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群人是有付學費的,以前是高海大,現在是高科大,有很多養殖的青年,我們認識的是畢業之後並沒有從事這個行業,因為入門的門檻太高,還有產跟學間的銜接有問題,出來之後不知道怎麼開始這個行業,所以開始做別的事情,這個是我從青年的角度來回應我們今天聊的小小角落的回應,謝謝。
另外一種回來養的,像在座的這幾位,你們有興趣或者是在先期投資的資本,這個是有經驗的,會來養魚,我們認識的比較多是接家業,少繳了很多學費,因為長輩已經有經驗了,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接續家業,所以傳承是封閉的。
另外一種是養殖的青年,雖然我們母體沒有這麼大,但是就我們所知道的樣本裡面,很多回家返鄉養魚的都不是養殖漁業,本來都不想做這個,可能一些原因或者怎麼樣,可能回家接行業。
換一個說法是,這個是非常討好人的料理,如果要煮給你的女朋友、男朋友,或者是要孝盡給你爸爸媽媽,這個是一種說法,讓年輕人願意去吃。
反過來我們覺得用長遠、永續來講,我們應該去想怎麼樣應該讓現在的年輕人願意吃魚、煮魚,講大一點就是如何讓他們吃國產魚,這個也是在食魚教育當中去想的,這個其實需要創新的手段,因為年輕人吃這一套,不吃老一套的,怎麼養吸引他,包括生產者像行銷端一起激發一些想像,讓他們去買。
我分享一下年輕人的事情,我們自己在比方剛剛盧姐說怎麼樣讓三老的人回來,其實我們認識的是年輕人,我們自己覺得怎麼樣在販售跟教育間找到一個位置,我們常常在分析我們做教育的受眾,其實願意掏錢的是親子,而這個方式是誰願意掏錢?
大家好,我分享一些,可能開了這個頭半路出家,每個人都用這個開頭。
因為我們讓這邊,讓這邊的漁民或者是生產者來延伸,我們本來是比較靠近消費者端,我們不要硬把自己逼成跟生產者,其實可以跟生產者合作,讓生產者增加附加價值來跟我們合作,我們就是靠近消費者,這中間有怎麼樣的位置,是可以有商業模式,然後也可以達到加值的作用,或許今天也可以討論看看這個議題,以上是我們的簡報,謝謝。
我做一個總結,除了一開始的深度,因為進駐在地方,如何認識這個地方、加強這個地方的知識性或者觀光、推廣,像到林邊,複製進去。
第三個目標是,我們這麼做的時候,其實在地很多養殖青年,從我們的身上發現可以做很多事,像這一位已經變成我們的教學了,我們的活動來教大家殺魚,他如何結合菜頭糕跟結合教育,他們自己都在想說要如何把這個分享出去,這個是從第三年才開始發酵的作用。
食魚從透過遊程,像釣虱目魚跟摸文蛤,我們透過過程設計遊戲,讓大家產生興趣並認識物產。另外,兩年前我們去林邊做石斑,今年直接在地的漁會就跟當地的年輕團隊做合作,開發出石斑魚的桌遊,那一天玩瘋了,然後我們的角色就變成不老團隊了,這個是我們很幸運的案例,我們真的複製過去,而且很成功又精緻。
第二,養殖漁業的食魚教育的推廣,食農教育法推廣,其實農委會也有推廣食農教育計畫,很多學校都有參加進來,今年的食魚提案計畫暴增,我們在2017年也有參加另外一個比賽,聽到另外一個消息,我們那時參加食魚相關團隊還有很多,但是現在都沒有了,因此這個是兩個資訊,很多地方的漁會要開始做食魚教育,年輕人反而沒有很關心這個部分。
這個過程我們知道原來可以跟消費者怎麼暢談,因為我們曾經是這樣的人,因此知道他想知道的是什麼,因此我們用繪本的方式告訴他們,雖然距離很遠,但是是可以靠近的。
販售是結合活動,直接體驗一整天的遊程之後來體驗「漁塭上的餐桌」,我們今年甚至到百貨公司,其實我們接觸到更多市區的消費者,這個時候我們就知道消費者知道的事情真的是太少,所以要如何讓他願意買這麼貴的東西,我們的策略除了跟他說無毒養殖之外,我們會開始跟他講故事,像這個是多麼辛苦,比如昨天有一個一直硬要殺價的人,我就開始跟他描述這個成本為何這麼貴,鉅細靡遺跟他描述說我們收益的方式跟人家不一樣,描述完之後就沒有殺價了,還帶了五片走。
我們的目標是如何把七股的產品賣出去,這個比較像生產者的概念,其實我們現在辦的活動是我們在市區結合餐廳,這個是滿多人做過的,我們也有到花蓮去推廣西部的虱目魚料理。
我們在做的過程,我們要掌握住介於什麼之間,也就是推廣跟教育之間,把知識包裹進去到傳達的理念,食魚教育的模式,像這個是社區如果是養殖漁業的社區,除了水產品之外,也會把人文、史地的議題包裹進來,像那個地方有什麼樣的生產者是好的,怎麼樣做友善養殖或者是無毒養殖的方式,像有一些組織,比如漁會的組織,像當地的學校或者是老師,融入食農教育或者是食魚教育。
除此之外,畢竟還有很多遠距離的,因此我們會把做的事情推廣到其他的地方,有的是到台南市區、新北及屏東來做另外一種水產模式的複製。
所以我們辦的活動都會讓消費者看到真的生產者,因為我們後來發現真的讓生產者站出來自己的產品是比所有認證更有效的方式。
我們做的事情實際上的去更靠近生產的,但是在認知上是很靠近生產的,我們是完全外行,其實沒有這個背景,盧姐是還有加工背景,但是我們是沒有的,因此我們覺得很粗糙,硬要進到這個領域,但是我們後來發現消費者對於這個產業的不認識,我們怎麼樣接觸這個消費者,然後認識魚的養殖過程,並不是這個魚是否好吃,我們更希望的是認識生產過程,包含生產者的辛苦。
慢慢久了,覺得介於生產者跟消費者之間外,我們也介於行銷跟買賣教育間,也不是單純買賣,而是包裹一種認知跟傳達理念來推廣跟賣水產的位置。
到現在我們慢慢介於一般民眾,也就是從學生到後來我們開始推親子,到現在我們展售接觸到更多受眾的時候,其實我們的定位變成從剛剛的城與鄉(空間),現在變成是生產者跟消費者間在找一個定位。
我們一開始只是想說如何把城鄉差距的人跟資源串聯在一起,因此一開始直接跟在地的小學、漁民合作,在地的小學因為那時校長有提到在地小學校朋友的家裡都是養殖漁業,但是小朋友對這個漁業是不認識的,想見長大就對這個行業沒有興趣,因此就不會回鄉接這個,因此我們跟小學合作如何帶著小朋友認識自己家鄉的產業,而且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把漁民拉進來,除了做生產之外,偶爾分享一些資源來做教育跟推廣,其實是有其意義存在。
我們描述一下,一開始是三年前進來的時候,我們自己提了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因為我們原本是學規劃的,一直覺得城鄉之間一直有落差,我後面講的概念逐漸濃縮,本來是空間上城與鄉的距離,我們在中間找一個定位,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發現,其實要定位在哪兩者間,我們定位是做食魚教育。
為什麼這麼做?我們團隊有三個人,其實我們一開始在做這一件事的時候,其實很彷徨,我們帶著理想、很熱血進到這個地方,其實已經三年,我們變得非常謙卑,像今天每一位都是水產界的專家,我們是很謙卑,還相看兩無眼,我們常常質問自己,但是有一些小小的肯定,像我們今年上了豐年社跟漁業推廣雜誌的封面故事時,我們就會覺得有被人家覺得有需要的價值,只是如何把它變成是商業模式或者是補助缺口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養活我們自己,就像剛剛盧姐一直有提醒我們的一件事。
其實剛剛盧姐有講的是,我們一開始進入七股這個地方。我們的工作室是在十分里,其實我們長期合作的漁塭是從文蛤為主,我們是從文蛤起家,也就是在國盛燈塔附近,其實我們在社區當中有一個點是以虱目魚為主的遊程,我後面會稍微描述一下,我們都會用這個方式來告訴大家我們的位置。
盧姐是半路出家,我們是從一開始就出家了。
大家好,我是股份漁鄉的宜霈,我們也有另外一位夥伴來,非常謝謝盧姐的自我介紹,我就可以縮短一些介紹。
這個拉回到漁電共生,我們很短的時間聊到一件事,現在有褒、有貶,以魚為主、以電為輔,去提升漁業的產值,總共有1,000公頃的土地,是不是可以做整體的規劃來做積極地管理,往國際的漁業方向來產生,這個有可能有這樣的機會,不然漁電共生就會變成魚電都往這樣的狀況,這個是我剛剛的討論,以上,謝謝。
其實陳經理也有提到國內這一種小農小魚,其實也有提到很難賺錢,我們到最後都在討論到國外的這一件事,臺灣是不是可以打團體戰,我們以現在的經驗是很多產銷班在打團體戰,但是我們聊的是,但是臺灣要整體去打團體戰,以日本為例:第一個是生產線是不是可以跟國際接軌自動化、機械化;第二個是品牌,像日本和牛,不管是哪一個產地,就是日本和牛,臺灣有幾個物種來打品牌?第三個是促進團結合作來做管理機制,因為時間上有限,管理機制就要避免大家加入,然後會有破壞品質的情況發生。
我們再回到剛剛講的既有事業的一件大事,也就是到底怎麼樣才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其實就是你的產跟銷的問題,我們剛剛聊了一下,產跟銷可以代產,銷提升的話,產的方面也可以改善,我們也聊到銷的部分可以分國內跟國外。
回到剛剛講技術媒合跟業師的地方,以現在傳統的養殖漁業為主,也就是一級產業都有問題,這個是員工、老闆的概念,你來這邊工作,就是老闆說什麼就做什麼,所以每一天的工作很粗活或者是重複性的工作,所以做久就會想要離開,再加上生活機能不高,因此也有人提到,其實我們應該重新設計一下一級產業鏈的過程,像升等,如果舉例好的話,你可以多一些自主權,你就會吸引年輕人到這個地方就業是幫人家工作,但是其實是有一個上進心,不會只是來工作,這個是我們剛剛所提到的一件事,這個是政府或者是研發單位的合作來想這一件事。
第二,既然來了就業,我們的生活技能?因為要帶著家庭過來,因為全家都在這邊,這個部分沒有討論,這個是需要政府提供好一點地方的生活技能,這個部分我們討論比較少。
第三個,你剛剛講說要吸引外面的青年來就業,也就是外面的青年可能跟剛剛第一種青年比較不一樣,也就是哪裡有薪資、工作機會就去,一個是技術上,所以剛剛也有團員提到,因為我們現在知道學校跟實際的產業斷層很大,我們也有水產的相關業者說其實我們需要業師的引入,也就是跟學校合作,或者是跟相關的研究單位來合作,也就是看怎麼樣培養,讓畢業的學生或者是在學的學生進入到實際的工作場域來培養、媒合,怎麼樣去找到這一些年輕人,這個是第一件事在技術上的部分。
第二種角色,也就是地方的既有事業,也就是本身在地的企業,如何去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我們等一下稍候再講,因為這個就爆炸性的討論了。
有人提到一個問題是,像這樣的個體需要先期投資資源來先請政府的,像文化部、教育部的這一些資源,常常都是很短的年期,像一年期、兩年期,頂多是三期,所以今天是一個青年去創業的時候,很短提案的時候,其實是在想自己人生的事情,但是在提案的時候,只能一期期去提KPI,其實在想像上是有很大的限制,這個是我們第一個有成員提到的問題。
像我也有大學相關資源的人,其實我們的討論非常多樣化,因此剛剛的討論有一點放射狀跟爆炸性,剛剛大家都有提到問題,我儘量在表達當中提到。其實一開始,不同的角色對於「地方創生」這四個字的認知差很大,一開始我們把幾種角色提出來,第一個是本身個體就是一個新創事業,本來就是帶著理想到偏鄉跟到其他的地方創業,像社區發展協會的人本身都會做的角色。
大家好,我是股份魚鄉的廖宜霈,其實我們獲得的主題是地方發展、地方創生,我們的提問也有提到漁電共生的問題,這三個的涵蓋範圍非常大,其實這一組有從事養殖專業的企業體,也有做地方社區發展協會或者是文化事業,像我們是教育的。
大家好,我是七股股份魚鄉的廖宜霈,我們團隊在七股沿海附近做食魚教育,三年來我們原本是以外來人的身分來讓漁民認識,希望今天有更多的機會來認識我們沿海其他的地方,因為七股的地方很大,所以可以瞭解每個人的想法並做一些交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