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他們還是會怕雲端那邊沒有辦法撐住,所以他們其實是把application server放上去,但是database還是在家,所以那個運算量是在database上。
像比如報稅,因為臺灣報稅是5月,5月1日大家就會衝進去,所以他們就會在報稅系統上做了一個備份,像擴充的功能,也不是綁在那裡,像CPU memory到達什麼用量,然後就自動往旁邊展一台,類似這樣子,低於多少又再砍一台,類似像這樣的狀況。目前有做這樣的機制,但是今年量沒有展到,今年那個量沒有到。
Kernel有比較新,但是沒有到最新版。
瞭解,謝謝。
我補問一下,所以像剛剛提到跟廠商開工作坊,所以是紅帽,並不是「GovTech」?
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因為OpenShift跟NECTAR其實是容器架構的一個平台,據我所知,在臺灣的SI廠商,具有使用容器架構經驗的廠商比較少,在新加坡那邊是類似的情況嗎?因為剛剛有講到會找廠商來開工作坊教他們,這個是什麼樣的情況下發生的?
第二,剛剛有提到一個點,我覺得讓我非常驚訝,但是我想知道更多的細節,有一個系統預計要開發一年,但是因為用了NECTAR或者是OpenShift架構之後縮短了四個月,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可以再多分享一些嗎?
我不太清楚新加坡政府的結構,如果要開發新資訊系統的時候,他們會很自願要放在NECTAR上嗎?或者是必須要由「GovTech」的人說服他們說放在這裡很好之類的,他們才會放上去?
我有幾個問題,有一些問題剛剛已經有人問過了,像有關於新加坡廠商之類的,但是我想問的是,像我們有用中華電信雲端平台,但是像臺灣的政府部門還是習慣把機器跟系統放在自己家裡,我想這應該會有一個說服的過程,我想瞭解說服的過程怎麼做的?因為通常跟PDIS合作的政府單位會被我們慢慢推,然後最後他的系統就會建在中華電信的雲端上。如果沒有人去推的話,這一件事基本上不會發生。
應該是反過來,頻道業者如果隨便亂報地震速報的話,他們就會……
並不是特殊的管道送?跟CDX有關聯嗎?
桌上的麥克風是可以拆的嗎?有些是鎖死在桌上的?第一次要收音,第二次在某些討論的場合會擺大張的海報紙。
有無線麥克風系統嗎?
場地是什麼樣?
另外一件事是,現場可能會需要一些麥克風系統,最慘的經驗是某一個縣市政府的會議室只有卡拉OK系統,但是我們還是可以處理。
我這邊說明一下,場地大小,一般我們的協作會議是30至40人,大小是這樣的大小,網路的速度如果當天要做直播的話,我們建議是在10Mbps左右,不過依照目前的經驗,基本上租當天的線可以達到這個要求,如果有建議的場地,其實那個場地都可以改造成是可以用的。
我這邊提一個想法,剛剛有講這個是不是一定會送到或者是那個網路上的問題,其實我們常常在收到地震速報時,我們都會笑旁邊那個是邊緣人,因為他沒有收到。
我發現剛剛大家在講的時候,其實名詞有一點講不一樣,有的人講電視、平台、頻道、系統商等,好像都是不一樣的東西,可以麻煩NCC幫我們釐清一下這張圖的文字嗎?
我想再問一下,剛剛一直提到規模大小的這一件事,是不是有可能從大規模的廠商開始,可能是建議或者是怎麼樣的方式請他們做,因為如果你列成規範的話,所有只要是頻道商就一定要遵守跟達到這個要求,但是剛剛去維基百科查了一下,每一個地區供應的,其實放眼掃過去,前幾大家幾乎把臺灣蓋滿了,有一些偏鄉的地區有自己的系統商,可以從前幾家看是怎麼樣開始做。
不好意思,我想問一下,剛剛有提到加跑馬的部分,基本上是在電視公司或者是頻道商?
會有提案委員、追蹤委員,這個提案本身發生過什麼小型的會議、大型的結論跟提案內容會放在左邊。(demo)track會分三種,像青諮會大會、委員參與的活動或者是寫文章,所以基本上版面會變成這樣子,如果大家覺得我們現在對於畫面上有直接的建議,麻煩直接提供,我只是不能現場改而已。
肚子會比較明顯(笑)內容是剛一樣的,但是稍微排過一下,track會變成這樣子。
但是其實大家看這張圖跟剛剛那一張圖,其實我們用的照片完全一樣的,只是裁切成正方形,也就是比例的問題,所以看起來會比較舒服一點,雖然院長的頭還是被切掉,行政院網站的照片都是長的,大家還是會習慣把重點擺在中間,大部分的人還算可以看的。
會有一點變化,比如指上去的時候會告訴你名字是誰,會有一些小變化。
真的不用儘快。
反而沒有很急,其實是在決標的時候才要公開,所以其實也沒有那麼急。
不好意思,我問一下,最新一版補上剛剛比較細節的說明,大概什麼時候會提供?
不會,我們都知道,我們就是因為知道這一件事,所以才會說不方便的話,其實也不用給我們,我們也沒有一定要這個東西。
滿有道理。「優惠票種跟證件一起出示」、「用顏色貼紙取代驗票」,我看解決方式都如上,今天就到這邊。
接著是「提供步動線、地圖」、「付款成功畫面應提示導覽、動線」、「機台旁邊放手冊」,這三個都一樣。
這邊也是一樣。有一個是「是否需要購票證明」。
「QR code的感應紙要美化」。
「紙本票跟系統票整合,就可以用換票的方式達成」,這邊講的是紙本票是金流,電子票券是另外的金流,所以不能直接用QR code到現場換成實體的票券,因為後面的金流是不一樣的。這邊的建議是如果後面的金流可以整合的話,其實這兩種票券就會是一樣的東西,可以直接換。
接著是提醒出票口,並不是插票口。
現金支付是配合行動支付,所以擬不收現金。沒有什麼問題。
接著是「支付方式」,像希望增加現金、Apple pay、Taiwan pay、一卡通及悠遊卡,未來都會有。
如果很紅的展覽可以建議分時段辦理。
就是AR的,也就是票券的QR code可以整合。
接著是「虛實整合的可能性」,這個是很神奇的。
這邊就寫「不採納」,因為在閘門驗證的時候就直接出示證件,打算這樣做的時候,就直接說「不採納」。
在自動受票機裡面。
我的意思是,背後隱含的是購票機要有一個掃條碼的地方,我們記錄身分證資訊在系統當中,會有一些複雜的部分。哪一些部分要採納、哪一些不採納,可能要紀錄。
安天分享的時候,實際上的狀況是有人拿身分證重複買,是跟人買,然後重複買票。
甚至不刷身分證。
這個地方可能要小心一點,「可刷身分證/護照『今日買過限制』」確認身分且記錄今天已經買過的事。
這邊有一個是,講到用比較清楚的字眼,因為現在的說明是這兩個條件不用購票,但是因為這樣的字眼,大家同意,如果一開始很大字說是「確認優惠身分」,看到的是「優惠」,所以比較有興趣繼續看,因此這個時候用這一種方式來吸引住人家,才會知道原來是免費,大概是這幾個建議。
上面講到的問題可能有打錯,這邊講到的是,是不是可以刷身分證後面的code來做買過的紀錄,然後也順便做身分驗證。
一個是機台上方要有清楚的資訊,另外一個是自動受票機的擺設要明確,另外一個是清楚提前告知支付的方式,目前是沒有現金的,有一些人要拿現金去買,到那邊才發現沒有,類似是這樣,所以必須要提前告知有哪一些支付方式。
國人就說轉身可以進去。
這裡講到的其實是一個建議,也就是4點30分之後,如果要去機台上買票的時候,是不是不會出現國人票的這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