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剛也想到,也許兩邊的平台可以互相交換連結等等的方式,也許那時再跟您約時間討論這部分的合作。
最後一個問題,你剛剛講到那個部分,因為其實「Join」平台蒐集到滿多是中央政府上面的議題,因為明年其實又是選舉年,像今年過完之後,我不知道也許到時再跟您約,我們到時再討論包含地方政府如何課責,也就是兩邊如何串聯,還有中央的部分,像「Join」這邊如何串聯,也許明年再做「總統給問」——我想會發生——也許有一些立基點,就是基於「Join」過去的一些議題、高度熱度的議題、政府做的情況怎麼樣,有了一個背景,然後再開民眾的提問,也許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合作方式。
好,我覺得很棒,這個想法很好,謝謝。
這個有一點有趣,如果今年選舉完之後,看我們的平台如何跟「Join」平台合作,市長回去回答了,我們問完之後就像施政監督表的概念,跟這邊串聯,也就是可以媒合及比對接下來做到哪一些、完成哪一些。
應該是說政策的延續性、課責性,但是其實這一件事真的很難,我從2016年做完的時候,不管總統或者是立委,因為大家都會提很多政見,又或者是在各議題上表態,但我自己覺得這可能不是我們也不是大家的問題,但是臺灣的整體社會氛圍有這樣的傾向,投完票之後就到此為止,所以坦白講滿難推的。
回到一個資源的問題,撇開政治人物或者是一般企業,唐鳳有沒有覺得可能像我們這樣子的一個網站或者是機制,比較有可能可以協助的一些資源或補助?
像我們去年去辦台南的立委給問活動,也就有找台南的在地團體,「台南新芽」。我們要把地方上每一個團體串起來也很難,我之前的做法是找一個地方上,我比較有合作基礎的,然後請他去串這個地方上各團體的串接。
像剛剛講的那一些連結,因為你如果真的去走過各地方,可能會跟各地比較local的文史工作或者是倡議工作有比較強的連結,也可以讓他們看到這份逐字稿。
……對。
宣示性的意義。
對,我的想法是這樣。
但是坦白講的意思,我覺得維持熱度的這一件事,還不是議題團體的問題,因為議題團體大家都看得出來,臺灣社會氛圍會有一個週期,所以現在其實感覺起來,有一些之前可能很關心這一些議題的民眾,現在感覺上可能自己回去士農公商,對議題關心度就沒有那麼強,我的疑問是如何把這一些人拉回來,或者是延續他們在這上面討論。
議題團體過去都會很習慣去做連署提問,要求候選人在選舉時表態。其實我們的概念比較像是,你可以用這個線上做這一件事,不只是你做得很辛苦,也可以讓別人看到你做這個東西,而候選人也回答,因此這一個部分的串聯本來就會去做。
做2016「立委出任務」那時,我會先去找NGO來串聯這個議題,今年也會用類似的方式。比如像各縣市或者是中央有這一個問題,而且是大家關心、普遍性的議題,因此當然會找一些勞工團體,其實講直接一點,就會講說:「你們來提問,推人來連署。」就會變成釘在牆上候選人必須要回答的東西。
對,會是新的議題類別來看。
在提問的最後會收束成幾個大類,比如關於勞工議題或者是什麼議題,關於這一個議題底下有什麼議題,最熱的是什麼之類的,到時也會呈現給大家是,關於勞工議題最多人連署的問題是什麼,又或者是候選人都回答了什麼,大概是像這樣,還是會維持一個議題分類,但不會像我們做「立委出任務」網站這麼明顯,因為議題本身就很大,所以那時也只做了六至八個大議題,但這一次大概還是會以人為主,只是說以議題分類來看。
也會是議題導向。
所以大概是這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拓展串聯的影響力、一個是擴展網站資源的問題。
但是如果不是純商業廣告,像有一些想法,也就是候選人來投廣告,但會有立場的問題,因此我們很避免這一個問題,所以我們其實很難找到如何讓人願意來,不管是捐贈或者是投入資源,或者是企業或者是政府的資源也ok。
第二,有關於資源,像我們困擾很多事,像很多長輩都會一直要求說我們要在上面廣告,但是像政治類的東西,其實要一般的企業來討論這上面的廣告,其實滿難的,除了流量之外,我們拿出的流量不會到很大的,因為其實坦白來講,都還是少數的,所以用流量來吸引純粹商業廣告是很難的。
第一,這個機制是唐鳳覺得可以怎麼樣再強化?或者是有什麼建議?再者,像在比較冷的情況下,有什麼方式可以讓更多人進入或擴展其影響力,這個是一個環節。
而我的問題有兩個:
今年會朝向這樣的機制。
所謂的實體活動是把線上的問題,直接邀請候選人來到現場,讓他回答這上面的問題,也讓他回答實體中民眾所產生的問題。
另外一個部分是,我們也會辦一些實體的活動,主要是希望可以push這個網站。
因為像過去其實會發現一個問題,很多候選人會把每一題都回答了,而回答的東西其實不一定是大家想要看的,今年透過評分機制的設計會是質跟量的進化。
再來,網站上今年可能會多增加一個概念,而這個網站在6月左右的時候,就會正式公開出來,之後可能會多增加一個功能,也就是讓使用者在上面可以評分,有一點類似APP的評分五顆星,也就是針對候選人的回答,的那一些問題可以評分,也就是這一些回答可以看是一顆星或者是五顆星,就可以知道候選人的回答是3.2分或者是4分來作為參考指標。
今年是線上、線下會同時存在,去年比較是直接實體的線下活動,像今年一樣是會有一個網站,像在2014年的時候會去做提問、連署、集氣過門檻之後,成為候選人一定要回答的問題。
到今年是市長選舉,我們會專注在六都市長的部分,我們在想今年做六都市長給問的時候,如何讓更多人進來,今年預測會比較冷,比較不像過去,可能是台北市,因為有柯文哲很明顯的特色人物,所以可能會比較熱,其他的地方會比較冷,希望可以降低門檻,讓更多人進來。
我剛剛有跟唐鳳聊到,以沃草來講是會做跟選舉有關的,很簡單介紹一下,因為沃草從2014年到市長給問、總統給問,到去年的時候,其實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因為一個線上的東西,要如何真的讓人更engage辦一些實體的活動,所以就會有去年「立委給問」的實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