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兩個種子是資訊科系的學生,我們花了八個禮拜,把他們培養起來,讓他們能夠運用一些現有的軟體做一些能夠幫助在地企業作網路行銷。
花東是一個很棒的地方,我們發展永續食物,是ok的,後來發現沒有人才,所以去年10月開始,我跟東大合作,請他們把學生找來,我找我的朋友、台北過去的朋友——我過去在科技業——教導這一些學生,花了三個禮拜,培養兩個種子,一個碩一、一個大四,然後也找了十位從大二至大四的同學,都不是資訊科系的人。
花東地區因為人口老化,青創年都在外地,所以我是在外地二十年,才回來台東。
我想談的滿多的,我一樣一樣來。
政委、執行長大家好,我是來自台東自然時尚,敝姓李,李昀蓁,謝謝。
所以兩邊可以輪流,安排到花東地區,這次到花蓮,下次就要到台東?
上次來的時候, 台東這邊派了農改場的一位科長,今天派了一位縣府的專員過來,其實也只有一位而已,看起來並不是很care一件事,也許花蓮有主場優勢,因為花蓮比較容易進來,但我們廠商都願意跑過來了,政府單位為什麼不呢?這其實是很清楚看到,就像我剛剛講的那一些問題,可以看到一個端倪,問題其實在很多細節中看得到,只是要不要看出來而已,謝謝。
我想把真正的提案方式提案出來,而政委也會比較清楚我們到底希望怎麼做,到底問題在什麼地方,會討論不完,因為問題一定非常地多,就是要把它整理好,才有可能可以如何做,又或者是我們覺得其實地方政府是有努力,但是努力錯方向,又或者他們其實是有偏差的地方。
當然有做是好事,但是如果只做表面,我們大家都看在眼裡,但是花東離中央真的是很遠,我深刻感受,因為我曾經在台北待過,然後再回到花東,所以我想一步步來吧!
沒有基礎之下做出來的東西,也就是很漂亮的簡報,因此當然非常期待,真的能夠落實,並看到我們真實,也就是看到那個成果的,並不是簡報。
這個不在在地就不知道,不過真的狀況是要到當地才會瞭解如何不work,所以你(黃啟瑞)也不要太羨慕。
既然提到台東了,我把它講清楚好了,剛剛提到台東有一些新基地,事實上是不work,只有政府單位自我感覺良好,覺得它是work。
這就是我。
一般性的沙盒要如何申請?
不管產業或者是百姓,是期待去做,並下決心去做,花時間做沒有問題,有開始,我們就會希望在什麼時候可以獲得,這個我覺得會比較積極,謝謝。
可分解的表裝,PLA我們試過,但是密度不夠高,所以不能有效防潮、防止空氣進去,因此會養化,我們要做無添加的時候,這就會有食安的問題,我們嘗試訂作過PLA的包裝來,但是就是不行,這個並不是一家公司,也就是PLY倒了,這個也是我們迫切需要的,也是我們要提升整個國際競爭力很重要的一環。
臺灣也有展,好像三十幾家就包了很大的zone,很漂亮,但說實在,買的人很少,我必須講實在的話,我就是在現場,參觀的人很少,大陸的人並不是包一個地方,而是各自分散開,連我自己都有興趣去看他們的東西了,因此這個是我們必須要很正視的,不要認為臺灣已經做得很足夠了,可能是不夠的,但我們夠努力,我們要看一下全世界,不要說歐盟什麼的,我們都比不上,但不要連大陸都比不上吧!
當臺灣講說要做有機很棒,但是產品比不過人家,也就是細節上,那個是他們一次到位的,因此這並不是一個小企業或者是幾家企業可以做的事情,那個是整個國家政策,目前看起來是國家還沒有哪一個單位負責這一件事,我希望可以重視這一件事,因為我們看到了競爭在那個地方。
食物來源是最大的問題,我3月份去東京食品展,看到很多大陸的商品過去了,大陸的商品做得很好,我們講說要做有機、生態,他們做得更徹底,整個園區有國家的支持,他們除了自己吃之外,也做外銷,他們到日本去,我看到他們的包裝,他們連包裝都重視了,那不是歐盟而已,他們學習歐盟、美國,他們是用可分解的塑膠袋,他們把農產品用負40度的低溫,把它冷凍乾燥,退冰之後海保有80%的水分,等於是生鮮了,競爭力非常地強。
五倍。
對,政策上是不是要扶植這樣的產業?
第二,臺灣人對於自己的產品缺乏信任時,我們很多行銷的作為、品牌經營,其實就會在最後的那一步被扼殺掉了,根本就沒有辦法達成交易,因此這也是一個很深入的問題,這個長期不能太久,可能是三年內要解決這一個問題,因此就看政府各部會有沒有這樣的想法,或者是任何的做法,又或者是開始討論了嗎?大家心理都明白這一個問題,卻都不去解決。
也就是我們的食品包裝,全世界開始把塑膠儘量避免就避免,不只是食品,像個人的衛生用品都是,聯合麗華在2020年說塑膠都不要用,表示技術都可以做得到,有食品跟個人衛生用品,所以臺灣的角度是在哪裡?
其實臺灣整個信心危機是在臺灣的各個產品,不管是農產品或者是一般的食品都是,這個也是我們在思考如何讓臺灣的產品變得是讓國人有信心,我們才有辦法說服其他的,而這一個議題其實在政府的政策上,有沒有什麼具體或者是想要做的方式?這個是非常直接、確切的需求,一個是包裝,也就是跟產品面有關的,形而上是有關的,現在是要談這個部分。
將來的80%是全球化的,他說過去不論大生意或者是小生意都變成全球性的企業,不論你要不要跨出過門。
但是有一件事,全世界都講塑膠的這一件事,但是臺灣在這一塊並沒有很積極的作為,但是當全世界真的在研發食品包裝都是塑膠的時候,都是政策在支持、引導或push做這樣的事,我想臺灣也要跟上這樣的腳步,不然我們要跟上全球是困難的。
環境上是需要政策來做這一件事,我去日本看到他們的包裝,因為臺灣其實觀光、美食是文明的,尤其是花東地區,我們做的是永續食物的純凈食品,我們也很重視環境,也就是人、食物及土地的關係,這個是我們一直在推廣的。
在地參與也很重要,但是在要求之前,也就是讓受惠者有能力辨別,因此還是要向下紮根,要把知識、經驗往下,才能延續。
剛開始的速度慢,但是我們希望加速,其實問題是一樣的,像「帶入文化」要跟在地的人談,其實他們是很抗拒的,他們不曉得,也沒有看到成功的例子,只看到叫我花時間、配合一堆時間,但是拍拍屁股就走了,輔導費用也領掉了,卻留給我一堆的邏輯,那個包裝很精美沒有錯,可是那個包裝設計得非常前衛,可是一個包裝100多元,比產品本身還昂貴,怎麼可能用呢?所以為了專案而專案,這一個部分我看了報紙之後有一些改變,因此我們期待這一個改變。
所以第一個,數位行銷的差距要把它彌補起來,然後真正落實在在地人才的培育,我們現在正在做,但我只是一個小企業,還是有限的,這部分我們希望做出雛形,現在做出了兩個種子教師,每個禮拜兩天的時間在東大開課,有兩個種子教師,分別是大四跟碩一的學生,請他們先學習之後,我先請台北的老師、朋友們幫忙教,接下來他們兩位就要教其他的學生,然後再去教廠商。
很可惜的是,台東連續兩年,去年是「寂寞星球」,把台東列為十大值得旅行的地方,今年又被選為應該旅行的城市,花東是連在一起的地方,擁有這麼好的條件,我們卻沒有好好利用。
所以,在我接觸的過程中,廠商都說那個沒有用,數位行銷是假的,根本就沒有用,官網是無用的,物聯網也沒有聽過,所以就告訴我說怎麼樣把人帶到我店裡面來就好了,然後趕快交易成功就好了,但是一次性的交易,其實並沒有辦法永續。
所以數位行銷的落差,或者是台東很多人,我們接觸過之後,雖然我是做養生點心扮手禮,我發現很多問題之後,我們自己跳下來,我花一年的時間跟台東大學合作來培養人才,這個提出很重要的一個盲點,也就是把很好的團隊帶到花東地區來,但是在地的團隊其實沒有培養起來,案子結束之後,這一些人還是繼續這一些孤兒,任何的東西並沒有學起來,也沒有判斷說給我的東西有沒有用,雖然不是花我們的錢,而是怪政府沒有做好事情,但是這一些人是不是專業的團隊、優秀的團隊?是的。但是在沒有延續性的狀況之下,其實就是每一年花錢、每一年失望。
而那個商業模式套到花東來是不行的,花東的資源其實沒有盤點並不知道。
因為是專案,所以只要時間內把事情做完、做很好的paper就結案了,我看到昨天的報導,簡報做得很漂亮、報告做得很漂亮、數字很漂亮,然後就結束了,但是故而繼續是故而,我在台北完全沒有這個感覺,因為我曾經是擔任那個角色,某個程度不好的人,我現在覺得那時沾沾自喜,當時覺得幫了很多人,但事實上並不是。
這邊講的是花東的幾個點,我在台北住二十年,我以前也是在科技業,我回來之後發現數位落差真的非常大,可能過去有一些不好的經驗,就像剛剛講的,你從外地來,在這邊待一段小時間,把專業帶進來,但是沒有瞭解在地的需求及文化。
還有很多像科技的運用問題,這一些我必須要自己來,我想要用自己的資源,想要把科技運用引進,我回鄉獨資做事,也希望政府可以補助,但是我發現並不是補助可以解決的,因此我今年就用過去的資源,想要把一些好的科技引進到台東了,問題很多,並不是在幾分鐘之內可以講完,希望政委有機會可以到台東來聽聽台東在地的鄉親,真正他們的痛跟真正他們可以解決的,他們的政策執行才是有效的,謝謝。
我剛剛提到資源不足、資金不足,我以前是西部的人,我會覺得不足是你家的事,如果國家要幫助花東,也就是城鄉差距做小,也就是在地的方式,而不是用都會的方式來思考,因此沒有KPI跟母數的條件,因是在於國家沒有正視花東地區跟都會區城鄉差距的根本問題,因此希望把都會區的經驗套到花東地區來,也就是不合腳的鞋,那邊都很痛苦,因此這一個部分,真的希望宜、花、東都要去,我們在這邊開會,其實台東來了三位,但是邀請了不只三個企業,他們認為可能沒有用,但是我想聽聽看。
所以我剛剛寫了一堆「5+N」,既然這一個地方已經是先天上偏遠的地方,先天上有很多條件比不上都會區,政策上是不是可以深入考慮這一個地方?
剛剛提到加工的問題,既然台東是有引進外面的招商進來辦加工場,在台東一直這樣的惡性循環,外面的企業進來台東做投資,但是並沒有帶動台東的經濟,應該是扶植台東的廠商做加工廠,自己創飲食品牌或者是餐廳的品牌,台東在去年初被選為亞洲十大值得去的地方,花東都是這樣的地方,我們白白浪費這樣的好環境,而沒有建設。
我為什麼不在這裡講話?因為我講了,台東沒有聽到,沒有用。
剛剛課程的部分,台東的小農要上課,像我小孩自己想種紅藜來吃,所以就去上課,結果上課要得到上課時數,必須要到花蓮、台東、台南上一點課,才可以湊足,也就是我們真的很希望這樣的論壇也可以到台東——您會發現這邊並沒有任何一個台東的官員、單位在這裡,如果這個會議到台東,我想他們會出現,但卻沒有聽到台東在地的聲音。
台東大學育成中心的楊經理先走了,她剛剛講的是台東的痛,我是台東小孩,可是我離開台東二十年,回去變成陌生人,我發現台東跟台北完全是兩個世界,我以為到了另外一個國家,那個故事太長了,我就不講。
我可以插一句話嗎?
我們越來越清楚,臺灣要跟國際接軌,我們必須要用國際的語言,才能讓國際認同我們,才可以得到國際上合作的平行機會,所以我們定義為自然食尚是「clean label」理念發展永續食物的企業,謝謝。
但是我們在推廣的時候發現臺灣不大關心這一塊,到今年才慢慢看到,所以如果要做永續食物,接下來就會觀察整個全球新趨勢,因為食安的問題,有一個新的趨勢叫做「clean label」,所以自然食尚從兩年前開始,一開始是回到純凈的地方要發展天然、無添加的食材,在台東要發展非常好的食品,飛向國際。
其實我們早就有觀察到,矽谷大概在五、六年前開始專注未來食品投資這一塊,所以我會去關心全世界在食品這一塊的趨勢是什麼,我看到2010年開始推廣永續的這一件事,希望能夠透過大家去推動全球消費者,並改變消費飲食習慣及決策的方式,來緩解暖化帶來的衝擊,這個部分我在官網上寫得非常清楚。
我思考了兩年要做什麼,當時有三條路可以走,我原來在中華電信,我可以到國外去,可以在臺灣去創業或者我就直接留在中華電信,最後回到台東去。
我在台東創業,跟花蓮一樣,花蓮有工業、台東也有工業,台東能夠做的事情是觀光、精緻農業及食品的部分,所以我回去做食品。
大家好,我叫李昀蓁,來自台東,我的企業叫做「自然食尚」,我在2013年回到台東,我是台東的小孩,因為要讀大學,所以很年輕就離開台東,在台北讀書工作二十年,後來決定回台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