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謝謝唐政委撥空來。我們今天來談國際影展平台,我們有列了一些問題,看是怎麼樣來進行。最終是希望從您的角度來看這個影音串流平台的想像跟您覺得應該要扮演什麼角色,因為前導計畫是到3月底,其實很早就應該來拜訪您。

  • 第一個問題,不知道是這樣談嗎?或者是用什麼型態?

  • 你們有簡稱嗎?或者就是「國際影音串流平台」這八個字?

  • 我們叫做「Taiwan Plus」。

  • 已經確定了?

  • 應該是說前導計畫,是先用這個計畫來測。想了100多個名稱,後來覺得從他的辨識度,臺灣的字眼應該要有,還要考慮到網址,因為要先選定「Taiwan Plus」這個加號是最簡易的,對臺灣而言的辨識率是很好的,所以我們叫做「Taiwan Plus」。

  • 很棒。充滿正能量。

  • 我們有個主視覺是JL。

  • 合作過好幾次。

  • 時間都非常趕,後台建置的部分是找中華電信的子公司,整個案子我們大概分成幾個區塊,就是全英文、全影音的串流平台,TA的設定對象當然以英語系的收聽眾為主,也有公開招聘的,有些案子要委製就是有政府的採購法令,因此在我們籌備上確實比較辛苦,因為不像民間。

  • 節目有分委製、自製、重製,大概分幾個區塊,有新聞的、也有節目,可能社群這塊是主要的區塊概念都要有。

  • 新聞是常駐的團隊?

  • 對。不太可能新聞一直委製。

  • 新聞是常駐團隊,也是占相當的比例。

  • 新聞都是自製。

  • 不然有點冒險。所以現在是已經連得到了嗎?

  • 網址是已經買了,「taiwanplus.com」、「taiwanplus.com.tw」。

  • 這樣的話,我們有什麼現在就可以做的事情?從社群的角度來看。

  • 這個反而比較弱的。

  • 所以也是想要來請教政委的,您覺得這個平台應該長什麼樣子,您的想像應該給外國人什麼東西?怎麼操作社群?

  • 你們的TA有更細一點的persona嗎?也就是幾歲在什麼國家,之前有沒有喝過珍珠奶茶之類的,你懂我的意思嗎?如果沒有描繪的話,其實很難想像。

  • 其實我們的想像TA,因為使用語言是英文,所以基本上是英語使用者,但是最主要的是,也許想要來臺灣旅遊,或者是本身常來臺灣出差,對臺灣有一點基本的瞭解。

  • 我們這個東西是internet-based,當然是個網站,所以並不是像電視台在第四台,所以必須是滿熟練的網路使用者⋯⋯

  • 就是網路原生代為主?

  • 所以在整個節目內容的取向的風格都會比較鄉民,就是說希望能夠更符合網民喜歡的。

  • 直接把爆料公社拿來翻譯?(笑)

  • 沒有,是在政府跟網紅之間,因為沒有辦法做到像youtuber這麼瘋狂、這麼自由,但是也不希望讓大家感覺就是政府的宣傳。

  • 但是我的意思是,像剛剛講爆料公社並不是亂講的,因為我們在講「鄉民」的時候,通常都是講「UGC」,就是使用者自己產製出來的內容,有些根本沒有編輯可言,有些都是使用者自製內容,其實PTT也是很好的例子。

  • 因為上次談「UGC」不在整個範圍裡面,也就是所謂社群的部分還是這個中心最多是做一些素材讓大家來使用,並沒有讓大家的東西回到這個平台上,現在還是這樣的情況,所以鄉民其實這樣聽起來這個是一種風格,不是真的會有鄉民。

  • 瞭解。這樣就變成類似像形象網站的東西,也就是跟現有的外交部對外的這些,主要的區隔是外交部比較沒有處理到十幾、二十歲的這組人,對不對?我們等於延伸到一個TA,但是敘事等等都比較傳統的,聽起來是這個意思。

  • 比較沒有他們的參與,比較像是提供一些材料給大家用?

  • 這個計畫本身是叫做前導計畫,所以我覺得至少到目前為止,應該還是可塑性很大的,因為必須承認我們是從無開始,或許可以想像還是有機體,因為中央社負責把這個生出來之後,會長什麼樣子,還在學習的過程中,因此才會找來特別跟政委聊你的看法。

  • 因為我這樣子聽起來,「taiwanplus.com」,因為你用「.com」基本上很像就是要做生意,不管是內容也好、服務也好、產品也好等等,但是因為從之前我收到的訊息看起來,其實並不是真的要做生意,而主要只是確保大家想到臺灣的時候,有一些關於臺灣的營運內容可以拿來重新使用、重複利用等等,有點像文化部做國家記憶庫,主要希望全世界創作的人或者是故事的人,可以用更多關於臺灣的故事當作他們說故事的素材,所以剛剛才聽到跟現有文化部的思路滿像的,只是目標專門是不太會講中文或者是不會講中文的2、30歲上下在網路上所謂鄉民們,讓他們在可能做迷因、梗圖,在聊天的時候,可以有臺灣的素材讓他們使用,特別是關於裡面的素材,我聽起來是這個意思,我覺得這個定位很明確,我並沒有覺得有任何的問題。

  • 我們某種程度是想要把臺灣的故事推出去,所以包括購片,我覺得我們的宗旨是臺灣有一些還不錯的東西,也就是講臺灣的,我們把它國際化、英語化,讓國際也可以看到臺灣的這些東西,我覺得我們這樣的角色,就是所謂平台的角色滿強的。

  • 當時文化部有規範我們必須要做什麼,一定要有自然生態、科技、經濟,這些是我們被規範的。

  • 必載內容。

  • 但是對於新聞上要想一些比較特殊的,因為國際上不一定對臺灣這麼有興趣,臺灣發生的事情,我們到底要說什麼新聞給外國人聽,我覺得這個對我們來說是比較大的挑戰,而且敘事的方式也會是重要的關鍵,不能像我們臺灣在講新聞的方式,要用什麼方式,我覺得這個對我們來講是滿大的挑戰,也就是把臺灣的新聞說出去。

  • 你們兩個題目,其實前導的前提有點自相衝突,也就是你事前傳給我的訪綱,第一個是你說要傳達臺灣的視角,第二個是要用外國的視角來看臺灣的故事,這兩個難道是同一回事嗎?

  • 當然是用臺灣的角度,但我的意思是臺灣的解讀,但是我們要讓外國人會喜歡看這樣的東西。

  • 所以是用臺灣的視角、講臺灣的故事。但是講給外國人聽?

  • 是的。所以我們要揣測外國人想要我們講故事給他聽,又講我們想要表達的東西。

  • 臺灣有很多外國人來臺灣的youtuber,他們的處理大概這個方向,一方面有很多臺灣的觀眾,因為只要愛聽外國人講我們的故事,但是二方面是用臺灣的視角來講,不是用本來的文化角度來講,這些youtuber在臺灣是很活躍的聽眾,如果你剛剛講的這個,我這樣聽得比較清楚,銜接起來的話,也許先找這群人,我覺得是很好的幫助,因為他們很熟練,他們也很熟練用雙語的方式來講臺灣的故事,也就是臺灣的視角,但是是用一種給外國人聽的TA角度,我覺得這群的社群也許可以考慮。

  • 其實我覺得有點像當初阿滴他們弄「taiwancanhelp.us」,其實也不是他們做,而是找全世界的youtuber做,也就是一開始前導做出來,就說:「如果有類似這個的話,我們來跟你一起做。」所以我覺得前幾集還是滿重要的,讓大家看到定調是在哪裡。

  • 我想跟政委說明,其實之前跟很多朋友、先進聊天的時候,他們也有提到跟你剛剛提出的問題相同,他們認為我們的核心問題有點矛盾,但是我覺得這個來源其實當初文化部想要做Taiwan Plus,基本上有點像臺灣的portal,但是臺灣有個portal是「taiwan.gov.tw」,但是他不要是那個樣子。

  • 我知道,我們常常用那個做子網域。

  • 他希望用比較輕鬆、比較可以迎合網路世代,也就是想要有一個one-stop shop,所以會有新聞、節目,所以在產製方面會有自製、委製、重製,我們同時是內容產製者,又是策展者,例如像某電視台有什麼節目已經拍得很好了,但是沒有英文化,我們就把它轉成英文化的,甚至重製,因為可能本來長度是45分鐘,並不適合在網路上散播,我們可以剪成15分鐘或者是10分鐘左右,所以變成感覺上就有多重的角色跟mission,因此當然有人就會質疑。

  • 有個內部緊張關係。但這也沒有什麼不好。

  • 要同時傳達臺灣的視角,但是又希望這個東西是可以向global community散播。

  • 我覺得如果大家都瞭解本來就有這個緊張關係,我們就在這個關係裡面做,這也沒有什麼不行。

  • 最多就是到最後,某一部分發現真的不是很適合用這個平台做,最後分支成數個平台,那也沒有什麼不好的。

  • 跟政委說明一下,您剛剛提到緊張關係,有時是無可避免的,我們曾經也討論過,要怎麼定義它?像臺灣美食,像臺灣的吃喝玩樂,現在很多youtuber都在做,也做得很好。

  • 有些問題是臺灣的地緣地位,以我們自己來說,我們來說、是不是別人也要來說,是不是要各自說各自的故事,這裡面我們要說我們的故事,也要讓別人說他怎麼看,大概是這樣的情況,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像您剛剛講的,但事實上看怎麼樣的問題,在新聞方面比如前陣子紐時說臺灣防疫很好,像現在是桃園醫院出問題,當然不是要說這個東西,但是這個問題是不是可以討論?

  • 我們也往這方面推。一切不是我們說了就算,我們也不希望別人說的就算了,說臺灣永遠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我們不願意、不樂見的,這是我們同仁的想法,我們要說自己的故事,不是要說臺灣自己很偉大,我想政委在防疫、各方面,您也說了很多臺灣的故事,也跟全世界各國提。

  • 所以對不起,您剛剛提到Raymond Zhong的那篇文章,我們就直接以那篇文章來當例子。所以意思是,taiwanplus團隊理論上可以邀他來對談,是這樣子嗎?

  • 可以,可以。因為我負責規劃的其中一個節目是談話的節目,其中有一集在談防疫,事實上開始規劃這個的時候,大概是在兩、三週以前,當時臺灣防疫相當不錯,但是文章3、4個禮拜出來引起之後大家開始說臺灣的事情。

  • 那是非常好的機會討論。

  • 但是比較可惜。他的概念都列入節目的topic,但是他本人是《紐時》的全職的correspondent或者是reporter,所以是沒有辦法上節目的,但是他的觀點還是列為節目的重要參考,就像政委說的,沒有錯,這就是可以討論的,也就是臺灣現在並不像過去報導都這樣正面的,從國內有些藍、綠問題一直批評之外,其實大體上在國際媒體都很正面,但是在此刻不一定是批評,但至少是可以討論、質疑或是可以更好的,所以的確覺得不管是任何議題,臺灣政府的表現是可以被討論、質疑的。

  • 另外的角度,臺灣民間其實有更好的東西也可以介紹出去,大致上是臺灣在這時對於世界更注意臺灣的時候,我們覺得是很好的時機,在這時把臺灣推向國際讓更多人注意到。

  • 所以聽起來這個計畫的策展,比一般的中央社報導還要多元?因為中央社過去比較少邀持Raymond Zhong這樣觀點的人士,來策劃專題。我就都直接講。

  • 我們現在也在on-going的設計,我們也在腦力激蕩,像政委都很清楚,比如臺灣很多川粉,中國則有川建國,美國一大堆華裔的知識份子自己打成一團,我們現在不管這個,大家都很關心,將來拜登對臺灣、中國會怎麼樣,這個東西說了,我們都不知道,這麼聰明的政委,我們也很想聽聽您的想法,但是我們想要就是要大家來談,就是找到很好的人提出不同的觀點,大家有一些辯論,這個是我們所希望的。

  • News當然需要,說不定我自己的解讀不太對,我們有沒有對手?當然有對手,不然我們做這個幹麻?我們是不是有競爭者?有的,像CNA(新加坡的),像韓國的阿里郎,現在大家都是on-line,大家都非常活潑,阿里郎賣K-POP,那像我們的pop culture怎麼樣?說實在的,而是我們有的流行音樂沒有不好,我們要透過管道來把東西賣出去。

  • 所以我把所有的資訊都放出去,像新聞你要怎麼樣來表達,因此在意義上、廣義上是資訊平台,狹義來講就是新聞平台,而且新聞平台必然有perspective,必然有debate,所以debate都是我們關心的問題,像台灣人可能不太關心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的戰爭,或者土耳其在其中的腳色。但現在土耳其有許多敘利亞難民。全世界都在幫助敘利亞難民,但他們不知道其實臺灣也有人在做,而且做得很不錯,這個故事是不是可以講?當然可以講,如果我們不present,難道要請日本、韓國幫我們講?不會,他們只會講他們自己做的、多偉大,我們是國際的一員,我們並沒有自外於國際,像難民這樣的事情不一而足。

  • 這部分Focus Taiwan之前也有做一些,所以這個跟Focus Taiwan的關係是?Focus Taiwan的東西直接拿來用,剪成年輕人比較喜歡的影音格式再製?

  • Focus Taiwan是中央社外文中心的網站,基本上還是文字的。

  • 也有一些影音。

  • 影音的量,之前一個禮拜只有幾部。政委也知道文字沒有辦法直接轉成影音的script。

  • 這個可以談,有一些AI可以輔助。

  • 目前我們的技術、能力還沒有辦法直接這樣子用,但idea可以共享,其實有可能的方式是,一起去出mission,等於video各自做、各自分享。

  • 我瞭解。可以共享story,但是兩者的區分,也就是模態不同,這樣我瞭解了。

  • 這樣聽起來還不錯,如果不是所謂的鄉民,而是我們找到您所說的有見地的一些人可以用英語談。

  • 像某個適當的時候、適當的議題,就像其他國際、國內這麼多的媒體來跟您做採訪,因為我是文字媒體出身,跟同仁學了很多。如果有機會,我們可以請到國際記者,來談跟臺灣有關的東西,不一定是政治。至於臺灣和外國同樣關心的是台灣安全、軍事、以及地緣政治,我們預期未來會有許多有關的新聞,乃至於不單需要被討論的相關issues。

  • 不如我來訪問你吧?(笑)

  • 像國際影音串流平台的角色跟政委一直在談的分享、協作、貢獻等等,其實是滿接近的,我們也很希望將來在這個串流平台是開放的,甚至在來之前也想說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其實政委應該是國際串流影音平台最好的代言人。

  • 我之前接了書展的代言人之後,同事有提醒我不要再接代言人。

  • 因為這是國家品牌,政委是公眾的形象,跟國家影音串流平台是非常接近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講的是有點摸石頭過河,像我們參考了阿里郎,但是我們要有屬於自己的樣子,像剛剛大家談這些,因為有一些具體的問題,如果想要找您跟其他的人來對談,或是其他的形式,您是不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

  • 其實拿我去不管做什麼,都不用問過我,像客委會之前做梗圖,像「唐鳳過臺灣,腦波耕田」從來沒有問過我,我本來在Flickr,後來文化部有個UGC的平台,也就是國家文化記憶庫,不像Flickr要付錢,本來在Flickr,現在越來越往文化部放,不管是照片、影像、動漫之類的,都歡迎直接拿去用,也不用問過我同意,這個也是剛剛對於代言人,現在有一套標準回答的方法。

  • 我剛剛聽到安全議題,您的想法是?

  • 像您剛剛提到書展,是這個月月底,諾貝爾文學獎得住質黑一雄會發表致詞。如果我們今天發想說,如果可以請到政委跟石黑一雄來場對話,你們兩個來談,一個是諾貝爾文學獎,一個是臺灣的天才,而且你博學多聞。會很有意思。

  • 要談什麼呢?

  • 都可以,你不要談AI,他不要談文學。你們就談你們都不專業的題目。

  • 我大致瞭解他的工作。

  • 因為他剛好這次被邀請,我只是以此舉個例子,由他來和政委談,遠比石黑與臺灣其他任何一個文學家來談,有趣得多。

  • 但是不用談政治?

  • 當然不用談政治!

  • 這好像也是他喜歡談的主題。(笑)

  • 我們都把這些拿掉,像你來談文學,他來談AI,也許你說他的完全不懂,也許他說對你的完全不懂,我覺得類似像這樣子,會滿有趣。

  • 然後剪成10分鐘的影片,放在taiwanplus?

  • 可以更長的,也可切出很短的一個單一對話。概念是這樣子,可以是策展、也可以是對話。

  • 瞭解。我覺得滿有意思。

  • 我們希望儘快往這個方向做,我們要講臺灣故事,但是臺灣是國際的一員,我們也希望跟國際友好,其實現在是全球化的世界,不管多少人反全球化,這個趨勢不可倒,因為網路時代,所以我們希望跟國際有更多交流,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議題,有更多的交流。

  • 我懂。其實跟這個有點像的,是我之前跟哈拉瑞,有個主持人,我們來談,但是我都是用臺灣的例子來呼應他的論點,告訴他不用這麼悲觀、世界還是很有希望的,大概是這樣子。

  • 還有一個是經濟學家Tyler Cowen,他自己採訪我。像這種形式,我是很常參與,這個沒有問題,而且事實上我剛剛講的那幾個都是CC授權,意思是要剪一段或者是上字幕直接拿去用,就不用問過我。

  • 當然。像Thomas Piketty是很好的經濟學家,批評資本主義非常厲害,對於不平等有很多論述,我想這方面你也有很多的想法。為什麼你們兩人不能來談呢?

  • 最重要的還是要能夠一魚多吃,不是只有這場談完就算了,像《天下》可以拿我跟哈拉瑞對談,去鋪陳很多別的東西,我這邊的要求是那個素材要CC授權,你放國家文化記憶庫或者是哪裡都好,確保其他人看到的時候可以再重製,因為我們自己頻道的觸及率有限,但好處是開放二創授權,所以那些二創出來的東西,有些觸及率是非常高的。

  • 就像類似這樣子,我們大家想到的很多,也許目前還做不到,但我們希望儘快做得到。

  • 我當然盡力支持。

  • 就您個人來講的話,可以談AI,但我的想法是,不談AI,可以談文學,您有沒有看過什麼書?

  • 到最後跟石黑談別的,一定是這樣。

  • 政委您剛剛有提到Focus Taiwan的內容如何轉化成taiwanplus可以使用的?是什麼技術,我有點不理解。

  • 因為現在的目的是要盡可能把已經覺得是好故事的,只是轉成輕薄、短小容易分享的狀態,聽起來是這樣的意思,我本來在講的比較像他們有很多自動剪輯、組版,或者是自動摘要等等的這些技術,而這些技術最後還是也有人類的編輯在那邊看,現在縱使是比較困難的,像有文學氣息的自動翻譯,現在大概可以做到八成了,最後兩成最重要的是我們同仁都會手動修正,但至少省掉第一個部分的時間,所以其實要看你是什麼模態要變成什麼模態,但是現在大概都有一些做法,就是給一個說明,就自動幫你畫個插圖,或者是你有個插圖,他就幫你產生說明,這個也有,或者是有些稿子,現在幫你合成語音,現在蠻成熟的,有一家公司叫做「yating.tw」專門做這個。

  • 我們非常關心這個,就是省事、省錢。我們可以把精彩的一些想法,像1分鐘,我舉例來講,比如對一些groups來講,他講一個東西、你講一個東西,完全不對焦,結果可能很好笑,我不要全部30分鐘的,當然可以有這個version,我可以拿1分鐘出來放在youtube上,你們兩個這樣講,剛好很好笑,可能也停止誤會,也可能互相誤會,類似這樣子,希望可以剪成很好的東西,如果這個是有趣的聊天,可以短聊天、長聊天的內容。

  • NHK之前做我跟落合陽一對談,就是像這樣策展的,可以做成很多小的片斷。

  • 大家都在想像,這個都可以做,只要有好的素材。

  • 沒問題,我們這邊主要是貢獻我們的素材,但是我沒有要當代言人。

  • 外交部這邊都會被copy到,所以也不會覺得外館被bypass,有這兩個加上CC授權,其實就差不多了,我們這邊一定是儘量配合。

  • 我有個問題,因為我們的設想是這個平台未來的主戰場,應該會是在社群媒體;換句話說,我們並不期待大家都會到我們的網站上看東西,而是把內容直接傳播到FB、Twitter,也就是這些TA比較常使用的社群媒體,換句話說,決戰就會在那邊,我們希望go viral或者是讓很多人點閱,所以我們小編、社群的挑戰很重要,這方面⋯⋯

  • 不過你要go viral就不能阻止人家改了,就算是挖苦你、開你玩笑等等,因為這個是互斥的,也就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為什麼要幫你go viral?像衛福部的總柴為何這麼成功?因為他甚至連上字幕的時候都故意把圖片跟文字分開,所以你要抽換變成梗圖或者是翻成不的語言,相對上容易,所以我覺得這個是大家一開始就要考慮的,我們go viral勢必會有讓人不舒服的部分,如果大家也都ok,那才是ok,你知道我的意思嗎?

  • 不過這點談到CC的部分可能要討論,我們到文化部跟部長報告的時候,如果沒有聽錯,部長很像希望整個站都可以被拿去CC授權。

  • 那很好,整個拋棄著作權,問都不用問?

  • 但是牽涉到第三者就不行了,我們剛剛說有購片重製,比如買公司的片子。

  • 大部分的人同意非商業使用,CC有個NC,所以買的時候,就告訴他說商業使用,另外跟他談版權,但是如果不賺錢的、只是好玩的,他答應不告你,其實CC授權,如果是非商業使用,就只是答應你、不告你、如果你沒賺錢的話,也可以在這邊作折衷。

  • 因為這是前導計畫,未來如果長成十倍大的話,等於可能有一個部門要談版權的事情。

  • 到時那個部門可能規模會不小,那個東西也是要每片去談,那個是滿繁瑣的過程。

  • 不過CC就那麼幾種授權。

  • 多數都不願意,因為一個影片有導演,就是不是只有公司,公司跟導演合作,現在碰到通常製作單位是不願意。

  • 對,但是我的意思是如果不是整個重製,比如像剛剛挑的5分鐘或者您剛剛所說的1分鐘段落,其實就算沒有取得同意,都可以主張合理使用,人家也未必告得贏你,你跟他談事實上只是給他面子而已,所以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來談不一定失敗,不能抱著好像一定失敗的方式去談,這樣就沒有談判地位了。

  • 我也不希望谷阿莫。

  • 為什麼?那樣不是很好玩嗎?

  • 怕被告得很慘。

  • 但是有時這樣就紅。

  • 是啦!但是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用CC授權,不管是一開始自製或者是後來有談成的,必定會被做到讓我們不舒服的二創,我自己是看得很開,就很像我已經死了70年的樣子,但是團隊都要有類似的覺悟,才真的可以go viral。

  • 這個就是我剛剛想要試探你們的編輯權,但是聽起來是比中央社還要自由一點。

  • 但是也不是無限制的。如果要精準解釋go viral,是希望被很多人看到,但是如果不斷被重製成負面的東西或者是不舒服的東西,坦白來說以我或者是編輯台來說可能覺得還好,但是我不曉得文化部的想法,所以這個是我們目前還在試圖抓這個點的,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生出來,所以一直在做,所以文化部還看不到每個過程,所以這個是我們在摸索過程中,我們希望找到一個點是一方面達成目的,讓臺灣很多被看到,但是又不至於到某種程度是他們或者是怎麼樣,他們可能不舒服,也就是CC授權是很重要的概念,的確會被改成很多人不舒服的狀況是我們不太喜歡的方向,那就是取捨的問題了,的確這個是我們現在在摸索很重要的點,也就是要被很多人看到,但是如果走到不要的地方,能夠走到哪裡?

  • 立法院非常關切,不管是哪一個黨派,所以將來勢必會面臨到的問題,我們可能沒有這麼自由,所以是比較麻煩的,立法院的生態就是這樣子,這是我們的日常,面對這個是很辛苦的,但是這個是很多人在關切的事情,我們儘量做就是了。

  • 當然。我們這邊的小編都是充滿正能量,但是當你開始二創的時候,其實別人從外面二創看起來,因為素材是你給的,所以還是脫不了關係,我只是要強調這點。

  • 好比像Reddit上,這個算之前還算滿紅的迷因,現成的迷因六格漫畫,只是把人家的國旗套上去而已,所以其實說真的,這個跟我們一點關係也沒有,但是因為套了國旗,也很難說跟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現在只是說如果我們的小編並不是自己這樣操作,而是他的素材就像現在這裡的國旗一樣,變成在網路上go viral,也就是go viral題目的時候,立法院或者其他地方的壓力我們就要擋得住,不然一、兩次告訴小編說這個算是他的鍋,小編就不玩了,他有別的地方更能夠發揮創意,這個也是要考慮的。

  • 這個沒有辦法,我想政委也是一樣,您這麼聰明,但是您可能只發揮到50%而已,要想像沒有辦法在完全自由的環境裡面,只能儘量push the envolpe。

  • OK,我覺得這樣很好了。一開始先對外、向上管理,說之後大概真的會炎上,不要怪我們沒有先講,但是儘量還是在可接受的範圍。

  • 我也想追問一下,一開始有稍微點到一下,一開始提到臺灣的視角,剛剛副社長有提了一下,就編輯台上的概念,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我們有決定想要推的內容,我覺得這是好的東西,不管透過任何的管道,可能我們自己是臺灣人沒有注意到,但是可能是外國媒體報導我們的東西,我們覺得這個也不錯,我們來決定臺灣有哪一些好東西可以被報導出去,我們來決定哪一些是臺灣的觀點必須被注意到,臺灣必須有聲音被聽到,不管被聽到多少。

  • 但是,我們比較困惑或者是比較需要的是approach,我們覺得這些內容要選擇什麼樣的方式比較容易被外國看到,這樣是不是有解釋到臺灣視角跟外國視角,是不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

  • 其實在網路上go viral就是個梗,而這個梗是所謂culture jam,我們剛剛講的是transculture,像我剛剛給大家看的梗圖就是這樣,本來是一個文化的東西,但是你硬把兩岸關係扯上去,等於對兩邊都很好笑,像這種跨文化的視角,我覺得我們在很多Twitter廣告上有看到過,其實當時說「這個攻擊來自臺灣」,有過很好笑的,而且因為英文的文法,大家不是很好,都有三個不同變形的版本,都是放一些臺灣美食、觀光,然後就說「這是來自臺灣的攻擊」。

  • 那個廣告其實是很有意思,最後是凝聚成很成熟的「Taiwan Can Help」紐約時報廣告的出發點,但一開始都是來自於高的反差性,說臺灣人是種族歧視或者是什麼東西的指控,然後配上很荒謬的,有點其實根本是文化干擾了,像漂亮的風景、美食,這就是我們的歧視,你來臺灣就會被這樣攻擊,這就很有梗,確實go viral,確實凝聚成在外交上真的還不錯的東西。

  • 我覺得像這種是從憤怒,但是不是把它變成彼此厭惡或是彼此恐懼,因為談安全議題一定立刻到彼此恐懼去了,有點透過文化干擾的方法,像臺灣小、無傷大雅的一些玩笑,也有有傷大雅的就不提了,一些比較無傷大雅的玩笑很有可能就變成梗,只是拋出來或者加入之後,會脫離你的控制,所以你只是看現在有什麼正在流行的梗,然後你硬把臺灣稍微塞進去一下,大家就發現這個梗用在臺灣更好笑,就會發揚光大,只是未必我們能夠設定最後到哪裡。

  • 我們這個東西從某方面來講也是媒體,你自己有沒有覺得比較常看的媒體或者是心目中的媒體應該是怎麼樣?

  • 我現在覺得大家好像都是自媒體,就是在臺灣尤其寬頻是人權,任何人都可以開直播的情況之下,我覺得並沒有特別說我上哪個媒體平台的那種感覺,而是今天認識一個人,他告訴我說他在哪個平台有開直播、哪個平台會訪問誰之類的,就算是小學生,說不定追蹤者也比我多,這個時候我跟他的關係比較像兩個製作人中間的關係,可以分享什麼內容、可以一起策展之類的,比較不像我是製作人、他只是閱聽眾的關係。

  • 我覺得臺灣有個好處,為何我之前比較強調UGC,雖然你們不做這個,我也瞭解,只要有好的梗,像JL為了金馬57,大家分享1分鐘之內的短片看疫情的這一年,你印象深刻的是什麼,我就分享我用電鍋乾蒸口罩第一次成功的畫面,他就想辦法剪一剪變成共創的過程,你去問臺灣不管誰在疫情期間,是不是讓你驚心動魄或者是銘心刻苦的照片或者是影片,還真的應該都有,這時等於大家都是媒體,就是共創的關係,所以我最常看的是這種群眾集資、協力的這些平台,「taiwancanhelp.us」也是我從群眾集資平台看來的。

  • 您覺得taiwanplus是不是也要有這種大家共同參與的區塊?

  • 那就不是單純的「+」(plus),而是變成「×」(times)了。(笑)

  • 如果用CC授權,這個一定會長出來的,但是不對它負文責也有好處,就是長到哪裡也不歸我們管,但是是不是未來要稍微策展回一些東西,變成二創多了,是不是可以請對方當常駐作家或是專欄之類的,這個可以之後再想,現在很難逆料這個。

  • 東西是還沒有做出來,做出來之後很大的挑戰是如何推到國際上,讓大家發現我們做了這個東西,是被看見的,這可能在社群上,我覺得對臺灣能夠熟悉這種操作國際社群媒體的,恐怕這種人才也很難找,找人才其實我們一直都滿困擾的。

  • 你們剛剛說註冊「taiwanplus.tw」,但是以我的理解,那是沃草團隊幫科技部做的網站。

  • 是「.com.tw」。

  • 我們當時就找註冊,有個被沃草註冊掉。

  • 會不會有品牌稀釋的問題?要不要我跟部長問一下,活動過了之後,網域看能不能讓給你們(笑)。

  • 我們把還沒有被註冊的,就買下來了。

  • 還有「taiwanplus.jp」是一家日本公司。

  • 你們有沒有想過註冊「tw.plus」?

  • 我們可以找找看,如果還沒有被註冊的話。

  • 當時想了很多,談了很多以後,發現可以列入的考慮就先買了、先註冊了,不然等到想好之後都被買光了,這個錢我們其實已經花了,而且買了很多。

  • 我常見的註冊商說「tw.plus」還買得動,但是我不是說這一定買得動,我只是稍微查了,比較短,比較不會被縮網址。

  • 買下來是一定要的。

  • 「tw.plus」我覺得還滿好記的。

  • 聽說政委屬意「.tw」?

  • 對!我到現在也覺得「.tw」是很好的平台,後來我們討論過之後,像我在APEC的商業會議上,我的簡報就沒有用Chinese Taipei,直接是「digitalminister.tw」,這個好處是沒有任何APEC國家覺得「.tw」有什麼關係,這個很中立的字。

  • 而且「digitalminister.tw」還真的是我註冊的網域,還真的就到我們辦公室的網站,所以以「.tw」作為品牌,我覺得大家比較記得,而且在正式的國際場合,好像也都沒有什麼問題。

  • 跟政委簡單報告一下,我們也想過「.tw」跟臺灣的全名,如果像設剛剛所講的這些目的,這樣是好的,但是我希望讓人家知道就是臺灣,不然「tw」很多人不知道是什麼,所以當時要簡化成「tw」,可能在不同的國家是不同的東西,臺灣很多人都當作泰國,臺灣考量的結果是需要taiwan完整地出現,這也比較官方。

  • 這樣很好。

  • 我們有想到,但是沒有這麼好,臺灣是很好的名字。

  • 另外一提,「taiwan.plus」有人買走了,這個沒辦法。

  • 搞不好是我們自己買的。

  • 看有沒有什麼分享的?

  • 有沒有什麼建議?

  • 看看我們的同仁有沒有什麼想法?兩位魔法部的同仁。

  • 我覺得還是要看到前面一、兩集的構想,實際來看我在裡面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 如果有個窗口建議?

  • 子維還是貢丸?

  • 社長室那邊已有對口,本案原則上先以子維為主。

  • 我們也想等主視覺logo跟後台建置出來之後,再幫我們看看有沒有什麼建議,當然更重要的是,如果安排到合適的話,請得動的話就來。

  • 不是不可能,說不定要花點錢。

  • 不過我具體問一下,像剛剛杜董提到的概念,如果有對談的想法,政委是不是覺得一定要看到前面的東西之後再考量要不要參加?

  • 其實我們這邊一向都很簡單,也就是CC授權,然後過程當中不要bypass掉外交部的同仁,除此之外,其實就直接跟子維排時間。

  • 實體活動我不一定有時間,視訊的話,很可能有時間。

  • 大概都是視訊,看怎麼樣,倫敦跟台北的時間差8個小時。

  • 倫敦一般我們都排在傍晚,如果是美國東岸都是凌晨。

  • 這樣比較辛苦。即使我們東西沒有出,也可以放在youtube上,我想你們兩位都很有號召力的,不會是白做的。

  • 只要CC授權,對我就不會是白做,未來總是可以用。你們不用,別人也可以用。

  • 謝謝,學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