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是,有關於傳統部落跟觀光部落的部分,我們的角度不是站在部落發展,其實有些部落不太想被打擾,有些部落希望可以做發展,是不是可以讓部落會議或者共識會議,讓這一件事具體化,讓整個補助措施可以更加落實。
第二,委員的程度也會讓部落有一些意見,很多委員是用平地社區的角度來考核山上的角度,確實很多先天環境、地理條件是不符合這個狀況,是不是可以用另外一個方式做判斷跟依據,這個是當時有針對評鑑的部分有針對不同方式(提出意見)。
再來,針對最後一項是,有關於政府計畫補助措施的部分,我們那時在sli.do有提到,其實部落這邊所提的部分,當時是請國發會來做管考跟確認,其實這邊提的是,像很多部落在做社區評鑑的時候,委員常常要求一件事,也就是為何沒有志工時數或者是訓練,很多狀況並不是不想下去,而是要花3至4個小時,半夜才回來,是不是有關於評鑑等等的機制,是不是可以做一點調整,並不是一定要跟平地一樣。
另外,有關於勞動部回應的部分,其實部落反映的是,他們希望可以有穩定的就業機會,並不是計畫型的,並不是培力就業方案或者是多元就業方案,是一年至三年的就業時間,但是其實對他們來講,如果要吸引青年或者是讓部落發展,他們希望有比較長的回應部分。
有關於輔導申請資源的,其實這一件事,我自己的堂妹也在偏鄉服務,並不是他們不想想原住民的小朋友申請補助,而是他們已經沒有人力了,其實每一個狀態、需求其實都不一樣,每一個都從學校老師出發,其實負擔很重,他們沒有能力照顧這麼多的個案,這個是現況、困境,所以希望在機關回應上,不是只有用學生輔導法來作回應,而是可以針對偏鄉老師不足這塊,但是可以再寫具體的回應。
另外,針對教育人力、缺乏的部分,針對教育部國教署這一段,因為教育部提的是學生輔導的規定,我們想要反映的是,其實公費教室經過偏鄉後是非常辛苦,原本組織編制的人力比較少的學校,其實要承擔很多行政工作跟行政壓力,所以我們想的問題是應該怎麼樣減少他的工作量,然後是不是可以透過行政資源的方式,不管是遠端或者是相關計畫的方式,可以降低在偏鄉的行政成本支出。
針對原民會的部分,我們後來有回去把原住民產業的產價計畫看完了,其實我們有在現場,當時去部落訪問跟調查的時候,我們也有問部落居民,其實居民對於這幾個計畫沒有概念,還有提到原民有這麼多的計畫,為何我們這麼多沒有感覺?而且不只有發展,這個是好幾個部落跟有在申請,也就是原民會補助單位有提一些需求。
大家好,我針對會議來確認,針對部落經濟跟商業發展,在文化部的部分,文化部回應我們想要補充的部分,文化部最近跟原民舉辦的文化展覽其實只有在北部地區,其實對於其他地區原住民參與的吸引度不高,很難讓大家瞭解原住民的部落哪一些特色跟方向,這個是同面向的文化部部分。
其實比較好的教材是在補習班的部分,有很多是開始用視訊教學,其實在偏鄉有很多互動,其實下山要3、4個小時,可能會有山路的問題,我們是不是可以結合常見的AR或者是VR的方式來結合,我知道現行的技術已經有了,像補教業來投入在偏鄉,其實滿適合,不管是視訊直播的教室,或是有人帶著他們參觀博物館的部分,這是不錯的方式,可以透過視訊或者AI的方式,讓偏鄉的小朋友可以看到都市的展覽或是不太一樣的學習方式,這樣有不一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