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坐。你們團隊的名字怎麼唸?
-
URSA。
-
這個+不發音就是了?
-
這個團隊還在決定(笑)。那個典故是在想說要取什麼名字之類的,小熊座的拉丁文叫做「ursa minor」,有一個最有名的星是北極星,我們自詡自己是北極星,所以叫「URSA+」。
-
所以這個「+」是象形文字。(笑)
-
希望可以成為其中一個小星星的感覺,絕對不是因為有人用了「URSA」,所以只好加「+」。
-
我大概昨天看過這一份簡報。
-
我們如果不公開的話,再跟你說嗎?
-
我們會錄音,之後會做逐字稿,逐字稿會先寄給你們,你們有十天的時間,歡迎就你們講的部分任意加以編輯,所以如果有營業機密的部分,你就把它刪掉就好了,十天之後再公開。
-
好啊!我直接講了。我們想要做的是可信的問答平台,為什麼想要做這個?因為我們自己在看Google Trend,發現很多人想要問大家有沒有什麼推薦,像餐廳推薦、學校推薦,又或者是公司推薦之類的,這個數字是一直在成長的。
-
最近往下掉了。
-
繼續。
-
它有一個週期,比如有些是季節性的。
-
跟PChome連動?(笑)
-
沒有。比如它跟一些熱門的東西,像寶可夢相對是很大量的需求,我們在想說需求這麼龐大,而且一直在成長的話,我們可以做什麼滿足或者是更加優化這個需求。
-
你們希望人家推薦的時候,就跑到第一個來?
-
我們希望他可以找到更需要的東西,像有些人會搜尋關鍵字,比如我打「忠孝復興餐廳推薦」,可能會出現「100間餐廳推薦 忠孝復興」這種業配文。
-
應該會出現Google Map。
-
但是不一定是我心中最想要的東西,因為資訊滿大的,如果我沒有概念的話,就會問這附近有沒有什麼好吃的,但是我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觸及到很多人,我不可能一下子問你幾十個人。
-
可以寫信給你通訊錄全部的人。
-
而且有很高的機率是一個禮拜之後回信,一個是不夠警覺、一個是不知道找誰,或許可以做一個服務,在有需求的時候直接接觸到真的回答他問題的人。
-
就像剛剛所講的,只要適合人問很不容易,這個是我們隨便講的case,因為申請留學,就我們目前來講也是相對資訊不透明,很多人想要知道,但是資訊落差的領域,因此我們當一個例子,如果是這個例子的話,如果你想要問的話,在社群網路的朋友數量有限,但是正在上方,不需要讓老闆知道下個月要出國去念書。
-
其實開一個分身帳號就可以了。
-
很難用分身帳號觸及到原本的朋友。
-
「我幫我朋友問。」
-
強者我朋友,這很明顯(笑)。不是我啦!
-
對,絕對不是我。
-
像討論區,有發文限制混雜,而且他的速度也沒有這麼快,停下平台的話,也會有速度慢的問題,不一定真的能夠接觸到每一個人,這個是講留學,比如是求職好了,只能檢舉他的評論而已。
-
另外,像其他的問答平台,回覆的速度也比較慢,就某些領域或者是某些問題上,目前的平台……
-
你們有study過「求職天眼通」的平台嗎?
-
有看過,從頭到尾。
-
我等一下主要的問題會是,因為你們想要成為所有領域上或者至少有限定時間能夠回答,但是高價值、目前相對資訊不透明的領域上的,求職天眼通就是想要接這個市場,主要的問題是,為什麼你們不會被從頭到尾?
-
好,等一下一起討論,求職的部分我們有看過,他們也是有一些問題沒有解得很好。
-
主要是評價信任機制。
-
所以這個是為什麼我說評價。
-
然後繼續往下,發問者的痛點是,像仲介為何媒合,或者是去之前或者是去之後,以留學這一個例子繼續講,對這個領域知道的資訊量是有限的,而且不知道是誰可以信任,像Google出來一定不是我要的,又或者是質性低、不容易匿名,所以結論是發文者的痛點是甲推薦或者是業配充斥。
-
回答者的問題是,給建議的人,就像剛剛所說的,回這一些文的門檻很高,你問我什麼東西好,我要說這個好、這個為什麼不好,其實缺乏誘因,沒事忙、幹麻回你之類的,沒有什麼特別的利益,也可能有隱私的問題,就算是透過一些平台,可能會有中間層的侷限,利潤多半是被平台給賺走了。
-
商家的部分,我們有想到現存的商家,是真的想要接觸他的用戶,第一個問題是仲介者多,而且其實目前下廣告是越來越沒有辦法處理到,很難以真的處理到你接觸的外戶。而且對於相對小的商家,沒有辦法使用非常複雜的工具。
-
商家的痛點來講,可能需要更有效push的作業手段,是不是可以快速、直接又能夠找到值得信任的推薦方式?這就是我們想要做的產品內容,就是可信任的機制,最主要是能夠得到可信任解答,然後透過這個機制獲得推薦的報酬。
-
所以如果以三個部分來分,一個是區塊鏈、一個是可信度的機制,可以匿名、去中心化,深入學習是可以做好匹配的機制,聊天機器人比較像interface的部分,就是完美的皮,我們目前講的是可以透過聊天機器人,像LINE或者是Messenger。
-
流程案例的部分,像這個用戶可能願意出一定的價錢想要推薦熟悉留學生請的人,可能在系統上撈,發現有這幾個人是熟悉的。
-
接著,用戶選擇過之後選擇Bob,可能有熟悉的內容、代辦,然後問用戶怎麼抓,經過熱烈地聊天之後,用戶可能會做一個選擇,他做了選擇之後會確認結果、細節,也會跟商家使用服務,因為(會說)是Bob推薦我的,商家可能會提供折扣,使用完這個服務之後,他覺得真的不錯,回去認證之後,Bob也可以收到部分推薦的分潤,這個是目前商家的做法。
-
至於去中心化跟傳統業配的差別,主要是傳統業配的廣告是一個top down的方式,是單向的曝光,其實是單方面把資訊傳給其他人,用戶其實沒有辦法做什麼匹配,但是像去中心化,其實是每一個點對每一個點,其實是互相接受跟互相傳遞資訊。
-
其實過去都是電視、雜誌及媒體廣告,像台視、中視及華視,現在其實就是把這一些東西切得更小塊,變成是一個個的網紅,像柯P或者某些很知名的小模,他們都有各自的客群,然後影響到一部分的人,我們希望把這個部分切得更細,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推薦,像你身邊的網路推薦你要的東西。
-
其實前面這兩個做法,很有可能沒有推薦到你要的東西,因為其實你也是被動地接受這一些東西,雖然互動性是逐漸在增加。
-
像我們對用戶可能是高可信任、不可篡改紀錄、有信用業者的分數;他能夠獲得報酬,及匿名等等(功能),我們做得很完整的話,在時間內就可以獲得答案,主要是這一些特點,這就是剛剛所講的對廣告商的部分。
-
推薦者並不是匿名的?
-
推薦者可以選擇是否要匿名。
-
其實也是匿名的。
-
這裡的意思比較像PTT取代ID的意思?
-
PTT不是完全匿名,其實是有ID,只是我們把那個ID遮掉,但又可以知道它的credit。
-
所以是一次性的名字?
-
-
等於推薦者叫Bob,可能下一次就叫做Richard。
-
對,可是你會知道他那個領域是不是有經驗的。
-
這樣的好處是?
-
這樣的好處是,你不會直接知道他這個人的關聯是誰,你問他也許是一些比較隱私的問題,比如問一些公司的問題,你怕被人弄或怎麼樣。
-
那個是發問者匿名,這個我買單,為什麼推薦者要匿名?
-
應該是說推薦者你會講出一些真實的答案,你會怕說講的這個過程,如果發文者有一些意圖或怎麼樣,又或者是有一些公司想要去釣魚的話,其實你有可能會被告之類的。
-
但這個就是「代名」或「匿稱」就好了,但是如果我的推薦者匿稱每一年都不一樣的,你的意思是比較不會因為多次的互動,然後之間被肉搜出來?
-
-
所以你的主要供給模型是他的老闆透過發問者的方式,試著找出推薦者的真實身分?
-
-
你想要抵抗這個供給模型,所以推薦者等於是評分跟信任保留,但是他每次的ID都不一樣,對不對?
-
-
而且除了是這樣的供給之外,假設我這個人在發言一些比較隱私,像是情緒上的發言,也就是比較隱私的東西,如果這個東西不匿名的話,像我的工作經驗也可以知道的話,其實也有一些關聯,很容易人家就會知道這個人是誰。
-
也是發文者匿名。
-
推薦者。
-
現在推薦的商品不是都有一堆網紅嗎?他們也沒有怕別人知道。
-
對,但是他們的領域是……
-
他們的專業。
-
對啦!這個問題。
-
到底有什麼東西是我推薦,然後我覺得我推薦了很羞恥,好像只有犯法的事情。
-
比如我今天問某公司的A部門如何,然後我配到你,然後那個主管超爛的,這個問的是主管,這種情況會需要嗎?
-
不是,就算是一次性匿名的,因為可以給出回答的人就兩個。
-
不多就對了?
-
如果要從對話紀錄裡面去看到真實身分,如果從one shot identity也沒有用,因為光是給得出這個答案就已經知道是誰了。
-
是從內容判斷?
-
對。現在是想說把每一次回答的去識別化,等於每一次回答間,也不知道這個推薦者的ID是不是重複的,你想要對抗的比較不是直接從內容連結,而是按照他的回答從Cora或者是知乎,你看久了他的回答,就會開始對這個人做一個剖繪,這聽起來比較像少見的情境,我只是想要說這一件事,可以解決的方法是你可以容許一個人開很多馬甲,可是這些馬甲共享評價,這個是有可能的,但是我覺得對大部分的推薦者來講,它的前後一致性,其實對它是重要的。
-
當然如果是犯法的事,我剛剛講這一些都不算數,如果是犯法的事,是免洗帳號,而且最好是連IP都不能追蹤回去,也就是拋棄式的,我現在講的是合法的事情,合法的事情如果是社會成本風險的話,這聽起來是讓推薦者能夠開馬甲,但是共享評價就好的事。
-
就是覺得被問的人不太需要匿名性?
-
被問的人有大部分的時候,他累積回答對他來講portfolio的社會上好處,當然他還是用匿稱,不是用實名的好處好像會大過他被多次剖繪之後,他只要覺得這一次的回答很可能會洩漏太多,那一次專門開馬甲的回答,但是大部分的時候感覺上是可累積的話……
-
對他的好處更多。
-
對他的好處更多,因為這樣累積的並不是量化的方式,而是質化,你看到剖繪之後,你就可以形成一個判斷,不然完全只能靠你的機器學習去給量化。
-
其實我們是匿名又有一些累積的credit,只是說需要匿名這個問題……
-
這個狀況是你不希望他們從一次……好比我搭過一次Uber的車之後,我直接叫Call這個司機,然後Uber就賺不到了,如果你自己平台,你想要有一個非經過你不可,你確實有一個動機是強迫你的需求提供者,那就是平台的「剝削式經濟」的模型。
-
因為你又上鏈,所以這個好像不是很work,這個是我的一個疑問。
-
瞭解。
-
繼續。
-
剛剛講的是我們討論的內容,如果跟其他的平台來比的話,我們的信賴基礎是高的,在仿造假機制即時性及匿名性,都比現在的平台好,同時也有回答者的報酬,這應該也是一個很大的差異;宣傳成本應該也是相對低很多,因為是去中心化的,接下來到這邊。
-
後面我看過了。看大家有沒有要補充的?
-
收入是最基本的問答方式。有的例子是「Earn.com」,像我想要接觸創投,我以往的方式是蒐集email名單,然後一個個寄,「Earn.com」的方式是創投直接加入某一個圈子,進入這個圈子就可以設一個門檻,如果有人要來問我問題,必須要出一個20元的美金。
-
我知道這個。
-
我們有點想要類似像這樣的模式有一個報酬,讓人家可以有一些專業領域或者是知識。
-
對,但是他們是推薦者實名。
-
對。推薦者這一件事的確可以思考一下要不要實名。
-
因為推薦者實名跟匿名的使用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就算是從發問者,除非你可以透過你們剛才的profile隨機合成一個虛擬人格出來,不然感覺上一邊只有一個ID,每一次還不一樣,可能要腦補,使用者體驗比較像……我亂講,像4chan……大家都是純匿名。
-
喔!應該是說並不是那麼匿名,其實會有聲譽,而那個聲譽是根據多個地址、回答過的問題去建立的聲譽,只是說他的名字,也就是這個人願意公布到什麼程度。
-
對,我理解。
-
但是要完全設計這麼匿名是可以的。
-
另外一個是,我作為推薦者,因為Earn的模式是我的價錢,我自己設定,系統把價錢考慮到媒合的因素當中,你們這邊也是?
-
對,也是他自己設定一個門檻。
-
出價太低可能就沒有辦法回答?
-
不是,我是說推薦者。我自己願意給出的一個價碼。
-
-
這裡面似乎可以套利,聽起來是有我可以自己作為當我收到問題的時候,我把這個問題同時丟回同一個網路,但是我挑一個比我便宜的人,他回答了之後,我用比較貴的價格把那個答案賣出去。
-
賺價差?
-
對,這裡面似乎有價差的空間,我現在都是用一些供給模型來問,這個有沒有什麼想法?因為這個可以自動化,當它自動化就沒有成本,沒有成本的時候,一塊價差他也做。
-
有一個方式是類似我們把那個東西公開。
-
可是我本來就可以再問別人,這個是我的自由。
-
因為All the book本來就是公開,你願意出一個高於現在市價很多,我也沒有辦法。
-
不是,我現在講的是under part,好比這個領域專家,像剛剛三位,現在都願意500元回答一個問題,我就可以說是集成這三個人的智慧,當然我不會這樣講,但是我會說……無論如何提供特別好的服務,但是我是出600元,事實上我就是在你們的系統裡面去問那500元的人,我就是專門用這100元,只是也許我的回應比較快、加入比較早,加入比較晚的人,因為reputation累積要時間,所以本來就會被我收割。
-
你懂我的意思嗎?因為所有這一些系統都有先入者優勢,先入者累積評價一定比較快,所以就可以去抓所有後路者,因為這一些是上鏈,這一些人說可以回答什麼,他也可以回答什麼,尤其是當你可以開馬甲的時候,那我就是有一個新的人開一個馬甲,回答跟他完全一樣的東西,只拿50元,但是因為我是先入者。
-
所以我等於直接剝奪掉,每一次他回答完之後,我就給他一個普通的評價或者是負評,反正他的評價不會超過我,但是別人給我是正面的評價,因此這樣的話,會讓後路者沒有動機玩。
-
如果透過配對機制來解這個問題呢?或者是配對機制到後來也會有一樣的結果?
-
我主要的問題是如何解決先入者的優勢,尤其這邊是不分區的,有點像以前Cres List(音譯)這樣的情況,有些東西是不會消失的。
-
但是昨天消失了。
-
Yahoo Messenger。我還是想問的是,你如何讓先入者不至於等於取得實質的壟斷,然後讓後路者沒有得玩,最近還出現過這一種互相洗讚的事件,先讓先入者可以拿到很多mat,但是後來漏洞修補了,可是修補之後因為上鏈,所以也不能追回他的mat,所以他就在那裡了,以後他就有比較高的話語權了。
-
這個可以想一下。
-
這個是很大的問題。
-
你要的話就要設計某種貶值的系統,不然就是給新玩家新手村之類的,不然就是要開不同的伺服器,這個其實線上遊戲都有碰過,你如何讓新手願意玩,而不是一直被老玩家PvP,通常的解決方法是你有一區不能PvP,但是現在這個是赤裸裸的,你一上來就PvP了,這個都是競爭者,他們立刻就是競爭關係,並沒有什麼合作關係。
-
Google Play好像會上新的App,有一段時間比較容易出現。
-
是的,這個也是一個可能性。
-
但是當你在推薦者這邊可以開馬甲,或者至少不是實名的時候,先入者的優勢,通常是會繞,這個是要考慮的。
-
因為能判斷的就只有那個。
-
那個就是分數,分數一開始就洗,甚至就找二十個人來,然後彼此說五星,因為每個人同時也可以是發問者,並沒有區分說如果是回答的人就不能發問,這樣的話,我一開始就二十個人來,就全部洗到99。
-
就是集團式在洗。
-
的確,這個可以再想一想。
-
所以這個分潤怎麼扣?
-
如果有一個商家的話,因為一般來說商家去做廣告,其實花的成本是10至20%上下,等於把這10至20%的錢來分潤,可能看一半是給這個來使用的人,另外一半分給推薦的人。
-
我們再拿其中可能的一部分。
-
跟誰?
-
也是跟商家。
-
商家要付上架拆帳的費用?
-
對,像總行銷是5%,很簡單是,每個人拿5%,各拿5%。
-
商家上這一個平台,基本上你們需要作為一個中心化的機構才看得到?
-
商家上的這個平台需要持有token。
-
你們不用去看這個商家存不存在?
-
-
馬上就會有購物糾紛的問題(笑)。Bob推薦他過來,但是代辦C是非法或者詐騙的,他的經驗非常不好,這個時候他有什麼做法?就是這個人負責不滿意,除了上負評網之外,還有沒有別的?
-
我們有想一個方式,因為他之所以會去那邊一定是這個人害的。
-
說不定這個人半年前跟他接觸的時候,他還是優良商家,只是後來被淘空、老闆跑了,這不一定是他的惡意,他一定是商家的惡意,這個沒有問題,但是不一定是推薦者的惡意。
-
可是會過失。
-
我怎麼知道他半年之後就……
-
但是某種程度對你自己的答案有一定的……
-
如果跟你說旁邊那一家很好吃,但是他就是昨天換了廚師。他當然可以負一部分的責任,但是這個責任歸屬是很困難的一個情況,這個時候Bob說:「我當初覺得他很好。」這個時候這一位A有沒有什麼解決方案?他可以直接給他負評嗎?因為你們剛剛的機制是只能歸責到Bob,這樣別人還是會不斷推薦人才來,所以一家爛掉的商家就可以讓賠錢的人黑掉,而且這種事會一直發生。
-
求職天眼通也有這個狀況,一個公司本來營運良好,所以大家覺得很好,但是後來發生一件糾紛或者是他的管理層換人,本來那一些說他好的人是不是幫他洗白或者是一起黑掉?
-
服務品質的變化?
-
對,就是這個服務品質的變化,目前從消費的角度有沒有什麼做法?
-
直接對那個商家作評分。
-
可是這個時候你們推薦制度就瓦解了,也就是變成比較常用的使用者而已,因為這兩個身分最大的差別其實只在他可以抽一筆退繳費,不然的話,這兩個機制沒有差別,就是一般的論壇。
-
對。你說他有錢、另外一個沒有錢。
-
對,就是一個付錢、另外一個是沒有抽成,這個是他們地位上最大的不同,但是如果你變成是他也可以直接對他進行評價,甚至他評價,而上鏈,別人也看得到,那這樣他就變成推薦者了,他還可以跟別人收錢。我是說這個身分唯一的差別是可以有這個flow,除了這個之外,其實這兩個人並沒有什麼差別。
-
在這個case上,他們是這樣的差別,但是我在想每一個人其實本來都可以推薦的,他下一次也一樣可以推薦別人。
-
也可以設一個推薦的價碼。
-
對,只要有使用過他們的東西。
-
好,這個是剛才簡報裡面沒有的,所以任何人只要用過一次商家的服務,他都可以變成商家的推薦人?
-
-
可是成為推薦人之後,他的聲譽怎麼算?他對商家滿意或不滿意,都不影響他的聲譽?
-
如果不滿意,就不會當作推薦他,之後人家來問說要吃什麼,就不會推薦那一家商家。
-
所以只能按讚,不能按不讚,這不是負評網,我沒有不推的這個選項。
-
可以回答不推。
-
但是不能洗掉別人的聲譽,好比有五個人推,但是有五十個人不推,但是在你們這邊,這五個人媒合到這一個可以抽成,但是這五十個人不推,這個沒有好處,所以基本上就是會找別的而已,沒有辦法真的不推,我聽起來目前你們的講法機制會造成這個結果,這不一定是壞結果,這可能是好結果,但是這等於是只能說好話,因為說壞話不work。
-
-
好啊!這個可行,並非不可行。
-
如果他說過這一間好話,但是人家去發現不好,自然會受到降評,所以最後他說好話的那一些就會變相不推。
-
這個是要overtime?
-
對,需要相當多的時間。
-
需要相當多的時間,才能慢慢把這家商家的推薦人變成不推,因為所有這一些交易,我沒事不會去看我以前推薦的某一家到底被別人慢慢不推了的這件事情,沒有人沒事去看這個的。
-
除非有通知。
-
這樣下一個人來的時候,我還是會推,直到我收到了兩、三次說這區真的是地雷,我才會慢慢修正我的看法說我不推了;但在此之前,可能前兩次的時候,我都還是說,這說不定是漚客(àu-kheh)。
-
確實可以透過一些機制去做。
-
我覺得這個是feedback,如果去了,然後經驗不好,除了扣Bob的評價之外,我覺得還是要有某種讓這個人的不推,還是取得某些社會認知,可能不是獎賞,因為確實如果獎賞不推,到最後就變負評網。
-
hate speech。
-
對,但是反過來講,我如果是商家,我不會被鞭策一、兩次被不推了,我有這個動力改善的話,也不太對。
-
所以我會覺得他去扣Bob評價的話,商家還是要某種方式知道,雖然目前沒有直接對商家的服務評價,但你還是應該要讓商家知道這一件事實
-
如果把東西記在商家的token上,看到自己紀錄的改變,我不知道,隨便想到……反正要有個地方,他要能夠知道。
-
還有一個地方要變白,如果真的是漚客或怎麼樣,至少兩造說法,這是最難的部分,你要怎麼樣去避免,事實上沒有人有能力還原真相,所以一般的做法是讓商家具名回應這一種匿名顧客的負面評價。
-
就是Google map?
-
對,就是Google map的做法。但這對商家成本很大、人力成本很高,而且沒有很多商家有這個時間去做。
-
確實你們最早的狀況是只能推而不能不推,對商家來講,他進入心理的門檻比較低,就算我打「ERD」或者FB的精準投放廣告,大家來了發現我是詐騙,大家很不推,也沒有辦法拿我怎麼樣,從Google或者是FB的角度來講,他們就是廣告商,從這個情況下來講,商家當然很樂意,但從使用者來講,他們就要去組自救會社團之類的,這個是別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
就是服務品質的變化。
-
對,要就講清楚全部out of band。
-
就是這方面的細節該怎麼處理。
-
投訴或什麼東西,我們一概不處理,就是「社交廣告投放平台」,這是一個辦法。
-
像某些很熟悉的服務。
-
對,你說「多層次」(笑),這個是一個辦法;第二個部分是,你們的「鏈」上面還是要某種投訴變白的機制,但你們不作審核,然後也不會放在很顯眼的地方,但是至少讓商家知道。
-
就是溝通管道?
-
對,就是溝通管道。因為如果這兩個都不講清楚的話,最後就是Bob會偝黑鍋。
-
或者他慢慢發現被黑了。
-
這時他評價已經回不來了,只好趕快註冊新帳號,但是又發現新帳號被dominate,所以就不想玩了。你們這個機制最大的弱點就是一開始一堆業者上來,然後圈幣,然後大家都洗到評價非常高,以至於就算服務經驗不好,這邊也不能服務經驗不好而扣評,所以他們就在那邊靠著九成九都是彼此洗評價,偶爾有真人來也隨便,反正你的機器學習可能沒有辦法那麼簡單地去知道他是一、兩個漚客,所以這是劣幣驅逐良幣的一個玩法。
-
literally……對耶!真的是劣幣驅逐良幣,因為真的是代幣啊!(笑)
-
如果這個情境有一個好的回答,因為以前都是靠著你去綁住外面的社會評價系統,就是真人、實名,或者是網路上潛水多少次、發文多少次以上的大大,你去綁住一個他需要資深的什麼東西……
-
讓時間來證明。
-
對,讓時間來證明。但因為你們現在並不是這樣,我如果說有申請過MIT,那只是字串而已,或者是圖片而已,但是在這個情況下,因為你沒有綁住外面的信用系統,純粹靠內部經濟,所以這時找來的人就可以玩,就是這樣。
-
瞭解。我們一開始就讓很多人一起來。
-
可是按照你們的設計,他們不能把外界的信用帶進來,他們的信用都是自我標榜而已,如果在他提供服務或自我標榜的選項裡面說,我有三十年的經驗或四十年的經驗,我剛剛講的那一些馬甲,你靠這一些字串來就好了,因為對你們來講都是靠字串而已,因為也沒有辦法稽核。
-
我們本來想是用一些外部連結資源的稽核,可是Google place的在地鄉的徽章,可以作為對於這個領域很熟悉的證明。
-
可以啊!
-
就是可以連結外部的資源,只是有哪一些資源是ok的這一件事,我們會有一些共識機制去決定哪一個東西,當然一開始……
-
他的Gmail實名不就進來了嗎?
-
對,會有實名。
-
對啊!這樣不就回到實名制了嗎?你們的賣點不是知道推薦者匿名。
-
應該是說我們知道他是誰,但是他在對外的時候,別人不知道他的實名;比如這個人是在地響導,但不知道他連結到gmail是哪一個人。
-
這樣非常危險,即使在地嚮導也有好的跟壞的,但是從你的角度,你當然知道他是哪一個,可是從別人的角度,他無法核實,他只能相信你,不是嗎?你說他是PTT版主,我不知道他是哪一個版的版主,但是你知道,但是你給使用者看,只有這個人是PTT版主,你不會說哪一個的版主,因為如果說的話,就知道是誰了,我不是說一定完全沒有用,但是這樣子的話,他真的能夠提升使用者的信任嗎?因為PTT版主也有表示很好跟表示很壞的兩個。
-
外部的信用評價嗎?
-
你連結外部實名或至少是外部的社會信任,但這個信任你連結到之後,那也在變動,那也會變正的或者是負的,但是因為你這邊沒有辦法把這個量即時傳進來,不然你就會很黑箱,就是放到你機器學習的模型裡面,但是放的方法不要告訴人家,這也是一個做法,這個就看你們。
-
就變成中心化了。
-
這樣就不要說什麼「去中心化」。
-
就是把機器學習的方式放到鏈上。
-
尤其當你剛剛特別澄清了使用完一次服務之後就變成推薦者,我有用過這個服務及我的自我介紹以外,你讓他帶哪一些東西進來,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最後就下定決心什麼都不帶進來,其他都是參考資料,因為自介裡面也可以貼網址,不能阻止他在自介裡面貼網址。
-
他們先說「我是誰」、貼FB。
-
你不能阻止他,也不能阻止別人冒名頂替他,也可以說在大家被詐騙足夠久之後去解決,這個是一開始如何不被小圈圈評價,你如果解決這個問題的話,這個是會work。
-
如果這個問題你不想解決,你想要交給外面解決。
-
你要問的是,這樣是不是變成實質上的中介者?因為你幫他看他的外部credential,但是不傳回,你變成是資訊的柵欄,這樣你還能不能說你是「分散式」,這個就大有意味?如果你都變成pass through你就變成PTT了,所以這三種是一個滑桿,看你要滑到哪裡,看起來你的簡報有三個好處,並沒有壞處。
-
你主張是平台,不介入實質服務,所有的評價機制是透明的,這個是最開放的,中間就是你對參加的人做一些基本的核實,但是這個核實之後,你除了核實之外,你不會再把如何核實的告訴你的使用者,好比是藍勾勾等等,他們都有核實方法,別人不知道;不管後面的部分,儘管是大V也是可以做出奇怪的新聞,這個是另外一種方法。
-
第三種是你連在外部的評價改變,或者是這一家餐廳倒台了,甚至要派出類似米其林的試吃員,有事沒事去try一下,這個權重大過別人,這個就變成實質的策展人,這個最不怕洗評價,因為你比別人大,這個很難說去中心化。
-
就是花錢。
-
我就不舉例子了,舉例子得罪人(笑)。可能要想一下。
-
你覺得聽起來有沒有怪怪的?
-
不會,我覺得還不錯。
-
領域上有沒有什麼建議?
-
一開始要看你們想做什麼,你要最大化什麼?是使用者、商家?
-
我們要證明這個東西是不是真的有人想要嘗試這一種模式?我們想說量很多,因為都要吃三餐,或者是需求很高,像求職,但是頻率比較低。
-
而且比較有需求,餐廳我不會花500元。
-
一個是量大、單價低,一個是量少,單價高。
-
你很難做兩個。
-
我們想說這兩個是不是都要放進去。
-
各做一個,看哪裡有人會有興趣?
-
我會建議兩個系統不要混在一起。
-
應該是會分開。
-
如果你試出來倒掉的話,不要倒到另外一個。我很會推薦餐廳跟很會推薦老闆,首先第一個是這兩種達人多重疊是非常要瞭解的事情,另外一個是有網紅要幫你推薦這個服務的話,通常只會對他的圈圈推薦,不會願意同時推薦踩了一家餐廳的雷,不會願意他的名聲同時變成踩求職的雷,你要沒事要達人去推薦求職網站,不是很work,所以我建議就是一個技術,兩個分眾。
-
一開始想說兩個不同的,比如求職、留學推薦,相對不透明、相對單價高,目前是這樣想,可能還要驗證。
-
你們為什麼不是把求職的資料爬過來?
-
是ok。我們一開始沒有資料的時候再拿是可以,只是我們本質上會希望有一些人去做問答的感覺。
-
你們的使用者體驗跟這個有什麼不同?如果在求職這一個題目上?(開網頁)
-
因為這個(網站)比較偏向過網的紀錄,問答的感覺會比較像你問一個朋友,然後你會問一些比如面試怎麼準備。
-
我們有看到一個LINE,可能會有一點類似它,註冊是真的需要用公司網域的信箱去註冊。
-
知道。
-
也可以是直接敲到那個人,也可以知道他,因為是綁定信箱,會比較像類似這樣子。
-
好喔!這個應該是可以。
-
因為求職網是沒有辦法直接聯繫到那個人。
-
沒有辦法。
-
所以從你的角度來看,你的第一批商家是HR部門、大公司的人資?
-
我們商家上應該是我們先從使用者端先做,商家可能是之後做。
-
這樣很燒錢喔!因為你們等於一開始的分紅獎賞都要自己出,是嗎?
-
他的問答本身會有一些錢,所以就會變成是不是先走一些比較高單價的領域,就像剛剛講的留學這一種,原本就有這一種疑問,及原本願意出錢、回答人,只是現在媒合平台比較小,而這樣子出錢的部分可能就比較少。
-
如果是做餐廳美食,我們一開始就要丟一筆相當大的錢去跟那一些人競爭。
-
相當於本來廣告預算的錢,經濟學模型非常清楚。
-
-
好啊!可以啊!我覺得求職是一個滿好的題目。
-
你們主要的競爭者,這樣子就會變成大部分都是上求職網站、看了廣告,然後問了其他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模型,你們的競爭者是現有求職模型?
-
-
你覺得類似像租房子或者是人力仲介,比如外勞,這個市場是要找誰去幫你做外勞看護,那個也是滿不錯,這樣的市場呢?
-
如果是長期關係的話,因為後面有一個假設,他提供的服務比較接近兩個商家宣稱提供同一個服務是可比性,一個商家對兩個使用者提供服務,這兩個使用者有可比性,但是看護的話,人的個性是否合適這個是最主要的,這個就像婚友了,我覺得這樣非常負評的,說不定你覺得非常正評,因為青菜蘿蔔各有所好,除非把人格放在剖繪裡面,否則沒有辦法做。
-
如果真的做得好的話,那個直接做婚友市場,那個比較大(笑);但是像求職是因為很多工作並不是那麼看員工跟公司契合的程度,看的比較像這個職缺與福利的東西,所以才會有雇主好不好是可以有一個共識,但是長期看護不一定是這樣的形狀。
-
我目前發想了一些,像資訊不透明的發想方向是不是合理?
-
合理。
-
你比較建議有一些可評斷的事實,然後沒有那麼完整主觀?
-
如果憤而離職給出負評,給出的理由要比正評還要多,發現餐廳的食物有多,這個可以用食安的方式去檢查;但是如果覺得看護個性不好或者是婚友社覺得那個人跟我不配,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
如果像買賣車的業務或者是二手車?
-
可以,二手車比較有可比性,因為那個是實際性。
-
我覺得你們用某個MVP做,是高單價、資訊相對不透明,可比性高,就算被一堆人洗,再來一次就是了。
-
反正是MVP。
-
這個是一個可能性。之前有一個「人與車公司」來過 Office Hour,逐字稿可以參考一下。
-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