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鳳好久不見,今天來訪目的,主要是一方面想跟你更新SOSreader近況,一方面有組織發展上遇到的一些問題請教。我用一、兩句話快速講我們在做的事情,SOSreader(https://sosreader.com/)是一個新型態的寫作與交流平台,我們提供作者一個易於上手的功能與空間, 同時也支援讀者付費訂閱的金流、多人共筆等功能,適合深度寫作、分享與交流。大意是,讀者可以直接付費給喜歡和支持的作者。目前我們約有8、9萬的會員,其中有超過五分之一曾經付費。目前有超過1,200位作者加入,在上面創作內容。
-
這次主要來找唐鳳,是想請教一些關於企業支持和贊助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現況,以及北美組織支持類似我們做這樣事情的組織,並且連結支援。目前據我所知,類似像是北美的一些教授或成功人士,有在長期支持「對台灣發展好的」的組織,例如他們會支持有多一些多臺灣人文史地類和臺灣民主的內容。而在SOSreader上面,就有許多作者是寫這類的內容。
-
為什麼會找唐鳳的原因是,因為我之前唐鳳有在我朋友的餐會裡面,可能是企業的餐會,我本來想要詢問的是企業組織單位,對於這一些內容比較有感,可能用贊助的方式來支持作者。像鏡文學、鏡傳媒,據傳聞背後是陸資,他們近期舉辦一個活動,是金額總共3,000萬,總共大概補助50位至100位的作者。我們是新創,並沒有那麼多的錢,我大概是知道一些其他的企業的贊助連結方式,知道像是北美有一些組織,會支持我剛剛所說的臺灣主體意識和臺灣文史地類內容的作者。想要問唐鳳是否有知道這類的組織?有沒有一些長輩或企業,有機會像是天使投資或者是單純贊助內容,讓我們作者會有類似稿費,繼續寫他們想寫的東西。
-
好的。像是FAPA,或者美國的這些相關社群如TACEC,之前是有邀我去演講,但我們並沒有討論到贊助的部分。
-
我預計6月初會去美東,也是應社群的邀請,去分享我們在民主化方面做的一些工作。
-
在此之前我都是開機器人去,大概只有演講的時候會有互動,所以不會比較細地去認識金主們,我現在並沒有比你多的連結,這個要先說在前面。
-
政府方面的話,因為社會企業有一個資源盤點表(https://se.pdis.tw),這個盤點表裡面其實也不乏做文創、你剛剛講的地方意識、或者是民主這一些部分的資源,這個當然是政府,會變成你要一個個看這個承辦在意的東西,跟你們能夠做的東西是不是相切合。
-
如果是非政府呢?我們有一、兩個補助是陸續兩年多來創業,有文化部和國發基金創業天使的補助,但是我想問的是企業方。像是我知道童子賢先生有支持「報導者」,因為他覺得「報導者」是很好的媒體,如果類似像童子賢這樣的企業方,我們做的事情跟他本來想要支持的那一些有關係的連結,這類我所知道的比較少。
-
我們業務上我現在有去談這一種比較類似贊助,像「明日亞洲」的年會,你可以看到其實比較不是你剛剛所講的那樣個人式或者是天使投資人的贊助,政府當然滿多的,但另外會是像亞洲的一些影響力投資的網絡,影響力投資網絡裡面,當然也有專門做民主化的,像Omedia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實他要求的會比所謂臺灣的理念多一點,因為畢竟是國際的組織,在意的是整個區域的民主化,所以並不是臺灣或者港臺,要告訴他說這個對於區域的民主退潮可以起到怎麼樣的挽救作用,所謂影響力投資後面的意思是後面要有一套影響力估算的方法。
-
這個滿社會影響力的,這個部分當然這一些網絡都可以去,但是前提是SOSreader要有某種影響力評估的部分。
-
其他就是媒體的聯繫,你大概也都有。這裡看起來,像聯合報願景工程、星展、中華電信基金會,都已經做社會影響力非常久,事實上「社會企業」四字是他們幫忙打出來的,他們會看的是對臺灣社會的影響力。
-
又或者是像我們媒體的一些夥伴,但是同樣的道理,本來就是在媒體這一行,其實你們有點算半個競爭者,如果是金融機構或者是中華電信基金會的話,比較關心的是宣達的觸及率,也許你們會有一些數字,他們會想要換某一個message觸及到你們的讀者,這個嚴格來講也是一種業配,所以就看你們對於業配的立場是什麼。
-
但是純粹於熱血的理念、以個人身分支持的,我們目前在「明日亞洲」裡面還沒有碰到。有一些朋友是願意個人錄一小段影片來幫忙募資、宣傳,像施振榮老師,他從王道精神的發揚來講,並不是臺灣民主化的角度來講,臺灣民主化這邊並沒有非常深的連結,雖然都認識,但是並沒有要過錢。
-
我是在連假的時候也有拜訪一個前輩,是矽谷連續創業家,從臺灣人過去到矽谷創業很成功,他們說的確是有我講的狀況,就是北美有一些組織是長期支持台灣的組織。但是我們平時不一定接觸到那一些人,他們是一群在北美成功的創業家、投資人或者是生意人,像沃草背後也有這一種天使投資人,主題是用「臺灣正面影響力」,他們覺得我們是有機會的。
-
應該是說我們的立場並沒有特別強調政治這塊,而就是以「平台」的立場,為作者找更多資源和贊助方。任何作者,只要是內容好,有自己的觀點,我們都很歡迎加入SOS寫作。也可能是因為這樣的立場,倒是讓很多香港作者來我們這邊寫,而這些內容又剛好符合了某些組織支持的理念。
-
像沃草本來的那幾位?
-
沃草的夥伴是說不能透露背後的天使投資人。
-
我自己本來有連結的是矽谷的創投圈,看得就……他們也會說社會影響力,但跟這個是不一樣的,他們看的是像區塊鏈的社會影響力(笑)。
-
這樣有關係嗎?我們之後也會使用到區塊鏈的技術,可能會用現有的開源技術,加SOS自行發幣。
-
像我們現在做這個,其實也會碰到滿多政府的限制,例如香港的作者和讀者大概佔我們的兩、三成,香港的讀者在經濟能力上比台灣讀者更有能力付費,金額略高。香港的作者,因為目前台灣有法規,外國人來會被政府扣20%的所得稅,因此作者的收入有20%會被政府拿去。因此我們在想,也許區塊鏈是一種解套方式。
-
這個滿不錯,最近寫作結合自己發幣是滿紅的。
-
這個是中長期發展,比較後面要做的事,我們要研究如何做區塊鏈。會有人支持我們嗎?
-
去連在新聞或者是協作上去的運用,像我這個月底會碰到SVT Angel,他們都是在當地的天使投資者,他們會看的是社會正面影響力,大部分是運用最新的創新技術,運用他們自己在管的別的團隊技術,大部分是做一些媒合,會把幾個投資的項目去做媒合。
-
好像也有相關,所以如果現在聊的一些資源,我稍微之後再問你是不是有問到相關的事,是這樣嗎?
-
應該是說我們今天對談的逐字稿會公開,其實很多社會創新的朋友,從無條件基本收入到各種各樣的選舉時,現在也有平台,像「投票指南」接下來也要擴大工作,像這一些都會留非常完整的逐字稿。
-
我演講的時候,通常只會用一張簡報去說最近聽到什麼社會創新,我的聽眾當然都是投資人們,如果對於某些項目有興趣會email我,我會把有公開的逐字稿連結給他,我就不會再介入你們中間的聯繫。
-
就是串起兩方之間?
-
對,因為你剛剛有很詳細介紹你們的願景,我們的目的是公開擺在那邊,來看逐字稿的人滿多的,而且臺灣不是多數,所以這一個部分我會在未來演講的時刻,覺得那個場合適合的話,就會說臺灣這邊有許多的社會創新,我們會大概各一、兩句話綜整介紹,如果會後有興趣的話,我會請他來看逐字稿,請他來看感興趣的項目。
-
瞭解。
-
我其實差不多問完了,因為我主要就是在問那個。
-
所以你們現在看的額度,是你剛剛講的鏡傳媒的規模嗎?
-
我們現在是一邊在募資的階段。SOS下一個目標是希望可以成為「華文寫作者的第一站平台」,臺灣之後,接著是香港、馬來西亞的華人,這幾個區域也是佔瀏覽數排名很前面的部分,目前香港的投資人也有在找。我們的金額沒有很大,香港比較需要的是策略投資人,但是香港滿明顯會因為他們比較有管制媒體的關係,會擔心我們上面的一些作者,例如羅冠聰和黃之鋒在我們上面寫一些獄中日記的內容。至於解套方式是,香港未來要進入會用子公司的方式進入,比較有爭議性的東西留在臺灣本體網站。另,香港現在也有一些是認同我們的理念且不怕爭議的投資人,目前投資部分也在討論中。
-
我站在SOS的立場是,我們並沒有要很強調政治這一塊,而是一直以一個平台的角色在支持作者。只是因為贊助作者這個方面,如果剛好有一些組織的理念跟我們平台上的作者不謀而合,我覺得是可以試試看,而不用受限的。因為找贊助方是是贊助作者,而不是贊助我們組織,我們就比較不一定是跟組織有直接關聯。不過詳細合作方式都會需要謹慎再評估,看怎麼做對我們的作者比較好。
-
我想釐清一件事,你剛剛講到像鏡文學是直接分配給所有作者?或者是用懸賞?
-
他們投入超過3000萬元,推動作家福利制度,針對作者創作過程給予支援、補助與獎勵。可以理解成有些作者他們簽下來後,會是用稿費方式支持。他們之前也有打賞制度,不過因為打賞基礎較為薄弱,因此即使是很優秀的作者,所獲得的金額都不多,約500元就是很不錯的金額了。SOSreader的優勢則是在於有一個比較好的訂閱制利基基礎,我們在做訂閱付費這一塊,如同剛剛所提會員中有1/5都有付費,立基點是比較清楚,作者得到的收入也滿好的。鏡文學比較沒有這個立基點,所以大概每一個作者如果有500元、1,000元的打賞就滿好的,因為他們主要的商業模式是透過IP後續盈利,所以他們會希望可以讓好的作者,簽約作者能有更多的產出,所以是用錢的方式補助。我們也有想過用錢補助我們平台上的優質作者,但目前沒有那麼多錢,所以我才會想說如果知道某些組織是能直接贊助作者,我覺得是滿好的。
-
簡單來講是鉅額打賞,也就是長期支持這一些作者寫,等於有一筆錢,這一年不用做別的事,可以專心創造。
-
你們這個方案是單獨跟作者談嗎?或者是套裝的?像是平台本身會設計某種方案?
-
一些比較有名的單一作者的確是有開一些VIP方案,也就是訂閱金錢的金額更大。我現在在談的比較是針對套裝主題的部分,因為例如某一主題,有一群作者都寫的話,可能可以直接談他們這一系列的作者都給予支持,以套裝方式。
-
你的套裝裡面有哪一些人,這是公開資訊嗎?
-
目前還沒有公開。
-
你剛剛講的不是公開套裝,我可以知道人數嗎?是1、20人或者是1、200人?
-
20個人左右。
-
那是值得打包。
-
對,看是對方組織想要哪一類的內容,就打包一群作者給他。
-
這樣就跟個別贊助不一樣。一般來說對於個別創作者,當你付的錢大到一個程度,那是可以參與創作方向的,很多是可以參加創作過程,或者是可以挑題目讓我寫,但如果是十幾、二十個人,沒有辦法預先拿到接近業配的,那純粹是贊助,也就是沒有負擔條件,對不對?
-
對,SOS本來就不干預作者創作,他們支持那一些作者,我也希望可以跟他們談到不要干預作者的方式。
-
有什麼別的嗎?像有些人是希望他的基金會或者是紀念的東西是出現在credit,或者是有人希望社團裡面在贊助的底下放連結回他的社團?
-
我目前覺得都是開放很彈性可以討論。因為以前也沒有談過類似案例,所以也不曉得會發展成什麼方式的合作。基本上只要不影響SOSreader原本的原則,像是唐鳳今天講的一些方式,我覺得很好,這些都是可能進行的方式,那就可以跟對方好好討論合作方式。
-
創作的內文不改動,外殼也許有一些交換連結等等的可能性?
-
可能是可以的。
-
內文是不是改動……
-
……不是改動,可能是commission五篇我在意的主題?
-
這樣的方式是可以的,我們的作者是一位位,並不是打包的,他們會說可以指定我寫的。
-
對,我就是說這樣。
-
既然打包了,這就是比較奇怪的狀況,贊助人是要看五篇的東西。
-
還是透過我們,因為正確的合作模式我也沒有談過,但是據我目前的想像,可能還是可以透過我們,透過我們是一種方式,我們可以跟他講說那個人希望這個作者寫什麼,如果不要介入這麼深,也許可以自己弄。
-
所以兩個選擇都可以?
-
對,因為以前也沒有談過這樣的合作,所以我覺得可以談論。
-
我只是希望那一些作者的收入可以更好一點,也就是創作者自己寫比較想寫的東西,至於詳細的方式,我覺得都可以考慮。
-
好,很棒。
-
我覺得這個是很完整的picture,接下來十天你可以編輯掉不想公開的部分,或者是覺得想要編輯到更清楚的地方,你覺得可以公開就跟我們講,然後就公開,公開就會有一些人看了。
-
好的,我再評估哪一些要公開、哪些刪除。
-
我去美西、美東如果碰到對這個有興趣的人,我就推薦他來直接看逐字稿跟與你聯絡,我就不介入編輯選擇裡面。
-
你覺得我自己還有主動要去找哪些人嗎?或者是按照本來的步調?
-
你有這一份逐字稿之後,解釋成本就降低了,就把連結多貼一些(笑)。
-
因為當你被防火長城屏蔽之後,某種程度是一個認證,對你的社會影響力是認證,所以不一定是一件壞事。
-
像Github被防火長城攻擊,那更是對社會影響力的認證,甚至可以當作是賣點,也就是我們的社會價值大到人家要來攻擊我們。所以這不一定是壞事。
-
如果你有整理出初步的想法,像今天逐字稿所講的這樣子,其實你可以私下mail給你覺得跟你剛剛所講的這一些朋友們有聯繫的人,也就是請轉發,但是如果沒有碰到就沒有碰到,我覺得這個本來就是每一個媒體的編輯路線選擇,這個編輯路線只要按照你講的,不是直接干預到個別作者的內文本身,也不是影響到其他不寫正職作者的話,我覺得本來像某一個副刊——以傳統媒體角度來看——本來就可以有專門的package在講這一件事,我覺得並沒有犧牲掉這一個平台本身的特性。
-
我們有一個考量的點,其實有跟大陸的簡書合作,我們這邊的大作者,有些人的內容想要到大陸發展,我不曉得是不是一定要做一個態度或者是立場或者是選擇,又或者是其實大陸也可能還是可以通,還是我們邊走邊看?
-
這個其實有一點像當年2014年FlyingV有特別一個分站叫做VDemocracy,就是因為覺得要有社運專用品牌,不要完全占用掉主品牌。但是我覺得目前在這一個方向都還是在徵求出資者的程度,現在不急著去定位或分流。
-
但是未來你覺得有必要分眾的品牌,也就是專門做政治書寫,這樣子分散式帳本技術的不可篡改性可能就很重要了,對作者來講是要保證簽他的名字上去的,即使是編輯台改動了,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是編輯台在改,並不是他在改。
-
所以像這些有新的技術,像IPFS、Solid等——其實我也不知道像張潔平老師會選用什麼技術(笑)——對政治書寫都還滿重要的,但在一般的書寫就沒有那麼重要,所以也許就可以變成分眾平台的重點,像作者保證他的保真性,如果編輯有修改的話,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是編輯改的,這個對書寫者來講很重要,但是對於一般的書寫者沒有那麼重要,因此那個時候再想。
-
我剛剛有跟唐鳳聊到,以沃草來講是會做跟選舉有關的,很簡單介紹一下,因為沃草從2014年到市長給問、總統給問,到去年的時候,其實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因為一個線上的東西,要如何真的讓人更engage辦一些實體的活動,所以就會有去年「立委給問」的實體活動。
-
到今年是市長選舉,我們會專注在六都市長的部分,我們在想今年做六都市長給問的時候,如何讓更多人進來,今年預測會比較冷,比較不像過去,可能是台北市,因為有柯文哲很明顯的特色人物,所以可能會比較熱,其他的地方會比較冷,希望可以降低門檻,讓更多人進來。
-
今年是線上、線下會同時存在,去年比較是直接實體的線下活動,像今年一樣是會有一個網站,像在2014年的時候會去做提問、連署、集氣過門檻之後,成為候選人一定要回答的問題。
-
再來,網站上今年可能會多增加一個概念,而這個網站在6月左右的時候,就會正式公開出來,之後可能會多增加一個功能,也就是讓使用者在上面可以評分,有一點類似APP的評分五顆星,也就是針對候選人的回答,的那一些問題可以評分,也就是這一些回答可以看是一顆星或者是五顆星,就可以知道候選人的回答是3.2分或者是4分來作為參考指標。
-
因為像過去其實會發現一個問題,很多候選人會把每一題都回答了,而回答的東西其實不一定是大家想要看的,今年透過評分機制的設計會是質跟量的進化。
-
另外一個部分是,我們也會辦一些實體的活動,主要是希望可以push這個網站。
-
所謂的實體活動是把線上的問題,直接邀請候選人來到現場,讓他回答這上面的問題,也讓他回答實體中民眾所產生的問題。
-
今年會朝向這樣的機制。
-
而我的問題有兩個:
-
第一,這個機制是唐鳳覺得可以怎麼樣再強化?或者是有什麼建議?再者,像在比較冷的情況下,有什麼方式可以讓更多人進入或擴展其影響力,這個是一個環節。
-
第二,有關於資源,像我們困擾很多事,像很多長輩都會一直要求說我們要在上面廣告,但是像政治類的東西,其實要一般的企業來討論這上面的廣告,其實滿難的,除了流量之外,我們拿出的流量不會到很大的,因為其實坦白來講,都還是少數的,所以用流量來吸引純粹商業廣告是很難的。
-
但是如果不是純商業廣告,像有一些想法,也就是候選人來投廣告,但會有立場的問題,因此我們很避免這一個問題,所以我們其實很難找到如何讓人願意來,不管是捐贈或者是投入資源,或者是企業或者是政府的資源也ok。
-
所以大概是這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拓展串聯的影響力、一個是擴展網站資源的問題。
-
我想這兩個題目,其實大家從2012年開始想這些事時,有一些共通的思路。
-
很重要的是,使用者來要增加其黏著度,勢必要讓他的貢獻能夠集合,而不是彼此取消,如果一些人瘋狂刷一星、一些人瘋狂刷五星,他們的貢獻其實是彼此抵銷的,彼此抵銷的話,就不好玩,就不會有人玩。
-
當然從另外一個極端,就是像政治獻金視覺化的專案,每個人來,工作不可能彼此抵銷,全部加起來就完成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從最容易彼此抵銷、絕對不可能彼此抵銷,中間有一個很大的光譜。
-
我們最近看很多新創,像pol.is大家都知道,我們用了很久,有一個新創叫做「Kialo.com」,它是任何一個論點,基本上你可以說對這個論點有正負,每一個論點底下都有正負,但是每一個論點都只能是很短的五百字之內的一小段話,這樣的好處是,沒有辦法寫負評,因為你根本就沒有負評可言,你唯一看到很不高興論點的解決方式是,你提出一個很具體的負面論點。像學哲學的人就會很喜歡這一種東西。
-
這個介面的好處是,你上來的人,彼此的貢獻不可能抵銷,裡面的支持論點跟負面論點,可以再用推文的方式,也就是打正分、不能打負分的方式推上去,我們自己的經驗是政府分別推文的,常常會讓貢獻者能夠自己po一個論點,然後又po反面論點,希望兩個論點都可以被推上去,覺得很有成就感。
-
覺得候選人的回應,然後只能打1至5分的話,其實比較難追問。因此我覺得「給問嗎」的特色是對候選人有拘束力,你不上來回答會丟臉,或者是別人都回答了,你不回答就少了一個宣傳的管道,但是我覺得可以做得更讓人有黏著度的地方是追問,而不是反映上,但是這個在設計上並不是那麼容易,這個介面設計是非常有挑戰性。
-
因此我們之前在「vTaiwan」用過pol.is、discourse這些東西,我們做的是不要彼此抵銷,現在集思廣益的程度還在try,非常高度爭議性的東西,像Uber、酒駕的這一些案子,因為人的基數夠多,所以只要有一定集中的能力,都會收出滿漂亮的東西。但是如果你知道這個題目只有十個人、二十個人有興趣,這樣子要比起在PTT有意義,其實是很困難的,所以這個事實上是一個大問題。
-
所以我才會覺得不要太勉強,因為反正每兩年都有選舉(笑),稍微進步一點就可以了,儘量不要讓人有白花力氣的感覺,這個滿重要的,現在讓黏著度沒有很高沒有關係,但是不要讓人家覺得黏著、事實上又不能產生影響,就會有一種時間白花的感覺,對未來的後續發展比較不利。
-
這個是比較抽象的回答,但是我覺得還滿重要的,也就是你寧可讓人來參與,但是也不要兩千個用你的平台間成為戰場,大概是這樣子。
-
但是在熱度方面,我覺得你把平台變成候選人變成某種CRM,也就是透過這個平台可以接觸到本來就接觸不到的客群,我覺得並沒有很高的政治偏向的問題,因為你是一視同仁提供一樣接觸他論點的人感興趣的渠道,我如果是候選人的話,我當然會希望更多一點,並不是只是對於他們問題的回答,可能在回答裡面可以附上更消耗他們時間的東西,像我的宣傳片或者是我接下來的造勢活動,因為你集聚了一些人的注意力,所以對於能夠把這一些人換算成見面會或者是造勢活動實際出席的人,這樣的轉換力對我來講就願意花很多錢,但是沒有辦法轉換成更進一步聽我說話的參與率的話,跟任何一個線上的媒體是一樣的。
-
我是覺得這個會有一定的影響力,之前「投票指南」跟「燃點」也來找我,逐字稿也是這幾天會公開,他們也提到很想往這個方向做,也許你們兩邊可以互相討論一下,看有沒有什麼可以彼此支援的部分。
-
他們那邊主要是以議員為主,但也是會做市長方面的工作。我覺得其實市長跟議員是有關係的,不管是之前質詢的關係或者是市長、議員政見的關係,又或者是所謂母雞帶小雞的關係,又或者是重疊的情況,其實有各種關係可以去做,我覺得在每一個關係當中,我覺得可以當作某種放大器,我覺得是可以賣的,並不是不能賣。
-
我覺得平台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讓人能夠在這邊去做大量負面的工作。可以推銷這個候選人的好處,並不是買這個就來破壞另外一個候選人的可信度,如果賣這一種大家比爛的,可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
最後,關於怎麼樣維持熱度、廣告跟這一些東西,我們自己在中央這邊操作的例子,我們目前看到大家會維持熱度的,還是對於議題,而不是對於人,對於人真的就是投票完就沒有了,但是像你們「立委出任務」是很好的例子,你們透過議題的NGO去吸收跟這個NGO有一定黏著度的人,然後這些人又可以來做貢獻。
-
但是我不確定你們在六都有沒有要挑這一種議題?
-
也會是議題導向。
-
在提問的最後會收束成幾個大類,比如關於勞工議題或者是什麼議題,關於這一個議題底下有什麼議題,最熱的是什麼之類的,到時也會呈現給大家是,關於勞工議題最多人連署的問題是什麼,又或者是候選人都回答了什麼,大概是像這樣,還是會維持一個議題分類,但不會像我們做「立委出任務」網站這麼明顯,因為議題本身就很大,所以那時也只做了六至八個大議題,但這一次大概還是會以人為主,只是說以議題分類來看。
-
這個議題分類是動態的,也就是發散連署不在裡面的時候,你會開出新的類別嗎?
-
對,會是新的議題類別來看。
-
跟議題倡議社群的關係是什麼?
-
做2016「立委出任務」那時,我會先去找NGO來串聯這個議題,今年也會用類似的方式。比如像各縣市或者是中央有這一個問題,而且是大家關心、普遍性的議題,因此當然會找一些勞工團體,其實講直接一點,就會講說:「你們來提問,推人來連署。」就會變成釘在牆上候選人必須要回答的東西。
-
議題團體過去都會很習慣去做連署提問,要求候選人在選舉時表態。其實我們的概念比較像是,你可以用這個線上做這一件事,不只是你做得很辛苦,也可以讓別人看到你做這個東西,而候選人也回答,因此這一個部分的串聯本來就會去做。
-
但是坦白講的意思,我覺得維持熱度的這一件事,還不是議題團體的問題,因為議題團體大家都看得出來,臺灣社會氛圍會有一個週期,所以現在其實感覺起來,有一些之前可能很關心這一些議題的民眾,現在感覺上可能自己回去士農公商,對議題關心度就沒有那麼強,我的疑問是如何把這一些人拉回來,或者是延續他們在這上面討論。
-
如果不是普遍性的全國議題,六都有各自的地方議題,像我現在每兩個禮拜巡迴各個不同的臺灣區域,有些是出了那個縣市,這個問題在講什麼都不知道,包含農產品加工、生產品過剩,真的是要在地才聽得懂的問題。
-
而這一些問題,我覺得之前在選舉的時候,確實比較沒有深入地被討論,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全國性的媒體並不會放很多版面在這個上面,但是你說在地有沒有不管是之前做社區總體營造、文史工作或者是社會企業的朋友們,能夠做出很詳細的論述,事實上是有的,也有集結的能量,但是無法跨過縣市的邊界而已。
-
現在是你們有沒有那個能量告訴這一些地方的倡議者說你們關注的題目可以透過這個東西來放大,我覺得這個才比較是你們跟任何其他全國性媒體的差別,因為理論上你們只要把平台架好,運用的人可以是當地的倡議者。
-
對,我的想法是這樣。
-
他們要的還是要做一些使用者體驗,也就是提出了這一些訴求,這邊有一些承諾,是不是可以漂亮印成一個承諾書,又或者是有什麼儀式性的,也就是希望候選人就來,然後就把最高票的五個具體簽名儀式之類的,可能對於在地朋友們來講,他的競選總部的人出席是特別重要。
-
宣示性的意義。
-
在一般的掃街拜票的那個範圍之外的有意義,而且也可以說服他說就算不進入我的政見,至少要把這個當作一回事看的這一件事,所以我覺得你可以給的比較是這一種聚集在地倡議者的這一種能力。
-
我也同意全國性議題幾次大動員之後,現在……
-
……對。
-
我覺得是比較難操作。
-
而且要真的六都的市長去對兩岸、外交、國防,這些大的題目表示意見,其實沒有任何的拘束力,他講什麼也不一定能做到。
-
像剛剛講的那一些連結,因為你如果真的去走過各地方,可能會跟各地比較local的文史工作或者是倡議工作有比較強的連結,也可以讓他們看到這份逐字稿。
-
沒問題。
-
像我們去年去辦台南的立委給問活動,也就有找台南的在地團體,「台南新芽」。我們要把地方上每一個團體串起來也很難,我之前的做法是找一個地方上,我比較有合作基礎的,然後請他去串這個地方上各團體的串接。
-
回到一個資源的問題,撇開政治人物或者是一般企業,唐鳳有沒有覺得可能像我們這樣子的一個網站或者是機制,比較有可能可以協助的一些資源或補助?
-
所有的補助都有放在剛剛的那一個網站,也就是「se.pdis.tw」的資源盤整表裡面,那個是滾動式加入的,我們的做法是巡迴到各個地方,只要任何社會企業問到在做這一個題目,政府有沒有相關的,我們就會去問所有十二、十三個相關的部會,也就是有沒有相關的,他們只要回答過,我們就會加到這一張大表裡面,其實我知道的就是跟這個網站上的一樣多。
-
我想選舉的重點,仍然是我們選舉之後,這一些東西怎麼樣去追蹤,也就是包含說到、做到課責的部分,以及這個東西接下來怎麼變成材料的部分,所以如果你再跟這個部會相關的朋友們講的時候,我覺得可能focus比較不在選舉上,而是這一些累積出來的東西,接下來可以有什麼更多的社會應用,這樣比較容易談成。
-
如果完全是做選舉的話,那專業文官絕對是說「我們保持行政中立,不會特別投資選舉相關的團體」。
-
應該是說政策的延續性、課責性,但是其實這一件事真的很難,我從2016年做完的時候,不管總統或者是立委,因為大家都會提很多政見,又或者是在各議題上表態,但我自己覺得這可能不是我們也不是大家的問題,但是臺灣的整體社會氛圍有這樣的傾向,投完票之後就到此為止,所以坦白講滿難推的。
-
我們在「Join」平台會上線一個功能,會把行政院所有各級機關自行管考的所有計畫通通都上線,你就可以看到每一個部會拿了大家的納稅錢之後,開了哪一些標、做哪一些工程及進度,這邊都公開討論,甚至是四年期、八年期的計畫都可以看得到。
-
會有這個是因為前瞻基礎建設案的時候,院長有承諾未來這個東西會公開管考,院的大計畫已經上去了,我們發現院的大計畫並不是最care,大家最care的是門口的公園,這個是單一部會自己管考的東西,像客委會有自己客庄的計畫,我們就是說服說網友也沒有什麼可怕,也沒有發生什麼事,具體回應之後,立委貼網址就可以了,我們花了一年的時間做教育工作,部會自己同意巷口廟重建的東西也都放上來,這個是檢驗中央政府有沒有做到很好的平台。
-
我們也是提供給地方式政府去做參與式預算,這個是我們月底會有一個版本上去。
-
不管是PB或者是「來監督」,隨時讓大家有事做,並不是每兩年或者是四年都可以做,如果把這一些關注導流到這一種平台……台中市是說剛剛要加入的,真正上來的只有四個,而且六都只有兩個。
-
這個有一點有趣,如果今年選舉完之後,看我們的平台如何跟「Join」平台合作,市長回去回答了,我們問完之後就像施政監督表的概念,跟這邊串聯,也就是可以媒合及比對接下來做到哪一些、完成哪一些。
-
是。像我自己就會很想知道這六都的市長有哪一些願意讓他們的市政計畫也像我們中央政府一樣,用公開管考的方式讓大家進行管考。
-
其實我所知道的是,如果有資訊局或者是數位治理局其實都覺得要往這個方向去做,但是目前這並不是硬性的,我們提供這一個平台,但是要不要上來跟開放資料平台是一樣的,這個由他們自己決定。
-
有上來的對你們來講就可以連得到的東西,即使他沒有上來,但是透過市政連署、i-Voting導流到新當選的市長,也就是時不時提醒他做了怎麼樣的事情,我想課責的平台是最好的,但是即使沒有,但是有持續參與的平台,那都可以連得上,大概是這樣子。
-
好,我覺得很棒,這個想法很好,謝謝。
-
想再問一題,我想問的是,唐鳳現在比較關心的幾個議題,社企佔的比重是不是很多?
-
現在正在擬一個方案叫做「社會創新推動方案」,其實是很廣的,可能只有中間這塊跟馮老師的社企方案比較像,但是此外還有非常多,包含永續發展目標的國際連結輸出、公民科技推動擴展、合作社運動復興、大學社會責任、高教深耕的價值培育等。
-
社會創新是透過社會使命透過新發明、新概念來達到,重點是社會影響力,中間是看用什麼方式,也就是試各種方式一直到做好為止。
-
這個方式是到營運模式變成社會企業,這個當然是更好,但是即使沒有,也就是群募、揪團的階段,這個可以擴散了。
-
以前是比較在意組織形態,也就是用什麼方式去落實你的社會使命,也就是這裡這樣(指圖),現在行動方案是光譜各端都會去碰,也就是不管你是公司,但是願意從CSR,慢慢變成商務拓展,也就是你會發現做一些社會影響力跟你的公司要做的事情是有對接,或者是純的NPO或者是社團法人,你發現裡面有一小塊做成跟對接,就成立子公司,以前是不可以的。
-
只要你的組織內部有一些相關,你就可以進入社會創新的生態系。
-
對,因此這個是比較大的東西。我們以前講的是公民科技,或者像分散式帳本技術,這個在新的路線圖都可以進來,透過像開源精神、公眾參與的往永續目標解決方案的擴散。也就是說,不一定要變成立案的社會企業、變成一個組織被我們輔導,而是這一個概念本身,我們用需求反應的方式,也就是串聯各個平行的部會、網絡去看正在解決社會問題的人,他們碰到什麼問題,而有些問題是政府造成的,我們就趕快去解決,有些問題不是政府造成的,但是跟施政方針是重合的,我們也盡可能找到彼此合作,像「Join」跟沃草的方案,是看你做的事跟我們的事如何對接。
-
我們發現你做滿多事是跟社企相關的,所以好奇問一下。
-
社會創新在臺灣,之前比較沒有被當作跟產業創新一樣層級的東西。產業創新是5+2,也就是技術來了,如何融合到現有的產業鏈裡面,我覺得臺灣特別好的是,新的技術來了,像物聯網在環保署用以前,就自己用空氣品質感測器布了,在亞洲做就被查水錶,我們是不會被查水錶,因此公民組織永遠領先政府。政府對於社會創新的態度是「打不過就加入」,我們去看公民有哪一些做得還可以改善的,再協助改善它。
-
像以空氣盒子為例,他們可以測趨勢,但是精確度並沒有環保署的測站好,所以就請工研院去做便宜的PM2.5的感測器用,他們常常被詬病地說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空氣品質分析,大家用的不一樣,就各說各的,也沒有辦法有意義地討論,我們請國網中心用免費或幾乎免費的方式,把所有的資料試進來,把所有的資料都蒐集進來,然後有任何的模型可以放到高速電腦上去跑、去做科學的比較。
-
我們在做的,也都是這一些民間朋友們需要的。至於已經測到很精確的部份,那些我們不會搶著來做。
-
你們是主動跟對方聯絡參與嗎?像我們也想要加入一些這樣子的網絡,那是我們要主動跟你們連結,或者是剛好唐鳳今天聽到,就會有那一些公開資料?
-
其實我們現在的Office Hour、巡迴都是一環,都是在剛剛的公開網址是公開的資料,對很多朋友來講只是聽過演講或者是搜尋引擎打關鍵字,看到某一段在做的一樣,就會自己做橫向連結,我儘量不會變成是一定要透過我,但是你來說別人做什麼,我會說之前有誰在做這一件事。
-
從公部門的角度來看,其實三十一個部會,每一個都是NPO,只有國發基金要賺錢,他們有自己要解的題目,我們就放在布告欄一樣,看有沒有更新的東西,文化部等都可以直接找,兩邊都是自動公布欄,就是大家要花時間去找。
-
最後一個問題,你剛剛講到那個部分,因為其實「Join」平台蒐集到滿多是中央政府上面的議題,因為明年其實又是選舉年,像今年過完之後,我不知道也許到時再跟您約,我們到時再討論包含地方政府如何課責,也就是兩邊如何串聯,還有中央的部分,像「Join」這邊如何串聯,也許明年再做「總統給問」——我想會發生——也許有一些立基點,就是基於「Join」過去的一些議題、高度熱度的議題、政府做的情況怎麼樣,有了一個背景,然後再開民眾的提問,也許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合作方式。
-
我剛剛也想到,也許兩邊的平台可以互相交換連結等等的方式,也許那時再跟您約時間討論這部分的合作。
-
沒問題,其實每一個部會都有「開放政府聯絡人」,「Join」是大家共用的平台,有一個部會是針對健保卡或者是別的東西有大的溝通系統,「Join」可能只是裡面的一環,那就是會需要公民媒體、更多利益關係人的參加,所以我覺得一個還是要挑議題,有議題會比同時串聯三十一個部會更容易。
-
第二,這個議題從公部門的角度來看,是不是在選舉年的時候,我們希望大家來集思廣益的議題,如果從公部門的角度來看,大家可以有貢獻,而不是彼此抵銷的、從你們的角度來看也是有熱度,我覺得這樣子就可以合作,直接跟相關的部會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