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應限制公開政府資訊內容,已有內部會議紀錄,環評監督及環保污染稽查資料屬限制公開情形。
台電處長有說沒辦法決定資料要不要公開,環保署是監督稽查單位,資料係偵查中,不宜公開。
可能會造成台電困擾,但環保署依照政府資訊公開法令規定,政府機關有限制公開項目的規定。
監督查核結果總隊會發文給台電,台電依照發文內容及查核意見提供說明及相關佐證資料,台電係開發單位,由台電選擇適當公開資料以供查詢的內容,較為適宜。
裁處資料環保署會公開。
台電可以針對開發案不影響部分公開。
一旦核一資料公開,全國一致性部分,台電也有說明會造成困擾。
開發案之環評監督或環保污染稽查是持續進行,主管機關辦理環評監督並將查核意見發函通知開發單位,開發單位回覆有疑慮部分,並提供佐證資料查證。主管機關辦理下一次的監督查核並釐清其它其他待查證事項及提請說明回復,這些過程進行是持續進行的,開發單位相關回覆意見或提供之資料有可能係涉及相關機密或智慧財產文件,環保署係政府機關,依政府資訊公開法第18條第1項第4款,限制公開。但依政府資訊公開法第18條第1項第9款,公營事業是可以依公益有必要者決定要不要公開。
環保署已公開相關環境污染稽查或環評監督裁處資料,相關環境監測資料亦已公開民眾查詢。
核一相關環評監督資料公開將會造成全國環評監督或稽查過程之資料比照核一除役資料公開。環保署目前已公開環境污染稽查及環評監督裁處資料。
環評監督現勘查核意見會以環保署函文方式發文台電,並限期回復說明,回復說明資料常另以書面資料提供佐證判斷,佐證資料涉及開發單問經營營運、科技智慧財產或其他機密資料,不適宜由監督查核機關公開。
沒有。
現勘環評監督查核意見部分建議不公開,環保署有關環保稽查及環評監督資料公開部分係違反法令裁處及環境監測資料,監督意見跟查核意見均係釐清環評書件及現場施工或營運狀況,並請開發單位提供相關佐證資料,以供查核比對,均屬偵查中資料,不適宜公開。環保署環境污染之稽查督察資料(裁罰處分資料除外)係依政府資訊公開法第十八條第一項第四款限制公開,另第九款規定針對公營事業經營的有關資料,對公益有必要者得公開或提供之。綜上,相關資料建議不要由環保署公開,還是由資料提供機關決定公開較為適宜,比如說台電。
中央或者是地方政府針對花蓮的部分,能夠對年輕人有一些挹注及協助,謝謝。
剛剛提到青創基地,政委也提到年輕人希望那個空間,大家在不同領域的時候,其實是可以有一些火花出來的,碰到一個議題的時候,其實可以提出自己的專業討論,像啟瑞是文學的,有一些是藝術類的,有一些是屬於工程類的,這一些不同的年輕人,他們有沒有可能針對一個議題來發揮他們的長效跟專業,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覺得這個要好好激發跟想一下,我們剛開始要做,可是真的有一點辛苦。
當然,我也不是說地方政府做得不夠,有沒有可能去搭設一個平台,如果地方政府是基於所謂的行政分工,我們也希望相關的部會能夠扶植民間的團體,不一定是我們,可以成立一個資源整合的平台。
但是我看到啟瑞這樣的年輕人,他們真的像無頭蒼蠅,我們有想做的熱情,因此我們要跟董事長講說來參加,其實我們抱持來學習,我們也參加很多的講習跟論壇,早期並不是這一個區塊,也就是公部門,因此我跳進來這一個裡面,但是以前在公部門看事情的時候,跟現在去看事情的時候,其實完全不一樣,因此感覺這一些年輕人早期所面臨的問題,其實我覺得在花蓮地區的年輕人真的很辛苦。
地方政府提的比較是民粹式或者是個別的,我現在講的是平台,也就是平台如何做整合型的?像以前年輕人真的是滿辛苦的,真的是單打獨鬥。
美惠董事長以前在公部門,以前我在公所待過,所以都有跟公部門接觸過,因此做這一些平台的時候,這些年輕人反而會來找我們,其實我們也是正在學習,並不是師父,我們覺得年輕人有一些無奈及茫然的感覺,所以我們覺得是不是有可能在花蓮培育一些比較有可能性的青創平台,不好意思,今天大家上了第八課,我才講第一課的課程,因此我這邊提出一些建議。包含縣府是不是可能有一些資源來協助或者是挹注給地方的青年?以上建議。
我們看到很多的各部會,也就是年輕人的一些計畫,像客委會、文化部、青年署、原民會,所有的部會都有,包括中小企業處都有,這一些年輕人如何學習這一些資訊?然後有效把這一些資訊做最好的發揮,其實也是很欠缺的。
我覺得花蓮這一個地方,像我們去看了其他北部、中部及南部,他們都有所謂的一些青創基地,花蓮這一個區塊到目前似乎是沒有看到,如果今天在東華大學或者是美侖校區做青創基地,他們說不想進去,他們覺得這部分可能會被空間束縛,也就是沒有他們空間施展,因此沒有興趣。
政委這麼大咖來,照理來說很多年輕人會來參與,或許他們今天會來上班,可能年輕人對於這一個部分比較沒有那一份熱情,我覺得很可惜。
像常常講說年輕人在哪裡、機會就在哪裡,花蓮比較死寂一片——對於年輕人這塊。
很多花蓮碰到這一些議題,也就是碰到一些火花,但是他們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到最後是沒有恒溫、沒有持續下去,所以整個花蓮市,我感覺沒有年輕人的生機。
我們當初基金會是想說是不是可以承諾自己做議程的類似單位,我們很積極跟東華大學的張主任聯繫,目前也跟東華大學結盟。花蓮這一些年輕人比較辛苦,似乎資源比較少,從競爭、競合到目前為止,有沒有可能大家是互相資源整合,然後未來可以走向這樣的方式?
其實我們也很感佩,像一個基金會的空間不大,但是每一次辦青年的課程都有三、四十個年輕人在那個空間裡面,也看見他們對於花蓮的一些渴望,所以我們也問年輕人說為何不跟公部門接觸,據我所瞭解,這一些人年輕人是不喜歡跟公部門接觸,他們有自己的想法。
花蓮很多這一種年輕人,其實他們未來會更辛苦,而是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平台,我們從9月投入到現在,我們也去接觸花蓮很多在地的團隊,感覺大家都在單打獨鬥,沒有辦法很有效去整合資源,基金會想說過透過資源、平台,甚至辦一些課程都是自己拿錢出來,甚至申請一個比較小額的經費,讓一些年輕人(來做)。
其實像有第八課,我們是從第一課開始上起。對於相關的資源,我們覺得非常缺乏,我們也有去看TT maker、共創平台,我們其實一直講人才的培育其實才是根本,黃啟瑞一路走來非常辛苦,甚至可以邁入社會企業的路程。
但是剛開始我們的資源比較貧乏,經驗不足,所以透過在地的團隊,也就是好朋友們來陪伴我們,希望能夠學到一些東西,剛剛講的一些標案問題,現在還沒有接觸到標案,我們希望透過今天的座談,能夠學習到一些東西,謝謝。
如剛剛董事長所講的,我們是9月23日成立,也是在摸索的階段,從基金會到辦的課程,都有很多在地的朋友及團隊來協作,但是我們透過東辦積極協助我們,我們目前的辦公室跟美琴辦公室在二樓,我們希望為青年做一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