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邊沒有問題。
另外跟旅行業合作的部分,其實旅行業多數都是跟遊覽車作配合,淡水遊覽車就會有高百分比的抽成跟退佣,而且服務的量數是必須在一定的量以上,也就是44份跟88份,但是小旅行的東西其實不適合這一種模式,沒有辦法招待這麼大的份量,也沒有辦法跟現有或者是主流的旅行業者合作,這是我們遇到的一些問題。
因為其實小旅行,是需要一些文史工作者在偏鄉從事人文的田野調查,然後梳理成文化經濟,其實跟一般的觀光產業是不太一樣的產業,市場的重疊性也不高,雖然現在的旅行業越來越破碎化,其實市場還是不太一樣的。
還有一個是分級制度的問題,目前的分級是只能在自己的場域裡面來做一些非旅行的業務,這個很曖昧不知道怎麼做,現在小小做不知道是什麼事,但是之後做大會發生一些相關的問題,可以跟大家討論一下,謝謝。
主席、各位長官好,其實在2019年是地方創生元年,希望可以振興地方的產業跟觀光,但是目前的發展觀光條例其實有諸多的限制,雖然觀光局在4月的時候有做一個函釋,但是內容其實可以下修到120萬,但是對於地方的經營者跟社區青年者來講是很高的門檻。
大家好,我是青諮的健智,我是來自新竹縣十二寮,我們主要在做社群場域的地方創生計畫,主要可以做時間銀行、免費商店、物資媒合、共同公共空間、食農教育,今天很開心可以跟大家交流。
大家好,我是健智,我現在在新竹峨眉做地方的社區營造。
其實很多地方創生好的案例都不是在地人,都是外地人,因此這一個我希望可以再強化一點,謝謝。
我第一輪提到的問題是,其實並不是這個服務團隊的部分,因為大部分的服務團隊會像過去經營顧問團隊,他們只是來這個地方跟你聊一個小時就走了,這個問題依然存在,你也得不到,但是可以寫出很多報告,但是你講說一點關聯都沒有,因此我希望的是能夠讓學生或者是這一些人才,他們其實是有長時間在那邊,才可以接觸到那裡。
另外,其實可以參考木下齊日本的地方創生,其中有提到不需要爭取全部人的同意,有幾個基本共識可以做就去做,另外還有很大的部分是用經營的角度來看地方創生的這一件事,像是在地有不動產權的人,因為這個地方提升,不動產權的人可以當作獲利,不一定要經過大家的共識,這個是一個可以思考的點。
我想要問一個問題,其實地方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地方的派系是非常嚴重的,如果要得到一個具體的共識,如果沒有很強耕耘在那邊的話,其實是困難的。
要讓外面都市的人才到偏鄉,其實是牽涉到生活方式選擇的調整,這一件事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困難,所以我建議希望有更多不管是人才或者是學生等相關配到可以到偏鄉活化或者是在地見學的機會或可能。
這個地方創生計劃主要的架構是產業、科技、人。但是在計劃面上,人的部分我沒有看到該計劃如何導入人進來,我說的是指經理人,可以寫計畫、有能力執行的這些人才,目前比較看到的是公務人員這一塊,也就是公部門的這一塊。
因為我本身在新竹峨眉做地方創生,從早期的農村再生、社區營造到現在已經在在地蹲點快十年的時間,我們其實遇到很大的問題是,在日本除了地方創生以外,還有地方協力隊跟故鄉稅,產業升級優化後要有後續計劃推廣產品,並且讓人才能夠實際進來。
我覺得副召集人要是非常有熱情,可能時間上要比較彈性,才有辦法把這一件事做好,像上一屆的副召集人是公司的創辦人,他的時間很多,並不會到出來還要請假。
影音資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Mwj0KsAAOo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12liao/
透過現下的免費生活圈與線上的時間銀行APP雙軌併行,讓更多人能加入這個平台,改變生活狀態並擴大影響力改善現在資本主義下帶來的矛盾。
而這個封閉式循環的補充貨幣系統,希望能夠改善現在社會上的經濟(債務貨幣)、生態矛盾(利益極大化)的問題,因為問題的本質在於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的唯物觀架構。
我們還有做線上的時間銀行APP,在時間銀行的APP中,每個人可以發揮自己的次要專長與技能,用自己的專長技能與零碎的時間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同時也提升自己的技能,並換時間幣來解決自己的問題(人力需求或物資需求),然後再透過系統內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再分配機制,讓每個人都可以獲得一樣的資源,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水源:埤塘、雨水搜集、中水回收
能源:太陽能、小水力
樂的部分:綠色永續旅遊、免費商店、藝術家駐村、社區報
育的部分:食農教育、生態環境教育、論壇、培力課程
行的部分:搭便車
住的部分:國際志工、打工換宿、coliving
衣的部分:How客吧-coworking space
食的部分:阿婆手作料理與菜園、生態農園、食物森林、地下冰箱、沼氣BBQ、共食
我們透過食、衣、住、行、育、樂的再建構,免費生活圈的新生活模式,
院長、各位委員大家好,我是徐健智,我們在新竹縣峨眉鄉十二寮是一個只有一百二十個人的小村落,面積120公頃,臨峨眉湖與彌勒大佛,在地盛產東方美人茶與柑橘。我們在那邊做地方創生與在地社區與周遭產官學連結、社區營造、創業家培訓、生態教育與地方學及各種推廣活動。
政委好,各位誤會先進大家好,我是青年諮詢委員健智,我本身是在做導入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線上實踐貨幣,是媒合人力與物資的平台,並且結合在地的產業,希望可以翻轉人類的價值跟生產力的既有思維。
看實驗的目的是什麼,每一個國家進行實驗的目的不一樣。
那調整樣本數呢?像芬蘭這樣。
至少當地平均所得一半。
剛剛國發會說只有芬蘭、荷蘭有這個實驗,但是比較特別的是在以色列,於2008年就做了有條件基本收入(申請者需有一定的工作收入)的測試(於4個地區Jersalem、Nazareth、Ashjekib、Hadera,總共4萬人參加),在2010年更擴大這一個測試至全國養育2歲以下幼兒的家庭,在2016年甚至通過法案預算,增加到全國的弱勢族群、家庭與個人,其實很多國家都在實施這一件事,我希望各部會可以作更多相關的研究,謝謝。
我想補充一下,剛剛國發會說瑞士公投否決的原因是不勞而獲,他們補助金額每人每月是2,500法郎,小朋友是635法郎,而在瑞士生活最低的必需開銷是4,000法郎,因此是遠低於生活所得,所以通過之後,要增加39%的稅收,那其實是不合理的,所以不通過是因為在條件上有問題,並不是不勞而獲的問題。
目前我的具體建議是一萬人跟一萬人的比照樣本,去作基本限定額的發放,來作為實驗的依據,謝謝。
因為各國的文化都不一樣,如何針對台灣發展出適合的機制,我覺得是要提前去討論的。
基本收入就是有效力的財務安全網,可以減少醫療成本、犯罪成本及減少貧富差距,目前主要有分成三種:一種是無條件基本收入;一個是有條件的基本收入,協助弱勢或特定族群;還有一個是負所得稅的方式。在2008年的時候,政府有成立了賦稅改革委員會,但是在一年就公告完成階段性任務,這部分要再瞭解一下。
各位長官、委員大家好,我是提案人健智。
我比較關注的議題是社會企業、社會創新、社區營造、青年創業與青年返鄉,謝謝。
我是位視覺設計師,同時也是返鄉青年,現在在新竹縣峨眉鄉做社區營造,主要是活化在地銀髮族及推動青年的社區參與,並透過輕旅行與貼近生活化的方式去推廣禮物經濟及無條件基本收入。
各位長官、各位委員大家好,大家可以叫我「徐小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