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級重要的題目。我有多少時間介紹這份簡報?

  • 五個小時,我後面沒事,到下午三點。中間可以叫午餐(笑)。

  • 我預定會後要去環保署一趟。

  • 循環台灣2040。這個題目非常重要,循環經濟跟SDGs是二十年的目標,並不是今年開始談就會有結果。但拉長時間,視野就會不同,會浮現很多可能性和新的契機。

  • 今天也會談到怎麼運用數位科技, 推動循環經濟和落實SDGs。也就是落實SDGs要有技術,但技術背後也要有清楚的需求和目的,才能創造價值,帶來改變。

  • 在談SDGs時,需要先反思為什麼現在是不永續的?究竟現在的經濟模式出了什麼問題?

  • 這張圖在溝通,大自然提供許多自然資源,人類就發展出開採,製造、使用的模式。原則上從工業革命到現在都是這樣的模式,創造很多不利的外部性問題,像氣候變遷等等。最根本的原因,其實就是經濟模式出了問題。

  • 拿貧富差距來說,社會上的討論會習慣性就貧富差距單一議題來談,沒有不好,但不夠系統化。其實很多議題系統化思考,如果認知到是經濟模式出了問題,而我們重新設計的話,所有的問題都慢慢被解決。

  • 所以我們認為現有的經濟模式,是一個破壞性、高度仰賴資源的。但臺灣本身是一個沒有資源的國家,99%的能資源是進口的。我們並沒有好好善用許多像太陽、風、水等的天然資源,目前集中型的設計都出了問題,對臺灣的發展不會帶來優勢。

  • 更進一步分析,為什麼線性經濟沒有辦法持續下去?我們分析了這個模式有三個主要缺陷。第一是需求端,我們消費者從小到大被教育要快樂的話,就要擁有東西。

  • 像是買禮物送人。

  • 所有的東西都要有擁有權,打造出揮霍性的消費文化。但是大部分的物品,我們只需要使用它。手機是最好的例子,每個人兩年買一支手機,但你只是需要使用手機。這是需求端的問題,我們基金會也和教育部在談論,如何從小教育使用權的概念。 第二個缺陷是供應端,為了滿足客戶對「擁有權」的慾望,業者不斷的生產,以千變萬化的行銷手段鼓勵客戶加速汰舊換新。當商業模式是賣產品的時候,最好要壞掉,沒有壞掉就沒有生意。甚至在設計產品時就採「計劃性汰舊」的設計思維,盡可能縮短產品壽命,鼓勵消費者買新的,造成我們常常在換手機。

  • 主要會推出舊手機沒有的功能,然後這個變成常態,不像PC可以抽換一點零件模組化。

  • 像剛剛所說的,如果商業模式變成提供服務的話,維修、零組件升級都可以是廠商獲利的方式。但賣斷就會造成多買、多消費、多生產,才能刺激經濟的侷限。其實很重要的是,重新思考「拼經濟」。「拼經濟」如果是拚「線性經濟」,臺灣會越來越差。

  • 我有一個問題,這個「公有化」,指的是由政府吸收成本嗎?

  • 不只是政府,是整個社會。我們現在的經濟模式,利潤跟利益是私有化,成本和風險是公有化。外在成本和風險都是全民,還有我們的後代子孫和整個地球的健康來共同承擔的,政府只是一部分。

  • 如果環境沒有被破壞,需要被保護嗎? 需要有環保署嗎? 換個角度來想,環保署的費用其實就是外部成本的費用。延伸來談,還有勞健保、百姓的健康等等。所以我們剛剛提的是,從企業的角度、利益跟風險,利益跟利潤是私有化,風險跟成本是公有化,這些和資本主義也有關。所以這個議題可以牽涉到很多,機制的設計需要改變。

  • 先稍微提一下,在循環經濟概念裡面,因為是零廢棄的概念,經濟、社會、環境的成本效益會一併思考,而不是單獨分開,因此會反映真實的成本。 我們跟您報告一下,很有趣,2013年國際商業組織就有做過分析,如果把外部成本全部納到企業的經營成本,沒有一家企業是賺錢的。

  • 其實就是剛剛第一張所講的,像貧富差距、氣候變遷種種問題,都應該從根本原因也就是經濟模式來思考。目前的討論,很缺乏系統性地思考這些我們面臨的挑戰。

  • 中間「刺激經濟」的意思是什麼?

  • 指的是在「刺激經濟」的迷思下,加速這三大缺陷的惡化。

  • 這裡的意思講的是讓GDP提高的意思,是不是?

  • 對。或者為了要提高GDP做的事情。

  • 因為GDP有一點像考試分數,也就是看考什麼科,如果拼GDP就會有這個結果,你的意思是這樣嗎?

  • 如果是描述的話,會寫「榨取式經濟」之類的。

  • 你偷看到了,我要繼續講。

  • 其實三大缺陷的問題很嚴重,一直沒有辦法解決,一部分是因為整個社會都在談GDP的成長。

  • 我在這邊很少聽到GDP。

  • 我每次去演講都會問在座的人是不是知道今年GDP預測值多少? 很多人都不知道。

  • 事實上是這樣。

  • 但是我們都是用GDP的成果來談我們是亞洲四小龍,而且是成長率最高的,這現象是一個需要反思的議題。

  • 我覺得在臺灣好像比歐美國家好一點。

  • 我稍微提一下,“It’s time to kill the GDP!” 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 Stiglitz 說的一句話,這觀念其實我們基金會也談了很久。GDP主流化從工業革命開始就是這樣了,包含1944年Bretton Woods Conference的決議等等,從那個時候開始推,細節我就先不談。

  • 聯合國也覺得單看GDP是不夠的,所以後來的HDI看健康、教育、經濟3個index﹔接著是有8個index的MDGs,發展到現在SDGs有17個Goals。這部分的重點是,我覺得臺灣一定要透過SDGs跟國際有連結,臺灣的實力可以有很多貢獻,甚至臺灣可以來帶領、協助其它國家的永續發展。

  • 剛剛提到Joseph Stiglitz,接著是Robert Kennedy在1968年講的一句話,他很諷刺地說,GDP衡量所有的東西,除了對生命有價值的東西!提醒大家去思考,GDP不管是1%、2%、3%、4%或者是5%,你看不出背後對人民生活生命的價值。總而言之,三大缺陷加上對GDP的迷思,讓我們現在碰到很多和經濟發展相關的困境。

  • 下一頁要提的是,循環經濟是很重要推動SDGs的策略。17個SDGs的分析,有10個透過循環經濟的推動可以有直接的效果,其它有些是間接的效果。所以我們讓臺灣轉型到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就可以有系統地一步步來解決臺灣面臨的永續挑戰。像是海廢,就在SDG 14 永續海洋的議題裡,從循環經濟來思考解決方式的時候,就可以有系統地規劃,不僅要到大海裡面去清廢棄漁具,更要思考漁具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

  • 談到循環經濟的轉型,這是長程的工作。政委幾歲?

  • 七、八年前我開始談循環經濟,那個時候很多人說想太多,不太可能,臺灣要轉型成循環經濟是不可能的。我當時說目標就是零廢棄,這個是要做的目標,他們認為我是神經病,在談不太可能的事情。可是我認為有夢想就是責任的開始。為什麼談循環臺灣2040,剛剛提到有兩個原因。推動經濟模式的轉型,其實不會今天做、明天就看到結果,但是我希望今天生出來的小孩子當他20歲的時候,我們給他不一樣的臺灣,要給年輕人不一樣的答案。為何20年?我發現跟任何人談事情,如果是用兩、三年的時間來談,大家容易覺得應該是做不到,但是時間拉長到20年的時候,不好意思說做不到。

  • 具體來講,什麼是循環經濟?這個是我們基金會整理的「循環經濟企業轉型路徑圖」,為什麼需要推動循環經濟?以終為始是要達到SDGs,未來五年可能會一直不斷在討論永續發展,人對生活品質一定不斷地要進步更好。循環經濟事實上是要落實SDGs關鍵的策略,這裡有三個重要的觀念改變,也就是文化改變。像剛剛提到線性經濟是有缺陷的,我們需要一個新的產業發展文化來推動永續發展的目標。下面第三層是企業具體可以採取的行動,是從產品生命週期來看的,讓企業思考合適的著力點,整體其實有那麼多機會可以思考。

  • 這個英文字應該是「industry」?

  • 「工業循環」要強調的是,適合透過工業技術來做到資源循環的物質。

  • 再下來,「轉型沒有捷徑!」這一句話很重要,很多人覺得跟企業談的時候,會期待可以很快落實,有成果。但是要落實一個系統的東西,絕對不能快,重點是要一步一腳印來做這一件事。

  • 剛剛有提到,循環經濟裡面重要的文化轉換有三塊。第一個是剛才已經稍微提到的產品服務化,我們對產品的需求,是他的performance,並不是要擁有產品。

  • 有些人會享受把別人排除在外的感覺。因為當你擁有什麼東西的時候,別人就不能用了。

  • 是。如果你提到這個,擁有權ownership其實是exclusive的概念。

  • 也有賴於國家暴力。

  • 臺灣要打造什麼樣的社會跟這些討論都有關係,我等一下會談到,這對臺灣來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等一下有例子,因為時間很多。

  • 第二個是高價值循環,其實這個是我們剛剛所提到的,zero emission、zero waste,所有的資源都不浪費,在循環經濟裡,廢棄物其實是「被錯置的資源」。

  • 我常常在演講的時候,問大家什麼是「waste」,大家沒有辦法給一個定義,討論了半天,我說什麼是「waste」,他們說「不要的東西」,我再問什麼是「不要的東西」,大家會發現這是一個定義上的問題。再來,「沒有身分的資源」就是「waste」,這個其實非常有趣,我們把很多不要的東西混在一起,所以不知道內容是什麼。好比我跟環保署談如果收集分類做得很好的話,「waste」會很少,當資源有identity,內容成分是清楚的,就可以被運用。

  • 第三個是系統合作,在一般企業經營觀念裡,我做生意的時候,我不讓你知道,我做我的,我的廢棄物也不讓你知道。但當今天我們有「3 零」的目標,也就是「零廢棄」、「零排放」、「零事故」,臺灣就要開始打造這個collaboration的文化。

  • 因此觀念上要先認同。我們跟政府單位、民間單位談轉型循環經濟並不是選項,而是一個必然要走的路,一定要有這個認知,這和SDGs是絕對有關係的。企業必須要從經濟模式、經營方式思考,我做的產品是不是可以只提供服務?我的產品怎麼做到零廢棄?我怎麼樣跟人家合作?

  • 第三層是比較細節的東西,我稍微簡單講一下。大部分的企業容易直接想到後端回收、處理再生的部分,就會想成是環保議題。但是不只是環保議題,要從源頭看,也就是從材料選擇要開始重新規劃,產品設計也要開始再思考、企業可以系統性來做。生物性材質也是一樣,從生產、運用還有生物精煉角度來看,都有很多機會。

  • 目前生產很多是mono-culture單一化耕作的東西,那個是不對的,我們有很多例子可以談單一化的缺點。這張重點有三個,第一個是科技研發,像生物精煉就會牽涉到生技,一頭豬裡面那麼多資源,可以做成豬血、但也可以做成更有價值的手術縫線,這一些都要技術。第二個當然是數位經濟。第三個是在這樣的新商業模式,臺灣有機會去重新做我們產品的創新行銷。我們要在市場上的定位來做一些改變,從OEM的概念來想,接品牌的訂單,他下一個價錢給你,只有有限的利潤,OEM接受那個很低的價錢,但原料是進口的,成本又比人家高。但壓低成本下,甚麼都要便宜,勞工也要便宜。

  • 新臺幣也很便宜。

  • 我們過去的競爭力叫做「5低」,臺灣不可能繼續仰賴壓低成本。必須要認知到「5缺」,其實是「5低」。

  • 如果你唸經濟就知道,所謂的「缺」是有一些預估,也就是價錢是市場來決定,根本不會有缺。沒有從供需端思考,就談有缺,是很奇怪的事。

  • 這一張是要把剛剛提的那三個科技研發、數位經濟、創新行銷的部分提供一些例子。案例有一個叫做「台糖循環聚落」。其實循環建築物的概念是什麼?其實我們拆房子的模式要改變,現在是全部打掉,但是拆除是可以模組化一層層拆。

  • 臺灣應該開始要有循環建築的概念。我們要把建築物看成是一個材料銀行,就像銀行是money bank。建築物設計的時候,就想到我的鋼筋水泥、木材只是暫時放在那邊,我設計就考慮到這個。可能我十年以後需求改變,本來一個single housing、要變成是一個multiple family housing,我可以重新再去修改,這個是第一個觀念。第二個,我裡面的材料都要有passport,然後這一些鋼筋水泥是哪一年出廠,規格,然後曾經在什麼building怎麼用,他的溫度是什麼樣,他的環境怎麼樣。

  • 像「台糖循環聚落」就已經開始做這一塊。我在台糖的時候,我不是把它看成是一個企業,我覺得台糖角度是要帶動臺灣的改變,這個才是國營企業的角色。今年還有七棟要蓋,繼續用這個循環經濟的概念,剛開始的時候,營造商沒有人要理我,不可能啊!幹麻這麼麻煩?現在有幾個營造商,他們覺得現有的拆房子、蓋房子的概念錯了。

  • 另外像是需要乾淨的衣服,還是需要買洗衣機,其實你只是需要乾淨的衣服,水電也是一樣,你需要電燈泡,這都是很多方面,像食、衣、住、行、育、樂。

  • 像我是來自於民間企業,產品服務化後面有三個很重要對企業的價值。第一個是今天當你把這個賣產品變成服務產品的時候,一件事發生了,本來的ownership是在消費者的身上,但是消費者own這個,壞掉沒有辦法解決,最後就是丟掉了。這個ownership如果在廠商身上,廠商在提供時,一定要給他最好的產品,不然產品壞掉成本會變高,像大部分的Ubike的服務品質很好。

  • 因為解決客訴的成本,高過換一個好輪胎。

  • 沒有錯。這個是第一個。

  • 第二個,因為設計是在廠商的身上,廠商就會想到假設這個摩托車、腳踏車五年以後真的需要被汰換的話,這一些材料零組件都要再回到腳踏車裡,所以又可以幫助zero waste。第三個更重要的是跟技術有關係,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有這個技術,我要去確認資材被使用狀況,所以會有consumer insight的掌握,會造成什麼?傳統把東西賣給客戶,跟客戶的關係是一次性的交易,但是如果提供這個資訊,經過資料蒐集,這個會叫做「lifetime relationship」。

  • 這樣經營思維的轉變,是臺灣產業從OEM轉型很大的機會。這個完全是吻合我們現在正在發展的東西,是很重要的策略。

  • Ecoco是什麼?

  • 你很厲害,知道現在流行的智慧回收機。其實重點是這一些解決方式,要能夠有技術產能。

  • 這一張是給政府的部門,也就是不要各做各的,大家一定要一起合作,只有完美的團隊、沒有完美的個人。

  • 這個是循環經濟,我們剛剛講的三個application,因為我剛剛已經講了一些,其實我們覺得臺灣有很多機會。我們想想希望20年以後會變成什麼樣的國家,我們做的事情要讓人家有創業的機會、就業的機會。也就是你住的環境是零廢棄等,由二十年來看是不是做得到,所以高價值循環零廢棄。

  • 你那個「EPO」是extended product ownership嗎?

  • 這個是很有意思的,很小眾的一個講法,好像沒有人這樣說,但是我想先搞清楚一下定義,其實這個意思跟everything as service是完全一樣的,對不對?

  • 所以你的意思是,EPR在這一種情況下,自然會有照顧EPR的理由,因為他其實沒有什麼「R」可言,東西還在他家裡?

  • 擁有權在他的身上。

  • 因為擁有權在他的身上,所以自然要負責任,因此EPR就不用特別強調?

  • 對,EPR很清楚這個是你的,需要一個區塊鏈或者是access。

  • 就是所謂「外部成本內部化」的另外一個講法。

  • 像精密機械業,大部分都有在賣機械,但是當ownership轉移,廠商會更take care,會把tracking技術放進去,可以看每一個機器被使用的狀況等等。

  • 因此是從一次性到一輩子的客戶關係,你用什麼手機?

  • 家裡有一台iPhone。

  • 我今天是業者,我沒有把握你會是用什麼,所以當我今天要把你變成我的客戶,我投資在你身上的錢會很少,因為我只能賣你這個機器一次,但是如果你是一輩子的客戶,我們會投資更多的錢。

  • 這個是臺灣高價值循環的例子(如簡報),回到這一張,既然談到這個,我再來講一下。其實按照研究,其實是用一個waste,也就是稻殼或者是木屑,還有菌絲來做binding,因為它是有機廢棄物,用完半年之後就可以自己分解掉。

  • 這個商業化了嗎?

  • 新材料的部分已經商業化了。美國、印尼已經做了。台灣也有很大的契機。

  • 這個我很有興趣。

  • 上上個禮拜我去跟幾家做香菇的公司分享,不要只做食物,也就是要做包裝材,這個塑膠量可以減少多少,可以減少海廢,我們希望把這個當作例子來研究。

  • 這個如果解決的話,我覺得能見度非常高,大家忽然間可以看到可以這樣做,因為顛覆一個既定的印象。

  • 剛剛講是re-define的概念,像刮鬍刀要怎麼處理?大家都有問題,這裡面有金屬、塑膠的複合材質,不曉得丟哪裡。我們就重新設計,需求主要是刮鬍子,可以用紙來做刮鬍刀?我有信心臺灣做得出來,但是過去都是follow別人,但是在循環經濟裡面,很多東西是我們可以做、別人要follow,這個是我們要為下一代做的。

  • 五個「R」就是從源頭開始的概念,我們整個基金會在思考很多事情都會拉到源頭,會叫做「1」、「10」、「100」的概念,在「1」不解決,我們中間要花「10」分力,我們現在就在解決「100」的部分。 接著是新農業。在過去幾年,我們經濟發展都一直在工業上,忽略了農業的發展,我們在這裡面談高價值循環,以在地的資源來講跟農業相關的東西,像那個時候在台南有甘蔗,甘蔗可以做衣服,能源也是一樣,像我們現在喝的自來水,你知道自來水來自多遠的地方嗎?在臺灣平均45公里以外,因為我們過去採取的是centralize,這邊一個水庫、那邊一個水庫。 我的意思是,我們整個系統的思考是,將來要做decentralize,因為利用在地的這一些資源,所以這個是另外一個循環經濟很重要的概念,我剛剛講集合的概念,要從centralize system要變成decentralize system,這樣子才可以抓到所有的資源。

  • 可以克服榖倉效應。

  • 很多東西可以重新思考,臺灣在這一塊有很多的機會,像循環經濟跟仿生也有關係,也就是大自然可以思考有什麼東西可以學習的,比如大自然裡面本身有紅、澄、黃、綠、藍、靛、紫都有,被蚊子咬的時候不會痛,打針的時候才會痛,那還不是鐵做的,我認為這一些都是在科技上,臺灣人可以做的。

  • 接著,一個公司的廢棄物是另一個公司的資源。

  • 從工業園區來思考,思考企業間能資源共生的可能性。其中有個關鍵,也就是「交易平台產業化」,這一件事過去是政府在做,但政府應該要讓產業來幫助,在丹麥這是一個產業,如果今天有廢棄物可以用的話,可以怎麼樣使用,不是只有資源放上來,大家也不見得與彼此對話。這個是最基本的,也就是馬上可以做的事情,然後新材料循環是long term,in between是中程的規劃。

  • 有短、中、長程。

  • 短程的資源交易平台可以是一個產業,而且是這一、兩年可以做到的事情。中程的產業聚落可以用2~5年規劃好。

  • 這個是見效的速度。

  • 這三個短中長程都要同時進行。

  • 這一些聚落是真的地方嗎?

  • 是要呈現臺灣重要產業聚落的區位。

  • 都開了嗎?我的意思是這七個點你覺得最適合?

  • 圖上是示意地做呈現。

  • 因為我好像有看過這七個點的圖。

  • 但是現在不知道做到哪裡。

  • 充分理解。

  • 長程的循環園區規劃也是需要同時啟動的。

  • 企業邁向零廢棄,常考量到成本高。但其實很多廢棄物都是資源,有商業價值。重新思考一下,企業可運用另個企業未充分利用的資源如原物料、能源,水,副產物、設備、物流、專業知識等繼續創造價值,透過產業共生達到三零:零廢棄、零排放和零事故。

  • 繼續,接下來談到臺灣的部分,其實大部分我們跟環保署在談的都是這一塊。

  • 他們會說玻璃已經回收做得很好。

  • 資源回收不全然是循環經濟,換句話說,廢棄物資源化不夠完整,可是過去是這樣子。我演講的時候特別提到,大部分的人看到的循環經濟,背後是無止盡做資源回收,但我們應該開始做circular design,換句話說,從末端回收的概念到源頭再設計。

  • 您剛剛談到的就是「+2」。

  • 我覺得應該是「5×2」,可以轉45度。

  • 你有看那一篇文章嗎?

  • 不是,是獨立發現。

  • 常常有人說,後來的「2」是想出來的。

  • 5+2是7,但是5×2是10。

  • 我再跟你補充一下,為何「+2」,因為這兩個不是產業,這個影響的是百行百業,你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是「5×2」的概念,也就是百行百業都重新思考,台中有一個公司是賣洗碗服務,本來賣洗碗機,後來開始賣洗碗服務。

  • 不過新農業要如何乘以國防?

  • 國防裡面有一些材料,新農業不只是food,還有像biomimicry仿生的概念。

  • 所以是仿生設計。

  • 我們現在農業都想成這樣子,一個是food、feed,還有fuel、fertilizer、biorefinery、biomimicry,以生物精煉的概念重新來看農業的部分。

  • 循環台灣基金會去年10月辦了「亞太循環經濟論壇」,並且出版這本「邁向循環台灣-循環經濟實踐案例」手冊。

  • 塑膠金屬?

  • 對。今年已經開始規劃年底要做了,一定會比今年更好。這本手冊的編制是以「計畫」為主體,盡可能列出參與度高的共同實踐者以及協力夥伴,呈現循環經濟中的「合作精神」。

  • 大豆油墨。整本都是菜香(笑)。

  • 外交部、環保署拿這本案例手冊出訪,向國外展示台灣循環經濟案例,長話短說,我們的概念是這樣子,不曉得你們有沒有做過雪人?

  • 就滾雪球。

  • 要從小的滾出大的。這一些都是我的小雪球,然後這個是合作的概念。我覺得臺灣的中小企業,或者是大企業,對一般人來講是無感,國家的資源在未來的大企業或者是中小企業裡面,這裡面包含了給他們一個vision,讓他們對於未來感到很興奮,所以這66個故事是很清楚的,大家合作來做,這個是我很喜歡的。

  • 另外這個publication,是基金會「邁向台灣2030永續發展」專刊,整理聯合國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下的 169 項具體目標和 244 項指標,與台灣對應的統計數據並列。

  • 這兩份報告都能在基金會官網免費下載。

  • 我有看過。

  • 最後談一些具體議題在循環經濟裡面的機會。先談談海廢和SDGs是有關係的。

  • 當然有關係。

  • 我們談海廢的時候,都是在談廢棄物清理,收集後再設法再利用做成產品,但大多是降級回收。

  • 對,一次循環、兩次循環。到肯亞有用,但在肯亞不會變成太陽眼鏡?

  • 對,傳統的模式都是這樣子,所以我說循環經濟的概念是材料要回到源頭,並不是作成另外一個產品,但是我們習慣做這一件事。

  • 第二個,其實我們不只是海跟河川的地方,水體的流出口先要用柵欄攔截廢棄物,這個都是可以做的。

  • 第三個是從源頭就減少廢棄物產生,甚至減少產品使用。

  • 減少廢棄物。

  • 我們認為臺灣應該在這三個要有清楚的策略。例如海廢清理,到底未來要清多少?你要清1噸跟清1,000萬噸,策略是不一樣的,但我們沒有設定目標。

  • 這個數字要出來,海廢產生量、原料使用量也是一樣,這一些都可以量化。臺灣最大兩家做漁具的公司,現在還是賣到東南亞,產品服務化是未來的契機,不需要那麼仰賴原料,而是仰賴服務的商業模式。

  • 我們現在原料的使用,大部分漁具都是用不可循環的。

  • 對,那個技術相對比較成熟。

  • 我們把這個目標弄出來,我們希望把這一次的海廢議題,能夠在GCTF(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讓參與的代表看到台灣的進步性。

  • 其實AIT有找我談。

  • 目前海廢常著重在談廢棄物處理,也就是要用淨灘活動,我們這邊有四個建議,提供給政府參考,除了我會在GCTF擔任keynote speaker,談論海廢跟循環經濟,我們也可藉這個機會,出版臺灣的海廢零廢棄手冊。甚至舉辦工作坊來談海廢願景。最後,GCTF結束的時候,邀請同屬的島國,也就是南太平洋這一些國家,組成海廢循環聯盟,簽署MOU。我們想到的是這四件事。

  • 你是說這個主題?

  • 主題要有長期規劃的owner。活動也應該要有。

  • 對,主題要有擁有者,我同意。整個GCTF就比較不容易。

  • 我講說有這個需要。

  • 我行事曆上3月3日有在遠東的香格里拉飯店的整天活動,就是這個嗎?

  • 因為那一天總質詢,我在想是不是因此可以不用去立法院。

  • 總統在當選感言有提到GCTF。

  • 當然。我是有參加東加勒比組織辦的島國的summit,臺灣就我一個,澎湖也有去,但是我們全部在線上,完全沒有實體,我們就會說辦完了、也出了手冊,但是都沒有任何的emission。

  • 但是還是見面3分情。

  • Human touch還是很重要。這一次選舉完,有幾位國外的觀察員,其中一個人說他看我們投票很感動,他覺得他們不應該用數位的方式來投票,因為是完全不同的感覺。

  • 他覺得,投票應該像台灣這樣子。

  • 三、四個監察員拿手機監票。

  • 循環經濟可以談的內容很多,今日簡報其實已經刪掉一大堆,但是您很聰明,我認為這對臺灣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 去年我們循環臺灣基金會辦「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有EU的人來,我都會跟他們講,他們會認為臺灣在這一塊是leader,我們以前臺灣的宿命都是follow人家。

  • 就是區域的責任。

  • 「亞太循環經濟論壇」這一次有18個國家、67個講者。

  • 是嗎?那很好啊!那2020年是在幾月?

  • 「亞太循環經濟論壇」一開始就是以零廢棄規劃,那個時候設計主舞台背板就特別設計用布取代活動常用的珍珠板。活動結束後我們就再做成筆袋、杯套等產品。

  • 這個好可愛喔!這個是台創嗎?

  • 是跟美麗臺灣家園合作,由花東的弱勢家庭製作的。

  • 這個很有循環的意境,可以當名片夾。

  • 政委有什麼指示?

  • 沒有什麼指示。因為我負責的是社會創新,包括是社會組織型態的創新。

  • 我也引用一下愛因斯坦好了,1931年有提到:「如果人類組織能力的進步,能夠跟上技術的進步,這100年來我們應該早就獲得非常好的生活、快樂的生活。我們現在為何不快樂?因為現在有非常多的技術進步,這一些技術的成就,像是把很多的剃刀放在3歲小孩的手上。」

  • 我們做很多工業創新、產業創新,也做出非常多的好東西,但是我們的社會創新,如果沒有跟著進步,社會還是用舊的、線性的模式,用這一些嶄新的技術,造成負面的外部影響力,其實是百倍於以前,所以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很多很不好的狀態,所以我覺得社會創新當然是非常重要。

  • 為什麼要推這個東西?我們認為臺灣有機會在新的領域上去focus,不要在舊的東西打轉,開始做一些新的,好處是反而舊的就會慢慢跟上來、跟著改變,做新的東西是leadership的概念,這個是我們基金會在談的,也就是找新的東西來做,把能量放在這個上面。

  • 這個非常好。想問同仁有沒有什麼想要討論或者是補充的?畢竟好像簡報都是你們在組織的,也就是主要的組織者。

  • 對,他們決定我要講什麼。

  • 其實我也是這樣子。

  • 我至少記得什麼東西被拿掉了(笑)。

  • 還是有一點自主(笑)。

  • 今天主要來是跟唐鳳政委交流循環經濟,也希望大家都在不同的推動領域上思考一些綜效的作法,特別是在政委關注的SDGs,也就是剛剛提到的,透過改變資源使用的方式也就是推動循環經濟,可以有綜效地達成SDGs。因此是希望更多部會的策略可以更往這一方面來設計。

  • 因為很多我們現在面臨到的挑戰,像氣候變遷跟海廢,也就是陸地上的廢棄物跑到海裡跟空中,所以我們希望和國際社會來探討這些議題的時候,可以從根源也就是經濟模式來討論,讓大家可以把聚焦點放在正確的地方,以終為始,然後長期來作規劃。

  • 對,這在英文會怎麼說?

  • Beginning with the end in mind。

  • 剛剛提到owner的事情,我們現在真的是3月就要辦了。

  • 對,就是GCTF。

  • 雖然我們是一個小的基金會,但是我覺得這個是很好的機會展現台灣。

  • AIT直接找你們,或者是你們是外交部的對口?

  • AIT之前有一個Grayson Shor。

  • 是他把循環經濟放到GCTF的議題中。

  • 他回去DC了。

  • 本來這一次題目是寫「循環經濟」。

  • 但是後來被改掉了。

  • 改成什麼?

  • 「Sustainable materials management」,原因是說原本的名字是屬於歐洲,每一個國家的政治動機很奇怪,但是中文沒有關係,中文可以講循環經濟,所以最原始的議程是寫「循環經濟」。

  • 我理解,像我們要叫「社會創新組織」的意思是相同的,因為要把「社會事業」跟「社會企業」都包括進來。但是「永續物料管理」?

  • 比較少人在講這個。

  • OK。這個owner,你們具體想要他做什麼?如果我們找到一個。

  • 議題背後的準備,比如像有一些資訊的蒐集,還有production。

  • 工業局永續組?

  • 他們只管到地下水?

  • 你知道老鼠的故事嗎?老鼠如果在農田是屬於農委會的(笑)。

  • 排水到海洋前是他的,出去就不是他的,真的是這樣子沒有錯。

  • 先不要講海洋,我們的河川要乾淨都很困難,上游有不同的單位處理,根本沒有辦法做,有的是屬於原住民的,有的是屬於農會的,也就是水利署的,全部都不一樣。

  • 他們是說可以當總包,也就是「向海致敬」的介面,海委會去派別人工作。

  • 可是「向海致敬」現在是環保署統籌。

  • 等於是一個前店後廠,前面是一個顯示介面,很像「向山致敬」,我們自己弄了一個申請登山的流程,也就是國家公園等等這一些,等於前店是大家看得到的,後廠是環保署。

  • 現在的問題是說你要不要把海廢放在標題。我們現在講的是永續資源管理的話,能資源整合輔導,那個就回到工業局可以做的事,但是現在是海洋廢棄物,海洋放在前面,前店一定只能是海委會,因為他們的主管事項明訂。

  • 這有一點像玩拼字遊戲。目前是已經確定要用海廢做主題?

  • 對,這個已經確定。

  • 好,我試試看。

  • 麻煩你看看。「向海致敬」是哪些政委負責的?

  • 都有,分成幾塊。因為你上面如果是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吳政忠老師,SDGs當然就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SDGs如果是從民間出來的,如果要進入政府,子倫老師也瞭解社創、公參一體兩面:公參是政府有事情要談,社創是社會有事情要談,但是其實是同一個模式。

  • 從社創的角度就會是我,但是如果是政府設定永續發展的議程,那個就是永續會,也就是景森老師。我們目前內部分工是這樣子,我並不會跑去永續會找他們,我都是說民間已經做一些更好的,是不是不要把他們當伙計,而是當作夥伴。

  • 發動就可以了。

  • 所以這個GCTF,現在是時程都已經訂了,會來的人是AIT會幫忙邀?

  • 外交部,外交部也有請工研院執行。

  • 所以海委會是副主委來,另外還有一位。

  • 他是中經院的研究員。

  • 很有意思。還有IKEA。

  • 兩個keynote都決定了。

  • 看起來都已經訂完了,現在只是要藉這個機會,周邊多做一些事?因為好像議程已經設定了。

  • 我們的想法是如何可以增加效益。

  • Keynote好像不太好改了。

  • Keynote可以發聲。

  • 幫你備料的意思。

  • 如果只是Keynote談循環經濟也很可惜,其實其他的三件事情,手冊、工作坊、海廢循環聯盟這個只是提出來,也許需要您的幫忙,告訴我們基金會可以做什麼事。

  • 我想一下,這個其實應該要先把外交部派我們這邊的同仁請進來問一下。我們辦公室比較特別,十幾個部會每個部會派一個組成。

  • 這樣很好啊!

  • 不好意思,因為我有收到工研院的一個邀請,要我去3月3日這一場GCTF,之前有copy到你嗎?

  • (唐鳳說明)

  • 有兩個詢問,GCTF在這三天的過程裡,有這麼多人來,專題演講的部分已經確定了,但老師希望大家一起做點什麼的倡議,我們至少已知好比像網路資安或者是社創,最後會變成倡議,但是有些GCTF就是純交流感情,也沒有什麼倡議,現在看起來海廢這個是後者。但是我們不確定右邊這一個是不是算在北美司,因為這個好像……

  • 邦交島國是比較focus在亞太。

  • 所以像亞太當然是這個……

  • 很多邦交國都是島國比較多。

  • 也就是在外交部裡面的議程,有沒有接觸到可以3月就丟出來的程度,這個就要確認一下,目前外交部裡第一個是誰要這一個聯盟?第二個是誰手上有火候的東西?沒有就沒有,反正GCTF每一年都會有,我們確認一下海廢議題的實際狀態。

  • 第二個,這一整個活動要落地的是臺灣這邊的,不確定是海委會會當管考單位或者是誰,因為有幾個部分,如果是資源相關的話,因為工研院其實算在經濟部,經濟部工業局永續發展組在進入海以前都是他們的,但是這個叫做海廢,所以進入海之後要算入海委會的,但是如果是以循環經濟永續會的角度,目前幕僚都在環保署,我們不是很確定假設這邊談出一些可行性的話,他們的分工要怎麼分。

  • 一個是對外的議程,第二個是對內要怎麼分。對內我們都陸續有聽過一些,但是現在以後這個GCTF之前好像沒有辦過,這個好像是第一次,所以我們很感謝之前把stakeholders找起來開了論壇,但是就不是很確定這一些比較民間的利害關係人,如果有一些題目想要幫助外國,是不是有什麼新的模式,也就是外交部有聽說或者是感興趣的。

  • 一個是內部誰在處理,也就是看誰在協調。

  • 大概就是這樣子。

  • 外交部之前已經有列入?

  • 左邊專題演講都已經好了的。

  • 海廢這個議題,臺灣一定要繼續討論這個議題,因為我們發現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個議題,我想說趕快整合,整合起來會覺得臺灣很厲害,我想要讓他們覺得臺灣很棒,要把很多NGO都放在臺灣,我不是開玩笑的。

  • 不過還是繞著GCTF瞭解,因為整個「向海致敬」太大了,我們大概也很難在這邊全部都提出來,事實上也沒有這個必要,我們現在都講對國際有意義的部分。

  • 跟外交部報告一下。

  • 工研院有接下來。

  • 海廢議題涉及相當多部會,需有單位主導負責。

  • 瞭解一下再跟老師講。

  • 有沒有什麼要補充的?

  • 謝謝,有機會跟您見面好好談一下這個意見很重要。你這邊有什麼任何其他的議題,我們基金會可以幫助的?

  • 我是覺得這個真的隨時都可以往二十年後去想,就像您所說的,其實即使是GDP,這個應該是要看長期指標。如果先不看這二十年間任何一年的成長率,你只去問二十年之後的GDP,也就是所謂的耐心資本,其實也比較自然會靠到這個上面去,因為二十年之後,這一些負面外部性都會浮上來,所以當你說投資二十年之後要賺錢,其實是不一樣的,所以我是覺得光是二十年的horizon這一件事,也許就可以抽出來談一下。

  • 臺灣政策上有很多未來這四年需要去看的,就是剛剛講的這一些,怎麼樣被融入,這個都要拉進來。

  • 對,至少要給出交代。

  • 我們基金會可以有什麼幫忙的?我們基金會稍微介紹一下,是私人的基金會,我們不拿政府的案子,也不拿企業的案子,所以我們能夠做的有限,我們看到這個議題,我一直思考在臺灣可以幫忙的地方。

  • 我可以理解。

  • 這個是很好的機會,希望不要喪失掉。

  • 謝謝你。我們還有三個小時,留著以後用。

  • 沒問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