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問題。大部分的訪談就這樣結束了,非常感謝唐委員。
比較好記的時間。或者是要50年後也可以,我們大部分都是問10年後。
最後是假設的問題,如果今天要選一本書送給十年後的自己,不知道唐鳳政委會選哪本書?
就期待以後開放這個功能,而且可以跟同時看到這本書跟國外的人,這個滿有趣的。
您覺得電子書對您來說,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如果還差什麼就完美了?如果以電子書來講?
您可以半小時看完的一本?
如果是《傀儡花》呢?
對你來說,閱讀書會讓你進到什麼樣的境界?
因為很多臺灣的家長都會是要讓小孩子從小就贏在起跑點,所以很要求他們看書,但是唐委員是自發滿多?
你從小的閱讀量就非常大?
瞭解。那想要問唐委員,對你來說閱讀是幫助你增加知識或者是生活消遣?
因為有些人會在自己的書作筆記,但是電子書留下的感覺,他們覺得沒有溫度。
但是你沒有?
因為有些人不喜歡電子書,因為電子書想要突然翻到哪頁。
因為有些人對紙本書是很在意的,有的人覺得眼睛沒有辦法盯著螢幕看,但是唐委員就是不會有這方面的困擾。
因為現在看起來滿多書的。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看電子書?完全對紙本書不會有留念?
想要聊一下閱讀的個人經驗,其實聽你講了很多數位,像電子書也是滿數位化的東西,因此想要聊一下,唐委員喜歡紙本書或者是電子書?
至少安全許多。
有一點有人有疑慮,像身分證或者是有關於這些個人資料的東西,都會在APP上流傳,對於資安的問題,是不是也是重大的挑戰?
不過剛剛講到一個滿有趣的,也就是這個疫情反而加速了我們的使用轉型。
數位的部分,數位的感覺還滿豐富,其實可以看到這一年來的疫情,唐委員跟其他的夥伴們都有推出一些APP,滿期待之後還會有。想問一下身分證之後是不是會綁定數位的APP?
有疑慮,只是不能說。
像以前還不是數位時代時,感覺政府跟人民,很像並不是有辦法這麼直接溝通,也就是要透過官媒或者是其他的管道,您覺得現在可以直接溝通,有比較好嗎?好的地方在哪裡?因為也有可能會說是政府官員濫用職權的一些疑慮。
除了用這種圖文之外,因為之前唐委員有設「提點子」,可以讓民眾快速提案,您還有提過哪一些類似的幫助?
就是看字怎麼擺跟尺寸怎麼好看。
瞭解。所以很好奇,這些單位有專門訓練的小編嗎?
所以原則上是利用網狀的結構來傳播。
你怎麼看待入職後的這段時間跟以前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想要問的是,因為你入職,其實也還沒有到很久。
在數位的幫助下,您覺得政府機關如何和民眾有更好互動,現在已經看得出來,各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小編,可以很快做圖。
主要是他們需要,並不是硬丟過來讓您用?
這個讓我突然想到,好幾年前是綠島或者是蘭嶼,開了第一間7-11,那個時候有兩派的人,一派的人覺得這種東西會破壞他們的文化,有一派的人會說偏鄉確實是需要這個,不知道您怎麼看?按照您剛剛所說的,雖然網路是可以讓同樣興趣的人可以快速變成一個社群,是不是有可能弱勢的文化會被蓋掉?
瞭解。剛剛有提到以前的那種概念是覺得越偏鄉越先進才跟已經發展的平行,現在臺灣的偏鄉,您覺得還有什麼問題?
瞭解。延伸想要問的是,您怎麼看待現今數位的生活?以唐委員的年紀,可能小時候的數位還沒有這麼數位,從小時候到現在的快速變化,你怎麼看待這樣的生活?像便利性之外?
大家都一樣。
所以聽起來唐委員對於現在網路造成這些新媒體的聲量,還是比較樂觀?
快速給你一個懶人包?
現在很多人會講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自媒體,因為剛剛也有說到,我們現在沒有辦法正反面來看,或者是還沒有點進去看就先罵標題,有什麼想法可以改善臺灣人要增加媒體識讀的辦法?
然後被罵的都是⋯⋯
比較吸引眼球的注意。
就是有一定的自由,大家又有一定的自律的話,那就OK。那如果講到缺點,您有什麼想法?因為我有跟其他的人聊,他們覺得因為網路太快速了,有時錯的資訊,即時不知道自己是錯的,卻很容易不小心傳出去。
就是不可以聽信的謠言。
瞭解。那您會覺得怎麼看待現在的新聞業?這個是方便問的嗎?
所以其實是透過那次的辯論,也讓你更懂得體會,也就是如果是持不同的意見⋯⋯
想問的是,對於父母親有沒有訓練你或者是教你怎麼或者是閱讀新聞?
因為聽起來是對新聞報導、寫作這方面⋯⋯
瞭解。接下來想要問一下,因為唐鳳委員算是出生在新聞業的家庭,想問家庭的這種新聞業,對你們來說的生活或者是成長上有什麼特別的影響嗎?
對,想說近期好像沒有人特別問這塊,想問您讀完《傀儡花》有什麼感想嗎?因為接下來也有《斯卡羅》?
想問一下,因為最近看了《傀儡花》,因為主題也是滿跟臺灣歷史相關,我也有看您之前跟其他的報導有聊到,以前比較偏數理,然後接觸人文類的,就會覺得是比較需要大家一起討論的。