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計畫叫做「百人說書」,已經從2019年4月訪問將近⋯⋯您是第97位,然後訪問了隔行各位想要跟他們聊一些閱讀的經驗跟人生的一些課題分享,希望今天有這個機會可以跟唐鳳委員聊一下,我們就直接開始。

  • 想要先聊一下,現在的工作量,平時會有固定的閱讀時間嗎?

  • 通常是在什麼時間?

  • 睡前讀完書,然後大腦會運作嗎?

  • 因為睡前會儘量不要連到網路上,但是如果不聯網的設備是可以用的,所以很適合拿來看書或什麼的。

  • 會特別安排自己花多少的時間看書?

  • 就看當天有沒有想要看的書,有的話就看完,沒有的話就不看。

  • 如果已經到了睡覺的時間?

  • 因為我看完一本書很快,大概1頁花2、3秒,所以這樣的話,如果半小時的話,應該大概3秒⋯⋯大概是1分鐘可以看20頁,30分鐘就可以看到600頁。

  • 所以基本上一本書是可以看完的?

  • 對,所以不管怎麼樣,應該都可以看得完。

  • 那您看書的類別會特別選嗎?特別像哲學或者是數理,或者是小說,都不挑?

  • 小說的話,倒不會用這樣子掃描的方式看,小說就是休假的時候,然後慢慢地看,看的時候腦裡會發出聲音,知識性才會是用掃描的。

  • 瞭解。那最近看了什麼書值得和大家分享的?

  • 小說的話,最近把《傀儡花》、《獅頭花》、《苦楝花》都看了。《傀儡花》就是也要拍成《斯卡羅》的小說,所以非小說就看非常多,而且都是比較雜,很多是學術型的,現在一下子還想不太出來要推薦哪個。

  • 想問唐委員平常都是怎麼挑書的?會去書店嗎?或者是有人請您推薦?

  • 我基本上只看電子書。

  • 基本上都是電子書帶著走?

  • 對,小說的話偶爾還是會有紙本,因為要慢慢看,但是就算是像《傀儡花》,我就是同時有紙本跟電子書,因為我非常依賴全文檢索,所以如果沒有全文檢索的話,對我很不方便,所以就算有紙本,我也會想盡辦法把它掃描或者怎麼樣,可以讓它變成全文檢索,所以你說逛書店,已經很久沒有,好幾年了,看有沒有五年以上。

  • 可是電子書還是會挑,您都是怎麼挑選這些電子書進到你的電子庫呢?

  • 因為電子書取得是不用花時間成本,然後我看它也幾乎沒有成本,所以基本上就是對它什麼東西感興趣,就把章節花個5、10分鐘看一下,有興趣的就會打開,所以可以說是只要看到書名,覺得有興趣就會點開,不會特別去想。

  • 想問一下,因為最近看了《傀儡花》,因為主題也是滿跟臺灣歷史相關,我也有看您之前跟其他的報導有聊到,以前比較偏數理,然後接觸人文類的,就會覺得是比較需要大家一起討論的。

  • 那個是12、13歲的事情,好久以前了。

  • 對,想說近期好像沒有人特別問這塊,想問您讀完《傀儡花》有什麼感想嗎?因為接下來也有《斯卡羅》?

  • 我覺得陳醫師這種所謂彩虹史觀,也就是跨文化的這種史觀,我覺得是現在很需要的一件事,像這個在《獅頭花》更明顯,不特別從哪個族群的角度,不去站在哪種很像是正統的角度來寫,比較是如實,也就是當時真的發生什麼,每方感受都不一樣的狀況去描寫,像我們現在也有20種國家語言了,所以其實任何事情發生的時候,都不是只有一種文化的解讀的脈絡,我覺得這個如果不是小說的形式,純粹這種像剛剛很抽象地看,其實並不容易瞭解的,但是如果用小說的形式,去把蝶妹、家人的這整個關係,他們不同位置上看到同件事,但是有不同的詮釋,到最後還是可以為了共同價值和平,一起攜手合作,然後我覺得這個是滿有意思的態度。

  • 瞭解。接下來想要問一下,因為唐鳳委員算是出生在新聞業的家庭,想問家庭的這種新聞業,對你們來說的生活或者是成長上有什麼特別的影響嗎?

  • 我覺得會滿在意在書寫的時候,是不是有平衡,不只是平衡報導,剛剛講各方觀點的平衡,講得也是對看的人來講,是不是可以看完之後不陷入某個極端裡面,而是可以自己再重新思索關於這件事,從事這當中看到的觀點,我的觀點是不是也可以貢獻的部分,這個也是心態上,前面採訪的人跟後面閱讀的人,閱讀的人也可以成為共創者的平衡,這個很需要在新聞寫作的時候,稍微有一種我要瞭解到我的字,未來造成的社會後果的那種感覺,就跟一般不假思索寫出來的字是很不一樣的。

  • 因為聽起來是對新聞報導、寫作這方面⋯⋯

  • 文字的社會責任。

  • 想問的是,對於父母親有沒有訓練你或者是教你怎麼或者是閱讀新聞?

  • 當然有些基本的,像倒三角形之類的,那些都是怎麼查證之類的,那個都是很基本的,我比較記得的是,因為我母親是在大學的時候,協助引進奧瑞岡辯論法到臺灣,現在還有在使 用。奧瑞岡辯論的特色是,正方跟反方並不是分別宣讀他們的立場而已,而是會互相問問題。

  • 所以,從我的角度來看,其實任何一件事,正方跟反方都是透過互相問問題來幫助彼此達到這件事更全面理解的想法,也就是說,他們事實上是共同創造,雖然看起來是彼此攻擊,但是事實上是對事、不對人,所以也是共同創造,而且在抽籤抽正反方以前,等於兩方都要準備,所以任何一件事,並不是只有一邊的說法跟做法,而是透過這樣的詰問、共創來達到非常全面的瞭解,這個是我小時候記得比較深刻的,像小學6年級,有個辯論題目是小學生都應該穿制服,你看我,也知道我不會支持的。

  • 但是,因為我抽到這個,所以不得不支持,後來想說每個班都可以有自己的制服、過程可以自己創造,然後可以變成這樣創作之後,是不是可以彼此互相認同,然後認同之後不一定是整件衣服,說不定是徽章、Logo之類的,所以每個個體是不有自己的創造力之類的,因此就用這樣的方式來看,如果不是正反方的話,這些思路可能也不會考慮到。

  • 所以其實是透過那次的辯論,也讓你更懂得體會,也就是如果是持不同的意見⋯⋯

  • 瞭解。那您會覺得怎麼看待現在的新聞業?這個是方便問的嗎?

  • 可以。我覺得現在大家都瞭解到任何人都是可以事先問過,也就是公民記者,這個在2014年大法官釋憲之後,任何人都瞭解到,任何人願意遵守新聞倫理,都可以貢獻到報導裡面,也就是所謂的新媒體、公民媒體等等的這些概念,所以我覺得擴大了新聞業的意思,以前是很像只有廣電總局的許可,也就是許得出來的三台之類的,才有做新聞的權利,其他人都是輿論。

  • 就是不可以聽信的謠言。

  • 就是輿論,也就是比較中立的詞。但是現在的情況則不然,包含像臺灣事實查核中心,這也是專門去幫忙做查核、公開做這件事,或者是很多公民媒體的平台,甚至是小學生、中學生,也可以在總統辯論時,也可以即時看候選人講這些數字是不是真的,或者是開票的時候,也會有Youtuber在那邊提供說唱票是不是三個人候選人唱到4號,沒有啦!那個是立委選舉。也就是即時查證的工作,每個黨派也有自己的Youtuber從某個角度來講,就很像SNG,就是發生一件事的時候,大家可以藉由我們相信那個Youtuber的眼睛,然後我們每個主要政黨都有他自己的,當他們都說這件事是這樣的時候,整個社會就比較瞭解到事情是這樣子,這個是滿好的,也就是參與式的,每個人都可以變成符合新聞倫理的情況下新聞工作者,我覺得這個是臺灣作為有比鄰近任何政治體都好的新聞自由跟言論自由的情形才會出現的狀況。

  • 就是有一定的自由,大家又有一定的自律的話,那就OK。那如果講到缺點,您有什麼想法?因為我有跟其他的人聊,他們覺得因為網路太快速了,有時錯的資訊,即時不知道自己是錯的,卻很容易不小心傳出去。

  • 主要是平衡很困難,以前是你如果保持著反面或者版面,你可以透過編輯的安排,讓人不得補正反兩面都看到,但是現在的手機則不然,你滑動的時候,一定是一個在前面、一個在後面,你可以前面看完就轉傳出去或者是截圖,或者是後面看完之後就轉傳出去然後截圖,又或者是拿其中的一個標題,常常現在很多新聞工作者會覺得很詳細做了查證跟平衡,但是編輯就挑裡面的一小段話,然後裡面一點都不平衡。

  • 比較吸引眼球的注意。

  • 對,而且編輯還不用簽名。

  • 然後被罵的都是⋯⋯

  • 都是很辛苦的記者,內文明明沒問題的。但是編輯也很無奈,因為從他的角度來看,手機的版面就這麼大,像以前那樣子花苦工去作編排的話,一下就滑掉了,所以會滑動小的螢幕載體,確實是問題,沒有錯。

  • 現在很多人會講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自媒體,因為剛剛也有說到,我們現在沒有辦法正反面來看,或者是還沒有點進去看就先罵標題,有什麼想法可以改善臺灣人要增加媒體識讀的辦法?

  • 不過全世界都是這樣子,不只是我們,只要有智慧手機的地方就這樣。我覺得臺灣比較不受這個影響,相對小,主要是因為我們寬頻人權,大家都是399元或者是499元吃到飽,意思是手機這麼大的大小,像指揮中心記者會,可以有非常豐富的影音資訊,所以同樣是很小,但是當你看一開始的文字之後,你想要瞭解更多的話,挑到影音的那段讓你全面瞭解,包含在講的時候,即時新聞問他們的問題等等的這些過程,像剛剛的那個記者會,應該是幾萬人同時在看,每個看的人就發揮自媒體的功能,再把它充分到這個脈絡、提供給其他人,這個就比傳統的新聞稿好不知道多少倍。

  • 但是,如果不是有寬頻人權,大家都有4G可以看直播的情況,其實是沒有辦法做這樣的事,光是連續看兩個小時的記者會,看到頻寬的帳單就爆表了,在別的國家,所以我覺得我們是靠更多的脈絡即時的資訊、互動,來提供上下文的脈絡。

  • 當然純文字的情況之下,現在也有像防詐達人,也就是趨勢科技,或者是Who’s call、美玉姨,又或者是Cofacts的「真的假的」,這些都是在LINE上面即時看到一個訊息的,並不是下架或者怎麼樣,而是立刻跟你說被查證過,而且脈絡是怎麼樣。

  • 快速給你一個懶人包?

  • 就是即時脈絡提供的服務,就是可以透過時間的前後、並不是滑動的上下來重建脈絡,重建脈絡之後,對話就變得比較可能。

  • 所以聽起來唐委員對於現在網路造成這些新媒體的聲量,還是比較樂觀?

  • 主要是寬頻人權。

  • 大家都一樣。

  • 對,然後媒體素養,不只是國家,也是終身學習,現在有很多的教材教法,所以我們確實面臨這個挑戰,但是這個挑戰累積的經驗,我覺得也累積得比其他言論自由比我們差,或者是寬頻人權比我們差的國家或者是所有其他人來得快一點。

  • 瞭解。延伸想要問的是,您怎麼看待現今數位的生活?以唐委員的年紀,可能小時候的數位還沒有這麼數位,從小時候到現在的快速變化,你怎麼看待這樣的生活?像便利性之外?

  • 像剛才所講的,像以前在我小的時候,當然沒有寬頻人權,但是像偏遠地區一定要公共電話,也是一個人權,也就是基本的通訊權、健康權、學習權要一視同仁,甚至越偏鄉要越先進,偏鄉離島發展、花東發展條例這些,我覺得都是相同的概念,我覺得這個是很empower的,所以我並不覺得現在數位、技術的發展,對我們剛剛講到這些技術的理念造成衝擊,我覺得反而是當時講的這些理念,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來完成,也就是觸及到更多的人,像2003年的時候,雖然全民健保,但是還沒有健保卡,所以如果是移工或者是其他的,像看中文沒有這麼熟悉的朋友,他們要接取服務的時候有點困難,但是像現在因為沒有人在用純紙本的健保卡,也有多國語言的服務等等,他們去接取這些服務的時候,就更容易量身打造,讓他們容易看懂、也很容易被包容進去的這些數位服務,所以我覺得以前都是地區要普及,但是現在同一個地區裡面,其中的語言、生活習慣及各種方式,各種各樣的情況之下都要普惠,這個是我長大之後看到的東西,小的時候還沒有。

  • 瞭解。剛剛有提到以前的那種概念是覺得越偏鄉越先進才跟已經發展的平行,現在臺灣的偏鄉,您覺得還有什麼問題?

  • 如果寬頻網路,這個基本上已經解決了,如果是好比像平板有沒有、手機有沒有等等,這些其實有很多廠商的協助之下,其實已經解決到一個程度了,我覺得比較大的差別,還是偏鄉的朋友接取到網路、也有設備之後,是不是有一種覺得在上面可以立刻就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等於是社群,也可以讓他的生活有所增進等等,也就是接取到網路上人脈的這件事。

  • 這也就是為什麼像教育部的大小學伴的計畫,都是希望跟偏鄉的少年年紀相近的青年們在都市,並不是教少年什麼,而是透過網路陪伴他,因為他自己的興趣,而這個興趣在他鄰居可能沒有這麼多人有相同的興趣,但是也可以找到線上的社群,所以我覺得人跟人之間的聯繫,這個可能是很重要的事情,現在比方地方創生、2DG,所以你說你住偏鄉或者是城市,現在也有人兩邊跑了,這個是讓人脈的流動可以更快。

  • 這個讓我突然想到,好幾年前是綠島或者是蘭嶼,開了第一間7-11,那個時候有兩派的人,一派的人覺得這種東西會破壞他們的文化,有一派的人會說偏鄉確實是需要這個,不知道您怎麼看?按照您剛剛所說的,雖然網路是可以讓同樣興趣的人可以快速變成一個社群,是不是有可能弱勢的文化會被蓋掉?

  • 主要還是要有文化敏感度,實際在運用網路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確保當地的文化才是網路到底要怎麼用的主導者,這個其實是《傀儡花》跟《獅頭花》裡面的主題,從清朝的角度來看是教化者,但是從原住民族的角度來看,其實就是侵略者,也就是進步,其實只有攻擊的那方才是進步,防守的那方一點都沒有覺得是進步。

  • 但是我剛剛講的則不然,而是每個地方,像剛剛特別提到是少年,也就是任何年紀的朋友,也就是從他的角度來看要如何主動往外連結,一定是科技跟線上的社群來配合他們,並不是硬要他們來配合這個科技,所以這個概念我覺得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誰主動的這個問題。

  • 主要是他們需要,並不是硬丟過來讓您用?

  • 對,網際網路是您想要的話,可以幾乎沒有成本連結到任何人,但是還是你主動去連結,這個跟7-11的狀況還是有點不一樣。

  • 在數位的幫助下,您覺得政府機關如何和民眾有更好互動,現在已經看得出來,各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小編,可以很快做圖。

  • 還有總柴。

  • 想要問的是,因為你入職,其實也還沒有到很久。

  • 四年多了。

  • 你怎麼看待入職後的這段時間跟以前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 最大的差別是,以前大家會覺得網路上的這些鄉民或者是網民之類的,很像是神出鬼沒,也就是從政府的機關、官員的角度來看,也就是可以找公會的理事長、協會的理事長,就可以代表後面所有的這些人,所以溝通是很有一套既定的方法。

  • 同樣的道理,你找到區域立委,理論上會幫你溝通區域的人等等,所以都是樹狀的結構,但是在網路上則不然,任何一個「#」所捲動的幾千人、幾萬人,不會有任何人來代表,你找到一開始來用的人,說真的對其他人也沒有話語權,所以要回應網路上的這種風向時,其實除了運用網路原生的那些方式,像剛剛所講的可愛總柴圖片之外,說真的並沒有別的方法,並沒有是找到這個源頭,然後我說服他,他就幫我說服其他轉傳的人,哪有這個事,怎麼可能?

  • 但是你做類似像文化干擾的事情,用一種幽默的方式,像開自己的玩笑等等,大家也願意幫你轉傳,所以我的意思是,不要有一種很像可以去找到那個樹狀結構,因為一開始並不是樹狀結構,而是網狀結構,我覺得現在各個部會基本上都有掌握這個想法,我覺得這樣子跟網路社群的溝通也變得比較容易。

  • 所以原則上是利用網狀的結構來傳播。

  • 對,也就是把傳播的訊息做成適合網狀結構傳播的這個形狀。

  • 瞭解。所以很好奇,這些單位有專門訓練的小編嗎?

  • 大家都會互相學習。

  • 就是看字怎麼擺跟尺寸怎麼好看。

  • 除了用這種圖文之外,因為之前唐委員有設「提點子」,可以讓民眾快速提案,您還有提過哪一些類似的幫助?

  • 其實「提點子」也很靠我們剛剛流傳的迷因,像為何塑膠吸管要在外袋逐漸禁用的連署,可以這麼快達成,就是海龜被塑膠吸管卡住東西的那個迷因,就是這兩個是互相輔助的,也就是一個迷因讓大家發覺某件事不太對、不太正義,但是因為這個迷因的形狀不會讓人覺得貶低某個人、某群人,而是大家一起來想更好的做法,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是可生物降解的吸管或者是可重複利用的吸管等等,所以這個提案的人,當時可能才剛滿17歲,當時很成功來找網路上的「不塑之客」的社群,我們也很成功地把他作為一次性免洗餐具的業者坐下來,找出可以共創的道路。

  • 我覺得「提點子」,我們看到成案最快速的那些案子,像近期還有境外購物到超商,又不給退貨詐騙的那個案子,而那個案子也是在網路上自救會,他們自己串聯起來,然後瞬間又連署達標,我們這邊是4、5個部會,包含消保處等等,就是全部聚集起來,確保每個部會守備的範圍彼此都可以串在一起,不要單點回覆,然後以鄰為壑,也就是詐騙的人就被Push到其他部會,就是一直被踢皮球的情況。

  • 最後這個拼圖透過協作會議、連署人、超商、FB代表及兩位立委都來了之後,發現有些拼圖並不是政府要做,好比像關貿,也就是在Easyway上面加一個功能,說我接下來半年都不會進任何貨品,所以有用我的名字都是詐騙,加這個功能的話,其實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又或者是7-11或者是全家,可以在企業社會責任的道德趨勢之下,提供一定要代客退貨的服務,墊高詐騙者的成本、減低我們處理的人的成本,如果每關都這樣做,像垃圾郵件,後來我不太收到垃圾郵件,原因是那個地方都稍微墊高垃圾郵件的人,而降低我們處理者的成本,所以當下大家把拼圖拼起來之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也是靠剛剛講的這些網路社群,把真的利害關係人糾結到一起,這樣才可以面對面進行討論。

  • 像以前還不是數位時代時,感覺政府跟人民,很像並不是有辦法這麼直接溝通,也就是要透過官媒或者是其他的管道,您覺得現在可以直接溝通,有比較好嗎?好的地方在哪裡?因為也有可能會說是政府官員濫用職權的一些疑慮。

  • 我們覺得有疑慮都是很好的,因為有疑慮才可以要求政府官員負責,以前並不是沒有疑慮,只是不能講疑慮而已。

  • 有疑慮,只是不能說。

  • 以前並不是沒有疑慮,這個要講清楚。有疑慮就像剛剛講到的,只要不要變成人身攻擊、貶低、歧視,只要變成共創的來源,我覺得都是非常棒的,我要特別講的是,並不是政府跟人民間的距離近,人民跟人民的距離也變近了,以前關於任何一個公共議題,各個利害關係方其實平常也沒有互相討論,也是靠他們各自對應到政府的局處,像官媒,也就是看報紙才知道另外一群人。

  • 現在則不然,像醫學知識的傳播者、某位網紅對於某種療法有什麼效果而產生不同的想法,他們也不是等人幫他們代表或報導,而是自己開語音聊天室,這裡面並沒有政府的角色,這個是人民跟人民不同立場的價值,我覺得這個並不是靠政府來做,政府只是要確保這樣的言論環境在資安上、隱私上沒有問題的,人民自己解決很多這個形狀的問題。

  • 數位的部分,數位的感覺還滿豐富,其實可以看到這一年來的疫情,唐委員跟其他的夥伴們都有推出一些APP,滿期待之後還會有。想問一下身分證之後是不是會綁定數位的APP?

  • 現在健保卡是疫情最常用的,像健保快易通,也就是兩個APP平台都是下載量在臺灣第一名,已經超過1,000多萬的下載,健保快易通,確實我們有幫忙他們加一些功能,好比像虛擬健保卡,如果現在在居家檢疫或者是偏鄉、離島的這些地方,如果要存取健保服務的話,遠距視訊就不用刷實體健保卡,也就是拿APP,然後按虛擬健保卡、輸入QR code,對折視訊鏡頭,在醫療服務提供者在另外一端一刷就當作是刷完健保卡了,這樣一方面是減少接觸、二方面是如果巡迴或者是在職醫療的話,也不用背這麼多的設備,所以確實因為疫情的關係,對於無接觸、QR code及健保快易通怎麼用等等,整個社會都有很大的學習成本,學習完之後,在上面加更多的服務,就變得比較容易。

  • 為何不是身分證?因為防疫只照顧有身分證的人就完了,因為移工是沒有身分證的。

  • 不過剛剛講到一個滿有趣的,也就是這個疫情反而加速了我們的使用轉型。

  • 有一點有人有疑慮,像身分證或者是有關於這些個人資料的東西,都會在APP上流傳,對於資安的問題,是不是也是重大的挑戰?

  • 像健保署線路就是封閉線路,並不會接到一般的網際網路上,像你在提款機的端末,其實也是直接只連到銀行的系統,根本沒有辦法在上面連到網際網路,這個是一樣的道理,這個是縱深,也就是侵入一個,沒有辦法很容易跳到另外一個去。

  • 便利商店的機台也是一樣的道理,每個便利商店只有一個中央主機,幾千個機台都是那台主機的端末,這個比一般在網際網路上容易防禦,從資安的角度上來看。

  • 至少安全許多。

  • 我如果要攻擊的話,就必須要物理上進入主機的機房,當然也不是做不到,很多電影有拍,但是至少墊高攻擊者需要的成本,他不能從網際網路寫個病毒就自動過去。

  • 想要聊一下閱讀的個人經驗,其實聽你講了很多數位,像電子書也是滿數位化的東西,因此想要聊一下,唐委員喜歡紙本書或者是電子書?

  • 我已經不太看紙本書了。

  •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看電子書?完全對紙本書不會有留念?

  • 不會,完全沒有。我看電子書非常早,你說什麼時候逐漸不看紙本書,大概是kindle或者是iPad出的時候,大概是2009年、2010年,大概也有10年了。

  • 因為現在看起來滿多書的。

  • 這個是有人送,我就擺著,我基本上不看的,上面的書,我看過的書看有沒有兩本。

  • 因為有些人對紙本書是很在意的,有的人覺得眼睛沒有辦法盯著螢幕看,但是唐委員就是不會有這方面的困擾。

  • 電子紙是不錯,我一直都很喜歡電子紙,自己不發光,所以在戶外比較容易看,所以電子書對我來講,他的意思只是能用全文檢索,我其實只是在意這點,所以未來如果真的電子紙能夠做成可翻動,說不定我們家裡每個人就這樣一本書,或者是不同的開一本,可能一本書、一本雜誌、一份報紙,但是就像《哈利波特》一樣,按一下字就開始變化,也許也有可能。

  • 因為有些人不喜歡電子書,因為電子書想要突然翻到哪頁。

  • 因為不喜歡玻璃的觸感,這個是很多人的感覺。

  • 但是你沒有?

  • 我也覺得當然它是電子紙的那種感覺會比較好,我也覺得有一支筆會比較好,筆絕對是比鍵盤在看的時候,筆比較容易跟文字互動,所以我的閱讀載具,像手機都一定有筆,這個更早了,可能從2000年左右,我閱讀的時候都一直會有支筆。

  • 因為有些人會在自己的書作筆記,但是電子書留下的感覺,他們覺得沒有溫度。

  • 鉛筆也沒有溫度。我覺得是筆觸,早期像pinepilot的時候,真的是沒有筆觸,尤其是因為筆的按壓力度沒有辦法反映在筆跡上,特別是會寫書法的人,會覺得那個比原子筆還原子筆,這個是沒有辦法接受的事情。

  • 但是現在從2010年以後,大概是多段式的壓力感應筆就變得很普及了,我現在是用Apple Pencil或者是Galaxy Note的那支筆寫出筆觸的感覺,已經跟真的筆相差無幾,說不定還比原來的好,我是說反映的時間更短了。

  • 像很多長輩不太習慣用視訊,並不是怕視訊,而是年輕的時候視訊並不會比這個爛,也就是有個視訊很爛的感覺,但是現在視訊已經變得很好了,現在是隨便的手機加上4G頻寬,比以前不知道好到多少。

  • 同樣的道理,說不定年輕的時候是有用pinepilot,然後就覺得那個超沒有溫度,那個也是對的,但是現在其實也不是這樣。

  • 瞭解。那想要問唐委員,對你來說閱讀是幫助你增加知識或者是生活消遣?

  • 都可以是。

  • 你從小的閱讀量就非常大?

  • 因為很多臺灣的家長都會是要讓小孩子從小就贏在起跑點,所以很要求他們看書,但是唐委員是自發滿多?

  • 因為我爸很喜歡買書,買了不一定有時間看,但是他每個月發的薪水就去買書,所以他剛買了,我就會看,因此從我爸媽看什麼,我就看什麼。

  • 小時候家裡有個櫃子是特別放的禁書,一打開就是黨外的雜誌,那個時候還是戒嚴時期。

  • 對你來說,閱讀書會讓你進到什麼樣的境界?

  • 要看那本書是什麼。

  • 如果是《傀儡花》呢?

  • 很像我們第一個回到歷史的立場,第二個又是帶著當代關照過去,因為當代的看法裡面,我們才可以真的有族群共融的感覺,在《傀儡花》的情況之下,說真的並不會有這個概念,所以真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帶到另外一個時空,而是帶著這個時空的關懷,然後很像去另外一個時空旅遊,但是知道並不是那個時空的人的感覺,很像連結在一起的感覺。

  • 您可以半小時看完的一本?

  • 會有腦裡有關鍵字可以連成的網路,也就是可以變成做成這本書的視角,而最後記得的,在我長期記憶裡的,也就是關鍵字可以如何聯繫,所以要回過頭來知道作者寫什麼,也是全文檢索,也就是不看紙本書知識性的原因,因為我略讀瞭解裡面講什麼之後,我不會記得頁碼,我不會記得回到哪頁,因為我這麼快翻,我也不會有空來作標籤,因此這樣子,那本書對我來講,就必須要做線性掃描才知道上次想到的概念是在哪頁裡面,如果是電子書、全文檢索,也就是關鍵字的每頁,有點像主題標籤一樣,就會忽然間連在一起,就變成連貫的,這個字600頁就會變成提到概念,因為用這個關鍵字,很像自己變成濃縮的一小章的感覺,所以我並不是線性在理解知識性的書籍。

  • 您覺得電子書對您來說,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如果還差什麼就完美了?如果以電子書來講?

  • 我會覺得現在的電子書其實很接近既有的書,然後讓它電子化的完整型態,真的要講的話,其實反而是共創的部分,好比像大部分的電子書我手寫筆記的時候,這個筆記很難同時跟其他人一起畫白板,很難同時放大、縮小、加註等等,也就是還是比較個人的東西,是我全部做完筆記之後,當然現在有些網站可以上傳給其他人參閱等等,但是那個還並不是同時,還是異時的,所以非同時性的共創,以評論作為共創等等,當然電子書已經做得到一點點,像同時性的Google Doc的情況還比較少在這個情況之下來做,也就是一起創作、書寫的部分。

  • 我們在工作上會用Miro等等的工具,而這些工具配上好的平板跟筆,就很像一起畫白板跟共同書寫的狀態,但是這個跟電子書的閱讀經驗還沒有辦法完全接合在一起。

  • 就期待以後開放這個功能,而且可以跟同時看到這本書跟國外的人,這個滿有趣的。

  • 最後是假設的問題,如果今天要選一本書送給十年後的自己,不知道唐鳳政委會選哪本書?

  • 為何會是10年後的自己?

  • 比較好記的時間。或者是要50年後也可以,我們大部分都是問10年後。

  • 我覺得還好,因為現在有電子書,10年之後也是看得到,我應該沒有要特別挑什麼,如果是好比像紙本書的話,現在有紀念價值的一本書,我現在也有點想不到,所以這題我就跳過。

  • 沒問題。大部分的訪談就這樣結束了,非常感謝唐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