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談已經結束了,看起來心智圖也有了,素材已經都有了。所以今天要決定的是協作會議怎麼舉辦的細節。
-
謝謝大家下著大雨還來這邊一起討論這個議題,剛剛有討論一下訪談的心智圖,今天花一點時間跟大家介紹一下,因為中間有一段時間疫情關係延期,我們也大致回顧做過哪些東西。相信故宮有跟你們介紹過協作會議要推動的事情。我們從議題分析表開始,接著提出訪談名單和訪綱,繳回了訪談紀錄,確定空總展期之後,有第二波訪談跟紀錄。今天是第一次會前會,六月八號會有會議資料的定稿,包括心智圖或不同形式的議題手冊。一般來說協作會議會提供這兩個東西讓與會者可以做會議準備,讓大家對議題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我框了第二次會前會,預留時間以防還有事情要確認。六月十一日故宮會寄出開會通知,接著有沙盤推演,中間四位是一開始就跟我們一起熟悉這個議題的開放政府聯絡人。
-
六月十八日暫定是下午一點半到五點,其實今天一開始就想要先跟大家再次確認會議的地點和時間。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我們透過訪談跟會議資料整理後,會覺得有兩種選擇可以討論,一個是維持在慈芳,這個的好處是盤點到最後希望更障者為本,引導參加者到慈芳,了解會員的日常和工作的過程,引導大家更了解他們。B選項是因為看到故宮很多盤點,一開始就是以展覽為出發點,不管是會員、慈芳或故宮都做很多詮釋,已經有你們消化過甚至是會員消化過的生命故事,對參加者來看的話,空總的展場會不會是更好的地點,開展過後讓參加者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互動,這個選擇不曉得大家想法如何。
-
實際上展覽是什麼時候?
-
七月四號到八月二號。
-
可以脫鉤嗎?
-
空總的話會希望是展場,不然也是空的。
-
因為第一次跟慈芳見面,想問一下你們對協作會議場地跟想法是什麼。
-
這兩個地方,如果是慈芳可以看到會員生活的樣子,去展場也是看創作跟展覽,跟來參加的人有互動,兩個我們都可以。
-
我自己覺得在展場會比較,因為找來的專家學者和民眾要一起討論,聚集是滿難得的機會,若可以在展場裡邊看邊討論會是不錯方式。慈芳的話就是考慮會員熟悉的場域。
-
會前在慈芳開會是我建議,我覺得協作會議是要在政策擬定前凝聚公民意識,具體聚焦,第二個是如果在慈芳的話,運作方式在社區一直做得很好,代表精障者跟大家相處沒有問題,這部分很少人知道,如果有機會讓大家進到慈芳也是一個點。第三是期待難得透過協作平台讓精障議題被聚焦,剛也看到皓婷整理的回饋意見,如果在展場反映這個成果也是很好呈現方式。去污名化的議題要得到關注和回饋,展覽是短暫的,但議題跟行動要延續,若在展場能被看到我們為這議題投入資料做準備,能帶動有些反饋,這部分也不錯。我建議是在慈芳,展覽前辦,可以呈現在展內。
-
我先確認你的意思,六月十八在慈芳,你們故宮是一個單位,要給我一個意見,彼此要協調好再來。你的目的是覺得比較貼近會員實際生活跟創作。我們前面兩次會,有討論說這場協作會議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幫這場展覽做宣傳,除非這目的改變,不然是不是應該從這個初衷去想辦在哪裡比較有宣傳效果?還是目的改變那也要先講清楚。
-
這部分我跟旻寧有討論到希望有共同創作,一起詮釋文物,放在展場被參觀,這不管在哪一個方案我們覺得都是可行,不管慈芳或空總都會以某種形式留下來。
-
如果請慈芳會員來到空總,會影響他們的創作能力嗎?到他不熟悉的地方。
-
我覺得看協作會議進行方式,聽起來好像討論去污名問題之外還有帶文物的創作,讓來參加的會員可以一起進行,最後會放到展區。如果在慈芳或在展場現場,可能慈芳這個環境大家會比較自然,過往從籌備到展覽,展區主角會員們也是浮動的,今天誰家裡有什麼事情,都會對大家會不會出現在現場有影響。展場的波動會比較大。如果協作會議要進行,需要多少會員參與,我們可以事先邀請,讓他們在可以的情況參與。如果在慈芳,不確定會員會不會一起進協作會議,原先我們想他們來可以替他們導覽,在社區裡的樣貌跟做的事情,這也是一種實際接觸的方式。
-
可以確定參加成員規模和面向嗎?
-
上面有些故宮初擬,管中祥,活泉之家,王浩威醫師,陳佳利老師,王婉瑜,與惡的劇組,這名單慈芳有沒有要衍生。
-
後來我跟佳利老師確認時間,他是出國,要另外找。
-
協作會議會希望在展覽前還是一起?
-
討論是會員要一起加入的嗎?
-
我想像會員一起加入的話,我會不用心智圖盤點,訪談彙整會用口語跟圖像,不知道對於會員是不是適合,如果不適合的話要做怎麼樣的斟酌,這要請教慈芳。
-
展覽前辦在慈芳,那實際展覽時會員要去嗎?
-
會,他們是展區的主角,也可以跟觀眾互動。
-
如果協作會議辦在你們那邊,場地會決定氛圍跟方向,辦在慈芳,參加者的重心不是展覽,而是認識慈芳跟這群人。這是一個取捨,我們原本討論前是為了展覽,今天大家在這個地方發生關係是因為這個展覽。這要改變不是不行,但要講清楚,那些來參加的人未必會來看展覽,但他們可以對慈芳認識比較多。
-
我覺得可以辦在空總,因為這次跨境合作就是去污名,科長提的讓與會的人認識慈芳的日常很重要的價值,對我來說不只是慈芳,有一起投入在裡面的三方,長期合作的故宮、藝術家跟慈芳是一起創造有精神的展,展覽空間現場反而有很多元素,讓觀眾去捕捉、感知,如果他們對於慈芳有好奇,那是後續可以再延續的。再來是會員的自不自在,當然不會那麼自在,但也沒有那麼負面,會員還是有很大的動能是想跟社會接觸,那是很熱鬧的場面,我們用事前的大家的起伏,我們先花時間去鋪陳。
-
我覺得他講得有道理,辦在空總有個功能,我跟慈芳會員是在我們都是客人的地方會面,不會有假設性的想法,但我去你那個地方,我去慈芳我先google發現是社福單位之類的,會假設我會遇到的是什麼樣的人,但在空總就比較不會有這個問題。那如果故宮也可以接受的話我們就在空總。那現在地點決定了,就剩時間。
-
可以前面一點點。
-
八號呢,因為是週三。
-
那就OK在下午。
-
這流程是我們在協作會議都會有自我介紹,想要翻轉以往制式化的自我介紹,希望是比較互動性的,我可能會設計小遊戲,有個小小的創作,呼應會員對於文物或物理詮釋,會設計一些環節。再來是協作工作坊的介紹,一開始就切入共同創作,會是故宮跟藝術家帶領現場參與者,之後再跟小桌長討論要扮演什麼角色,也可以帶領參與者做這件事,詮釋文物後會有用不同媒材創作的作品,希望參與者留下心得並記錄下來放在第二展區。共同創作目前抓一個小時左右,會有互相分享經驗的時間,休息之後,也是一個轉場,經過互動性的創作過程,下半場有合作夥伴簡報,不管是主辦方、故宮或慈芳,待會也要討論你們簡報內容是什麼,還是希望比較互動讓大家能夠參與。最後會有訪談彙整跟現場分享,難得請到不同利害關係人,大家都關注這個議題,希望大家為今天展覽跟了解到的東西發表不同看法。現場分享會做心智圖彙整,在五點結束。
-
把簡報放在後面的考量是什麼?
-
希望大家不要帶著包袱,從創作先認識彼此。我們就是自然而然的跟會員一起去創作,前面也沒有做太多介紹,透過這過程跟會員互動,可以自然體會和了解他們的過程。然後故宮介紹這次的合作跟有精神展,回歸介紹一下慈芳跟你們對這次合作的看法。其中一個展區有影片跟材料也可以在這個時候斟酌介紹。
-
或是我們直接現場邊看邊講。因為一開始就有總說明,就會帶分區介紹。
-
這樣比較自然,不用看簡報,直接說就好。是所有人自我介紹,照故宮的建議,參加的會員,他們的作品會在那邊吧?
-
兩個都會。
-
我沒有作品就很簡單,有作品的話可以介紹他的作品,是不是過程中就可以知道這整套在做什麼。因為簡報也只是讓大家知道這件事怎麼來。
-
展場很大嗎?
-
一百坪。
-
頂多十個二十個人。很像導覽博物館一群人。
-
這樣前後就有點重複,皓婷本來想的應該是簡單的介紹,然後就開始從創作自然地互動。
-
來參與的人不一定有自己的創作。
-
你們都是知道這件事在幹什麼的,你只是去,但你其實很清楚你今天為什麼要去,但來參加的人,例如我是管中祥或與惡的編劇,不然就要在會議手冊上知道我是幹嘛。
-
自我介紹本來就沒有要讓大家多了解這個展覽,只是共創前的打招呼。
-
這是基於人跟人尊重,你邀請我來參加活動,要讓我知道活動在幹嘛。我如果是參與者不會希望直接來一起捏一個杯子,那是因為事前就要有說明。
-
前期一定會給這些資訊,不然他為什麼會來參加這個會議?
-
如果事前看過了為什麼還要簡報?如果放在後面,這樣合不合理我要弄清楚。
-
依照這流程,介紹完之後做協作工作坊介紹是十分鐘,但簡報是後面,如果參與者都知道在做什麼,目的是行銷這展覽,但馬上要開始做創作,這件事跟原本想做行銷跟去污名議題的參與跟貢獻,這有辦法連結在一起嗎?
-
會前說明清楚也看過,這裡就是一個問號,很多寄出去沒來看。
-
皓婷跟壹雯是不是因為先創作開始的脈絡?
-
但是他們去的時候很清楚要幹嘛,這跟受邀的人是不同情境。
-
前面還是有協作工作坊的介紹,會有些輪廓。
-
一到現場先告訴我這些空間規劃有什麼不好?
-
管中祥老師也有研究過活泉之家,也知道慈芳,都是對精障者友善的人,反而是每個與會者身上的經驗是怎麼樣可以互相交流,可以是往這個方向去設計。
-
他們其實不缺乏跟精障互動的經驗,有沒有可能進行方式調整,他們身上有很寶貴的經驗,先有導覽介紹,再就訪談跟博物館平權、去污名泡出問題,讓與會者可以激盪這些討論,這會比較有多的收穫,其實他們不缺乏跟會員接觸的經驗。
-
比較擔心的是會員在這部分會怎麼跟我們互動,假設不需要互動也沒關係。
-
參與者要可以感受、自在,我們也一起再想一下。
-
議題式討論的話會員會需要一些準備,如果抓出重點,可能我們就可以再之前做準備,找出可以一起討論的人,拉長時間醞釀,你知道你在參加什麼、這個會議在討論什麼。
-
這樣比重的話可以調整,討論可以拉更長一點,創作部分可以簡短一點。順序上我是覺得創作不需要有任何背景,還不知道任何東西就去創作和了解,自我介紹跟創作時間拉短,接著才是後面的討論。假設對這件事還是很有疑慮,可以適度做調整。這跟以往協作會議比較不同就是希望用不同角度認識這個議題。
-
很空白的創作跟對這件事很空白,我覺得是兩件事,我現在去慈芳,你覺得我很空白,我一點都不空白,我很清楚來做什麼,我的意思是說不是以個人經驗說所以不需要簡報,他對慈芳會員有些認識,但展覽目的可能是完全不清楚,不是一定只能做什麼,而是有基本的認識是滿公平。不能假設管中祥聽了簡報就會侷限在玻璃杯,我們邀請的人的經驗都能超脫這個。既然我們有其他方式處理,那要不要做其他運用。
-
那這邊可能會改成展區導覽,變成互動性了解,剛也講到慈芳會員有自己的展區,看展區導覽有怎麼樣的調配。
-
共創這些時間要不要縮短?
-
現在就一起來改。
-
有點像共同創作變成破冰小遊戲。
-
(議程調整)
-
想問一下會員大約有幾位?
-
我們大概三到五位。目前名單我們會想共同創作對他們不適用。
-
你們有沒有與會者建議,也許是更希望更關注這議題的族群或不同人選?
-
(名單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