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先要有一個跨領域編組?
請問這要如何具體使用在公務系統當中?
還有哪些案例可以分享的?
現在已經有很多公共服務,事實上說不定還在維護階段,也不能輕易地拿掉,因為很多人在用,但是難以整合,要怎麼辦?
如何處理不同的單位有不同的廠商,在規格裡面本來就沒有單位跟單位間互相通的設計,我們事後發現應該要連起來的時候,廠商間其實也沒有這樣的管道,也不知道誰要發動,請問要如何處理?
數位弱勢需要協助的管道,應該要怎麼規劃?
我們的訪問到此結束,非常圓滿成功,謝謝。
所以今天結論是AI是輔助的智能?
所以可以充分掌握AI為人類帶來的好處,所以可以從中做更多的創新、研發,但是要必須注意中間的治理。
AI不會取代掉大部分的人的工作,反而會讓大部分的人多出時間來思考工作以外的事情?
當AI幫我們做很多事情之後,我們人類還可以做什麼事?
您覺得我們的工作異化的部分會被取代,人類不要再做機器的工作,應該會多出很多時間。
就是馬上見識到AI對人類帶來的好處。
您覺得我們馬上會在什麼領域感受到AI的威力?
最後請委員幫我們總結一下,AI會如何徹底改變人類的社會與生活?
就是透過治理、監管、提前預防可能未來發生的問題。
所以綜合所談的,委員其實不太擔心AI在未來帶來的衝擊或者是威脅?
也靠委員協助告訴我們背後的道理。我們講到有關於AI對於隱私、就業、道德的一些衝擊,似乎人類都是可以有對策來解決的,我們未來要成立這個數位發展部會,是不是也會基於這一些精神,然後在做一些事?
臺灣沒有很多人知道。
所以要讓很多人知道自己有這一種權利?
我們知道很多互聯網的巨頭公司,利用人們的每一次搜索、網頁搜索,每一次的定位點讚,他們在沒有告知被蒐集的情況之下蒐集數據,而這一些數據拿去做商業的用途,每個人變成很像他的商品了,你怎麼看這一種數據霸權帶來的一些?
您是非常有良心的系統建設者。
您怎麼看數據AI背後隱藏的隱私問題?
我想大家都一直很關心、也都很注意,像歐盟推出史上最嚴的GDPR。
這個能力有辦法做到嗎?
所以一開始就要把很多的情況思考進去?
這個公開技術的內容過程當中,會花很多的錢嗎?
這一種無人載具要監理或者是可以交代的是?
臺灣除了在金融領域有這個沙盒實驗,有沒有計畫推廣到其他的領域?
我們是多早就有這樣的精神?
所以歐盟的方向是值得我們國家來學習的?
給出交代是很重要的原則。我想到另外一個監理沙盒類似的例子,像歐盟,歐盟是在今年2月的時候公布了他的AI白皮書,還有資料建設的報告,在這裡面比較特別的一點是規定了AI使用規範,像你在訓練AI的過程中,要公開透明、可解釋可追溯。
您講的這個例子讓我想到蘋果信用卡的故事,那個是在去年發行的,但是發行三個月之後就被告了,因為有一個工程師發現蘋果信用卡信用額度是他太太的20倍,但是事實上在別的信用聯徵制度當中他太太的信用比較好的,他告蘋果的原因是他覺得這個背後的機制隱含了性別歧視的問題,所以這個過程事實上就需要這一種監理沙盒。
還是要有討論的過程?
像日本就有提出來一些批評,他們認為這樣的信用評等制度會造成一些歧視或者是不公平,最糟糕的是數據上弱勢的一群人可能會被排擠、邊緣化,產生類似貧民窟。
另外一個我有注意到互聯網的大公司,不是臺灣的公司,是根據數據的一些模型或者是人類的交易紀錄,開發出一套信用評等制度,你知道有名的例子像阿里巴巴有做芝麻信用,像日本Yahoo也曾經針對用戶來做信用評等的制度,類似信用卡的。
不知道。設計這個模型的人,每個人並不是非常公正,或者是依照這個正常的思維去做。
可能因為模型的錯誤,就是沒有辦法停下來。
自駕車在路上開,時速是按照標準,假設突然有四種人跑出來。
萬一這個判斷的人……
這個是需要人去決定30的極限。
200時速是人設定的。
不管怎麼樣。
我還是先描述一下Trolley problem,一條很狹窄的山路,然後上面是總統的坐車要往下開,下面是一台載著20個小學生的娃娃車要往上開,因為道路太狹窄了,兩個都是自駕車,假設無可避免會撞上……
主要是道德決策上。
我們也觀察到,某些比較高度風險的領域,像自駕車可能會遇到類似著名的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
AI是主要輔助人類的系統。
我們提到比較多的是數據帶來的好處,還有為政府帶來一些治理上的進步。但根據國外美日歐盟等國與專家的報告,AI除了帶來好處以外,也會帶來一些衝擊,姑且不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但就是也衝擊到就業的問題、不平等的問題、隱私、道德等等的問題,會帶來一些隱憂或者是風險,你怎麼看從數據到AI帶來的衝擊?
所以這個數據紅利是可以為全民所共享?
這個空氣盒子的故事跟數據紅利的關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