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自我介紹的時間放在簡報之前,因此現在用傳麥克風的方式,讓大家簡單說明,比如說自己的名字、單位及今天跟這一個議題的關聯,這樣就可以了,我現在就把麥克風傳下去。
大家會針對今天的議題可能會詢問或者是跟小組裡面的人交流時,因為邀請的人有不同角度的觀點,因此會希望聚集在一起,希望讓大家看到事情的面向不同、認知不同,會幫助大家理解及對焦,接著再邀請衛福部幫我們針對這一個議題來作說明。
我們希望可以改變這樣的階段,因此像剛剛所說的,在政策前期時就廣納不同利害關係人的意見,主要是希望走這樣的流程。
在過去,常常是政策本身已經制定完畢、到法規時,一般民眾才會知道,可能這一件事也沒有辦法再改變太多。
以這樣的概念去做政策的話,跟以往的「一般流程」比較不一樣。以剛剛所說的,不同利害關係人在政策規劃前期的時候,都會到流程的最前面,先瞭解大家的顧慮與需求是什麼,我們等於把這一些意見都歸納之後,後續才會產出相對應的「服務」、「系統」、「政策」及「法規」。
我們通常邀請各位的方式是儘量平衡不同的利害關係人,確保我們在討論這一個議題時有不同人的觀點,讓這一些人都可以一起協作,幫助我們在規劃政策時,是可以考量到不同的角度,也可以比較有全盤性的規劃。
這邊說明一下記錄原則,大家都可以寫出自己覺得那一些問題可以怎麼做比較好,所以小組主持人在收斂時,我們會儘量幫助大家把一個概念寫在一張便利貼上,所以如果想要融合A、B的概念,我們可以直接拿大家的概念來融合並幫助歸納,所以這樣的紀錄方式是可以幫助大家歸納。也希望今天來參與的各位都可以有雙向的溝通,因此可以聽別人說,也可以鼓勵大家說自己的想法。
等一下討論的時候,會讓大家針對剛剛問的那兩個關鍵問題,來作一些不同概念的發想。
今天是政策規劃很前期的階段,大家的意見都可以作為參考,今天的規劃在整個政策規劃當中是在「初步概念發展」及「評估」的階段。
所以協作之後,後續還會有很多的機會,持續滾動優化概念,內部可能也會評估是不是要測試,然後再產出政策相關的方案,因此放到整個流程來看的話,如果我們今天是在概念發展階段,後面是針對今天產出的方案來做更細部的規劃,然後會再測試或者是評估,最後才是執行,這個是可以讓大家看到今天的角色與之後再做方向的比較,因此這整個做完才會落到政策的執行。
協作階段二的評估,就是後面的「初步評估」階段做,因此這個是在政策規劃的部分,這個是「初步評估」的部分,後面還有其他的步驟,我會再繼續說明。
做方案的話就會是剛剛講完的問題定義,現在就是「初步概念發展」,這個是討論階段一會做的事。
第二,針對方案做法規與成本評估。
第一,產出新一代健保卡的服務、政策與技術整體概念。
今天要協作的主題有兩個:
因此這一個階段放到整個流程當中來看,在「確認問題定義」,定義清楚才有明確的方向知道蒐集到的意見是正確的,然後我們也把問題定義好,下一個階段就是開始做規劃發展。
因此問題定義有兩點,等一下健保署也會做詳細的說明,我們只是點出在這個階段有做這樣的問題、收斂。
當我們想解法的時候,有呼應到這一些問題,就代表我們其實有呼應到之前在整理意見時所整理出來的問題,因此今天這一場會議就會從開始去想如何做來呼應之前不同利害關係人所提出來的需求及考量。
因此在後續收斂的階段,也有做了一些問題的定義,來源是來自剛剛所說的列點整理,像身分辨識的部分,有的問題可能不是每個人的健保卡上面有無照片,有可能是照片的年限沒有辦法辨識,因此在身分辨識有一些問題,針對這個列點有一些面向來歸納,因此可以看到後面的問題定義有包含身分辨識機制,這一些問題的提出都是因為之前在研究階段蒐集到意見的問題點,我們把它歸納起來,然後變成是一個可以問出來的問題,幫助我們去想解法。
收斂完畢大家的意見之後,我們就會必須要想說在收斂完畢後,到下一次可能要想可以怎麼樣回應這一些人的需求跟考量點,我們可能要問出一些關鍵的問題來幫助我們發想。
後續針對上次會議的意見整理,我們放在附件1,大家手上也有一份可以看。因此後續意見整理的東西,可以再收斂成比較可以理解的,因此後續多了一些步驟可以收斂。
第一個是先蒐集國人對於新一代健保卡新功能、期待與顧慮,這個是上次主要討論的內容,上次的討論內容放到流程裡面來看,我們先發散大家的問題與需求,我們在會中也有做了一些初步的歸納。
我說明一下上次協作了什麼,這個是上次協作主要的兩個主題:
剛剛這樣的議題,我們就整個流程來看的話,是在最前期,也就是有這個共識要處理的議題。
我說明一下為何大家今天會在這邊?因為現在健保卡規格不足,因應未來的趨勢,希望各位可以一起協作未來「虛擬/實體卡」的可能方案。
第二階段就會讓大家針對這一些方案來作一些評估,就成本及法規這兩個面向來評估,最後會有再一次總結的時間,之後會把意見彙整來作後續研議的參考。
在評估之前,因為兩組會做的題目不太一樣,等一下會說明,中間會讓大家瞭解另外一組產出什麼樣的概念,因此中間會安排四十分鐘的分組討論。
分組實作的第一階段,為何要設計第一階段跟第二階段,主要第一階段是要先產出針對協作會議大家的議題需求及考量,我們來作相對應比較完整一點的方案規劃及初步概念提出,概念提出完畢之後,我們可能需要來作相關的評估。
接著,我們就會有中場休息。
等健保署簡報完畢之後讓大家瞭解這一些議題脈絡後,我們會有15分鐘的時間讓大家針對這個問題(問),如果這個問題沒有問,可能會很難幫助接下來後續的討論,所以如果小組可以處理的問題,我們會讓大家在分別的組別裡面交流。
我跟各位說明一下,有附件1、附件2及附件3,附件1的部分是針對上一次協作會議的內容整理,這個我等一下會說明,只是跟各位說明一下桌上的文件。因此,附件1是針對上次協作會議產出、大家意見的整理;附件2是幫助大家討論一些關於技術的盤點;法規的盤點是在附件3。這是多元資訊及資訊對齊的部分。
今天會討論的這一些內容在事先也有寄給各位,桌上也有一份文件,大家可以看,我先說明一下每個人桌上都應該會有一份像A4的文件,如果沒有的話,再麻煩幫我們跟工作人員說一下可能沒有拿到這一份。
接著健保署的簡報主要是幫助大家針對今天要討論的議題,大家都有基本的共同認識,可以幫助大家在知識水平上去做後續的研議。
接著,現在10分鐘就會幫助大家,去瞭解我們今天的討論方式,是用哪一些流程來處理。
我在這邊說明一下協作會議的流程與工具,說一下剛剛的議程為何是這樣的結構設計。等一下會有自我介紹的時間,因為今天在場的人有來自非常多不同領域,因此看這一件事的角度會不太一樣,因此我們會讓大家知道今天組成的成員有誰,可以讓大家問問題、交流。
最後會有分享總結的時間,讓大家針對今天的產出來作一些交流,並有會議的結論,這個是今天大概的時間結構,分這三個部分。
第二個結構,我們會有分組實作,會分為第一階段的分組跟第二階段的分組,第一階段分別是針對未來健保卡會有的概念,來作技術跟相關的流程規劃,第二個階段就會變成成本跟法規上的評估,所以這個是分組實作的部分。
等一下的時間結構,會接著由健保署簡報,這部分會有簡報、並讓大家問問題,針對目前的事實、資訊可以做一些補充,所以上面議程的結構會有這個階段,就是告知事實跟針對這一些議題的事實來問一些問題。
跟大家說明一下今天協作會議的議程,剛剛書漾已經跟我們開場完畢,自我介紹的部分,會留在等一下的會議流程、工具、目的介紹之後,會讓大家有自我介紹的時間,以認識彼此。
大家早安,歡迎大家來到「新一代健保卡規劃」第二次協作會議,在此也祝福在座的各位父親:父親節快樂!
心智圖出來之後,也請署內幫忙確認。
會希望上面討論的內容可以放到第二次的input,看大家覺得ok的程度。
完全把成本跟法規的人拆開討論的話,會不會有問題?這兩件事是可以完全這樣被拆開談嗎?或者是還要有一點……所以成本跟法規?
我滿同意唐鳳的說法,有可能看到一個問題點,不應該這個人把這一件事鎖死,因此我的做法是希望可以真實呈現討論的內容,不管可行或者是不可行都有完整的紀錄。
關鍵命題的收斂是為了開啟比較細節的解法討論,問那個問題是希望得到細節的解法,之前我們在第一場的時候是希望蒐集大家的顧慮跟需求,那個東西可能會摻雜一些解法,那個時候我們在確認一些需求,我們應該確認需求才對應他的解法,等於是第一場收到的解法,可能不是真正有對應到需求的解法,而是在我們去瞭解顧慮跟需求中所掏出來的解法,因此我們第二次應該是要針對確定這一些需求,然後再看一下哪一些解法呼應回去。
因為我們第二次的協作會議會有兩件事要做,一個是針對已經提出的需求跟解法,再想解法的細節,這一些細節是大家討論完之後再評估,是不是可以分成這兩個階段?也就是想細節的解法之後還可以混在一起,但是大場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把估成本的人拉在一起。應該是說五個鐘頭分成兩塊。
所以我在想前面的解釋可能要很清楚,因為challenge statement其實是從上面的需求找出來的,比如大家很在意的方便性、卡的耗損程度,才會提說是不是要像悠遊卡,可能就是這一些需求要解釋很清楚,就可以帶到因為有這一些需求,所以我們把需求融合成這個命題。
我們有把健保署整理兩張excel的表做收斂,所以有把幾個民眾、其他利害關係人在意的需求,我們先有抓出來。還有那一些需求可能對應到有人提到的解法,我們也都有mapping出來,怎麼樣呼應到這個政策的行動化部分,我們有先用心智圖描繪,我們想說這樣的整理是不是可以轉譯成文字,讓民眾知道來參與的專家學者,可以知道之前的脈絡,是因為有這一些需求,我們也可能因為這一些需求看之前人家提出來的解法,有沒有要再補充或者是有更好的解法,讓他們知道有這一些需求的前提去討論,可能可以怎麼做。
我在想簡報的結果也許可以從地震發生到民眾看到這一件事的脈絡來講,中間所接觸到的法律跟就按照那個流程提出,提出的除了限制之外,還有什麼可以做,因此大家可以更清楚整個流程的脈絡,哪一些是可行的、哪一些是目前的限制,但這些限制卻不會限制我們的做法,而是大家是不是可以一起想想看我們如何做會比較好。
是不是可以依照內容,像剛剛給大家看的心智圖是從地震發生之後,然後中間要經過哪一些管道,我在想我們的報告是不是可以按照這樣的結構,因為我們這次討論比較多的限制是在法律上跟技術上,但是提到某個部會,如果某個部會就講權責法律與技術,大家會很難兜在一起,也就是到底對於民眾來說,那個流程是什麼,也就是很難去連結那一些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