們還是會依照大家早上現場討論的狀況再去調整我們下午可以開放討論的議程,因此下午是用開放的方式去討論配套方案。
我們都確認完畢之後,就代表我們對於這一個議題已經有基本資訊的瞭解,想要釐清的東西,也在這個時候釐清完畢了,通常在這一個階段之後,我們會有一些比較開放式的問題,可能不是透過問題釐清可以解決的,而是有一些開放的東西我們可以討論。
到確認事實及釐清爭點,會讓所有的人有發言的機會,針對前面資訊對齊的部分,如果有針對這一些資訊不太理解的東西,可能會因為您不太清楚而影響到接下來討論的話,就可以在「確認事實及釐清爭點」這個時間提出,我們就可以針對大家比較不清楚的部分再作多一點的說明,針對有一樣的論述、不同觀點的東西沒有對焦到的部分,我們講的東西很有關聯,但是想法沒有對得上,也會在這一個時間對焦,讓大家覺得沒有銜接上的一些想法。
接下來會有提案人簡報、利害關係人的簡報,一個是提案人針對這一次的提案再作比較詳細的說明,另外還有關於提案人簡報上有一些比較不同的意見,也會在後續有5分鐘的說明,接著就會到農委會這邊主責部會的簡報,這三件事主要是讓大家有資訊對齊,也就是在資訊平等的狀態下來討論這個議題,所以大家不用擔心這個時候可能會針對其他人的簡報有一些不同意見的部分,這個部分不用擔心,我們會容納大家多元的觀點。
接下來我這邊會有十分鐘的時間跟大家介紹一下今天協作會議的流程、工具及目的。
我這邊針對今天的議程跟大家說明一下,在一開始我們會讓各位來賓自我介紹,以方便大家交流、討論。
大家早安,我是專案顧問芳睿,歡迎大家來到第二十七次的協作會議。
因為後續有新的PO進來,也有規劃兩天的PO課程及共識營,想問各位有沒有覺得在今年協作會議當中,有沒有哪一些是非常希望納入課程當中規劃?利用這一個時間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讓我們納入課程設計裡面。
我沒有註冊(笑)。
一次是去澎湖處理當地漁業、保育、觀光議題,另一次是去恆春處理當地醫療資源議題。
如果是廣義的參與,會有很多的形式。協作會議是一種,Pol.is也是一種,所以其實不會限制一定要怎麼樣。
更能夠看到不同的角度,然後再回來反思自己的立場。
這個跟我剛剛講的好像很像。
期待市民怎麼被捲動嗎?
兩個問題:我個人希望參與的品質好,是建立在大家對議題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而且能夠涵融各種不同的角度,就算是不同的人提出同樣的一個論述,支持這個論述的原因可能會不同。我通常看了不同角度的資料,進而變得中立,面對不同論述也可以盡量去理解並包容,因此希望大家的討論的狀況是,可以講出不同論述,但是支持論述的東西,每個人都要很清楚,而且要理解不同族群的人,用這樣的方式去建立一個比較實質的討論,這樣也比較有意義。
我的意思是做一個舉例,應該是品質。
可能不會這樣量化。
我先講這個結構好了,中間是整個PDIS團隊的核心價值;第二圈是核心價值要用什麼approach,綠色的部分是實際上做什麼事。
對,我的意思是並不是像我們現在坐在物理空間,我們在討論一件事,就是有一個脈絡下來,如果是Pol.is是一直瀏覽大家的意見就是一直按同意、不同意,或者跳過?
使用者間的互動是?
這部分的業務單位、角色是什麼、支持什麼論點,都會這樣子盤下來,因為這個議題不會只有政府,也會有相關的單位,像是澎湖區漁會、社區發展協會、海洋公民基金會、保育人士、提案人及附議人,所以他們在這整個議題的角色,也要盤點出來。
這一些人都是stakeholder,比如與議題相關的政府單位,還有觀光產業、漁業、保育方面提供服務、制定規則、受影響的人,相關的人都有角色在上面。
所以像在Pol.is上討論是可以無止境的,不像會議有一個時間限制,那樣的好處是,大家可以有更長的時間去反思,看別人的意見,再回到自己的觀點,有一個場域讓他們提新的概念或者是修正自己的想法,那個同時後台又可以演算這些人的意見的關係,如果在實體會議前,大家有這樣交流過資訊,會比較好。因為要開一個會,大家的資訊應儘量平等,這兩個還是不太一樣。
你剛剛問的問題,我好像還沒有回答到。
人工。
因為「Join」平台如果新po一則回應,系統會自動寄出給提案人與附議人。
對。
通常是業務單位,最早其實是我一個一個看,後來是請業務單位判斷,比如一個議題是法務部主責,會由法務部的業務單位去看那時的留言,挑出核心的問題、可能的解法,然後彙整到資料裡面。
挑出留言裡講到我們可以參考的問題、可能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